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介绍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分析它们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简要介绍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分析它们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简要介绍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分析它们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体验学习、合作学习的意义和特点及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

汪欢欢

1.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以任何可用感官作为媒介,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环境、思想和情感等,从而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态度、价值观。

体验式学习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基于个体认知图式而形成的学习过程,是个人通过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等方面的参与而获得的形体、情绪、情感、知识上的体验。体验式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在体验式学习中,学生有所感受,并对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2.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体验式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讲授-接受学习相比较具有如下一些有特点:

(1.)主动性。

在传统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即可。而体验式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体验式情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不知不觉地,认真地感受、操作、发现。学生的学习是在情景的吸引下、情景推动中,自然融入,各种感官都自动参与,就象旅游、就象劳动、就象看电影、就象聊天。自然参与,学习显得轻松自然。

(2.)寓教于乐。

新课程提倡快乐学习,提倡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但要把学习变成一个快乐的过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快乐的前提是,学习者愉快情感被调动起来,怎样才能把学习者的愉快情感调动起来呢?前提有两个,即要有让学生兴趣的事物或情景和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是儿童学习知识、参加活动、接受教育、发展能力的直接动力。“主动”才能使主体的内在积极性被充分发挥出来。体验式学习中学生一般被放在一定的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学生的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体验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体验,身临其景观看庐山瀑布和录象,亲自体验磁力线,亲手操作电脑,亲自运动学习打篮球、排球,亲身朗诵诗歌、散文、与同学老师争执见解,这一些体验过程无不是一种快乐的事。因此体验式学习就是有这种功能把学习与娱乐融汇在一起。

(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传统教育的一个难题,原因之一是学生很少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时间和机会。而体验式学习,把学习与应用的过程直接结合在一起,或者把学习放在真实的情景中,或接近真实的情景中,更有利于学生明白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意义,更能使学习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比如初二思想品德课2.3《与人为善》有一个框题的内容是“帮助他人,与人为善”上这部分内容时,事先要求学生去帮助有困难的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让同学们谈谈他们的体会。学生们一定有很多的体会,通过同学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升华到“给予让我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的道德知识,还实践了一次道德活动。

(4.)虚实结合。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情境化学习,在这里学习过程被置于各种虚拟的或真实的语言情境之中。

(5.)感性化

体验式学习中,教师设计把所要学习的内容融于具体形象生动、可听可观、可触可摸,而且学生直接参与的情景中,学生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学生所获得的东西,有的是语言描绘的难于达到的,体会到的东西往往比语言描绘对思维的冲击更大,给学生印象更深刻。比如观看电影《汪洋中的一条破船》学生对“坚强”体会要比任何语言说教都要强烈;观看有关泥石流的录象要比单纯的学习有关泥石流的灾害的文字印象深刻。访问孤寡老人更能让学生体会“乐于助人”的意义。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性很强。学生的这种收获是传统讲授-接受学习中难于得到的。

(6.)亲历性

体验是学生自己的体验,无论是观赏、参观访问、情景模拟还是活动、角色扮演等等具体的体验学习活动,都是要求学生作为主体亲自参与,亲自经历。外人无法代替,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所有感觉器官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多途径地学习感受。我上面提到的观看庐山瀑布录象、磁力线实验、观看电影《汪洋中的一条破船》或者帮助有困难的人,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身份进行的,亲自参加活动,亲自感受了整个过程,其主体认知作用是教师所无法替代的。

(7.)感悟性

体验式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经验、具体化的感觉、获得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等的感觉、知觉、表象,但又不能让学生的收获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还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这些东西进行升华,升华为科学理论、文学手法、道德、观念、为态度和价值观。也就是要让学生从中感悟出一定的道理、道德观念等等。比如观看了庐山瀑布,学生有了感受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交流他们的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优美、和诗人写作手法的奥妙。学生做了一件帮助有困难的人的好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升华到对道德的认识。

3.合作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的以异质小组(优、中、差三种类型的学生并存)为单位的、受共同的学习目标所规范并体现群体凝聚力的、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测量依据的教学形式。

