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余光中
余光中

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

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 这一瞬间,便是旅行的永恒。了解世间,看惯物是人非,便是旅行的意义。以下是整理的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欢迎阅读。 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1 一旦在路上,总有一种风景让你流连。 那天偶然看了一个访谈节目,里面有个嘉宾说,他有时会突然想去看海,可是真正驱车前往后,又觉得索然无味了,倒不如只是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些他人出游的照片,就像自己也去了那般。 我想,他一定不明白旅行的意义。 我们寻访一处风景,总会带着独一无二的愿望。这意味着,在发现之旅中,我们的人生逐渐丰盈起来。所有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都变得立体而具象。只有当你双脚踏入溪中,才能知道为何那里的孩子们会有城市里见不到的清澈眼神。只有你用手摸到城墙上温热的砖块,才会体味出古城不一样的历史韵味。带着愿望去旅行,才能记得,某段时光里,自己最特别的样子。 穿梭时空,在那条神奇的隧道里,与前人充满睿智的交谈。你的寻访中,有你的想象。昨夜又东风的小楼上,词人的背影落寞黯然。金陵绝唱,属于他的舞台从

来不是孤单王座,你想问他,如果没有生在帝王家,又 会写下怎样的词作呢?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他是杀伐果 决的战士;元宵夜的临安街头,他是沉醉风景、众里寻一的少年人。你也好奇,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是不是心向 往之的样子。用一阕词,忆一座城,你喜欢上的,是千 分之一的风景。可最后真正让你留恋的,却是全部。 一次远行的开始,准备充分或是一时兴起,全盘计 划或是随遇而安,无论如何,你始终是万分期待的。没 有谁会简单的把自己的角色设定成匆匆过客。吃货的人 生真谛是尝遍天下美食,拍客的旅行意义在于记录每处 风景,行者更是不破铁鞋不还家。旅行也并非十全十美,你难免遇见失望,但也没关系。陌生的地点,崭新的自己,似乎很容易治愈。画船上一段悠扬的旋律,风中一 阵诱人的香气,街边造型奇特的公交站台,都是让人恢 复笑颜的积极因子。即使要远离,即便久不再来,那它 也是,不轻不重,恰到好处的一笔。偶尔想起来,还是 觉得愉悦而甜蜜。 我大体算不上是个积极的游客,也说不出关于旅行的、多么动听的话语。或许旅行的意义,不过是,多走走,多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又或许,你能在每段旅程, 遇见不一样的自己就不虚此行了。 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2

余光中谈散文

余光中谈散文——散文的知性与感性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sense Of immediacy)。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功。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以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纯感性的散文可成为美文,除了文体有别外,简直就是诗了。留朝的文章,尤其是江淹的(恨赋》、《别赋》之类,正是纯感性的美文。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悠久,就连这样的美文也不脱历史的背景。若求其更纯,或可向小品之中去寻找。齐梁间文人的小简,在清丽的对仗之下,每有此种短篇佳制.刘潜《谢始兴王赐花纨簟启》便是美丽的样品: 丽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襄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 寥寥三十五字,焦点只集中在一个感性上:收到的桃枝簟与象牙簟触肌生凉,虽在三伏盛暑,亦无须敷粉挥扇。相对于这种纯感性的散文,韩愈的不少议论文章,例如《原道》、《原毁》、《师说》、《讳辩,,讨论的都是抽象的理念,可谓之纯知性的散文。不过,正如法国作家毕丰所言:“风格即人格。”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本质当然是知性的,可是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后的一段。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盲,可是到了篇末这几句,高潮涌起,感慨多于析理,则显然是感性的:古人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则慑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同样地,《丘迟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歌|经典散文诗 经典散文诗你知道有哪些,以下的经典散文诗相关文章,请继续往下阅读: 经典散文诗【1】 1、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南方的夜

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 听燕子给我们讲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 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热情── 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丛中的浓味。你说大熊星总像是寒带的白熊, 望去使你的全身都觉得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 零乱了满湖的星影── 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 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 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 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 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 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像是热带的人, 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

