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复习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复习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复习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首先表现在它们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没有先后之分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唯物主义观点。因而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也就意味着唯物史观的形成。

(2)唯物史观的发现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的宇宙观的形成显得特别重要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失足,马克思、恩格斯在完成他们世界观的转变时,尤其注意对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把着重点放在历史的唯物主义上面。(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原理,其中也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都只能从实践中获得,并且还要由实践来检验、补充和发展,而不能靠辩证唯

物主义原理去简单推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还表现在它们在理论上相互贯通、相互渗透

(1)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不仅是因为它唯物地解释了自然,包含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而且特别是由于它唯物地解释了社会生活,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意味着社会生活还未得到科学的解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还没有形成。

(2)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标志,如果没有这个标志,就意味着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还没有创立。

a.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揭露了唯心主义的社会根源。

b.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真正获得了全面的巩固的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还突出表现在它们共同的社会作用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作用在于,它给人类指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方向,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提供了可能。

孙正聿——《哲学通论》(第五章第二节)

四、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追随者、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Joseph Dietzgen,1828--1888)在1886年发表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一文中最先使用的。他按照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阐发的思想,使用这一术语来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后来,俄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r.B.11flexattoB,1856--1918)提出“现代唯物主义正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列宁则明确地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

以“辩证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的“现代唯物主义”,突出地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地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物质基础,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它认为:思维运动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由物质运动的低级形式发展而来的,思维和物质在本质上服从于同一物质运动规律,这就从思维的起源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运动作为人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它依赖于人脑这个物质载体,这就从思维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运动作为物质的反映特性

的高级形式,它的内容是对存在的反映,而不是主观自生的,这就从思维内容的派生性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思维运动作为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动的反映活动,以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为基础,并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环节而存在,这就从思维运动的现实性上论证了物质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

从思维和存在统一的物质基础出发,辩证唯物主义集中地研究思维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思维反映存在的现实过程。思维与存在相统一的过程,就是人类的历史活动过程。在人类的历史活动过程中,积淀在思维之中的关于存在的规律性认识,又构成人类对世界的目的性要求,并实现为人类改造世界的目的性、对象性的实践活动。这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既是以存在对思维的本原性的唯物主义为基础去解释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的发展,又是以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性的辩证法为内容去解释思维和存在的历史的统一。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实现了唯物论基础与辩证法内容的统一,它才成为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思维自觉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凝聚着、积淀着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所创建的全部科学反映世界的认识成果,是“对世界的认识和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因此,在其客观内容和普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哲学世界观;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丰富关系及其历史发展来研究思维自觉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为人类的全部历史活动提供认

识基础,因此,就其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上看.它就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统一规律的理就其研究对象和理论性质上看,它就是关于思维与存在统一规律的理论,即哲学认识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的思维自觉反映存在运动的规律,既是对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总结,又是思维自觉地向存在接近和逼近的方法,因此,就其理论价值和社会功能上看,它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即哲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恩格斯在1890年8月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首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作了具体解释,即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科学的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长期以来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应用和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①这就是所谓的“推广论”。近年来,理论界提出的另一种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则在于,都把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仅仅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学说,即都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与此相反,理论界的又一种观点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这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之所在,马克思并没有创立

过历史唯物主义以外的任何其他的哲学。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马克思哲学”②。这种观点还提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将使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所实现的划时代变革获得新的理解。在‘推广论’的视野里,马克思哲学的基础部分仍然是一般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它的基础部分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应用性成果。这样一来,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的意义被埋没了,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本质差异被磨平了”。“从‘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出发,我们将会发现,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为一切哲学研究澄明了前提,而且也为我们理解以往的乃至当代的全部哲学学说提供了钥匙。一言以蔽之,历史唯物主义乃是哲学领域里的一场根本性的革命,它从基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概论第一节)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列宁说:“在这个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丢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④

