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3套汇总★浙江省名校2020年高考化学经典试题

★试卷3套汇总★浙江省名校2020年高考化学经典试题
★试卷3套汇总★浙江省名校2020年高考化学经典试题

2021届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其中A、B、C、D、E代表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元素B、D对应族①处的标识为ⅥA16

B.熔点:D的氧化物<C的氧化物

C.AE3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D.E的含氧酸酸性强于D的含氧酸

2.阿魏酸是传统中药当归、川穹的有效成分之一,工业上合成阿魏酸的原理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H2O+CO2

A.阿魏酸分子式为C10H10O4

B.阿魏酸存在顺反异构

C.方程式中三种有机物均可与NaOH、Na2CO3反应

D.可用酸性KMnO4溶液检测上述反应是否有阿魏酸生成

3.如图所示的X、Y、Z、W四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Y、W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的沸点依次升高

B.Z、X、W三种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C.由X、W和氢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只含共价键

D.X、Z形成的二元化合物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4.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 NaOH和NH3·H2O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的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未加盐酸时:c(OH-)>c(Na+)=c(NH3·H2O)

B.加入10mL盐酸时:c(NH4+)+c(H+)=c(OH-)

C.加入盐酸至溶液pH=7时:c(Cl-)=c(Na+)

D.加入20mL盐酸时:c(Cl-)=c(NH4+)+c(Na+)

5.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正确的是( )

A.H和Cl形成共价键的过程:

B .质子数为46、中子数为60的钯原子:60

46

Pd

C.结构示意图为的阴离子都不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D.环氧乙烷的结构简式为

6.一定量的某磁黄铁矿(主要成分Fe x S,S为-2价)与100mL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矿石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生成3.2g硫单质、0.4molFeCl2和一定量H2S气体,且溶液中无Fe3+。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0mol·L-1

B.该磁黄铁矿Fe x S中,Fe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C.生成的H2S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8.96L

D.该磁黄铁矿中Fe x S的x=0.85

7.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实验操作现象结论

A 将S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产生胶状沉淀酸性:H2SO3>H2SiO3

B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

加碘酸钾

C 向2支盛有5mL 0.1mol/LNaOH溶液的试管中分别

加入2滴0.1mol/L CuCl2溶液和2滴0.1mol/L CaCl2

溶液

一支试管中产生蓝色沉

淀,另一支试管无明显现

Ksp[Cu(OH)2]<

Ksp[Ca(OH)2]

D

向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静置上层呈紫红色,下层有白

色沉淀生成

铜离子可以氧化碘离

子,白色沉淀可能为

CuI

A.A B.B C.C D.D 8.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氨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形

B.氨分子常温下能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C.氨分子是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D.氨水呈碱性,所以氨气是电解质

9.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途径① S ???→浓硝酸

H 2SO 4

途径② S 2O ??→SO 22O ??→SO 32H O ???→H 2SO 4

A .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B .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 2浓度来降低成本

C .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取1molH 2SO 4,理论上各消耗1molS ,各转移6mole -

D .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 10.一种基于锂元素的电化学过程来合成氨的方法,其效率能达到88.5%。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Ⅰ的关键是隔绝空气和水

B .反应Ⅱ的产物LiOH 是离子化合物

C .整个流程中,金属锂是催化剂

D .整个流程的总化学方程式为:2N 2+6H 2O ═4NH 3+3O 2

11.常温下,用0.1000-1mol L ?NaOH 溶液滴定20.00mL 某未知浓度的CH 3COOH 溶液,滴定曲线如右图所示。已知在点③处恰好中和。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点①②③三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依次增大

B .该温度时CH 3COOH 的电离平衡常数约为51.810-?

