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

①community定义、组成

②结构(structure of community)

③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④生境与生态位(habitats ,niches)

⑤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㈠群落(community)

群落(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或生境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生物群落=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

植物群落学研究得最深入,理论体系完整。群落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多半是在植物群落学研究中获得的。本章概念基本都是关于植物群落的:

特征(Basic character):

优势度(Dominance):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同的。

空间、时间格局(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演替(Succession)

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

㈡群落组成

⒉1 生长型(Growth form)

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长型的生物在形态外貌、适应特点上相似。主要有:乔木(Arbor) 灌木(Shrub) 藤本植物(Liana) 附生植物(Epiphyte) 草本植物(Herbage)

⒉2生活型(Life form of plants)

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高等植物可分为五个生活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距地面h>25㎝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0<h<25㎝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h=0 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h<0芽位于较深土层或水中,多地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⑤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以种子越冬。

生活型谱(life form spectrum):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Ph。,Ch。,H。,Cr。,T。)的数量对比关系所得图表。地区的生活型谱可反映该地区气候特征。群落的生活型谱可反映该群落的生境特点。

每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常有一种生活型占优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群落环境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

⒉3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s)

Ⅰ垂直分层(Vertical stratification)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的分层现象(stratification),这主要取决于植物生活型。植物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水生群落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情况、水温和溶解氧的含量等是为了更有利地利用资源、环境、空间。

森林群落:水生群落:

乔木层(the canopy) 漂浮动物(neuston)

下木层(the understory tree) 浮游动物(plankton)

灌木层(the shrub layer) 游泳动物(nekton)

草本层(the herb layer) 底栖动物(benthos)

地被层(the forest floor) 附底动物(epifauna)

底内动物(infauna)

Ⅱ水平格局(Horizontal patttern)

主要因内部资源不均形成,受气候、土壤、植物、动物影响。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镶嵌。具有:斑块性(Patchness) 镶嵌性(Mossicism)

Eg:泰加林:北方针叶林。树种单一,如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有长颈鹿、狮子、大象等动物。有明显的旱季、雨季。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草原过渡带,沼泽滩涂。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边缘种),交错区一些物种的多样性及种群密度增大,甚至活动强度和竞争力提高的现象叫边缘效应(Edge effect)。例:潮间带(intertidal zone,涨潮的最高潮位和退潮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生物抗逆性强,抗干旱抗失水。

⒉4时间格局(temporal patterns)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的时间格局。

季相(Seasonal change):随季节交替,群落呈现不同外貌。植物群落如温带草原外貌的四季变化明显;动物群落如鸟类迁徙、变温动物的休眠和苏醒,鱼类的回游等。

昼夜变动(change of day and night):常见水生生物、昆虫等。

⒉5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网络

⑴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群落中由摄食而形成的链状食物关系。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

食物链的长度是有限的,通常只由4~5个环节构成,很少有超过6个环节的。原因:

林德曼效应(Lindeman's Effect):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即: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林德曼定律(Lindeman's law)(十分之一定律、百分之十定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

⑵成分(components):生产者(Producers),消费者(consumers),分解者(decomposers)。

⑶食物网(Food webs):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结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㈢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主要组成: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和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四个部分。

⒊1群落的物种组成(Species composition of community)

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同的。优势度(Dominance)是确定物种在群落中生态重要性的指标,优势度大的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根据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地位分类:

⑴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结构和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一般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体积较大。例林冠层的乔木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中的优势种。作用更大,更重要。

在森林群落中,林冠层是优势层,其中的优势种既是优势种,又是建群种;而灌木层中优势种就不是建群种,因为灌木层在森林群落中不是优势层。

⑵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数量与作用都仅次于优势种,在决定群落环境方面也起着一定作用的种类。例灌木。

⑶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群落常见种类,量不太多,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⑷偶见种(rare species):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数量稀少。

关键种(key species):生物量不高,但对维护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的物种,弱消失或削弱会导致其他物种的丧失,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数量可能不占优势,但作用很大。

