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

20XX年高中生物会考条目解析·稳态与环境

1.植物激素

(1)在黑暗环境中,直立放置的胚芽鞘会直立生长,如果去掉尖端则不生长,说明胚芽鞘的生长与尖端有关;如果在尖端与尖端下面一段之间插人明胶,会直立生长,如插入云母片则不生长,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说明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向下运输,这种化学物质是由色氨酸合成的吲哚乙酸,即生长素;单侧光照射直立放置的胚芽鞘会向光生长,这是植物的向光性,如果尖端遮光,直立生长,如果尖端下面一段遮光,向光生长,说明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是胚芽鞘下面的部分。

(2)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生长素与光无关。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如果单侧光(重力)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横向运输,从而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细胞生长快,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少,细胞生长慢。

(3)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在低于最适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于最适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4)多种激素的平衡协调作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如:植物组织培养时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比例合适,会分化出根茎叶,两者过少只生长不分化,细胞分裂素太多只分化出茎叶,生长素太多只分化出根;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不会促进果实发育。

2.内环境与稳态

(1)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多细胞动物的细胞通过内环境,借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通过调节使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两者共同协调,共同调节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神经调节反应速度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3.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神经元包含胞体、树突、轴突,轴突又称神经纤维。神经元受刺激后会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

(2)静息状态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由

于K+扩散到膜外多于Na+扩散到膜内),受刺

激时兴奋区域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由于

Na+大量内流),此时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

形成局部电流,膜外电流:未兴奋区→兴奋

区,膜内电流:兴奋区→未兴奋区。神经纤

维某点受刺激时产生的冲动会双向传导,而

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三部分构成。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前膜时,释放出递质(乙酰胆碱)到突触间隙内,递质与突触后膜的特殊受体结合,改变了突触后膜的通透性,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了兴奋或抑制,这样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突触传递特点是单向传递。

(4)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5)大脑皮层的白洛嘉区损伤,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书写表达思想;韦尼

克区损伤,可以说,但不能理解语言,即可以听到声音,却不理解它的意义。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

(6)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人体安静时热量的来源主要是内脏、肌肉、脑等组织代谢产热,热量的散发主要器官是皮肤,最有效的方式是汗液蒸发。当环境温度在35℃以上时,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是出汗。

4.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与体液调节

(1)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高等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激素只能由内分泌细胞分泌,而所有活细胞都能合成酶。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通过促垂体激素调节垂体的活动,从而调节和管理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代谢加强促进发育、促进骨骼成熟、促进神经系统发育。甲状腺激素增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维持正常(反馈调节)。

(3)胰高血糖素(胰岛α细胞产生)能促进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使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胰岛β细胞产生)是蛋白质,通过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为非糖物质,抑制糖元分解,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血糖浓度降低促进胰高血糖素分泌。

5.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护卫

免疫是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屏障,包括皮肤表皮的物理屏障和体表黏膜的化学防御。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是内环境的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脓液(死的白细胞、活的白细胞、死细菌、坏死的组织、坏死的细胞)的出现表示正在克服感染。第一、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6.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

(1)免疫细胞的来源与功能

即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在其细胞表面出现抗原-MHC复合体。

(3)骨髓中的淋

巴干细胞分化成T淋

巴细胞(胸腺中发育)

和B淋巴细胞,成熟

的T淋巴细胞对自身

细胞膜上的MHC不反

应,当受特定的抗原

-MHC复合体刺激,就会分裂分化为效应1、细胞和记忆T细胞,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可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活化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专一性识别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并消灭。这种T淋巴细胞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成熟的B淋巴细胞膜上的抗体分子(免疫球蛋白)遇到相应的

抗原,在受活化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

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作用下,分裂分

化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

胞,效应B细胞产生和分泌专一性的大

量抗体,抗体与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

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使细菌毒

素中和,使一些抗原凝聚。这种B淋巴细胞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

7.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

(4)免疫功能异常反应包括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致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和免疫系统功能减退(艾滋病)。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HIV引起的,HIV由于大量破坏人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而严重削弱免疫功能。艾滋病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不会通过空气、昆虫、一般接触传播。

8.种群的特征

(1)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等,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2)种群分布型是指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最常见的分布型是集群型。种群的存活曲线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情况的曲线。横坐标是年龄,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目前已发现有凸形、对角线形、凹形三种不同类型的存活曲线。

9.种群的增长方式

(1)在资源无限、空间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理想条件下种群呈指数增长(“J”型增长),特点是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种群呈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特点是起始加速增长,K/2时增长最快,此后增长减速,到K是停止增长。K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目的是了解在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利用测量到的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有关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实验原理是在理想环境(资源和空间十分充足)中酵母菌种群呈“J”形增长;自然条件下,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呈“S”形增长。