这时我胸中忽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 3、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 天上飘著些微云, 地上吹著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著海洋, 海洋恋爱著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麼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裏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经典散文诗【2】 台上放着一碗面花 这是送给亲爱的他 他从来没有细看她 她从来没有怪过他 阳光照耀她的脸颊 岁月使它不再光滑 匆忙辛苦一辈子啊 只因他喊她一声妈 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华发辛苦一生 她却从来没有说累了时间都去哪了? 只留下她的匆匆白发无怨无悔 她心里却只有牵挂的他经典散文诗【3】 我的梦, 有一个小城,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汉语言文学 09011042 肖雅莉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这是文坛对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公认的形容。而今,余老又用他的左手为读者奉献上一道精神大餐,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选其作品五十多篇,有短到数百言的小品,也有长逾万言的巨制;有纯粹的抒情文,有夹叙夹议的杂文,还有不折不扣的论文。这些散文或记海外见闻,或写读书杂感,或写域外游踪,或写人情世故,或抒思乡怀人之情,内容广泛,不拘一格。文坛上有很多文学作品,笔者独爱散文那么多。我不敢说自己独爱一些人或是一些读物,但我很爱余光中,爱他的字,爱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 料料峭峭,淅淅沥沥 那些素锦的年代 早已久远不见, 回眸的瞬间亦是看透云卷云舒的缅怀。 惊蛰一过,春光无限, 潮润润的也不过是你的心。 何时杏花春雨, 渭城轻尘都只抛在过往。 母亲,你可别来无恙? (上为笔者针对原文的字词组句草拟的话语。)

余老的散文被称作是“诗化了的散文”,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他用他那智慧之笔加上他那厚重的思乡之情将《听听那冷雨》勾勒得淋漓尽致,诗化的语言,密集的意象,诗词的化用,时光的变换,这四者的巧妙运用,无不使人拍案叫绝,俯首称叹。 初次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被卷首语所打动: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他笔下凄凄切切、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冷雨,隔着千山万水、千伞万伞,从中国历史的黑白片中扑面而来,满载着乡愁。“杏花、春雨、江南”,雨从中国的方块字上点点滴落,携着春日的清新与淡淡的土腥气,在层层叠叠的记忆中蠕动……唯美的文字与无尽的思绪在时光的隧道中穿梭往返。我一直都在思前想后,现在文学著作那么多,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好的文学,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好的散文。读到余光中的这几句话,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术的魅力,文学之美在情在意,亦流露于字里行间。 大量叠音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细腻,刺激读者感官,使人如见如闻,如履其境。他说自己在细雨中“走入霏霏”,更“想入非非”,这里暗用了一个文化典故,是《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接着说到汉字的“雨”,赞叹汉字象形的精彩,从那四个点就听出了“点点滴

余光中的现代诗

余光中的現代詩 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漢明成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來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的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風中有塵 閔秋英老師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五十.十一.十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 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恆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裏,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雙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雙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地懸著 瑞士錶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裏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裏,有韻地,你走來 五一、五、二七民歌 傳說北方有一首民歌 只有黃河的肺活量能歌唱 從青海到黃海 風也聽見 沙也聽見 如果黃河凍成了冰河 還有長江最最母性的鼻音 從高原到平原 魚也聽見 龍也聽見 如果長江凍成了冰河 還有我,還有我的紅海在呼嘯 從早潮到晚潮 醒也聽見 夢也聽見

有一天我的血也結冰 還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 從A型到o型 哭也聽見 笑也聽見 六十、十二、十八 白玉苦瓜(故宮博物院所藏) 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裏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隻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隻苦瓜。不再是澀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鬚繚繞。葉掌撫抱 哪一年的豐收像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餵了又餵的乳漿 完美的圓膩啊酣然而飽 那觸覺。不斷向外膨脹 充實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翻看當日的新鮮茫茫九州只縮成一張輿圖 小時候不知道將它疊起 一任攤開那無窮無盡 碩大似記憶母親,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還是大幸這嬰孩 鍾整個大陸的愛在一隻苦瓜 皮靴踩過,馬蹄踩過 重噸戰車的履帶踩過 一絲傷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這奇蹟難信 猶帶著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時光以外奇異的光中 熟著,一個自足的宇宙 飽滿而不虞腐爛,一隻仙果 不產在仙山,產在人間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為你換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萬睞巧將你引渡 笑對靈魂在白玉裏流轉 一首歌,詠生命曾經是瓜而苦 被永恆引渡,成果而甘 六三、二、十一 【尋李白】所引用的詩篇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杜甫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夢李白(二首之一)杜甫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玉階怨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客中作李白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生命因我而精彩演讲稿范文5篇

