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肋片散热分析—计算传热学课程设计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储建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

设计报告

.

学生姓名:龚波

学号:08123217

专业班级:热能与动力工程08-2班

指导教师:黄善波

\

2011年 7 月 5 日

1 设计题目

在工程实际中,往往需要增加(对流)传热量,应用比较广泛的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增加换热面积,即采用肋片—在材料消耗量增加较少的条件下能较多地增大换热面积。在一些换热设备中,肋片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如制冷装置的冷凝器、散热器、空气加热器等等。

设计题目

某等截面圆柱形直肋,设肋端是绝热的。试分析在一定的金属消耗量下,为使肋片的散热量达到最大时所需要的肋片尺寸,并分析肋片的材料、表面传热系数对该尺寸的影响。

`

已知参数

为了求得数值结果和利用结果进行分析,现给定题目相关已知量,包括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λοk(T)=400(1+,肋基温度T w=95℃,肋表度黑度ε=,周围空气温度T f=20℃,环境辐射温度T s=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8W/(m2?℃)。

2 物理与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

发生在肋片的导热过程严格地说是多维的。如图1所示,暴露于恒温流体的圆柱肋片(肋高为L,直径为D)。由于圆柱直肋各处受热均匀,再加上肋片通常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导热系数比较大,可以想象肋片内温度将仅沿肋高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再直径方向上变化相比很小。因此,假设该圆柱直肋在同一截面上温度相同,则该问题可转化为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导热问题。

dt/dx=0

H

t f

t f

t w

t s

ε

D

图1 圆柱肋片物理模型图

数学模型

以肋基为坐标原点,圆柱肋片厚度方向为坐标正方向,建立坐标系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物理模型,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可描述如下: ()()44

0c f b s d dT A U h T T T T dx dx

λεσ????--+-= ?????

(1-a )

左右两侧相应的边界条件分别是第一类边界条件和第二类边界条件,分别描述如下:

左边界

0w x T T == (1-b )

右边界

0x L

dT

dx

== (1-c )

图2 圆柱肋片数学模型图

3 数值处理与程序设计

数学模型无量纲化

为了使数值计算结果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将上述数学模型无量纲化。为此定义

x

x L =,f w f

T T T T θ-=

- (2) 控制方程无量纲化后,方程整理为

()4

4

2

2

2

32

10f s

c b w f w f w f

T T d dk d UL h T T k d A T T T T d x d x θθθεσθθλ?

????

????

?????+-?+-+-= ? ??? ? ?

?--???????

???

???

?

(3) 定义 1d dk k k d θ=

,Lx UL

S A

=,c c h L Bi ολ= ,

(

()3

b w f R T T L

N ο

εσλ-=

,f f w f

T T T θ=

-,

s

s w f

T T T θ=- (4)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

2

2442

0Lx d c R f s S d d k Bi N k d x d x

θ

θθθθθ????+-++-= ??????? (5-a ) 左边界

1x θ

== (5-b)

右边界

1

0x d d x

θ

== (5-c )

试射法的形式

.

1y θ=,

1

2dy d y d x d x

θ== (6)

则有试射法形式模型

1

2dy y d x

= (7-a ) ()

{

}

4

2

42211Lx d c R f s S dy k y Bi y N y k d x

θθ??=-+++-????

(7-b)

左边界

11121P y Q y W +=

(7-c )

其中,P 1=1,Q 1=0,W 1=1

右边界

21222P y Q y W += (7-d ) 其中,P 2=0,Q 2=1,W 2=0

程序编写

圆柱直肋一维稳态导热数学模型是二阶常微分两点边值问题,可以采用试射法求解。其基本思想是将边值问题转换为初值问题求解。 3.3.1 设计特点

在主程序外设置全局变量,为使在调用各子程序时,不会因实参与形参的作用范围而无法编译、运行程序。

在主程序头部,对参数赋值,对体积和肋高赋值应注意范围和两者的关联性。此处赋值V=0.00002m 3,L=0.5m ,保证程序结果为最大传热量,而且保证了足够的计算空间又不至于过分浪费系统资源。

