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

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

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过

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

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导入新课】

教师: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至中原地区,那么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哪五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鲜卑、羯、氐、羌

教师:其中一个少数民族灭亡西晋,是哪个少数民族?

生:匈奴

教师:那么在匈奴灭亡北方后,西晋皇室司马睿于建康重新建立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与此同时北方同时出现了十六个相互交替的政权,期中一个民族逐渐强大统一北方,是哪个民族建立的哪个政权那?生:氐族建立的先秦政权

师:好,那么先秦统一北方后,想要一统全国,要实现这个一统全国的梦想,就必定要打败?

生:东晋

师:于是先秦与东晋于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我们就先来学习一下淝水之战。在了解淝水之战前,前请同学们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讲课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找到淝水之战的相关信息。

生:3—分钟阅读。

师:出示PPT

生:淝水之战时间383年,地点淝水,战争双方前秦和东晋、在战争过程中那,前秦苻坚信誓旦旦的带领80万军队和东晋的8万军队相隔于淝水两岸,两军对峙的紧张时刻,有人大喊一声:“前秦被打败了”于是前秦军打乱阵脚发生了踩踏事件,这是晋军趁机发动猛攻,打败前秦军。其实用三个成语就可以总结这场战役,同学们想一想用哪三个成语来解释呢?

生:投鞭断流、草木借兵、风声鹤唳

生1:草木皆兵形容秦军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的疑神疑鬼。

生2:风声鹤唳是指秦军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

老师:投鞭断流来形容前秦军的骄傲和狂妄。那么草木皆兵苻坚在遥望对岸感觉对岸的一草一木都是晋并,前秦军对开始有所畏惧。最后在逃跑的路上听见一草一木都觉得是晋军在追赶。于是昼夜不

停的的逃跑不敢停歇。总结结果东晋胜利前秦失败,特点以少胜多。意义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

状态。老师:同学们来回想,我们所学过的历史,还有那些是以少

胜多的战役那?

生: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

老师:那么想一想,我们以前所讲过的这些战役中胜利者胜利的原因,失败者失败的原因?

生: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长平之战。

师:在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中失败者的一方都有要么是骄傲轻敌。要么是战略战术上运用的错误。

师: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先秦军失败的原因?

生:骄傲自大

生;盲目轻敌

师:那么东晋胜利的原因呢?

生;渴望统一

老师:好这是同学们对于胜败的分析。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生: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和混战的状态。在北方混战之时,有一个民族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

自己的政权,北魏。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北

魏政治。请同学们找一找,北

魏的建立情况。(出示PPT)书写板书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生:北魏建立439年、民族:鲜卑族、政权名称:北魏、影响

师:这是北魏的建立情况,我们都了解鲜卑族是五胡中的一支,那么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又是从什么时候迁至中原地区的那?生:大

兴安岭

师;出示PPT鲜卑族在汉之前生活在大鲜卑山就是大兴安岭山脉,大兴安岭山脉中的嘎仙洞就是鲜卑族的发祥地。出示嘎仙洞图片,

嘎仙洞嘎仙洞位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方向9公

里处,是鲜卑族人的发祥地。“嘎仙”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

的意思。这里所说的大兴安岭是指大兴安岭山脉,从黑龙江境内一

直绵延至内蒙古境内。

师:嘎仙洞离我们非常近,那么同学们有谁去过嘎仙洞么?能不

能为大家讲一讲今天的嘎仙洞是什么样子的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环节:

导课:播放歌曲《敕勒歌》,介绍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族的民歌,也在鲜卑族中传唱。你知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

建立了哪个朝代吗?你想了解鲜卑族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孝文帝推

行的改革吗?导入课题。揭示课标

一、淝水之战

1、出示《前秦东晋形势图》,复习前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苻坚想要统一南北,挥师南下与东晋爆发了一场战役——(淝水之战)

2、出示自学提示,要求学生依据提示,自学课本86—87页,做好标注。时间:

交战双方:

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结果:(复习前面学过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影响(对南方、对北方)

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成果。

3、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多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试分析原因及启示。

原因前秦角度:东晋角度: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

电视剧《锦绣未央》过渡到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简介鲜卑族的历史,出示鲜卑族发祥地图片