判断方法:去除法。

例:巨藻森林中的海獭(关键捕食者;巨藻是巨大蓝棕色草一样的海生植物,根部生长着其他小型海藻,为鱼、海胆等提供栖身之处。海胆是以巨藻为食的动物,海獭捕食海胆。若某处的海獭灭绝,海胆就会把巨藻吃光。最终这片海域变得非常荒凉。一片海獭很少的海域来了新海獭,海獭将大量捕食海胆。而巨藻林会很快恢复原貌,其他藻类鱼类也会重新出现),潮间带的海星(肉食棘皮动物,防腐,再生能力极强)。

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生态入侵):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入侵种被引入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形成优势种群,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灭绝。植物区系(flora):某一区域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和。

⒊2物种多样性的量度(Measures of species diversity)

多样性指数(Diversity index) :主要有Shannon-Wiener(香浓-威纳)指数(H),物种丰度(S)、相对多度(J)

ⅰShannon-Wiener指数(H, H′):H= -∑P i㏑P i

式中:pi=N i / N,表明第i个物种的相对多度。

Shannon-Wiener指数来源于信息理论。它的计算公式表明,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即H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

ⅱ物种丰度(Species richness):群落内现存不同物种的数目。

大致从赤道到南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度逐渐减少。一般物种丰度越大,群落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大。

ⅲ物种均度(Species evenness):即物种的相对多度(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多度占所有物种的多度之和的百分比。多度:群落内各物种的个体数量)

⒊3多样性梯度

(Patterns of diversity)

由于土壤水分、海拔以及纬度等环境因素而形成的物种多样性渐次升高或降低的现象。

纬度梯度(Latitudinal species richness gradient):随纬度↑,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Altitudinal species richness gradient):反映多样性垂直递变性。随海拔↑,物种多样性↓。例山地质山顶的植物类型变化。

环境梯度(Environmental species richness gradient):例湖泊、海洋中,随水深↑,物种多样性↓。

时间梯度(Temporal species richness gradient):进化时间越长,生态位分化越严重,物种多样性越高。

⒊4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Factors affecting species diversity)

①竞争(Competition)

②捕食(Predation)

③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

其复杂性,一般可理解为斑块性和梯度的总和。空间异质性越高,群落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群落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④干扰(disturbance)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事件,具有破坏

性,它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中度干扰假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

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如果干扰频率过低,少数竞争力强的物种将在群落中取得完全优势;如果干扰频率过高,只有那些生长速度快、侵占能力特强的物种才能生存;只有当干扰频率中等时,物种生存的机会才是最多的,群落多样性最高。

㈣生态位(Niches)

生境(Habitats):生态学中指环境,又称栖息地。生境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综合形成的,而

描述一个生物群落的生境时通常只包括非生物(物理、空间)的环境。

微生境(Microhabitat,小生境):具有某一种生物的生境,每个物种都有微生境。

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tive exclusion principle ):由于竞争的

结果,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的现象

生态位(Niches):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

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包括三部分:环境,功能,地位)

⒋1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现实生态位(realized niche):自然界中现实存在的生态位,比基础生态位小。 ⒋2生态位重叠 (niche overlap )、竞争(Competition)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部分越大,竞争(Competition)越激烈。生态位重叠→竞争→→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ation ,生态位分化niche differentiation):同域的亲缘物种为了减少对资源的竞争而形成的在生态位上出现某些差别的现象, 是保持有生态位重叠现象的两个物种得以共存的原因,如无分离就会发生激烈竞争,以致使弱势物种种群被消灭。

竞争结果:两个生态位上很接近的物种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栖息地分化)、吃不同事物(食性上的特化)、不同的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分化)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以降低竞争的紧张度,从而使两种之间可能形成平衡而共存。

⒋3生态位动态(Niche dynamics)

生态位释放(niche release):研究外来物种入侵时得出,(因为没有天敌等)种间竞争的减弱

会出现某些种群扩大利用空间与资源而进入过去没有占用的生境,这种生态位扩展称为生态位释放。 此时:基础生态位<现实生态位 常对人有害 生态位重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生态位相似的

