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现代中国外交

5现代中国外交
5现代中国外交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影响外交的因素有哪些: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国家性质、意识形态、国际国内局势

三个阶段:5.1 新中国的初期:外交原则确立及其走向成熟

5.2 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联合国、中美、中日)

5.3 改革开放后:重大调整、日趋灵活

1.中国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三大基本方针:①“另起炉灶”-----与国民党不同

(含义、意义)②“一边倒”-------倒向苏联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

3.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P85-87

(1)1949-1950 与苏联等17国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侧重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2)195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提出

B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C意义:逐渐为国际社会公认,成为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D特点:包容性(不同制度、不同发展程度、政治经济)

开放性(和平原则、发展原则、不同时期)

创新性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A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

C达成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协议》结束法国在印度的殖民,缓和

亚洲和世界紧张局势。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亚非会议)

A印度尼西亚

B第一次没有殖民者参加的亚非会议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提出背景:①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

②与会各国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不同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方针含义: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同:①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历史)

②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现实)

③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将来))

D会议意义: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第二次建交热潮)

E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

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的精神。

4.60年代:中美关系仍然敌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

中苏关系恶化

5.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的突破性成就主要有哪些?P89-92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26届联大 (乔的笑)

原因: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对新中国的支持

②美国孤立新中国政策破产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P90

原因: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改善两国关

②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系符合两国

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对中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的共同利益,

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是共同要求

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经过:①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交往大门

②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③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上海《中美联合公报》,标志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1978年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突破的关键

①带动了众多尤其西方国家与中国关系的改善(如中日邦交正常化),我国迎来

新的建交高潮,为1978年以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世界局势的缓和和变化

(3)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P91

原因:①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舆论强烈要求

③日本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经过:①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中日签《中日联合声明》

②1972年,日本与台湾“断交”

③1973年初,中日互派大使,签协定

意义:①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

②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③有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6.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P84

(1)邓小平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的新的科学判断,成为新时期中国确定对外关系方针的一个出发点。

(2)邓小平提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3)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4)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5)新时期外交成就: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并于2001年举办了该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特点:是论坛性经济组织

多样化、渐进性和开放性

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单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

B上海合作组织。

2001年

国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特点:始创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近现代中国外交

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及练习题 一.近代中国的外交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对日本侵华奉行妥协退让政策 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①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②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 围. ⑵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积极参与国际活动: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2.70年代的外交 ⑴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⑵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 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 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⑴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⑵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

一 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联苏反美(一边倒):1949-1960 反美反苏(两面开弓):1961-1971 联美反苏(一条线、一大片):1972-1981 不结盟的独立自主:1982- 二毛泽东“中间带理论” 1946年8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中间带理论”:美苏之间有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在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攻苏联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毛泽东又意识到有两个中间地带:一部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可以联合的力量。 三“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 主观认识:①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②中美交往过程中发现结盟和建立外交关系不一定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客观形势:①国家工作重点转移 ②一条线政策出现偏差,已到非要纠正不可的地步,重新强调独立自主不结盟 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 不抗旗:中国仍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取代苏联的旗手位置 不当头:中国是第三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坚决不当这个头 不树敌:在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变化时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他们发展关系 不对抗: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寻求和他们的对抗 超越意识形态: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坚持1982年以来的超越意识形态,不以意识形态化线的这种做法 适当超脱:在涉及和我国国家利益和利害关系不大的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采取一种适度超脱的态度 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展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开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纪元。2、引领着国际的政治潮流,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着亚非拉人民的解放斗争。简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政策1、另

结合当前国际局势,阐述新时代中国外交政策

浅析新时代外交政策 摘要:2013年以及过去的2012年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形势错综复杂,伊拉克战争告一段落世界多极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经济在缓慢和不平衡中复苏,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朝鲜半岛安全不容乐观、中东战火纷飞、伊朗核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非洲大面积军事冲突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纷争愈演愈烈。2013已经走过大半,我们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外交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外交政策 一、中国新外交的提出 2004年,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2005年,中国在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首次在代表世界最高权威的讲坛上,以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名义,提出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随后,这一理论不断在APEC、二十国财长会议上频频被提起。 我们看到从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再到倡导世界各国携手共建“和谐世界”,中国不断完善着对自身、世界以及对外关系的认识,将“和谐”从中国内政延伸到外交。作为2005年中国外交的最大亮点,可以说,“和谐世界”已渐渐成为中国外交理论的主轴。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关系,反映的正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其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具体所指的目标不同。建设“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外部条件。中国政府明确阐述了“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内涵: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则是“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思想体现了中国内外政策的高度统一。“和谐