利用循环实现计算最大传热量的过程,首先调用肋高函数得到按线性规律递减的肋高,再调用shoot 函数计算相应肋高时的肋基温度梯度,调用热量函数求解热量Q[g],输出各个肋高下的肋基温度梯度和热量,为了便于了解热量随肋高的变化关系。比较各肋高下的热量值,将最大热量值对应下标保留。然后,输出最大热量Q[max]和相应的肋高LG[max],再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圆柱肋片的面积A ,半径r 和此时的最佳长径比CJB (肋高与半径的比值)。再次调用shoot 函数,求解最大传热量时圆柱肋片的温度分布和温度梯度。

/

求出最大传热量使用后,对程序进行验证,用户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对热量函数RL,用户子程序的相关参数进行设置,不需要对验证程序进行操作,即可对程序结果进行验证。本程序在无辐射和导热率为定值时,即λ=C(常数),N R=0时,验证程序自动执行。

本程序采用的试射法考虑了物性的变化,辐射的影响,且对模型进行了无量纲化,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3.3.2 程序流程

先给程序中相关参数赋值,给定材料体积,利用试射法计算各个肋高是的肋基温度和温度梯度,根据温度梯度求肋片相应肋高的传热量,比较各个传热量值确定最大传热量,最后输出最大传热量对应结果,如果初参数满足验证程序的条件,执行验证程序并输出验证程序的结果,程序结束。程序流程图如下。

图3 程序流程图

4 模型与程序的验证

模型验证

为了方便利用解析解验证程序,将本题简化为常物性、无辐射等截面直肋一维稳态

导热模型。已知肋片材料导热系数λ=100 W/(m ?℃),肋基温度T w =95℃,周围空气温度

T f =20℃,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 =8W/(m 2?℃)。建立坐标系,列出其控制方程式及定解条件:

22

2d m dx

θθ=

(8-a)

"

00,;θθ===-w f x t t ,

==d x H dx

(8-b)

其中过余温度f t t θ=-,m =

式(8-a )是一个二阶线性微分方程,由两边界条件可求出精确解为

()()

ch m x h ch mh θθ-????= (9)

程序验证

将式(9)中参数换算成无量纲形式,然后编程,计算出每个节点温度的解析解(验证程序见附录)和数值解(验证源程序见附录),进行比较,如表格1。

表1 λ=100、无辐射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值数值解和分析解

x 数值解 ·

理论解

百分误差/%

0 1 1

0 ;

0 @

0 /

0 /

\

!

'

1

00.20.40.60.81

1.20

0.3

0.60.9

1.2

无量纲位置

无量纲温度

图4 圆柱直肋无量纲温度分布曲线

由上述图表可知圆柱肋片分析解和数值解相差不大,二者吻合较好,可以说明所编制的数值解法的程序是正确的。

5 计算结果与分析

肋高与热量的关系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肋基温度T w =95℃,肋表度黑度 =,周围空气温度T f =20℃,环境辐射温度T s =15℃,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 =8W/(m 2?℃)时,圆柱肋片肋基无量纲温度梯度和传热量见表2。

表2 不同长度下肋片的传热量

任意长度L/m肋基温度梯度热量 /W ~

10

10

@

>

?

·

-

^

:

%

从表中结果易看出在肋高为0.50m和0.49m的时候,肋基温度梯度为正值,传热量为负值,与实际情况不符。这是因为肋高增加,一定的耗材下,肋片直径变小,对流换热量处理成广义热源已不合适,即不能作为一维稳态导热模型看待。此时,增大肋片体积、增加导热率或减小对流换热系数,又能满足模型使用调节。忽略表中前两行的数据绘图见图5。

图5 不同长度下肋片传热量曲线

由图可知传热量随着肋高先增后减,传热量最大在肋高L=取得。因为Φ=-λAy0[1],在肋基,温度始终为t w,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y0[1]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A 随肋高增加而变小,所以存在最佳肋高使传热量最大。

