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_刘旭辉

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_刘旭辉
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_刘旭辉

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几十年来,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大大发展,诸多城市生态规划的案例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都使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在对生态规划相关研究和案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上海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实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以此提出可供上海城市发展借鉴的建议。

Ecological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urban plan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and with the accumulation of ecological planning practice in so many cities, this branch has been more and more matur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research and case studies of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this article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ideas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planning of Shanghai and gives suggestions for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城市生态规划综述及上海的实践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Practice in Shanghai

作者简介

刘旭辉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刘旭辉

文章编号1673-8985(2012)03-0064-06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城市生态 | 生态规划 | 上海

City ecology | Ecological planning | Shanghai

1 生态城市与生态规划

生态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生态城市”概念最早在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中提出。生态城市是一个理想城市模式,它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其社会、经济、自然得到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得到高效利用,生态进入良性循环,是一种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①。它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并希望它们充满活力与持续力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并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③。

生态规划是实现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城市规划的手段,对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策略进行协调,促进城市生态健康合理发展。

摘 要

Abstract 关 键 词Keywords

广义生态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在内容和方法上是重合的,着重贯彻生态学原理,强调各个生态要素的综合平衡,构建自然与生态、社会与生态、经济与生态、环境与生态、区域与生态、生物与生态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高效生态关系,包括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和生态城市模式的生态规划。狭义的生态规划被理解为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或直接把生态规划看作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基于现代GIS 分析手段的土地利用分区规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以及城市总体战略规划中的部分内容④。

2 城市生态规划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研究

从城市诞生之初,城市生态规划的理念就存在了。按发展历程,可以分为生态观念的自发期(工业革命前)、萌芽期(工业革命后至19世纪末)、发展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

①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Yanitsky O ,《Social Problem of Man's Environment 》1987。② 美国生态建筑学家Richard Rdgister ,《Ecocity:Berkeley 》1987。

③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④ 徐闻闻等,《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1)。

注释

行)》⑦。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上海市规划院”)合作,于2007年对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包含综合、环境、绿化3大类共30项的规划指标体系⑧。

2.1.2 城市生态规划原则和方法

1980年代以来,各国专家学者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很多可行的原则和策略。1984年MAB报告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Y anitsky提出生态城市规划5原则:生态保护战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的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他从总体上概括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后来生态城市理论发展的基础。美国生态学家R.Register于1984年提出建立生态城市的原则: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的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等。此后,Register创立了“国际城市生态”组织,并于1996年提出了建立城市生态的10项原则,这些原则从规划的角度出发,包括修改土地利用开发的优先权、修改交通建设的优先权、修复被损坏的城市自然环境、培育社会公正性等等。

与此同时,国内的生态建设理论大大发展,包括生态学者马世骏和王如松提出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⑨,王如松等提出的“天城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⑩。吴良镛院士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等等。

尽管诸多专家学者对于生态规划关注的角度和提出的方法略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涉及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系统的生态性。总之,生态规划的方法包括3个方面:构建合理的、健康的城市生态格局,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空间;提倡健康、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节约资源以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这些研究为生态城市的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2 相关的城市规划实践

生态城市的规划实践大部分着重于抑制城市空间过度蔓延,提高城市建成区的使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在城市绿带与绿环的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完善等。

2.2.1 放射状、环状、网络状的生态绿地建设

诸多城市致力于生态绿地的建设,包括放射状绿地,将生态绿地渗透到城市的各个部分,如哥本哈根的“手指状”规划(图1)、墨尔本市5条河流绿廊规划(图2);环状的绿地建设,避免城市的过度膨胀,如北京原来的总体规划确定的两个绿环和组团隔离带(图3)、伦敦的环城绿带、巴黎的环城绿带;网络状的绿地建设,如日本东京的公园体系等(图4)。上述方式不是单独使用的,往往相互结合,如莫斯科的绿地体系(图5)。

在这个过程中,也形成了很多绿地建设的理论。如绿地补偿的概念和应用,即人为地对生态环境质量或功能的损害进行的各种形

式的减缓和补偿作用,还有绿带理论、绿径理论,以及生态网络理论等。

2.2.2 城市建设密度的控制与梳理

香港通过划分不同密度分区来控制城市建设,通过提高建筑密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同时确保各个分区之间与城市周边的绿地,得以在城市周边保留大量自然状态的郊野公园。

代)和成熟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4个阶段⑤。

城市发展最初的依水而建、向阳而居,反

映了自发期的生态规划理念。萌芽阶段的生态

规划理念包括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对当前的

生态规划思想起了启蒙的作用;发展阶段以沙

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埃的光明城、

赖特的广亩城等为代表,生态规划思想主要着

重于通过城市生态格局的探讨,致力于城市与

环境的和谐相处;到成熟期,城市生态规划的

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内涵越来越

丰富,层次越来越深入,内容也越来越具体。

进入成熟期以来,关于生态城市和生态规

划的研究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生态城市建设

和评价标准研究,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研究。

2.1.1 生态城市建设和评价标准

很多国际机构和组织、国家对生态城市的

建设标准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评价模型和指

标体系。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的“驱动

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联合国统计局的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国际科学联合会环