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形式政策论文

目录 摘要:1第一章.绪论1第二章.明晰基本国情,立足基本国情2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地理条件及其优越性2 二、中国的领土和领海面积广阔3 三、中国的周边邻国众多,外交情况复杂3(一)陆上邻国 (3) (二)海上邻国 (4) 第三章.外交政策整体考量,全面布局的必要性4一、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4(一)世界多极化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 (4) (二)新兴大国群体性的崛起 (4) (三)安全形势出现大的变化 (5) (四)国际战略重心逐渐东移 (5) 二、当前中国周边重要外交形势6(一)俄罗斯与中国 (6) (二)日本与中国 (7) (三)中亚五国与中国 (8) (五)朝鲜半岛与中国 (8) (六)美国与中国 (9) 第四章.当今中国外交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0一、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0(一)中国的世界地位、身份和作用 (10) (二)中国政府和平外交政策的战略、道路和理想目标 (10) 二、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的高瞻远瞩11(一)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1) (二)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必然选择 (12) (三)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12) (四)中国外交战略布局选择是基于“和谐世界”的必然选择 (13) 后记14

摘要:当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中国外交的外生压力,中国外交的得失是中国外交转型的内在驱动。中国当代外交布局在“十八大”后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适当调整外交战略,实现外交转型,由陆向外交延伸至海向外交,以政经并举和利义兼顾为特点发展陆路海洋周边的外交关系,以“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与传统大国的形象相互融合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当代中国外交布局,已经基本体现了全球大国的思维,有着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我国国力和能力相适应的领导角色,丰富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内涵。关键词:和平与发展、世界格局、国际战略、外交政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独立自主等 第一章.绪论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形势、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复杂变化和世界外交情况的新变化,并且处于我国加快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中国梦”目标的迈进的重要时期,不少同学会对于我国是否继续坚持或如何调整我国的外交政策关系等问题,产生许多不同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常委亲自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对我国的近期的外交道路、方针、策略等问题作出了系统而明确的阐述,对我国新时期的外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顶层安排和设计,同时也表明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揭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本原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专题 1.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被动开放 (1)晚清外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领土、贸易、关税、领海、司法等主权受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成立总理衙门专管外交、通商和洋务事宜。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中法新约》第一次使列强取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特权。《马关条约》使众多列强可向中国输出资本,列强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维新派希望列强支持中国变法。义和团运动以“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辛丑条约》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2)南京临时政府外交: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告各友邦书》,幻想以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来换取列强对革命的支持。 (3)北洋政府外交: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掌握清政府全部统治大权并最终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最后以基本接受“二十一条”来取得日本对其称帝复辟的支持。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走上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中共的成立、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都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有关。大革命时期,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4)南京国民政府外交:蒋介石在帝国主义列强支持下发动政变,篡夺了大革命果实,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国共对峙时期,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战时期,英美苏等国谴责蒋介石破坏中国抗日大局,英美等国取消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企图实现控制中国、称霸全球的战略目标。 2.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过渡时期:面对两大阵营尖税对立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一边倒”(倒向苏联)等外交方针(还包含“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记忆:①尊重主权②不侵犯,③不干内政④等⑤和平),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探索时期: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的霸权主义,中国的外交方针是“两只拳

新中国外交史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抗争与奋斗,终于在1949年成立了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新政府废除了过去的满清政府及国民党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的条约,同时拒绝承认以前的一切屈辱外交,按照党中央毛主席提出的“扫清屋子再请客”的原则,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新中国的外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

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3.掌握新中国外交的阶段以及外交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到五十年代末期 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区别于旧中国外交的最主要特征,它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第二、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二、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 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他指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三、从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期 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 第一、我国抓住美国不断发出改善关系的信息,调整对美政策。第二、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第三、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 四、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外交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逐步改善和发展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关系。 五、九十年代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2)不结盟政策(是独立自主原则的具体表现) (3)重视和第三世界发展关系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篇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急需, [ 标签:中国外交,论文 ] 匿名回答:1 人气:311 解决时间:2009-11-02 11:11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与它们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在建立多极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点的战略道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中国选择这条道路,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就是要超越传统模式,坚持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是中国既往外交思想的深化。“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事业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且必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在外交实践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这几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中国的外交工作,在民间一度被误解为只处理国家大事的活动,与老百姓似乎无关。但现在我们看到,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不仅有了对外“开放日”,老百姓可以走进神秘的大厦去参观。而且外交部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公民可以自由查阅;外交部长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新时期外交工作朝着“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方向迈进的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姓名:罗岳林 学号: 201038795160 系别:中兴通讯3G学院 班级: 3班 指导老师:宋娜 完成时间: 2013-10-15

