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电专业_电工学_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非电专业_电工学_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非电专业_电工学_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第19卷第6期2013年12月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

Vol.19,No.6Dec.,2013

收稿日期:2013-07-10

作者简介:姚志树(1978-),男,江苏盐城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

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姚志树

(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03)

摘要:针对本校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学时少、内容多的特点和本校现

状,提出了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引导讲解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验,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势,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与时俱进,

不断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词: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522(2013)06-0124-04

《电工学》是高等学校非电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身边的各个领

域,

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获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2)为学习后续专业技术课程以及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

一定的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基础。

[1-5]

目前,《电工学》课程已经成为全校31个非电类专业的必修

课程,涵盖了机械、汽车、材料、化工、化学、土木、生物工程、软件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电工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设置同步实验教学,

学时占总教学时数的20%左右。本文根据学校《电工学》课程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存在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电工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时少,内容多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为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

(上、下册)第七版。根据不同专业授课学时分为

电工电子技术A (88学时)、电工电子技术B (64学时)、电工技术A (48学时)、电工技术B (40学时)四个大类。电工学理论的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大部分,可以很明显看出,要想在规定的学时数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内容是个很困难的事情。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学时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这对任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是个很严峻的挑战。

(二)教学内容有难度,学生学习缺乏兴趣电工学是主要研究电路组成、电磁规律及其分析方法的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较而言,《电工学》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学习的难度大,因为电和磁都是非常抽象的知识点。而现在的教学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机械被动的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非常疲劳,使他们厌倦了学习,

失去了学习兴趣。(三)理论与实践相互不衔接

由于该门课程所开专业较多,实验室运行负荷比较大,

为了便于管理,学校从04年开始专门成立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安排专人指导实验实习,

这对于实验室的运行管理比较方便,但是对于

第6期姚志树: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理论课老师来说就无法与学生一起进行实验验证理论课的内容。

二、理论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结构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针对技术基础课一般为后续专业课服务的指导方针,结合电工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我校不同专业对电工学课程的要求,从优化课程的总体结构角度出发,对课程教学内容予以重新整合,既要注重理论基础又要考虑到实际应用,即理论基础的阐述要尽可能的详细且要有足够的实例来说明实践应用,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相辅相成,使整个教学内容体系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先进性的完美统一。

从课程结构体系来看,电工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从课程内容来看,

分为电工和电子两个部分。[6]

先对理论教学的电工部分和电子部分进行分析。

1.电工部分

电工部分主要以电路基本定律及电路分析方法和电动机及其控制为主,

具体分为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阻电路的分析、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交流电路、磁路与变压器、交流电动机、继电接触器控制等内容,

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电工部分的结构

2.电子部分

电子部分主要由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两大部分组成,模拟电子的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等。数字电子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等。其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电子部分的结构

另外每一章节都配有足够的例题和实例为理论知识做好说明,为加强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后也配有思考题和习题。

(二)改进教学过程中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电工学》属于公共基础课,这就导致很多非电类专业同学认为它是一门“副课”,因为不是专业课程,授课老师又不是本学院老师,所以很多同学对该课程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及作用认识不足;第二方面就是该课程的学习内容涵盖面比较广,要大家掌握的知识比较多。所以在以往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说,下面的学生不知所云,这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先进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因为只有自己思考和努力钻研获得的知识,才

是最牢固的。[3]

为此,应努力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精讲多练、互动教学

由于本课程学时数的一再减少,而新内容又

5

21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19卷

产生不少,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提炼,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进行精讲,其它内容只进行提示、归纳和总结,由学生课后自学多加练习。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教师讲课就不能走寻常路,需要重新考虑讲课内容,以及讲课的深度和把学生往什么方向引导,这就是精讲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学习性主动,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举例应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学习的习惯。

2.采用新型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各种新型教学方法,并把他们综合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随着教学条件的提高,计算机应用比较普及,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由于它具有表现力丰富,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优点,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能对文字,声音,图形,动画,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和实时交互的特性,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电工学课程教学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3.注重指导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仅是传授学生书本知识,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讲课过程中,叙述和分析一定要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实验教学改革

