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实录完美版

《爱莲说》教学实录完美版
《爱莲说》教学实录完美版

《爱莲说》课堂实录

该课获2010年广东省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陈辉霞/执教、整理

一、导入

(生背《〈论语〉十则》。)

师:刚才你们《〈论语〉十则》背得真不错!看来语文学得很扎实,老师对大家的表现充满期待。你们会表现得非常精彩的,是吗?

生(齐):是。

师:太棒了!老师来考考你们,刚才你们背的《〈论语〉十则》记录的是谁的言行啊?

生(齐):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

师:对。孔子是诸子百家哪一学派的创始人?

生(齐):儒家。

师:没错,儒家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思想。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在他之后,中国历史上还出现了众多的儒学大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名篇《爱莲说》,其作者周敦颐也是其中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他在儒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爱莲说》,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二、读题提问

(屏显课题。)

师:请跟老师一起读——《爱莲说》,周敦颐。

师:“敦”是敦厚老实的“敦”,其实周敦颐原名就叫敦实,后来才改叫敦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齐):不知道。

师:当时皇帝宋英宗的原名叫赵宗实。在中国古代,人们很讲究避尊者讳,在说话、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碰到了君主或者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的名字,是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所以“周敦实”就改成了“周敦颐”。我们留意一下“颐”字的写法,“颐”字的左边是什么?

生(齐):臣。

师(出示课件中的象形字图片):

是臣字吗?仔细看看投影上的图片。你们觉得这像我们头部的哪一部分啊?

生(齐):嘴巴。

师(边说边用手托着腮):哎,嘴巴、下巴这个地方。好,老师现在把它竖起来,这其实就是颐字的左边,它也读yí。那它是指什么呀?你们看看老师的手,这就是——生(大声):下巴。

师:反应这么快!没错,“颐”字在象形文中就是这样一只手托着腮的,所以是指下巴或面颊。有一个成语叫做“颐指气使”,是指一个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人家该怎么做,表现的是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请同学们把这个词写下来。

(生写词语。)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爱莲说》,能理解吗?

生1:“爱”是喜爱。

生2:“莲”是莲花。

师:“说”字呢?

生(杂):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预习得真好!“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说说自己的爱好。那把三个字连在一起,你会理解吗?

生3:就是作者喜爱莲花,他为抒发自己心里的感情而写成文章。

师:理解力不错!那么看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有什么疑问?

生4:我的疑问是,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有哪些值得他喜爱的地方?

师:哦,还有吗?

生5:我知道他为什么喜欢莲花。

师:哦,你已经知道啦。这个秘密我们先保留一下好吗?待会儿我有机会让你做小老师,你做好准备,好吗?

生4:好。

三、正音解字

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一起进入课文学习。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留心生字词读对没有,有没有哪些词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拿起笔来,做个记号。

(一生朗读,同学们很认真地边听边做记号。)

生1:“陶后鲜有闻”的“鲜”,该读第三声。

师:为什么要读第三声?

生1:是“少”的意思。

师:你说对了。今天还有没有成语保留这个意思的?

生1:鲜为人知。

师:对极了!还有要提醒的吗?

生2:那个词是不是读不蔓(wàn)不枝?

师:你发现了一个多音字哦。课文这个地方还是读màn,你说的wàn用在口语当中,比如说花蔓、藤蔓,都读wàn。好,我们把它读一读、写一写。现在拿起笔,在纸上把幻灯片上的红色字写一写,注意字形。

(生练习。)

师:好多同学都写完了。“濯”字是不是有点复杂?

(生轻轻点头。)

师(出示课件中的图片):这个字是怎么构成的?左边三点水,右边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字,下面是一个什么字呀?“隹”字!你们知道这个字怎么理解吗?我们猜一猜,看看这个图片——甲骨文、金文、篆文,那个图形像什么呀?