1.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不是哲学。理由是: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只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不是哲学。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从整体上说,是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但从分体上说,并不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研究三个领域的普遍规律。有些组成部分,如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是研究三个领域发展的普遍规律的。有些组成部分则只研究某一领域的一般规律。例如,自然辩证法只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论和逻辑学只研究认识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只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因为它们都是分别研究某一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都是哲学,而不是具体的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分别研究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各自发展的一般规律。前者由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承担,后者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相应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人们从来没有怀疑过只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自然辩证法和只研究认识与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论与逻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偏偏否认只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呢?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那末,自然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也就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了。这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弄得十分贫乏。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改造旧哲学的过程中同时产生的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首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再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才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分先后,也是割裂二者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列宁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①又说:“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②列宁在这里讲的是把唯物主义“推广”、“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而不是讲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这里的“推广”和“应用”,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的唯物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只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没有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唯心主义一直独霸统治地位。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只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自然,没有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人类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则不仅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自然,而且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人类社会,从而创立了包括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而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根据列宁的提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根本没有先后之分。20世纪20一30年代,苏联和中国理论界就有人改变了列宁的提法。如苏联的西洛可夫等人在《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中就提到“辩证唯物论及其在社会过程中的具体适用之史的唯物论”④,我国的张如心在《哲学概论》中也说过:“辩证唯物论之运用于社会历史的领域r芦研究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它的规律性一~便具体化为历史唯物论即唯物史观。”②但他们的提法影响不大。

1 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到:“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耀于研究社会历史。”⑧自此以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

就成了流行的提法。这种提法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为先有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应浚放弃这种提法,恢复列宁的提法。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这就是说,在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那里存在着两个脱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脱离——费尔巴哈有唯物主义而无辩证法,黑格尔有辩证法而无唯物主义;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脱离一一费尔巴哈只有唯物主义自然观,没有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哲学而形成的。它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脱离的片面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在内的完备和严谨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时,主要地不是重复过去的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结论,而是特别注意把唯物主义“推广”和“应用”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加深和发展唯物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是从费尔巴哈那里产生出来的,是在与庸才们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他们所特别注意的是使唯物主义哲学向上发展,也就是说,他们所特别注意的不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而是唯物主义历史观。”①这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不是先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且是在创立包括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备而严谨的唯物主义哲学时,首先重点阐述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互相包含、互相贯通、互为前提的

辩证唯物主义中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中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中,就包含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反过来,只有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并把这个观点包括在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之中,才能使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更加完备而彻底。如果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从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中排除出去,辩证唯物主义对存在和意识的关系的看法,与旧唯物主义就没有本质区别了。所以列宁说:“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看不到这个原理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有着直接的和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是不可能的。”①

再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内部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中,就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反过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又使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更加完备而彻底。