采用合作学习有多种积极意义: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师生、生

生之间互动,使学生学会倾听,激发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会欣赏别人,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4.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接受式学习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功扎实,解题能力强,但也存在许多弊端:传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注重接受性学习,实行“说教式”、“灌输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存在“满堂灌”的现象;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这些不足必然要求改变中学政治课教学方式。

5.合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区别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教学和同质分组的方式,在奖励与评价方面以全班或个人为奖励对象,以考试分数为主要奖励依据,从而导致了竞争型的课堂目标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学生常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虑之中:你如果想获得优胜,就必须击败所有的对手。竞争使学生倾向于能力归因,由于只可能有少数人获胜,结果使大多数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对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甚至逃避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将传统班级教学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目标结构的改革,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以“成功”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从而导致大多数学习“失败者”自信心遭到彻底摧毁的弊端。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相互启发和共享经验,为孩子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作为信息教师,我认为在网络教学中合作学习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因为网络教学其中的一大优点就是网络协作学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也有所应用,希望大家多指教.

6.传统学习方式和体验式学习方式的区别

传统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方式

过去的知识即时的感受

记忆思考领悟认识

个人学习团队学习

注重知识技能注重观念态度

单一刺激多元体验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员为中心

标准化学习个性化学习

理论化实践化

强调学中做强调做中学

间接学习直接学习

学习的资源是教师和教材学习的资源是参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

2020年整理合作学习的意义及特点.doc

合作学习的特点及意义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虽然专家学者关于合作学习定义的表述不尽一致,但从中可以认识合作学习的内涵。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可以将合作学习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5)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的互助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学会合作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养尊处优,惟我独尊。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求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每个学生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又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这样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理解,面对同一个目标,大家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共同参与,达到共同提高。 二、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人际交往是人一生赖以生存的能力,这是学生的宝贵财富。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通过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的联系与合作,从而提高人际交往技能。 三、合作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学生听着乏味。合作学习的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与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四、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方面进行参与,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贡献者和分享者,能充分体验学习的愉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文献综述

小组合作学习文献综述 1. 1合作学习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在西方,早在1世纪的时候,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咯斯特在英格兰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了广泛的实验,他们的观念于19世纪初传到美国,深受欢迎并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这一时期,最杰出的合作学习代表人物有美国教育家帕克,他在担任马萨诸塞洲昆西学校的管理者时(1875-1880),每年平均有30000多名来访者,检验他对合作学习法的运用情况。帕克以后,著名教育家杜威(Dew ey,J)提倡在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小组,并将之作为其著名的设计教学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教育学史上,真正的、科学的、系统的关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不仅震惊了美国朝野上下,同时也使美国教育界受到了了严峻的挑战。此后十几年里,美国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有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课堂情境中合作学习的开发与研 究。他们从小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等教学实践中得到启示,从社会心理学中寻找理论依据,初步形成了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策略(如“小组一游戏一竞赛”);到8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的理论日趋成熟,其影响也逐步扩大,合作学习的研究者们从各种实验研究中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学生小组成绩分工”、“小组辅助个人”、“小组调查法”、“切块拼接法”、“共学式”等),合作学习开始成为一种十分有前途的教学流派;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国的中小学教学,对于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

生命教育课程的特性探讨

生命教育课程的特性探讨 1.生命教育课程的针对性。 生命教育的提出,缘自教育中的生命异化现象:伤害他人(物)生命 的暴力、自我伤害或自杀,以及教育中出现的漠视生命、教育无人的 现象。展开生命教育就是为了改变这种生命异化现象,所以具有很强 的针对性,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其前提是尊重“生命人”的独特性。 在理念上,生命教育应该是生命化的教育。生命化教育,“如果一定 要用一句话来表达的话,就是: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3。“生命人”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 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但都是唯一的,不可替 代的。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与尊严。所以,在 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遵从个性化的原则,始终重视学 生的“生命在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生命教育课程的教育对象是 学生,学生的个体生命特征,尤其其兴趣与需要是生命教育课程开发 的重要依据。所以,我们必须针对学生在生命生活中经常探索和思考 的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生命生活中发生的实际问题,针对他们为实现 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而渴求得到指导需要的实际问题,精心设计 生命教育课程,实行能击中问题要害的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课程的整合性。 “生命人”的整体性决定了生命教育课程的整合性。生命教育课程从 学生的生命经验和社会生活出发,它涵括了多元的生命教育主题和天 人物我的生命教育关系,内容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并与很多已有学科及教育活动相互交融,追求的是知情意行的完美统一,实现“生命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价值生命的和谐,而这恰 好是“生命人”整体性的体现。所以,生命教育课程,本质上就是一 种整合课程,具有整合性。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其课程资源 几乎蕴含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纷繁复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命 教育课程,必须整合相关资源,包括相关学科课程、专题课程,以及