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

同时,在国际、国家、地区和部门等不同层次上

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也不断涌现。

从指标选取上看,评价体系除了环境水

平、绿化等指标,更多地涉及了社会、经济、人

民生活等各个领域,生态城市的概念已被进一

步挖掘,整个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它的

基础与内涵。总结各类评价体系,衡量指标主

要包括3个方面,经济:包括国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情况;生态:包括人口与建设规模与生态

承载力的情况、环境和绿化水平;社会-政治:

社会可持续的经济福利情况等。根据不同的评

价对象,指标选取有所侧重和不同。

总体来看,现有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和评价模型,按方法学分,主要有3类:系统工

程的理论与方法、货币化评价和生物物理量

衡量⑥。

如国家环保总局于2002年7月发布了《国

家环境优美城镇考核指标》,并于2003年5月

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

1

⑤张泉、叶兴平,城市生态规划动态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9(7):51-58。

⑥任文伟、王嘉漉等,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研究,复旦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12。

⑦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⑧任文伟、王嘉漉等,上海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研究,复旦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12。

注释 1 哥本哈根城市手掌状布局

这一方法在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规定,北京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明确划定了城市的禁建区与限建区,使城市整体更加协调、合理发展。总体规划必须划定城市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2.3 小结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方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已做过大量的研究,结合诸多的规划实践,已形成了很多很好的城市生态建设的理

念。城市生态建设所关注的主要内容,由绿地建设和空间优化,到城市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越来越丰富和深入。总的来看,主要包括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系统的生态性等。

在诸多城市的规划实践中,生态规划往往通过城市物质空间的管理实现。具体包括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空间的有机组织,城市建设的规模、密度等的合理控制等,尤其在绿地空间的梳理方面,很多城市已经形成了较为经典的模式,生态规划成效明显。

3 上海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的回顾与分析

3.1 主要成效

上海的历次城市规划,都把生态规划作为重要理念。

上海第一次明确提出城市有序发展、有机疏散,是在1946-1949年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图6)。之后的上海历次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中,均坚持了这一“有机发展”的思想。总结几十年以来上海规划和发展的历程,

生态规划的主要策略包括:绿带及中心城绿地系统的完善,楔形绿地、敏感区的规划建设,中心城人口疏解、“双增双减”,基本生态网络的规划等。这对上海保持相对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1.1 绿带和绿地系统

上海城市生态规划理念反映在空间上,

主要为环形绿带和中心城绿地系统的不断完善。在1946-1949年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初稿》中,规划首次提出了建设环城绿带的思想和具体方案。规划城市外围布置环区绿地,“限制中心区再向外发展”,“在城镇发展面积以内,另有68.8平方公里的公共绿地”,这种概念和布局方案较好地使城市保持有序扩展的趋势。1953年编制的《上海市总图规划》提出要疏散旧区稠密的人口,并要为全体市民修建各类绿地和运动场(图7);1959年《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草图》中,对城市外围发展用地中划示了若干向外延伸的放射状绿带(图8); 1960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草图》对此方案进行延续和强调,为后来的外环绿地、楔形绿地等奠定了雏形。

1983年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形成“多心开敞”的规划布局。在此指导下,建设“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并首次提出了中心城外围建设楔形绿地的概念(图9)。1999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环、楔、廊、园”为基本框架的绿地系统(图10)。同年编制的《上海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对此进行了深化和细化,并对各类绿地的规模、建设要求等作出了规定。这是目

前上海绿地系统建设的主要依据。

3

4

2 墨尔本廊道发展规划

3 北京市区绿化隔离地区规划图

4 日本东京避难型绿地系统规划

5 莫斯科区域规划示意

6 1946-1949年编制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注释

⑨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⑩ 王如松,高效和谐—— 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Cuperus R , Canters KJ , Piepers A A 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f the Impacts of A Road. Preliminary Method for the A50 Road Link(Eindhoven - Oss , the Netherlands) [ J ]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1996,7(9):327 - 349。

3.1.2 楔形绿地、敏感区

楔形绿地是上海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49年以来,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逐渐提出、发展和完善楔形绿地的理念和规划。1953年的《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就标明了边缘区若干片楔形绿地的设想,1959年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草图》具体划

示了三岔港、花木、三林、吴中路、大场等楔形绿地。1983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正式提出楔形绿地的概念,设置了近12处楔形绿地。到1999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在中心城确定了三岔港、东沟等8片楔形绿地(图11),控制总用地面积达69.2平方公里。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中心城楔形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张家浜、东沟、三林楔形绿地等控制性详细规划相继编制完成,楔形绿地的建设有了规划实施依据。针对楔形绿地的建设情况,上海市规划院等机构也进行了多次规划研究和梳理。但是,由于大部分楔形绿地位于中心城以内,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对用地的刚性需求,以及商业性开发项目带来的经济利益的诱惑,至2008年,楔形绿地中公共绿地仅落实约25平方公里,与规划目标还有差距。

1999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提出了敏感区的理念,从整个市域的角度,拟定了上海城市生态维护和发展的框架和基础,这是今后上海生态建设的规划保障。其中,建设敏感区毗邻中心城,受城市