又如,实践的观点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使认识论成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和旧唯物论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余一切实践活动的东动,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余一切实践活动的东西。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政治实践、科学艺术实践等。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生产实践又决定阶级斗争的实践。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内容和作用。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也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以上例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又互相包含、互相贯通、互为前提,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政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9-04-28T11:56:54.75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6期作者:张洪舰 [导读] 摘要: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 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3 摘要: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可以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可以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在这一前提下,本文首先对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变化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事件梳理,然后试图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斯诺提出的“预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下,通过分析找出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自变量因素,最后并对各因素按照对行为变化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关键词:中美关系正常化;层次分析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之一,关乎中国外交的全局。而中美两国之间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从对抗走向缓和并最终实现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一直是当今研究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著作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遗憾的是,多数学者在研究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通常侧重对某一时期进行历史描述和人物刻画,或堆积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诸多因素,缺少一个比较系统和综合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解释,对各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进程也没有比较明确地论述。本文研究前提是,把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看作中国在一段历史时期(1969-1979)对外行为的一个变化过程,将这一变化过程中各发展阶段的特点看作对外行为的因变量。本文研究结构是,首先对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变化过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进行事件梳理,然后试图在美国学者詹姆斯·罗斯诺提出的“预理论”的层次分析框架下,找出在这过程中影响外交行为变化的自变量因素,最后对各因素按照对行为变化影响力的强弱进行排序。 1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变化过程 虽然涉及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论著众多,但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定义却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时间起止和阶段划分也各不相同。为了便于对一个完整阶段进行比较分析,本文笔者认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从1969年4月开始到1979年3月,持续十年的历史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美两国关系由最初的敌对状态开始艰难解冻,逐步走向缓和,并经历了停滞与曲折,直到最终正式建交。笔者将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具体划分三个阶段,并制成表格,以便比较分析。 表1 中国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解冻缓和期以1969年4月四老帅座谈并上交国际形势分析报告为开始标志,随后,中美两国历时四年多,陆续采取一系列行动显示改善关系的愿望,主要包括:1969年7月21日,美国宣布放宽对华贸易限制和美国公民来华旅行限制;7月24日,中国释放不久前因故非法越境的两名美国人以示回应;10月美国表示将停止派驱逐舰到台湾海峡巡逻;12月19日,美国国务院宣布部分取消对中国的贸易禁运;1970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对外政策报告,强调中国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6月,美国从柬埔寨撤军,发出愿意打破僵局信号;9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公开表示愿意来中国的愿望;10月1日,毛泽东特意在天安门接见美国记者斯诺;11月,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在联大会议上就恢复中国合法席位问题表示:美国希望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大家庭中起建设性作用;1971年4月6日,毛泽东做出邀请在日本参加第31届世界乒乓球赛的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重要决定;4月6日至16日,美国乒乓球队访问北京;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并确定了中国调整对美政策的基本原则;5月29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国方面以周恩来名义向美方发出了欢迎尼克松的国家事务安全助理基辛格作为美方代表秘密来京为尼克松访华进行预备会谈的口信;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与其举行六次会谈。事后,在7月16日,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宣布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这一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长期存在的敌对关系将出现根本性转变。之后,中美双方积极迅速推动两国关系进展,主要互动活动有:1971年10月26至29日,周恩来与基辛格在北京举行会谈,为尼克松访华进行具体安排。1972年2月21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双方努力寻求关系和解,奠定了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基础;10月25日,中国驻法国大使黄华带信给美国大使,劝告美国抓住目前有利实际结束越南战争。1973年2月15至19日,基辛格访问中国;2月25日,基辛格向中方通报:尼克松第二任期间,前两年在两国互设联络处,后两年实现同中国关系正常化,同台湾保持民间往来;5月1日,中美双方在华盛顿和北京互设联络处;11月10日至14日,基辛格再度访华,周恩来与其多次就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问题进行会谈,会后双方发表了公报。 在第二阶段,中美双方并没有如先期预料那样顺利实现关系正常化,而是出现了很长时间的停滞期。这一阶段中美双方发生的重大事件为:1974年4月4日至16日,邓小平副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大第六次特别会议;1974年8月9日,尼克松总统因水门事件下台,福特继任总统;11月,基辛格再度访华,并分别与周恩来、邓小平会谈,并转达了福特总统希望于1975年下半年访问中国的意向;1975年12月1日至5日,美国总统福特访华。中国方面强调,美国对台湾问题的解决必须按照中国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进行,但福特政府不愿在台湾问题上采纳中国的三原则,中美关系正常化没有在其任期内实现。1977年1月,卡特接替福特成为美国第39任总统。 第三阶段中美关系正常化发展出现转机,虽经历曲折但最终实现了中美建交。首先,中国方面,领导人更替完成,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美国方面,1977年8月22日至26日,美国国务卿万斯访问中国。双方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其他问题举行会谈,万斯声称:中美关系已成为一个促进亚洲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国反对美方提出的美国政府官员“在非正式安排下”留在台湾的建议;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必须按照三原则解决;中国有能力自己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美国人不必为此替中国人担心。随后,1978年5月20日至23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他宣布美国政府已授权其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同中方具体商谈有关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1978年7月5日至12月14日,中美双方就关系正常化问题举行了六次会谈;1979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在各自首都宣布了建交公报。公报宣布:中美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基本上接受了中国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但仍然坚持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有权继