2、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课本87页,做好标注。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何时统一北方?带来什么影响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3、出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引出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后,为了更好地治理汉文化先进的中原地区,决定实行汉化政策,从而引出北魏杰出的汉化改革家——孝文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

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

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

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

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

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

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

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

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

一的历史价值观。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

民族交融。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教学方法:图示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教具:多媒体设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前秦和淝水之战的相关内容。 2.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二、自主预习 1.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西至,北大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3.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 4.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三、合作探究 1.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2.如何评价孝文帝? 四、随堂演练 1. 导致前秦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皇帝曾迁都洛阳的是() A.盘庚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秦始皇 4.《爱我中华》歌词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三长制 B.严惩贪污受贿 C.实行均田制 D.迁都洛阳、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C.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汉水龟兹 2.北魏 439 3.君主专制制度 4.汉语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设计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视剧《锦绣未央》的片段。通过影视剧来到到南北朝时期,进入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锦绣未央》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里面唐嫣所扮演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教师进入讲解,在北魏统一北方前,有一场著名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精品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精品学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

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 4课知识点总结】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上我们应以集腋成裘的态度丰富知 识。这是X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4课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1.科举制创立 背景: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不利于国家得到真正的人 才。 2.科举制的诞生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 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诞生。 3.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严格了进士科考试的 录取,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内容。 4.科举考试的科目 明经和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科易考,进士科难考。“三

卜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5.科举考试的影响 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xx有机会进入各级 政府任职。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 对外友好往来 1.唐朝对外交往概况交往范围与亚洲以致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表现: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 对外政策: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对外开放政策) 外贸城市: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影响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2.与日本的关系 (1)、日本使臣来华隋朝时,日本使臣开始来华。唐朝从贞观年间,日本来华的遣唐使有十多批。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 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部分歌词: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板书本节课题) 教师讲解: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淝水之战”。第二部分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为“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首先看第一部分:淝水之战 (板书)一、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想统一南方地区。而东晋想收复中原地区,统一全国。南北方之间的决战是发生在383年的“淝水之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校本作业(题目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选择题: 2.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下列事件中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的是:(B) A 隋文帝时利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选拔官吏。 B.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C.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D.武则天时开始进行武举考试。 3.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C ) 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②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慈恩寺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④ 5.诗赋科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开始于:(D)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 唐玄宗 6.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那么“武状元”最早出现于:(C) A.唐太宗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武则天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8.“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A ) A.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 B.唐太宗创立进士科,开创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许多有才能的人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 C. 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 D. 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 二、填空题: 四、科举制的创立(创立于_隋朝___废除于___清朝末年____) 1、隋朝时,隋文帝用__分科考试_的办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___进士科_,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朝是科举制完善的重要时期。最主要考试的科目有进士和明经两科 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为:扩充国学的规模,进士考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武则天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为:开殿试,设武举_ 唐玄宗完善科举制的措施为:_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_ 3、科举的影响:①改善了用人制度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三.动脑筋: 1.材料一: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再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孟郊《再下第》 材料二: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注:孟郊(公元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一生穷愁潦倒,不苟同流俗,被人称之为“寒酸孟夫子”。 ①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诗人的心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一样,材料一反映了诗人科举失败的忧愁、悲伤和对前途的无望;材料二反映了诗人高中之后的得意与兴奋。 ②科举制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 影响:政治上改善了用人制度;教育方面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是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导学案 新人教版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及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辽阔 2.下面是马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 ...的一项是( ) A.次数较多 B.规模较大 C.影响深远 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 3.唐招提寺位于日本奈良,是有着典型唐朝风格的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最能说明中日友好关系源远流长的事件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六次东渡 C.玄奘西游天竺 D.郑和七下西洋 4.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 ..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 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这副对联描述的史实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隋炀帝巡游江都 ★6.对比下图中的两枚古钱币,得出的结论中不应有 ...( ) A.两者都是圆形方孔钱 B.钱币上都有汉字 C.唐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 D.开元通宝受和同开珎的影响 7.1 300多年前,天竺的戒日王举行了盛大的佛学辩论会,担任主讲的是一位来自唐朝的佛学大师。这位佛学大师可能是( ) A.僧一行 B.鉴真 C.玄奘 D.戒贤

