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提高) 知识讲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提高) 知识讲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提高) 知识讲解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

2.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3.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要点梳理】

要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1.977g/L,比空气大。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

(4)固态CO2又叫干冰。二氧化碳的三态变化: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高清课堂《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4(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通过分析该实验的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两点性质:①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②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2)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

CO2+H2O=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H2CO3=H2O+CO2↑

讨论:观察课本实验6-6(如下图所示)并分析。

现象与分析:A纸花变红说明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B、C纸花不变色,说明水和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D纸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酸性。四组实验的对比说明了水和二氧化碳不使紫色石蕊变色,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酸使紫色石蕊变红,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D纸花变红后加热,又变成了原来的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又分解了。

(3)CO2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常利用此性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Ca(OH)2+CO2=CaCO3↓+H2O(清变浊)

3.二氧化碳的用途:

(1)气体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制汽水、作气体肥料、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2)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干冰,可用作①制冷剂,②形成人工云雾(舞台上),③人工降雨。

【要点诠释】

1.二氧化碳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但不是所有物质,有些物质如金属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把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时,会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盐酸、稀硫酸等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两者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后者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4.实验室久置的石灰水瓶内壁,会有一层白色物质,白色物质是CaCO3(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发生如下反应:Ca(OH)2+CO2=CaCO3↓+H2O)。

要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无毒,但在二氧化碳过多的地方,人们会感到窒息。通常空气里含0.03%体积的二氧化碳,当含量达到1%的时候,对人体就有害处;达到4%~5%的时候,会使人感到气喘、头痛、眩晕;达到10%的时候,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2.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及对策:

(1)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需求不断增大,它们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由于一些天灾和乱砍滥伐,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大片森林和草原绿地却在不断消失,从而导致碳氧循环不平衡,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2)温室效应的危害:①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②地球表面的水分蒸发,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防治措施:①减少煤、石油等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②大力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提倡种草种花增加绿化面积等。

【要点诠释】

1.空气中CO2含量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能说CO2是空气污染物,一般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大约在0.03%左右。

2.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大气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对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保持不变及人类的生存、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矿物燃料的燃烧、动植物体腐烂等。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4.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并不是说二氧化碳有毒。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

要点三、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CO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呈蓝色。

2CO+O2 2CO2

(2)还原性:CO在加热条件下,可使黑色的氧化铜变成红色的铜,同时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O2。

CO+CuO Cu+CO2

(3)毒性:一氧化碳被吸入肺里,能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碳氧血红蛋白,随血流遍布全身。由于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300倍,故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机体急性缺氧。因此一氧化碳有剧毒。

轻微中毒者,应立即撤离中毒环境,呼吸大量新鲜空气或吸氧。病情严重者,进行人工呼吸并急送医院治疗。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CO具有可燃性可作气体燃料;

(2)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要点诠释】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比较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颜色、气味、状态无色、无味的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与空气比较)比空气的大略小于空气

溶解性能溶于水难溶于水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比较

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跟水反应CO2+H2O=H2CO3/

跟石灰水反应Ca(OH)2+CO2=CaCO3↓+H2O /

跟氧气反应/ 2CO+O

2

2CO2

跟金属氧化物反应(暂不研究)CO+CuO Cu+CO2

毒性无毒剧毒

3.一氧化碳和单质碳性质的比较

(1)相似点: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金属氧化物的特点。燃烧时放出大量热,所以一氧化碳常作气体燃料。在冶金工业上常用作还原剂来冶炼金属。

(2)不同点:一氧化碳是气体,是化合物;碳是固体,是单质。由于碳元素有可变化合价,所以碳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产物不同。

4.

物质的性质用途

CO2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干冰”蒸发后,不使食物潮湿“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灭火剂

保存易腐食物人工降雨

加压能使CO2在水中溶解度增大光合作用使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CO可燃

CO具有还原性制汽水

温室肥料

气体燃料

冶金工业作还原剂

【典型例题】

类型一、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

1.小明和小红对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分袋包装的蛋糕发生了兴趣,因为蛋糕包装在充满气体的小塑料袋内,袋内的气体充得鼓鼓的,看上去好像一个小“枕头”。他们认为这种充气包装技术,主要是为了使食品能够较长时间地保鲜、保质。那么,这是什么气体呢?小红猜想是氮气,小明猜想是二氧化碳。

(1)请你帮助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小明的猜想是否正确,简要写出操作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猜想如果正确,现象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食品充气包装,对所充气体的要求是: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本题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利用已学的CO2的化学性质,进行CO2的检验,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在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