物种生活于同一空间时竞争共同资源的现象。

生态位重叠的物种因竞争排斥原理而难以长期

共存,除非空间和资源十分丰富。而资源总是

有限额,因此生态位重叠物种之间竞争总会导

致重叠程度降低,如彼此分别占领不同的空间

位置和在不同空间部位觅食等。 包含生态位重叠 等宽生态位重叠 不等宽生态位重叠 邻接生态位重叠

超体积生态位——生态位维数 :生态位的要素(温度,

食物,地表湿度,活动时间等)的综合,构成概念生态位

空间,这是一种n 维超体积,每种环境因素成为一个维度。

构造这样一个n 维超体积,必须了解此生物的一切方面,不

现实一般说来,竞争常常借助于小生境的利用、所吃食物和

活动时间的差异而大大减弱,这样就可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

减少到三个,即地点、食物和活动时间.我们可以把一个饱

和群落看作是在这样的一个三维空问内占有的一定体积。

生态位压缩(niche compression):外来种群侵入某物种所在的群落并发生竞争,使原有种群被迫缩小活动范围的现象。此时:基础生态位>现实生态位Eg:濒危物种

㈤群落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演替(succession):随时间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的有顺序的发展变化。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结构和物种组成上发

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

⒌1演替的类型

按决定演替的因素分为:①自发性(内因性)演替(Autogenic succession)。因群落内物种间的竞争抑制等改变了生态环境,群落本身也发生了变化;②异发性(外因性)演替(Allogenic succession)。指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所造成的,如火成演替、气候性演替和人为演替(森林砍伐、开荒、放牧)等。

裸地(bare soil):没有植物生长的裸露地面,是群落形成、发育和演替的最初条件和场所。从未生长过植物的裸地称为“原生裸地”,例沙丘、岩石等,几乎无土、种子、根;

原来有植物生长,后遭受严重破坏而形成的称为“次生裸地”, 例废弃农田、砍伐后的森林等,原有群落的土壤条件和某些植物种类的繁殖体(种子、根等)还遗留着。

演替按照起始基质的性质分为:

①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初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的原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根据裸地类型有旱生演替(xerosere succession)-bare ground、石生演替(litharch succession)-rock、水生演替(hydrosere succession)-lake。

②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演替。次生演替的先锋植物一般为蒲公英。有火烧演替(following fire succession)、弃耕演替(abandened fields succession)、放牧演替(grazing succession)。

⒌2演替的一般过程

⒈裸地的形成(Forming of bare ground)

⒉生物定居(Organism colonization):最早定居的物种叫先锋物种(pioneer species),常是r对促↓策生物(地衣等);形成的有一定结构功能的群落称先

进↓ 锋群落(pioneer community),多一年生草本植物。

⒊环境变化(Environmental changes):植被形成小气候,使土壤、温度等环境发生变化,

↓定居者增加有利于新的定居者。

⒋物种竞争(Species competation):包括4个阶段:①互不干扰阶段(Non-interactive stage)

↓进②相互作用阶段(Interactive stage)

↓化③共摊阶段(Assortative stage) ④进化(Evolutionary stage)

⒌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形成的已成熟的相对稳定的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最稳定阶段。森林群落有成形的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等。

演替顶级三理论:

Ⅰ、单元顶极学说(Clements):在任一地区内,顶极群落的特征完全由当地的气候特征决定,又叫气候顶极

Ⅱ、多元顶级学说(Tansley):在一定的自然地理区域里,植物群落主要受气候、土壤、地形和动物等因素分别控制,相应地可以形成许多顶级群落,主要有:气候顶级群落(the climatic community)、土壤顶级群落(the edaplic community)、地形顶级群落(the topographic climate community)、动物顶级群落(the zpptic climate community)等。

Ⅲ、演替顶级格局学说(Whittaker)

演替过程中,土壤厚度、微生物数量、营养物质都在增加,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类型不同,优势种不同。不同演替达到演替顶级所需时间不同。

⒌3演替的三种模型(3种演替理论succession theory)