进程间的同步和互斥-

实验报告 1、实验名称 进程间的互斥和同步 2、小组成员:姓名+学号 3、实验目的 Linux命名信号量实现进程间的互斥和同步 4、实验背景知识 进程同步也是进程之间直接的制约关系,是为完成某种任务而建立的两个或多个线程,这个线程需要在某些位置上协调他们的工作次序而等待、传递信息所产生的制约关系。进程间的直接制约关系来源于他们之间的合作。比如说进程A需要从缓冲区读取进程B产生的信息,当缓冲区为空时,进程B因为读取不到信息而被阻塞。而当进程A产生信息放入缓冲区时,进程B才会被唤醒。 进程互斥是进程之间的间接制约关系。当一个进程进入临界区使用临界资源时,另一个进程必须等待。只有当使用临界资源的进程退出临界区后,这个进程才会解除阻塞状态。比如进程B需要访问打印机,但此时进程A占有了打印机,进程B会被阻塞,直到进程A释放了打印机资源,进程B才可以继续执行。 5、实验步骤演示 大概步骤: 先进行单次同步,把信号量先初始化为0,创建一个命名信号量,设置信号捕捉处理代码,安装捕捉信号;其次使用信号量进行同步和互斥的操作。 详细步骤: 1.创建一个命名信号量,sem = sem_open(SEM_NAME, OPEN_FLAG, OPEN_MODE, INIT_V); 2.创建子进程,pid = fork(); 3.V操作,sem_post(sem); 4.P操作,sem_wait(sem); 5.等待子进程结束,wait(&status); 6.删掉在系统创建的信号量,sem_unlink(SEM_NAME); 7.彻底销毁打开的信号量,sem_close(sem);

8.信号捕捉处理,static void myhandler(void); 9.迭代同步,两个信号量,开始时一个为1,一个为0,一个进程执行完换另一个执行; 10.安装捕捉信号,signal(SIGINT,(void *)myhandler ); 11.创建一个命名信号量:sem1 = sem_open(SEM_NAME1, OPEN_FLAG, OPEN_MODE, 1);sem2 = sem_open(SEM_NAME2, OPEN_FLAG, OPEN_MODE, 0); 12.创建子进程,pid = fork(); 13.if(0 == pid) P操作:sem_wait(sem1); V操作:sem_post(sem2); 14.if(0 < pid) P操作:sem_wait(sem2); V操作:sem_post(sem1); 15.static void mysem(char *str) { int i = 0; //P操作 sem_wait(sem); while('\0' != str[i]) { printf("%c\n", str[i++]); sleep(1); } //V操作 sem_post(sem); } 进程排斥,在临界区设置PV操作 16.创建一个命名信号量,sem = sem_open(SEM_NAME, OPEN_FLAG, OPEN_MODE, INIT_V); 17.if(0 == pid) { mysem("abcd"); } 18.if(0 < pid) { mysem("1234"); //等待子进程结束 wait(&status); //删掉在系统创建的信号量 sem_unlink(SEM_NAME); //彻底销毁打开的信号量 sem_close(sem); } 说明: 命名信号量不带内存共享,编译时要带库文件-lpthread或-lrt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817980649.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越南战争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越南战争后的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 对外关系是一个国家衡量一个国家地位和实力的重要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对华采取遏制政策,因而中国没有能够实行全面对外开放。 到了20 世纪60 年代末,中美两国的国内政治以及国际局势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善成为可能。中苏关系恶化,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促进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供了可能。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中美基于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需要,两国关系开始解冻。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了著名的《联合公报》。越南战争刚刚停止,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访问了中国。美国由于过去长期陷入越战泥潭,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调整其全球战略。而苏联则加紧分化西欧同美国的关系,频频向中东,地中海,印度洋,东南亚渗透,尤其在中苏边境上不断增兵等咄咄逼人的攻势,推动中美关系进一步发展。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对付苏联,正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美国推动对华关系的改变。 在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重提“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准备大量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对于美国无疑是有吸引力的。但中国优先同已建交的国家发展贸易,日本和欧

洲共同体在对华贸易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并且已经捷足先登,美国如再不采取行动,就有可能被排除在中国市场之外。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促使了中美关系的深化和发展。 中国从封闭走向对外开放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中美关系正常化则直接促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启动。中美关系正常化,对遏制当时苏联的扩张势头和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对维护和加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为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为美国重整国力赢得了时间和回旋的余地。