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策略-校长管理论文 合作学习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王宏晶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探究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合作学习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强调探究意识、个体责任、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得到能力提升、全面发展。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1.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那么这些学生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伙伴中得到帮助,这样遇到问题就能及时解决,不至于越积越多。事实证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要在其他同学解答问题的时候,就必须想方设法地理清自己的思路,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讲题者自身的理解,还能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欢乐、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和自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同学之间主要是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同学之间的竞争应该说是一种天然的行为,而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特殊的互助、合作环境,可以增

进学生之间的感情,让他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对学生集体观念的建立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 二、进行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案及策略 1.创建学习小组 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就是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不过是要在班级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的集体教学、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自我学习的基础之上,再倡导一种小组形式的合作学习。我们尝试引入一种分层教学的实施模式,将班级里的同学按照学习成绩的差异分为几个层次,再将组织能力的强弱、座位的排序、性格的相似性等因素融入进去,把班级分成多个4~6人的学习小组,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在各个小组中。也就是每个小组中都有1名尖子生、2名中等生、1名学习困难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确保每个小组内各成员之间的互补,同时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实行动态分组教学,可以确保每个孩子既有一个稳定的合作学习小组,又能有学习水平上的一个可以变化的层次。同时,还可以指派或推荐一名小组长和一名学习指导员,构成合作学习小组的核心,让他们开展具体的组织和实施工作。 2.积极利用小组来展开教学工作 在成立合作学习小组以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例如信息技术问题、探究问题等,先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形成本小组的小结论,然后在班级内部集中展示各组的讨论结果,最后教师点评。有必要做出说明的是,虽然成立了学习小组,在班级里进行了几次小组讨论,但这并不能说学生之间已经开展了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教师还应认真组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学习小组开展活动的情况做必要的检查,这样可以消

合作学习的特点与意义1

合作学习的特点与意义 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一、在教学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真实、丰富的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 的思想和情感,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有效地合作交流成为可能。 二、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各 方面的因素,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组建好后,还要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差异进行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在 一个阶段内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并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 三、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把合作技能当作重要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不同的见解等,以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四、把握合适的合作契机 1.抓住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挑战性、 探索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合作需求,点燃学生的合作热情。 2.捕捉交流中的生成性资源。 五、重视合作后的交流评价 合作后的交流评价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智慧碰撞、思维互动的过程,有助 于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在交流评价时,教师要 注意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不同思路,并及时引导Array学生对别人的思路、方法作出相应的评价,如:“对 于他的观点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不同意见 吗”、“亮出你的观点吧”、“请你评价一下她的方 法”,由此,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理解中借鉴其 他同学的想法,并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从而优 化和调整自己的解题策略,实现集体智慧的共享。 总之,作为新课标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交流有其独特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认识 合作交流的意义,做好准备工作、把握好合作交 流的时机,适时地进行调控与引导,并组织学生 进行反思与调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组织学生合作前要“静中有动”;合作中要“动中 有静”,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动静相宜”的迷人魅 力。 2、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 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在这种 活动中,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 能力,完善人格。1.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2.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3.学习的开 放性。4.学习的合作性。5.学习的创造性。

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前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蟋蟀、蚂蚁。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之美。从美丽的大自然画面引入,使学生从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1.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语】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银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身边熟悉的生物,由学生介绍课前收集到各种生物的资料。 4.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根据各种生物的特点,人们通常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了吗?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学生要根据身边的实例及教材的学习等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尝试分类:中华鲟、啄木鸟、蝴蝶、东北虎是动物;银杏树是植物;大肠杆菌是微生物。使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学生形成自然界是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观点。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四、组织交流点拨建构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生命特性及其教育启示