10.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1)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种群数量波动。它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

(2)大多数的种群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如欧洲灰鹭在1928~977年的50年间,因气候原因而表现为非周期性波动。但也有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出明显的周期。严格来说,任何波动只要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就可称之为周期波动。如北极旅鼠周期性波动是由于食料植物被旅鼠取食而发生周期性短缺。

(3)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11.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它具有一定的结构、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组成群落的物种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群落是各个物种适应环境和彼此相互适应过程的产物。物种丰度是指群落的物种组成,它是衡量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优势种的主要识别特征是个体数量多,竞争占优势。

12.植物的生长型和群落结构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等。①垂直结构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的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强度决定;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通常有水分、土壤、地形风和火等因素影响其分布。由于土壤、地形等环境条件及物种本身的不同特点,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呈复杂的斑块状和镶嵌式。③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包括

群落物种组成的昼夜变化和外貌的季节变化。

13.物种在群落中的生态位

(1)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群落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群落中其他物种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的环境,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它生物的关系。

(2)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当两个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称为竞争排除原理。该原理决定了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如果部分重叠,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有重叠部分的生态位空间。但另一物种仍能在非重叠部分的生态位空间生存。为了减少竞争,群落中的生物形成了很多减少甚至避免竞争的形态和行为特点。生态位重叠本身并不一定伴随着竞争,只有当资源短缺时才会发生竞争。在鸟类中两个物种可以通过食物特化、空间的垂直分离、水平分离而避免竞争和生态位重叠。

14.群落的主要类型

3.陆地生物群落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苔原;北半球森林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

15.群落演替

(1)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群落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从来没有生物定居过的湖底、裸岩和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其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经历的时间较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火灾、洪水、人为破坏)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其过程是: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由于原有基质和环境条件较好,经历的时间较短。

(2)当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时,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叫顶级群落。顶级群落主要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

16.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矿物质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取食与被取食关系而

形成的一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是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渠道。有害物质等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与浓缩,在

生物体内高度富集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

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

的全部生物的总和,营养等级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

者(植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为第三

营养级。

(3)生态金字塔的类型有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其中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可出现倒金字塔现象,而能量金字塔是绝不会出现倒金字塔。

17.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的渠道是沿

食物链的营养级依次传递(太

阳→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

性动物→顶位肉食动物),起点

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流经

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开始,

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是:呼

吸消耗、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动物粪便不是该动物营养级的能量去路)。特点是单向流动(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

(2)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

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碳在生物群落内以

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和传递,碳在无机环境与

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的。通过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

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

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作用,又把二氧化碳

放回到无机环境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死后的尸

体又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

也返回到大气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

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可以反复出现,循环运动。

18.生态系统的稳态及其调节

(1)生态系统的稳态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表现出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即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的平衡。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其大小与物种丰度成正比,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2)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

他成分出现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的变

化,称为反馈调节,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

的变化,称为负反馈调节,如果反馈的结果是加速最初发生

的变化,称为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起主要作

用。

(3)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外来干扰超过一定的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破

坏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两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因

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

此人类活动除了要讲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外,还要特别注

意生态效益和生态后果。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①控制

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该

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②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

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力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

能的协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常常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联

系起来考虑,其特点如下:①食物链越短营养结构越稳定;②生产者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③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稳定;④生物关系越复杂,营养结构越稳定。

19.全球人口动态

根据乐观预测,世界人口在达到110亿时才会稳定下来,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利益,绝不能无止境地使人口增长下去,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粮食的生产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

20.人类对全球环境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因为生物多样性有重要的价值,有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潜在使用价值等,故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其原因有:①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②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③环境污染;④外来物种入侵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采取保护措施,保护措施有①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就地保护;②对于受到高度危险的物种进行易地保护;③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④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受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2)全球性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臭氧减少、酸雨、水体污染等。①臭氧层破坏:主要是氟利昂等物质大量释放,遇紫外线即放出氯,氯破坏臭氧分子的能力极强,其危害是阳光中的紫外线更多的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生物,使人的皮肤癌、白内障等患病率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等。②酸雨:主要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含硫、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中,形成了PH小于5.6的酸性降水,降落到土壤或水体中。其危害有a.植物种子发芽率和幼苗成活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b.鱼卵不能正常孵化;c.腐蚀建筑物;d.引起人的呼吸道疾病等。③水体污染:由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海洋运输石油泄露等,使N、P等元素大量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结果表现为赤潮(海洋)或水华(淡水)。

(3)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20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反过来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出来的。1978年,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在文件中正式使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定义为“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的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制定发展发展战略时,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 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 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必修3稳态与环境记忆

