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要点?难点解析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知觉与公众行为第一节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对象的组合;.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2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经验知识。5.性格;4.气质;.需要和动机; 12.兴趣;3

三、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需要与公众行为第二节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态度与公众行为第三节

一、态度及其与结构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二)态度的结构

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二、态度的特性

态度有如下特性:

(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

(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一)社会因素;(二)团体因素;(三)宣传因素;(四)个性因素;(五)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四、霍夫兰的说服模式

霍夫兰认为人的态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说服者的条件;(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流行、流言及舆论第四节

一、流行

(一)流行的概念

流行(或时尚)是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彼此之间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流行有三方面的涵义:(1)流行是人们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随从和追求,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2)流行是有相当多的人去随从和追求某种生活方式;(3)流行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现象,过了一定的时间便不再流行。

(二)流行的特点

流行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两极性。43.周期性; 1.新奇性;2.时效性;

另外,人们追求某种生活方式呈正态曲线分布,有人以革新性为标准把追求流行的人们分为五种类型:

.落伍者。543.前期随者;.后期追随着; 1.先驱者;2.早期采用者;

(三)追随流行的心理原因

流行并不具有社会的强制力,它与风俗不同,违反风俗往往会遭到社会的反对,而不追随流行并不会遭到人们的指责,人们追求流行基于心理上的种种需要。

.追随流行有个别差异。4.求新欲望;3.自我防御与自我显示;2 1.从众与模仿;

二、流言

(一)流言的定义及其类型分析

流言是提不出任何信得过的确切根据,而在人们中相互传播的一种特定的虚假信息。

流言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攻击流言。32.恐怖流言; 1.愿望流言;

(二)流言传播的消极影响

流言一经发生,传播极迅猛,一传十,十传百,辗转相传,面目全非,越来越离奇、荒诞,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故流言对个人对社会都会发生消极影响。

(三)流言内容变化的特点

流言内容的变化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同化。3.强调;1.一般化;2

(四)流言的制止

.建立流言研究机构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建立了“流言诊所”。

受“流言诊所”启发,美国又成立了“流言控制中心”。

美国流言研究者纳普(Nape)根据他的经验总结出对付流言的六种方法,对我们从事公关工作很有启发:

(1)提高新闻媒介的可信度,让人们藉新闻媒介获取完全正确的情报。(2)使人们对领袖人物具有信任感。(3)为了消灭模糊的真空状态,要尽可能多而快地传达可信的情报。(4)马上掌握可信的情报并作出权威的解释,以使迅速而简便地否定虚报。(5)要防止人们的生活情境过于寂寞和单调,这些是最易导致流言、传闻出现和传播心理条件。)要慎重展开宣传活动,以便揭露流言的有害影响及制造、传播流言的人的不良动机。6(

.及时制止各类流言的方法2

政府和企业的公关部门通过调查访问,向人们提供确切的消息,就可以彻底制止流言的流传。在国家发生危机时,政府应该稳定人心,恢复、保持国民对政府的信任感并尽快地将正确的情报传达给每一个人。充分利用国民对政府已有有信任感,问题会更容易解决。

三、舆论

(一)舆论的定义及其特征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与看法,是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人们彼此间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舆论至少包括四个因素:(1)必须有一个问题;(2)必须有多数个人对这个问题发表意见;(3)在这些意见中至少要有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的意见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影响。4(

舆论具有如下特征:

.舆论是为多数人赞成与支持的;1

.舆论总是涉及社会的安宁与幸福的问题; 2

.舆论本身含有合理性; 3

.舆论是有效的; 4

.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 5

(二)舆论的结构

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作为舆论对象的人或事件;二是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三是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一个完整的舆论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舆论对象1

舆论对象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大家共同兴趣,需要公众认真对待的社会事情。

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功利性,对社会有重要意义;二是新异性,对人们有强烈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功利性、新异性越强,越容易形成舆论。

舆论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1)社会事件;(2)社会问题;(3)社会冲突;(4)社会运动。.舆论主体 2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它的内聚力来自于思想的沟通和平等的交流。称之为舆论主体者的公众,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有共同话题;(2)参与议论过程;(3)自发性与松散性;(4)有一定的层序性。

.意见3

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而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

一是认识成分,如事实陈述,价值评价,思维观点,信仰和信念等,统称为见解;

二是情感成分,如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取舍,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等,称之为偏好;

三则是意志成分,如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等,称之为意向。

(三)舆论的作用

舆论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

.舆论的制约与监督作用; 1

.舆论的鼓动作用; 2

.舆论的指导作用。 3

公众心理的其他方面第五节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即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等这些观念的理

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四个因素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行为的方向和能达到的程度,即决定了人们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喜欢什么、推崇什么。这种追求和向往的努力程度取决于以下因素:

.个人的成就感、事业心; 1

.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2

.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3

.对目标的接近程度。4

二、团体压力与从众心理

(一)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感到孤立,从而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与与团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以获得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决定团体成员是否从众,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团体方面;1

.个人方面;2

.问题本身。3

三、逆反心理与公众行为

(一)心理感应抗拒理论

逆反心理指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体验,使个体有意识地脱离习惯的思维轨道,向相反的思维方向探索。

心理感应抗拒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林在其专著《心理感应抗拒理论》中首次提出的。(二)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布林认为,心理抗拒的强弱是由以下因素所决定的:

.对自由的期望;1

.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2

.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3

.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4

(三)心理抗拒阻止态度的转变

人们产生心理抗拒以后,将会影响其态度的转变,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图方面。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公共关系的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A 4、A 5、B 6、A 7、C 8、A 9、B 10、A 11、C 12、C 13、 A 14、A 15、A 二、多项选择题1、ACE 2、AD 3、ACDE 4、BE 5、A B 6、A.B 7、AB 8、CDE 9、ABCDE 10、ACDE 11、ABCDE 12、ABCDE 13、ACE 14、BD 15、AC 三、名词解释题 1、传播管理说这类定义将管理说和传播说结合起来,强调公共关系是组织一种特定的传播管理行为和 职能。格鲁尼格教授认为:“公共关系是一个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传播管理。”(P3)2、公共关系状 态公共关系状态即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公共关系状态是客观 存在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处在一定的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既是组织公共关系活动的基础,也是组织公 共关系活动的结果。(P10)3、关系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 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相处和交往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的公众环境状态中比较直观的方面。公共关系“好”还是“不好”,从这种联系的性质和程度就可以直接判断。(P16)4、形象(P18)5、人际关系主 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它主要从 个体关系的角度概括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其涵盖面包括个人在生活、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切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P21)6、舆论指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的看法和意见的 总和,是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达。这种公众意见的性质和程度是衡量公共关系状 态的客观标志。这种舆论反映和评价的性质和程度,是组织公众环境状态中无形的方面。舆论标志着大多 数社会公众对组织的基本态度和行为。(P17)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传播观念、协调观念? P12 2、为什么说组织是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 P13-14 3、 为什么说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和方式? P15-16 五、论述题 1、从关系、职能、学科的角度论述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要点:公关本质属性;分别阐述关系、职能、 学科性质。(P7-8)2、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要点:人际关系;(1)联系(内容、 方法)(2)区别(主体、对象、内容、方式)P21 3、试述公共关系与“人群关系”的联系与区别?要点:人群关系;(1)联系;(2)区别P21-22 4、试分析公共关系有代表性的七种定义?P2-3 六、案例分析题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活动—《中国名牌》杂志社的公关创意 知识点: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 从背景上(历史、立场)进行项目调查,得出结论:回归这一天,一个民族的沧桑荣辱将在这时刻凝 聚升华。当时离回归只剩3年半过渡期。寻求一种能充分表达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定信念与浓烈企盼之情的 特殊活动方式,其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政治影响与历史作用。 开展了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目的是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切入点是倒计时;焦点、层次和时间到位;得 到全国人民的支持。 分析评点:(1)舆论影响、社会效应,堪称“中国公关史上值得一书的大手笔”。(2)精妙的创意:倒 计时版设置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公关策划找到了一个最佳着落点。(3)高层次、长跨度、大规模: ①规模最大倒计时牌面积达153.6平方米);②受众面最广;③活动时间最长,前后历时 925天;④新闻媒 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频率最多。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最新整理《公共关系学》测试题目及答案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15分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美国) 2、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的著作《公共舆论之凝结》出版,此为公关理论的奠基之作。 3、在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中,“双向对称”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斯科特.卡特李普)。 4、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开办公共关系本科专业的是(中山大学)。 5、(1998)年,公共关系职业载入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6、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社会成员中流行的生活样式,指的是(时尚)。 7、一个社会组织被公众所认识、知晓的程度,指的是(认知度)。 8、态度层次的传播对象是(知晓公众)。 9、行为层次传播的目的是(引起公众的消费行为)。 10、(1997)年,美国公共关系效果测量联合会在马里兰大学成立。 二、多项选择:20分 1、公共关系产生于美国的原因是(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人性文化、传播技术)。 2、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有(目的性、整体性、变动性)。 3、公众的特征有(同质性、相关性、层次性、多变性)。 4、社会知觉中的效应包括(近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社会刻板印象) 5、影响性格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家庭、学校教育、职业、社会文化) 6、组织形象定位的三要素是(主体个性、传达方式、公众认知) 7、文字传播的运用(新闻稿撰写、广告文词设计、宣传资料制作、内部报刊编辑、公关常用文书) 8、赞助活动的类型(体育事业赞助、教育事业赞助、文化事业赞助、福利和慈善事业赞助) 9、危机处理的原则有(、三“T”原则、公众至上原则、维护声誉原则) 10、一般公关工作人员的工作包括(写作、联络、制作、情报收集、组织活动、接待来访、出访等) 三、名词解释: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分析评点:(1)舆论影响、社会效应,堪称“中国公关史上值得一书的大手笔”。(2)精妙的创意:倒计时版设置在祖国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为公关策划找到了一个最佳着落点。(3)高层次、长跨度、大规模:①规模最大倒计时牌面积达153.6平方米);②受众面最广;③活动时间最长,前后历时925天;④新闻媒介报道的深度与广度以及频率最多。 第二章公共关系的起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1、A2、C3、D4、A5、D6、A7、D8、B9、C10、C11、A12、A13、D14、A15、A16、D17、B18、A19、A20、B 二、多项选择题1、DE2、ABCE3、ABC4、ACDE5、ABCD6、ACDE7、ABD8、ABD9、BCD10、CD11、DE12、BC13、DE14、AD15、BC 三、名词解释 1、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P31) 2、报刊宣传活动指某公司、某组织所雇佣的人员为了本公司、本组织的利益在报刊上进行的宣传活动。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是巴纳姆时期的显著特点。(P27) 3、门户开放原则(P29) 4、“便士报”运动(P27) 5、“清垃圾运动”19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上出现了报刊宣传活动,报界掀起了一场“便士报”运动,为了使自己和公司扬名,置公众利益于不顾,任意编造谎言和神话,利用新闻媒介“愚弄公众”,由此引起了新闻媒介的不满,报纸杂志率先刊载揭露实业界那些“强盗大王”的恶劣丑闻,发表了两万多篇揭丑文章,同时还有社论和漫画,这就是美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清垃圾运动”。(P28) 四、简答题 1、简述艾维·李对公共关系的贡献?P29-30 2、简述爱德华·伯尼斯对公共关系的贡献?P30 3、詹姆斯·格鲁尼格教授的卓越传播的三个层次是什么?P31 4、简述公共关系在西方的发展?P32-33 5、现在国际公共关系的趋势是什么?P44 6、为什么说古代时期是公共关系产生的