生命因我而精彩演讲稿范文5篇 拥有生命时,你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可爱,有时甚至会感到生命的迷茫和空虚。但 当你要失去它时,才会发自内心的热爱它。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生命因我而精彩演讲稿,仅供参考。 生命因我而精彩演讲稿篇一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一粒种子的发芽,一抹新绿的出现,一只蝴蝶的翻飞,一声呱呱附地的啼哭…… 都在宣告一个生命的到来!生命,是多么美好;活着,是多么幸福!在我们身边,有许多 热爱生命的人: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救死扶伤的医生,忠于职守的警察叔叔……他 们用劳动创造着生活,也使自己的生命充满光彩。今天,我要给你们说一说我身边热 爱生命的人—乔嘉怡姐姐。 一次,乔嘉怡姐姐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泰山旅游。乔嘉怡与爸爸妈妈一同爬上了泰山。一家人旅游后回到了家,乔嘉怡姐姐感到脚突然有点疼,一家人也没怎么在意, 觉得是爬山累的,休息一下就好了。谁知,那次爬山居然埋下了恶梦的种子……之后 的几个星期,乔嘉怡姐姐的脚越来越疼,爸爸妈妈只好送她去医院。通过检查,发现 乔嘉怡姐姐得了骨癌,悲伤迅速的弥漫着整个家庭。此后,乔嘉怡姐姐不能再与同学 们一起玩耍,不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她整天只能呆在病房里,通过窗户望着窗 外的景色,坚难地与病魔做斗争。因此,学校捐赠给乔嘉怡姐姐一笔善款。然而,死 神丝毫没有被大家的爱心所感动,还是毫不留情的夺走了乔嘉怡姐姐的生命。

乔嘉怡姐姐死后,爸爸妈妈痛不欲生,但是,他们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捐 献出乔嘉怡姐姐的眼角膜,让需要它的人重见光明。 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大脑,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生命呢? 生命因我而精彩演讲稿篇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世界上最可爱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拥有生命时,你往往感觉不到它的可爱,有时甚至会感到生命的迷茫和空虚。但 当你要失去它时,才会发自内心的热爱它。 由此我想到了对生命态度积极向上的张海迪,她五岁便失去站立,行走的能力, 这对一个人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她,一个坚强的青年,不是从此一蹶不振,虚度年华,而是争分夺秒,发奋学习。 俗话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张海迪就有这样的精神。她先后做过四次手术,身体 条件极差,但她仍不忘学习,几年来,她以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还学会了四门外语,翻译了十几万字的小说和其他资料。这对于一个高位截肢的病人 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如果你曾漠视过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没关系,你可以学,学海伦、保尔、张海迪,学怎样去热爱生命。最终你会发现: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观花似的翻阅它, 聪明的人用心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 生命因我而精彩演讲稿篇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这几天听说,一个熟悉的年青人自杀身亡,我不知道他在生活中受了怎样的挫折,也许他难负重压,也许他对生活有一百个不满、一千个抱怨、一万个失望,但他却毫 不考虑父母养育他所费的心血,在年青力壮,为父母分忧的年龄选择自杀。 在我为他如花生命过早凋谢而感叹时,却不禁要问?他是怎么了?为什么这样决绝?有什么事情能让他放弃父母的爱、朋友的情呢?有哪能些过不去的“火焰山”能让他们放 弃生命呢? 热爱生命,珍爱自己,这句话在听说了这个年青人自杀的事件后,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只有爱自己了,才会爱一切,一个不珍惜生命的人,怎么有资格去谈论爱呢?如果爱自己,他就会知道自己能够来到这世上正是生命的奇迹,就会懂得缔造自己生命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 长汀一中

