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腹股沟疝中医诊疗方案

【诊断】

1. 症状: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可伴有局部坠胀感、消化不良和便秘症状。

2. 体征:病人站立时,可见腹股沟区肿块,可回纳或部分不能回纳,咳嗽冲击试验阳性。

3.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多无明显异常。

(2)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鉴别诊断】

1.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应该注意的是,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勿与鞘膜积液混淆。腹股沟斜病时,可在肿块后方扪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们及实质感的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病或精索鞘膜积液。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5.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肿块因站立、劳动或咳嗽而出现,劳累时肿块增大,胀坠不适,休息或平卧后可以缩小或回纳。可伴有食少纳差,面色自光白,神疲乏力,动则气短,脉微或涩。

2.寒湿内盛证:结块在阴囊,肿硬而冷,少腹胀痛,痛引睾丸,喜暖畏寒,寒则加重。舌苔白腻,脉弦紧。

3.肝郁气滞证:肿块突出,少腹及阴囊胀坠偏痛,结滞不舒,缓急无时。伴有情绪不安,忿怒或哭号,或情绪抑郁,胸闷胁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手术指征】

1.能耐受手术的腹外疝患者;

2.一般患者需排除手术禁忌后择期手术;

3.合并嵌顿者应行急症手术;

【手术方式】

依据患者年龄及病情,手术方式:

1.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2.腹腔镜疝修补术除术

3.疝囊高位结扎术

4.剖腹探查术

【中医药干预治疗常规】

中医辨证治疗: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中受金刃刀伤,易致使脏器气滞血瘀,脏腑气机运化无力、传化之物停滞,肠内腑气不通,舌脉多为气虚、气滞、寒湿等征象。故术后总的治疗原则补中益气、理气散寒。患者未排气排便时可使用保留灌肠,排气后可常规口服中药。

1.前其他治疗

术前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增加情况,应先予处理,否则,手术治疗易复发。

2.术后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辩证给予中药口服

(1)虚下陷证

治法:补气升提。

方药:补中益气汤

黄芪、焦白术、党参、当归、升麻、柴胡、大枣、炙甘草。

(2)寒湿内盛证

治法:散寒化湿,行气散结。

方药: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

(3)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散结止痛。

方药:橘核丸

橘核、海藻、昆布、海带、川楝子、桃仁、厚朴、木通、枳实、延胡索、桂心、木香。

3.术后其他治疗

主要针对术后患者疼痛、排尿、胃肠功能情况等进行治疗

(1)针灸

电针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30min;

(2)中药热奄包外敷腹部;

(3)耳穴压豆

取穴三焦、艇中、腹、胃、大肠、神门等,左右交替,2天更换一次。

(4)切口微波照射。

【辨证施护】

1.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2.留意患者排尿、排便等恢复情况;

3.保持患者心情舒畅,情绪稳定;

4.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避免饮食不节,避免咳嗽、抬举重物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将疾病治疗转为以“人”为中心的全面治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