【答案】(1)用注射器抽取袋内气体通入到少量澄清的石灰水中,观察现象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无毒②不与食物反应③廉价、易获得

【解析】本题考查了CO2的鉴别方法,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对包装袋内的气体进行收集;还要考虑到食品包装相关的一些因素,总结出充气包装的气体应该符合的要求。

【总结升华】CO2的化学性质是近年新课标中考中考查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经常结合生活实际中遇到的某个问题展开探究。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怎样更好的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遇到的问题。

2.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易升华。

(1)干冰升华时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热,因此可作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2)干冰转化成二氧化碳气体后能参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故在大棚蔬菜种植中作。【思路点拨】固体CO2叫做“干冰”,其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因而具有很多重要的用途;而“冰”是水的固体,二者要注意区分。

【答案】(1)吸收

(2)气体肥料

【解析】(1)干冰升华是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需要吸收热量;

(2)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可作气体肥料,使农业增产。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CO2的用途及相关性质的掌握情况。建议大家按“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规律梳理并识记CO2的用途。

举一反三:

【变式1】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低碳”指的是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B. 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因此应禁止使用化石燃料

C.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必须做灯火试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有毒 【答案】C

【变式2】右下图是某同学对二氧化碳部分知识构建的网络图(部分反应条件和部分生成物省略)。 请按下列要求填空:

(1)物质a 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 ; (2)物质b 主要成分中阳离子是 ;

(3)物质c(C 6H 12O 6) 中C 、H 、O 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 (4)写出由CO 2生成物质d 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5)标出物质e 化学式中带点元素的化合价 。 【答案】(1)CH 4 (2)Ca 2+

(3) 6:1:8

(4)CO 2 + H 2O = H 2CO 3 (5)321

CO Na

类型二、考查一氧化碳的性质

3.三氧化二碳(C 2O 3)是金星大气层的成分之一,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下列有关三氧化二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 2O 3具有还原性

B .

C 2O 3充分燃烧的产物是CO 2

C .C 2O 3属于金属氧化物

D .C 2O 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33.3% 【答案】C

【解析】CO 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其完全燃烧的产物为CO 2,因此A 、B 说法均正确。C 2O 3中没有金属元素,属于非金属氧化物,所以C 错误。C 2O 3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2/(12×2+16×3)=33.3%。 【总结升华】根据题目信息:三氧化二碳(C 2O 3)的化学性质与一氧化碳相似,结合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以及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4.在实验室中,老师用下面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氧化铜粉下部出现了一层红亮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停止加热并冷却到室温。

(1)写出硬质大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B装置的作用是。【答案与解析】⑴2C + O2高温2CO CuO+CO△Cu+CO2

⑵防止停止加热时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倒流入大试管中,炸裂试管

【总结升华】认真分析每一装置的作用是解题关键。

举一反三:

【变式1】关于一氧化碳燃烧( 2CO+O22CO2 )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

B.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l

D.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和氧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答案】D

【变式2】CO是一种无色、无味、有毒的可燃气体,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具有还原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1)CO气体能使人中毒,其原因是。

(2)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一段时间后,再加热,其原因是。(3)实验中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是,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答案】

(1)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体内缺氧

(2)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3)黑色固体逐渐变成红色CuO+CO△2

(4)变浑浊Ca(OH)2+CO2=CaCO3↓+H2O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知识点及练习题

课题3 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 考点1 二氧化碳的性质 ⒈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⑵密度比空气大; ⑶能溶于水;(设计实验证明,参看课本P114实验6-5) ⑷CO2固体叫“干冰”。 ⒉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3实验6-4) 更不能供给呼吸(解释“屠狗洞”现象) (2)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实验探究:参看课本P114实验6-6) 化学方程式:CO2 + H2O == H2CO3 (3)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2 + Ca(OH)2== CaCO3↓+ H2O ①CO2气体的检验 ②长期放置的石灰水,瓶壁会出现一层白色物质 此反应的应用③刚抹过石灰浆的墙壁,生上炭火炉时,墙壁反而更潮湿 ④建筑工人在没有用完的石灰浆上覆盖一层土 ⑤鸡蛋放入石灰水中一会儿取出,可以保鲜 (4)二氧化碳能与炽热的碳反应CO2+ C 2CO (注:此反应为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考点2 一氧化碳的性质 ⒈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制取 C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⒉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2CO + O2点燃 =====2CO2——作燃料(是煤气的主要成分)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注意:①CO和H2一样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点燃前必须验纯(方法与H2一样) ②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但: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是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⑵还原性:CO + CuO Cu + CO2 ——冶炼金属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注意:操作顺序实验时,先通CO,后加热;实验完毕,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直至

