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HT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5-HT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5-HT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5-HT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在胃肠病中的应用

作者:佚名科研信息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7 更新时间:2005-12-16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中,司琼类,必利类

健康网讯: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又称血清素 (serotonin),是重要的神经递质,人体内95%的5-HT在胃肠道的肠嗜铬细胞(enterochromaffin cells,EC)及肠神经元中合成,5-HT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在胃肠道动力、感觉和分泌中发挥重要作用。5-H T受体超家族可分为7种亚型(5-HT

受体)和更多的亚亚型。胃肠道内至少有5种受体,

1~7

其中5-HT3受体和5-HT4受体与胃肠运动和分泌功能最为密切。本文将讨论5-HT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在功能性胃肠病中的应用(见表1)。

受体激动剂

5-HT

1

受体激动剂。在健康人静注舒马曲坦后不但舒马曲坦(sumatriptan)是选择性5-HT

1B/D

受可以使胃液体排空延缓,还可以延缓胃固体餐的排空。舒马曲坦激活中枢和周围5-HT

1B/D 体,释放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non-adrenergic non- cholinergic, NANC)神经递质,松弛胃底、胃窦和幽门平滑肌,改善餐后胃的容受性;并增加食管的敏感性,降低食管顺应性。Tack等报道,舒马曲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患者,可降低胃壁张力,增加胃平均容量,并改善早饱不适感。但也有不同结果的报告,因而需更多的临床研究的证实。

受体激动剂

5-HT

3

动物中的研究显示,5-HT

受体激动剂YM- 31636可促进动物的排便、增加排便量,这

3

受体拮抗剂雷莫司琼所阻断。YM-31636不可能与增加结肠的动力有关,这一效应可被5-HT

3

增加内脏疼痛阈值,有望用于治疗慢性便秘、以便秘为主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 el syndrome, 1BS)等,但目前尚无临床报道。

5-HT

受体拮抗剂

3

阿洛司琼(alosetron)是一种选择性5-HT

受体拮抗剂,主要抑制肠神经系统中非选

3

择性离子通道的5- HT

受体,可抑制内脏感觉反射,提高内脏痛觉阈值;抑制健康人胃肠

3

道移行性复合运动Ⅲ期(migrating myo- electric complex Ⅲ,MMC Ⅲ)活动和结肠动力反应,减慢小肠、结肠的传输时间;并提高IBS患者疼痛感觉阈值。一项为期48周的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阿洛司琼的长期治疗对严重慢性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D-IBS)女性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最近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报道,662例男性D- IBS 患者随机分为5组:口服阿洛司琼0.5 mg、1.0 mg、 2.0 mg、4.0 mg及安慰剂组,2次/d给药,用药12周,结果显示阿洛司琼1.0 mg治疗组患者的腹部疼痛和不适的平均缓解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5390对40%,P=0.04);治疗组患者的粪便硬度明显提高(P<0.001),但排便紧迫感、排便不尽、排便次数及腹胀等症状的改善效果不明显。阿洛司琼常见的副作用为便秘和缺血性肠炎,因安全性问题,该药一度停止使用,美国FDA于2002年又批准其上市,但必须严格掌握指征,注意不良反应。

受体拮抗剂如西兰司琼(cilansetron)、托烷司琼(tropisetron,也叫欧其他5-HT

3

必亭)、雷莫司琼(ramosetron)、昂丹司琼(ondansetron)、格拉司琼(granisetron)尚未有类似不良事件的报道。它们主要抑制内脏敏感性,降低十二指肠胃神经反射,具有强

受体拮抗剂可作用烈止吐作用。化疗和放疗等因素增加消化道的EC细胞释放5-HT,5-HT

3

于消化道粘膜的5-HT

受体而发挥止吐作用。

3

受体激动剂

5-HT

4

受体激动剂[西沙必利(cisapride),莫沙必利(mosapride),扎非选择性的5-HT

4

受体,考必利(zacopride),伦扎必利(renzapride)]主要通过兴奋肠肌间神经元的5-HT

4

释放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刺激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和蠕动,部分增加近端结肠

传输,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geal reflux disease, GERD)、FD、胃轻瘫等。由于延长Q-T间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因而限制了临床继续应用。

受体,将这些感觉刺激传输来自于粘膜的刺激触发肠嗜铬细胞释放5-HT,激活5-HT

4

到与运动神经元偶联的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释放降钙基因相关肤(calcitonin gene- regulated peptide, CGRP),作用于激动型(胆碱能或激肽能)运动神经元分泌ACh及SP,导致近端肠壁收缩运动;作用于抑制型运动神经元,释放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血管活

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性肠肽(VIP)和一氧化氮,导致远端肠壁平滑肌的舒张。选择性5-HT

