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孕妇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要点

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孕妇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要点
妊娠合并快速心律失常孕妇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要点

(必备)-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快速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重症中心 杨艳敏 心律失常急性期处理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由于心律失常发生发展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同样的心律失常发生在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诱因下处理方式不同。急性期提供的资料有限、处理的时效性又强,处理时常感到非常棘手。由中华心血管病分会连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工作组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完成的《心律失常紧急处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2013年5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为心律失常紧急救治方面起到规范作用。共识共分为三大部分内容: 一、抗心律失常的总体原则: 尽管不同的基础疾病、不同的诱因、不同的心律失常处理存在极大差异。但心律失常紧急处理存在共同的可遵循的原则: 1.血液动力学优先原则。 2.重视基础心脏病和诱因。 3.正确处理获益与风险。 4.治疗与预防复发兼顾。 5.心律失常本身的处理。 6.不主张联合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二、临床实践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的诊治概要: 共识的各论中提出的的13类心律失常中,多数是需要积极处理的,需要有所为。但有些则是因为在认识上有误区而列入的,如窦性心动过速应注意查找原因,而不应过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无器质型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不应过度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需要有所不为。 1.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放在首位,因此在“共识”中,我们强调了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和抗凝治疗的首要地位,并给出了抗凝治疗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急性期处理时以及房颤转律治疗时应如何抗凝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心房颤动的治疗策略无论是转复治疗或心室率控制均对心血管重点事件无明显影响。但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的策略选择仍是个体化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一项基本措施。节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麻醉体会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麻醉体会 发表时间:2018-03-20T09:49:40.04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1期作者:张旭辉艾有旭何萍 [导读] 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应用于根治预激综合症、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取得很好的疗效 解放军305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术患儿。术前禁食4~6小时,麻醉前0.5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咪唑安定0.1 mg/kg。入室后面罩给氧,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SPO2等生命体征;静注杜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并辅以充分局麻下完成手术。结果:2例患儿因无法诱导出心动过速导致手术失败,全部患儿在局麻复合非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使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等药为基础麻醉,在加用局麻的情况下用 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具有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方便、病人苏醒快、对手术无明显影响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麻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esthesia methods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in children with Tachycardia. Methods sixty cases with RFCA operated under basal anesthesia with dolatine and midazolam and propofol were injected through persistent minimally injecting pump to keep appropriate depth of anesthesia.Results Anesthesia wa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in forty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and heart rate(HR)pre-anesthesia and post-anesthesia.Two cases took place hypoxemia.Three cases took place arrhythmia.Conclusion It is critical that 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proper application of anesthetic drug and vital signs monitoring for interventional surgery. 【Key words】Child; congenital; Tachycardia ;RFCA ; Anesthesia 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应用于根治预激综合症、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经成为根治上诉心律失常的首选。导管射频消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1]。但对小儿手术,局部麻醉或者单次使用镇痛药物均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全身麻醉药物对术中患儿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儿安全、无痛,我们自2003年采用杜冷丁,咪唑安定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0例患儿中,ASAⅠ或Ⅱ级,男21例,女39例,年龄1~12岁,体重6~45kg。患儿术前均有频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复发,心脏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全部病例均经临床体检,肺功能基本正常、ECG、胸部X线片及心脏彩超检查确诊无其它心脏合并症。