压强(提高)知识讲解

压强(提高) 责编:武霞 【学习目标】 1、了解压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理解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要点诠释: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例如:静止在地上的篮球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的作用,篮球对地面有压力;静止在竖直墙壁旁的篮球与墙壁之间没有相互挤压,所以没有压力。 2、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受力面,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向,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 3、单位:牛顿,符号:N 4 压力重力 施力物体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支持物物体 大小决定于相互挤压所发生形变大小G=mg 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并指向受力面竖直向下 作用点在支持面上物体重心 力的性质接触的物体间相互挤压而发生形变产 生的,属于弹力 来源于万有引力,是非接 触力 受力示意图 要点二、压强(高清课堂《压强》388900)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进行实验: 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实验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结果: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计算公式及单位 ①公式:(定义公式) ②单位:国际单位为帕斯卡(Pa),简称帕。 1Pa=1N/m2。表示1m2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是1N,Pa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实际应用中常用千帕(kPa) 兆帕(MPa)作单位,气象学中常用百帕(hPa)作单位,换算 =,,。 4、注意:压强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不仅仅决定于压力大小。压力F和受力面积S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和F、S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 要点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高清课堂《压强》388900)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要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题,根据影响压强大的两个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要点诠释: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常识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常识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附件: 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常识 一氧化碳中毒,即常说的一氧化碳煤气中毒,每年春冬时有发生,掌握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基本常识十分必要。 一、常见的一氧化碳中毒原因有哪些 (一)生活用煤不装烟囱,或是装了烟囱但却堵塞、漏气。 (二)室内用蜂窝煤取暖而门窗紧闭通风不良,容易造成一氧化碳蓄积。 (三)火灾现场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四)冷天在门窗紧闭的小车内连续发动汽车,产生大量含一氧化碳的废气。 (五)一氧化碳热水器安装使用不当引起泄露。 (六)城区居民使用管道一氧化碳,管道中一氧化碳浓度为25%至30%,如果管道漏气、开关不紧或烧煮中火焰被扑灭后,一氧化碳大量溢出,可造成中毒。 二、怎样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冷天取暖或使用一氧化碳时,一定注意室内通风换气,这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关键。要克服麻痹思想,房内生火取暖,一定要安装排烟设备,并经常检查有无堵塞和漏洞,及时修理。烟筒伸到室外的部分,最好安一个弯头,防止呛风倒烟,室内门窗不要关得太严。用一氧化碳或液化气做饭烧水,也应严防一氧化碳中毒,办法是注意管道有无漏气,不用火时应关紧闸门。 三、一氧化碳中毒的症状有哪些 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中毒时间稍长,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严重的可出现多汗、烦躁、走路不稳、皮肤苍白、意识模糊、困倦乏力、虚脱或昏迷等症状,皮肤和粘膜呈现一氧化碳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甚至大小便失禁,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会很快死亡。 四、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护措施有哪些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教学内容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考点清单 1. 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2. 了解并关注温室效应。 3. 掌握一氧化碳的性质。 4. 理解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及使人中毒的原因。 三、全面突破 知识点1: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 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 3. 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4.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在通常情况下,CO 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塑料瓶变瘪;鸡蛋进入瓶内。 2. 与水反应:3222CO H O H CO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O H CO CO H 223 2+↑=。 3. 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原因: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CaCO 3沉淀。 化学方程式:CO 2 + Ca (OH )2== CaCO 3↓+ H 2O 此反应的应用? ? ???????

4. 不支持呼吸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CO2用途利用的性质 灭火CO2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制冷剂、 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 制啤酒、汽水等碳酸饮料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3 2 2 2 CO H O H CO= +;生成的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O H CO CO H 2 2 3 2 + ↑ = 气体肥料绿色植物利用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 四)温室效应 1.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的现象。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等。 2. 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候变暖,这样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 防治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②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典型例题】 例1:二氧化碳占空气总体积的0.03%,正常情况下能维持这个含量基本不变是因为自然界存在如图所示的循环过程,图中A处不包括下列哪项() A. 发展和利用太阳能 B. 植物的呼吸作用 C. 人和动物的呼吸 D. 含碳燃料的燃烧 【解析】二氧化碳的循环使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相对稳定,对生命活动非常重要,对循环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掌握。由题中图示显示,A处应是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B、C、D都符合这一要求。 【答案】A 例2:常用二氧化碳灭火的原因是 A. 它是一种能溶解于水的气体 B. 降温加压下它可以变成固体“干冰” C. 通常状况下,它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D. 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解析】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但是氮气也能灭火(氮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为什么不常用氮气来灭火呢?由于在通常状况下,氮