进程管理作业答案1

1. 参考答案: 程序在顺序执行时具有如下特征:能够严格地按程序所确定的逻辑次序顺序执行;程序运行时独占全部系统资源,程序的执行结果和它的执行速度无关;只要初始环境相同,程序多次执行的结果不变。总之,程序在顺序执行时具有顺序性、封闭性和可再现性。 程序在并发执行时具有如下特征:由于并发执行的程序与其他程序共享系统资源,其执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程序执行的影响,执行是间断性的,并且什么时候能执行,什么时候暂停,不能完全由程序自身决定;被共享资源的使用状态由多个程序改变,程序运行失去了封闭性;从而导致了程序执行结果的不可再现性。总而言之,程序并发执行时具有间断性、失去封闭性和执行结果的不可再现性。 2. 参考答案: 因为语句S1,S2均不依赖于其他语句执行的结果,它们没有直接前驱;语句S3不仅依赖于语句S1执行的结果a,而且依赖于S2执行的结果b,所以S1、S2是S3的直接前驱,S4是S3的直接后继。因此可得S1、S2、S3和S4的前趋图是: 3. 参考答案: 第1问答案:Bernstein条件是用于判断两个并发执行的程序并发执行能否得到正确结果,若满足条件则能,否则不能。 第2问解答如下。它们的读集和写集为: R(S1)={w,x},R(S2)={y,z},R(S3)={a,b},R(S4)={c,e} W(S1)={a},W{S2}={b},W{S3}={c},W{S4}={d} 其中,S1和S2由于满足Bernstein条件,可以并行执行,而S1和S3,S2和S3、S3和S4不满足Bernstein条件,它们只能顺序执行。 4. 参考答案: 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进程具有如下五大特征,是程序所不具备的。动态性:进程的实质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是动态的概念,而且它由"创建"而产生,由"撤消"而消亡,由"调度"而执行,由于得不到资源而阻塞;并发性:进程可与同存于内存中的其他进程并发执行,即能在同一段时间内同时执行;独立性:进程是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又是系统资源调度的独立单位;异步性:进程能各自以独立的、不可预知的速度向前推进;结构性:从结构上看,每个进程都由进程控制块、程序段和数据段三部分组成。 5. 参考答案:

10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历史意义

中美关系正常化及其历史意义 第十组 中美关系正常化 一、开始与发展(1972年2月——1974年8月) 开始原因 美国国内社会运动不断;国际陷入越南泥潭,战略全面收缩;美苏争霸,需要更多国际支持;美国封锁中国的计划破产。 中国由建国初年中苏蜜月转向后来的论战、破裂乃至对抗,同样需要寻求国际支持;自身力量增长(特别是六十年代末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国际地位提升;台湾问题需要解决。 发展 60年代中期,尼克松对华政策进行了调整,先后直接和间接地向中国表示了接近的愿望。1971年4月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情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中美关系以民间形式迈出了一步。 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的秘密访华为之后的尼克松访华做了具体安排和准备。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1972年2月尼克松首行中国,与中国签订了《联合公报》。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两国结束20多年的敌对状态,开始了正常化进程。 二、推迟与曲折(1974年8月——1978年1月) 水门事件尼克松下台,新福特政府违反了上海公报精神,承认台湾、讨好苏联等行为使得两国正常化脚步变得缓慢,1977年初的卡特政府也未推进正常化步伐。 最终实现(1978年1月——1979年1月) 1977年中美国感到苏联的威胁以及中国贸易的发展,卡特政府转变态度于1978年12月16日与中国签订了中美建交联合公报。最终中美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最终实现。 历史意义: 中美建交符合两国以及世界人民的利益,它一方面促进了美国战略调整和收缩,改善了美国的处境;另一方面是中国摆脱了在两个战略方向上同时面临强大对手的状况,获得更大的活动余地;此外,它对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特别是亚太地区的局势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中美关系正常化,对遏制当时苏联的扩张势头和越南的地区霸权主义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对维护和加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是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随着联结两国关系纽带的恢复,两国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乃至军事上的交流与合作都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