化发展影响较强也较直接,目前相当大的部分

也已经与中心城连成一片;生态敏感区位于郊区,面临蚕食压力相对较小,从目前来看,多处于控制发展的状态。除总体规划提出的敏感区的概念以外,规划并没有提出具体的工作策略和措施,致使建设敏感区和生态敏感区的规划难以落地。

3.1.3 中心城人口疏解及“双增双减”在上世纪50年代,上海的规划工作就考虑到在中心城周边建设卫星城,避免中心城人口过度集中。1984年编制、1986年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集镇4个层次的城镇体系,把充实和发展卫星城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1999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了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镇的城镇体系,2006年进一步提出“1966”的城镇体系,9个新城、60个左右新

市镇在上海城市空间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郊区城镇的建设是郊区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同时,郊区城镇的发展对城市向外围有机疏散起到了推动作用。

2005年以来,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上海“两个一千万”保障性住房和经济适用房选址规划、大型居住社区的选址和规划相继进行。由于中心城用地紧缺,

其中相当一部分选址位

7

8

910

7 1953年版总体规划

8 1959年版总体规划9 1986年版总体规划10 1999年版总体规划

于中心城外围、紧邻轨道交通的地区。这项工作缓解了群众住房的刚性需求,为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有效疏解了中心城的人口,也为上海的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中心城的空间管制方面,2004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在中心城的规划管理工作中提出了“双增双减”的策略方针。“双增”,为增加开放空间,增加绿地;“双减”,为减少容积率,减小建筑高度。以此为指导,中心城过度集聚和过高密度开发的现象有所缓解,中心城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3.1.4 生态专项规划

近年来,上海市规划院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规划在上海建设生态城市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对目前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上海生态网络的规划结构,包括生态功能分区及各功能区块的管制要求。规划功能区块包括中心城绿地、市域绿环、生态间隔带、生态走廊、生态保育区5类;针对每种功能区块,规划提出了各类用地的构成比例,以及建筑高度、建筑量、复垦比重、绿地率、森林覆盖率等生态控制指标。该规划为上海生态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可行的措施,对今后生态空间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图12)。

3.2 存在问题

近年来,上海生态控制的理念不断深化,生态空间走廊也逐步形成。然而,上海生态城

市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境。

3.2.1 规划编制尚有缺失

在上海几十年的规划实践中,尽管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出了生态规划理念,但是在下一层次的规划中,没有对该理念进行深化和落实。除楔形绿地的规划外,分区规划、各个范畴的详细规划,极少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出具体的策略和措施,而针对生态城市的专项规划只在近年才开始出现。相比生态规划,各个区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集中建设区、

工业园区等的开发建设,规划编制体系的缺失使得总体层面的生态规划理念悬浮在空中,成为“纸上谈兵”,难以实施。

3.2.2 规划实施与控制力度受多种因素限制

中心城楔形绿地、外环绿带尽管已有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受较多因素的限制和干扰,如中心城发展过程中对集中建设用地的刚性需求,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等,致使规划多次进行调整,原定的生态绿地被建设用地不断地蚕食,规划初衷难以完全实现。

3.2.3 实施机制不完善

生态用地用以实现城市的生态空间格局,是城市生态建设中具体落实的主要内容。生态用地的实施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建设用地,涉及到城市和社会发展各个层面的问题。目前,在生态用地的实施过程中,相应的机制还很不完善。

(1)投资主体不明确。生态用地的保育,如涵养林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而所带来的收益,需要在10-20年甚至更远的期限内才能体现。目前来看,先期的大笔投入无人买单,实施主体缺乏,这是生态区保护和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协调。地区生态保护使很多经济型产业的落地发展受到限制,居民的经济状况、生活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在相关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生态地区的保护与发展往往以牺牲地方以及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这在今后的规划工作

中需要予以考虑和协调。

12

(3)动拆迁的问题。生态用地的建设往往涉及到区域范围内居民、工业企业的动拆迁问题。其中农村居民居住地的改变,除动拆迁资金以外,更重要的,涉及到广大农民就业、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后续工作复杂,与城市化总体进程息息相关。而工业用地的搬迁工作在资金、企业发展的维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生态规划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统筹协调,共同努力,才能有完善的保障。

3.3 小结及建议

上海在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一直把生态建设的理念贯穿其中,历次的总体规划均体现了大都市生态建设的思想,包括:环形绿带、块状绿地的规划建设,空间上生态廊道的布置,中心城有机疏散的相关策略,以及总体生态网络的梳理和构建等。宏观的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在上海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在敏感区、绿地的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推进各个层次城市生态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都应对生态规划的理念有所体现。应根据城市规划的各个不同阶段,确定生态规划不同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在总体规划阶段,在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划

11 城市楔形绿地和外环绿地规划布局图

12 上海基本生态网络结构规划

(2010年编制)

11

定各类城市生态保护区,研究确定各类保护区内的开发模式、开发强度等一系列指导内容;详细规划阶段,推进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对各地块提出具体的规划控制要求,对宏观层面的规划要求进行深化和落实。

(2)建立长效机制,把生态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坚持下去。生态城市的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取得成效。

(3)建立生态用地保护与开发的实施机制。设立生态建设的专项基金,用于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各项需求;建立生态用地保育与开发的补偿机制,对承担生态用地开发的开发商,可在其它用地的开发上获得一定的政策补偿;鼓励生态用地内开发内容的多样性,包括休闲、度假等低密度设施的开发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用地开发涉及的居民和企业动迁,也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后续保障机制。

(4)提高对城市生态发展的整体认识水平。在各类规划中,严格贯彻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思想,提高对各类生态用地规划与管理的认识。加强宣传,整合全社会之力,共同为城市生

张泉,叶兴平.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动态与展望

[J]. 城市规划,2009(7):51-58.