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材料的导热率λ=400(1+,肋表度黑度ε=,圆柱肋片在不同表面换热系数h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3。

表3 不同表面传热量下的LG[max]和CJB

由表易知,随着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减小的。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Φ=-λAy0 [1]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

材料导热率的影响

无辐射,肋表面空气的表面换热系数h c =8W/(m 2?℃)时,不同导热系数λ时,为使传热量最大,相应最佳肋高LG[max]和最佳长径比CJB (肋高与半径的比值)见表4。

表4 不同传热系数下的LG[max]和CJB

由表易知,随着导热系数的增加,最佳肋高是逐渐增大的。因为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Φ=h c A(t-t f

)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6 结论

在肋基,温度始终维持不变,即导热系数不变,肋基温度梯度为负且和圆柱截面积

A 随肋高增加而变小,由傅里叶公式可知存在最佳肋高使肋片传热量最大,在题目已知条件下,当肋高L=0.23m 时取得最大散热量Φ=;表面传热系数的增加,传热量增加,由傅里叶公式知,需要增大肋基导热面积,所以最佳肋高减小;导热系数变大,传热量增加,由对流换热公式知,需增加圆柱侧面积以加强换热,所以最佳肋高增加。

参考文献

:

[1] 黄善波,刘中良.计算传热学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热能与动力工程系,2009 [2]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附录1 主要程序

表5 程序列表

已知参数赋值

//输入圆柱肋体积V 、任意给定肋高L 及肋高变化步长bc

V=;

L=;

bc=;

void fct(int N,double x,double y[],double f[])

//函数子程序,用户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double Kd,Slx,Bic;

Kd=+*y[0]);

Slx=2*LGZ*sqrt*LGZ/V);

Bic=*LGZ/;

Nr=*LGZ/;

f[0]=y[1]; //f[0]=dy1/dx

f[1]=-Kd*y[1]*y[1]+Slx*(Bic*y[0]+Nr*(pow((y[0]+,4)-pow,4)));

return;

}

void pqw1(double Y,double *P,double *Q,double *W)

//左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a)

//P1*y1+Q1*y2=W1-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

*P=;

*Q=;

*W=1;

}

void pqw2(double Y,double *P,double *Q,double *W)

//右边界处的第三类边界条件(x=xb)

//P2*y1+Q2*y2=W2-用户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修改

{

*P=0;

*Q=1;

*W=0;

return;

}

求最大传热量

//调用各个函数求最大传热量

@

for(g=0;L-g*bc>0;g++)

{

//用肋高函数求肋高

LG[k]=LeiGao(L,bc,k);

LGZ=LG[k];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

//求热量

Q[k]=RL(V, y0);

LG[g]=LeiGao(L,bc,g);

LGZ=LG[g];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g]=RL(V, y0);

//输出任意长度及所对应的热量

printf("%f ",LG[g]); //输出长度 fprintf(fp,"%f ",LG[g]);

printf("%f ",y0[1]); //输出肋基出温度梯度 fprintf(fp,"%f ",y0[1]);

printf("%6.4f \n",Q[g]); //输出对应传热量

fprintf(fp,"%6.4f \n",Q[g]);

//保存最大传热量

if(Q[k]

}

//输出最大传热量,并输出对应圆肋的尺寸

max=k;

LG[max]=LeiGao(L,bc,max);

LGZ=LG[max];

A=V/LG[max];

r=sqrt(A/;

CJB=LG[max]/r;

printf("最佳肋高LG[max]=%f\n",LGZ);

fprintf(fp,"最佳肋高LG[max]=%f\n",LGZ);

printf("最佳面积A=%f\n",A);

fprintf(fp,"最佳面积A=%f\n",A);

printf("最佳半径r=%f\n",r);

fprintf(fp,"最佳半径r=%f\n",r);

printf("最佳长径比CJB=%f\n",CJB);

-

fprintf(fp,"最佳长径比CJB=%f\n",CJB);

x=xa;