生命特性及其教育启示 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生命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到人的整个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到人们对于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一、生命是唯一的存在 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是每个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来。生命一去不复返,一个人不管权力多大,财富多多,学问多高,容貌多美,寿命多长,都只拥有一次生命,在这一点上,生命是绝对公平的。二是每个生命都只有一个,不可重复。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即使是双胞胎和克隆人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 对生命的这个认识给予教育的启示是首先我们要重视生命的珍贵性,珍爱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不容我们忽视、浪费和摧残;二是我们要重视生命的差异性,欣赏每一个生命,因材施教。每个生命都是神奇的,我们要尊重生命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生命是完整的存在。 每个正常的人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说的是人的自然生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说的是人的社会生命;“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你的思想就是你”,说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人因自然生命而生存,因社会生命而共存,因精神生命而永存。人的不同不仅是自然生命的不同,更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不同,人的成长不仅是自然生命的成长,更是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成长。 生命的这个特性对于教育的启示是:我们要培养完整的人,培养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平常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德育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展的是人的社会生命,智育更多的发展了人的精神生命,而体育则更多的发展了人的自然生命。我们平常提到“学生”,它的真正涵义,从自然生命角度,就是要学会生存;从社会生命的角度,就是要学会生活;从精神生命的角度,就是要学会生长。 每个人都要重视生命的完整成长,如果某个方面长期被忽视、冷落甚至是剥夺,那么,人的成长就是残缺的,甚至是畸形的。 三、生命是过程的存在。 每个生命都是一段旅程,从出生到死亡,这是一段不可逆的过程。生命不能快进、不能倒退,不能暂停,不能回放,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价值和乐趣,没有哪个阶段拥有牺牲另一个阶段的权利和借口,每个阶段的空白都是终生的空白,每个阶段的遗憾都是终生的遗憾。有个词语叫“错过”,可以解读为“错误的过程”,由于错过了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因而人生的过程是错误的。 因此,对生命的这个认识给予教育的启示是首先我们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正如有人说“教育是农业,是慢的艺术”,我们对孩子要由足够的耐心,避免“拔苗助长,涸泽而渔,斫树取果”,避免“幼儿园变小学,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金融事务专业课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理论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在财会类专业课教学活动中,鼓励引导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之一。这种学习方式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财会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用可以达到以下效果: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我将把几个方面做重点:首先,小组的合作者人员的构成如何确定。例如: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表达、沟通、合作能力;人数、性别比例;收集、分析、筛选材料的能力等因素。第二,小组合作者完成任务的主题、数量、难度、标准、时间的确定,教师在此环节要精心布置,这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关键。例如要学习合同法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学习、收集的相关资料是什么,对资料的掌握程度如何,在课堂上如何针对教师提供是情景案例进行分析,运用自己手中的材料,通过小组合作达成一致意见,对于争议如何解决。第三,对“小组合作”的工作结果如何进行评价。评价不止是形式问题(自评、互评、教师评),更重要的是体现评价的效果。准确、恰当的评价不仅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更好的激发、调动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促进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将自己在专业教学中实践的想法和做法进行梳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提升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认识,结合所教授的专业课程总结归纳出自己对小组合作运用的研究体会,提炼出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学习能力、互助合作意识、客观虚心的接受他人意见的态度,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浅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浅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摘要】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和等五个方面,对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合作学习理念策略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了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视的。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却是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 合作学习实践虽然在其具体形式上不甚一致,与传统教学观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并由此形成彼此鲜明的对照。综合观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主要包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互动观 在合作学习的诸多理念中,最令人注目的当属其互动观。由于合作学习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教师与教师、学

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外大量实践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与传统的教学互动观相比,合作学习的互动观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 定位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的,是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一种发展。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从现代教育信息论的角度来看,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大致呈现为四种类型:一是单向型,教学是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过程,教师是信息发出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二是双向型,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强调双边互动,及时反馈;三是多向型,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四是成员型,教学是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小组中的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不再充当惟一的信息源。合作学习的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其间必然涉及上述四种信息互动过程和模式,缺一不可。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它还涉及诸如单向型互动、多向型互动、成员型互动等多种互动过程,是多种互动过程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复合活动。 (二)突出生生互动的潜在意义