浅谈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风格新布局 内容摘要:我国现在正式把外交策略重心由以往的西方国家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此为我国外交布局之变。一阖一辟谓之变。然而这种变最为直观的当属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这两个大的改变都意味着我国外交正一步步的趋于主流。 关键词:外交新任国家主席第一夫人升级 第一部分,文件综述: 1.资料出处:思政部网站提供的材料及《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3-2014学年上学期,总第71期,第52-60页《环球杂志》《中国新闻网》 2.主要内容: 一、3月下旬,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对俄罗斯等四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这是习近平出任中国最高领导人以来的首次出国访问。故而此次访问引起了国际舆论与战略界的格外关注。西方有媒体认为,中国已着手调整外交布局,开始把外交政策重心转向俄罗斯以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和“金砖国家”。它们进而猜测,中国新领导人有意疏远欧美日等西方国家。 二、我国外交并不是一直墨守成规,相反,一些新举措的浮现,使我国外交颇惹人注目。2011年9月1日,该部例行记者会正式从每周两次增至五次,发布频率、答问时效全面“提速”。尤其是,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凌晨,外交部都及时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制度实现了建立28年来的重要“升级”。 第二部分,个人感想: 以上种种的表现都呈现出了我国外交格局的新变化,我国外交一直都是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于此同时,我个人认为: 一、西方的媒体这样猜测是不对的,这只会加深中与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领导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肯定已经意料到会出现这种结果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我觉得我国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现在我国已经快速的强大起来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对西方国家这样以礼相待了,我们得让西方国家明白,我们国家以前强大起来了,不再像以前一样软弱了,没有它西方国家,我们国家自己也能独挡一面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西方国家知道我们的实力,从而尊重我们中华民族。 二、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死板,或者不懂得变通。实践证明,我国一直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外交一直遵循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的原则。也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国家和平昌盛的发展,才能保证给予人民以稳定的生活环境。外交部新闻发布机制的改变是重中之重,这样的改变,更能让那些生活在国外的同胞们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密切关心。才能更好的保障他们的权益不受侵犯。同时这样的改变也能让外国家对我们国家更加的赞同,从而为我国继续走上世界大国的舞台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我国的外交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我们愿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于此同时,我

中国近代外交

中国近代外交 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几乎与世隔绝,对周边国家的交往则建立在“宗藩制度”上,即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周边国家乃至更远的属国必须向清朝皇帝纳贡,并接受清朝册封,清廷则需为属国平饵内乱、外患,但在一般情况下不干涉属国的内政。然而,进入近代,随着西方的迅速崛起和中国的日趋衰退,形势为之大变,中国成了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国家。 自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欧美列强和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蓄意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外交事件和国际争端,从而使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涉活动十分频繁。在历次对外交涉活动中,由于中国积贫积弱,缺乏强大的国力作支撑,因而大多未能摆脱屈辱退让的局面,签订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在对外交涉活动中,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有民族气节的民族精英,但外交成效却微乎其微,成功的先例少之又少。 一、两次鸦片战争到晚清时期 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夺取了众多的在华权益,还迫使清朝进一步改变了传统外交体制和外交礼仪惯例,我们不得不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外交开始出现近代外交制度的雏形。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此影响下,中国思想界也相应地逐渐发生变化。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近代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也一步步地深化。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再到“商战”,就是这种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与西方有关的事务在60 年代以前大体上称为“夷务”,在70 年代、80 年代称为“洋务”和“西学”,在90 年代则大体上称为“新学”。从“夷务”到“新学”的演变,不仅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而且折射出他们外交观念的演进和更新。 二、北洋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与过渡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这是一个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的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背景下由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逐步向近代化工业社会迈进的时代。北洋政府正是在新旧冲突并存、中西撞击与交融的历史背景下取代清王朝而建立起来的。这种承上启下的历史大背景决定了这个政府的内政外交方针既延续了晚清时期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北洋政府前期的外交基本上是延续了清政府的“以夷制夷”对外策略,特别是想通过承认、维护列强在华的各项即得利益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即“维持外交”。由于当时中国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国内派系斗争激烈,北洋政府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来换得列强的承认,其特征就是将统治者的军阀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就曾向列强发出秘密照会提出若能获得支持便以大总统对外宣言的形式声明:“所有前清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各外国政府所订条约、协约、公约,必应恪守。又各外国人民在中国按国际契约及国内法律,并各项成案成例已享之权利并特权、豁免各事,亦切实承认,以联交谊,而保和平。”之后,北洋政府得到了各国的承认。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给中国外交观念带来了一次革命,孙中山提出了共和国、民族主义、主权平等、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先进思想。这些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全新的理念并形成了系统的外交思想体系,虽然在实践中没有实施的机会而未能引导中国外交走上新的道路,但却在中国人民心中撒下民主的种子。

