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法

有毒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法
有毒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法

有毒作业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法

一、术语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法是按照《有毒作业分级》

(GB12331-90)对有毒作业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术语如下:

1、工作地点是指职工为观察、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2、有毒作业是指职工在存在生产性毒物的工作地点从事生产和劳动的作业。

3、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是指在一个工作日内,职工在工作地点实际接触生产性毒物的作业时间。

4、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指工作地点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超过该种生产性毒物最高允许浓度的倍数。

二、方法简介

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是由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毒性级别)D、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和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等三项指标求出的分级指数(C)来评定。

(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D(见表1)

表1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权系数

毒物危害程度级别(毒性)DI(极度危害)8II(高度危害)4III (中度危害)2IV(轻度危害)1

(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L(见表2)

表2有毒作业劳动时间权系数

有毒作业劳动时间(h)L21>2~52>53

(3)毒物浓度超标倍数B

B=MC/MS-1

式中:Mc测定的毒物浓度均值(mg/m3);

Ms国家规定的毒物车间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mg/m3)。(4)分级指数C的计算

分级指数C按公式C=DLB进行计算。

(5)分级指数C级别表(见表3)

表3危险等级分级表

指数范围级别

C00级(安全作业)

0<C6一级(轻度危害作业)

6<C24二级(中度危害作业)

24<C96三级(高度危害作业)

C>96四级(极度危害作业)

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76534

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公司内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控制和消除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制订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及全体员工,以及在本公司生产区域内作业的相关方单位与人员。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工贸行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指南》 《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 《水泥工厂筒型储存库人工清库安全规程》 4、术语和定义 4.1危险作业:是指作业过程中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事故或财产损失的、具有较大风险和需采取安全技术和管理措施才能进行的作业活动。一般指危险区域动火作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大型吊装作业、预热器清堵作业、篦冷机清大块作业、水泥生产筒型库清库作业、交叉作业、高温作业。 4.2责任主体:是指对作业负有主要责任的单位或者人员。 5、职责 5.1安全生产部的职责 5.1.1负责监督《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 5.1.2负责《危险作业审批表》的审核、监督执行,并在签字前检查危险作业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是否与《危险作业审批表》内的安全防护措施相一致。签字确认后方可允许进行危险作业。 5.1.3对各级危险作业现场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落实三级以上危险作业监督检查。 5.2危险作业部门的职责

5.2.1部门是本部门人员进行危险作业的责任主体。 5.2.2负责向危险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5.2.3负责危险作业各项安全措施的准备、实施工作。明确作业人员、许可范围、作业风险,指定人员申请办理《危险作业审批表》,严格执行《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危险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5.2.4明确人员对危险作业现场进行安全检查。 5.2.5部门安全管理干部和安全员确保落实二级以上危险作业监督检查。 5.3审批人员的职责 5.3.1审查《危险作业审批表》办理是否符合要求。 5.3.2应赴危险作业现场,检查确认采取的安全措施符合所进行的危险作业要求后,方可批准危险作业。 5.3.3作业部门(车间)负责危险作业票填写以及报安全生产部审核备案。 5.3.4部门(车间)分管干部负责一级危险作业审批,部门(车间)负责人或部门分管安全干部负责二级危险作业审批;安全生产部负责人或分管安全员负责三级危险作业审批;公司安全主管领导或指定代理人负责对四级危险作业审批。 5.4监督检查人员的职责 5.4.1经常巡检作业现场,及时制止和纠正违章“三违”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5.4.2危险作业监督检查人员设定在一般情况下,一级为班组长,二级为部门分管干部、部门安全员,三级为部门负责人或安全部安全员,四级为公司分管作业部门的领导和安全部负责人。 5.4.3安全部人员、危险作业属地部门负有安全管理职责的干部和安全员应当对各级危险作业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 5.5危险作业现场负责人的职责 5.5.1对危险作业作业安全负全面责任,严禁违章指挥。 5.5.2从人、物、环境、管理方面全面辨识评价安全风险,制定安全措施,在危险作业作业环境、作业方案和防护设施及用品达到安全要求,并全部参与危险作业人接受安全技术交底后,方可安排人员进行危险作业。 5.5.3在危险作业区域及其附近发生异常情况时,应立即停止作业。 5.6.4检查、确认应急准备情况,核实内、外联络及呼叫方法。 5.7.5对未经允许试图进入或已经进入危险作业区域者进行劝阻或责令退出。 5.8.6必须在危险作业现场值守,不经上级批准落实代理人员,不得离开。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又称为道化 学公司方法,是美国道化学公司首创的化工生产危 险度定量评价方法。1964年公布第一版,1993年提出了第七版(又称《道七版》)o它以物质系数为基础,再考虑工艺过程中其他因素如操作方式、工艺条件、设备状况、物料处理、安全装置情况等的影响,来计算每个单元的危险度数值,然后按数值大 小划分危险度级别。分析时对管理因素考虑较少,因此,它主要是对化工生产过程中固有危险的度量。