生3:像鸟。

师:你的想象力很不错,说对了!是一只鸟。这个字就是指短尾巴的鸟。所以,你看看,一只鸟张开羽毛在水边干什么呢?

生3:洗澡。

师:没错!“濯”字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就是“鸟在水中洗浴”。现在记住“濯”字怎么写了吧?理解了字音、字形、字义,我们现在再来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带着理解去体会课文的意思。

(生齐读课文。)

四、研读重点

师:这一遍读得字正腔圆啊!下面我们开始进入课文的研读。想一想我们刚才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齐):作者为什么爱莲?

师:好,现在听老师朗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想一想:哪一句话是直接描写莲花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

(师朗读。)

师:同学们,哪一句是描写莲花的呀?一起读。

生(齐):“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对了!哪位同学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1:我唯独喜爱莲花……但不可贴近地玩弄。

师:非常流畅,谢谢。那这个句子当中有一个“益”字,是什么意思?

生2:“益”就是越来越的意思,就是传播得越远,越显得清新。

师:有一个成语叫做“多多益善”,还有呢?

生3:精益求精。

师:对!这几个词里“益”都可解释为“更加”的意思。下面思考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4:外形,香气,还有它的样子。

师:还有样子?

生5:内在。

师:这个词用得很准确。说完整一点是——内在品质。

生6:是莲花的意境。

师(惊喜):哎呀,连意境都想到了,真是超乎老师的想象。当然,在这里用“内蕴”一词可能更贴切点。

师:你们觉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写得美不美?

生(纷纷点头):美。

师(轻柔的语气):好,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感受周敦颐笔下的莲花之美。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跟老师、同学们分享一下。

生1:一枝亭亭玉立的莲花,开放在荷塘中央,它的花瓣很漂亮,却不显得妖媚,它的底下有淤泥,但它却显得很干净,看起来特别令人惬意。

师:既有视觉描写,又有自己的心理感受描写。不错!

生2:我脑海里浮现了江南一大片一大片的莲花。

师:既然有这么美的莲花,有这么美的语言,就让我们用心把这一句话背下来吧!开始。

(生自由背诵。两分钟后,三个学生分别背诵。)

师:谢谢!有个名人曾经说过:“良好的记忆是智慧之母。”我看我们班的孩子,就是一群有智慧的人。来,全班背诵一遍。

(生背诵该段。)

五、把握主旨

师:周敦颐把莲花写得这么美,我想他并不仅仅倾心于它的外在美。他把莲花比作什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齐声朗读。)

师:把它比作什么?一起答。

生(齐):君子。

师:什么是君子呢?

生1:品德高尚的人。

师:你在哪里发现的?

生1:注释。

师:很细心呀!那么,在周敦颐的眼中,君子应该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请结合原文中

描写莲花的句子作具体分析。前后桌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给大家4分钟时间。

(生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师:已经有好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风采了。好,请你来。

生2:我从“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中知道,君子不应该是那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应有一种洁身自爱的高尚情操。

师:对,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生3:我从“中通外直”这里看出,君子应该清廉正直、心怀淡泊。

师:我欣赏“正直”这个词。你说到重点了,周敦颐在他的著作《通书》当中曾经这样讲:我们的内心要通达,胸怀坦荡,我们的立身处世要做到刚毅、正直。这是周敦颐君子涵义的核心。

生4: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君子。然后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出,他用非常好的心态面对别人,就是清高庄重,不会乱开玩笑。

师:其实有很多圣贤都谈到过“君子”。我看过一个资料,《论语》当中提到君子共有107次。看来你们的知识面也很广!