电工学这门课程中很多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来的,所以说实验环节是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环节就是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他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通过实验环节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如何利用好实验课的学习,对电工学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优化实验项目

电工学实验学时相对较少,大概在16学时到8学时左右,所以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好的效果,既要对理论课中基本定律有所验证又要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就必须对所开设的实验项目内容进行精选。故实验项目的内容设计既要对基本定理和基本规律有验证,也要考虑项目完成的技巧性和创新性,这样才能保证最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电工学的教学内容将对应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设计,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1.基本定律的验证以及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基础实验虽然简单,但是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对理论教学的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另外通过基础实验使学生熟悉实验设备以及常用仪表、仪器,为后续实验做好准备。基础实验要求学生能按给定的实验要求,自己搭建电路验证基本定律,并且学会如何准确地运用仪表读取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实验曲线、分析实验结果、写出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报告。比如:伏安特性、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的验证实验,要求大家根据实验设备自己搭建电路,设计实验步骤验证实验原理。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项目与基础实验项目相比对学生的要求有点提高,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给出实验项目要求和实验室所能提供的设备条件,自己独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电路、选择元器件的大小和型号、设计实验步骤、搭建电路、调试电路、得出实验结果并分析结果写成实验报告。这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做足准备工作,规定的实验时间内要提交结果给指导老师验收。这样的运行操作,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成后加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能力和实验兴趣也得到了提高。比如:开设的基本放大电路实验和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都是只给出项目要求以及所提供条件,要求学生设计完成实验。

3.新型技术实验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电工学课程还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都是注重先基础能力的培养后应用能力提高的原则,即注重基本实验能力的训练,也注重实践

621

第6期姚志树:非电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电工学课程实验中有必要安排一些利用新型技术的实验项目。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高新实验技术,比如计算机仿真技术等。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由于课时少,电工电子实验没有独立成课,附属于理论课,实验成绩占课程的20%,这导致部分学生不够重视。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笔者所在电工课程组与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精密联系,加强沟通,理论课老师及时向实验指导教师反映学生上课动态,以便于实验指导教师有针对性的加强某方面的训练。另外,通过学校协调理论课老师参与授课班级至少一个班的实验指导,这样可以在实验课前对实验内容进行布置,要求学生加强实验的预习工作,通过查阅实验项目相关资料,自己设计实验的可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近两年的合作实践教学表明,实验课的整体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总之,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要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出发,从现有基础做起,逐步积累教学经验,与时俱进,师生共同参与建设,探索求真,不断丰富高校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教学素材,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渠道,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更好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以满足现代高等学校对电工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努力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奖.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388-390.[2]卢其威,武晓华.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56-57.

[3]张清枝,周宁,付会凯.工科非电类专业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天中学刊,2011(4).85-86.

[4]韩小平,左月明.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9):107-109.[5]罗映红,陈小强,陶彩霞.构建非电专业电工电子教学新体系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26-

29.

[6]秦曾煌.电工学(上、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Electrotechnics

Course for Non-electrical Specialized

YAO Zhi-shu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ancheng224003,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on electricity specialty“electrotechnics”problems of teaching practice.Combined with the course content more,less teaching hours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Presents the non electric-ity specialty“electrotechnics”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oposals,Optimiz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The inte-gration of various means of teaching advantages,Teachers'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 extracurricular learning,Teacher's Guide to explai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tudent group discussion,Theory contact experiment,Develop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advantage,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practice.We could make teaching keep up with the timesAnd bring up more and more innovative talents.Key words:non-electrical specialized;electrotechnics course;teaching reform