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首先,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公众。我选一个同学回答。 大家都知道,公共关系活动开展的成败,最终都要落实在公共关系对象的影响效果上,所以我们要认清公众的特征了解公众。 因为同一个事物对不同的公众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产生不同行为。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说,之所以产生这些不同的反应和行为,主要是因为啊,公众的不同的心理差异;所以我们掌握公众的不同的心理差异,就是为了确定,公共关系的特定的战略和具体的战术。 首先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 就是有一次啊,在台湾的两家主要的报纸上面呢,同时刊登了一个漫画式的机车广告;这个广告的文字说明是:“买机车请您慎重考虑,今天不要买机车, 请您稍后六天,一部让您一想不到的好机车就要来了!到了第二天,第三天这个文字广告依旧只是把第六改成第五,把五改成四;到了第四天这个文字说明改动为,请在稍后三天,要买机车您就会看到外形,耗油量,马力,耐用度等等,有一部与众不同的好机车马上就要来了;到了第五天文字说明又改为让你久候的这部外形,冲力,耐用度,省油都能让您满意的野狼

125机车就要来了,烦您再稍后两天;到了第六天,文字说明为让您久候的野狼125机车明天就要来了!到第七天野狼冲上市场,立即引起了轰动,产生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 这里是利用悬念的手法,引起公众的心理冲动;最终达到了打开产品销路的目的、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证。新产品上市啊一般都要以公关为先导,让公众啊知道从而产生兴趣,产生一种购买欲望;这样投放市场以后呢会激发公众的一种购买行为。 以上这个例证啊,使我们看到了分析和研究公众的心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有哪些呢?这些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今天呢我们讲解主要的几个因素。 第一种,价值观。什么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人对于周围事物的好坏,善恶,是非或重要性的一个评价。比方说,人们对荣辱,平等,自由,幸福都有一些好坏,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在人们心目当中就构成了价值体系;价值观是引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我们怎样来理解价值观呢? 我给大家讲这样一个小故事。 比方说,在一栋大楼里面啊,住着不同民族的人,这

2007年中山大学旅游学概论考研真题答案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f9223847.html, 12007年中山大学旅游学概论考研真题答案精解 2015考研英语写作七大误区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9223847.html, 2词汇与语法错误 考研英语写作让很多同学都很头痛,有两点原因:一为词汇,二为语法。因为英语与汉语的区别是一词多义,非常讲究用词准确而且正式。同时,英语的词汇非常丰富,一个词语通常都有许多同义词和近义词。考生如果平时注意积累并加以练习,就能够在考试中熟练地加以运用。英文写作也同样非常讲究语法,尤其是考研作文作为正式文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小细节:(1)尽量少用缩写形式。如don't,can't,won't 应写为do not,cannot,will not 等。(2)用更加正式的否定形式。如not…any 应写为no,not…much 写为little,not many 写做few 等。(3)尽量少用"etc.","and so on"等表达方式。例如:Activities include dancing,singing,etc 。Activities include dancing,singing,and other fun stuff 。 ◎中文式思维模式 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把一些中文的成语、谚语翻译成英文,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文章不仅行文不符合英文的规律,读起来也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纠正中文思维习惯的关键依然在于培养英文语感,同时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也要尽量让自己用英文来思考。如果考生需要用到谚语,名句等,最好的办法是直接掌握英文的谚语、名句,并灵活运用到文章中。 ◎注意字数与标点 考研英语作文一分钟平均7~8个字,字数多少算个够?自己目测一下,以大作文为例,中等大小一行15字,最起码写到12,13位置,因为阅卷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你的字数,就看你的位置到没有到。如果你的字数没写够,他就认为你连最起码的写够字数的能力都不具备。但是这不是说写得越多就会得到高分。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写得越长,越容易暴露你的缺点。所以临考前要掐表练习字数。 ◎忽视优秀范文的背诵 通过范文的背诵,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了解高分范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写作常用的词语表达,和闪光句型,解决考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心中有千言万语,笔下无一言的困境。但是,考生一定要谨记,高分范文的背诵在精不在多,20篇足够,但是一定要背的滚瓜烂熟,张口就能说,提笔就能写。很多考生抱怨过,我背了很多范文,可还是什么也写不出来,根本原因就是这些范文背诵不够熟练,根本没有深化成自己的东西。 ◎写作训练的量不足 很多时候,考生容易高估自己的写作水平,或者说,意识不到自己的经常会犯下的语法错误。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实战才能发现并解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考生练习时写的作文,必须英语水平好的同学或是老师,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请专业的认识进行批改,只有这样,训练的作用才能最大化。 ◎准备不足,匆忙下笔 任何一篇作文出题都是有它独特的道理的,所以提前审题和构思就显得必不可少了。很多考生目前存在一个情况,想到哪写到哪,使作文杂乱无章,毫无条理,同时容易出现写错单词和用错句型的情况。英语写作不是语文散文,写英语作文,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和思考,对出题者希望得到的预期尚未揣摩透彻,这也就造成了一些同学虽然语言功底非常不错,但是最终的结果还是没有拿到一个自己预期的心理分数,最大的问题就出在切题不准确或者不够突出中心上了。 ◎忽视文化差异,用中文思维串联英文词汇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