电压(提高)知识讲解

电压(提高) 撰稿:肖锋编稿:雒文丽 【学习目标】 1.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单位,并会进行单位换算; 2.理解电压的作用,了解在一段电路中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 3.了解常用电源的电压值; 4.知道电压表的符号、使用规则、读数。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电压的作用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 3.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②电路是连通的。 4.电压的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换算关系: 1kV=1000V 1V=1000mV 1mV=1000μV 5.记住一些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的电压2V,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要点诠释: 1.说电压时,要说“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或“某两点”间的电压。 2.电源的作用是使导体的两端产生电压,电压的作用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源将其它形 式的能转化成电能时,使电源的正极聚集正电荷,负极聚集负电荷。 要点二、电压的测量——电压表 1.仪器:电压表,符号: 2.读数时,看清接线柱上标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电压值。 3.使用规则:“两要;一不”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应该使标有“—”号的接线柱靠近电源的负极,另一个接线柱靠近电源的正极。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 危害:被测电压超过电压表的最大量程时,不仅测不出电压值,电压表的指针还会被打弯甚至烧坏电压表。 选择量程:实验室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 0~3V和0~15V。测量时,先选大量程试触,若被测电压在3V~15V之间,可用15V的量程进行测量;若被测电压小于3V,则换用小的量程。 要点诠释: 1.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异 项目电流表电压表同 异符号 连接串联并联 直接连接电源不能能 量程0.6A,3A3V,15V 每大格0.2A,1A1V,5V 每小格0.02A,0.1A0.1V,0.5V 内阻很小,几乎为零,相当于短路。很大,相当于开路。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练习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习题精选(一) 1.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是黑色固体,乙、丙为五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是一种化合物 B.乙是一氧化碳 C.丙是一氧化碳 D.丙是二氧化碳 2.下图的漫画反映了一氧化碳具有( ) A.还原性 B.剧毒性 C.可燃性 D.氧化性 3.下列二氧化碳的用途中,既与它的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它的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生产化肥 B.用来灭火 C.生产纯碱 D.干冰用作制冷剂和用于人工降雨 4.把w克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x克。若先将w克CO2经过:CO2→CO→CO2变化(假定无损耗),再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y克。则x与y 的关系是( ) A.x=y B.x>y C.x

情况,说明原因)。(1) ;(2) 。 6.“南极的冰化了”,这是中央电视台2002年5月22日《东方时空》中一个节目的标 题,说的是南极一块叫“拉森B”的冰架发生坍塌,其断裂的面积比上海市还大。这是大自 然又一次发出的警告;地球正在变暖!温室效应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2)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边做起,比如说双面使用纸张。双 面使用纸张和温室效应之间的关系是。 (3)请再举出一件你可以做到的有利于温室效应的事情。 7.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空隙呼出二氧化碳,为了停止 鸡蛋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的目的,人们常用石灰水作为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化学方 程式表示为。 8.简答题, (1)实验室为什么不能用稀硫酸跟碳酸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2)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会产生什么现象?此试液加热煮沸后,会发生什么变 化?冷却后向上述试液投入活性炭并振荡,又发生什么变化? (3)为什么干冰可作制冷剂和人工降雨? (4)为什么用石灰浆粉刷的墙壁几天后就变硬了? (5)为什么有时人走进菜窖会突然晕倒?进入菜窖前应怎样检验并避免发生这种事故? 9.石灰石是我国主要矿产之一。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 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 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实验 1 2 3 4 加入样品的质量/g 5 10 15 20 生成的CO2质量/g 1.76 3.52 4.4 m (1)哪几次反应中矿石有剩余? (2)上表中m的数值是。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考试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考点一)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 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高温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考点二):①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 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肥料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 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压强(提高)知识讲解