10. 1概述 10. 2 10. 3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 法的分析程序 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 法的分析过程 111 10. 4基本预防和安全措施10.5安全措施检查表

火灾、爆炸风险分析是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实际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危险进行按步推算的客观评价。分析中定量的依据是以往的事故统计资料、物质的潜在能一量和现行安全措施的状况。, F&EI系统的目的是:

①真实地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 预期损失; ②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 ③向管理部门通报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虽然F&EI 系统主要用于评价储存、处理、生产易燃、可燃、活性物质的操作过程,但也可用于分析污水处理设施、公用工程系统、管路、整流器、变压器、锅炉、热氧化器以及发电厂一些单元的潜在损失。该系统还可用于潜在危险物质库存量较小的工艺过程的风险评价,特别是用于实验工厂的风险评价。该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易燃或活性化学物质的最小处理量为454kg左右。

(1)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道七 版)的分析所需资料 A (2)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道七版)的分析程序 bl (3)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道七版)的相关计算表 10. 2 道化学 公司火灾爆 炸指数评价 法的分析程 序

危险作业审批程序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进行风险控制,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危险作业系指在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触电、高处坠落等或者容易造成设备、设施损坏的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三条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危险作业分级 第四条下列作业均属于一级危险作业 1、在公司生产、生活区域内特别是在煤气管道、高压线路、重要工业建筑、通讯等重要生产、生活设施或办公设施附近进行的一切爆破作业。 2、在煤气、氧气、煤粉、丙烷、液压油等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上动火。 3、在高压线路上进行的清扫或其它作业。 4、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的一切作业。 5、在本单位已确定为一级、二级危险源点或其附近进行的作业。 第五条下列作业属于二级危险作业

1、在煤气区域内进行的一切作业。 2、在三级、四级危险源点或其附近的作业。 第三章危险作业审批 第六条一级危险作业必须上报公司相关处室(安全生产处、保卫处、设备处)审批;二级危险作业可由各单位安全员和主管安全工作的一级主管审批;批准后实施作业时需要现场环境确认的,必须经过能源中心救护站或者其它部门进行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行。(审批流程见附件一) 第七条危险作业必须由作业单位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以作业的直接主管部门为主)制定详实的安全措施。外来施工队伍从事的危险作业,由该施工队伍制定安全措施,各单位负责监督措施落实情况。 第八条各单位要建立危险作业审批表(见附件二)。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一式4份。项目完成后,统一由安全生产处、保卫处、设备处各保存一份、施工单位一份。 第四章附则 第九条本程序经总经理核定后发布,修订时亦同。 第十条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6年3月21日发布的《危险作业审批制度(暂行)》(编号:W8012A0)同时废止。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范本

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一)目的 为防止危险作业人员受到伤害,规范危险作业安全管理,降低和减少因违规违章操作造成的伤害事故,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本司危险作业的范围内容、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审批管理及记录要求。本司危险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火作业、配料作业、危险化学品作业等。 (三)权责 1.办公室安全主任:负责危险作业的审批,执行部门安全绩效考核; 2.生产部:落实危险作业的安全规定; 3.安全主任:负责监督(监护)危险作业按照规章制度实施。 (四)内容 1.危险作业人员职责: (1)了解本次危险作业的危险和可能引发事故,以及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 (2)掌握本次危险作业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3)严格执行,落实有关安全措施,不违章作业; (4)服从现场安全主任或生产主管的指挥,对于违章指挥有权拒绝; (5)正确使用和佩戴安全防护用具和用品。 2.监护人员的职责: (1)在作业现场监督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的落实; (2)发现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和应急措施有缺陷时,及时提出改进意见; (3)全程跟踪作业过程,及时纠正违章; (4)掌握有关应急措施,发生危险时能及时采取救援; (5)作业后与作业人员一起对作业现场进行检查和清理。 3.安全责任人(监护人员:一般为生产部主管,主管不在时,可授权组长)职责:(1)对危险作业提出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并督促落实; (2)对作业人员进行防护措施、应急措施和相关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交底; (3)对作业人员是否符合作业要求进行审查; (4)作业前,对作业现场进行检查,确认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5)对作业过程检查、指导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不违章指挥。