略谈余光中的散文观 吴永福 关于散文,余光中颇有知见。他在《日不落家》后记中说:“五四以来,不少人认定散文就是小品文。其实散文的文体可以变化多端,不必限于轻工业的小品杂文。我一向认为小品也好,长篇也好,各有胜境,有志于散文艺术的作家,轻工业与重工业不妨全面经营。”此种区分着眼于篇幅的短与长,对应于内容的轻与重。而在《不老的缪斯》中说:“散文分狭义与广义二类。狭义的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份量较轻。广义的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这里的广狭之分,包括体裁及取材。还有质素方面的区分。余光中在《美文与杂文》中说:“习见的散文选集所收的,几乎尽是抒情写景之类的美文小品,一来读者众多,可保销路;二来体例单纯,便于编辑。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足以传世的佳作,可是搜罗的范围既限于‘纯散文’,就不免错过了广义散文的隽品。长此以往,只怕我们的散文会走上美文的窄路,而一般读者对散文的看法也有失通达。”美文的说法,多指抒情写景之类的小品。不过,作者又进一步作了界定。“所谓美文,是指不带实用目的专供直觉观赏的作品。反之,带有实用目的之写作,例如新闻公文论述之类,或可笼统称为杂文。美文重感性,长于抒情,由作家来写。杂文重知性,长于达意,凡知识分子都可以执笔。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好了,可以当美文来欣赏,而美文也往往为实用目的而作。”在这里,杂文是作为与美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但区分的标准并不绝对。其实美文杂文都可以是散文。“把散文限制在美文里,是散文的窄化而非纯化。” 众多文体的并举中,诗与文的比较甚多。余光中在《缪斯的左右手》中说:“诗和散文,同为表情达意的两大文体,但诗凭想象、较具感情的价值,散文依据常识、较具实用的功能。”散文不离人生日常,正是基于生活的提炼。“散文是一切文体之根:小说、戏剧、批评甚至哲学、历史等等,都脱离不了散文。诗是一切文体之花,意象和音调之美能赋一切文体以气韵;它是音乐、绘画、舞蹈、雕塑等等艺术达到高潮时呼之欲出的那种感觉。”散文是文体之根,换个说法就是有其母体之义。不仅可催生出许多子文体,其本身也是一体,一种很弹性的文体。余光中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的自序中说:“散文可以向诗学一点生动的意象、活泼的节奏,和虚实相济的艺术,然而散文毕竟非诗。旗可以迎风而舞,却不可随风而去,更不能变成风。把散文写成诗,正如把诗写成散文,都不是好事。”诗与文可互相借鉴,但又各有规范。把散文当成诗来写,或把诗写成散文,都是在借鉴中忘了本身的规范,其实就是过头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自序中还说:“大致说来,散文着重清明的知性,诗着重活泼的感性。”对于散文创作中的知性,作者甚为强调。他在《左手的缪斯》新版序中说:“缺乏知性做脊椎的感性,只是一堆现象,很容易落入滥感。”光写感性经验,是比较浅的,任其泛滥开去,就很疲软了。换言之,就是需要知性来作脊椎。余光中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这样说:“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知性并非纯理性的,尽是概念的抽象演绎,而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样才能与感性交融。“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能兼顾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有心肠,才有观感的印象或事实;而有头脑,才有见解或看法。 余光中在《四窟小记》中说:“创作之道,我向往于兼容并包的弹性,认为非如此不足以超越僵化与窄化。”就余光中自己的写作来说,是理论见之于实践的。他在《四窟小记》中说:“诗、散文、批评、翻译,是我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于此可见,作者的写作方向是多元的。又说:“我曾说自己以乐为诗,以诗为文,以文为批评,以创作为翻译。”此种交错,表明不同文字中有一种相通的内蕴或节奏。且就散文写作来看,文体也是多样的,有小品、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共3篇,希望大家喜欢。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 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

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 保护动物就是保护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动物献一份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2 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可没有像读余秋雨的《行者无疆》那么痴迷,那么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的,开始时甚至有读不下去的感觉。记得刚读时,我是一篇文章得连续读上两遍才有点感觉。或许是本人的语言攻底薄弱吧,才至于读的那么累,那么辛苦。或许是他的文中好词接连,我得多读一遍才能有所消化。就拿我女儿挂盐水的时候吧,我为了磨蹭时间,就带上了它,却被女儿戏虐为装门面。她两瓶盐水挂完了,我呢,才只看了一篇而已。 如今,在暑假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再次捧起了它,却读得如痴如醉,感觉甚好,这个中的原因,我怎么也道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接连着看了十多篇,还觉得意犹未尽。只是读到后来的小品文时,顿觉素然无味,也就搁置了。我想,读书,既然是乘兴而来,又何必败兴而归呢?也许,在以后的某一个时间段,我会喜欢这类文章的。那也就一切随缘了! 余先生的散文,我觉得首推那些类似游记的抒情散文,出于参加各种国际笔会的需要,他周游的好多国家,足迹遍