生5:还有一个,不知道对不对。

师:没关系,大胆地说,我做你的倾听者。

生5:就是从“不蔓不枝”这里可以看出来,它不生枝蔓不长枝节,也就是说它不节外生枝。

(全场大笑。)

师:我觉得你说到它不节外生枝,应该还有一点,它不会去攀附别人,对不对?所以还可以看出君子独立的个性。通过大家刚才精彩的分析,老师看到一朵朵纯洁的莲花,更看到一位位高洁的君子!正所谓“君子如莲,莲如君子”啊!周敦颐把成为君子当作终身的目标,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周敦颐是北宋人,字茂叔,号濂溪,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是理学派的开山鼻祖,理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主张清廉,自由,没有儒家那么保守。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给大家讲个有趣的故事,好不好?

生(齐):好。

师:周敦颐曾经在江西的南安任职,他有一个上司叫王逵,是个很有名的悍吏。有一天,王逵想把一个按照律法不应该杀头的囚犯杀头,下属都怕他,不敢劝他。唯有周敦颐据理力争,但王逵就是置之不理。周敦颐“啪”地把手中的手板扔下,打算辞官离去。他说:“有这样做官的吗?要用杀人的方法来取悦上司,这样的事情我不愿意做。”王逵听后才醒悟过来,决定把这个囚犯按照律法判决。

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出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生2:是个不贪赃枉法的人。

生3:不畏强权的人。

生4:不为个人前途趋炎附势,尊重事实。

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妙,老师也很赞同,这是一个令人景仰的君子。曾经有一个学者用一首诗表达了对他君子之风的敬意。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屏显。)

陈宪章《茂叔爱莲》:不枝不蔓体本真,中通外直用乃神。我即莲花花即我,如公方是爱花人。

(生齐读。)

师:好一个“我即莲花花即我”,好一个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般的君子啊!同学们,现在可以回到我们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现在请那个小老师来解答:周敦颐为什么爱莲?现在

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就是哲学家周敦颐,说说你为什么喜爱莲花。

生1:因为“我”想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又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也不愿像世人一样追求功名富贵。

(生再次鼓掌。)

生2:“我”认为陶渊明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人们都爱牡丹,莲花品德那么高尚,“我”怎么可以不爱莲花呢?

师:你就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你们都说出了周敦颐的心声,可以说是周敦颐的知音啊!

六、探究总结

师:本文通过写莲来抒发自己对君子之义的敬仰之情,像作者这样把自己的情感志向寄托在某一物品上的写法,我们把它叫做什么?

生(齐):托物言志。

师:没错!这种写法除了在写莲时用到了,还有什么地方用到了?

生1:在写牡丹和菊花时也用到了。

师:怎么理解?

生2:其实他写菊花和牡丹是用来衬托莲花的,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这是以世人的追求名利反衬莲花的不追名逐利;把菊花比喻成隐逸者,衬托莲花在尘世中也能洁身自爱。

师:很不错。文章就是这样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写君子。又使用衬托的手法,以菊花、牡丹来衬托莲花,以隐逸者、富贵者衬托君子。与其说作者在写花,还不如说作者在写人。那么,你最欣赏哪一种人?

生3:我最喜爱莲花。因为菊花是隐逸者,不是主动面对黑暗现实的人。莲花就是君子,敢于向小人、向违反法律的人反抗。而牡丹是贪图富贵荣华,没有真正的品质。

师(充满感情地):嗯,能够洁身自好固然可嘉,但于社会无益。而像莲花一样具有道德理想的追求,这才是周敦颐认可的君子之道啊!好,就让我们带着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对周敦颐的敬爱之情,一起再次投入到对文章的朗读背诵当中,去感受这至真至纯的美吧!