中国公众的心理疾病观:内容、结构及测量世界范围内心理疾病的高流行率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公众关于心理疾病知识的缺乏,观念的误区以及污名态度,不仅极大地阻碍了心理疾病患者的专业求助,也直接影响了心理疾病患者的生存环境和疾病康复,甚至阻碍了国家和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公众心理疾病观研究,寻找减少公众对心理疾病及其患者污名的有效途径,成为心理健康服务领域重要的研究主题。目前心理疾病观的许多研究都来自西方文化背景。 首先,研究问题过于零散,未能深入地分析公众对心理疾病和心理疾病患者的观念二者的结构关系。其次,公众的观念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这导致西方以个人主义文化为特征的社会背景下的心理疾病观,可能不适宜于以集体主义文化为特征的中国社会。基于以上两点,本研究提出了心理疾病观的层级结构系统假设:心理疾病观包含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对患者态度三个部分,三个部分是一个存在层级结构的系统。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描述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的内容以及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探寻并验证影响中国公众对心理疾病患者态度的核心维度。 研究一采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公众心理疾病观在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对患者态度三个部分上的具体内容。共有183名超过18周岁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被试参与了调查。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在公众眼里心理疾病与身体疾病不同,其症状可以自愈;“心理”问题与“精神”问题是存在本质差异的不同类别;对心理疾病的表征以传统的“精神病”为原型;心理疾病比身体疾病更可怕,因为心理疾病被视为难以掌控的极端异常,会导致患者不可恢复的彻底损伤和被社会抛弃的悲惨命运;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态度表现出包含不同程度的消极的社会拒绝和积极的社会接纳的多种成分并存的状况。研究二采用自编的《中国公众心理疾病观问卷》探索并验证心理疾病观知识性内容、评价性内容和患者态度三部分各自的维度结构。 共有来自全国27个省市、不同年龄、职业和社会阶层的1375名被试参与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知识性内容中,对心理疾病患者表现的认识包含社会破坏行为、言语表现异常、人际关系异常、外表神情异常、思想观念异常、情绪异常、思维特点异常,共七个维度;关于心理疾病的原因认识包含社会风气及环境、

2016年中山大学892旅游学概论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

考试完毕,试题随答题纸一起交回。共1页第1页中山大学 2016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892 科目名称:旅游学概论 考试时间:2015年12月27日下午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4题,共40分) 1、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2、可持续竞争优势(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3、旅游者示范效应(Demonstration Effects of Tourist) 4、飞地旅游(Enclave Tourism) 二、简答(每小题15分,4题,共60分) 1、在问卷设计中有哪些不同的测量尺度? 2、旅游中的标准化管理可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哪些好处? 3、比较汉语“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与英文“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两个概念,指出两者之间的核心异同。 4、简述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 三、论述(每小题25分,2题,共50分) 1、试讨论建筑、景区、酒店、饮食等领域的原真性问题。请先介绍相关理论,再分别举例说明四个不同领域均存在原真性的不同视角。 2、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测量甚为困难,请提供一种研究思路,并就中国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提出你自己的三个重要观点。 以上为2016年中山大学892旅游学概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真题,每年真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考生准备的真题年份越多,备考就会越全面,鸿儒中大考研网有提供07年到16年的真题集,最后预祝所有报考中大的考生圆梦! 文章摘自鸿儒中大考研网! 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 答题要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公共关系学_习题集(含答案)

《公共关系学》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公共关系学》(编号为02007)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简答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论述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罗斯 2. 1923年,()的著作《公共舆论之凝结》出版,此为公关理论的奠基之作。 A、爱德华.伯内斯 B、艾维.李 C、多尔曼.伊顿 D、巴纳姆 3.公共关系这一概念的流传和普及归功于()。 A、爱德华.伯内斯 B、艾维.李 C、多尔曼.伊顿 D、巴纳姆 4.在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中,“公众受愚弄”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伯内斯 B、艾维.李 C、斯科特.卡特李普 D、巴纳姆 5.在公共关系的发展阶段中,“说真话”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伯内斯 B、艾维.李 C、斯科特.卡特李普 D、巴纳姆 6.“投公众所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伯内斯 B、艾维.李 C、斯科特.卡特李普 D、巴纳姆 7.“双向对称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A、爱德华.伯内斯 B、艾维.李 C、斯科特.卡特李普 D、巴纳姆 8. 1987年5月,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在()成立。