压强(提高) 【学习目标】 1、了解压力,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2、理解压强的定义、公式及单位,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要点梳理】 要点一、压力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要点诠释: 1、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相互挤压。例如:静止在地上的篮球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的作用,篮球对地面有压力;静止在竖直墙壁旁的篮球与墙壁之间没有相互挤压,所以没有压力。 2、方向: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垂直,并指向受力面,由于受力物体的受力面可能是水平面,也可能是竖直面,还可能是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因此压力的方向没有固定指向,它可能指向任何方向,但始终和受力物体的受力面相垂直。 3、单位:牛顿,符号:N 4 要点二、压强 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要点诠释: 1、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 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和假设: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进行实验: ①照图甲那样,把小桌腿朝下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②再照图乙那样,在桌面上放一个砝码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③再把小桌翻过来,如图丙,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 实验步骤①、②是受力面积一定,改变压力的大小,步骤②、③是压力一定,改变受力面积。

实验结果: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度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 2、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 3、计算公式及单位 ①公式:(定义公式) ②单位:国际单位为帕斯卡(Pa),简称帕。 1Pa=1N/m2。表示1m2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是1N,Pa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1Pa。实际应用中常用千帕(kPa) 兆帕(MPa)作单位,气象学中常用百帕(hPa)作单位,换算 =,,。 4、注意:压强大小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共同决定的,不仅仅决定于压力大小。压力F和受力面积S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压强p和F、S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在S一定时,p与F成正比,在F一定时,p与S成反比。 要点三、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要增大或减小压强的问题,根据影响压强大的两个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增大或减小压强。 要点诠释: 1、增大压强的方法 2、减小压强的方法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1、如图甲所示,将一块质地均匀的长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水平力F向右缓慢推动木板,

(整理)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一氧化碳的性质: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有毒的气体,熔点—199℃,沸点—191.5℃。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l.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它为中性气体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氧化碳分子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十2,能进一步被氧比成+4价,从而使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2CO+O22CO2 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因此一氧化碳可以作为气体燃料。 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高温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如: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将氧化锌还原成金属锌: 一氧化碳还有一个重要性质: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它能和一些金属单质发生反应,主成分子化合物。如Ni(CO)4(四羰基镍)、Fe(CO)5(五羰基铁)等,这些物质都不稳定,加热时立即分解成相应的金属和一氧化碳,这是提纯金属和制得纯一氧化碳的方法之一。

一氧化碳的的用途: 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高温时能将许多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如:将黑色的氧化铜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将氧化锌还原成金属锌: 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与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二价铁的呼吸酶结合,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物。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o2hb)的解析与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的生命。正常情况下,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将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血红蛋白(o2hb)被输送到机体的各个器官与组织,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比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很多的一氧化碳将进入机体血液。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百~3百倍。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解离速度,只是氧血红蛋白(o2hb的1/36百。一氧化碳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与机体吸收高浓度一氧化碳空气的时间长短。一氧化碳中毒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含量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中毒的严重程度则与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有直接关系. 此外,机体内的血红蛋白(hb)的代谢过程,也能产生一氧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案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的重要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知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2、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知道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和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4、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完成一些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 2、二氧化碳的重要化学性质。 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 4、温室效应的形成、危害性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2、辨证观点的培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观察、对比分析、总结、联系实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CAI多媒体课件、紫色石蕊浸泡过的干燥小纸花、澄清石灰水、新鲜鸡血、抗凝血剂、CuO、干冰、导管、试管、烧杯、铁架台、玻璃管、阶梯蜡烛、酒精灯、单双孔塞、火柴等、学生分组(四人一小组)。 2.学生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玻璃片、小烧杯、镊子、白铁皮阶梯架、软塑料瓶、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大理石、稀盐酸、醋酸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课 (幻灯片)1.有人牵着一条狗走进爪哇的毒谷,狗晕倒了,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腰欲救狗时,人也晕倒了。这是为什么呢? 2.谜语:它可以翻手为云,复手为雨,是“植物的粮食”、“灭火的先锋”、墙壁的“粉刷匠”、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之一。它是一种什么物质? [教师讲述] 1.是二氧化碳所致;2.二氧化碳。 [引言] 认识一种物质主要是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等方面着手,以便我们更好地使用它。那么二氧化碳具有哪些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先来一起探究一下。 授新课 一、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 。 [学生活动] 制取并收集三个集气瓶和一个软塑料瓶的CO 2 活动与探究一: (幻灯片)⑴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阶梯架上,把阶梯架放在烧杯里,将一个集气瓶中的CO 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并分析。 2

角(提高)知识讲解

角(提高) 责编:康红梅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换算及运算; 2. 掌握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熟悉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5.掌握余角、补角及对顶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其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6?了解方位角、钟表上有关角,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角的概念及表示 1 ?角的定义: (1) 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 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如图 图1 图2 (2 )定义二: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射线 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 如图2所示,射线0A 绕它的端点0旋转到0B 的位置 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起始位置 0A 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 0B 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 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 角的边是射线;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2) 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0A 绕点0旋转,当终止位置 0B 和起始位置0A 成一 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 2所示继续旋转,0B 和0A 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 做周角. 平角 图I 2. 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 四种: 周角 图2