责任编辑祁秀春

721

《电工学》教学改革论文

浅谈《电工学》的教学改革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工学目前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后结合作者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思想、考试方法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教学内容; 实验; 改革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faced through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through teaching concept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ideas and the examination method, the measures of reformis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teaching content; experiments;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电工学》是技工学校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研究电路功能和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分析方法的一门技术课。该课程特点是专业性、理论性强,而且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实验在《电工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电工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 1.电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绝大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讲课形式单一,一般采用讲授法为主,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过分强调电工的理论知识体系,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语文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语文教育专业一直以来都是高职高专院校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育来说有重大意义和作用,如果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力度,则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型、应用型及综合型人才,足以见得实践教学对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重要性。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育专业教学经验,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都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化教育领域,如今已经经历了不少于五次教育改革,使我国教育体系及制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利于我国健康可持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也是在多次教育改革中发展和成长着,如今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及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高的位置,成为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实践型及综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及机构,故高职高专院校内的专业均被人们所关注着,其中不乏有语文教育专业。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教育中进行实践教学,是提高语文教育专业教育质量及效率的必经之路,所以本文先简单论述了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展开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然后简要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最后详细分析了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 一、在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中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实践能力,在语文教育专业中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还会使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培养;第二,能够有效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竞争力等。如今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很多领域都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在一个领域工作时需要同时掌握多个领域的工作技巧,这意味着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也不例外,所以对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是必要的,能够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岗位竞争力[1]。

《电工学基础》教学大纲

《电工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工学基础》课程编码: 英文名称:Basic Electrotechnics 学时:40 其中实践学时:10 学分:2.5 适应层次:高职专科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适用专业:油气储运技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销售与运行管理) 课程类别:理论+实践 课程性质:必修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该课程是研究电工基本理论和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在技术领域中应用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电工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电路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和实验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牢固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习方法 (二)实践内容及要求: 总体目标: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电气工程最基本的仪器、仪表和电气设备,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制作实际电路的动手能力和分析具体问题的能

力,同时掌握油库常用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学习方法及建议: 1.做好课前预习 2.上课做好笔记,尤其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内容和重要例题。 3.课后对照教师的PPT课件整理笔记,同时消化当天的内容。 4.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作业本发下来后要及时更正错误。 5.每章学完后要做一个小结,课程完成后要有最后的总结,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梳理,尤其是电路分析中一题多解的方法。 三、章节安排及课程学时分配(见表)

四、课程习题要求 1.课后习题必须按时独立完成。 2.格式:书写要求工整,电路图用铅笔画出,放在作业本左方;书写用钢笔或签字笔,安排在作业本右方。 3.解题步骤必须详细。 五、课程的实验实训与要求

《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 单位:阳谷县李台中学 课题组成员:杨留杰王洪光孙正一朱美静李文辉 摘要:课题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研究教师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特定目标。课题通过多种方法,运用多种形式,辐射多种学科,构建了一批优质高效的学科教学形式,建立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程的实施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周围的环境复杂,学校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坚持进行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但在调研考试和一些家长片面追求高分数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老师们不得不实施灌输式、填鸭式、题海战术等短期有效的强化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违背了素质教育和课程目标的精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足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妨碍。近几年,教育教学领域不断进行着更新和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育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育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转变。而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改革的

集中反映。所以,我们需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一核心环节,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逐步转变和改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学校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的课题,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价值 在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教学策略理论,为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实践上,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的目标。 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3、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教师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优化和改善教学行为、方法和策略,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可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时间与资源设备、考核和评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师范院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应用型师范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近几年来,许多师范院校加强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在实践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如对实践教学目标认识模糊,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设施和经费投入不够,管理缺乏规范,监督与考评不得力,等等[1]。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不可少的教学形式。通过确立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目标,使师范生师能和师德并重,成为未来合格的德艺双修的中小学教师。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将所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拥有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能力,并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才能得以更好地展现;通过渗透职业意识和职业理想教育,坚定师范生的职业信念,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2]。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整体化构建 1.专业技能训练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教具及课件制作等。二是教学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备课技能、制作多媒体课件技能、说课技能、讲课技能等。其中讲课技能又包括导入、讲解、活动设计与组织、组织教学、提问、板书等技能训练。三是教育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班主任工作、学生团队工作等技能训练。 2.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此,可通过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军训、文体活动、读书或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调查研究、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科研能力训练 师范生通过在校的学习与实践必须具备两大能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训练包括研究性作业、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发明创作等。 4.现代教育技术训练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师范生必须面对和掌握的实践知识之一,如网站或网页的制作、课件制作、对word、flash、power point、excel等的熟练操作和使用。 三、实践教学的多方位探索 (一)教学途径多方位探索

