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2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五年级下

第二课《让我们的家更美好》第1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五下道法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 2 拉拉手,交朋友 3 我认识您了 4 上学路上 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 5 我们的校园 6 校园里的号令 7 课间十分钟 8 上课了 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 9 玩得真开心 10 吃饭有讲究 11 别伤着自己 12 早睡早起 第四单元天气虽冷有温暖 13 美丽的冬天 14 健康过冬天 15 快乐过新年 16 新年的礼物

2019部编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全册评课稿 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 1 、开开心心上学去评课稿 这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单元的第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比较幼儿园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感受到角色转换带来的快乐;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初步尝试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2、知道爱护书本的重要性:了解学校的有关设施、设备;懂得学校与幼儿园生活、学习的不同。体验上学的快乐,体验作为一名小学生的愉悦和自豪。- - 年级学生刚入学,他们对小学生活既充满好奇、渴望,同时又存在很多担心和疑虑。学校生活到底怎么样?与幼儿园生活有什么不同?.上学有意思吗? 老师、同学会喜欢我吗?带着这些好奇、疑问、孩子们走进了学校的大门,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消除疑虑,引导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感受到上学的快乐,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开始新的生活。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做的: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真实感受。“爱新书,爱书包”是学生入学后经历的- -件大事,让学生看图,回想领新书的情景,说出内心的感受,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出高兴、激动的情感。再让学生讨论:书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帮助?你是怎么和新书交.上朋友的?怎样保护好书?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爱护书本的重要性,知道爱护新书的方法,懂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 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 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 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 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 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 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 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 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 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 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 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 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 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5,风儿轻轻吹

2017年春人教版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 第二单我和大自然 5、风儿轻轻吹 一、教学目标: 1、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2、了解并体会风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人们对风的利用,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二、教学重点:①了解风的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②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①人们对风的利用。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四、活动准备:扇子风车气球薄纸张香水 五、活动过程: 一、风儿在哪里游戏导入,引入主题——猜谜语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好),那就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瓜猜一猜这是什么?(出示课件)2、师:同学们,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风)对,是风。今天,老师把风娃娃请到了我们的教室,让他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好不好?(好)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风儿轻轻吹》。(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和风儿一起玩感受风,发现风。 师:风娃娃天天和我们在一起,但风娃娃可喜欢捉迷藏了,粗心大意的小朋友看不见风娃娃,细心肯动脑筋的小朋友就可以找到它。同学们,你们能找到风娃娃吗?(能) 师:老师看见风娃娃躲在河水里,因为他把河水吹皱了。我找到风娃娃了,就在旁边的花丛里。同学们,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找到风娃娃吗?(能)好,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一起找风娃娃吧!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找风娃娃,边找边说风娃娃藏在哪里?②集体交流,指名 学生说。 生:我做的风车被风吹转起来了。 生:风藏在柳条里,因为柳条被风吹地斜斜的。

生:小女孩手里拿着的手绢,因为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那个男孩子用手把帽子捂住了,不然他的帽子就要被风吹走了。 生:这个小女孩闻到了花香。 师:这个小女孩是怎么闻到了花香呢? 生:因为风把花儿的香味带过来了,所以她闻到了花香。 生:小男孩在河边玩帆船,风把帆船吹向远方。 生:房子上的炊烟也被风吹得越来越远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能在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找到风吗?生:旗杆上的国旗在飘动,说明有风。…… 三、风儿能帮我们 1、风儿吹动,帆船行驶更快。 2、风儿吹动,衣物晾干了。 3、风车的转动,能为我们发电。 4、风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5、风儿还能帮我们……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风娃娃决定带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风) 四、风儿的“脾气” 师:同学们,风确实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不过有时风也会发脾气,播放沙尘暴、台风、龙卷风的视频。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才能让风娃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专门为我们做好事。同学们,你们能做到吗? 生:能! 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强风天气,交流极端天气下的自护措施。(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总结:风儿能够帮助我们,但是他也有脾气,假如台风来袭击,我要保护我自己。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评课稿 听了卢国超老师所上的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中》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卢老师首先从平安出行知识点入手,让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整堂课以安全常识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是一节很成功的常规课。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这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本节课卢老师选取常见的生活安全素材,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安全常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哪些行为是有危险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学生躲避危险的能力。 二、情境材料选用精确。 课程标准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学会把日常生活场景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实际生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卢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确”。主要运用图片、事例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自觉躲避危险的意识。 三、教学理念体现明确。 这节课,立足于“安全第一”,卢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卢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方法采用正确。 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本节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完整版)2019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docx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评课

听课记录 执教人:杜润好科目:政治 年级:八年级 课题:《国家权力机关》 场景:观看视频 前些日子,我观看了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视频,杜润好老师整堂课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情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主动探究知识、积极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炼、准确,重点突出,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进行教学,既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双基训练又重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丰富、深刻、流畅。具体表现为: 1.教学理念体现新课改 整堂课教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积极创设合理、生动的生活化情境,设计驱动性的活动,营造和谐激情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既给学生搭建开放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