生命的特性

第一章生命的特性 第一節生命現象 生物學主要研究的對象是具有__________的生物體。生命現象: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 一.新陳代謝:細胞內所有化學反應的總稱,需____參與。包含_____ 作用、_______作用。 ____作用:即____作用,__能反應,例如____作用。 大分子 ----→小分子 代謝作用例如:葡萄糖 ----→二氧化碳+水+能量 ____作用:即____作用,__能反應,例如____作用。 小分子 ----→大分子 例如:二氧化碳+水----→葡萄糖 葡萄糖 ----→澱粉或肝糖 二.生長:生物體細胞______的增加或細胞______的增加。 ______作用>_______作用。 ___細胞生物有_________的現象,形成不同的____,再組 合成_____和_____,最後形成完整的_______。 三.感應: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應。動、植物均有感應。例如 a.植物的______。 b.動物遇到危急時,________分泌,以配合戰鬥或逃避敵害。 c.細菌能偵測周圍養分濃度的高低,朝濃度___的方向移動。 四.適應:生物經____發展出適於棲息環境的構造與機能稱之。例如 a.仙人掌的___狀葉,可減少水分的散失,適應沙漠環境。 b.鳥類的骨骼_____,可減輕重量;且有_____以適應高空寒 冷的氣溫。 c.動物藉_________隱蔽自己以逃避天敵。 d.食蟲植物以特殊的__捕捉小動物以補充體內__素的不足。 五.運動:生物因應環境的刺激而移動的現象。例如 a.______性的草履蟲利用______運動。變形蟲以_____運動。 眼蟲以______運動。 b.動物利用______運動,以進行覓食或避敵。 c.植物的______、______運動及含羞草的_______運動。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缺点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缺点 张佳刘云张阳黄渊李权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综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局面的状况,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的教学改革之一,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优势: 1.1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社会人的主体性,而主体性并非是游离于社会的,它必须将个体融入群体之中,并自觉地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学生进入班集体时,就已进入了一个特有的小社会,他们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个人的能动性,在吸取集体的帮助教益和服务集体的活动中,使自身得到发展与提高,从而适应这个小集体。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使学生在小集体中相互适应,通过适应这个小集体,逐步过渡到适应大集体,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1.1.1 小组学合作习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1.1.2 小组学合作习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 要想适应社会,能与别人密切交往,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他人能热心帮助,真诚相待。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

高中生命教育的几点启示

高中生命教育的几点启示 高二语文组张雪丽 有资料显示,地球上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在中国,平均约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八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似乎还有增大的趋势,并呈低龄化特征。 引起自杀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教育不当及心理问题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一、明确了高中阶段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全人教育”,希望孩子不但要发展智力,还要同时考虑社会、情绪及道德发展,在竞争的同时,学会彼此合作,进而尊重生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1.认识生命,学会爱自己 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生命的来之不易,让学生了解从一个受精卵的产生,到新生儿的顺利诞生,再到生命的成长和衰老乃至死亡的全过程去认知生命,从而珍惜生命,感受到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是父母给的,你只有权利使用它,没有权利毁灭它。 2.尊重生命,学会爱他人 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让学生从多角度感受到了来自校园的爱。开展了“高一卓越成长营”“福袋迎新生”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被关注、被关怀、被关爱。再从感受爱到学会感恩,感恩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同学。由感恩再到以实际行动去传递爱,爱身边的每个人,进而爱集体、爱社会。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如参与汶川大地震赈灾活动、做义工、感受饥饿等,让学生在爱别人的过程中,尽展人性的光辉。 3.关怀世界,学会爱大地 由珍爱自己的生命,推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再到热爱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把爱进一步推广、延伸。注重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珍爱和平反对战争教育,以及绿色环保教育,使生命教育更加多维立体和丰富多彩。 二、确立了生命教育的两个载体 学校对学生实施最有效影响的载体有两个,一是课程,二是活动。要充分发挥了两个载体在实现生命教育目标中的主渠道作用。 1.抓住教育时机开展活动,教育实效倍增 利用结业式对学生进行年级辅导,举办“自杀评估与沟通技巧”辅导讲座,还不失时机地给全校高二家长以校长的名义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家长们在第一时间知道真相,并感受到学校对学生的关怀。抓住了生命教育最佳时机,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开展有针对性教育活动,教育实效自然就高了。 2.课堂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润物无声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如果每位任课教师都能自觉地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实际,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教育效果一定会卓有成效。探索一套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办法,把课堂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保障 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着实施生命教育的成败。 1.教师的高度专业化,为有效实施生命教育提供了前提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在如今的课堂中随处可见,他能和能很好的的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小组交流与合作便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的基本做法是:依其任务类型或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6--8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合作学习是对班级学习方式的补充和改进,它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集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其中,“以小组成员相互依赖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是“小组合作学习”区别于传统班级教学最本质的特征。而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则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结构。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以小组明确的目标达成为标准,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个体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而相对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够积