(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及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改革的需求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迅猛,科技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适应的发展和需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增强学生技能,和社会接轨。针对上述情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校教学设备的现状,要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使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除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的工作能力: (1)能熟练操作各类常见机床; (2)具有对机床常规故障进行检查和排除的能力; (3)具备车工、数控中级工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4)具备一定的解决机床疑难杂症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1、调整专业设置,修订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按照市场和企业对机电技术专业人才的需要,依据我校机电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群)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和论证。我们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和不断探索,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思路的认识更加清晰。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机电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作为全面修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了主干课程设计与职业岗位工作内容一致,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认证相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吻合的设计思想,即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2、构建课程体系,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课程特点与本校的具体条件,本专业将机械制图、机械基础、车工工艺与技能、数控技术等课程列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进行开发。通过这些主要课程的建设,带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本着基于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特点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根据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理论知识,以强化职业综合能力,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囊括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原则,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开展教

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10.1、教学研究 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发展规划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研究人才需求的新特点,调整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内容安排、科学的教学方法实践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来培养高素质、能力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性与先进性的和谐统一;在教学方法上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为目的,充分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具有鲜明的教学特点和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建设好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职业素质训导五位一体的数控实训中心,以高规格装配好数控实验实训室;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社会化考证行业认证为主的专业考评考核体系和以用人单位反馈为主的能力素质考评体系;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快教材和实践教学讲义及网络建设的一体化建设步伐,建立起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公共服务平台和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进一步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水平。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包括基本素质平台、公共技术平台、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拓展平台和专业技能平台五大平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交叉渗透,相辅相成,每一个体系又由若干模块组成。基本素质平台由文化素质基础模块和信息工具模块组成;公共技术平台由机械基础模块和相关知识模块组成;专业方向平台由机械制造工艺专业模块;专业拓展平台由专业拓宽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组成;专业技能平台由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技能实训模块、综合技能实训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能够涵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围绕“一专多能、一生多证”,建立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每个模块包括若干实训课程,并配有实训大纲,每门实训课程由若干独立的基本训练单元组成。系列实训课程主要包括机加工操作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现场综合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一年级主要进行基本技能实训,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二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利用产学结合,让学生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第一岗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毕业后就能顶岗工作,缩短了磨合期。 在突出主干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设置了人文、社科等人文素质类以及专业拓宽和创新

师范教育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师范教育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 来源:《师资建设·理论与政策版》 2009年第5期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做客人民网谈教师队伍建设(节选)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2007年的时候管司长就来过人民网做客,当时您曾经说过,全国30万教师学历不合格, 现在您认为这个数字目前是否有所改变? 管培俊:有改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截止到2008年底,学历不合格教师的数量由原来的50多万已经下降到24.3万。与此同时,高学历的教师在逐步地增加,根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具有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已经占到全部小学教师的71%,这个增长的速度是比较快的。具有 本科学历的初中教师现在已经占到半数以上,在高中教师当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也在逐步增加。教师学历的水平提高,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师范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自2007年5月国务院决定在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华东师范大学积极贯彻落实这一国家政策,把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当作学校的头等大事来抓。学校不仅通过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加强师范生的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学习,而且积极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基本体验 和基本技能。 一、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开展 2007年以来,我校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做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 (一)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007年5月,学校根据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出的培养优秀教师未来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制定了新的师范生培养 方案。为凸显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在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和条件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了构建“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专题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四 年的专业学习中。 为把这一新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华东师范大学主要是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管理 为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整体推进“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学校建立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会同学校教务处整体制定实践教学的实施计划和师范生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并负责指导、监督 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各院系相继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系主 任亲自担任组长,全面负责师范生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实施与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 2.探索师范生实践教学新机制 为落实“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实践体系的建设,在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上,华东师大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机制。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田虎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三年多来在教育学区的指导下,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科入手,积极开展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努力探索教育改革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体系。实践证明,通过对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促进了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认真分析学科现状,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认真分析和反思,我们认为过去学科的教学状况确实令人担忧。其一,教师对各学科是在教学,但不够科学,方法陈旧。如识字教学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学生只是机械的记忆,没有从音、形、意去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掌握生字。其二,由于认为小学低年级的知识不教,到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会自然掌握和理解,疏于管理,甚至放任自流。在数学学科中,如:元、角、分;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教师上课只是走过场,糊弄糊弄学生。 为了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学校挑选出一批教学优秀、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年青教师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回顾近几年的课改历程,我校新课程研究正在实践中稳步推进,并以新基础教育理论为依据,在研究策略、教学改革、校本课程等方面的实践中研究和发展。 二、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初期,我们通过学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设计了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操作细则。我们本着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方法和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课堂教学体系。 1、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 改变过去知识满堂灌的方式和技能死方法的教学模式,注重内容、方法、技能的全面培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出发,改革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们在尝试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但却出现了一些担忧的问题。为夸奖而夸奖、自主变成了自流、有活动没体验、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此我们提出必须用理性对待实验,实施有效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1)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此向教师提出了课堂努力的三个阶段:

关于《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电工学》作为工科非电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以思想教育作为改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以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渠道,以严格的常规教学管理作为有力支持,以实验、实践教学作为重要手段以科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科学的考核方式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可靠保障。 标签:电工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途径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高等学校非电学专业《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暴露出了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教育部要求的课程学时数减少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矛盾。本文参考国外先进国家的教学计划、接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工学》教学改革方案。 《电工学》教学一直是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填鸭式教学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特点是老师在课堂上完全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将老师的思想和书本上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一种“教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积累大量知识;缺点是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存在严重的惰性和对老师教学的依赖性,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授课内容要面面具到和知识点要祥细讲解要求学时数要比较多。 该授课计划讲授内容包括电路分析、RC电路、滤波电路、非线性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等,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根据这份教学计划可以看出麻省理工学院只安排了二十五个学时,就讲述了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等大量的电学知识,还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大学生。 对比中、美两种教学模式,要改变我们国家传统《电工学》教学的被动局面,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思想教育作为改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钱学森、华罗庚、陈省身等一批学术大师不仅在学术领域成绩斐然,而且品德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要想成材先要成人,要想让学生在专业上有成绩,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严格全面的思想教育。 首先,新生一入校就要进行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树立起学好知识为党、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在开始正式讲授《电工学》这门课程之前,要对学生讲清楚本门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而且目前我们国家在电学领域还相对落后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激发学生学好知识报效祖国的学习热情。 二、以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作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主渠道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提纲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 变革

精品资料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五章: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我国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第一节: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 一、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也是为了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转变了“满堂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就能够自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样,学生除了知识的掌握外,还能够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并动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水平,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目前,在我国的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识、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就是要使学生,不再被动地跟着教师走,跟着教材走,而是发挥其个体能动作用主动地、独立地、有目的地去进行学习。 自主学习应该是贯穿于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之中。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自己要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自主学习又是具有内在规定性的,它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坚持学’”。 (二)自主学习的特征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三)教学实践中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独立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时候是由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有创建性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提出的富于个性的独到见解,教师应积极赞赏。 二、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多边”的合作,其中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它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学会合作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的模式与基本要素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