(生齐读课文,背诵课文。)

师: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花般的君子吧!谢谢大家,下课。

爱莲说(优质课教案)曾获得优质课一等奖

教案设计 1说 周敦颐 廖欢 2016.3.6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衡阳有个西湖公园,“西湖夜放白莲花”曾是著名的衡州八景之一。莲花,又叫荷花,芙蓉。盛夏的时候,盛开的莲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红白相映,十分可爱,热风吹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便是非常有名的一篇。 古人常常把莲花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全文虽然只有119 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莲花之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与衡阳颇有渊源。周敦颐有个舅父居住在衡阳,小时候周敦颐便寄住在舅父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他十分喜爱白莲花,于是舅父就在现在的西湖公园里种了大片的莲花,夏秋之交,莲花竞相怒放,十分美丽。周敦颐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 莲花的高贵品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他的情操,这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爱莲说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重点、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是本文重点。 2、映衬的手法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2、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课件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课件演示) 1、了解“说”这种文体。 2、理解体会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映衬的手法。 4、体会本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5、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三、解题 莲:即莲花;“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课件演示课题及作者) 四、介绍作者(课件演示) 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五、诊断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课件演示)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xiǎn 2、词解释:(课件演示) 蕃:多 染:沾染(污染)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六、指导朗读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要读得一气贯通。二字句一般“二二”结构,五字句一般“二一二”结构。 七、学生读课文,准备翻译 八、学生口译本文大意 九、(课件演示)译文

爱莲说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2、“说”是古代文体。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3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已有基本的文言文知识,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2、可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理解与积累,写法点到即可。 3、朗诵不可或缺,尽量当堂背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蕃、植、鲜、之”等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五分钟,运用多媒体音频播放采莲曲,营造清新淡雅的氛围 设计理念: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导入新课: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许多古代文化名人的名作,就像地球有南极和北极,一天有白昼和黑夜,一个人的一生,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宁可隐居躬耕,返归自然,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却蔑视权贵,不甘沉沦;身世坎坷的文天祥处于宋朝国势危亡之际,却始终能保持高尚的民族气节……人生就是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难题,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在竭力求得一个圆满的答案。那么,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完成的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让我们随着《爱莲说》去探讨“人生”这个“此事古难全”话题。 设计理念:通过有与周敦颐同样遭遇的诗人的生平述说,能够感染和启迪学生,让学生明白人生总是纷繁复杂,充满着种种矛盾。为本文的讲课结构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文”“言”之争——孰重?孰轻? 教师活动:《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有一个争论,就是到底应该以积累文言知识即“言”为主,还是应该以欣赏文章内容即“文”为主。当然,文和言的有机统一是必须的,但是,我认为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同学们来说,应该先打好言这个基础。我们现在就来检查预习的效果。 学生活动:根据导学案以同桌两人为小组完成以下三道题目,第一大组完成第一道题目,第二大组完成第二道题目,第三大组完成第三道题目。教师通过轮火车的形式点人回答,同桌进行答案校对。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周(dūn)(yí ) ( yū )泥 ( zhuó) 清涟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爱莲说》教案及反思 七年级语文专题文 【题】:爱莲说 【教者】:李莎 【教学目标】:⒈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一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文 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

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二、学习文体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文注释,理解文意。 请大家打开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 “蕃”fán多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濯”zhuó洗涤 “鲜”xiǎn少 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 “说”— 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 柞水县乾佑中学张天芝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重点) 2.理解作品的主旨。(难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气氛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播放一组荷花图片) ,一张张美丽的荷花图片,有的一枝独立,有的群花璀璨,有的含苞,有的怒放……看着这一幅幅风姿绰约的荷花图?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北宋大哲学家周敦颐是怎样赞美莲花,怎样以莲花自比的。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书,道州营到(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古代文体之一,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文体传世佳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 (1)教师范读。(学生在书中注出难读的字音和节奏)蕃.(fán)淤.泥(yū)濯.(zhuó) 清涟.(lián)亵.玩(xiè)噫.(yī) (2)学生采用同位互读、小组合作多式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读或背诵,可采用同位或小组互助背诵的形式。 2.译一译: (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甚(很)蕃(多)妖(妩媚)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益(更加)鲜(少)宜(应当) 众(多)噫(唉) (2)古汉语句式 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被动句: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学生圈点勾画,试译全文。 (4)小组互译全文,共同解决疑难问题,不能解决之处,提交全班共同讨论明确。 我不会的词语: 我不会的句子: 四.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读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那些品格?