风险评价指数法RAC

风险评价指数(RAC)法 一、概述 众所周知,对风险量值的最基本表示方法就是意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后果的严重性的乘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无法得到某一意外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精确数值,因此也就不能直接用二者的乘积来定量计算该事件的风险值。为了避免这种完全定量化带来的实际应用的困难,在风险评价方法中,产生了一种广为应用的方法——风险评价指数(RAC)法,即用危险的可能性和严 重性来表征风险的特性,进而建立起相应的二维评价矩阵。 RAC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可用来根据评价后的风险等级对危险、风险来源或风险应对措施进行排序。它通常作为一种简便的筛查工具,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更细致的分析,或是应首先处理哪些风险。当然也可以用来筛选出哪些风险此时无需进一步考虑。换句话说,根据评价结果所处的RAC法矩阵的位置或分值大小,可确定给定的风险是否被接受或不接受。 二、定性评价RAC法 由RAC法构成的矩阵有两个因素维,一个因素维是危险的可能性,即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个是危险的严重性,即某种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损失程度。 危险可能性可用单位时间的事件数、人数或项目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单位时间的活动中可能产生危险的次数来表示。危险严重性考虑的是由人失误、设计缺陷、规程缺陷、环境条件、或系统(子系统或部件)故障(失效)引起的最严重事故的定性度量。在确定定性评价矩阵时,必须将危险可能性与危险严重性分别划分出若干等级。

常用的RAC法将危险严重性划分为四级(见表1),危险可能性划分成五级(见表2)。 表1 危险严重性等级表 说明等级定义 灾害性Ⅰ死亡、系统报废、严重环境破坏 严重性Ⅱ 严重伤害、严重职业病、系统或环境的较严重破坏 轻度性Ⅲ 轻度伤害、轻度职业病、系统或环境的轻度破坏 可忽略性Ⅳ 轻于轻度伤害及轻度职业病、轻于系统或环境的轻度破坏 表2 危险可能性等级表 说明* 等 级 单个项目总体** 频繁(X>10-1) A 可能经常发生连续发生 很可能(10-1>X >10-2)B 在寿命期内出现若 干次 频繁发生 偶然(10-2>X>10-3)C 在寿命期内可能有 时发生 发生若干次 很少(10-3>X>10-6)D 在寿命期内不易发 生,但可能发生 不易发生,但有理由 可能预期发生 几无可能(10-6>X)E 不易发生,可认为不 会发生 极难发生,但还有可 能发生 * 说明词的定义可根据有关数值进行修改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LE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清单中的LECD各指: 危险性可用下式表示: D=L×E×C 式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D—危险性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一种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的半定量的评价方法,此法简单易行。它是用和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的一种方法,即D=LEC其中: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代表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 代表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D代表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L、E、C三种因素取值及D危险性等级划分见表1~4。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极小,完全意外 表2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与潜在危险环境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表3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 产损失 7严重,重伤,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 失 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1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 产损失 1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定性评价的一种方法。它是由美国的格雷厄姆(K.J.Graham)和金尼(G.F.Kinnly)提出的。 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D = L E C 式中:D——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L——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C——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用L、E、C三种因素的乘积D = L E C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三个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对象进行“打分”的办法,计算出危险性分数值,对照危险程度等级表将其危险性进行分级,各因素的值分别见表1-1,1-2,1-3。 表1-1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L

危险作业审批程序

危险作业审批程序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进行风险控制,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条危险作业系指在容易发生火灾、爆炸、人员中毒窒息、触电、高处坠落等或者容易造成设备、设施损坏的场所进行的作业。 第三条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所属各单位。 第二章危险作业分级 第四条下列作业均属于一级危险作业 1、在公司生产、生活区域内特别是在煤气管道、高压线路、重要工业建筑、通讯等重要生产、生活设施或办公设施附近进行的一切爆破作业。 2、在煤气、氧气、煤粉、丙烷、液压油等输送易燃、易爆介质的管道上动火。 3、在高压线路上进行的清扫或其它作业。 4、在密闭空间内进行的一切作业。 5、在本单位已确定为一级、二级危险源点或其附近进行的作业。 第五条下列作业属于二级危险作业 1、在煤气区域内进行的一切作业。