余光中与诗歌

余光中与诗歌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但台湾和大陆人为地长期隔绝,使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历史沧桑感。即特有的“中国情结”。而余光中先生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称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多变,技巧多姿,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诗中出现的“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作者把无形的乡愁比喻化为四种事物,可见作者愁思之重。小时候与祖国母亲分隔两地是由于国家政策关系,那时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用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自己厚重的乡愁,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两岸人民情感交流的枢纽,到了中年,作者成家立室之后依然不能摆脱这种隔岸的牵挂。本应幸福,温馨而甜蜜的婚姻却变成了海上旅途的疲乏,孤独,一张张旧“船票”饱含了多少空虚的岁月和相聚的感动。而最令诗人痛心疾首的是自己朝思暮想要回去探望的老母亲,却在苦苦的等待和思念中烟消云散,被一撮刺眼的黄泥永远地掩埋在自己苦思的故土里,一座短短

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英语作文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意义演讲稿范文英语作文旅行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Travel Many people like traveling. They just feel happy when traveling. But not many people will think the meaning of travel. What is the meaning of travel? Actually, one of the meanings is to find happiness. Putting aside all the trouble to enjoy themselves usually makes people happy. There is another important meaning. It is to learn things. To go out for a visit can enlarge people’s vision. People can learn a lot from it. Therefore, sometimes we will find that some people will be different after they return home from travel. It is because they learn the true meaning of travel.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红色之旅再铸党的辉煌》。 曾记得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一个民族,他所信仰的不应是用来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是用来绞杀自己的绳索,而应当是一股风,一股催你挺进,催你跋涉,催你奋斗的风。而我们十二亿人民所依赖的中国共产党就是这一股风。

瑰丽奇伟而见生命_谈余光中20世纪60_70年代散文的感性和创新

第6卷第2期辽宁工学院学报V o l.6 N o.2 2004年4月JOU RNAL O F L I AON I N G I N ST ITU T E O F T ECHNOLO GY A p r.2004① 瑰丽奇伟而见生命 谈余光中20世纪60~70年代散文的感性和创新 陆 明 (鲁迅美术学院文学教研室,辽宁沈阳 110004) 摘要:综观余光中的全部散文创作,最具个性风采和创新精神的是其20世纪60~70年代的写景叙事抒情散文。这些作品使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了丰富的感性、新奇的异味和长足的美感,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抒情性,并具有现代派诗歌和绘画的特点,瑰丽奇伟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感性;创新;瑰丽;新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391(2004)022*******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突飞猛进于60~70年代,发展变化于80~90年代。在半个世纪的创作历程中,他写下了140多篇散文。有酣畅淋漓的长文,也有适合专栏的小品;有主观色彩浓厚的抒情文,也有立论公允警句叠出的议理文。能写景会幽默,时而低回感伤,时而豪情洋溢,最终归于从容雅致。可以说,余光中是一位具有诗人气质和现代气息的散文全才和大家。 如果把他放在现当代散文大家中,笔者认为,余光中散文在内容题材上没有多少超越前人的开拓,他的主要贡献是在艺术表现方面,而最具个性风采和创新精神的作品则是其20世纪60~70年代的散文。这一时期,他风华正茂,学贯中西又锐意创新,怀着昂扬充沛的创作力风驰电掣于文坛,神采飞扬,意气自雄,创作出一批瑰丽奇伟又饱含生命活力的艺术散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令世人瞩目。无论是与同时期的大陆散文还是今天的散文相比较,余光中散文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创新都是十分突出的。 余光中写散文不是随意而为,他是将散文当作文学事业来经营的,并且自视甚高。“对于一位大诗人,要写散文,仅用左手就够了。许多诗人用左手写出来的散文,比散文家用右手写出来的更漂亮。一位诗人对于文字的敏感,当然远胜与散文家。”这是他20世纪60年代散文评论中的话,自信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分析褒贬当时的创作现状,并提出革新散文的主张和标准,主张创作出“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超越实用而进入美感的,可以供独立欣赏的,创造性的散文”。其创作又呼应了他的理论。也就是说,余光中从理论到实践均为我们提供出一种新面目的现代散文。 本文拟就余光中20世纪60~70年代散文中十分突出的感性和创新的特色进行分析,以便深入了解诗人在文字和修辞上的用心和追求。 余光中早期散文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类的作品。这类作品要求有感性,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其事、其情的感觉。这个道理不新鲜,一般作者都知道。但要写出十足的感性却不容易,所以一般作者常回避或应付了事。余光中在经营感性方面不偷懒,敢碰硬,很下了一番功夫,尽数施展了他的十八般武艺。下面我们一一来看看。 一、写出全部的感官经验 一般人只停留于写出视觉经验,其实味觉嗅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余光中的作品里,形色声味、嗅觉触觉感觉应有尽有,尤其不忘布色。他不喜欢中国古代水墨画和山水游记的清淡超逸,更喜欢骈文的华美和法国印象派油画的夺目的色感和光感。在布色上,他努力绘出色域的宽广的层次,追求繁富斑斓之美,而且文气饱胀。如: “中西部的秋季,是一场弥月不熄的野火,从浅黄到血红到暗赭到郁沉沉的浓栗,从爱奥华一直烧到俄亥饿,夜以继日以继夜地维持好几十郡的灿烂。”《望乡的牧神》“就像此刻,秋色四面,上面是土耳其玉的天穹,下面是普鲁士蓝的清澄,风起时,满枫林的叶子滚动香熟的灿阳,仿佛打翻了一匣子的玛瑙。”(同上) 二、在“细”和“动”上下功夫 把一些极短暂的过程拉长了仔细地写出来;利用动词描写一些静态的景物,都能造成较强的感性。如: “我的心打了一个寒颤,鸡皮疙瘩,一波波,溯我的前臂和面颊而上。”《黑灵魂》 “排着禾墩的空田尽处,伸展着一片片缓缓起伏的黄艳艳的阳光……”《石城之行》 ①收稿日期:2003208221 基金项目:辽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B类(课题编号:202360759)。 作者简介:陆 明(19642),女,江苏无锡人,副教授,文学硕士。