初中语文_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借花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 情感目标:感受文章之美,领悟作者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衬托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展示荷花的相关图片,学生回忆相关咏“荷”的诗句,导入新课。 2: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 3: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多媒体显示)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二:听读课文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提出听读要求。 (注意听准字音,断句,语气语调) 2:识记字词(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请一位同学在上注音) 颐()濯()亵()蕃()蔓()鲜有闻() 噫()淤()涟() 3:纠正字音,齐读字词。 4:朗读课文,①自由读②挑生读③齐读 三: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要求) 1:①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②标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句,同位前后位讨论交流,还不能解决的,举手提问。 2: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组织答疑。

3:重点词语及重点句子检测。(多媒体显示) 四:精读课文,探究主题 (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掌握重难点。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多媒体显示) 1: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3::莲的这些特点象征着人的哪些美好品质? 4:作者意在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针对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回答,使学生明白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而是借莲自况抒高洁的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然后再点出“菊”为正衬,“牡丹”为反衬。) 五:课文总结: 本文借花喻人,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六:指导背诵: 自由背诵,男女同学分组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的同学最先背会。 七:作业布置(课下完成,多媒体显示内容) 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仿本文特色,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八: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菊———隐逸者 (正衬) 莲——君子托物言志) 牡丹——富贵者 (反衬)

《爱莲说》优秀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 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 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改)

《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 ●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 1.教师启发质疑 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不要忘记我等) 2.学生自由发言 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 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对牡丹、莲花、菊花就评价不同,并且在一篇脍炙人口的短文中作了阐述,这就是小品文《爱莲说》。(板书课题)(多媒体:欣赏莲花配乐图片)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爱莲说》教学片段与点评 [B 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 旨在托“莲”以表达 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 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 知晓其象征意义,配合课文,插图及相应的文字资料,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 “莲”。 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从墙壁上挂的画,文学作品中读到 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 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 出来。 设计理念与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 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 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 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 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把握“莲”的形象,注意其所揭示的象征意义。 2、通过多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讨论”的方式 质疑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正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其好处,并谈谈自己对文章的 个别富有启示的话的理解。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流程: 1、由“莲”的话题谈开去,引导学生注意“莲”即是“荷”的别称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注意本文主要写作对象 ① 学生质疑 , 将问题写在纸上 ② 学生分小组研讨质疑的话题 ③ 各小组拟订本小组困惑的话题,提交班内研讨 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生:课文中写“莲”的句子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谁来说说莲所具有的 特点? 如果“莲”让你想到了某类人,你认为这种人又具有什么特点? 生:君子。书上不是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吗? 师:“君子”又具有什么高贵品质? 生:从“莲”的外在形象的描写看,把“莲”比喻成“君子”,它,不受污浊环 境影响,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生: 莲”生长在污浊的环境中却不受沾染。 生: 莲”外表笔直,香气飘得很远。 师:

爱莲说反思

《爱莲说》教学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名篇,对于这篇文章有各种解读,有多种教法。怎么上好这堂课,上出新意,一直是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结。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参考了众多的教学设计。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 这一课我是这样上的。 开始,我用一个谜语激趣导入。然后让学生欣赏准备的PPT的莲花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学到现在学过的关于“莲”的诗句。学生回答: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学生们预习过课文,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和“说”这种文体。 第二步是课文的生字,让学生上白板上注音比让学生齐答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课文的朗读是(听名家朗读—自读—单个读)提示学生注音课文的节奏。翻译课文,我用的是分组讨论的方法,课前已经预习,5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疑难字词,这样比老师讲学生印象更深,记得更牢。 第三步就是文章的重难点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本文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的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也就是对文章中“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的理解。理清莲花和君子之间的联系,学生如果能够认识到莲花的七个特质,也就对君子的品德有了深入的理解。文章的难点突破也就迎刃而解。为此,在疏通文意后,根据学生学情我设计“莲花有哪些特征?”,在学生找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后,再引导学生去认识莲和君子之间的联系,也即君子的品德。这7个短句我设计了连线的题,找学生上白板上连线,学生虽预习过,但这道题还是把他们难住了,通过老师的引导,才理清了思路。我觉得这个要比直接告诉学生怎么分,学生记得更牢。 最后是用菊花和牡丹引出本课的衬托手法。还引出了本文的另一个写作手法“托物言志”。然后设计了一个课堂练习,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造句,提醒学生注意: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要有相似之处。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会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不足的是没能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没能如期的完成自己预计的教学内容。本想让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没时间就没再读。让整堂课像个故事,首尾呼应,但没收住,集体朗读一遍课文就更不用说了。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来设计了一个很好的结束语,通过这课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非常遗憾,时间原因没有总结一下。 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我觉得,应该是在引导学生独立获得知识上花费了太多时间。这里有我的引导方向的问题,也有学生理解能力的问题,同时也说明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配合得还不是很默契,我所采用的教法和学法不是最适合他们的方法。另外还觉得自己驾驭课堂的应变能力有待加强,对于课堂生成的利用率不高…… 以上就是我对《爱莲说》的教学反思,希望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唯有一句话自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讲解托物言志的立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立意技巧的概念; 能力目标:解读《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莲花喻君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要做品德高尚的人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自然是五彩斑斓的,随着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变化,会见着不同的花。世界被花草点缀。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花呢?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爱 花原因吗? 是的,每个人对花草都是有感情的,有没有哪个同学喜欢莲花的呢? 历代文人墨客赞颂莲花的诗句很多。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莲花盛开之态,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而宋代 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他在南康做郡守时曾劈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 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朵朵鲜花颔首,田田荷叶轻摇,阵 阵清香扑面。作者触景生情,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千古名篇《爱 莲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题目、作者) 二、整体研读 1、同学们找一找,周敦颐是怎么描写莲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生长环境来写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3、莲花有哪些高尚品质? 明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4、作者爱莲花,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因为它是一种人格的化身,联系第二段看,是哪种人的化身?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质朴);“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5.作者怎样借莲花形象来言君子之志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 【篇一:《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的主旨和写法。 3、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学习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梅兰竹菊视为笔下的宠儿,但在宋代却有一位大哲学家偏偏爱莲,并以一篇《爱莲说》在文坛名留千古,这个人就是宋代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篇《爱莲说》。 二、解题 “莲”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爱”表明了作者的感情;“说”是古一代的一种文章体裁,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那么题目就可以理解为“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三、作者及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为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小溪旁建造的房屋是用家乡的濂溪命名的,后人便称他为濂溪先生。他推崇孔孟的儒家学说,同时继承了古代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了濂溪学派。 1071年,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军(“星子”是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 花品茗,并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

爱莲说反思总结

爱莲说反思总结 《爱莲说》课文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今天,为大家带来了爱莲说反思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议课中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的课堂一直采取的模式就是以调动学生发现问题为突破口,我仍然认为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老师讲授十个问题都可贵。今天王坤娟老师的建议说在探究时老师是不是该适当点拨,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同时,陈教授的课也给我同样的启示: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于学生挖掘不出来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以适时的引导,然后给他们以时间去体会,从而成为自己的收获。相比较而言,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虽然说了、问了,但是真正在思想上收获的同学不多,语文课堂应该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而生活这个外延如此广大,如何让学生学会在其中采撷珍珠,为师者应该为学生指引。 我想再谈一点,就是观了陈教授这节课以及通过我们的议课,我觉得我们在备课时忽略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三种花喻三种人,三种人的处世态度,我们如何看待等。 爱莲说反思总结篇2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