2、在三级、四级危险源点或其附近的作业。 第三章危险作业审批 第六条一级危险作业必须上报公司相关处室(安全生产处、保卫处、设备处)审批;二级危险作业可由各单位安全员和主管安全工作的一级主管审批;批准后实施作业时需要现场环境确认的,必须经过能源中心救护站或者其它部门进行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行。(审批流程见附件一) 第七条危险作业必须由作业单位安全、生产、技术、设备等部门(以作业的直接主管部门为主)制定详实的安全措施。外来施工队伍从事的危险作业,由该施工队伍制定安全措施,各单位负责监督措施落实情况。 第八条各单位要建立危险作业审批表(见附件二)。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填写一式4份。项目完成后,统一由安全生产处、保卫处、设备处各保存一份、施工单位一份。 第四章附则 第九条本程序经总经理核定后发布,修订时亦同。 第十条本程序自发布之日起执行,2006年3月21日发布的《危险作业审批制度(暂行)》(编号:W8012A0)同时废止。

八大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八大危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一)动火安全管理制度 1.目的 建立动火证办理和使用,落实动火证中的安全措施程序,确保动火作业中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厂内一切动火作业。 3.职责 3.1安全部负责动火证的办理,以及监督检查动火单位在动火作业中对动火证上要求的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3.2动火单位负责在动火前对作业证上的安全措施进行落实,确保动火安全。 4.工作程序 4.1禁火区的划分 公司安全部门登记审批划定“固定动火区”,固定动火区以外,一律为禁火区。在禁火区动火,必须办理动火证制度。 4.2动火许可证的办理、使用 4.2.1在禁火区,除生产工艺用火外,其他可产生火焰、火花和赤热表面的作业均属动火作业,必须办理动火手续,严禁无动火证动火,否则从严论处,电工必须持有效动火证后,接电焊机,否则从严论处。 4.2.2申请动火单位,应根据动火安全规定落实动火中的各项动火措施,安排好动火监护人(不得少于2人且至少有一名男职工)后方可申请动火。 4.2.3动火证由申请动火单位指定专人或动火项目负责人办理,动火证由公司安全部门审批,特别危险区动火,报分管生产副总审批。 4.2.4安全部门向动火负责人及其了解动火前准备工作情况时,都必须如实回答,否则,从严处理。 4.2.5必须在动火证批准有效时间和区域内进行动火工作,凡延期或补充动火都有必须重新办理“动火证”。 4.2.6动火人到达动火地点后,首先要检查动火证中的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如有