促进模型(Facilitation model):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而不利于自身的生存。演替具有单向性,方向、结果可预测。过程:作物定居→改变环境→利于后来者定居,抑制自身→先来者被取代→后来者被更后来者取代

抑制模型(Inhibition model):演替没有方向性,结果不可预见,不确定顶级群落类型。

忍耐模型(Tolerate model):认为演替具有方向性,有规律,可预见,但顶级群落类型要看哪种群落忍耐性强。演替机制取决于物种间的竞争能力。

⒌4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Human influence on succession)

⒈农耕(farming practices):最常见、影响最大

⒉放牧、垦草、砍伐森林:另一种影响重大的

⒊城市化:最明显的因素

以上都引起逆行演替(Disclimex,次顶级):顶级群落退化到次顶级群落,或正在演替的群落达不到预期的顶级群落。

群落生态学

1、群落定义、组成(生长型、生活型)

2、群落结构:时间格局、空间结构(垂直分层、水平格局)、营养结构(林德曼定律)

3、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优势种、关键种)、多样性梯度、多样性指数、影响因素

4、生态位:生态位重叠、生态位分离、生态位释放、生态位压缩

5、演替:原生、次生、演替三模型、顶级演替、逆行演替

2019-2020年电大考试农业生态学大作业标准答案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大作业答案 1、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B ]。. A. a等于b+d . B. a大于b+d . C. a等于b . D. a小于c+d 2、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是[ C ]。 . A. 增施化肥 . B. 增施化学农药 . C. 增施有机肥 . D. 污水灌溉 3、最有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是[ D ]。 . A. 化工厂 . B. 城市污水 . C. 核电站 . D. 畜禽养殖场 4、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B ]。 . A. 二氧化碳(CO2) . B. 氮气(N2) . C. 甲烷(CH4) . D. 氧化亚氮(N2O) 5、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 D ]食物链。 . A. 捕食 . B. 腐食

. D. 寄生 6、下面哪种植物属于地下芽植物?[ A ] . A. 竹子 . B. 杨树 . C. 玉米 . D. 花生 7、青蛙与蝗虫等稻田害虫之间关系属于[ B ]。 . A. 中性作用 . B. 捕食 . C. 竞争 . D. 原始合作 8、农业生产中,实行高矮相间的立体种植或深浅结合的立体养殖,这种现象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 B ]。 . A. 营养结构 . B. 空间结构 . C. 时间结构 . D. 组分结构 9、下面哪个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 D ] . A. 水体 . B. 土壤 . C. 日光温室 . D. 人类 10、下列属于环境污染问题的是[ D ]。 . A. 森林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 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 (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生态学网上作业题 1题 一、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2、脑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1905)创立的,以温度和湿度作为揭示生活型的基本因素,以植物度过不良季节的适应方式作为分类基础的植物生活型分类系统。(具体的就是以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以及保护的方式为依据,把高等植物分为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五大生活型类群。) 3、偏冠现象:很多树木由于接受到的光照强度不均匀,枝叶向强光方向生长茂盛,向弱光方向生长孱弱或不能生长,形成明显树冠偏向一侧的现象 4、顶极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 5、根际效应:根向根际土壤中分泌的或根系死细胞脱落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等营养物质,使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大量繁殖的现象。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园林生物群落中的各物种间普遍存在的竞争、(1)捕食、(2)寄生和(3)共生等各种关系,是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2、极端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可以分为直接伤害和间接伤害,间接伤害主要有冻拔、冻旱、和冻裂;三种形式。 3、生态学巩固时期是生态学理论形成、生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向定量描述、生态学实验方法发展的辉煌时期。期间形成四个著名的生态学派,分别为