A、北京 B、上海 C、西安 D、重庆 9.我国大学中,第一个开办公共关系学本科专业的是()。 A、北京大学 B、复旦大学 C、中山大学 D、深圳大学 10.()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成立。 A、1992 B、1993 C、1994 D、1995 11.()年,公共关系职业载入我国“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A、1997 B、1998 C、1999 D、2000 12.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A、社会组织 B、公众 C、信息传播 D、社会群体 13.公共关系的客体是()。 A、社会组织 B、公众 C、信息传播 D、社会群体 14.公共关系的内容是()。 A、社会组织 B、公众 C、信息传播 D、社会群体 15.认知度的广度可以分为5个级别,其中最宽的是()。 A、国际 B、全国 C、大区 D、省区 16.认知度的广度可以分为5个级别,其中最窄的是()。 A、全国 B、大区 C、省区 D、当地 17.认知度的深度由浅入深分为10个要素,其中最浅(或最表面)的要素是()。 A、组织名称 B、地理位置 C、行业归属 D、发展历史 18.认知度的深度由浅入深分为10个要素,其中最深(或最核心)的要素是()。 A、组织业绩 B、组织领导 C、个性概念 D、深层文化 19.()是指在组织形象受到损害时,如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善后或修正工作以挽回声誉重建形象的专门活动。 A、日常事务型公共关系 B、宣传型公共关系 C、征询型公共关系 D、矫正型公共关系 20.知晓层次传播的目的是()。 A、让公众了解社会组织 B、促使公众态度的形成及转变 C、引起公众的消费行为 D、为公众提供信息

公共关系学第6—12章课堂笔记

作者:韩旺辰版权所有任何机构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公共关系》课堂笔记 第六章公众心理 一,学习建议 本章是讲授心理的。内容较多,较为杂乱,但是难度不大,关键在于思路要清晰.思路清晰了,弄清楚每个心理知识要掌握哪几方面内容,就容易掌握了。 二,本章知识脉络 知觉 需要 态度 公众心理流言 流行 舆论 价值观 团体压力 逆反心理 知觉的定义 客观原因 知觉知觉的选择性 主观原因 首因效应(名词解释) 知觉的偏见近因效应(名词解释) 晕论效应(名词解释) 定型作用(名词解释) 需要的定义(名词解释) 需要的五个层级 需要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需要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第137页最后一行) 态度的定义 态度态度的结构 态度的特性 影响与改变态度的因素(态度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说服者的条件 霍夫兰的说服模式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问题的排列技巧 流行的定义(三方面含义) 时髦与时狂 流行流行的特点 追求流行的类型 追求流行的心理(在公共关系中的运用) 流言的定义 流言的类型 流言流言内容变化的三阶段 如何制止流言 舆论的定义 舆论的特征 舆论舆论的结构 舆论的作用 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影响价值观的因素 价值观的类型 从众心理的定义 从众心理决定是否从众的因素 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影响心理抗拒的因素 如何防止产生逆反心理 第七章公共关系过程 一,学习建议

本章是讲授公共关系三要素中的“传播”重点章节,内容十分重点,也是考试出题的”大户”。 同学在学习时要格外加以注意。本章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讲授公共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另部分是讲授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内容。 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公共关系管理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 公共关系管理的相关因素 二,本章知识脉络公共关系调查 四步工作法公共关系策划 公共关系实施 公共关系评估 第一节公共关系管理过程的模式 一,公关关系管理的定义。 二,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 (1)增强公共关系工作的系统性; (2)提高公共关系工作的可控性; (3)加强公共关系工作的预测性; (4)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成熟性。 三,公共关系管理的模式。 (1)四步工作法; (2)六部工作法; 四,在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1)环境因素;(2)主体因素;(3)传播技术因素。 第二节公关调查四步工作法中的第一步----公共关系调查 组织实态分析 组织形象分析员工阶层分析 管理层分析 决策层分析 一,公共关系调查找到公众 组织实际形象测评组织形象的知名度,美誉度组织 组织形象要素分析 组织形象差距分析要求会填写“组织形象差距分析图” 二,知名度与美誉度。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学习课程安排

传播与设计学院公共关系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善策划、懂管理、会传播的公共关系专业人才。这种人才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从事公共关系的策划、宣传、广告、销售、推广、外联、开发、调研和行政文秘等方面的工作,同时也适用于专业的公关公司、广告公司、市场研究和民意调查公司等信息咨询行业,并能够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从事公关、广告和传播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国情,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专业思想。 2.接受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具备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掌握公共关系的专业技能,包括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预测能力、策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文字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处理、研究公共关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好的仪表风度。 4.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优良。 三、授予学位: 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五、专业核心课程:按培养要求列出专业课程10门左右。 大众传媒通论,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大众传播伦理与法规,公共关系原理,公关实务与案例,媒介社会学,广告学原理,公共关系评估,市场营销学。六、专业特色课程:如“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等。 组织传播学,危机管理与传播,公共关系策划,CI战略,演讲与辩论,网络传播等。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见附表一) 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见附表二) 附表一:

第五章 公众心理分析(二)》

第四节公众心理的表现形式 一、时尚与流行 1、时尚与流行的概念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某个群体中产生的某种非常规的流行现象。 流行与时尚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流行时时尚得以普及、扩布、发展的必要手段,而时尚则是流行的必然结果。 正是由于流行与时尚的关系如此密切,在日常生活中乃至相关学科的研究中,人们对这个概念往往是混用的。 时尚不仅表现在语言上,而且也表现在公众的整个生活方式上。时尚既可以发生在一些日常生活的琐碎小事之上(如衣着、法式),也可以发生在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内容与方式上(如语言和娱乐形式上),同样也可以发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之上(如婚恋对象和职业的选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时尚表现出的是对某种行为模式的遵从和追求。时尚涉及的范围极广,从现时的社会生活来看,有流行语、流行歌曲、流行色、流行服装等等。 (2)体现时尚的某种行为模式是为相当一部分人所追求的,起码为某一类中的大多数所追求。 (3)时尚有着明显的时间或时代特征。如果这一社会风尚经久不衰,就会被人们所吸收和同化,从而成为一个社会或民族的习惯与传统。

如中山装这种现在被视为“传统”的服装,在民国初年就是一种时尚。 2、时尚的传播与公共关系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认为:时尚是建立在个别人的创造和多数人相互模仿基础上的社会现象。 他所描述的时尚的传播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越来越大的瀑布式传播,即从社会上层的始作俑者开始,按层次向下,逐渐流行于社会下层的一般公众。传统社会的时尚方式大抵如此,由于社会交往凭借的是人际之间的沟通,故社会上的某一时尚只能逐渐流行开来。它必须经历从何社会上层到中层再到下层的纵向传播与同一阶层中的横向传播两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元化,交通的便捷,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无所不在,时尚的传播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那些和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教育水准有密切联系的时尚仍以传统的“瀑布式”方式传播外,一般的时尚开始以一种“漫水式”方式,从时尚的传播中心在一般大众之中横向传播开来。 当今社会,借助时尚元素,将品牌以及企业理念进行广泛传播,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宣传方式。无论产品外观活是功能的设计,还是代言人的形象,“时尚”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趋势或追求。 【案例】 沙宣模特的形象将时尚的品牌理念带给消费者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析

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讲义:第六章公众心理分 析 要点?难点解析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比较密切的若干社会心理现象,包括知觉、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等,把握一般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第一节知觉与公众行为 一、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选择性 在知觉过程中,为了清晰地反映对象,我们总是从许多事物中“被动地”或“主动地”选择知觉对象,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3.对象的组合; (二)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1.需要和动机;2.兴趣;3.性格;4.气质;5.经验知识。 三、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的或歪曲的印象。引起知觉偏见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因效应;(二)近因效应;(三)晕轮效应;(四)定型作用。 第二节需要与公众行为 一、需要理论的要点 (一)需要的定义 需要是人对特定目标的渴求与欲望,是推动行为的直接动力。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需要是有层次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所决定。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一)生理的需要;(二)安全的需要;(三)社交的需要;(四)尊重的需要;(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五种需要的排列关系 马斯洛认为,对一般人来说,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成一个阶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低级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为中间层次,基本上也属于高级需要。 四、优势需要决定行为 马斯洛认为,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 第三节态度与公众行为 一、态度及其与结构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人们在认识和行为上相对固定的倾向,包括人对事物和社会认知的倾向、情感的倾向和意图的倾向,比如赞成或反对、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等等,这些倾向一经形成就比较稳定、比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向和方式。 (二)态度的结构 一般说来,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二、态度的特性 态度有如下特性: (一)态度的社会性;(二)态度的针对性;(三)态度的协调性; (四)态度的稳定性;(五)态度的两极性;(六)态度的间接性。 三、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

公共关系学自学考试题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公共关系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关系的主体是( ) A.组织 B.传播 C.公众 D.个人 2.下列思想家中,被后人誉为公共关系之父的是( ) A.马斯洛 B.艾维·李 C.韦伯 D.伯尼斯 3.被称为广告发展全新阶段的是( ) A.全面服务期 B.传播分离期 C.广告分离期 D.整合传播期 4.1923年出版的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是( ) A.《公众舆论的形成》 B.《公共关系学》 C.《有效的公共关系》 D.《舆论》 5.创办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本科专业的高校是( ) A.复旦大学 B.北京大学 C.中山大学 D.南京大学 6.适用于组织的开创阶段,以及某项事业或产品服务初创、问世阶段的公共关系行为模式是( ) A.建设型公关 B.维系型公关 C.防御型公关 D.进攻型公关 7.传播沟通对象中,最具社会权威性的对象是( ) A.顾客公众 B.媒介公众 C.政府公众 D.社区公众 8.对公共关系下定义时,强调公共关系是一种公众性、社会性的关系或活动的是( ) A.管理说 B.传播说 C.咨询说 D.关系说 9.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传播模式是( ) A.5W模式 B.把关人理论 C.两级传播模式 D.受众选择“3S”论 10.我国政府公关工作所奉行的首要原则是( ) A.真实公开原则 B.公众利益至上原则 C.科学指导原则 D.整体统一原则