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 h,禁饮4 h,病房用留置针预先开放外周静脉,术前30~45 min肌注咪唑安定0.1 mg/kg、东莨菪碱0.01 mg/kg。导管室准备好氧气、加压面罩、呼吸气囊、咽喉镜、气管插管、吸引器、麻醉和抢救药品。患儿入室后常规面罩吸氧,监测SBP、DBP、MAP、HR、RR和SpO2。依次静注杜冷丁1mg/kg、咪唑安定0.02mg/kg、丙泊酚1mg/kg,给予充分的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手术操作,不行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30min。术后苏醒时间为5~40min,平均30min。术中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轻度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肢动、恶心呕吐。心率除人工诱发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外,其余时间均保持平稳;术中部分数患儿有舌后坠(3例),呼吸频率下降及幅度变浅(12例),从而导致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经托下颌、加大吸氧流量等简单处理后恢复正常。患儿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 讨论 射频消融术过程中,手术需要反复标测定位,要反复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故术中需保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平稳,力求尽可能减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减少麻醉药物对手术的影响,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是麻醉手术的关键[2]。 在射频消融前,首先要通过刺激患儿心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逆传点进行标测,从而确定手术部位。因此,是否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王文贤等[3]认为,一些影响房室传导功能,或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及房室结内传导阻滞的麻醉药物,可能影响术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应尽量避免使用。氯胺酮可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其静脉注射可使窦房结恢复时间及房室传导时间明显延长,可直接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明显影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虽然有人认为阿托品等抗胆碱类药物能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几率[4],但我们认为其会改变心脏的内环境,可能导致无法成功诱导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异丙酚[5])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苏醒快而平稳,几乎没有蓄积效应及令人头疼的精神症状。咪唑安定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的作用,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轻,是理想的麻醉用药。杜冷丁[6]具较强的镇静镇痛效果,静脉注射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但其残留镇痛作用可持续4~6小时。加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及延长给药时间,增加麻醉的平稳性。 由于小儿的特殊性,麻醉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a麻醉管理尤其是气道管理对于麻醉和手术进行最为重要。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氧贮备能力及对缺氧的耐受力都较低,儿童头大、舌大、喉头高、易产生舌后坠;儿童分泌物较多,增加了气道的敏感性,易产生喉痉挛和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呼吸道并发症是小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7]。麻醉前应作好禁食、禁饮准备,检查有无呼吸道并发症,保证呼吸道通畅。异丙酚、咪唑安定对呼吸抑制较轻,杜冷丁对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几种药物的联合运用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视。本组有15例次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经简单处理都很快恢复正常。因此有必要加强呼吸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舌后坠等上呼吸道不畅要引起重视,否则处理不及时将引起严重后果。b在介入治疗中要保持患者的体温,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和体重的比例偏大,容易散热。易导致体温过低而苏醒延迟。保温措施包括保持室温不低于25℃,输液加温。无菌敷料尽量保持干燥,如有潮湿立即更换等。c小儿麻醉期间输液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儿水代谢比成人快,不能耐受脱水。手术前禁食及手术创伤均有液体丧失,必须及时补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儿童股动脉、股静脉比较细,直径较小,而导管较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麻醉体会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麻醉体会 发表时间:2018-05-11T15:19:10.19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4期作者:张旭辉艾有旭何萍 [导读] 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应用于根治预激综合症、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取得很好的疗效 解放军305医院麻醉科中国北京 1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术患儿。术前禁食4~6小时,麻醉前0.5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咪唑安定0.1 mg/kg。入室后面罩给氧,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SPO2等生命体征;静注杜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并辅以充分局麻下完成手术。