4

替加色罗(tegaserod)属于吲哚氨基胍类,通过激活内在感觉通路而刺激蠕动反射,加速肠道传输,并具有感觉的调节作用。临床研究显示,替加色罗对 IBS患者的疗效较安慰剂高10%,在女性患者和基线期存在明显便秘症状的患者疗效较安慰剂高14%。我国的多中心临床验证表明,替加色罗6 mg,2次/d能有效地缓解便秘型IBS 患者的便秘症状、上腹不适或疼痛。8项有安慰剂对照的替加色罗治疗便秘型IBS的系统评价表明,替加色罗2 mg, 2次/d和6 mg,2次/d均能有效地增加排便次数;对女性便秘型IBS的荟萃分析表明,替加色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腹部症状。研究已表明,停用后再用仍然有效。目前,我国也正在进行替加色罗治疗慢性便秘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受体完全激动剂,此外,普卡必利(prucalopride)为苯丙咪唑类药物,是特异性S-HT

4

受体作用,增加胆碱能神经递质的释放,刺激肠蠕动反射,具有较高选择性和特异性5- HT

4

增强结肠收缩和近端结肠传输,能够有效地缓解便秘病人的症状,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便秘及手术的胃肠道蠕动无力和假性梗阻。但由于动物研究发现其可能具有肠道致癌性,故已停止Ⅲ期临床研究。

受体拮抗剂

5-HT

4

受体拮抗剂哌波色罗(pibose- rod)可抑制肠神经系统释放ACh,在动物实验中,5-HT

4

减缓胃肠道动力。在健康人,哌波色罗能对抗西沙必利对结肠的促动力作用,延缓结肠传输,

但不改变结肠的感觉和顺应性;拮抗外源性 5-HT所致的肠道蠕动反射。在腹泻型IBS患者中,哌波色罗可以延长口-盲传输,使结肠蠕动减弱,降低直肠敏感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5-HT

7

受体调节剂

5-HT

7受体参与调节人的结肠平滑肌的松弛和豚鼠回肠的松弛;Janssen等发现,5-HT

7

受体通过非一氧化氮机制调节犬清醒状态下近端胃的舒张。Vicini等发现5-HT

7

受体参与调

解豚鼠回肠平滑肌的运动,阻断5-HT

7

受体可升高触发小肠蠕动的压力感受阈值和降低小肠

壁的顺应性。Meuser等发现在脊髓背角浅层初级传入神经末梢有5-HT

7

受体的表达,参与大

鼠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目前尚无5-HT

7

受体制剂应用于临床的资料。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 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抑郁症患者服用SSRI后,除抑郁情绪得以改善外,其伴随的腹胀、纳差等症状亦获缓解;一些FD和IBS患者使用这类药物亦有一定疗效。Gorard等证实,抑制5-HT再摄取,可明显缩短消化间期MMC周期,加快MMC Ⅲ期传播速度。张厚德等对8名健康受试者连续5天口服帕罗西汀(20 mg/d),发现口-盲肠传输时间明显缩短,表明SSRI参与胃肠道动力调节。目前,关于SSRI对胃肠动力的影响的报道较少,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评价此类药物在功能性胃肠病变治疗中的地位。

(中国处方药总第44期陈小燕周礼鳃柯美云教授)

醛固酮

醛固酮 简介 是人体内调节血容量的激素,通过调节肾脏对钠的重吸收,维持水平衡。醛固酮是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电解质的激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当细胞外液容量下降时,刺激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醛固酮分泌增加,使肾脏重吸收钠增加,进而引起水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增多;相反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时,通过上述相反的机制,使醛固酮分泌减少,肾重吸收钠水减少,细胞外液容量下降。血钠降低,血钾升高同样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原理 醛固酮进入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后,与胞浆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体,后者通过核膜,与核中DNA特异性结合位点相互作用,调节特异性mRNA转录,最终合成多种醛固酮诱导蛋白,进而使关腔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线粒体内ATP合成和管周膜上钠泵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导致对Na+的重吸收增强,对水的重吸收增加,K+的排出量增加。 醛固酮的分泌与血压的关系 醛固酮的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调节,即肾的球旁细胞感受血压下降和钠量减少的刺激,分泌肾素增多,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当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量会增加,使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强,以此维持水盐代谢的平衡。 醛固酮aldosterone C21H28O5。11β,21-二羟-3.20-二氧-4-孕烯-18-醛(11→18)乳醛(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强电解质代谢作用的盐皮质类固醇。其作用是促进Na+在体内贮留,同时排出K+。是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生成,并受肾脏分泌的血管紧张肽原酶,即血管紧张肽(renin即angiotensin)的调节。另也有11β-羟-18-醛型(Ⅱ)。 螺内酯 其受体拮抗剂是螺内酯,又称安体舒通,与醛固酮竞争结合人体内相应的受体,为保钾利尿剂,螺内酯的降压作用也是源于此。 螺内酯 一、药品简介 通用名:螺内酯片 别名:安体舒通 商品名: 英文名:Spironolactone Tablets 汉语拼音:Luoneizhi Pian 本品主要成分及其化学名称为:

7 阿片样镇痛药

第七章阿片样镇痛药 *阿片(opium)即鸦片的简介(来源、用途)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的未成熟蒴果被划破后流出的白色液汁,干燥后呈棕黑色膏状物。→阿片内含多种复杂成分,其中的生物碱具有药理活性。阿片中分离到20多种生物碱,其中的主要成分是吗啡,其它成分尚有可待因(Codeine)、蒂巴因(Thebaine)等。 吗啡是用于临床的镇痛药;可待因镇痛作用为Morphine的1/10,主要用作镇咳药;蒂巴因为半合成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埃托啡(eterphine)、阿片样拮抗剂纳络酮(nalotone)等)的合成原料。 吗啡于1806年从阿片中分离提取出来,1923年确定了化学结构,1952年完成了合成工作。 *吗啡的药理活性: 吗啡除具有强镇痛活性(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镇静和欣快作用外,还有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治疗剂量时呼吸抑制、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大小便困难、嗜睡等,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是吗啡反复使用,易产生耐受性、成瘾性,一旦停药即出现戒断症状,危害极大。 寻找成瘾性小、不良反应少的理想镇痛药成为研发新镇痛药的目标。 *在研究构效关系、开发新镇痛药方面所做的工作: 1、对吗啡进行结构修饰——半合成镇痛药。 2、简化吗啡结构——合成镇痛药和吗啡拮抗剂; ——具有阿片样激动/拮抗作用成瘾小的镇痛药、高效镇痛药。(近年的发展)*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 阿片样镇痛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认为:阿片样镇痛药(Opioid Agents)通过与体内高度特异性受体部位结合后产生药理活性。阿片样镇痛药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与阿片受体相互作用产生减轻剧烈锐痛或钝痛等药理活性。 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及内源性镇痛物质 阿片样镇痛药(阿片样激动剂、拮抗剂和激动/拮抗剂)是阿片受体的外源性配体;脑啡肽、内啡肽、强啡肽等是内源性镇痛物质。阿片受体与其内源性配体相互作用,除调节疼痛感觉外,还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继1975年发现内源性具有吗啡样镇痛活性的脑啡肽之后,又发现了内啡肽、强啡肽等内源性镇痛物质。)

Atosiban_催产素和加压素受体拮抗剂_90779-69-4_Apexbio

产品名: Atosiban 修订日期: 6/30/2016产品说明书 化学性质 产品名: Atosiban Cas No.: 90779-69-4 分子量: 994.19 分子式: C43H67N11O12S2 化学名: SMILES: N/A 溶解性: Soluble in DMSO 储存条件: Store at -20°C 一般建议: For obtaining a higher solubility , please warm the tube at 37°C and shake it in the ultrasonic bath for a while.Stock solution can be stored below -20°C for several months. 运输条件: Evaluation sample solution : ship with blue ice All other available size: ship with RT , or blue ice upon request 生物活性 靶点 : GPCR/G protein 信号通路: Vasopressin Receptor 产品描述: Atosibana 是催产素和加压素受体的混合拮抗剂[1]. Atosibana 作为一种多肽,是催产素受体(OTR)和加压素受体(V1aR\V1bR\V2R)的双重拮抗剂.作为OTR 拮抗剂时,Atosibana 对人OTR 和大鼠OTR 的pKi 值分别为7.9和7.2.Atosibana 处理能显著抑制稳定转染人OTR 的MDCK 和HEK293细胞生长,IC50值分别为15.4 nM 和 20.8 nM.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 传统治疗等容性或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方法包括限水、应用高渗盐水及去甲金霉素等,但均有明显的副作用,导致其临床应用受限。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VRAs)主要通过阻断过度产生的(精氨酸加压素)AVP,使净水(非溶质水)排出增加,达到升高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等容性低钠血症。对此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VRAs还可用于治疗由于AVP受体变异导致的肾源性糖尿病(NDI),甚至可能延缓多囊肾的进展。本文对于目前国内外非肽类VRAs药物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其潜在的临床使用价值。 1 AVP及其受体 AVP又被称为抗利尿激素(ADH),是下丘脑垂体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还有文献报道外周 组织如心脏也可分泌AVP〔1〕。AVP在体内主要负责调节水的重吸收,维持体液渗透压、血容量、血压等,还在细胞收缩、增殖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这些生理作用都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产生的〔1〕。AVP受体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有3种亚型:V1a受体(V1aR)、V1b受体(V1bR)和V2受体(V2R),它们在体内的分布和信号传导的机制均不同。V1aR位于血管平滑肌、血小板、肝细胞和子宫肌层,通过激活磷脂酶C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分别介导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肝糖原分解及子宫收缩;V1bR位于垂体前叶,介导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释放;V2受体(V2R)位于肾脏集合管细胞的基底侧膜,通过激活蛋白激酶A使位于细胞内囊泡中已形成的水孔蛋白 (AQP2)磷酸化并使其插入集合管细胞顶膜,从而调节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V2R还在血管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可诱导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8因子(vWF)及Ⅷ因子释放及介导血管扩张效应。 正常情况下,当体液渗透压降低至一定水平,血浆AVP水平也相应下调,同时产生利尿效应。在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患者,虽然存在低渗,但AVP释放却不完全受抑制。而在肝硬化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水排泄受限,同时非渗透压刺激下的AVP释放或与受体结合也可能参与了体液潴留的发生机制。正常生理环境下,心室、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通过输出的迷走神经张力抑制AVP、肾素、儿茶酚胺释放。CHF时动脉扩张异常和压力感受器受抑制导致迷走神经张力下降,上述激素分泌增加〔2,3〕。而在肝硬化时,脾血管的持续扩张导致了动脉充盈不足,AVP释放增加。肝硬化伴有腹水及浮肿的患者,其AVP、肾素及醛固酮水平较水排泄正常的肝硬化患者明显升高。给予肝硬化动物模型行垂体切除或应用去甲金霉素发现体液潴留减轻,提示SIADH、CHF及肝硬化导致的低钠血症均是由AVP介导的。 2 非肽类VRAs 20世纪70年代,第一个肽类V2R拮抗剂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效,而在人体却产生弱的V2R激动作用〔4〕,且口服生物利用度差,限制了其应用。1993年,Ohnishi等〔5〕首先报道了口服非肽类选择性V2R拮抗剂,并在健康人体内产生了水排泄作用。