一项不落实,有权拒绝动火。 4.2.7“动火证”由动火人随身携带,不得转让,不得涂改或转移动火地点。4.2.8动火证审查批准,必须到现场审查,确认安全,可靠,方能开具“动火证”。 4.3动火中落实的安全措施 4.3.1将动火设备内的可燃、易燃物质彻底清理干净,然后用蒸气或空气吹扫或水洗,并保持足够的时间和次数,保证容器内无可燃、爆气体或液体,最后还要放满清水。 4.3.2切断动火容器设备相连管道,并加设备盲板,进行彻底隔绝动火,车间易燃易爆物料必须清理干净。 4.3.3进入塔、油罐容器动火,应作爆炸分析和含氧量测定,合格后方可动火,并必须到安全部门开具罐内安全审批单,方可进入容器。 4.3.4能拆下的管道,阀门、水容器等应尽量拆下,拿到安全地带动火,更换下的设备、仪表、配件如需重新使用,在动火期间安装的,应清洗干净后方可进行。 4.3.5动火前应整体考虑,与制造部门联系,如有威胁的动火安全的相邻部门及其他,制造部门应通知采取安全措施。 4.3.6动火前动火负责人应定出应急措施,备好监火灭火器材,监火一律使用指定专用灭火器,如需动用其他灭火器,需经安保科同意。 4.3.7动火工具必须完好,安全附件齐全良好,符合安全要求,氧气瓶和乙炔瓶离明火10米以上,乙炔瓶与氧气瓶应距在5米以上,如违反规定出现事故,由动火人员负责。 4.3.8动火附近的下水井、水沟、电缆沟、排水沟应清除易燃、易爆物或予封闭隔离,5级以上大风不准室外高处作业。 4.3.9电焊回路线应接在焊件上,如不能直接接在焊件上,应尽量缩短回路线距离。动火过程中跑、冒、滴、漏易燃物等其他紧急情况时,应停止动火。恢复正常,且应批准后方可继续动火。 4.3.10室内动火应将门窗打开,周围设备遮盖,附近不准有石油醚、酒精等挥发性强的易燃物,用于生产或敞开存放,擦洗设备等,同时易燃易爆物料在动火期间不得通过动火现场。一个车间动火,相邻车间需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火灾蔓延。 4.3.11非特殊情况,严禁带料,带压和开车动火。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一)概述 美国道(DOW化学公司的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第七 版)是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危险利用逐步推算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定量的依据是以往事故的统计资料、物质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防灾措施的状况。该法通过计算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提出操作过程的危险度,考虑应采取的措施;然后通过补偿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计算,从而达到预防控制的目的。 该法的评价目的是:客观地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向管理部门通报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使工程师了解工艺部分可能造成的损失,并帮助其确定减少潜在事故的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而又经济的途径。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评价单元; 2.求取单元内的物质系数; 3.按照单元的工艺条件,选用适当的危险系数,分别记入火 灾、爆炸危险指数表的“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 i”和“特殊工艺危 险系数F2”栏目内; 4.用一般工艺危险系数F1 和特殊工艺危险系数F2 相乘,求取工艺单元危 险系数F3; 5.将工艺单元危险系数F3 与物质系数相乘,求出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I),根据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及危险等级表确定 单元的危险程度,完成单元危险度的初期评价;

6.根据单元内配备的安全设施,选取各项系数,求出安全补偿系数; 7.利用安全补偿系数,求取补偿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F&E I ) 8.按照补偿火灾、爆炸危险指数(F&E I )',确定补偿后的单元危险程度,计算单元的暴露区域半径和暴露面积。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分析计算程序如图4-3-2 。

作业现场常用危险源评价方法

a.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按下式计算: D=L×E×C 式中:D——危险性大小值; L——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 C——危险严重程度。 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值与作业类型有关,宜按表1的规定确定。 表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对照表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2的规定确定。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值对照表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宜按表3的规定确定。表3 危险严重度因素C值对照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以作业条件危险性大小D值作为标准,宜按表4的规定确定,D值大于70时为重大危险源。 表4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b.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适用于各阶段评价。 作业条件-管理因子危险性评价法中危险性大小值DM按下式计算: DM=LM×EM×CM×M 式中:DM——危险性大小值;

LM——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EM——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 CM——危险严重度; M——管理因子。 事故或危险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素LM与作业类型和作业环境有关,最高分值为10分,最低分值为3分;取值标准宜参照相关标准确定。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与工程类型无关,仅与施工作业时间长短有关,宜按表5的规定确定。 表5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因素EM值对照表 危险严重度因素CM值与危险源在触发因素作用下发生事故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有关。 管理因子M值与工程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有关,宜按表6的规定确定。全面查评10分至3分值的条款,列出每个分值所存在的全部问题,若同时存在高分区域和低分区域的数条问题,M值应取高分区域的分数。 表6 管理因子M取值表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 1 目的 美国道化学公司自1964年开发“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第一版)以来,历经29年,不断修改完善;在1993年推出了第七版,以已往的事故统计资料及物质的潜在能量和现行安全措施为依据,定量地对工艺装置及所含物料的实际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危险性行分析评价,可以说更趋完善、更趋成熟。其目的是: (1)量化潜在火灾、爆炸和反应性事故的预期损失; (2)确定可能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装置; (3)向有关部门通报潜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4)使有关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了解到各工艺部门可能造成的损失,以此确定减轻事故严重性和总损失的有效、经济的途径。 2 评价计算程序 评价计算程序如下: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风险分析计算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风险分析计算程序 3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及补偿系数