进程管理习题及答案

进程管理习题答案一.选择题.时进程从阻塞状态变为就绪状态1.在进程管理中,当.等待某一事件B A. 进程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时间片用完D C.等待的事件发生 C答:。2.分配到必要的资源并获得处理机时的进程状态是 .执行状态B A.就绪状态 .撤消状态D C.阻塞状态 B答:。V操作是3.P、.两组不同的机器指令B .两条低级进程通信原语A.两条高级进程通信原语D .两条系统调用命令C A答:。.对进程的管理和控制使用4.原语 B A.指令 .信箱通信 D C.信号量 B答:。5.进程的并发执行是指若干个进程 .在执行的时间上是重叠的 B A.同时执行 .共享系统资源D C.在执行的时间上是不可重叠的B答:等待进程。1,则表示有初值为6.若P、V操作的信号量S2,当前值为-个3D.2.1个 C .个0A.个B B答:7.进程的三个基本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进程由就绪状态变为运行状态的条件。②①;由运行状态变为阻塞状态的条件是是 .等待某事件发生B A.时间片用完 .被进程调度程序选中D C.等待的某事件己发生 B②答,①D 变化是不可能发生的。8.下列的进程状态变化中, .运行一等待 B A.运行一就绪 .等待一就绪D .等待一运行C C答:。.一个运行的进程用完了分配给它的时间片后,它的状态变为9.等待 B .就绪A .由用户自己确定D .运行C. A答:。10.用P、V操作管理临界区时,信号量的初值应定义为.任意值D B..1 A.一1 C答:.11.用V操作唤醒一个等待进程时,被唤醒进程的状态变为 .完成D C.运行.就绪 B A.等待B答:关系。.进程间的同步是指进程间在逻辑上的相互12.调用D继续B.制约 C. A.联接 B答:操作的特殊变量。操作和V 是一种只能进行P13. .信号量 D .进程C.同步.调度A B D答:。14.下面对进程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进程执行需要处理机B A.进程是动态的概念 .进程是指令的集合D C.进程是有生命期的 D答:。15.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操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进程,因此不同进程所执行的代码也一定不同。A.为了避免发生进程死锁,各进程只能逐个申请资源。B中读出与本身运行状况有关的信息PCBPCB管理进程,用户进程可以从此C.操作系统用.进程同步是指某些进程之间在逻辑上的相互制约关系D D答:16.进程控制就是对系统中的进程实施有效的管理,通过使用、进程撤销、进程阻塞、进程唤醒等进程控制原语实现。.进程管理 B A.进程运行 .进程同步D C.进程创建 C答:对进程进行管理。17.操作系统通过 CHCTD.DCT C B.PCB ..AJCB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得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物质得反映。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得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得意识对事物得发展具有促进推动作用,错误得意识对事物得发展具有阻碍破坏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得作用,重视精神得力量,树立正确得思想意识,克服错误得思想意识 3、物质与意识得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得力量。 4、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得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基础与前途;认识与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辩证法部分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得对立:联系得观点与孤立得观点得对立,全面得观点与片面得观点得对立,运动得观点与静止得观点得对立,就是否承认矛盾得观点得对立、最后一点就是对立得焦点。 2、联系得观点:联系就是事物内部或之间得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就是客观得,普遍得,多样得,有条件得,系统得。系统就是相互联系得各要素构成得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结构有序性与内部结构趋优性,整体性就是系统最重要得特性。系统与要素得关系表现为整体与部分得关系,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 3、发展得观点:发展就是前进得运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得运动。发展就是有过程得有规律得,无限得。新事物就是符合前进方向得事物,具有远大前途、由于它代表事物发展方向、有旧事物不可比拟得优越性、在社会中能得到群众支持,所以它就是不可战胜得、 4、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得实质与核心:揭示动力,理解得钥匙,揭示根本得认识方法、与形而上学对立得焦点。 5、矛盾:就就是对立统一,就是客观得。矛盾有两个根本属性。矛盾得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得性质与趋势。矛盾得斗争性就是指矛盾双方互相限制与互相否定得性质与趋势。矛盾同一性就是相对得、有条件得,斗争性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矛盾同一性与矛盾斗争性互相联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论中美关系的演变及其未来发展 近现代的中美关系,走过了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双方力量的此消彼涨,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也是当代国际关系上极其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国,近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之中。不论是经济增长还是与他国尤其是美国各方面的对话与合作越来越多,都可以证明中国作为一个强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愈来愈大。而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国家,综合实力以及各个方面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影响可谓不言而喻。于是乎,这样一个强国和超级大国之间的关系能够牵动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应的,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以及未来关系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不仅对我国的国际外交和未来战略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于世界局势稳定和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中美关系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1、历史上的中美关系2、当今的中美关系3、未来中美关系的预测 一、历史上的中美关系 (1)20世纪上半叶,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开始,中国人民饱尝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欺凌。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与中国结成了反法西斯联盟。中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在历史上第一次表明中美关系对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作用。 (2)抗战胜利之后,美国推行反共战略,支持蒋介石集团打内战。新中国诞生后的20多年里,美国坚持其与中国为敌的遏制政策,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军事封锁,支持台湾当局窃取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50年代,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3)1968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为了摆脱越战的泥沼和对付苏联的扩张,开始逐步调整对华关系。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拉开两国新关系的帷幕奏响了前奏曲。1972年,尼克松总统成功实现了访华,中美双方签署了《上海公报》。 (4)卡特总统执政后,两国于1978年签署了《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从而揭开了两国关系上的新篇章。同年1月25日志2月4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美国的访问在美国朝野上引起巨大轰动,一股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席卷美国大地。 (5)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启动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增添的强大动力。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二、当今的中美关系 回顾近年的中美关系,虽然双方关系有所紧张,但目前还不构成对抗的局面。总体来说,近年中美双方还处于一个相互的战略摸底阶段,也是双方的战略布局阶段。 第一,中国加速崛起,在周边地区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上升,美国则受伊拉克、阿富汗两场战争拖累和金融危机冲击,软硬实力受到削弱,两国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对美产生巨大心理冲击,美国内有一种强烈的焦虑感和危机感,警惕和制衡中国的论调开始回潮,对中方谈论“美国衰落论”极为敏感,产生过度反应,认为中国正利用美国衰落谋取利益。 第二,美始终认为中国发展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内心将中国视为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担心中国利用日益增长的实力与美对抗,挑战和打破现有国际秩序,威胁美在亚太和世界的霸权地