内皮素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胡大一

内皮素及内皮素受体拮抗剂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是一种慢性、致命性疾病,已成为引起死亡的一个很大病因,治疗费用非常高。随访了34年的Framinham心脏研究发现,它是老年人群主要疾病,50岁时患病率仅1%,而80岁时则可达10%。过去的10~15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生率仍在继续增高,而且预后极差。NYHA IV级者年死亡率可达50%。随着对心力衰竭发病机理的认识深入,内皮素受体拮抗剂(ERAs)作为一类新的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皮素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抑制内皮素的作用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缓解患者的症状. 1.内皮素及其生物作用 内皮素-1(ET-1)是1982年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的。它是迄为止人体内已知最强大的缩血管剂,它与蛇毒sarafotoxin有同源性,是一个含21个氨基酸的肽类。ET-1是内皮素家族中的一员,该家族包括ET-1、ET-2和ET-3,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虽然脑和肾也产生相当数量的ET-1,但它主要由心血管组织合成神经内分泌激素包括血管紧张素II、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细胞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a、转录因子-β、缓激肽)和其它血管活性因子如凝血酶等以及机械性应力可刺激内皮合成。在这些信号的作用下,首先生成一个大的前体肽prepro-ET,后者被连续切割后形成大ET-1。最终大ET-1被内皮素转换酶(ECE)或其它特异性较差的蛋白酶切割成ET-1。 ET-1的效应主要由ET A和ET B两类受体介导,ET A和ET B受体的分布以及与ET家族成员的亲和力比ET-3大得多,而ET B受体以相对相同的亲和力和所有3个肽结合。与ET-1不同,ET-2和ET-3在人类血管上不起主要作用。ET A和ET B受体是带有细胞特异性信号通路的转膜拼接G蛋白偶连受体家族中的成员。 ET-1虽然正常情况下作用很小,但在病理状态下,在调节血液动力学以及血管、心脏的功能和重构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ET-1的作用决定于与之结合的受体类型和受体的存在部位。ET A和ET B受体也在内皮细胞中表达,可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前列环素和其它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在该部位介导血管舒张。两型受体普遍存在于正常心肌的心肌细胞(受体总量的85%~90%是ET A)和心肌成纤维细胞(ET A和ET B所占比例约相等)。在心肌中,ET-1刺激" 病理性"肥厚,并在病理情况下介导凋亡。内皮素不仅刺激神经内分泌激素,而且也加强它们的作用。通过刺激纤维母细胞增殖和增加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内皮素还直接促进心肌纤维化。通过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细胞因子释放,刺激脂肪加氧酶活化和促进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其它一系列粘附分子的生成,ET-1也在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另外有研究发现ET-1还可直接诱导心房心律失常,引起心室再灌注心律失常。 2.内皮素和心力衰竭 血浆内皮素在多种心血管病理状态下,如心源性休克、肺动脉高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时水平升高。有多个研究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时,内皮素的组织表达增加,血浆水平增高,心肌