公众心理案例

第九章、公众心理案例 公众心理案例 社会组织要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必须了解公众的需要和心理倾向,然后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进行引导,获得公众的接受、信任与喜爱。 (1)了解公众的心理需求是正确认识公关客体的基础。 人的需要是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动力,可概括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五大层次。了解公众的需要有助于公关人员区分公关活动的对象,针对公共关系客体的需要应用相应的公共关系措施,针对不同需要的人群采取不同的公共关系策略。公关人员必须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公众的需要倾向,把它视为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 (2)利用公众的心理定势是成功引导公关客体的前提。 人们共同的心理倾向,就是公众心理定势,可概括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等。这些心理定势,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行动。心理定势就像一把双刃剑,具有积极和消极双重性。一方面,它帮助人们保持正常的思维和生活,是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动力。同时,它又是一种思想禁锢,是人们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重要心理因素。所以,它有时阻碍公众正确认识事物,有时又推动公众正确认识事物。因此,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公关人员要懂得如何利用心理定势有利的一面为组织服务,而避免其不利的一面给组织带来的消极影响。 (3)掌握影响公众心理的方法是实现公关目标的关键。 从心理学角度看,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对公众的心理施加影响,从而巩固、改变或引导公众的某些态度和行为。影响公众心理通常有劝导、暗示、感染等方法。劝导是劝说和引导的意思,是主动影响公众心理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方式。暗示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公众传递思想、观念、意见、情感等广义信息,使公众自然接受影响的一种方法。感染是感情的传递和传染,以一定的方式引起人们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感情共鸣。方法各有千秋,各有不足,在公共关系活动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案例一] 别克凯越走进情景剧

(精选)公共关系学-问答题

问答题: 1.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和公共关系观念的含义?答:公共关系状态:一般说来,公共关系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高知名度、高美誉度,这种状态是组织最理想的状态;第二种是高知名度、低美誉度,这是最不理想的状态,组织处于一种危机状态;第三种状态是低知名度、低美誉度,这是组织的原始状态;第四种是低知名度、高美誉度,这是组织的一种较为稳定和安全的状态。公共关系活动:这种活动是主观见诸客观的一种社会实践。当一个组织自觉地采取各种公共关系手段去改善原有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着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它影响和指导着个人或组织决策与行为的价值取向,从而反作用于人们的公共关系活动,并间接影响实际的公共关系状态。2.简述公共关系的特征。 答:情感性、双向性、广泛性、整体性、长期性。4.如何按照公众的态度进行公众分类? 答:⑴根据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分类:内部公众、外部公众;⑵根据时序特征分类: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⑶根据重要性程度分类: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⑷根据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分类: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5.说明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的区别。 答:区别:(1)两者产生的基础不同;(2)两者的理论基础依据不同;(3)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4)两者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5)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 公共关系与广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⑴传播的目标不同;⑵传播原则不同;⑶传播方式不同;⑷传播周期不同;⑸所处地位不同;⑹效果不同。 6.报刊宣传运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1)创办廉价报纸,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时地位;(2)在报刊上制造煽动性新闻,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扩大影响。 7.清垃圾运动与公共关系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答:清垃圾运动与工人运动相配合,给许多大企业造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美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开始对垄断企业进行干预,这种情况迫使工商界必须重视公众舆论的重要性,所以,他们都十分严肃地对待公共关系,这决不仅仅是一种巧合。 8.艾维·李的公共关系思想对公共关系事业的主要贡献有哪些?答:艾维·李的公关实践,为日后公共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从事公关工作的原则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和“向公众说真话”,这一原则使公共关系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9.爱得华·伯尼斯对公共关系的发展有哪些主要贡献? 答:(1)于1923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之形成》一书,是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被视为公共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将艾维。李的活动与1897年美国《铁路年鉴》中出现的“公共关系”一词结合起来,使公共关系正式从新闻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管理科学;(2)1952年编写了《公共关系学》,对公共关系理论进行了更为系统、详尽的阐述和发挥。 10.简述公共关系的产生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答:(1)民众社会地位提高,公众队伍形成,老百姓有了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可能;(2)民主制度的建立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意识,而民主政治的每一步 都需要公共关系活动的配合;(3)言论自由、出版 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公共关系运行的 重要保证。 11.简述公共关系的产生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答:(1)公共关系适应了商品经济分工协作、社会 化大生产的需要;(2)公共关系是物质生产供大于 求,市场中心从卖方向买方过度的产物;(3)证券 民主化运动推动了公共关系的深化发展;(4)民众 的巨大压力迫使企业家放弃唯利是图的经营方针, 采取赢利与公关并重的经营战略。 12.简述公共关系的产生与传播技术发展的关系。 答:(1)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为公共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2)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电传、电脑互联网等电 子媒体的发展,使公共关系获得了飞速发展。 13.公共关系发展的各个时期公关观念的特点是什 么? 答:(1)管理学以组织与个人为对象,管理学理论 的发展,对于公共关系的发展有很强的规范和指导 意义;(2)传播学的理论对公共关系学也形成了重 大影响;(3)人际关系学也是与公共关系学相关紧 密的学科,人际关系学是以研究人际关系的本质、 特点以及交往规律为对象的一门社会科学;(4)市 场营销学为公共关系提供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方 法,并将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市场营销技术进行研究。 14.试论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 答:(1)公共关系传入我国大陆的时间并不长,但 因为他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获得了迅速发 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一批外资携带着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管理观念进入 中国,其中包括公共关系。(2)合资企业先进的管 理经验,引起了国内企业的效仿,广州白云山制约 厂则是国有企业中最早设立公关部。1984年12月 26日《经济日报》发表了《认真研究社会主义的公 共关系》从而使“公共关系”这个词开始被中国人 民接受。(3)在公共关系事物发展的同时,公共关 系教育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公关教育首先采取的是 短期培训的方式,1985年1月,深圳市总工会举办 了全国第一期公共关系讲习班。北京大学在1985年 6月举办公共关系讲座,同年7月,广州中山大学成 立了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研究会。(4)1986年广东 地区成立了“广东地区公共关系俱乐部”,1987年,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成立。(5)1997年11月15日,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了中国公共关系职业审 定委员会,该会经过反复的研讨和论证,正式确定 中国公关职业的名称为“公关员”,并于1999年5 月将公共关系职业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15.结合西方公共关系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谈 谈中国公共关系发展的必要性。 答:(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 体制的逐步建立,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必要性和紧 迫性就表现了出来。(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 需要自己主动去和银行、原料供应商、横向协作单 位、产品销售部门开展协作,通过公共关系活动减 少社会摩擦,争取良好的经营合作伙伴。(3)商品 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经济紧缺的状态,市场竞争 空前激烈,企业的无形资产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关和 广告构成。自然经济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格 言便过时了。 16.组织的公关部门要注意收集哪些方面的信息? 答:(1)产品形象信息;(2)组织形象信息;(3) 政府信息;(4)媒介信息;(5)竞争对手信息;(6) 市场信息;(7)内部公众信息。 17.公众的主要消费心理类型有哪些? 答:(1)从俗心理;(2)同步心理;(3)求美心理; (4)求名心理;(5)求异心理;(6)好奇心理;(7) 偏好心理;(8)便利心理;(9)选价心理。 18.公关部门对员工进行教育引导工作包括哪些内 容? 答:(1)重视本组织的形象和声誉;(2)在员工中 开展公关知识培训。 19.组织形象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答:(1)产品形象;(2)员工形象;(3)机构形象; (4)管理形象;(5)企业文化形象。 21.公共关系在优化环境方面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答:(1)营造组织关系网络;(2)优化社会环境。 22.公共关系工作中“求真务实”的原则包括哪些 作用? 答:(1)向公众说真话;(2)用行动来证明;(3) 公关活动应从实际出发。 23.如何才能做到与公众“真诚互惠”? 答:(1)真诚地对待公众;(2)给公众以实际的利 益。 24.为了使公关策划不断创新,有哪些思路可供借 签? 答:(1)大胆设计,敢于开创前人没有发现的新形 式;(2)移植与再造相结合;(3)角度转换,逆向 思维,寻求突破;(4)排列组合,以旧翻新。 简述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所包含的内容。 答:1、气质。2、性格:⑴开朗、有耐心、能宽容; ⑵沉着冷静、勇敢顽强;⑶富有幽默感。3、品德: 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勤奋努力、乐于助人、光明 磊落。4、智慧。5、知识。6、能力:组织能力、表 达能力、宣传推广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应 变能力、自我调节的控制能力。 25.简述公共关系部的设置原则。 答:(1)规模适应性;(2)整体协调性;(3)工作 针对性;机构权威性。 26.从工作方式来考察,简述公共关系部的三种组 织类型及其各自的优点。 答:(1)公共关系对象型。优点:有利于熟悉自己 的工作对象,了解其需要和反映,便于有针对性地 开展公共关系活动。(2)公共关系手段。优点:各 部门的工作内容按照工作人员的技术专业划分,工 作人员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着重在提高专业技 术方面下工夫,便于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自的公共 关系手段,开展多方面的公共关系活动。(3)公共 关系复合型。优点:把手段和对象型结构合二为一, 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下属机构,不拘泥于固定模式。 27.比较公共关系部与公共关系公司的优势和不足 之处。 答:好处:(1)熟悉组织情况;(2)能提供及时的 公共关系服务;(3)有利于保持公共关系工作的连 续性和稳定性;(4)有利于节约经费。不足之处:(1) 职责不明,负担过重;(2)看问题有时不够客观;(3) 总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共关系公司多;(4)有可能成 为组织的一种负担。公共关系公司有以下长处:(1) 职业水准比较高;(2)看问题比较客观;(3)社会 关系广泛;(4)信息比较灵通;(5)机动性强;(6)