结果:2例患儿因无法诱导出心动过速导致手术失败,全部患儿在局麻复合非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使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等药为基础麻醉,在加用局麻的情况下用 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具有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方便、病人苏醒快、对手术无明显影响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麻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esthesia methods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in children with Tachycardia. Methods sixty cases with RFCA operated under basal anesthesia with dolatine and midazolam and propofol were injected through persistent minimally injecting pump to keep appropriate depth of anesthesia.Results Anesthesia wa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in forty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and heart rate(HR)pre-anesthesia and post-anesthesia.Two cases took place hypoxemia.Three cases took place arrhythmia.Conclusion It is critical that 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proper application of anesthetic drug and vital signs monitoring for interventional surgery. 【Key words】Child; congenital; Tachycardia ;RFCA ; Anesthesia 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应用于根治预激综合症、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经成为根治上诉心律失常的首选。导管射频消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1]。但对小儿手术,局部麻醉或者单次使用镇痛药物均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全身麻醉药物对术中患儿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儿安全、无痛,我们自2003年采用杜冷丁,咪唑安定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0例患儿中,ASAⅠ或Ⅱ级,男21例,女39例,年龄1~12岁,体重6~45kg。患儿术前均有频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复发,心脏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全部病例均经临床体检,肺功能基本正常、ECG、胸部X线片及心脏彩超检查确诊无其它心脏合并症。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 h,禁饮4 h,病房用留置针预先开放外周静脉,术前30~45 min肌注咪唑安定0.1 mg/kg、东莨菪碱0.01 mg/kg。导管室准备好氧气、加压面罩、呼吸气囊、咽喉镜、气管插管、吸引器、麻醉和抢救药品。患儿入室后常规面罩吸氧,监测SBP、DBP、MAP、HR、RR和SpO2。依次静注杜冷丁1mg/kg、咪唑安定0.02mg/kg、丙泊酚1mg/kg,给予充分的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手术操作,不行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30min。术后苏醒时间为5~40min,平均30min。术中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轻度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肢动、恶心呕吐。心率除人工诱发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外,其余时间均保持平稳;术中部分数患儿有舌后坠(3例),呼吸频率下降及幅度变浅(12例),从而导致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经托下颌、加大吸氧流量等简单处理后恢复正常。患儿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 讨论 射频消融术过程中,手术需要反复标测定位,要反复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故术中需保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平稳,力求尽可能减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减少麻醉药物对手术的影响,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是麻醉手术的关键[2]。 在射频消融前,首先要通过刺激患儿心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逆传点进行标测,从而确定手术部位。因此,是否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王文贤等[3]认为,一些影响房室传导功能,或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及房室结内传导阻滞的麻醉药物,可能影响术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应尽量避免使用。氯胺酮可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其静脉注射可使窦房结恢复时间及房室传导时间明显延长,可直接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明显影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虽然有人认为阿托品等抗胆碱类药物能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几率[4],但我们认为其会改变心脏的内环境,可能导致无法成功诱导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异丙酚[5])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苏醒快而平稳,几乎没有蓄积效应及令人头疼的精神症状。咪唑安定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的作用,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轻,是理想的麻醉用药。杜冷丁[6]具较强的镇静镇痛效果,静脉注射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但其残留镇痛作用可持续4~6小时。加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及延长给药时间,增加麻醉的平稳性。 由于小儿的特殊性,麻醉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a麻醉管理尤其是气道管理对于麻醉和手术进行最为重要。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氧贮备能力及对缺氧的耐受力都较低,儿童头大、舌大、喉头高、易产生舌后坠;儿童分泌物较多,增加了气道的敏感性,易产生喉痉挛和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呼吸道并发症是小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7]。麻醉前应作好禁食、禁饮准备,检查有无呼吸道并发症,保证呼吸道通畅。异丙酚、咪唑安定对呼吸抑制较轻,杜冷丁对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几种药物的联合运用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视。本组有15例次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经简单处理都很快恢复正常。因此有必要加强呼吸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舌后坠等上呼吸道不畅要引起重视,否则处理不及时将引起严重后果。b在介入治疗中要保持患者的体温,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和体重的比例偏大,容易散热。易导致体温过低而苏醒延迟。保温措施包括保持室温不低于25℃,输液加温。无菌敷料尽量保持干燥,如有潮湿立即更换等。c小儿麻醉期间输液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儿水代谢比成人快,不能耐受脱水。