生物必修3记忆 内环境和稳态 (1)内环境 ①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含量占2/3。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叫人体的内环境。三者关系? 血浆与组织液、淋巴在成分上的区别主要是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血浆中的水来自: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不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有: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细胞、分泌到消化道中的物质如淀粉酶、植物细胞中的物质。(理解) 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内环境。 ②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③稳态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A.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与人体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B.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 就会引起代谢紊乱 ....,并可导致疾病。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①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弧:参与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有2个神经元。 神经元在形态上与其它动物细胞的不同处:有突起。 2.兴奋的传导 (1)神经纤维上: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未兴奋时是外正内负 .........,兴奋时为外负内正。 兴奋以电信号(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特点:是双向传导 (2)神经元之间:突触的传递 特点:单向传递(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轴突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树突膜或胞体膜)(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单向传递的原因:由于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 .............................. 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 ..... 号的转变。 3、体温调节中枢是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是下丘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 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 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 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 水中毒; 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 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吃冰棋淋会口渴; 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温度 :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 ,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 (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 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 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 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 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 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 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7 7 7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含实验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5、血浆中酸碱度: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 /H 2 CO 3 Na 2 HPO 4 /NaH 2 PO 4 6、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8、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刺激时外负内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 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 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1.2g/L 低于L:低血糖症高于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与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循环 淋巴 注意: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调节: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注意: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属于细胞内液成分。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 3H+ + HCO3- 3. 温度: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 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四、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稳态与环境(答案)

必修教材(三)稳态与环境 1. 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是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 的环境,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2.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3.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4.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5.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蛋白质,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6.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cl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8.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9.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0.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1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13.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14.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15.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16.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1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8.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9.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0.在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2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的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3.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会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24.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必修3稳态与环境——教材填空 1、在外界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人体仍能通过作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的交换。 3、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4、组成动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 5、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 6、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血液既有液体部分,也有大量的血细胞。 7、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 8、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吸收,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 9、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10、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蛋白质(7%-9%),无机盐(约1%),以及血液运送的各种(如葡萄糖)、各种等。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代谢的产物,包括尿素、肌酸、肌酐、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12、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1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l-。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的渗透压。 14、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 15、溶液酸碱度(pH)是指溶液中自由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1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的形成和维持。 17、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都处于中。 18、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机体的调节系统主要由三个,即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三者具有共同的“语言”-信息分子。 19、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就会遭到破坏。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内环境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4、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中的渗透压主要由钠离子和氯离子维持。人的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相等。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血浆是一个缓冲体系,存在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比如:血浆中乳酸过多可以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从而中和掉乳酸,维持酸碱平衡。 温度:37度左右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淋巴管堵塞,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困难,组织液增多 2、局部代谢过于旺盛:组织液代谢废物增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 3、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4、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 5、肾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重点知识:1、内环境成分问题: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呼吸酶是细胞内的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脂肪酶是胰腺的外分泌腺细胞分泌到肠道中分解脂肪的酶,不属于内环境。。神经递质需要经过突触间隙(组织液)所以是内环境成分;抗体是体液免疫中的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是内环境成分,各种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发挥作用是内环境成分。载体是物质跨膜运输时的载体蛋白在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无机盐离子如H+ Ca2+ 等是内环境成分。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是内环境成分。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_最新修正版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 a+内流外正内负N 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2传递方式:、电信号 化学信号电信号 3、传递速度:比较慢因为递质通过是以扩散的方式 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

高中生物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3复习提纲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和外环境 (1)对于细胞来说:①内环境:细胞外液;②外环境: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输卵管、子宫等 (2)对于人体来说:①内环境:人体内部的环境;②外环境:人们生活的外界环境 二、人体内有关的液体 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也叫人体的内环境。此外,脑脊液也属于细胞外液。 2、外分泌液:主要指外分泌腺(如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泪腺、汗腺、皮脂腺等)分泌的,运输到体外和消化腔的液体。包括各种消化液、泪液、汗液等。 3、原尿:血浆通过肾小球时经滤过作用形成,与血浆成分相比主要是不含大分子蛋白质。 4、尿液:原尿再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后形成,主要包括水分、无机盐及代谢废物,是人体的重要排泄物。尿液是一种排泄物,既不是体液,也不是外分泌液。 三、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蛋白质、脂质、氨基酸、激素、维生素、抗体、各种细胞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四、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1)水在细胞内外的转移取决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大小。 (2)内钾外钠:决定细胞内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钾盐(因为钾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是钠盐(因为钠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外流→细胞皱缩;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水内流→细胞肿胀 2、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是7.35~7.45,缓冲物质是H2CO3/NaHCO 3、NaH2PO4/Na2HPO4 3、温度:37℃左右 五、内环境的功能: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稳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参与内环境稳态的系统 1、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2、起调节作用的系统:神经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系统(体液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调节)三、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高中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教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教学案 江苏省阜宁中学伏书俊 [课题]第1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第2课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本节聚焦] 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知识结构] 什么是稳态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内环境稳态稳态的调节机制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共建。 稳态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1)状态,叫做稳态。 举例:体温一月变化一般不超过1℃,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进行,是维持(2)基础。 2、内环境稳态与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的关系 由上图可知(3)(4)(5)(6)这四个系统。 与人体细胞代谢有直接关系。