(7)北欧学派、(8)法瑞学派、英美学派(9)和前苏联(10)学派。 4、为了方便研究起见,人们一般将生态因子分为5类,分别是(11)气候因子、(12)土壤因子、(13)地形因子、(14)生物因子和(15)人为因子。 三、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环境承载力,举例说明在指导园林生产实践中有何意义? 概念(种群增长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3分);合适的例子如 种植密度确定依据(3分);合理的分析(2分) 3、简要说明提高园林植物的减噪效果的方案或措施? 合理植物配置(3分);养护管理方法(促进枝叶繁茂)2分;其他(适当密植、树种选择等)3分 4、简述园林植物群落对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有什么作用? 热岛现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3分),园林植物散热原理(5分)(遮阴、降温、营造小气候等) 四、论述:(25分) 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 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 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方法的认识 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 20分) 1.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 的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基础生态学复习 重点讲义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能量环境 1.太阳高度角:以平行光束射向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与地面的交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2.光合有效辐射:绿色植物依赖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将辐射能转换成具有丰富能量的糖类,然而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mm波长的辐射能,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3.黄化现象:指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4.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温度高、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称为光合能力。 5.光周期现象:指植物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6.长日照植物(短夜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小

国家开放大学园艺本科《农业生态学》国开网形考作业答案

农业生态学 1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c )。 a. 有机农业 b. 生态农业 c. 石化农业 d. 自然农业 2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 c )。 a. 鹭 b. 鲸鱼 c. 细菌 d. 竹 3种群密度会随着季节、气候、食物和其他生态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 4生态对策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主要有两种:r对策和j对策。(错) 5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 )。 a. 互利共生 b. 寄生 c. 原始合作 d. 偏利共生 6生物型的集约农业是以能源高度消耗、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获取农作物的显著增产,农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和当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集约型生产方式。(错) 7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d)。 a. 多样的生物种类 b. 高的经济产量 c. 高的生物产量 d. 系统的输入与输出特点 8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c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 化学过程 b. 人工过程 c. 自然过程 d. 物理过程 9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环境+生物群体及其全部关系(对) 10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d )。 a. 封闭式生态系统 b. 自然生态系统 c. 人工生态系统 d. 半人工生态系统 11一种完全不使用化学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也不使用生物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是( d )。 a. 自然农业 b. 生物农业 c. 生态农业 d. 有机农业 1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一般包括两大部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对) 13人工控制系统是人类施加给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和影响的总称,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根本标志。(对) 14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b )。 a. 二氧化碳 b. 玉米 c. 风 d. 土壤 15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错) 16农业生态系统既要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一般规律,具有自然属性,又要受到社会经济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具有社会属性。(对) 17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和分解者两大功能类群。(错) 18人工辅助能的投入是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最重要区别。(对) 19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c)。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生物圈 d. 农业生态系统 20农业生态系统是( a )。 a.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 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 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21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错) 22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生产力高,但抗逆性较差。(对) 23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对) 24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对)

生态学作业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 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 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表型、基因型、可塑性、环境、最小因子定律、内稳态、指示生物、光饱和点、光补偿点、生物学零度(发育起点温度)、有效温度区、温度“三基点”、有效积温、因子的替代作用、生态价(生态幅)、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阿伦规律、生态因子、光周期现象、限制因子、贝格曼规律、驯化、极端温度、等渗动物、高渗动物、低渗动物、因子补偿作用、物候、物候现象、物候学 二、思考题 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 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 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 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陆生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 应。) 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 9. 简述生态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 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

微生物生态学复习资料

Microbial Ecology 绪论 1. 名词解释: 微生物生态学: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微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层次,是研究正常微生物在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相关关系的科学环境、自然环境+生物环境 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具体环境。生物+非生物 栖息地、生物生活或居住的范围的物理环境。如林地生境中的不同树冠层、树干 生态位、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能够占据的生态位空间,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而非其地理因素。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实际生态位、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物种流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 2.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意义有哪些? ①发现新的在工农业(如固氮)、食品(如发酵)、医药(如抗生素)和环境保护(如生物修复)方面有重要用途的微生物菌株(包括极端环境中微生物资源的发掘); ②微生物在地球物质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 ③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资源,保护好微生物基因资源; ④控制有害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净化环境,保护环境,维持环境生态平衡; ⑤保护人类健康和保护生态平衡发挥微生物的最佳作用。