C .点①③处溶液中均有c(H +)=c(CH 3COOH)+c(OH -)

D .滴定过程中可能出现:c(CH 3COOH)>c(CH 3COO -)>c(H +)>c(Na +)>c(OH -)

12.常温下,向10.00 mL 0.1mol/L 某二元酸H 2X 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 NaOH 溶液,其pH 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温度变化),已知:常温下,H 2X 的电离常数K a1=1.1×10-5,K a2=1.3×10-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近似等于3

B.点②处c(Na+)+2c(H+)+c(H2X)=2c(X2-)+c(HX-)+2c(OH-)

C.点③处为H2X和NaOH中和反应的滴定终点

D.点④处c(Na+)=2c(X2-)>c(OH-)>c(HX-)>c(H+)

13.硫酸铜分解产物受温度影响较大,现将硫酸铜在一定温度下分解,得到的气体产物可能含有SO2、SO3、O2,得到的固体产物可能含有CuO、Cu2O。已知Cu2O+2H+=Cu+Cu2++H2O,某学习小组对产物进行以下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将气体通过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3

B.将气体通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褪色,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SO2与O2

C.固体产物中加稀硝酸溶解,溶液呈蓝色,说明固体产物中含有CuO

D.将气体依次通过饱和Na2SO3溶液、灼热的铜网、酸性高锰酸钾可以将气体依次吸收

14.实验测得浓度均为0.5 mol?L-1的Pb(CH3COO)2溶液的导电性明显弱于Pb(NO3)2溶液,又知PbS是不溶于水及稀酸的黑色沉淀,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Pb(NO3)2溶液与CH3COONa 溶液混合:Pb2++2CH3COO-= Pb(CH3COO)2

B.Pb(NO3)2溶液与K2S溶液混合:Pb2++S2-=PbS↓

C.Pb(CH3COO)2溶液与K2S溶液混合:Pb2++S2-=PbS↓

D.Pb(CH 3COO)2在水中电离:Pb(CH3COO)2Pb2+ +2CH3COO-

15.某学习兴趣小组通过2KClO3十H2C2O4加热

CO2忄+2ClO2↑+K2CO3+H2O制取高效消毒剂ClO2。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中的Cl被氧化

B.H2C2O4是氧化剂

C.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D.每生成1 mol ClO2转移2 mol电子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工业上用草酸“沉钴”,再过滤草酸钴得到的母液A经分析主要含有下列成分:H2C2O4Co2+Cl-

质量浓度20.0g/L 1.18g/L 2.13g/L

为了有效除去母液A中残留的大量草酸,一般用氯气氧化处理草酸,装置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母液A中c(CoO2)为____mol·L-1。,

(2)分液漏斗中装入盐酸,写出制取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反应后期使用调温电炉加热,当锥形瓶中____(填现象)时停止加热。

(3)三颈烧瓶反应温度为50℃,水浴锅的温度应控制为____(填序号)。

A.50℃B.5l-52℃C.45 - 55℃D.60℃

(4)氯气氧化草酸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5)搅拌器能加快草酸的去除速率,若搅拌速率过快则草酸去除率反而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6)若用草酸铵代替草酸“沉钴”,其优点是____ ,其主要缺点为________。

三、推断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7.X、Y、Z、W 四种物质有如下相互转化关系(其中Y、Z 为化合物,未列出反应条件)。

(1)若实验室经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X 的燃烧产物,W 的用途之一是计算机芯片,W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Y 的用途有_________,写出Y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2)若X、W 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金属,且Y 常用作红色油漆和涂料,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若X 为淡黄色粉末,Y 为生活中常见液体,则:

①X 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生成的化合物中所含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7.8 克X 物质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___________。

四、综合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0分)

18.煅烧黄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所得的矿渣中含Fe2O3、SiO2、Al2O3、MgO等.用该矿渣可制备铁红(Fe2O3).完成下列填空:

(1)煅烧黄铁矿的化学方程式____,反应过程中被氧化的元素____.

(2)矿渣中属于两性氧化物的是___,写出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

(3)Al(OH)3的碱性比Mg(OH)2的碱性___(选填“强”或“弱”);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4)SiO2的熔点___ Fe2O3的熔点(填“大于”或“小于”),原因是__.

(5)已知矿渣质量为w kg,若铁红制备过程中,铁元素损耗25%,最终得到铁红的质量为m kg,则原来矿渣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______(用表达式表示).