白三烯抑制剂治疗COPD研究进展

白三烯抑制剂治疗COPD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以进行性的,不完全可逆的气流阻塞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气流阻塞是由非特异性慢性炎症导致的气道和肺实质的破坏引起的[1]。临床上,我们常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口服或吸入)治疗COPD患者,希望减少气道炎症反应,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人们正在研究新的药物.致力于减轻炎症反应及延缓肺功能减退。目前已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综述其中一种白三烯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一、白三烯与COPD的气道炎症 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经5一脂氧酶途径代谢的产物,其中最重要的是LTB4,LTC4,LTD4.LTE 4。LTC4,LTD4.LTE 4分子中都有半氨酸,统称为半胱氨酸白三烯(CysLTs),而LTB4被称为非胱氨酸白三烯。以往的研究表明,白三烯在炎症细胞表面合成,并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诱导炎症反应。现已证实,白三烯的产物存在于核膜,而细胞核的不同部位均存在白三烯受体[2]。白三烯受体分为两种,即CysLT 受体(包括Cys LTl和Cys LT2受体)和BLT受体。LTB4特异作用于BLT受体。人们已经发现LTB 4是炎症进程,免疫应答以及宿主防御系统的关键介质[3-4],可刺激趋化反应,细胞脱颗粒,溶酶体释放,活化态氧(reactive oxygen 8pecie.q)产生等[5-6]。 与哮喘不同,在COPD的炎症反应中,气管壁、肺泡隔,血管平滑肌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CD8+T细胞的数量均增多[7-8]。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痰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增多现象,推测中性粒细胞可能是气道炎症的起源,并引起气道结构的改变。中性粒细胞是LTB 4主要的靶细胞。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即是LTB4诱导炎症反应的重要方式。所以,近年来,人们更多关注LTB4在气道炎症中所起的作用。在COPD急性发作并伴有感染的病人中,急性期痰液中LTB4浓度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抗感染治疗后2周可明显下降,如其后2月未再次发作,LTB4浓度可继续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人水平[9]。进一步的研究表明,LTB4可使处于稳定期的COPD或慢支病人支气管分泌物增多[10],进而诱发伴化脓性炎症的急性发作[11]。健康人吸入LTB4雾化剂可导致气道中性粒细胞聚集[12]。在COPD病变中,LTB4使白细胞黏附分子(MAC一1)表达上调[13],白细胞穿越内皮屏障,在LTB4和MAC一

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治_省略_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_杨叶虹

·论著· 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治疗抗利尿激素 分泌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 杨叶虹 孙 皎 叶红英 鹿 斌 刘 红 李益明 【摘要】 目的 观察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治疗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IAD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9月在2个临床中心收治的3例应用托伐普坦治疗的SIADH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和电解质等生化指标的改变。结果 3例患者口服托伐普坦3.75~22.5mg/d,低钠血症纠正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选择性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可有效治疗SIADH, 其有效剂量个体差异较大。【关键词】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低钠血症;血管加压素V 2受体Efficacy and safety of selective arginine vasopressin V2 receptor antagonist for the syndrome ofinapprop 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 *YANG Yehong,SUN Jiao,YE Hongying,LU Bin,LIUHong,LI Yimi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Hua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4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LI Yiming.E-mail:yimingli@fudan.edu.c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olvaptan,a selective arginine vasopressin(AVP)V2receptor antagonist,on the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SIADH).Methods Three SIADH patients treated by tolvaptan in 2clinical centers between December 2012andSteptember 2013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eatures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werecompared.Results All the 3patients recruited by the criteria of SIADH achieved normonatremic level by3.75mg/d to 22.5mg/d tolvaptan therapy.No severe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Conclusion SIADH can beimproved effectively by selective vasopressin V2receptor antagonist.However,there is great individual differencein curative dose.(Shang hai Med J,2014,37:57-59)【Key words】 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antidiuretic hormone secretion;Hyponatremia;Argininevasop ressin V2receptor 作者单位: 20004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杨叶虹、叶红英、鹿斌、刘红、李益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内分泌科(孙皎) 通信作者:李益明,电子邮箱为yiming li@fudan.edu.cn 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 SIADH)是低钠血症的原因之一, 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内源性抗利尿激素(ADH)[又称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或血管加压素(AVP)]分泌异常增多,ADH浓度相对于体液渗透压水平呈不适当升高,从而导致水潴留、 稀释性低钠血症的一组综合征。肿瘤异源性分泌AVP或各种因素包括血容量下降、低血压、恶心、低氧血症、应激等刺激下丘脑释放过多 AVP均可导致SIADH[1] 。SIADH发病率较低, 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尚有待提高,传统治疗以限制水分摄入为主,长期治疗往往疗效欠佳。本研究旨在观察选择性AVP V2型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商品名为苏麦卡,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治疗SIADH的疗效和安全性。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华东医院就诊的SIADH患者3例。 实验室检查:血、尿电解质,血、尿常规,血、尿渗透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催乳素,血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刺激素(FSH) ,促肾上腺皮质激· 75·上海医学2014年第37卷第1期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 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 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在心衰发病机制中从血流动力学居主导地位到神经---激素居主导地位经历漫长的过程。在1965年就合成了螺内酯,而到30年后依普利酮才合成并应用临床,醛固酮在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正在逐渐被认识,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以起引大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醛固酮损伤内皮功能 人类和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均表明醛固酮引起内皮功能障碍,其机制被认为与超氧负离子的增加造成的血管NO的减少有关。超氧负离子可以降解正常内皮产生的NO。在高脂血症的兔体内超氧负离子增加2至3倍,给予醛固酮拮抗剂治疗后超氧负离子的量降至正常。 研究表明中等心衰患者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和ACEI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醛固酮拮抗剂增加乙酰胆碱介导的内皮依赖性扩张。也证明了在正常个体注入不影响血流动力学剂量的醛固酮一小时导致内皮功能障碍,表现为血管对乙酰胆碱的反应显著降低。 Heymes和其同事研究在心肌中过度表达醛固酮合酶的转基因鼠,结果发现转基因动物在心功正常时有主要冠状动脉功能障碍,而且雄性表现的较重,其原因不清楚。 醛固酮产生心肌损伤