8.中印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唐朝时期,玄奘西行,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9.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二、材料分析题 10.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哪位历史人物?我们可以从这位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2)鉴真(图2)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他对日本有何贡献? (3)图1、图2反映的唐朝历史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影响,对此,你有何感想? 1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唐朝缔结友谊桥梁】 材料一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材料二日本晁卿(阿倍仲麻吕)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材料三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精品教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时期。西晋末年,战乱频繁,中原人口剧减少数民族加快了内迁速度。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征战中,原有民族格局被打乱,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较晚内迁的鲜卑族,以国家政权力量推行汉化,大大促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形成了民族交融的高潮,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也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思考并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析图片、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民族统一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谈到:“——”,而1500年前,在辽阔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早已诠释了这一论断。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征服者,谁是被征服者,文明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淝水之战 回顾旧知:西晋灭亡后,北方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总称为“十六国”。 前秦是如何统一黄河流域的?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4世纪后期,皇帝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前秦迅速强大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强大后的前秦与东晋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过渡:前秦势力的壮大和北方地区的统一,使苻坚增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不听王猛临死时嘱咐他不要伐晋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议伐晋之事,不顾群臣反对开始大举伐晋,并与晋军在淝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请同学们看课本P86,简述出淝水之战的概况(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 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前秦—东晋。 特点:以少胜多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设计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 18 年的西游和历时 19 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理解出现交往盛况的原因并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教学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显示)旧金ft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对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二、讲授新课 (一)遣唐使 “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业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倍仲麻吕(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1.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2.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出示幻灯片)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二)鉴真东渡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 10 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 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三)玄奘西行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的交往外,还有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多媒体)《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楸。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习题新人教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年,________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产生。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__________代替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称为“__________”。 2.中心地区: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________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__________遗址,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知识点商汤灭夏 1.夏朝灭亡:夏朝后期,商的首领汤联络周围部落,起兵攻伐夏王__________,夏王朝灭亡。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__________建立商朝,都城建在__________。商王__________时迁都到殷。商__________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 知识点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__________、周公等人的辅佐,日益强盛。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__________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周。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____________。 2.内容:周王根据__________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__________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__________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__________,并服从周王__________。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__________制度“分封制”。 3.作用:保证周王朝对__________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4.西周的灭亡:公元前841年,周__________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周__________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__________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当堂检测 1.我国古代的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 )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启继承禹的位置 D.商汤灭夏 2.他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奢侈而暴虐,他搜刮民财,建造华丽的宫殿,终日饮酒作乐。民众不堪忍受,甚至发出宁肯与他同归于尽的怒吼。这位暴虐的国王是( ) A.禹 B.桀 C.纣 D.启 3.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与之相关的史实是( ) A.炎黄战蚩尤 B.商汤灭夏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继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后讲述中国古代社会的又一个重点章节,对奴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总结,从知识衔接上看,有继承性。同时本课又与下一节内容《青铜器和甲骨文》有密切关联,因此十分重要。 2.教材内容要素分析:夏、商、西周的建立和灭亡,构成了本课的主线索。本课首先简要地叙述了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和夏桀无道为汤所灭、商朝建立的史实。其次,叙述了盘庚迁殷后,商朝疆域不断扩大以及商纣的奢糜残暴和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最后,叙述了周初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政权而实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灭亡。 二、说学情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强,思维活动,但知识少,所以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析材料,自主获取信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2、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实行开放式教学模式。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辅助,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定为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它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封制同时也是本课的难点。尤

七年级历史第19课活动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19课寻访丝绸之路 漯河十一中张广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2.通过针对性地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培养查阅整理史料以及学科间互相渗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要求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2.通过对照古今地图,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懂得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今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丝绸之路的作用,认识对外开放能使祖国繁荣与富强。 2.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学习与探究课,借助于这一课所具有的史地学科的交叉特点,,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学生课前做精心的准备上(包括单独准备、小组按分工准备等),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丝绸之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进行归纳总结,突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由六年级升入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切都那么新奇,富有吸引力,适合于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相信他们,支持他们,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活力,将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重点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探求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古代名人、民族、文化物产和山脉河流。 五.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丝绸之路是商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和友谊之路六.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兴趣学习:

(1)分一分: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地理组、历史组、文学组和民族风情组。 (2)找一找: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媒体的查找及浏览,收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3)集一集:分类和整理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西部边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上,我们的祖先开拓了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商路。通过这条古道,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你们知道这条国际商路吗? 学生:丝绸之路 在这条瑰丽的丝绸之路上,戈壁沙漠的荒凉与豪放,天高云低的广袤无垠,美仑美奂的异族风情,如凄如诉的历史古迹,……无不向我们昭示着历史曾有过的繁荣。而今,丝绸之路已随漫漫黄沙一起淹没于历史的烟波浩淼之中。然而,昔日的辉煌,依然在我们脑海中唤起美好的遐想。今天,让我们重新踏上丝绸之路,领略丝路风光,探古寻幽。 3.重踏丝路,探古寻幽 第一组:丝路探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新人教版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层层设问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重难点。 3.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北魏考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老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北魏孝文帝召开大臣会议,讨论议题:要不要迁都。参考课本中的正文及小字部分,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指导二: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方法指导三: 可采取情景剧或者百家讲坛的形式进行展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可以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可以提问:这56个民族中有没有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可引导学生查阅“中国民族分布图”)如果没有的话,那么他们去哪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隧道,看看那时民族融合的情况!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淝水之战 自主阅读课本P86~87内容,完成第1~2题。 1.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和影响。 383年;前秦和东晋;晋军大败前秦。 影响:A.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 B.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分析前秦失败的原因,你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苻坚骄傲轻敌;秦军不得人心,军队战斗力不强;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交往、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思考并认识外交的开放与唐朝国力强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识读《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感知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行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感悟,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教学难点:玄奘西行;历史史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日本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造的遣唐使船 2010年5月8日,一艘按1:1比例复制的日本遣唐使船从日本大阪港起航,按

照历史上遣唐使船的真实路线,经濑户内海驶至九州的五岛列岛,于6月12日日本国家馆日驶入世博园区内的黄浦江水域,重现了当年中日交流的传奇。 遣唐使是怎么回事,中日两国的交往起始于何时,同一时期,唐朝还与哪些国家或地区有所往来?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唐朝时,日本天皇先后十几次派出遣唐使团到中国,有时还亲自到海边为他们送行;遣唐使团中先后有2500多人冒着生命危险,舍身渡海到达中国。当时日本人乘遣唐使船到中国来是为了什么?遣唐使团由哪些人组成? 提示: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指导学生概括唐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影响。 学习内容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制度学习唐朝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教育设立太学,完善学制 建筑日本的都城平城京仿照唐朝长安城 文字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 生活风俗饮食、服饰、茶道等;端午节、乞巧节、 中元节、重阳节等 4.图片展示 唐招提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知识点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基本史实 1、夏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禹),都城(阳城),在今天(河南登封)。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2)(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夏朝的国家机构: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制订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但是也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暴君(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 (5)商汤灭夏:夏朝灭亡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朝的(汤)所灭。夏朝亡国之君是暴君(桀)。 2、商朝: (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建立者(汤),任用贤臣(伊尹)。 (2)都城:(盘庚)迁殷,在今天河南安阳,所以商朝又称(殷朝)。 (3)商朝的暴君(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4)灭亡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大战)灭商朝暴君(纣),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5)牧野之战(也称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纣王,结果是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牧野之战的特点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3、西周: (1)建立时间(公元前1046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在今天(陕西西安),任用贤臣(姜尚) (2)西周的暴君是(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发生了(国人暴动)【国人指的是平民】。 (3)西周灭亡时间(公元前771年),亡国之君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制度 1、夏商西周有哪些重要的社会制度? 世袭制、分封制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和影响是什么? 禹死后,启继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影响是“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分封制: (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2)分封的主要对象是谁? 亲属、功臣 (3)内容: {1}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2}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打仗。 (4)作用(影响):(积极方面)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