3、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7)的调节。 ⑵美国生理学坎农提出了稳态维持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8)和(9)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⑶人们现在发现,免疫系统它能发现并清除异物,(10)等引起的内环境波动因素,因此,目前普遍认为(11)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12)的必要条件。 例如:酶的活性受(13)、(14)等影响。细胞代谢需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当(15)和血液中的(16)保持在正常水平,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 [合作探究] 1、同一个人在一日内的体温变化有何特点?不同的人体温变化有何异同?人体温的日变化与当地气温日变化有何差别? 2、取甲、乙两个洁净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甲、乙两支试管在加入酸或碱后的pH变化有何不同?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课本P7“问题探讨”中的血液生化六项化验单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每种成分的指标是否正常? 4、以内环境中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为例来分析内环境的稳态是怎样实现的? 5、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 6、为什么内环境稳态失调后,会对机体造成危害? 7、如何预防内环境稳态失调,保持机体健康? [规律总结] 一、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 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2、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原因是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3、内环境的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范围,而不是某一恒定值。如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36.5~37.5℃,血液pH变化范围为7.35~7.45,血糖正常水平为0.8~1.2g/L等。 4、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状态。

人教版必修3稳态与环境习题

必修3稳态与环境习题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A.人体剧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在某动物的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位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该动物将表现为( ) A.有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B.失去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肌肉有收缩反应 3.下列有关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D.通过导管运输 4.下列有关突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一个神经元只有一个突触 C.突触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能透过突触后膜 5.下列与免疫功能无.关的疾病是() A.过敏性鼻炎 B.血友病 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 6.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B.B细胞和T细胞所含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患者的细胞免疫有缺陷 D.体液免疫仅依靠B细胞就可以完成 7.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植物激素是一类有机物 B.植物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 C.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D.植物激素促进植物生长 8.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人患疟疾,同时人体也能够产生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力。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疟原虫入侵人体后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确定疟原虫的抗原结构有助于疫苗的研制 C.人抵抗疟疾不需要非特异性免疫 D.淋巴因子能够增强抵抗疟原虫的免疫功能 9. 下列关于人体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血钠含量下降时,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会增加 B.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在水和无机盐的平衡中都起作用 C.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致使体液丢失,都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通常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水量与体表排出的水量相等 10.对某地段中的蒲公英进行调查,得到下列一组数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地段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约为6.5株/m B.该组数据采集的方法为样方法 C.另一小组再次调查,所得的数据完全相同 D.该调查必须是随机选取的样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必修3·稳态与环境

《必修3·稳态与环境 期末综合测试题 4》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图1的A 、B 、C 、D 、E 中,燕麦胚芽鞘直立生长的是( ) 光光光 光 锡纸云母片A B C D E 图1 解析:A 图尖端部位被锡纸遮住,不能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直立生长;B 图遮住的是胚芽鞘下部,生长素背光一侧浓度高,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C 图云母片未能将尖端部位左右完全隔开,生长素分布不均,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D 图虽将上下隔开,但生长素在云母片以上部位已发生不均匀分布,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E 图无单侧光照射,但云母片阻碍了一侧生长素运输,使得对侧生长素分布多,出现弯曲生长。 答案:A 说明:通过该题能进一步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落实生长素的产生、运输作用场所等有关知识。 2.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 A.喷洒N 肥 B.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 C.喷洒P 肥 D.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温室内栽培茄果类蔬菜,其花粉发育不良而影响传粉受精,会降低产量。若要保证产量,可以喷洒生长素类似物,这是因为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 答案:D 说明: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要想提高产量,除了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外,常用的方法还有人工辅助授粉,特别是栽培的植物需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 3.如图2所示,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的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云母片 云 母 片云母片光光甲乙丙 图2 A.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B.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C.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D.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解析:胚芽鞘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从尖端输送到下部,促进下部生长。单侧光照可以引起向下输送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少,细胞生长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细胞生长快,结果胚芽鞘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表现出向光性。要对本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