火灾、爆炸危险指数及补偿系数见表1、表2、表3及表4。

表1 火灾、爆炸指数(F&EI)表

4 DOW方法计算说明 4.1 选择工艺单元 确定评价单元:进行危险指数评价的第一步是确定评价单元,单元是装置的一个独立部分,与其他部分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用防火墙。 定义: 工艺单元——工艺装置的任一主要单元。 生产单元——包括化学工艺、机械加工、仓库、包装线等在内的整个生产设施。 恰当工艺单元——在计算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时,只评价从预防损失角度考虑对工艺有影响的工艺单元,简称工艺单元。 选择恰当工艺单元的重要参数有下列6个。一般,参数值越大,则该工艺单元就越需要评价。

(1)潜在化学能(物质系数); (2)工艺单元中危险物质的数量; (3)资金密度(每平方米美元数); (4)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 (5)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历史资料; (6)对装置起关键作用的单元。 选择恰当工艺单元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由于火灾、爆炸危险指数体系是假定工艺单元中所处理的易燃、可燃或化学活性物质的最低量为2268kg或2.27m3,因此,若单元内物料量较少,则评价结果就有可能被夸大。一般,所处理的易燃、可燃或化学活性物质的量至少为454kg或

危险性评价法

危险性评价法(LEC法) (1)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其赋分标准见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完全可以预料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6相当可能0.2极不可能 3可能,但不经常0.1实际不可能 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 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分数值人员暴露于危险 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10连续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 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每年几次暴露 3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非常罕见的暴露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 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数值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7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损失 40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3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失 15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的财产损失1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LEC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 D=LEC (3)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进行风险等级划分,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源评价情况填入《危险源(LEC法)评价表》内。 根据风险值D进行风险等级划分 分数值风险级别危险程度 大于320一级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160-320二级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制定管理方案及应急予案) 70-160三级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编制管理方案)

安全评价的方法分类

安全评价方法分类 一、安全评价方法分类(熟悉) 1)按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分类法 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法。 (1)定性安全评价方法 定性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的分析,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性的指标,如是否达到了某项安全指标、事故类别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等。 属于定性安全评价方法的有安全检查表、专家现场询问观察法、因素图分析法、事故引发和发展分析、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或LEC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 (2)定量安全评价方法 定量安全评价方法是运用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和广泛的事故资料统计分析获得的指标或规律(数学模型),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设施、环境、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量的计算,安全评价的结果是一些定量的指标,如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伤害(或破坏)范围、定量的危险性、事故致因因素的事故关联度或重要度等。 按照安全评价给出的定量结果的类别不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还可以分为概率风险评价法、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和危险指数评价法: ①概率风险评价法 概率风险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应用数理统计中的概率分析方法,求取事故基本致因因素的关联度(或重要度)或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的安全评价方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事故树分析、逻辑树分析、概率理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模糊矩阵法、统计图表分析法等都可以由基本致因因素的事故发生概率计算整个评价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②.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是根据事故的数学模型,应用计算数学方法,求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范围或对物体的破坏范围的安全评价方法。液体泄漏模型、气体泄漏模型、气体绝热扩散模型、池火火焰与辐射强度评价模型、火球爆炸伤害模型、爆炸冲击波超压伤害模型、蒸气云爆炸超压破坏模型、毒物泄漏扩散模型和锅炉爆炸伤害TNT当量法都属于伤害(或破坏)范围评价法。 ③危险指数评价法 危险指数评价法应用系统的事故危险指数模型,根据系统及其物质、设备(设施)和工艺的的基本性质和状态,采用推算的办法,逐步给出事故的可能损失、引起事故发生或使事故扩大的设备、事故的危险性以及采取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常用的危险指数评价法有: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蒙德火灾爆炸毒性指数评价法,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评价法。 (2)其他安全评价分类法 按照安全评价的逻辑推理过程,安全评价方法可分为归纳推理评价法和演绎推理评价法。 归纳推理评价法是从事故原因推论结果的评价方法,即从最基本危险、有害因素开始,逐渐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因素,最终分析到可能的事故。 演绎推理评价法是从结果推论原因的评价方法,即从事故开始,推论导致事故发生的直

安全危险作业审批

山东祥光集团青岛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安全作业审批制度 2013年05 月28 日