3.微生物生态学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①正常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分布及变化规律; ②极端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 ③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动植物相互关系; ④微生物在净化污染环境中的作用; ⑤现代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哪些? 物种流能量流食物链营养级信息流 5.什么是微生物生态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是指各种环境因子如物理、化学及生物因子对微生物区系(即自然群体)的作用和微生物区系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 特点:微环境稳定性适应性 7.简述物种流的含义及其特点。 是指物种的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时空变化的状态。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交流和联系。主要有三层含义: 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变化的过程; 物种种群在生态系统内或系统之间格局和数量的动态,反映了物种关系的状态,如寄生、捕食、共生等; 生物群落中物种组成、配置、营养结构变化,外来种和本地种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对物种增加和空缺的反应等。 8.简述物种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物种的增加和去除改变原有生态系统内的成员和数量;入侵物种通过资源利用改变生态过程;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第四章群落生态 课时安排:4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让学生较全面掌握以下内容: 1. 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3. 群落的演替 教学方法: 1.结合大量事例剖析讲解概念 2. 幻灯片的使用 重点及难点:难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重点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第一节群落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群落的概念 (一)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biotie commun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它们和相邻的生物群落,有时界限分明,有时则混合难分。其结合较松散,但都由其组成的种类及一些个体的特点而显现出有一些特性。生物群落可简单的分为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和微生物群落(microbial community)三大类。 群落概念是生态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因为它强调的是在自然界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生物能有机地、有规律地在一定时、空中共处,而不是各自以独立物种的面貌任意散布在地球上;它强调生物间有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联系,因而它具有一定的组成和营养结构。在时间过程中,经常改变其外貌,并具有发展和演替的动态特征。它不是物种的简单总和,在群落内由于存在协调控制的机能,因而在绝对的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生物群落被认为是生态学研究对象中的一个高级层次。它是一个新的整体,它具有个体和种群层次所不能包括的特征和规律,是一个新的复合体。群落概念的产生,使生态学研究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即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它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关于群落的性质,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群落到底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还是一个纯自然的个体集合。“机体论”学派奥根(Orgnj Smic School)认为群落是一个真实的有机实体,它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的有组织的集合体。而不是人为地分类的产物。

景观生态学讲义

景观生态学讲义 整个地球的生态完整性都将取决于我们对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的理解和尊重——R.富尔曼 1景观生态学定义 无论是动物个体、生态系统或者经济系统都存在三个共同的基本特征:结构、功能和变化。过去的功能产生现在的结构,现在的结构决定现在的功能,现在的功能产生未来的结构,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反馈环。对景观的研究也必须从结构、功能和变化入手。 1.1 景观的定义 景观一词最初来自德语Landschaft,在法语中是Paysage,英语中是landscape,有风景、景色的意思。是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斑块(patch)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由定义可知,景观是高于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是生态系统的载体。生态系统是相对同质的系统,而景观是异质性(heterogeneity)的。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景观生态学着重研究景观的三个特征: (1)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的空间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质和物种的分布。 (2)功能: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 (3)动态:斑块镶嵌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2 景观结构 景观由地面上各种相对同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包括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组成。这些组成单元也叫景观元素(landscape element)。景观元素中最同质的部分又称为镶嵌物(Tessera),如拼花石子地面上的石子,是景观空间范围中可见的最小的同质单元。景观元素共包括三种类型,即斑块、廊道(Corridor)和模地(Matrix)。