手术前禁食及手术创伤均有液体丧失,必须及时补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儿童股动脉、股静脉比较细,直径较小,而导管较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最新资料推荐------------------------------------------------------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快速心律失常的种类繁多,有些可以造成猝死,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需要紧急处理。 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非药物的治疗方法,但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急性期处理中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急诊处理原则原发疾病和诱因的治疗如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且为心律失常的原因,虽然治疗顺序上可能不在首位,但应强调原发病的治疗。 如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室颤,伴有严重心力衰竭的室速,随着心肌再灌注的建立和心功能的好转,心律失常也能够得到控制。 某些诱因也可直接导致心律失常,如低血钾或抗心律失常药物造成的扭转性室速等,应该给予纠正。 终止心律失常有时原发病不能很快得到诊断或处理,有些心律失常本身可造成非常严重的血液动力学障碍,此时终止心律失常成了首要和立即的任务。 有些心律失常没有可寻找的病因,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惟一的治疗目标就是使其终止。 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有些心律失常不容易立刻终止,但快速的心室率会使血液动力学状态恶化,减慢心室率可使患者情况好转,如快速房颤、房扑。 1 / 7

室上性心律失常急诊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刺激迷走神经及腺苷为首选。 无心功能受损者还可选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受体阻滞剂、普罗帕酮、地高辛。 药物不能终止时可考虑食管心房调搏或电转复。 当不能行电转复或电转复不成功、房室结阻滞剂无效时,可考虑使用普鲁卡因胺、胺碘酮、氟卡胺、索他洛尔。 心功能受损时,选用地高辛、胺碘酮、地尔硫卓。 房颤/房扑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关键,对于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应评价抗凝治疗问题。 之后根据血液动力学状态决定室率控制或节律控制。 抗栓治疗是必要措施,对于存在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均应抗栓治疗。 室率控制是基本措施,对于大多数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经过室率控制症状得到缓解。 节律控制是选择性措施,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的快速房颤、房扑,以及虽然血液动力学状态稳定但症状不能耐受的患者进行节律控制。 对于急性期有转律可能的患者,无论房颤持续时间,均应急性期抗凝治疗。 对于新近发生的房颤<48 小时行电转复。 转复后,有栓塞危险因素者,需要长期抗凝。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92573487.html, 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作者:王又省 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4期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41-01 【摘要】:目的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5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病理类型对其手术时间、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254例患者的手术总成功率为97.2%,平均手术时间为104±45min,房性心动过速(AT)和特发性室速(IVT)手术成功率显著低于其他病理类型,复发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快速心律失常;疗效 射频消融术作为室上速的一种根治性手段,具有安全、创伤小、成功率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已成为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方法[1-2]。本研究通过对不同病理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的手术时间、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254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查体、胸片检查、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经体表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锦江公司的LEAD2000多导电生理检查仪)检查确诊,其中男性122例,女性132例,年龄3~72岁,平均41.5±5.2岁,病程2周~43年,平均10.5±2.5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47例,其中左侧旁道116例,右侧旁道31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86例、房性心动过速(AT)9例和特发性室速(IVT)9例,复合性心动过速(合并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心动过速)2例,有心脏器质性病变者18例,其中冠心病6例、肺心病3例、风心病2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心肌病4例。 1.2治疗方法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至少5个半衰期,射频消融仪为成都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血管,按照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制定的《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修订版)》中的关于射频消融靶点的确定和消融方法规程操作进行,对快心室率的心房颤动,采用下位法改良房室结。房室结双径采用中间隔法标测和消融[3]。对室速患者则采用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心房扑动者,采用冠状静脉窦口-下腔静脉口,三尖瓣口-冠状静脉窦口,三尖瓣口-下腔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