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把好集中实践环节质量关 ―――沈阳电大分校、教学点05春毕业实践环节顺利完成 毕业实践环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搞好毕业实践环节,把好质量关,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课题。本学期我们本着探索、提升、创新的工作思路,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基层分校和教学点毕业实践环节的规范化管理,确保了分校、教学点集中实践环节顺利、有序、保质、保量地完成。 一、加强集中实践环节管理制度的建设 由于此次基层教学单位共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毕业集中实践环节,为了保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我们先后下发了《沈阳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分校、教学点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教育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要求》、《关于聘任沈阳电大基层分校、教学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通知》等文件,明确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细节,提出了毕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 二、加强集中实践环节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们从指导教师的聘任工作入手,下发了《关于聘任沈阳电大基层分校、教学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通知》,面向校内外公开聘任,严格执行指导教师审批程序,对指导教师的资格认真审查,加强了对指导教师的系统培训,先后召开2次专业培训会,请校内专业负责人进行指导培训,严把教师资格的关口,努力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指导水平高、实践过得硬的师资队伍。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阶段性指导管理工作 为了加强各专业毕业集中实践环节的开题报告这一重要环节的教学工作。我们采取了把市内教学点的学员统一召集到校内,聘请校内开放学院的相关教师统一做了开题报告,而对地处郊县的各分校,我们则由教务处带领相关教师专门去给学员做了开题报告。以确保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集中实践环节有个良好的开端。为了加强毕业论文指导的过程管理,通过下达教师任务书、签署教师责任状、填写指导过程记录等环节来增加对指导教师的约束,同时,在指导工作结束后,教师要认真填写《沈阳电大指导教师考核表》,在表中有教师对学员的综合评价分析和分校(教学点)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这些工作的考核结果,将对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影响。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4-06-12T14:15:07.39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4月供稿作者:范丹丹 [导读] 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的考试形式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但是卷面涵盖的知识面少,而且都是一些只要看看书就能会的题型。 范丹丹 〔摘要〕随着国家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中职机电一体化受到广泛的关注,教师要分析机电一体化模式下存在的问题,确保机电一体化能够跟工厂需求配合,进而促进我国一体化的进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机电一体化是介于机械与电子自动化两个学科间的一门技术,它综合应用了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理论技术自动化电子控制计算接口等,在现代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程都是比较传统的,传统的教学体系能够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内涵,掌握实际技术,但是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无法掌握生产线上的技术需要,没有一定的操作性,所以针对于中职机电一体化还有许多需要探讨需要改进。 1 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性传统教学体系是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式,知识也是过于陈旧的,这几年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引进,而教学课时却相对进行了缩减,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现在面临的一个大难题。传统教学体系中,教师把一些抽象理论在课堂完成,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或者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都是过于理论的东西,例如:电工电子课程,学生对电气元件的了解仅限于结构原理图,无法接触实物,对元件机械机构及工作原理似懂非懂,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掌握的知识不够牢靠。这样在后续的专业基础实习—电工电子技能实训中,学生会缺乏理论基础,在专业课程学习时,缺乏实践基础的现象更明显,学生只能在实验中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没有办法感觉到实践之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模式在现今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局限性变得越来越突出。所以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我们应该研究些新奇的观点,更多的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 2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对于我国现有的这种教育模式,或者是专业教学现状及传统模式特点: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教学的根本模式出发探索新的改进措施,努力完善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2.1 完善教学硬件设备。在机电一体化课程当中,硬件设施是尤为关键的,只有完善的教学硬件设备,教师才能根据硬件设施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设备能为教学所用,硬件设施是硬条件,没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就没有办法开展更好的教学。并且硬件设施能够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实践的数量,增加学生的兴趣,也能提升学校的信誉。 2.2 形成一定的教学体系。教学中教师要制定一系列的教学体系,最好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这样学生对知识会产生一定的兴趣,本身的教学是比较枯燥的,但是如果有了兴趣就不同了。 在教学体系中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一定要涵盖学生以后从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即使不能深入讲解具体原理,也应多增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更加全面。 2.3 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其实用性和普遍性。中职机电一体化在授课的同时,教师一定要注重其实用性,因为中职一体化的学生将来是要走向工厂一线操作的,所以实践课程尤为重要,课程一定能帮助学生快速熟悉今后从事的工作,符合当前工厂实际制造的基本要求。 2.4 提高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水平。中职机电一体化是比较注重实践的,所以应该聘请更多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聘请不仅有丰富经验的而且有理论知识的工厂老员工,这样会给学生们增加实例的培训,增加学生的见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或者能够聘请大学优秀教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2.5 对机电一体化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中职机电一体化的考试形式是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期末考试,但是卷面涵盖的知识面少,而且都是一些只要看看书就能会的题型。对于考试我们可以进行随堂测试,然后把随堂课的成绩计入总成绩,除了随堂考试外还要增设实践或者实验考试,这样都会增加对机电一体化知识的掌握能力,这样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就会更好的听讲,而且做到认真的预习复习。 3 在改革机电一体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3.1 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确定课程标准,文化知识够用即可,专业知识要面广而且要精简,针对性一定要强,比如英语,学生只需掌握日常所需要的内容就可以了,不必深加研究,因为学生学不好,也用不上,如果过于侧重,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占一部分课时。 3.2 对教学中的理论课进行压缩。实践是中职机电一体化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提高对实践知识的总结及教授。相对来说一定要压缩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是贯穿于理论教学中的,所以一些理论课可以在实践中来讲述,学生反而能够很好的运用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听的也不至于特别枯燥,乏味。 3.3 建设适合本地的教材。每个地区有每个地区不同的工厂文化,不同的技术需要,所以针对每个地区的情况来制定适合本地的教材。这样学生在学习之后才能更大程度的学有所用,能够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地区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增加了学生在本地工作的机会,减少了人才的流失情况。 中职机电一体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日后的工作当中去,为了让学生们学有所用,中职机电一体化需要进行改革,不仅硬件设施要配备完善,而且在师资、课程、课本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整体的改革,从而达到最终的目的。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日后的工作了解的更多,而且会对自己的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兴趣。对学生日后投身于机电一体化事业进行了铺垫,进而推进我国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1 蔡红琴.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 机械管理开发,2011(02):172~1732 俞海兵.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成才之路,2012(34):17作者单位:新疆兵团工贸学校