?示方法 图示 记法 '适范围 (1)用三个丸 垢字母表示 裁 A BOA 任柯情况都适 用,表示顶点的 字母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 写字母表示, / O AO 以某一点为顶点 的甬只有一个 时,可以用顶点 表示角 (各)用阿拉 伯數字表示 £1 任何情况那适用 (4)用希腊字 / /.a 任何情况都适用 1°的—为1分,记作“ 1 ‘” 1 ‘的—为1秒,记作“ 1 〃” .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 60 60 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1 周角=360° , 1 平角=180°, 1°= 60’,1 '= 60〃. 要点诠释: 在进行有关度分秒的计算时,要按级进行,即分别按度、分、秒计算,不够减,不够除 的要借位,从高一位借的单位要化为低位的单位后再进行运算, 在相乘或相加时,当低位得 数大于60时要向高一位进位. 2. 角的比较:角的大小比较与线段的大小比较相类似,方法有两种. 方法1:度量比较法.先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方法2 :叠合比较法?把其中的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作比较. 如比较/ AOB 和/A ‘ O ‘ B '的大小: 如下图,由图(1)可得/ AOB / A ‘ 0’ B ’. 3. 角的和、差关系 要点诠释: 在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再注上相应数字或字母. 3.角的画法 (1) 用三角板可以画出 30 °、45 °、60 °、90°等特殊角. (2) 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 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要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 角度制及其换算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 1 1 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

梯形(提高)知识讲解

梯形(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梯形的有关概念,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概念. 2.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3.初步掌握研究梯形问题时添加辅助线的方法,使问题进行转化. 4. 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梯形问题. 5. 掌握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定理. 【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梯形的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在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一腰和底的夹角叫做底角. 要点诠释:(1)定义需要满足三个条件:①四边形;②一组对边平行;③另一组对边不平行. (2)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关键在于另一组对边的位置或者数量关系的不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平行四边 形两组对边都平行;平行四边形中平行的边必相等,梯形中平行的一组 对边必不相等. (3)在识别梯形的两底时,不能仅由两底所处的位置决定,而是由两底的长度来决定梯形的上、下底. 知识点二、等腰梯形的定义及性质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性质:(1)等腰梯形同一个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要点诠释:(1)等腰梯形是特殊的梯形,它具有梯形的所有性质. (2)由等腰梯形的定义可知:等腰相等,两底平行. (3)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这是等腰梯形的重要性质,不仅是“下底角”相等,两个“上底角”也是相等的. 知识点三、等腰梯形的判定 1.用定义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判定定理:(1)同一底边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知识点四、辅助线 梯形问题常常是通过作辅助线转化为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问题加以研究,一些常用的辅助线做法是: 方法作法图形目的 平移平移一腰 过一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 分解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 三角形 过一腰中点作另一腰的平 行线 构造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对 全等的三角形