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 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中“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爱莲说反思总结篇3在教学模式上,我们一贯采用的传统教授文言文教学的固定模式,即:朗读---疏通---理解---积累,在议课过程中许小艳老师提出怎样突出重点,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节课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形式上的完美,还是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更让我受益的是陈教授的做法,他也是以读来带动、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陈教授绝不拘泥于读的形式,而要求学生应读出作者,读出自我。与陈教授的课相比,本节课中我设计的朗读在某些地方就显得很浪费时间。为了这个环节,即使教学内容很简单,即使学生已经会读,仍要按模式照旧进行。所以教无定法,不可按一定的模式因循守旧。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一

爱莲说优秀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枝独秀、独擎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爱莲说教学过程

《爱莲说》教学设计 袁明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特点。1、了解“说”的 2、能顺畅地朗 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3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疏通文意,1、反复诵读、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2 三、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莲”这种事物还是比较熟悉的,文学作品中读到的,因此,对“莲”的外在形象的把握不是很难,再加上本文提供的插图,文字资料,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并且阅读后肯定有独到的体验,可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片,美丽的图片让人们赏心悦目,同时也让古今文人争相咏诵,一首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就让无数人陶醉。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题解 1.走进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理学鼻祖,道州营道人,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解读背景:《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为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为人正直,敢于主持正义,不贪图荣华富贵。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边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过处,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至今,江西省星子县还有莲池遗址。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小组交流,研读赏析 1、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他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爱莲说》优秀教案

知识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 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2、朗读、翻译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了解文体,熟悉作者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 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大家在学习课文中一定要开动小脑筋 本文作者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听录音朗读课文,教师做如下指导: 1、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点不同,文言文要读出韵味来,因此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相同的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体会一下 2、还要读出抑扬顿挫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 3、文中还有些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 我们掌握了朗读的方法之后,再齐读一遍课文,这一遍要读出韵味来 教师朗读小结: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这一遍读得有点味儿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来读下面大家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时间为五分钟教师补充字词: 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淤泥()濯()清涟()蔓( ) 净植( ) 亵玩( ) 焉( ) 圈点勾画,翻译下列词语 蕃()濯()谓()隐逸()噫()鲜()宜乎()大家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字词解释,或句子翻译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也可以教师点拨) 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大家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吧请大家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描写角度语句赋予的品格 明确:生长环境(出……不妖)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中……益清)正直、芳香 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2、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这次要读出感情来)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课文《爱莲说》教学反思

课文《爱莲说》教学反思 课文《爱莲说》教学反思范文 在教《爱莲说》之前,我讲述文言文大多是从讲解课题、作者入手,然后一句句领读,一字一句翻译,直到文章中心、写作方法,所有该讲的,一句话也不漏掉,所有该做的课后练习,一道题也不放过。我那时所担心的,是考试时千万别因为自己没讲到,而使学生不会做。至于对学生,我那时所关心的,是他们上课记不记笔记,下课复习不复习。有时候考试结束,自己也纳闷:这道题明明在课堂上已经讲过了,还反复强调,一定得注意的,结果学生还是考得不理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时我没责怪学生,更多从自身去找原因。后来,我换了一个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发现。用这种方法上完课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爱莲说》这堂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从两个谜语入手导入新课,引出莲花,然后让学生欣赏两幅莲花的图片,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久不衰的咏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课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涤”,“鲜”,教师正音,学生听录音朗读,然后全班朗读,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学生的提问也较多。但绝大部分问题,学生能自己

解决,极少数问题,老师点拨一下即可。翻译完后,我提了几个问题:文中写了哪些花?作者最喜欢什么花?喜欢它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不仅正确地回答了出来,而且还在文中找到了答案。这不禁使我感到很欣慰。 再接下来是第三步骤:研读课文。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找到了。那他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学生在分析的时候可能有些难度,所以我就采取了连线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快速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难点。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索问题、发现问题。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