电力拖动自控系统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内容

《电力拖动自控系统》课程教学(自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闭环控制的直流调速系统 内容摘要: 1.直流电动机调压可获得恒转矩调速。直流电动机调励磁可获得恒功率调速,用不同调速方法的直流调速系统有不同的调速特性。生产机械有不同的负载转矩特性,采用可调速传动装置时需考虑使装置的调速特性与负载的要求相匹配,以获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2.供变压调速使用的可控直流电源有:旋转变流机组、静止可控整流器与直流斩波器。采用旋转变流机组的G -M 系统使用最早。采用静止可控整流器的V 一M 系统已成为目前直流调速系统的主要形式。直流斩波器也是一种静止变换器,它不同于通过相位控制调压的可调整流器,它是通过主开关元件的通断时间比例来调压的,故而带来一系列优点。 3.V -M 系统的几个特殊问题可归结为:整流电压的相位控制、整流电流的平波与波形的连续、调速机械特性及其分区。对于一般全控整流电路,电流连续时理想空载电压0d U 与触发脉冲相位α的关系为 απ πcos sin 0m U m U m d = 一般从保证轻载时电流连续角度选择平波电抗器,对三相整流电路有 mH I U L d min 2693.0= 式中,I dmin 取电动机额定电流的5%-10%,单位是A ,U 2的单位是V ,L 的单位是mH 。V -M 系统的完整调速机械特性包含整流状态与逆变状态、连续区与断续区。