第三章进程同步与通信作业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 一.选择题(50题) 1.以下_B__操作系统中的技术是用来解决进程同步的。 A.管道 B.管程 C.通道 D.DMA 2.以下_B__不是操作系统的进程通信手段。 A.管道 B.原语 C.套接字 D.文件映射 3.如果有3个进程共享同一程序段,而且每次最多允许两个进程进入该程序段,则信号量的初值应设置为_B__。 A.3 B.2 C.1 D.0 4.设有4个进程共享一个资源,如果每次只允许一个进程使用该资源,则用P、V操作管理时信号量S的可能取值是_C__。 A.3,2,1,0,-1 B.2,1,0,-1,-2 C. 1,0,-1,-2,-3 D.4,3, 2,1,0 5.下面有关进程的描述,是正确的__A__。 A.进程执行的相对速度不能由进程自己来控制 B.进程利用信号量的P、V 操作可以交换大量的信息 C.并发进程在访问共享资源时,不可能出现与时间有关的错误 D.P、V操作不是原语操作 6.信号灯可以用来实现进程之间的_B__。 A.调度 B.同步与互斥 C.同步 D.互斥 7.对于两个并发进程都想进入临界区,设互斥信号量为S,若某时S=0,表示_B__。 A.没有进程进入临界区 B.有1个进程进入了临界区 C. 有2个进程进入了临界区 D. 有1个进程进入了临界区并且另一个进程正等待进入 8. 信箱通信是一种_B__方式 A.直接通信 B.间接通信 C.低级通信 D.信号量