Z H A N G Q u a n ,Y E X i n g p i n g. U r b a n Ecological Planning Studies :Trends and Prospect[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9(7):51-58.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

新的视野[J]. 城市规划,2010(2):13-18.ZHANG Quan ,YE Xingping ,CHEN Guowei.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A New Vision[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2):13-18.王国恩,易晓峰. 从方案到政策:“生态优先”的

广州空间规划[J]. 城市规划,2010(3):32-37.WANG Guo ’en ,YI Xiaofeng. From Plans to Policies :Guangzhou Spatial Planning with Ecological Priority[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3):32-37.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2][3]段德罡,黄博燕,张晓荣等. 城市建设用地敏感度研究初探[J]. 城市规划,2010(4):38-42.DUAN Degang ,HUANG Boyan ,ZHANG X i a o r o n g ,e t c.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U r b a n Construction Land[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0(4):38-42.

马世骏,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1):1-9.

MA Shijun ,WANG Rusong.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lex Ecosystem[J]. Acta Ecologica Sinica ,1984(1):1-9.

吴琼,王如松,李宏卿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 生态学报,2005(8):2090-2095.

WU Qiong ,WANG Rusong ,LI Hongqing ,etc.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5(8):2090-2095.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 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Z H A N G K u n m i n ,W E N Z o n g g u o ,D U Bin ,etc. Assessment and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ty[M]. 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03.

王如松. 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WANG Rusong. High Efficiency and Harmony -- City Ecological Regul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M]. Changsha :Hunan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1988.

黄光宇,陈勇. 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HUANG Guangyu ,CHEN Yong. Eco-city :Theory and Design Approach[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2.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循迹.启新——上

海城市规划演进[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 ns tit u te. S ha ng h a i Urb a n P la n n ing a n d Development[M].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Press ,2007.

复旦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研究[R]. 2006.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o n S h a n g h a i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t y P l a n n i n g Standard[R]. 2006.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中心城楔形

绿地规划实施策略研究[R]. 2007.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on Shanghai Central City Wedge Greenbelt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Strategy[R]. 2007.

[4][5][6][7][8][9][10][11][12]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海市基本生态

网络规划[R]. 2009.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Basic Ecological Network Planning of Shanghai City[R]. 2009.

金忠民. 上海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生态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2011(1):33-39.

JIN Zhongmi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 c o n o m i c a l a n d I n t e n s ive U s e o f L a n d Resources Planning of Shanghai[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11(1):33-39.刘昌寿. 自然生态原理对城市系统规划与设计

的启示[J]. 上海城市规划,2009(5):7-10.L I U C h a n g s h o u.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i n c i p l e Inspirations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System[J].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Review ,2009(5):7-10.

[13][14][15]图1-5来源于网络,图6-12来源于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注释:

关于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生态型城镇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们加快发展、加速赶超进位的重大战略机遇。作为环鄱经济圈的城市之一,丰城市乡镇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发展中谋求科学发展,在崛起中探索绿色崛起,全力建设生态型新城镇,成为当前城镇化建设的新课题。为此,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析。 一、建设生态型城镇的背景 当前,我们提出的“生态发展”“生态型城镇”等概念,主要源自于鄱阳湖经济区规划的生态主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和鄱阳湖全部湖体在内,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的30%,人口占江西省50%,经济总量占江西省60%。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它具有“三区一平台”四大发展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批复中,国务院要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途径,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发展、文明发展”就此成为指引鄱阳

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城镇建设的主基调。 二、建设生态型城镇的要求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和国务院批复,“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建设生态型城镇与传统城镇建设相比,主要有以下几大要求。 和谐性首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其次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其中,文化是生态城镇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镇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镇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与“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不同,生态型城镇要求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持续性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城镇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整体性生态型城镇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三、建设生态型城镇的建议 推进生态型城镇化进程,需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对照生态型城镇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上海各区未来5年新规划