安全作业证管理制度 1.目的 在岗员工全部持证上岗,对在岗员工进一步规范管理。 2.适用范围 公司各部门在岗员工。 3.控制过程 3.1发放 3.1.1安全作业证是职工独立作业的资格凭证,其发放范围限于我公司直接从事独立作业的所有作业人员。 3.1.2安全作业证发给转岗、或学徒期满经过教育培训考核合格后,有一定的生产理论知识、具备安全操作技能,能独立从事某项生产活动的职工。 3.1.3特种作业人员,除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外,还必须取得本企业的安全作业证。 3.2考核内容和办法 3.2.1发放安全作业证应考核以下内容: 3.2.1.1化工作业人员应考核本岗位的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和有关安全技术、工业卫生知识、操作技能和事故处理、以及紧急救护能力。 3.2.1.2通用工种(包括机、电、仪等维修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应考核本工种应掌握的安全作业技能和与之有关的安全理论知识。 3.2.2安全作业证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考核填写成绩,经安全管理部门领导签字,再由部门组织考核填写成绩,经部门经理签字,最后由安全部核发。 3.3使用管理 3.3.1安全作业证是职工上岗作业的证件,凡是独立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3.2安全作业证应记载安全教育的考核成绩、安全工作奖罚情况。 3.3.3安全部每月至少对安全作业证抽查一次,各部门应随时检查。 3.3.4持证者必须每年接受一次安全考核,成绩记入安全作业证内,考试不合格者可允许补考一次,凡补考不合格者,应收回其安全作业证,取消独立作业资格,除对其进行教育提高外,还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4.附则: 本规定生产部负责解释 公司厂区动火作业安全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企业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分类、安全防火要求、动火分析及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简易版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Improve The Management Efficiency,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Effective Use Of Production Resources And Carry Out Production Activities.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简易版

分析及评价方法-日本危险度评价法 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安全管理文件应用在平时合理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有效利用生产资源,经济合理地进行生产活动,以达到实现简化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预期的生产目标。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1976年,日本劳动省提出了“化工装置安 全评价方法”。 日本劳动省安全评价方法主要应用于化工 产品的制造和贮存。在化工厂进行新建、扩建 时,按下述六步骤进行: 1.有关资料的整理和讨论。为了进行事先 评价,应将有关资料整理并加以讨论。资料包 括建厂条件、物质理化特性、工程系统图、各 种设备、操作要领、人员配备、安全教育计划 等。 2.定性评价。对有关设计和运转的各个项

目进行定性评价。前者有29项,后者有34项。 3.定量评价。把装置分成几个工序,再把工序中各单元的危险度定量,以其中最大的危险度作为本工序的危险度。单元的危险度由物质、容量、温度、压力和操作五个项目确定,其危险度分别按10点,5点,2点,0点计分,然后按点数之和分成三级。 4.安全措施。根据工序评价出的危险度等级,在设备上和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设备方面的措施有11种安全装置和防灾装置,管理措施有人员安排、教育训练、维护检修等。 5.由事故案例进行再评价。按照第四步讨论了安全措施之后,再参照同类装置以往的事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物质系数表).

道化学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 序号化学物名称 物质系 数 MF 燃烧热Hc (BUT/1b×103) 毒性系 数 N h 燃烧系 数 N f 化学不 稳定性 N r 闪点 ℉ 沸点 ℉ 1醋酸14 5.632l103244 2酸酐147.1321126282 3丙酮1612.3l30-4133 4丙酮合氰化氢2411.2422165203 5乙腈1612.633O42179 6乙酰氯24 2.533240124 7乙炔2920.7O43气-118 8乙酰基乙醇氨149.4l l1355304-308 9过氧化乙酰40 6.4124-[4] 10乙酰水杨酸[8]168.9l1O-- 11乙酰基柠檬酸三丁脂410.9O10400343[1] 12丙烯醛1911.8433-15127 13丙烯酰胺249.5322-257[1] 14丙烯酸247.6322124286 15丙烯腈2413.743232171 16烯丙醇1613.743172207 17烯丙胺1615.4431-4128 18烯丙基溴16 5.933128160 19烯丙基氯169.733l-20113 20烯丙醚241633220203 21氯化铝24[2]3O2-[3] 22氨48310气-28 23硝酸胺2912.4[7]003-410 24醋酸戊酯1614.613060300 25硝酸戊酯1011.5220118306~315 26苯胺1015.O320158364