射频消融术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12年8月~2013年9月应用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25例的护理过程。结果25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经过精心护理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标签:射频消融术;心律失常的护理 心导管介入疗法已发展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射频消融术是治疗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35~75岁,均为频繁发作、症状明显,经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快速心律失常。 1.2方法术前均行食道电生理能诱发心动过速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3],在局麻下经皮穿刺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分别置10极6F标测电极至冠状静脉窦及4极6F标测电极至右心房、右心室、希氏束处行电生理检查。确定心动过速的类型,标测靶点位置,然后用射频消融导管进行消融,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1.3结果本组25例患者经术后随访1~6个月,治愈率达100%。 2护理体会 2.1术前准备 2.1.1心理护理因患者对治疗环境的陌生,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高的焦虑,因此手术医生和护士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做有关消融治疗的介绍,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讲解手术的方法、优点、安全性、可靠性、疗效和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的问题,讲授术中配合技巧。还可请手术成功者介绍对手术的感受,术后的症状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过程及并发症的情况,女性患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4]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心理,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主动配合手术。 2.1.2术前一般准备协助患者做好各项检查及准备,测定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乙肝表面抗原、心电图、胸片等;观察生命体征及足背动脉搏动;

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快速心律失常的处理 发表时间:2010-12-02T14:17:10.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宋冬梅 [导读] 人工起搏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宋冬梅 (黑龙江省虎林市红十字医院 158400)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120-03 【摘要】心律失常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何一项发生异常,曾被称为心律紊乱或心律不齐。主要由于心脏冲动的发生与传导不正常,而致整个或部分心脏活动的顺序发生紊乱,使心脏活动产生过快、过慢等不规则改变。本节主要介绍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治。 【关键词】快速性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临床资料 6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为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住院的病人,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52-81岁,中位年龄67岁。为各种心脏病引起的以心悸、胸闷为主要症状的快速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Ⅲ级,心室率≥120次/min,除去病窦综合症、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心功能Ⅳ级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胺碘酮+美托洛尔)32例,对照组(胺碘酮)3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心功能状况、发病时间、心律失常类型、用药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一、分类 1.按病理、生理学分类 (1)由于冲动发生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 (2)由于传导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 (3)由于冲动发生和传导异常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4)人工起搏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2.按引起心律失常发生的部位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 (2)房性心律失常。 (3)房室交接区心律失常。 (4)室性心律失常。 (5)其他如预激综合征等。 3.按心律失常时心率的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 (2)缓慢性心律失常。 4.按心律失常时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分类 (1)良性心律失常。 (2)潜在恶性心律失常。 (3)恶性心律失常。 二、发病机制 l.自律性异常自律性异常是由缓慢的舒张期去极化诱发的异常自发冲动造成的。可发生在正常和部分去极化的浦肯野纤维中,故异位自律性增高机制所致的心动过速可自发发生,它不能用程控刺激诱发或终止。如同时有适当地传出和传入阻滞,即形成平行收缩或并行收缩型期前收缩(早搏);如传出阻滞消失则发生心动过速。在病理情况下,钙依赖的侵通道反应在病变组织可以占优势,使异位自律性增高从而引起心动过速。 2.触发激动触发激动是由振荡电位引起。在心肌细胞复极晚期,即有效不应期之后,动作电位还未恢复到静息状态之前出现的电位波动。当振荡电位达到闭电位水平,可触发心肌细胞再次除极。根据除极出现的时间分为早期后除极和迟发后除极两种。前者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的早期,即第二相、第三相处,可由药物如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以及儿茶酚胺、低钾、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引起。后者发生在动作电位复极后期,即第四相处,常为洋地黄中毒所致,与钙离子内流和细胞内钙离子增高有关。触发激动可引起房性期前收缩(早搏)和室性期前收缩(早搏),连续触发激动可致心动过速。 3.折返心律折返心律的形成要有3个条件,即:①传导系统环路;②单向传导阻滞;③传导速度减慢。 折返陛心动过速可由程控刺激和快速心脏起搏诱发和终止。折返需要一个传导环路,而另一条通道发生传导阻滞,并继之通过逆向传导从而诱发折返心律。折返通道的范围有大有小,小的如心室或心房肌内的微型折返通道;大的有房室之间通过希氏束(房室束)纵向分离形成快慢不同的双通道的大折返通道,或通过房室传导,心室与房室之间的更大折返通道。单个折返引起期前收缩(过早搏动),连续折返引起心动过速或扑动,多处发生微小折返引起颤动。过去认为心房扑动和颤动发生机制中的环行节律,现已被归入折返心律范畴。 4.传导异常即冲动传导异常,常见的是传导障碍,也就是传导延缓甚至阻滞。常见的传导障碍有:传导速度延缓;递减传导;单向传导阻滞;超常传导。 三、诊断方法 心律失常诊断主要依靠3个步骤,即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包括心电图在内的特殊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对心律失常的病因、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有所了解,从而决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诊断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检查最为实用,以下几种新的诊断方法亦已相继应用于临床。 1.心电图监测在一定时间内连续记录24~48h的动态心电图,可发现常规心电图所不易发现的各种心律失常,还可算出各种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和程度。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的全部窦性冲动,通过计算机专用程控软件分析处理,可测定心律变异性能,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用信号平均心电图测定心室晚电位,有助于预测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