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从而产生更大的成功、更积极的关系和更好的心理调节。这从三者的特点比较就一目了然:“竞争性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之间的目标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别人的胜利则意味着自己的失败,反之亦然,这是一种“利己损人”的交互方式。“个体化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彼此独立的学习,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各自的努力与目标间的关系,而其他学习者的成败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交互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是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只是突出合作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否认竞争与个人活动的价值,它将之纳入教学过程之中,使三者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生命教育办学特色启示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他人及社会的爱心,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xx小学始建于20xx年9月,学校占地面积xx亩,建筑面积xx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氛浓郁,现代设施齐全。学校于20xx年9月提出了创建“生命教育”特色学校的工作思路,之所以产生创建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想法,原因有三: 首先是独特地理位置的需要。xx小学东邻丁家山陵园,每年清明、冬至祭拜先人已成为一项民风民俗活动,小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差,长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很容易受到封建迷信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审视生命,感恩生命,从而正确区分民风民俗与封建迷信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是学校优势发展的需要。自20xx年建校一年来,学校在“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卓有成效,先后被评为市“交通安全示范学校”、市“平安校园”,在创建的过程中,师生对生命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迫切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再次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需要。从学校实际情况来看,生源主要来自农村,这些孩子的生活条件较差,学习的责任感、对待生活缺乏积极的态度,而且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无暇顾及子女教育。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关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从而让农村孩子的生活质量得以进一步提升。 我们深知,特色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生命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字里,而必须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几年来,学校通过构造生命教育课程品牌,打造生命教育灵动课堂,创造生命教育主题活动,铸造生命教育成长乐园,最终形成学校生命教育特色文化,促进了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 一、依托特色建设,构造生命教育课程品牌 (一)开发校本课程,以学习感知为主。 学校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自编了以生命教育为主线,整合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毒品预防教育、青春期教育,以四个教育主题——平安、休闲、健康、快乐编写学校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每个篇章分析分为低年段和高年段,主讲专题相同,但内容由浅入深。学校在课时计划里安排每周一节生命教育校本课,做到定师资、定课时、定教材。学期结束,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绘画展、小制作、征文等形式展现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二)开辟电视课堂,以提高认识为主。 结合生命教育教材内容,开辟了与学校课程同步的生命教育电视课堂,从有趣的生命起源、我的生命历程、我的幸福生活、身边危害生命的现象等几个方面收集影视素材,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校园电视播放组织学生收看,让学生体验生命过程,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拓展活动课程,以实践体验为主。 结合各学科特点,学校还发挥部分教师的专长,开设了腰鼓、七巧科技、机器人、田径、小主持人、合唱、绘画等活动各类活动课程,既使特长学生得到纵深培养,更使全体学生从特色课程中普遍受益,促进艺术修养、体魂情操和责任意识得到提升。 二、搭建特色平台,打造生命教育灵动课堂 课堂既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师生生命发展的阵地。在生命教育的现场情境中,课堂是首当其冲的战略高地。 (一)拟定生命教育课堂评价标准 在我们的理解里,生命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是生生皆动,

小组合作的意义

小组合作的意义 .激发调动兴趣和主动性 小组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既能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又能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有效的小组活动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途径之一 2. 提高自学能力和促进能力发展 大多数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设计的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体现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现在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在课堂上能给予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悟到学习的方法,既提高了自己学习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学习的效率。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建立自信心 教师指定在小组内分任务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在这种学习氛围下,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同学的帮助下,也能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轻松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体现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4. 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选出最佳结论,并对各小组和组内成员的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教师得到了及时的反馈,便于调整教学进度。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我国的一些中小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以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导向,以设疑、常识、引导、体验、比较、探究为基本方式,讲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它的意义是广泛的。 小组合作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最多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法的优势