27氯酸钡14[2]201--28硬脂酸钡48.90l0--29苯甲醛lO13.7220148354 30苯1617.323O12176 31苯甲酸1411231250482 32醋酸苄酯412.3110195417 33苄醇413.82l0200403 34苄基氯1412.6221162387 35过氧化苯甲酰4012134--36双酚A1414.1211175428 37溴l03O0-138 38溴苯108.122O124313 39邻-溴甲苯108.522O174359 401,3-丁二烯2419.2242-10524 41丁烷2119.714O-7631 421-丁醇1614.3l3084243 431-丁烯2119.514O气21 44醋酸丁酯1612.213072260 45丙烯酸丁酯2414.2222103300 46(正)丁胺1616.333010171 47溴代丁烷167.623O65215 48氯丁烷1611.423015170 492,3-环氧丁烷2414.32325149 50丁基醚1616.323192288 51特丁基过氧化氢4011.9144<80或更 高 [9] 52硝酸丁酯2911.113397277 53过氧化乙酸特丁酯4010.6234<80[4] 54过氧化苯甲酸特丁酯4012.2134>190[4] 55过氧化特丁酯2914.513364176

危险作业管理审批制度标准范本

管理制度编号:LX-FS-A67871 危险作业管理审批制度标准范本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The Operation Standards Are Restricted, And Relevant Personnel Are Required To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s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Can Reach The Specified Standards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危险作业管理审批制度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既定操作标准、规范进行约束,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编制目的 为规范施工现场从事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作业、脚手架作业、带电作业等危险作业的管理,严防事故的发生,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保障员工在生产活动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给职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特制定本制度。 二、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建筑工程预防坍塌事故若干规定》、《建筑工程预防高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划分几个等级? 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见表12)与建设项目重要性(见表13),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为3级,见表14。 表12 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类表 注:每类5项条件中,有1条符合较复杂条件者即划为较复杂类型。 表13 建设项目重要性分类表

表1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表 不同等级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是什么? 一级评估必须对评估区内分布的地质灾害是否应危害建设项目安全、建设项目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因治理地质灾害增大的项目建设成本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其具体技术要求如下: (1)滑坡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的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对工程的危害。对斜坡

地区的工程建设必须评价工程施工诱发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对变形迹象明显的,应提出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2)泥石流评价必须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评价应查明斜坡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及人类工程活动。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动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及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评价必须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动力条件,确定塌陷成因类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地震频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危害。 (5)地裂缝的评价必须查明地质环境条件、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他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采矿活动、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 (6)地面沉降的评价必须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体矿产、开采石油、天然气、抽汲卤水、构造沉降等)、沉降对建设项目的影响,以及拟采取的预防及防治措施。对评估区不均匀沉降应作为重点进行评价。

危险作业审批管理规定

危险作业审批管理规定 核心提示: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危险作业申报要求和审批程序。本标准适用于危险作业的审批管理。2引用文件《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部发[1995]56号3术语和定义危险作业科研、生产、试验容易产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作业。4危险作业范围、原则、作业人员条件4.1范围a)离地面2m以上的高空作业;)有触电危险的带电作业;c)有易燃、易爆危险的作业;d)爆破或有爆炸危险的作业;e)有急性中毒、窒息危险的作业;f)有塌方可能的土石方作业;g)一般作业因条件改变而转化为有危险的作业;h)在禁火区域动用明火的作业。4.2...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作业申报要求和审批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作业的审批管理。 2 引用文件 《爆炸危险场所安全规定》劳部发[1995]56号 3 术语和定义 危险作业 科研、生产、试验容易产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作业。 4 危险作业范围、原则、作业人员条件 4.1 范围 a) 离地面2m以上的高空作业; b) 有触电危险的带电作业; c) 有易燃、易爆危险的作业; d) 爆破或有爆炸危险的作业; e) 有急性中毒、窒息危险的作业; f) 有塌方可能的土石方作业; g) 一般作业因条件改变而转化为有危险的作业; h) 在禁火区域动用明火的作业。 4.2 原则 危险作业必须坚持危险品定量少、作业人员少、工作程序少、危险作业与非危险作业现场分开的原则。 4.3 作业人员条件 a) 身体健康无禁忌症,技术水平高,操作熟练,责任心强; b) 经过安全技术教育或培训考核,特种作业人员应持有效操作证; c) 熟知作业对象及使用设备性能和防火防爆知识,能正确使用消防和安全设施,具 有在发生事故时及时排除不安全因素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