上海各区未来5年新规划 嘉定 1、11号线陈翔路站的建设,将与陈翔路下穿工程、周边商业综合体开发同步,最快今年年初开工。 2、嘉闵高架正在建设,今年年中基本可以通车。从嘉定新城到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最快只要15分钟,从南翔过去估计只要10分钟,计划启动宝山与嘉定之间S7快速通道。 3、十三五期间,嘉定下雨不再看海,河道黑臭基本消除,规划建造100个公园,86个已经规划和启动,14个在“十三五”落地规划。 4、扩建中心医院、建造瑞金北院的二期、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立全国首创医疗电子影像中心,中心医院医生可直接通过电子影像诊断开方。 5、规划建设66所学校,22所幼儿园,22所小学、22所中学;在南翔板块,引进世界外国语学校,建上师大附属小学,与中科院洽谈建中科院的附属中学、小学。 6、原齿轮厂附近,建设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苑,总地块近100亩,其中5-6万㎡内建500-5000㎡左右的30个博物馆,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为一体,预计2 017年投入使用。 7、向汽车为特强产业的高端制造业的方向转型,延伸汽车产业链,包括制造、研发设计、销售贸易、文化体育博览、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化等。 8、向战略型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转型,重点包括集成电路与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精准冶疗、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9、向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型服务业转型。 浦东新区 1、浦东大道的修建是两个工程。一个是东西通道,东西通道是市中心主干道路井字型网络的组成部分,另一个项目是14号地铁线,计划2020年完工。 2、建设3个市级项目一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均为暂定名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_0

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是非常快的,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中对生态问题也非常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建设能够得到提高。生态城市在规划内容方面存在着很大不同,同时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也要进行改善,这样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对存在的问题找到具体的解决措施。 标签:城市规划;设计;生态保护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这样就使得城市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问题,现在,人们主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生态城市的建设。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时候要实施生态规划,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生态城市的建设。对生态城市规划进行探讨,能够更好的实现生态和谐,同时也能更好的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1 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 生态城市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分为不同层次,要对环境的自然属性进行很好的分析,对城市的区位和地形及气候情况要进行很好的掌握,同时对人们的活动情况也要进行掌握,这样能够更好的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还要对社会功能属性进行分析,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城市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两个部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同时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属性也要进行重视,这样能够更好的对城市的历史进行传承,同时也能更好的加强人们对历史文化内涵的掌握。在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的时候,在规划意识方面要进行提高,这样能够更好的完善规划管理体制,同时也能更好的确保规划计划能够顺利的按期实施。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对区域经济进行很好的分析,同时对资源要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生产力和功能方面的互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规模和城市的环境容量也要进行分析,这样能够更好的科学的建设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问题。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水平低、城市建设方式不科学和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效益过分重视,这样就导致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污染非常严重的情况,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出现了破坏非常严重的情况。城市在发展的时候对周边的环境也带来了影响,水资源的污染和水土流失严重对城市发展都有很大影响,不仅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同时对整个城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3 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空间发展问 题就变得日益突出,例如,城市文化环境混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活 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都在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生态城市 规划,从社会、文化、生态这三个方面构建和谐城市,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 题就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趋势。为此,本篇文章以生态城市建设的理 念和策略为出发点,简单的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几个方面,探讨了一些生 态城市建设的策略方法,希望能够给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及帮助。 关键词:生态城市;设计理念;策略 1生态城市概述 生态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城市区域规划和人居环境规 划两个方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区域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城市自身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建设功能多样化城市的目标,在充分利用和保护城市资源的基础上,丰富 城市的功能,并结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将城市合理的规划出各个不同的区域,让 每个分区承担不同的功能,实现城市分区的合理有序排列。此外,在城市人居规 划过程中,就要着重关注城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工作和 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城市荣誉感,更好的促进城市的和 谐健康发展。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在城市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要加强城市生态景 观规划设计,将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城市的景观建 筑既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发展又能还原城市的自然风貌。另外,在城市中大力推广 和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城市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构筑环境友好型城市也是城市 绿色生态发展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最后,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过程中, 我们还可以广泛运用生态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将绿色环保生态的城市规划理念渗 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在为城市居民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同时,通过城市文化 的建设,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2生态城市规划理念 2.1共生设计理念 在自然界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各个物种和生态要素之间 是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被我们称为共生关系。每一个系统都 是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中的每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在进行绿色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要参照系统和部分之间的这种关系,明确生 态城市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城市之间的各个部分既能相互联系保证绿 色生态城市内部的动态平衡,又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各部分有着独特的 功能,从而相互协作,带动城市共同发展。 2.2整体性设计理念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整体性这个城市特征,综合协调好城 市社会、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三者和谐统一发展。因此,我们在生 态城市的建造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统筹好城市建设中整体和局部之间 的关系,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要首先明确城市各个区域的生态特点,统筹兼顾,避免出现城市区域功能冲突,生态环境不和谐造成的资源浪费。这样既能保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浅谈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必须注重统筹发展,搞好城市规划,需要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因此,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本文主要介绍了生态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设计原则、规划内容及设计要点等,以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设计;城市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 Abstract: the urban ecosystem is a major part of the human ecosystem, urban plann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urban planning, need from the strategic need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lanning the urban development. Carefully prepar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ity ecological urban desig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principles, planning content and design key points, etc.,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 words: ecological design; Urbanization; Design principles;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前,生态化建设实践正在我国蓬勃展开,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是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将自然、人、城市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利共生结构。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同时也要保证城市建筑在整体规划设计中的协调及统一,并使建筑成为生态城市中的一部分。

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浅谈

内容摘要现代城市是一个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维持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新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概念的解释以及对景观规划与生态规划之间关系的比较,阐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间的可协调性与一致性。 1.前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 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3.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

生态城市

1. 建设生态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is the requirement of urban development. 1. 生态城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Building up the ecological city is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摘要生态城市代表了国际城市发展的方向。 The ecotypic city represent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ities. 1. 都市生态农业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条件。 Eco-agri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1. 并以三亚城市生态规划为例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 To cities'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ty is the test model. 2. 随着生态城市建设的兴起,城市生态系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The urban eco-system has been one of the hot research fields with the build of eco-city. 3.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市。 New eco-city of Tianjin is the world's first inter-country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ty. 1. 论述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城市应做到五个结合。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aning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ty,and advances the measues of enhancing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ty. 1. 本文剖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包括健康、安全和发展。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ecocity, and its develop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city in view of health,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 1.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生态城市的潮流中,生态文化建设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 In Else course of building ecological city and harmonious society, more attentions are pai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culture.