我在教授The Olympic Games(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 Book 1A Unit7)一课时,考虑到这个主题比较新颖实用,再加上中国2008年就要举办奥运会,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所以事先就让学生去查找一些相关资料,以备上课讨论之用。 课堂上,我把全班分成了8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然后安排了20分钟,根据课文内容设立了几个小任务。 1.How many events are there for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List some of them. 2.Do you know when and where the first Olympic Games was held? Tell the story about it. Do you know the three words that show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Games? 3.Why do so many countries want to host the Olympic Games? 4.When did China first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s? What 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team will do in order to win more? 每两个小组的学生完成以下一个任务:1、回顾奥运会历史;2、了解奥运会知识及内涵,如五环、火炬、奖牌等;3、中国参加奥运的历史,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成绩;4、申办奥运对一个国家的意义。根据学生之前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围绕奥运会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完成这几个任务,并形成有关奥运会这个话题的知识库。 经过合作讨论以后,第一、二小组让我们了解了奥运会的一些历史: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第1届古代奥运会于公元前776年举行,到公元394年共举行了293届。运动会每隔1417天即4年举行一届。自1883年开始,法国人顾拜旦致力于古代奥运会的复兴。1896年4月6—15日,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行。 接下来的两个小组让我们知道了五环代表了五大洲,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则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文化概念。而奖牌正面为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的图案——插上翅膀站立的希腊胜利女神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造型的玉璧,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玉”比“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又一次“中西合璧”。 第三、四小组告诉了我们关于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及在奥运会上的成绩。列举了新中国自参赛以来所取得的金牌和取得金牌的人员名单。 最后两个小组列举了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意义。首当其冲就是经济,其次是文化,再来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威信。当然意义有很多,不可能列举全。 课堂合作讨论完了以后,剩余的20分钟我把课文大致地讲了一下,让学生能够对奥运会的一些知识有再进一步的了解。 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教学法,我认为合作学习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1、合作学习增加了联系口语的机会

儒家生命观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近些年,由于自杀、杀人、吸毒,悲观厌世、迷惘混沌、人际冷漠等等各种"生命乱象"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一代中日益增多,生命教育逐渐受到了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视。但是,当前我国的生命教育存在内容肤浅、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内容需要充实,层次有待提升。在这方面,儒家关于敬畏生命、崇尚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命意义提升等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 一、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与生命教育基点确定 儒家思想具有浓重的珍重生命、爱惜万物的伦理情怀。早期儒家经典《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1]把繁育万物,使之生生不已,看作是天地的最高美德。宋代的理学家们更是将"生生大德"与"仁"联系起来,以"仁"释"生"。周敦颐说:"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2]朱熹明确提出:"仁是天地之生气","仁是个生底意思,如四时之有春,彼其长于夏,逐于秋,成于冬,虽各具气候,然春生之气皆通贯于其中。"[3] 儒家将"生生"确定为"天地大德",又以"仁"释"生",这就使"生生"不仅是宇宙间必然和普遍的法则,而且成为道德上的"大德。"由此,以"生生大德"为基础,生化出了贵人、重生、爱物等丰富内容。 1.仁者爱人 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赐予的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儒家生命观的基础性内容,对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与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其"仁"的核心内涵,所以才会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5]"天地之性,人为贵"[6]等贵人重生的主张。甚至于当儒家推崇的男女授受不亲之礼与嫂子生命安危发生冲突时,孟子明确提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7]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 儒家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所以其贵人重生首先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的,即"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8]从生命观的角度看,儒家的"孝"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孝经》开宗明义告诉人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二是延续自己的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自己的生命不能传承,这就意味着祖先的真正死亡,是最大的不孝。 除了爱自己、爱亲人,仁者爱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同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儒家就依据这样的思想设计了大同社会的美好情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9]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要求关心他人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而要达到仁爱,就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己所不欲,勿使于人,"[11]而不能苛求别人,更不能强加于人。当然,儒家讲仁爱,不是无原则地做"乡愿",而是坚持爱人必须符合道德价值原则。爱憎分明是儒家仁爱的一个显著特点。 2.爱惜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