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彰显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意识较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老师目标意识强。这节课学生应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教师心中有数;对难点、重点、关键了如指掌。从课堂上看老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从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认识规律出发,确定科学具体的“三维”目标,以提高自己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 , 自觉热爱国家权力机关。增强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崇敬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以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国家权力机关的认识。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能够辨别区分人大的职权为能力目标。以知道人民怎样当家作主 , 认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知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识记和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识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为知识目标。老师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地位,人民怎样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分别作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定位准确科学。整堂课的教学自始至终围绕目标设计安排,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都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复习导入,为实现目标铺设了桥梁;新课开始前,提出目标,有的放矢;新课教学中,步步引导达到这个目标,教学评价科学民主,“三维”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并达成。 3.教材处理精心合理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主张教师“用教材教”,反对“教教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知识讲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是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关键性阶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学生接受怎样的教育,就会成为怎样的人。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提升学生的品德,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小学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进行了新的认识,从基本学情出发,确定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效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之后就会提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去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的,这也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思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观念,也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时间,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总体上难度系数要大一些,但是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并且参与到其中就能够对知识进行总结,也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针对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还

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我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让学生能够跳出以前的漩涡。 2.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方法 要想更好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知识有效传播的效率,就要认真地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地创新已有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对学习过程进行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探究欲望,才能不断地产生对学习的新鲜感,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的留白在最近几年的小学教学过程中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已经得到了全方位的推广和使用,并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并不是一味向学生灌输学习的内容,而是要给学生留下一部分思考的时间,以此让学生对知识有更多的探究性认识,提升探究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此种教学设计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中能够让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断地突出特定的思维和习惯,找出更加科学的答案,由此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3.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现代化教育理念当中非常强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位置明确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三下知识点总结.doc

1.在镜子中、活动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点,还可以从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有特别的期望,从这些自我期望中也可以找到自己。 2.我们每个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要学会改进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也不完美的地方。我们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好。 4.我们和同学们都很多共同的兴趣爱好,能够聊到一起,玩到一块儿。但我们每个人又各不相同。 5.想要交到更多的朋友,就要用理解的眼光看待他人,接纳他人与自己的不同。 6.学会接纳不同、欣赏他人,我们的生活会更丰富、更精彩。 7.我们做人做事应该诚实,不能说谎。有时,我们会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而没有说实话。 8.与同学在一起是快乐的,我们不仅能玩多人游戏,而且还可以开展更多有意思的活动。 9.在“海岛逃生”游戏中,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不让任何一个小伙伴“落水”。可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有时却会因为种种原因冷落、排斥或者忽视了某些同学。 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 1.我们的家乡是我从小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们的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的欢声笑语。 2.我最熟悉家乡,熟悉这里的环境,熟态这里的人和事,对它有待改进的地方了如指掌。 3.尽管我们最熟悉家乡,但还是会遇到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 4.主动跟邻居打招呼,多去公共场所找小伙伴聊天,一起玩耍,认识邻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邻居。 5.去邻居家玩耍时行为要适当,邻居来自己家玩要时态度要热情。 6.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常常会伸出援助之手。 7.邻里互助,生活和睦。为增进邻里友谊,我们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8.在行政区划图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乡,知道家乡的邻省有哪些,还要了解家乡电话号码的区号、简称等。 9.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我们可以当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 10.我们的家乡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很多远近闻名的特产。 11.由于环境和历史的原因,不同地方的人们在生活与饮食习惯等方面往往会有不同,甚至在体形外貌、性格特征上也会有所差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反思

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反思 马靓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是山东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热点,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地理、历史)了解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现我将这堂课的一些想法和以后的上课思路在此做一下总结和反思。 本堂课闪亮之处: 1、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时间把握合理。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充分展示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有效结合。 2、展示《绿色即生命》公益招贴画,让学生充分体会,畅所议言,思考它的内涵。学生在发言和倾听当中,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深入思考,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3、结合宁夏的现状,讲述宁夏上世纪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沙尘暴,以及“草方格”防沙治沙法给环境带来的改善。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充分感受到人类有责任,也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保护生态平衡。 然而,这堂课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1、个别问题设置过难。在解决“人类的哪些发明是受大自然的启发”这个问题时,课件设计了虾与宇航员的图片对比,意图让学生发现:宇航服的设计

灵感来自于虾。但大部分同学都反应不过来,因为这两幅图没有太直接的联系,设计过难。 2、讲述宁夏上世纪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带来严重的后果——沙尘暴,以及“草方格”防沙治沙法给环境带来的改善。虽然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但是如果让学生来讲,效果可能会更好,应该放手让学生多说。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之,今后一定总结经验教训,把自己的课堂做到最好!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好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打造真真正正的高效课堂。切不可盲目照搬,要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促进自身课堂效益的提高。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李方方 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