动物研究表明醛固酮拮抗剂能够阻止醛固酮诱导的心肌损伤。Rocha等利用醛固酮和生理盐水诱导的大鼠高血压模型证实醛固酮导致心肌损伤增加(采用坏死分数评定法),应用醛固酮拮抗剂依普利酮使损伤降到对照水平。 Suzuki和其同事首先利用间断性微血栓制作的狗慢性心衰模型,再筛选左室射血分数在30%-40%的个体应用依普利酮治疗三个月用以观察其对进展性左室功能障碍和重塑的影响。结果:在左室重塑的指标—左室舒张末压、左室舒张末容积及舒张末室壁应力上依普利酮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醛固酮拮抗剂能降低心肌重塑和心衰导致的室壁应力增加。 在一项中度心衰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左室质量指数和左室内舒张末内径在螺内酯组中显著改善,进一步证明醛固酮拮抗剂降低左室重塑。一项意大利人的研究也证实了相似的结果: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提高心衰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和最大耗氧量。 醛固酮导致心室纤维化 一项来自于日本的研究观察了心梗后患者应用螺内酯后对左室功能的影响。左室重塑的指标如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末容积指数和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在应用螺内酯的患者中显著改善(4-18%)。胶原标志物降低也达到统计学意义,并且与心梗后舒张末容积指数具有相关