浅谈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

浅谈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 环境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市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以城市的基本现状为前提,进行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文章将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标签生态城市;城市化进程;自然环境 1 引言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城市已经不堪重负,因此进行城市扩建工作势在必行。城市扩建不仅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人们的出行需求等,尤为重要的是生态环境需求。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还能够为人们的居住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空间。 2 生态学原则的应用 人类的发展已经陷入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后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态环境改善的怪圈中。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又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自然是人类发展必须依赖的前提。随着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也逐渐加强。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将生态环境的因素考虑进去,应用现代生态环境的方法和技术,从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节处着手,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城市规划的生态意义,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 2.1 整体性原则 实现现代化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结合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进行考虑。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其中包含着很多独立部分,如:建筑、水源、植物等。合理的对每一个部分进行规划设计,是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关键。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整体支配、决定着部分的同时又能够协调各部分进行统一发展。各部分虽然独立,但既能为整体提供支撑,又能轻易的影响整体的发展。因此,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彼此控制又彼此支撑的。充分考虑到原因,对于生态城市系统的整体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人们有整体观念,立足于整体,同时又要注意独立部分的作用,做到统筹兼顾。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结合,做到在整体发展现代化生态城市的同时,保证经济、环境与人文等独立部分的发展。更好的通过城市规划,完成生态系统的建设。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土地使用建筑管理) (2003年10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12号发布,自2003 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和景观控制 第七章建筑基地的绿地和停车 第八章特定区域 第九章附则 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表二建筑密度和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表三建筑容积率折减率表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规则 附录三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本市旧住房综合改造、零星建设工程、临时建设、郊区村民建房等按有关

规定执行。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适用本规定第八章的规定。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应按中心城分区规划、新城总体规划、中心镇总体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编制详细规划涉及建筑管理内容的,应当符合本规定的要求。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市政设施用地; (六)绿地。 第五条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一)第一类居住用地(R1),指以低层住宅为主、建筑密度较低、绿地率较高且环境良好的用地; (二)第二类居住用地(R2),指以多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三)第三类居住用地(R3),指以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课题名称 本科专业 本科班级 姓名 评分 指导老师(签名) 20 年月日 湖北工业大学