19.(6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为锂离子电池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利用废旧二次电池[主要成分为Ni(OH)2、Fe2O3、MnO2、碳粉、铝箔等]合成电池级Ni(OH)2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氢氧化物Fe(OH)3Al(OH)3Ni(OH)2Mn(OH)2

Ksp(室温下) 4.0×10-38 1.0×10-33 1.6×10-14 2.0×10-13

(1)①已知“酸浸”后滤液中含有:Ni2+、Al3+、Fe3+、Mn2+,调节溶液的pH约为5,其目的是__;以下最适合作为物质X的是____(填字母)。

A.双氧水B.氨水C.盐酸D.NiO

②若滤液中Ni2+的浓度为2mol?L-1,列式计算判断此时滤渣Ⅱ中是否有Ni(OH)2沉淀:___ 。

(2)滤渣Ⅲ的主要成分是____,“氧化除锰”过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

(3)用Ni(OH)2和LiOH在空气中混合加热至700℃~800℃可制得LiNiO2(镍酸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4)镍酸锂是一种有较好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该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NiO2和Li1-x NiO2之间的转化,充电时LiNiO2在_______(填“阴”或“阳“)极发生反应,该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D

【解析】

【详解】

A. 元素B、D是氧族元素,周期表中第16列,对应族①处的标识为ⅥA16,故A正确;

B. D为S,其氧化物为分子晶体,C的氧化物为SiO2,是原子晶体,熔点:D的氧化物<C的氧化物,故B

C. AE3分子中,NCl3分子中N最外层5个电子,三个氯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N满足8电子,氯最外层7个,氮提供3个电子,分别给三个氯原子,所有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故C正确;

D.应是E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强于D的最高价含氧酸,故D错误;

故选D。

2.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根据结构简式可知,阿魏酸分子式为C10H10O4,A项正确;

B. 阿魏酸含有碳碳双键,存在顺反异构,B项正确;

C. 酚羟基和羧基与NaOH、Na2CO3反应,C项正确;

D.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不仅有碳碳双键,醛类、酚类、某些醇等也能使其褪色,则香兰素和阿魏酸,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不能检测,D项错误;

答案选D。

3.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在短周期中,X、Y、Z、W的位置,可以知道,X和Y位于第二周期,Z和W位于第三周期,设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a,则X、Y、W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a+1、a+2、a+3;有a +a+1+a+2+a+3=22,得a=4,Z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Z元素为Si,同理可知X、Y、W分别为N、O、Cl。A.X、Y、W三种元素最低价氢化物分别为NH3、H2O、HCl,由于NH3、H2O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会升高,因此沸点最高的是H2O,最低的是HCl,A项错误;

B.Z、X、W元素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不一定增强,如Cl的含氧酸中的HClO为弱酸,其酸性比N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NO3的弱,B项错误;

C.X、W和H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H4Cl等,NH4Cl为离子化合物,其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C项错误;

D.Z和X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为氮化硅,氮化硅是一种重要的结构陶瓷材料,它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D项正确;

本题答案选D。

4.B

【解析】

【详解】

A、混合溶液中,浓度均为0.1mol/L NaOH和NH3·H2O,NH3·H2O为弱电解质,故c(Na+)>c(NH3·H2O),A 错误;

B、加入10mL盐酸时,c(Cl-)=c(Na+),又根据电荷守恒得到:c(NH4+)+c(H+)+c(Na+)=c(OH-)+c(Cl-),所以

c(NH4+)+c(H+)=c(OH-),B正确;

C、根据电荷守恒得到:c(NH4+)+c(H+)+c(Na+)=c(OH-)+c(Cl-),pH=7时,即c(H+)=c(OH-),所以

c(NH4+)+c(Na+)=c(Cl-),c(Cl-)>c(Na+),C错误;

D、加入20mL盐酸时,c(Cl-)=2c(Na+),由于NH4+的水解,c(NH4+)<c(Na+),所以c(Cl-)>c(NH4+)+c(Na+),D 错误;

此题选B。

5.D

【解析】

【详解】

A. H和Cl形成共价键的过程:,故A错误;

B. 质子数为46、中子数为60,则质量数为106,原子表示为:106

46

Pd,故B错误;

C. 结构示意图为的阴离子若为S2-时,水解可以促进水的电离,故C错误;

D. 环氧乙烷中碳碳单键链接,结构简式为,故D正确。

故选D。

6.C

【解析】

【分析】

n(S)=3.2g÷32g/mol=0.1mol,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得n(Fe3+)=

()

0.1mol20

32

?-

-

=0.2mol,则

n(Fe2+)=0.4mol-0.2mol=0.2mol,所以n(Fe2+):n(Fe3+)=0.2mol:0.2mol=1:1,以此解答该题。【详解】

A.盐酸恰好反应生成FeCl2 的物质的量为0.4mol,根据Cl原子守恒可得c(HCl)=20.4mol

0.1L

?