《第五章 公众心理分析(一)》

第五章公众心理分析 公共关系是由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的,公众心理是在此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在公关过程中应该了解公众心理的发生与发展规律,才能使社会组织的公关活动做到有的放矢,通过影响和改变公众心理,从而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向有利于社会组织的方向发展。 第一节公众的需要和动机 公众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的,公众心理是由千差万别的个体心理现象组成的,所以相当复杂。分析公众心理必须从个体心理入手,研究它们的转化及发展,从而理解公众的态度取向。 一、需要 1.需要的概念和特点 (1)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这种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内在心理上从产生的一种紧张感的主观状态。 需要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是个体感到某方面的缺乏; 二是个体对此缺乏期望获得满足。 一般来说,当人们由于来自外部或内部的刺激而引起某种需要时,机体内部便出现不平衡现象,表现为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时的心理活动便自然指向满足需要的具体目标。当目标找到后,就开始有满足需要的活动,在此活动中,需要逐渐减弱;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人的紧张心理便得到消除;之后又将有新的需要发生,再引起第二个行为。 可以说,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源泉。 (2)人的需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首先,需要具有对象性。 人的需要总是对某种客观对象的需求,这种对象可以是某种物质产品,也可以是某种精神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具体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抽象的。对某一种需要而言,对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 例如,某人需要一杯水,那此杯水就是此时需要的对象,对象是单一的;而对于一个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来说,米饭、馒头、烧饼、面包、水饺等等都是可以用作充饥,都是可以作为满足的对象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