1)所选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状况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我国兴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生态产业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型产业。它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规划起步比较晚,所以我国生态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 国外的生态城市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 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 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 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 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结合的十分紧密。如雷吉斯特提出了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的改造措施。但总的来说, 国外生态城市理论的实践性相当强。 与国外研究相比, 国内的生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 注重整体性,理论更加系统, 而且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界, 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它领域。总的来说, 虽然国内生态学界在建设生态村、生态县和生态市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虽然国内各学科也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 但国内生态城市的已有实践和理论对当前城市规划的影响还是相当有限的。生态城市理念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特征和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 对国内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有着显而易见的意义。不论规划是广义的, 还是狭义的, 在当今科学技术相当发达、人类改造自然即干预自然的能力远远超出以往的情形下, 人类必须意识到任何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 的人类活动都是全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存在着人类活动 的生态极限, 人类必须克制自身的某些行为, 并充分地体现在规划之中,这是真正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也是建立生态城市的根本保证。 2)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己的物质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自己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更是严格,生态城市建设已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生态城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谋求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示范地、主抓手。这是因为:从国内城市化进程看,未来社会必将发展为城市社会,而生态城市可以比农村更好地结合自然、社会与文化要素形成一种更容易传承和发展的文明形式。从国际趋势看,联合国发表的一系列环境报告更加明确地关注城市、生态与人类福祉间的相互关联,造成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成为问题解决重点,生态城市将是世界潮流所趋。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及关键技术; 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往往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的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本文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入手展开论述,结合国外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生态城市的成功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获得有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启示。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浅谈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7-09-11T15:25:58.8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3期作者:陈丹华1 陈夏2 [导读]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生态系统保护、紧凑布局、绿色交通、生态技术、绿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1身份证号:33900519870901xxxx 浙江省杭州市2身份证号:33072719870523xxxx 浙江省金华市 摘要: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生态系统保护、紧凑布局、绿色交通、生态技术、绿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通过介绍生态城市的定义和特征,提出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不足”,同时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不足措施 前言: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的、高起点的、切合实际的规划,在规划思想里导入经济、社会、生态的因素,按符合生态要求的原则进行生态规划。20世纪70年代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论和模式,即“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为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生态城市的定义及特征 1.1生态城市的定义 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必须在满足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使得城市系统整体的良性循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认为生态城市是社会、自然、可持续的城市规划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2生态城市的特征 近年来,我国设计建设了越来越多的生态城市,总结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和案例,生态城市的特征主要包括:绿色生态、循环经济、低碳节约、绿色交通、紧凑集约、绿色建筑、和谐宜居、文化包容。 二、我国现阶段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的不足 我国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各大城市的建设中,并在生态系统保护、紧凑布局、绿色交通、生态技术、绿色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实践中,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2.1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不仅仅局限于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要做到统筹城乡共同发展。只关注生态城市本身,没有将城市与周边区域、乡村地区整体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将成为空谈。 2.2缺乏整合系统的方法,生态城市建设涉及交通、市政、空间、生态基础设施等多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而目前的生态城市建设专注于各个子系统的孤立建设。 2.3关注先进技术,忽视本地适宜技术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应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本地适宜型技术。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具体措施 3.1建立“区规—总规—控规-修规”引导的生态型规划控制体系 3.1.1 区域规划层面 区域规划是建立生态、有序的区域结构,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循环体系,重点关注区域生态循环和空间结构。保护区域绿色空间,构建城乡之间生态大循环,实现区域的自然生产能力供需平衡。 3.1.2 总体规划层面 总体规划是建立与自然、人文生态系统紧密联系的城市空间结构,重点关注生态结构、总体布局、城市密度、绿色交通,建立起高效的连通性,避免产生自然、人文系统的破碎化。应结合自然特征和交通设施设计合理的城市密度,建立短路径、公交为主的出行结构,设置适合步行和自行车的街区尺度,街区尺度随着距离市中心距离的增大适度增大。 3.1.3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生态化的开发控制要求,将生态指标与传统规划控制指标结合,重点关注生态结构、功能布局、地块尺度、开发强度、公共空间。详细规划既要考虑与区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又要在规划管理单元( 街区) 层面鼓励居住、办公、商业、文化功能的混合。 3.1.4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 修建性详细规划要求构建与场地生态融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和宜居的环境景观,重点关注建筑布局、景观、生态技术,营造舒适的外部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 3.2推行建筑节能体系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采用节能技术、设备和材料,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供热、制冷效率。对新建筑节能给以政策优惠;对老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补贴。此外,完善供热、供水、供电的分户计量,利用经济手段鼓励节能节水。 3.3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 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应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体系。同时通过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和道路交通管理系统,降低交通需求总量,保持交通通畅,减少机动车尾气和噪声污染,降低交通碳排放,鼓励人们在短距离出行中选择自行车和步行方式。 3.4构建城市和谐水系 生态城市的水系既包括各种自然和人工水体,也包括给排水系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着力构建城市区域水循环系统,将污水资源化循环利用和节水、节能紧密结合,实行水环境综合管理,构建和谐水系。以依托河流的街区为例,按照街区与规划水体的关系可以分成串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关于生态城市规划的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生态城市是基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更为深 入的认知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强调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依然看重 经济效益,对生态建设比较忽视,导致社会效益始终得不到显著提升。金山银山 不如绿水青山,只有切实解决当前城市存在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才能 真正实现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引入生态城市理念,有助于现代化城市的打造,从而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1城市建设以及生态环境现状 城市生态环境危机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人口加剧、水土流失以及过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使城市资源紧张,价值全球气候变化, 地表水下降,以及有毒物体、气体、废水排放,使城市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加剧。 尽管目前我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开始密切关注环境污染问题,国家也出台 有关政策、规定,致力于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但是依然有部分人漠视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程度依然不显著。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很多企 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就致力于片面扩展生产规模,但是忽 视了生产造成的污染问题,在节能减排以及生产污染处理水平上还比较低,不符 合国家规定标准,这对周围城市造成影响是不可估计的。目前,很多城市在规划 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正视传统规划中的不足,结合专业分析,吸取教训,改正 不足,以新的理念指导现代城市规划工作,尽量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现出科学性, 以实现对市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在城市中仍然存在排放污染物的产业,这些产业存在对生态城市建设造成直接影响,使现代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制约。 2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2.1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提高城市竞争力 在本世纪初期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就已经将城市规划建设列为一项重要 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快,城市规划建设也开始暴露 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就要求广大城市建 设者以长远的目光开展规划工作,对经济、生态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并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实践,城市规划 领域亦是如此。当前我国正在由工业化社会转变为生态化社会,越来越多的城市 将生态竞争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加强生态城市规划符合时代发展 要求,有助于城市总体竞争力的提升。 2.2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要求,落实人本思想 随着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人民群众对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速发展,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追求而转移到了精神 层面。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能够对人们的生存环境进行优化,提高城市的宜居程度,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要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生产力,这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城 市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落实。 3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生态城市规划理念偏差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doc 11页)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关于印发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的通知 沪规划(2007)1107号 各区(县)规划局、各派出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完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规划管理效能,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方案的编制与审批,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我局制定了《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经2007年8月24日局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1月1日起试行。 此前我局发布的文件中涉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的规划管理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执行中如有问题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规定(试行) 第一条(目的与依据) 为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范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的编制与审批,保障城市规划有效实施,根据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原则与适用)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本市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法定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 凡因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等上位规划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因设立重大建设项目,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功能或总体布局等产生调整的,按照法定程序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并报原审批部门审