9.以下关于临界区的说法,是正确的_C__。 A.对于临界区,最重要的是判断哪个进程先进入 B.若进程A已进入临界区,而进程B的优先级高于进程A,则进程B可以 打断进程A而自己进入临界区 C. 信号量的初值非负,在其上只能做PV操作 D.两个互斥进程在临界区内,对共享变量的操作是相同的 10. 并发是指_C__。 A.可平行执行的进程 B.可先后执行的进程 C.可同时执行的进程 D.不可中断的进程 11. 临界区是_C__。 A.一个缓冲区 B.一段数据区 C.一段程序 D.栈 12.进程在处理机上执行,它们的关系是_C__。 A.进程之间无关,系统是封闭的 B.进程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C.进程之间可能有关,也可能无关 D.以上都不对 13. 在消息缓冲通信中,消息队列是一种__A__资源。 A.临界 B.共享 C.永久 D.可剥夺 14. 以下关于P、V操作的描述正确的是__D_。 A.机器指令 B. 系统调用 C.高级通信原语 D.低级通信原语 15.当对信号量进行V源语操作之后,_C__。 A.当S<0,进程继续执行 B.当S>0,要唤醒 一个就绪进程 C. 当S<= 0,要唤醒一个阻塞进程 D. 当S<=0,要唤醒 一个就绪 16.对临界区的正确论述是__D_。 A.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互斥的那段代码 B.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同步的那段代码 C.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用于实现进程通信的那段代码 D. 临界区是指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l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

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现状与存在问题。根据中困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仃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也是事实。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每日一题

专题近现代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 (2018年贵州贵阳市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参考答案】B 【解题必备】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 1.历程 (1)从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控制中国。20世纪20年代后期积极扶植蒋介石。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 (5)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6)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7)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走向和解;1979年中美建交。 (8)中美正式建交后,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2.认识 (1)从总体上看,中美关系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双方都从本国利益出发,以比较务实、比较稳健的方式来处理彼此的关系。但在军事交往、高科技交往、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以及台湾问题等一些重要问题上,双方仍有很大的分歧。

(2)应全面、辩证与冷静地看待中美关系,中美之间仍然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需要不断增进战略互信与互利合作,妥善应对各种挑战,推动中美关系“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 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下图为1979年邓小平在美国休斯敦西蒙顿马术竞技场接过17岁女孩凯利赠送的白色牛仔帽,并戴在头上向观众致意的场景。该画面反映的这一事件 A.揭开了中美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B.促进日本加快与中国邦交正常化 C.显示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根本改变 D.促使美国敌视中国外交政策的破产 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当今世界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提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对处置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安排。宣言指出“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实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及实现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内蕴的适用于现代社会实践的丰富思想 资源,也体现在与各种错误思潮较量中所展现的生命力即关于人的实践本质和超越本性的最深刻的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实现,必须具备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应以一种彻底的“实践精神”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价值;哲学;马克思主义 当今世界经济正从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潮面临新一轮信任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复而大热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它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适用于当代。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突出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尤为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追寻 每一个时代真正的哲学都是人的生存意义的自我澄明。因而,哲学不可能固守不变的问题域和不变的定位。创立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学说面临时代内涵转换的需要,这是维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力的关键。 首先,有必要明确“马克思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者的概念区别。“马克思哲学”指的是蕴含在马克思本人的著作、手稿、书信、谈话等原始资料中的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指的是马克思同时代的或以后的研究者在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解和解释中形成的各种文本。由于研究者个人见解的融入,必然会产生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如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里探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马克思哲学”基础上生发形成的。 以往的哲学是从先验的理性原则出发“解释世界”,这就意味着要让现实屈从理性的抽象原则。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现实世界出发,试图“改造世界”。宏观的现实性变革必然要求马克思哲学重新构建自己的问题域,建立新的视野,从而构筑自己的当代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当代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是:在经历和面临一系列重大事件如苏东剧变、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与新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等等之后,如何重新理解和看待马克思哲学文本的当代意义,提升马克思哲学的活力。 在西方,崛起于20 世纪70 年代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文本理论进行分析、紧缩和重建,保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定问题和概念谱系”,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经院化马克思主义。而以德里达为代表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则要求激进化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来批判现实,并对传统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前东欧所谓“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关注并介入生活和行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自治人道主义和异化的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所包含的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观点,至今仍具有价值。而作为世界体系理论派代表人物的沃勒斯坦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有四个基本观念仍然有用,而且必不可少,它们是:阶级斗争、两极分化、意识形态和异化。德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赫尔茨认为,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毫无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并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与科学进步相同步,必须不断修正、扩充和更新它的概念。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当代性问题是讨论得最多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否会过时或已经过时的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学说如何与时俱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