2.1斑块 2.1.1斑块定义与特征 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与周围地区有不同的物种结构和成分。斑块一般是物种的集聚地。景观中的斑块一般都存在四个方面的特征(1)每种群落类型的斑块数目;(2)每一个斑块的产生机理;(3)每一个斑块的大小;(4)每一个斑块的形状。 2.1.2斑块的类型与起源 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根据起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es) 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这些干扰包括如飓风、冰雹、雪崩、泥石流、虫害、森林砍伐、垦荒、围田、采矿等。干扰斑块是一种消失最快的斑块,他们的平均年龄最短,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可能变得与周围模地难以区别而消失。 当然,干扰斑块也可由长期持续干扰形成,如一个重复放牧的牧场,演替过程持续不断地重复进行或重新开始,斑块也能保持稳定,持续较长时间。 (2)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 是在大范围干扰中残留下来的未受干扰部分。如在森林大火中被漏过的植被地段,免遭蝗虫危害的植被,都是残存斑块。动物残存斑块,如生活在温暖阳坡免遭严寒淘汰的鸟类,逃脱攻击性捕食动物侵袭的草食动物等。 (3)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resource patch) 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引起的。如沙漠中的绿洲、冰川活动流下的泥炭地。由于环境条件或斑块资源不同,斑块中的生物也不同于周围模地。与前两类斑块不同的是,使斑块和模地分开的群落交错区(ecotone)或重叠区往往不分明,可能很宽,形成一个逐步变化的梯度。 (4)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 当人类将生物引进一个地区,就产生了引进斑块。它有点类似干扰产生的小面积斑块(林窗上出现的新的群落)。新引进的物种包括动植物和人,都对斑块不断施

农业生态学离线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业 姓名:屠江云学号:712 年级:12秋农业技术推广学习中心:嘉兴农业学习中心————————————————————————————— 绪论 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 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3. 生态系统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4. 农业生态系统 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论述题 1.论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 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同时受自然与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制约 6、农业生态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 名词解释:

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2.阿利氏原则 指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3.顶极群落 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4.群落稳定性 群落对于环境的干扰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能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使其内部稳定的能力 5.耐性定律 .耐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它们之间的幅度称为耐性范围或耐性限度也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境 指生物生长的具体地段的综合环境。 7.生态位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8.粗密度 粗密度单位总空间的个体数或生物量。 9.内禀增长率 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0.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11.最小因子定律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12.生活型 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3.生态型 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14.种群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 15.化感作用 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 16.生物多样性 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7. 环境容纳量 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18秋[福建师范大学]《生态学》在线作业一

【奥鹏】[福建师范大学]福师《生态学》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旱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A、草本群落 B、苔藓群落 C、大型真菌群落 D、地衣群落 第2题,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A、CO2浓度升高 B、水体温度变化 C、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第3题,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球因子 C、非生物因子 D、外来因子 第4题,发育起点温度又称为 A、最低温度 B、最低有效温度 C、温度下限 D、温度上限 第5题,植物每生产1 g干物质约需水量为(),但不同植物类型需水量是不同的 A、349g B、200-300 g C、300-600 g D、600-800 g

第6题,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第7题,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A、冬小麦 B、甜菜 C、萝卜 D、水稻 第8题,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 B、撂荒地 C、被污染的湖泊 D、养鱼池 第9题,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 A、贝格曼法则 B、阿伦法则 C、李比希定律 D、谢尔福德定律 第10题,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 A、高温、高湿 B、中温、高湿 C、中温、高湿 D、中温、中湿 第11题,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

景观生态学讲义(打印版)