余光中散文集主要内容

余光中散文集主要内容 余光中 是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 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一起来看看余光中散文 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听听那冷雨 作者: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 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 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 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 雨里风里,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 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 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 二十五年, 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 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 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 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 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 厦门。 他是厦门人, 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 二十年来, 不住在厦门, 住在厦门街, 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 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 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 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 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 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 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 故宫博物院的壁头 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 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
1/9

余光中诗歌

余光中诗歌余光外诗歌 一、《城忧》 小时分 城忧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尔正在那头 母亲正在这头 少年夜后 城忧是一弛窄窄的舟票 尔正在那头 新娘正在这头 厥后啊 城忧是一圆矬矬的宅兆 尔正在中头

母亲正在面头 而如今 城忧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尔正在那头 年夜陆正在这头 二、《等您正在雨外》 等您正在雨外正在制虹的雨外 蝉声轻落蛙声降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正在雨外 您去没有去皆同样竟觉得 每一朵莲皆像您 尤为隔着黄昏隔着那样的小雨 永久刹这刹这永久 等您正在工夫以外 正在工夫以内等您正在刹这正在永久

若是您的脚正在尔的脚□此刻 若是您的浑芬 正在尔的鼻孔尔会说小恋人 诺那只脚应该采莲正在吴宫 那只脚应该 撼一柄桂浆正在木兰船外 一颗星悬正在迷信馆的飞檐 耳坠子正常的悬着 瑞士表说皆七点了突然您走去 步雨後的红莲翩翩您走去 像一尾小令 从一则恋爱的典故□您走去 从姜皂石的词外有韵天您走去 三、《尔之固体化》 正在此天,正在国际的鸡首酒面,

尔还是一块回绝熔解的炭——常连结整高的热 战固体的软度。 尔原本也是很液体的 也很爱活动,很容难沸腾, 很爱玩虹的滑梯。 但外国的太阴距尔太近 尔结晶了,通明且软, 且无奈主动复原。 四、《西螺年夜桥》 矗然,钢的魂灵醉着 威严的静铿锵着 西螺仄本的海风猛摇着那座 力的图案,美的网,猛摇着那座意志之塔的每一一根神经,