角提高知识讲解

角(提高) 【学习目标】 1掌握角的概念及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并能进行角度的互换; 2. 借助三角尺画一些特殊角,掌握角大小的比较方法; 3. 掌握角的和、差、倍、分关系,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4. 掌握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的概念及性质,会用余角、补角及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5?了解方位角的概念,并会用方位角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角397364角的概念:】 知识点一、角的概念 1 ?角的定义: (1 )定义一: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 形成的图形,射线旋转时经过的平面部分是角的内部. 如图2所示,射线OA绕它的端点0旋转到0B的位置时,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起始位置0A 是角的始边,终止位置0B是角的终边. 要点诠释: (1)两条射线有公共端点,即角的顶点;角的边是射线;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 (2)平角与周角:如图1所示射线0A绕点0旋转,当终止位置0B和起始位置0A成一条直线时, 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如图2所示继续旋转,0B和0A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2. 角的表示法:角的几何符号用"/”表示,角的表示法通常有以下四种:要点诠释: 用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表示角时,要在靠近角的顶点处加上弧线,且注上阿拉伯数字或小写希腊字母. 3. 角的画法 (1)用三角板可以画出30°、45 °、60°、90°等特殊角; (2)用量角器可以画出任意给定度数的角; (3)利用尺规作图可以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知识点二、角的比较与运算 1.角度制及其换算 1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分、秒,把一个周角平均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的角,1°的为1 60 1 分,记作“ 1'”,1 '的丄为1秒,记作“ 1 〃”.这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 60 制. 1 周角=360 °, 1 平角=180 ° , 1°= 60', 1 '= 60 〃. 要点诠释: 在进行有关度分秒的计算时,要按级进行,即分别按度、分、秒计算,不够减,不够除的要借位,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新人教版)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相关知识(新人教版)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实验操作】如右图(1),将CQ气体慢慢倒入杯中。 【实验现象】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气体沿烧杯内壁流下,先聚集在底部,然后逐渐上升,把杯内的空气自下而上排出。 【实验结论】①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2、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实验操作】如右上图(2 )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实验现象】瓶体变瘪。 【实验分析】二氧化碳溶于水时,使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小,因而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把瓶子压瘪了。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⑴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CQ固体叫“干冰”); ⑵密度比空气大;⑶能溶于水; 4、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注意:二氧化碳没有毒性)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实验操作】 取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第一朵纸花喷上稀醋酸,第二朵纸花喷上水,第三朵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第四朵纸花喷上水之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四朵纸花的颜色变化。然后将第四朵纸花取出,小心烘烤,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①第一朵小花变红;② 第二朵小花不变色;③ 第三朵小花不变色;④ 第四朵 小花变红;⑤ 第四朵小花被烘烤后由红色变成紫色。 【实验分析】 ①醋酸能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酸(溶液)可以使紫色石蕊变红;②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③ 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④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⑤ 说 明碳酸被分解了。 【化学方程式】 CQ+HO=HCQ和H2CQ=H2O+CE 【注意事项】 ①第二朵、第三朵纸花可以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 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纸花必须是干燥的。如果纸花不是干燥的,那么在把第三朵纸花放入水中时,CQ 会与纸花里的水分反应生成碳酸使纸花变红,这样就起不到对照的作用。 ③二氧化碳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但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摩擦力(提高)知识讲解

摩擦力(提高)知识讲解-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摩擦力(提高)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用平衡的观点解决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要点诠释: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的实际作用点是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2、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的区别: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往往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要点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实验重点是测滑动摩擦力大小。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拉力与摩擦力平衡,其大小相等,弹簧测力计的读数跟摩擦力的大小相等。所以,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中就知道摩擦力的大小。 注意: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中没有“接触面积”,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大小”无关,而是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 增大摩擦减小摩擦 方法举例方法举例 增大压力用力捏闸减小压力推轻箱子 使接触面粗糙鞋底刻花纹使接触面光滑磨光刀面 变滚动为滑动刹车过程变滑动为滚动车轮 使摩擦面分离加润滑油给机器点油加气垫气垫船 【典型例题】 类型一、摩擦力 1、下列关于摩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力肯定是阻碍物体运动的 B. 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C. 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D.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摩擦力作用时,它自身也会受摩擦力的作用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练习20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自主学习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将二氧化碳制成干冰B.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 C.石蕊试液遇二氧化碳变红D.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木炭层产生一氧化碳 答案:A 2.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中,既与物理性质有关,又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 A.制干冰 B.灭火C.制纯碱D.制尿素 答案:B 3.下列各组物质中的主要成分都可用CaCO3来表示的是( ) A.生石灰,石灰石B.石灰浆,石灰石 C.生石灰,石灰水D.石灰石,大理石 答案:D 4.下列物质中,不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是( ) A.灼热的焦炭B.灼热的氧化铜 C.石蕊试液 D.石灰水 答案:B 5.下列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大气的是( ) A.氢气B.氧气C.一氧化碳D.氮气 答案:C 6.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火焰是( ) A.淡蓝色B.蓝色 C.黄色D.苍白色 答案:B 7.下列物质中,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化合物是( ) A.CO2B.CO C.H2D.C 答案:C 8.敞口放置的澄清石灰水,久置空气中石灰水会变___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含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浑浊二氧化碳 CO2+Ca(OH)2= CaCO3↓+ H2O 基础巩固 9.如图6-10,点燃两支短蜡烛,分别放在白铁皮架的两个阶梯上,把铁皮架放在烧杯里,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答案:蜡烛由上至下依次熄灭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0.一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气味、_____________溶于水的气体;在化学性质方面,CO有_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性.一氧化碳中混有一定量的氧气或空气,点火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点燃前必须先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没有没有难可燃性还原性发生爆炸检验纯度 11.燃烧正旺的煤炉中由下至上发生的反应的方程式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点燃 CO2(2)CO2+C点燃2CO (3)2CO+O2点燃2CO2