《景观生态学》讲义 绪论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与参与。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和前沿学科之一。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 一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1 生态学 2 景观 3 景观生态系统 4景观生态学 1 景观 景观的特征与表象是丰富的,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认识也是多样的。因此,对于景观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学科中(如地理学)也长期存在着不同解释。由于景观概念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它与“风景”、“土地”、“环境”等词意的混淆。 1.1景观定义理解: 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图)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如Forman 和Godron,1986;Forman,1995)。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region;见Forman,1995)。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图)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后来在15世纪中叶西欧艺术家们的风景油画中,景观成为透视中所见地球表面景色的代称。这时,景观的含义同汉语中的“风景”、“景致”、“景象”等一致,等同于英语中的“scenery”,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中国从东晋开始,山水风景画就已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颖而出,使山水风景很快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景观作为风景的同义语也因此一直为文学家、艺术家沿用至今。这种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既是景观最朴素的含义,也是后来科学概念的来源。从这种一般理解中可以看出,景观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突出一种综合直观的视觉感受。) 景观生态学中几种代表性的景观定义: Naveh: 景观是自然、生态和地理的综合体,包括所有的自然与人为格局和过程。 Haber:景观是为生物或人类所综合感知的土地,而不考虑其单个成分。 Forman: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最新定义: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综合起来,对景观可以作如下理解:①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②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精品课程试题 --------感谢生教班无私提供※<习题一>个体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物种生物圈环境环境的类型生态因子主导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限制因子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态幅区域环境小环境内环境驯化休眠内稳态机制适应组合指示生物阳地植物阴地植物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合面积叶面积指数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兽类生理有效辐射极端温度Bergman规律Allen规律有效积温法则物候变渗动物恒渗动物低渗动物高渗动物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 二、简答: 1)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 解释和比较生态类型、生活型、生态型的涵义。4)比较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谢尔福德耐受定律的异同? 5)试举例说明生物如何调节其耐性限度以适应不良生境? 6)试举例分析特定生境中某一生态因子与生物的关系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哪些方面? 7) 生物对光照会长生哪些适应? 8) 生物对极端的高温和低温会长生哪些适应? 9) 物种的分布完全由温度决定吗? 10) 陆地上水分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11) 水生植物如何适应水环境? 12)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于高盐度或者低盐度的环境? 13) 水生植物对水的适应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陆生动物如何适应于干旱环境? 15) 大气中CO2与O2浓度与生物的关系? ※<习题二>种群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种群相对密度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构件种群的内分布型年龄结构性比生命表存活曲线同生群综合生命表净生殖率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数学模型指数增长模型罗辑斯谛模型生态入侵生活史适合度繁殖扩散繁殖成效亲本投资生态对策-3/2自疏法则领域婚配制度社会等级利他行为竞争生态位竞争排斥原理捕食作用协同进化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二、简答1)什么是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2) 试说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种群生态学基础。 3) 设在0.5mL培养液中放5个草履虫,每天计数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其后四天的结果为20、137、319、369,请用逻辑斯蒂曲线拟合,并求出种群增长方程。 4) 什么是生活史?包含哪些重要组分? 5) 什么是生活史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 6) 种内与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7) 密度效应有哪些普遍规律? 8) 领域行为和社会等级有何适应意义? 9) 什么是他感作用?有何生态学意义? 10) 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举例说明两物种共存或排斥的条件。 11) 什么是生态位?画图比较说明两物种种内、种间竞争的强弱与生态位分化的关系。 12) 谈谈捕食者对猎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13) 谈谈寄生者与寄生的协同进化。 ※<习题三》群落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物群落机体论学派个体论学派建群种伴生种特征种多度密度盖度频度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种间关联关联系数 群落结构层片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MacArthur的平衡说群落动态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旱生演替内因性演替异养性演替顶级群落群落分类原则植被型群系群丛群落的排序直接排序间接排序三向地带性学说植物群落分布的区域性规律趋同适应趋异适应 生态型生活型生活型谱生长型协同适应 二、简答 1) 什么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2) 什么是群落交错区?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3) 何谓生活型?如何编制一地区的生活型谱? 4)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5) 层次和层片有什么不同? 6) 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是什么? 7) 比较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 8) 简述群落波动与演替的差异。 9) 说明水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的过程? 10) 什么是演替顶级?单元演替顶级理论与多元演替顶级理论有什么异同点? 11) 试述中国群落分类系统的原则、单位与系统。 12) 植被型、群系和群丛是如何命名的? 13) 什么是排序?排序方法可分为哪两类?个有什么优点? ※<习题四>生态系统部分 一、名词解释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2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

《生态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Meta-种群:是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2.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即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 4.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5.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量。 6.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定义包含了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7. 岛屿效应:在气候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中,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有密切关系,岛屿面积越大,物种数目越多。 8. 主导因子:在诸多的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 9.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10.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1. 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物种多样性代表着物种演化的空间范围和对特定环境的生态适应,是进化机制的最主要产物。 12.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3. 耐性限度: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生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这个界限即耐性限度。 14. 生态位: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5.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许多生命活动受日照长短控制的现象。 16.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之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出现很相似的现象。 17. 生态恢复:是指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使受损的生态系统返回到它先前的,或类似的、或者有用的状态。 18.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19. 原生演替:是指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即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20. 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21.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22.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