猛摇着,并且失望天啸着 而铁钉的齿牢牢咬着,铁臂的脚牢牢握着威严的静。 于是,尔的魂灵也醉了,尔知叙 既渡的尔将同于 已渡的尔,尔知叙 此岸的尔不克不及还原为 彼岸的尔 但运气自神秘的一点屈过去 一千条欢送的臂,尔必需渡河 面对通背另外一个世界的 走廊,尔微微天哆嗦 但西螺仄本的壮阔的风 迎里扑去,告尔以海正在彼端 尔微微天哆嗦,然而尔

关于旅行演讲稿范文5篇

关于旅行演讲稿范文5篇 这一瞬间,便是旅行的永恒。了解世间,看惯物是人非,便是旅行的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旅行演讲稿范文全部内容了,希望大家会喜欢。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小伙伴们吧!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关于旅行演讲稿范文(一) 回望初中,过去那些经历还历历在目。在初中收获的一切,许是在清晨透进教学楼的那一缕阳光般的感动;许是运动会时难忘新奇的愉悦与激动,许是考试失利后那一抹短暂的阴霾。点点滴滴汇成一场长达三年的旅行。 我认为的,青春是灿烂。在负责承办黑板报时,那每一丝思考,每一笔描绘,每一抹色彩,也像是在执笔装点青春的画板。我依稀记得那最后一次的黑板报,我与同学在黑板报上绘出了一片星空,属于我们的星空,墨蓝色的笔触,鹅黄色的星点。也像是我们的一个个梦想,在自己的天空中闪烁着独一无二的光芒。 我也认为着,青春是总拥有着些许晦暗的。突如其来的意外,也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与脆弱。那天早上的阳光变得非常冰凉,大家的真心祝愿与祈福,却依旧没有唤醒伙伴,青春总是存在着些许无力。 在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行中,我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也纵使青春迷茫,但依旧会行进在人生这探寻之旅的路上。 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直晦暗,总会是苦中带甜,甜中带苦,在这条道路上你会遇见你的知己,见证友谊的成长。在你不敢前行时,她会在后面握住你的手,抚平你内心的紧张,在你遇到麻烦内心一片混乱时,她会只言片语便打开你心中拧成一团的绳结,我想感谢我们班的同学,是他们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而在这最后几十米秒里,我想感谢一个人,她虽然看似胆小,但实际她比任何人都坚强,她的文采远超于我,他的言语有时也带着温柔,她有她兔子般的温顺,也有如白狼般的好强心,她为人真诚,也有如兔子班的机敏。在这里,我想对你说:在这三年里,我会是你坚强的后盾。 当然,我也同样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旅途中,依旧可以遇见许多如同这样,让我感到幸运的风景。 关于旅行演讲稿范文(二)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余光中谈散文创作 我写散文,把散文写成美文,约莫比写诗晚了十年。开始不过把它当成副业,只能算是“诗余”。结果无心之柳竟自成荫,甚至有人更喜欢我的散文。后来我竟发现,自己在散文艺术上的进境,后来居上,竟然超前了诗艺。到了《鬼雨》、《逍遥游》、《四月,在古战场》诸作,我的散文已经成熟了;但诗艺的成熟却还要等待两三年,才抵达《在冷战的年代》与稍后的《白玉苦瓜》二书的境界。 中国文学的传统向有“诗文双绝”的美谈,证之《古文观止》,诸如《归去来辞》、《桃花园记》、《腾王阁序》、《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美文名著,往往都出自诗人之手。这些感性的散文,或写景,或抒情,都需要诗艺始能为功,绝非仅凭知性,或是通情达理就可以应付过去。 一开始,我就注意到,散文的艺术在于调配知性与感性。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属于静态的,是被动的。见解属于动态:见解动于内,是思考,表于外,是议论。议论要纵横生动,就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散文的知性毕竟不同于论文,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直露的推理。散文的知性应任智慧自然洋溢,不容作者炫学矜博,若能运用形象思维,佐以鲜活的比喻,当更动人。 感性则指作品中呈现的感官经验:如能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就可谓富于感性,有“临场感”,也就是电影化了。一篇作品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感情已经呼之欲出,只要再加点睛,便能因景生情,借事兴感,达到抒情之功。 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要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枝诗人之笔。生活中体会到的感性若要奔赴笔端,散文家还得擅于捕捉意象,安排音调。 一般散文作者都习于谈论人情世故,稍高一些的也能抉出一些理趣、情趣,但是每到紧要关头,却无力把读者带进现场去亲历其境,只能将就搬些成语,敷衍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