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同桌讨论和小议次数较多。 四、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教学设计实质是一种教学的预案。它不同于房屋设计图,可以在教学进程中不断地加以修改、补充、调整。在预设中生成知识和能力,而又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形成一种“创生”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不断互动,创设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从而创生出一节优秀的课。在这过程中,学生受益了,教师也在教学相长中获益。而这也就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顾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点拨,不仅使学生能得到“答案”也能得到“途径”。 下面我提几点建议: 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最新].pdf

2020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 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 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 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 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 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 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 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 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 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

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 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 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 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 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 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 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 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 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 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 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 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二、课程基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教 案及反思(全册)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 道德与法治教案 (全册) 1 2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因此本册教材是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1.让学生知道生活中需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培养孩子讲卫生、珍惜粮食、做事不拖拉等生活习惯。 2.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了解自己的成长进步,获得成就感;懂得有烦恼是正常,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烦恼;努力向优秀进发。 3.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养成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动脑筋,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4.引导学生认识到朋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和主动关心、帮助同学的态度。

5.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尝试。 6、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二、教学资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思想品德优质课评课 (根据录音整理) 各位老师:早上好! 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改革以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政治学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活动的授课部分已于昨天下午全部展示完毕。 下面,我代表初中学科组对参赛的32节思想品德课予以评析并向大家进行汇报。评析汇报的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本届优质课总体水平高于往届,思品课改成效斐然,硕果累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四个进一步: 1.以学生为本,使每位学生获得发展等课改理念,得到了进一步贯彻。 以学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最高追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从思品课的角度剖析,它要求“千教万教教人做人”是根本,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环境意识等等,这些理念在本次参评可中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其具体表现是: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师生共建生机勃勃的课堂。第二,研究的教学容着力与学生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弥补学生的薄弱点,满足学生的需求点,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进步,关注自身成长。第三,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实施教学;使用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手段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例如24中的孟杰老师在讲解“网络的人际关系”时围绕“朋友”一词,采用“点兵点将123”的方式引出“网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第四,努力将传播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走向的学习,使教书育人落实到实处。 2.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扩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论》中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本次课改倡导的德育要回归生活,要以学生的生活逻辑为教学主线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本次参评课表明:许多教师注重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容和时代的“活水”,注重运用生活中丰富的教学资源构成生活化的思品课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凸显,用生活来教育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思品课教学生活化具体表现在:新课导入的生活化,情境创设的生活化,问题设置的生活化等等各个环节。例如双十中学的闫晓老师选用自己学校的学生的资源讲解平等尊重的做法,江城中学的查老师在讲诚信是金的问题时将双十中学的校训:“勤毅信实”作为教学元素纳入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变化,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彰显。 从本届参赛课中不难发现,教师的角色地位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已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与知识的灌输者,而成为教学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作为教学活动重要成员的教师与学生一道共同感悟,共同探索,共同理解,共同建构。与此同时,教师更加关注学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快乐学习 第一课《学习伴我成长》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学习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2、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善于利用各种机会学习。 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热爱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充实自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会分辨生活中哪些是学习,认识到学习没有终点。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等。 学生:课前小调查“大人是否还需要学习”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小儿郎》导入新课,学生看完谈感受。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成长离不开学习 1

教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学习。让我们追寻成长的脚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学生交流:(学说话、学走路、学写字、学整理等等)。 教师:活动小调查:请同学们问问爸爸妈妈一下问题: 教师: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多本领,这些本领都是天生就有的吗?你在学习中或得了哪些本领?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小孩子需要学习,那么大人是否还需要学习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做的小调查,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教师:大人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学习?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活动二:处处可学习 教师:你知道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吗?看看下面这些同学是通过哪些途径学习的? 学生交流:学生观察教材,回答问题。 ①从报纸和儿童杂志上学到很多知识; ②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友好相待; ③跟叔叔学吹笛子,使我更喜欢音乐了; 2

④在野外玩耍时,我认识了许多植物和昆虫。 教师:玩耍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学习途径。说说自己在玩耍中学到了什么?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学习呢?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总回答。 教师:做事也能长本领,我们有许多本领都是在“做”中学来的。说说你的哪些本领是从“做”中学来的。 教师小结: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学习,随处随地不在学习,我们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我们更应该争取时间好好学习,勤学好问,快乐的学习,过好我们美妙的小学学习生活。 第二课《我学习,我快乐》 教学目标: 1、学生做到快乐学习,敢于战胜困难。 2、学生明白快乐学习的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体会战胜困难后的快乐。 3、正确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明白遇到困难要解决困难,克服畏难情绪。 教学重、难点: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