实数(提高)知识讲解

实数(提高) 【学习目标】 1.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 2. 了解有理数的概念、运算法则在实数范围内仍适用 .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理数与无理数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要点诠释:(1)无理数的特征:无理数的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无理数的小数部分不循环, 不能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2)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形式:①含π类.②看似循环而实质不循环的数, 如:1.313113111…….③带有根号的数,但根号下的数字开方开不尽, 要点二、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1.实数的分类 按定义分: 实数???有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 按与0的大小关系分: 实数0??????????????? 正有理数正数正无理数负有理数负数负无理数 2.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数轴上的任何一个点都对应一个实数,反之任何一个实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一个点与之对应. 要点三、实数大小的比较 对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右边的点所表示的实数总是比左边的点表示的实数大. 正实数大于0,负实数小于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要点四、实数的运算 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 当数从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以后,实数之间不仅可以进行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乘方运算,而且正数及0可以进行开平方运算,任意一个实数可以进行开立方运算.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 【典型例题】 类型一、实数概念 1、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1 4 π, 5 2 -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答案与解析】 有理数有: 1 4 , 5 2 - , ,0, π, 0.3737737773…… 【总结升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称为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又叫无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有三种形式:①含π类.②看似循环而实质不循环的数,如:0.3737737773…… 举一反三: 【高清课堂:389317 立方根实数,例1】 【变式】判断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对的用“√”,错的记“×”表示,并说明理由. (1)无理数都是开方开不尽的数.( ) (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 ) (3)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 ) (4)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零、负无理数.( ) (5)不带根号的数都是有理数.( ) (6)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 (7)有理数都是有限小数.( ) (8)实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 【答案】 (1)(×)无理数不只是开方开不尽的数,还有π,1.020 020 002…这类的数也是无理数. (2)(√)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是属于无限小数范围内的数. (3)(×)无限小数包括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两类数,其中无限不循环小数才 是无理数. (4)(×)0是有理数. (5)(×)如π,虽然不带根号,但它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是无理数. (6)(×)如,虽然带根号,但=9,这是有理数. (7)(×)有理数还包括无限循环小数. (8)(√)有理数可以用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表示,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所以 有理数集合 无理数集合

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五种方法

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五种方法: 一是根据密度不同,分别将它们充入气球; 二是根据水溶性不同,分别将它们通入石蕊试液中; 三是根据可燃性不同; 四是根据还原性不同,分别将它们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 五是根据是否与碱溶液反应,分别将它们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 【将带火星的木条不能检验二者,因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不支持燃烧的;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是正确的。】 为什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白光是正确的?谢谢... 回答 因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是在纯氧中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CuSO4+2NaOH=Cu(OH)2↓+Na2SO4 蓝色沉淀生成、上部为澄清溶液质量守恒定律实验 Ca(OH)2+CO2= CaCO3↓+ H2O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用CO2检验和石灰浆粉刷墙壁 Ca(HCO3)2Δ CaCO3↓+H2O+CO2↑ 白色沉淀、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水垢形成.钟乳石的形成 HCl+AgNO3= AgCl↓+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Cl—的原理Ba(OH)2+ H2SO4=BaSO4↓+2H2O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 SO42—的原理 BaCl2+ H2SO4=BaSO4↓+2HCl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的原理 Ba(NO3)2+H2SO4=BaSO4↓+2HNO3 生成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检验SO42—的原理 FeCl3+3NaOH=Fe(OH)3↓+3NaCl 溶液黄色褪去、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AlCl3+3NaOH=Al(OH)3↓+3NaCl 有白色沉淀生成 MgCl2+2NaOH = Mg(OH)2↓+2NaCl CuCl2+2NaOH = Cu(OH)2↓+2NaCl 溶液蓝色褪去、有蓝色沉淀生成 CaO+ H2O = Ca(OH)2 白色块状固体变为粉末、生石灰制备石灰浆 Ca(OH)2+SO2=CaSO3↓+ H2O 有白色沉淀生成初中一般不用 Ca(OH)2+Na2CO3=C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工业制烧碱、实验室制少量烧碱 Ba(OH)2+Na2CO3=BaCO3↓+2Na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Ca(OH)2+K2C O3=CaCO3↓ +2KOH 有白色沉淀生成 AgNO3+NaCl = AgCl↓+Na NO3 白色不溶解于稀硝酸的沉淀(其他氯化物类似反应)应用于检验溶液中的氯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