批。 因本规定第三条所列情形而确需对已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局部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划合理、程序规范和信息公开的原则,按本规定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执行。 第三条(定义) 因相关的专业系统规划、专项规划(含控制线规划)或因建设项目其它规划实施条件发生变化,导致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部分规划控制线、局部地块用地性质等强制性控制指标调整的,属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 因重要地区编制城市设计或修建性详细规划确需对已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作局部调整,经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程序认定后方可进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分为技术性局部调整和一般性局部调整。 (一)以下情形可以认定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性局部调整: 1、符合城市规划导向、满足地区功能发展要求以及用地性质兼容性规定等要求的规划用地性质、用地布局或地块边界的调整。 (1)住宅用地调整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公共绿地的;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侯芳

浅析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侯芳 发表时间:2019-10-11T13:19:57.13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侯芳 [导读] 摘要:近年来,在国内环境景观建设方面兴起了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绿色生态设计之风,但更多的只是提出一些概念性设计名词,没有了解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没有考虑到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元素能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地域等环境特征,单纯认为景观中有花有草有树即为生态设计,并没有将生态学原理及运行机制真正运用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 泰安市圣园园林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近年来,在国内环境景观建设方面兴起了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绿色生态设计之风,但更多的只是提出一些概念性设计名词,没有了解景观生态设计的内涵,没有考虑到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元素能不能适应当地气候及地域等环境特征,单纯认为景观中有花有草有树即为生态设计,并没有将生态学原理及运行机制真正运用到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鉴于此,本文对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引言 把生态规划理念合理的应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使人们与自然更加亲近,在未来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考虑环境的现状,让园林景观的生态作用发挥最大作用,这样能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1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首先,在生态理念指导下,园林景观设计将某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基本出发点,因地制宜,有机融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在景观设计中一方面努力挖掘人文价值,为人们提供文化熏陶,另一方面渗透可持续理念,引导人们反思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和压力,并引导人们树立环境保护的理念,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其次,充满自然气息的园林景观,能够促使人们回归大自然,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贵。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快节奏中。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自然环境在城市中存在的空间逐渐缩减,人们体验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因此,设计和建造生态化的园林景观,人们在游览园林、欣赏景观的过程中,探索自然的奥秘,享受清新、轻松、舒畅自然环境,帮助人们暂时从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解脱出来,进而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 最后,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够带动整个园林实现良性循环,促使园林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链条,构建一个小型生态循环系统,进而为周边环境的生态建设创造条件。无论是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者,城市规划者,还是园林的欣赏者而言,形成一个运转正常、协调平衡的园林体系都是十分重要,因此,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其中,能够实现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自然运行规律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 2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原则 2.1整体生态功能优先 对于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来说,其涉及到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并且相互联系,如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植物学、生态水文学等。为了使园林景观设计更加科学,相关人员要坚持生态功能优先原则,从关联性和整体性两个角度确定生态功能。在园林景观设计和项目建设中,之所以进行生态规划,是出于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修复。为了确保生态功能优先原则能够应用到现实中,除了以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等相关的理论为基础,还需要协调好关联性治理和整体性规划两个方面,确保把各种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2.2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由此,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述景观多样性原则。①景观设计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景观要素空间布局的形态上,多样性体现多态美,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准则,也体现了对景观管理的重视程度。②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因物种的单调导致生态自然性缺失,有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3人文性 现代园林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让城市居民感受到优美的园林景致、静谧的自然环境和雅致的人文内涵,因此,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不仅非常重视自然环境,对人文因素的设计也十分强烈。在生态规划理念中,人文因素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现代园林设计者所不可忽视的,园林景观设计需要体现人与自然的互动,才能更好地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社会价值。 2.4经济性 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使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比如休息,娱乐等,与此同时还需要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使用有限的资源,把设计要求达到最好,创建一个舒适的园林环境。 3城市园林景观的现状 3.1景观设计硬质过多、绿色减少现代城市园林 景观设计为了营造高档的景观形象,创造出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刻意规划气势恢弘的中轴线、磅礴大气的广场、形态多异的喷泉景观等超大空间,出现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相对减少了绿色植物的生存空间,构成了不自然、不亲切的人工环境,忽视了绿色空间生态功能的体现。 3.2地域文化缺失、地域精神流失 我国地域广阔、特征鲜明,每个地区都在长期的孕育中,形成本地特有的文化气息及地域精神。在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冲击下,区域景观的设计与营造,往往会为了表达某个新颖的设计主题,而改变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随之也抹去了原有的地域文化及地域气息,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景象,进而导致地域精神的流失。 4生态理念指导下园林景观设计的实践应用 4.1在园林景观中进行生态种植 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应该以最适合在当地生长的植株、本地植株或者成活率高的外来植株为选择种植的主要目标。此外,在植株的实际种植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合理分配,以保证外来植株的成活率及其健康生长,进而充分发挥植株在园林景观中的作用。基于生态理念的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可以种植植株,也可以引进一些同植株密切相关的植物,以更好地体现园林植被群落的多样性、植被与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