白三烯及抗白三烯药物与皮肤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皮肤病与性病 2010年6月第32卷第2期 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Jun 2010,Vol.32,No.2 四综述四肌内膜浸润CD 8+T 淋巴细胞占绝对优势,这些浸润往往在非变性的纤维周围和有时似乎也入侵纤维内三这表明,有一种免疫反应是针对肌纤维的三相比之下,血管周围浸润以CD 4+T 淋巴细胞为主和一些巨噬细胞,且有时也有B 淋巴细胞三这就提示了有一种免疫反应是以微血管为靶器官的三在PM 和DM(但不包括IBM)可发现肌炎特异及非特异性自身抗体,支持了B 淋巴细胞二CD 4+T 细胞在IIM 的作用[12]三在部分患者尤其是能检测出自身抗体的患者发现与HLA-DRB1*0301,DQA1*0501,DQB1*0201有遗传相关性,进一步支持了CD 4+ T 淋巴细胞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三 各学科的新的进展,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免疫机制在 IIM 中的重要作用三总之,他们免疫系统在这些疾病表现了复杂性,固有和适应性免疫系统都参与了IIMS,因此有必要不断完善或修改 既往的假说”三近来关于最恰当和准确的诊断标准,就包括了组织病理学的重要性和免疫细胞的定位三其他,如自身抗体的分型可能也会成为疾病亚型分类的重要指标,这将有助于提高认识疾病的机制和从而改善治疗和预后三参考文献: [1]Arahata K,Engel AG.Monoclonal antibody analysis of mononuclear cells in myopathies.I:Quantitation of subsets according to diagnosis and sites of accumula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counts of muscle fibers inva?ded by T cells[J].Ann Neurol 1984,16:193-208. [2]Pedrol E,Grau JM,Casademont J,et al.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antigen expression,inflammatory infiltrate phenotype and activa?tion cell markers[J].Clin Neuropathol 1995,14:179-184.[3]Engel AG,Arahata K,Emslie-Smith A.Immune effector mechanisms in inflammatory myopathies[J].Res Publ Assoc Res Nerv Ment Dis 1990,68:141-157. [4]Orimo S,Koga R,Goto K,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perforin and granzyme A in inflammatory myopathies [J].Neuromuscul Disord 1994,4:219-226.[5]Dalakas MC,Hohlfeld R.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J].Lan?cet 2003,362:971-982. [6]Ikezoe K,Ohshima S,Osoegawa M,et al.Expression of granulysin in polymyositis and inclusion-body myositis[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6,77:1187-1190. [7]Benveniste O,Cherin P,Maisonobe T,et al.Severe perturbations of the blood T cell repertoire in polymyositis,but not dermatomyositis patients [J].J Immunol 2001,167:3521-3529.[8]Benveniste O,Herson S,Salomon B,et al.Long-term persistence of clonally expanded T cells in patients with polymyositis [J].Ann Neurol 2004,56:867-872. [9]Fathi M,Dastmalchi M,Rasmussen E,et al.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a common manifestation of newly diagnosed 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J].Ann Rheum Dis 2004,63:297-301.[10]Vencovsky J,Jarosova K,Machacek S,et al.Cyclosporine A versus methotrexat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myositis and dermatomyositis [J].Scand J Rheumatol 2000,29:95-102.[11]Greenberg SA,Bradshaw EM,Pinkus JL,et al.Plasma cells in mus? cle in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and polymyositis[J].Neurology 2005,65:1782-1787. [12]Brouwer R,Hengstman GJ,Vree Egberts W,et al.Autoantibody profiles in the sera of European patients with myositis[J].Ann Rheum Dis 2001,60:116-123. [13]Page G,Sattler A,Kersten S,et al.Plasma cell-like morphology of Th1-cytokine-producing cells associated with the loss of CD3expression [J].Am J Pathol 2004,164:409-417. [14]Levine TD.Rituximab in the treatment of dermatomyositis:an open-label pilot study[J].Arthritis Rheum 2005,52:601-607. [15]Jego G,Palucka AK,Blanck JP,et al.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induce plasma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ype I interferon and interleukin 6[J].Immunity 2003,19:225-234.[16]Greenberg SA,Pinkus GS,Amato AA,et al.Myeloid dendritic cells in inclusion-body myositis and polymyositis[J].Muscle Nerve 2007,35:17-23. [17]Greenberg SA,Pinkus JL,Pinkus GS,et al.Interferon-α/β-medi?ated innate immune mechanisms in dermatomyositis [J ].Ann Neurol 2005,57:664-678. [18]Oppenheim JJ,Yang D,Biragyn A,et al.Chemokine receptors on dendritic cells promote autoimmune reactions[J].Arthritis Res 2002,4(Suppl 3):183-188. [19]Murata KY,Sugie K,Takamure M,et al.Expression of the costimu?latory molecule BB -1and its receptors in patients with scleroderma –polymyositis overlap syndrome[J].J Neurol Sci 2002,205:65-70.[20]Chevrel G.Page G.Miossec P;Novel aspect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T cells and dendritic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yositis[J].Autoimmuni? ty,2006,39(3):171-176. 【收稿日期】2009-08-12 白三烯及抗白三烯药物与皮肤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肖 沙,陈德宇,杨西群(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白三烯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参与了多种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抗白三烯药物对皮肤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三本文回顾了白三烯与相关皮肤病的文献,阐述了白三烯在皮肤病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抗白三烯药物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三 关键词:白三烯;皮肤病;发病机制;治疗;综述三 中图分类号:Q946.48;R75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0.02.011 Leukotriene ,anti -leukotriene drugs and dermatosis (Review ) XIAO Sha,CHEN De-yu,YANG Xi-qun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uzhou Medical College,Sichuan Luzhou 646000Chi? na) 9 1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资料-百度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目录 概述 主要品种 特点 药理 适应症 不良反应 编辑本段概述 支气管哮喘(哮喘)时气道阻塞的机制与气道平滑肌收缩,血管渗漏所致粘膜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及以嗜酸细胞为主导的炎症细胞浸润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关,多种炎性介质如组胺、白三烯(LTs)、血栓素、前列腺素、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趋化因子、腺苷及缓激肽等,参与上、下气道的炎症反应。近年来随着LTs在哮喘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以及LTs受体部位被确认,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与LTs合成抑制剂在防治哮喘中的地位引起关注。自从第一个白三烯D4(LTD4)受体拮抗剂异丁司特(ibudilast, ketas)于1989年在临床应用以来,LTRA的开发研究十分活跃。1996年新一代LTRA zafirlukast(商品名,安可来)作为抗哮喘、抗炎及抗过敏药物在国外上市,并已有一定临床应用经验。有关此类具有拮抗LTs作用的药物,被称为当前哮喘治疗的新发展或可能是一种新趋势。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AA)经5-脂氧合酶(5-LOX)途径代谢产生的一组炎性介质。体外实验表明,它对人体支气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较组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强约1000倍,它尚可刺激黏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黏膜水肿形成。LTs还是中性粒细胞的强趋化剂与激活剂,可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向肺内迁移聚集,增加中性粒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脱颗粒和释放溶酶体酶。LTs在哮喘时的气道炎症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白三烯药物包括LTs受体拮抗剂和5-LOX活性抑制剂。前者与位于支气管平滑肌等部位上的受体选择性结合,竞争性地阻断半胱氨酸LTs(Cys-LTs)的作用,进而阻断器官对LTs的反应,后者则通过花生四烯酸的5-LOX途径而抑制LTs的合成。[1] 编辑本段主要品种 扎鲁司特、普鲁司特、孟鲁司特 编辑本段特点 白三烯受体调节剂是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其抗炎作用没有激素强,但它的优点是口服药物,使用方便,不含激素,副作用小。参与哮喘发病的介质很多[2],但研究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5, 3, 44-5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49164.html,/journal/jocr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49164.html,/10.12677/jocr.2015.31006 Research Progress of 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Lang Shu1, Qifeng Tian1, Kaiyuan Shao2, Wenxiang Hu1,2*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Beijing Excalibur Space Milita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Email: *huwx66@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49164.html, Received: Jan. 28th, 2015; accepted: Feb. 6th, 2015; published: Feb. 13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49164.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e 1960s, the discovery of new analgesic fentanyl caused the boom of new analgesic study around the world; people began to study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other characters of the new analgesic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which is similar to morphine on struc-ture. Since the 1970s, the existence of opioid receptors and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has been found in the brain; man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the structure of opioid receptor actively. There a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s (μ, δ, κ), and wherein, μ receptor protein is the primary receptor site of morphine, fentanyl and other analgesics. Following the discovery of fen-tanyl, many other highly active fentanyl analogs have been found, such as Ohmefentanyl (OMF). Recently,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ne knock-out of δ-opioid receptor or antagonists can reduce or suppress tolerance and drug dependency—the side effects of μ-opioid analgesics for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Keywords Opioid Receptor, Analgesics, μ-Opioid Receptor Agonist, Endomorphins μ阿片受体激动剂研究进展 舒浪1,田崎峰1,邵开元2,胡文祥1,2* 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2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北京 Email: *huwx66@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49164.html, *通讯作者。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的临床观察