4.调速范围与转差率是调速系统的两个相互关联的稳态性能指标。闭环控制相对于开环控制来讲,可使系统稳态性能指标得到改善。加转速负反馈和比例调节器的系统,可使稳态速降减小,但总是有静差,不可能使速降为零。在该系统中,被反馈环所包围的加于控制系统前向通道上的各种扰动对转速的影响,都受到反馈控制的抑制。但反馈控制无力克服给定电阻和检测反馈元件的误差。 调速范围、静差率和转速落差之间的关系: s) -(1n s n D nom nom = 由于开环调速系统的额定速降△n nom 较大,不能满足具有一定静差率的调速范围的要求,此引入转速负反馈组成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 闭环调速系统的静特性有下列性质: (1)闭环系统的静态速降减小为开环系统速降的1/(1+K),其中K 是闭环系统的开环放大系数。 (2)闭环系统的静差率只有开环系统静差率的l/(1+K)。 (3)在同样的最高满载转速和低速静差率的条件下,闭环系统的调速范围可以扩大到开环调速范围的(1+K)倍。 (比例)反馈控制规律: (1)依靠反馈量和给定量之差进行控制,属于有静差的控制系统。 (2)具有良好的抗扰性能,对于被负反馈环包围的在前向通道上的一切扰动作用都具有抵抗能力,都能减小被调量受扰后产生的偏差;但对于给定作用的变化则是尽快跟随的。一方面抵抗一切扰动作用的影响,一方面尽快跟随给定作用的变化,这就是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双重特征。 (3)无力克服给定电压和反馈检测元件的误差,因此高精度的反馈控制系统必须有高精度的检测元件和给定稳压电源作为保证。 5.在作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参数计算时,可根据稳态性能指标、电动机及其它控制部件已知参数来计算反馈检测元件与放大器的参数,这首先需要找出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然后可以根据描述各环节输入-输出关系和算式来推导,也可以根据结构图通过运算求出。 有两种分析闭环调速系统静特性的方法: (1)根据各环节的输入输出关系求系统的静特性方程式。 (2)利用结构图运算法,按各输入信号(包括给定信号和扰动信号)分别作用下的输入输出关系叠加得到系统的静特性。 根据闭环调速系统的稳态性能指标和电动机及各控制部件的已知参数,计算并选择所需反馈检测元件和放大器,叫做稳态参数计算。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训练?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方成武 戴银 韩茹 谢冬梅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药学院 (合肥 230038) 摘 要 针对目前中药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有所下降的趋势,安徽中医学院修订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增加课程见习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毕业实习模式,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毕业实习;技能培养 目前,全国大多数的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中药专业毕业生均为宽口径、适应面广的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物研发、生产、营销、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工作,从事的岗位大多为医院药剂科、药厂、医药公司、药检所(药监局)以及药物研究所等部门。根据安徽中医学院已毕业的二十余届中药专业本科毕业生调查反馈信息分析,多数毕业生能胜任本职工作,尤以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毕业生工作最为出色。但近年来,也有不少单位反映,自1990年代以后毕业的学生,其实践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有所下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近年来考入大学的学生年龄较小,从学校到学校,大多数没有经过社会生产实践的锻炼,同时学习的刻苦精神也不如以前的学生;二是由于近年高校大规模扩招,教育经费和实验条件未能同步增长和发展,致使一些正常的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影响;三是因为市场经济以后,原有的生产实习基地(例如制药厂)考虑到市场竞争因素以及G MP生产车间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生产实习大多持不欢迎态度。 为了提高中药专业毕业生在不断发展的医药卫生行业中的竞争力,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院在加强中药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修订中药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中药专业学生对传统中药的“认、采、制、用”方面的实践知识匮乏状况,通过调研、论证,对中药专业四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如将《中药学》与《药用植物学》的教学时间进行对调[1]。对专业基础课(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以及专业课(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分别安排12周时间进行生产见习;增加毕业实习时间,将毕业实习时间由原来的第八学期开始提前到第七学期的下半学期开始。 二、实行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 11巩固专业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药用植物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理论课结束之后,每年的5月中旬安排学生到黄山进行野外生产实习(自2003年开始,因教学时数的压缩,又将黄山野外实习的时间安排在每年7月份的暑假期间),以加强学生对药用植物原植物的鉴别能力以及生态意识和采制标本技术的培养。黄山具有东部海洋季风气候条件下的山地小气候特点,终年温暖湿润,冬暖夏凉,药用资源极为丰富,仅药用植物就多达1700余种。因此每年《药用植物学》课程的黄山野外实习已成为学院中药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由于学校的大规模扩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解决经费紧张和实习时间减少的矛盾,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在校内建成了栽培有700多种常用药用植物的药植园以及收藏有7万多份植物蜡叶标本的标本中心。这样学生在学校学习药用植物学理论课时,既可观看蜡叶标本,又可到学校药植园见习,课程结束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大多数常见药用 — 1 3 — 药学教育2005年第21卷第5期 收稿日期:20052062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项目号:2005060。 作者简介:方成武(1961-),男,安徽舒城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从事中药资源与应用以及中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