//利用试射法确定m

shoot(N,NS,x,h,M1,M2,Eps,y0,y);

Q[max]=RL(V, y0);//求最大传热量

printf("最大热量Q[max]=%6.4f ",Q[max]);

fprintf(fp,"最大热量Q[max]=%6.4f ",Q[max]);

printf("\n\n\n");

<

fprintf(fp,"\n\n\n");

//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分布

printf("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输出最大传热量时的温度分布\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表头

printf(" x y1 y2\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 x y1 y2 \n");//保存到文件中 //输出x=a时的结果

printf("%6.4f ",xa);

fprintf(fp,"%6.4f ",xa);

for(i=0;i

{

printf("%10.6f ",y0[i]);

fprintf(fp,"%10.6f ",y0[i]);

}

printf("\n");

%

fprintf(fp,"\n");

x=xa;

//调用R-K方法计算并输出后续各点的值

for(i=0;i

y[i]=y0[i];

for(j=0;j

{

rungek(N,&x,h,y); //根据求出的m解决问题

.

printf("%6.4f ",x);

fprintf(fp,"%6.4f ",x);

for(i=0;i

{

printf("%9.6f ",y[i]);

fprintf(fp,"%9.6f ",y[i]);

}

printf("\n");

fprintf(fp,"\n");

}

验证程序

//令lmd=常数,无辐射,验证程序的正确性

if(kd==&&Nr==

{

printf("\n\n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fprintf(fp,"\n\n令lmd=100,无辐射,验证程序理论温度\n");

{

MM=sqrtr);

MMH=MM*LGZ;

printf(" x y1 y2\n");//显示在屏幕上

fprintf(fp," x y1 y2 \n");//保存到文件中

x=;

for(i=0;h*i<=;i++)

{

x=h*i;

printf("%6.4f ",x);

fprintf(fp,"%6.4f ",x);

LLWD=(exp(MMH*(x-1))+exp(MMH*(1-x)))/(exp(MMH)+exp*MMH));//温度

分布

printf("%9.6f ",LLWD); fprintf(fp,"%9.6f ",LLWD); printf("\n"); fprintf(fp,"\n"); }

*

}

附录2 数学模型的无量纲化过程推导

针对式(1)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为此定义

x

x L =,f w f

T T T T θ-=

- (10) 其中Tf 、Tw 均为常数,假定λ=λοk(T),则无量纲化过程如下。

22d dT

d T d dT A A A dx dx

dx dx dx λλλ??

=+ ???

2

22d T d dT A A dx dx dx λλ??=+ ???

(11) ()()

w f f w f d T T T T T dT d dx L d x d xL

θθ??-+-??== (12-a ) 22222

w f T T d T d dT d dx dx dx L d x θ-??== ??? (12-b)

()()w f w f f d k d dk dx T T d d T T T οολλλθ

θ==-??-+??

(12-c ) ()

2

2

2222

w f

w f w f T T T T A d dk d A L T T d L d x d x ολθθλθ--??

+

?-??

()(){}

4

40c w f b w f f s U h T T T T T T θεσθ??--+-+-=??

(13) 整理

()4

4

2

2

2

32

10f s

c b w f w f w f

T T d dk d UL h T T k d A T T T T d x d x θθθεσθθλ?

????

????

?????+-?+-+-= ? ??? ? ?

?--???????

???

???

?

(14)

定义 1d dk k k d θ=

,Lx UL

S A

=,c c h L Bi ολ= ,

()3

b w f R T T L

N ο

εσλ-=

,f f w f

T T T θ=

-,s

s w f

T T T θ=

- (15)

将上述定义带入式(3)中,整理得:

(){}

2

2442

0Lx d c R f s S d d k Bi N k d x d x

θ

θθθθθ????+-++-= ???????

(16-a)

左边界

1x θ

==

(16-b)

右边界

1

0x d d x

θ

== (16c)

热能与动力工程系

《计算传热学程序设计》成绩考核表

教师签字:——此页单独占一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