=8.0mol/L,A

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磁黄铁矿Fe x S中,Fe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n(Fe2+):n(Fe3+)=1:1,B错误;

C.根据氢原子、氯原子守恒得n(H2S)=1

2

n(HCl)=n(FeCl2)=0.4mol,V(H2S)=0.4mol×22.4L/mol=8.96 L,C正确;

D.Fe x S中n(S)=0.1mol+0.4mol=0.5mol,n(Fe)=0.4mol,所以n(Fe):n(S)=0.4mol:0.5mol=0.8,所以x=0.8,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7.B

【解析】

【详解】

A. 将SO2气体通入Na2SiO3溶液中生成胶状沉淀说明发生反应SO2+ Na2SiO3+H2O===H2SiO3↓+Na2SO3,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可知酸性:H2SO3>H2SiO3,故A正确;

B. 淀粉遇碘变蓝,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颜色不变只能说明食盐中不含碘单质,不能证明不含碘酸钾,故B错误;

C. 两支试管中c(OH-)相同,且c(Ca2+)= c(Cu2+),但只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说明氢氧化铜比氢氧化钙更容易沉淀,且二者为同类型沉淀,所以K sp[Cu(OH)2]<K sp[Ca(OH)2],故C正确;

D. 向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静置上层呈紫红色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即铜离子将碘离子氧化,下层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是氢氧化铜沉淀且无铜单质生成,说明发生反应2Cu2++4I-

=2CuI↓+I2,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睛】

对于同种类型的沉淀(都是AB型或AB2型等),一般K sp越小,溶解度越小,但若沉淀类型不同,不能根据K sp判断溶解度的大小,比较K sp的大小没有意义。

8.C

【解析】

【详解】

A.NH3中N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3+(5-3×1)=4,属于sp3型杂化,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选项A错

误;

B.氨氧化法是将氨和空气的混合气通过灼热的铂铑合金网,在合金网的催化下,氨被氧化成一氧化氮(NO)。此时温度很高,选项B错误;

C.NH3中有N、H元素之间形成极性键,分子结构不对称,正负电荷的中心不重合,属于极性分子,选项C正确;

D.氨气本身不能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属于非电解质,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9.A

【解析】

【详解】

A.途径①反应中只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A错误;

B.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是可逆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廉价易得的O2浓度使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来降低成本,B正确;

C.根据电子转移数目相等,可知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取1molH2SO4,理论上各消耗1molS,各转移6mole-,C正确;

D.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不产生大气污染物质,因此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D正确。

答案选A。

10.C

【解析】

【详解】

A.反应Ⅰ是氮气和锂反应,锂为活泼金属,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所以反应Ⅰ的关键是隔绝空气和水,故A正确;

B.反应Ⅱ的产物LiOH是碱,是锂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离子化合物,故B正确;

C.分析可知锂是参与反应过程的反应物,最后生成锂单质的条件是电解,所以金属锂不是催化剂,故C 错误;

D.三步反应为:6Li+N2=2Li3N,Li3N+3H2O=3LiOH+NH3↑,4LiOH 通电

4Li+O2↑+2H2O,整个流程的总化

学方程式为:2N2+6H2O═4NH3+3O2,故D正确;故选:C。

11.C

【解析】

【详解】

点③处恰好中和,反应生成醋酸钠,原溶液中醋酸的浓度为:0.1000mol/L0.02011L

0.02L

?

=0.10055mol/L,

A. 溶液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大,水的电离程度越小,在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减小,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A项正确;

B. 点②处溶液的pH=7,此时c(Na+)=c(CH3COO?)=0.1000mol/L0.02L

0.02L+0.02L

?

=0.05mol/L,c(H+)=10?7mol/L,此

时溶液中醋酸的浓度为:0.10055

2

/

mol L

?0.05mol/L=0.000275mol/L,所以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为:

K=

()()

()

-+

3

3

c CH COO c H

c CH COOH

?

=

7

100.05

0.000275

-?

≈1.8×10?5,B项正确;

C. 在点③处二者恰好中和生成醋酸钠,根据质子守恒可得:c(OH?)=c(CH3COOH)+c(H+),C项错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