当代中国外交史重点

当代中国外交史 1. 新中国外交三原则 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思想和方针,确立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这三个原则是开国元勋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在冷战已经开始、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新中国领导人为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支持,确立了以“一边倒”为核心的外交三原则。 “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领导层放弃了中间地带理论,接受两大阵营理论。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宣布“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教给我们,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然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结盟就是“一边倒”的落实。 为了同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外交一刀两断,维护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毛泽东主席主张“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做普通侨民而不当做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新中国要与各国在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关系,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的新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另起炉灶”表明新中国的对外关系同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胜利后的对外关系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这两项原则的目的都是巩固独立和主权,奠定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新中国外交三大原则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 ①“一边倒”,解决了我国如何正确处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 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里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和势力;争取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承认,并同其他一些友好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争取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与印度和缅甸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我国近现当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1861至今)

中国近现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总结 一、中国近代各时期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①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清政府实行妥协投降的卖国政策,无论是军事上失败,还是取得了胜利,都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结束。1861年初,清政府为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设立了总理衙门,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客观上也使清政府放弃了闭关政策,开始面向世界,并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理藩向近代外交的转变,适应了近代国际关系发展需要。清政府任命美国人蒲安臣为中国使臣,出访欧美去办理外交,这是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怪胎。为了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清朝统治者还两次向侵略者“借师助剿”。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官员和人民的反帝活动,总理衙门改称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 ②孙中山的外交思想。三民主义缺乏明确的反帝主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发布“告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提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主张。1924年初,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1924年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 ③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前期重点是袁世凯政府,他出卖盐税,承认外蒙“自治”,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参加西姆拉会议等;后期是段

祺瑞政府,他向日本出卖中国主权比前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 ④蒋介石政府以对外卖国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和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修改新约运动”。面对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的侵华战争,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过了“绝对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自卫抵抗——消极抗日等四个阶段。抗战胜利后,为了求得美帝国主义帮助打内战,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全面出卖国家主权。 ⑤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 二、中国现代外交政策有那些?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成为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新中国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②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对外政策上

中国外交政策及特点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指的是我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各方面关系如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边界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以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他政策措施处理办法,在我国外交政策的指导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 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 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 中国在处理同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关系中,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许多国家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发展历程 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63年底至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14个国家时,提出了中国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把五项原则扩展到经济领域。 1974年,邓小平同志在联大特别会议上再次强调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1988年,邓小平同志又率先明确提出以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 2000年7月6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土库曼斯坦期间,就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阐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四项原则。 原则 一、维护和平、反对武力。 二、相互尊重、主权平等。 三、自主选择、求同存异。 四、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五、互不干涉内政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和平。中国将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倡导国际关系民主

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各国共同繁荣的 方向发展。 积极倡导多边主义和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安全观,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 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进一步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努力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 妥善处理分歧。积极参与多边外交,维护和加强联合国及安理会的 权威和主导作用,努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 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目标:中国政府和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成果 在当前国际形势中,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中国和平发展的机遇大于挑战。2005年,中国外交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利用机遇、应对挑战,进一步塑造了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而不懈努力 的国际形象,展现了坦诚、负责、务实、灵活、开放的外交风格和 坚持原则、仗义执言的社会主义国家风范。 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中国外交全面运筹同周边国家关系、同大国关系、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及多边外交,增强外交软 实力,取得一系列新的成果。营造周边地缘依托。中国同周边国家 的双边关系全面发展,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地区安全机制(如10+1、10+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以及湄公河合作、东盟 地区论坛等)顺利启动并卓有成效;坚持不懈地推动六方会谈,使朝 核问题上取得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巧妙运筹,使台海局势朝着有利

论文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论文题目: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1895-1945) 一.中国近代外交史概况 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 1.晚清政府(1840-1912) ①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到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中国要么战败,要么不败而败,一步一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专门办理对外交涉事宜。 《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③1861年所设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标志着洋 务运动即将步入正轨,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也标志着清朝开始放弃“闭关锁国”政策,面向世界,从传统的理藩政策向近代外交转变。 ④《辛丑条约》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这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1905-1925) ①1905年,孙中山把“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没 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南京临时政府在《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 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结果根本没有得到支持和响应。 ③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的 内容;接着在“北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统一中国。 3.北洋军阀(1912-1928) ①1915年,袁世凯为了争得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 几乎全部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并向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借款,扩充势力,镇压革命。 ②段祺瑞政府等进一步出卖国家主权,充当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华工具, 比袁世凯统治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③1919年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 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的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后,北洋政府的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④1927年初,湖北、江西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这是近百年 来中国人民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部分被侵略的权利。 4.国民政府(1927-1949) ①1927年,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与帝国主义勾结,成立南京国民 政府,充当侵华工具,卖国求荣。 ②1928年,国民政府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 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结果不了了之。 ③1931-1945年,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日益扩大的侵略,国民政府先后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