·短篇论著·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的临床观察 王春燕 温晓慧 刘锦峰 【摘要】 目的 评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对变应性咽炎症状改善的效果。方法 对门诊以刺激性干咳、咽痒为主要症状就诊的患者,依据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进行纳入,对纳入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同时给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并辅助使用止咳药物。在初诊、治疗后第1周及第2周复诊时对患者症状进行视觉量表评分,比较两次治疗对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 刺激性干咳,先咽痒再咳嗽为变应性咽炎的主要特点;变应性咽炎患者中有32%伴有变应性鼻炎,12%伴有哮喘;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能消除变应性咽炎的整体症状、咳嗽及咽痒症状,在治疗1周时症状已经显著改善,在治疗第2周时症状仍有进一步缓解。结论 变应性咽炎是临床咳嗽患者重要病因之一,在不使用抗过敏药物的情况下疗效差,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药物能消除变应性咽炎的症状。 【关键词】 白三烯拮抗剂; 咳嗽; 抗组胺药; 变应性咽炎; 咽痒 临床工作中发现以咽痒、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的变应性咽炎(allergic pharyngitis )已经是一常见疾患,频繁的咳嗽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及社会交流,长期得不到治愈还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哮喘[1-3]。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不足及治疗不规范,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较长的治疗且疗效不佳,部分患者服用了所能接触到的各种止咳药物,均无明显改善。因此急需明确变应性咽炎的临床特点,为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借鉴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的治疗学,本实验通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联合抗组胺治疗变应性咽炎,来改善患者的咽痒及咳嗽症状,为变应性咽炎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纳入标准:(1)符合变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持续咳嗽时间达3周;(4)未行抗白三烯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5)能够完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受试者为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的就诊患者,男女不限,满足以下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共纳入60例(男24例,女36例)。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4.23.031 基金项目: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012EBYH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090/H1304);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Z131100004013049);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11-2003-02) 作者单位:1000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 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通讯作者:刘锦峰,Email: sanming_1978@https://www.360docs.net/doc/f89249164.html, 成随访观察。 排除标准:(1)扁桃体Ⅱ度及以上肥大者;(2)伴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者;(3)伴有急性耳、鼻、咽喉、头颈部急性炎症者,需服用抗生素者;(4)X 线胸片显示有下呼吸道(支气管、肺)疾患者。(5)中途退出,未能完成全部试验者;(6)对药物反应严重,未能按治疗方案服药者;(7)患有上呼吸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反流者等能找到其他明确病因的咳嗽患者。 2. 药物治疗情况:治疗药物主要有三大类:(1)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纳(顺尔宁)10 mg qd ,睡前,共14 d ;(2)抗组胺药:西替利嗪10 mg 或者左西替利嗪5 mg ,或者氯雷他定10 mg ,或咪唑斯汀10 mg qd ,睡前,共14 d ;(3)止咳药物,甘草片3片,tid ×14 d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自身对照。 3. 变态反应性咽炎的诊断标准:参照变应性鼻 炎的诊断标准以及以往文献报道[2-4], 对变应性咽炎的临床特点做以下归纳:(1)主要症状:咽喉发痒,刺激性干咳;(2)主要体征:咽部黏膜色淡;表面洒水样、湿润;咽后壁淋巴滤泡轻度增生,咽侧索增粗,舌体侧缘牙齿压痕;(3)实验室检查: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at ,SPT )(++)或特异性IgE (+)。 对于满足以上(1)+(3)或者(1)+(2)+(3)者诊断可以确立。如果只有(1)+(2)者考虑为疑似诊断。 4. 病史采集、随访及临床疗效评价:病史采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