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下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大革命失败后阶级关系变化的情况。

2.掌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基本情况及其性质。

3.了解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过程并理解其实质。

4.了解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及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情况。

5.了解国民党的“训政纲领”。

6.初步掌握蒋介石巩固其独裁统治的手段。

7.掌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

8.掌握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9.理解“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和作用。

二、德育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以及当时中国的政治局面,使学生认识: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大小军阀混战不已,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统一,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2.在指导学生对军阀混战给当时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统一稳定局面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国情教育。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实质及结果,使学生明白“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精神。

三、能力目标

1.通过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性质的不同,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把握历史事件本质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梳理、掌握南京政府建立前后的中国政局变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系统掌握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能力。

3.通过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及经济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1.列强在华经济利益、官僚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矛盾。

2.对“改订新约运动”的理解和评价。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形势挂图(有条件的话以多媒体显示更好)。

●教学方法

1.讲述法:采取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实践的方式,主要用于第一课时。

2.谈话法:对谈话题目的设计要具体,对较大的题目进行必要的分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堂构思

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内容,又属于阅读课,进行阅读课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第一课时主要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细一些,以使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能够

轻松愉快地对答,避免卡壳,保证教学过程的流畅。对于本章引言部分中所述“大革命失败后阶级关系”的内容,可引导学生分析,教师作总结;对于其他内容,由教师讲述,使学生明确本章内容的主要线索即可,主要是引导学生形成宏观认识。

二、第二课时主要运用开放式教学法,可组织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师可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以投影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教师都应留出一定的机动教学时间,以便处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并准备适量的练习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之一,导入语例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政局愈加动荡不安,但从宏观上看,从革命与反革命的角度观察,1927年到1937年的中国,属于国共双方对峙的十年。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对中国人民进行疯狂地掠夺和搜刮,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迅速建立起来。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在对国统区人民进行高压统治的同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进行了一次次的“围剿”。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并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国共十年对峙的第一节内容。

之二,提问式导入

[师]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以国共第一次合作为前提的1924到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国民大革命的功绩如何?

[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师]然而,为什么说这次大革命失败了呢?其教训有哪些?

[生]因为国民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教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要坚持革命的领导权,二是坚持武装斗争。

[师]那么,北洋军阀是何时退出历史舞台的呢?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在随后的十年间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斗争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并对该时段中国革命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理性认识。

[板书]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存在哪些主要的阶级?

[学生回答]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上内容学生能容易答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买办阶级(学生可能答不出这些阶级,因而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

[教师提问]本章引言第一段指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大家先回想一下,在大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如何呢?(可引导学生从国民党在改组后的成分构成以及北伐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在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国民政府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同代表地主、买办阶级的北洋军阀进行斗争。(若学生答出其他符合历史事实的内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提问]那么在大革命失败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及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民族资产阶级的大部分也倒向反革命阵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因此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学生可能回答不出这样的内容,所以教师要进行灵活的引导)

[教师提问]1927年至1936年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帝国主义侵略是我们学习这

个阶段的中国历史必须注意的重要方面。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侵略势力最大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日本,他们之间既勾结又斗争。美国对日侵华开始奉行绥靖政策,后来,日本侵华步步加深,影响了美国的在华利益,美国对日逐步转向遏制。到30年代后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全民族抗战提到了首要地位,从而引起了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国共由对峙再次走向合作。这样,我们就有了学习本章内容的三条线索:国民党在国统区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情况及其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斗争;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板书]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教师讲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政府主席是胡汉民,实权操纵在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手中,这样,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三个政权同时存在的局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段,并在所出示的形势图中,指出这三个政权及其控制的范围。(教师出示挂图,或用多媒体显示)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着两广和沪宁一带,武汉国民政府控制着两湖和江西,北京政府占据着东北、京津、山东及苏北等广大地区。(这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学生不可能回答得这样好,但只要学生能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回答,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教师提问]这是从全国政局的宏观角度观察所得出的结论,同学们知道,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那么,在这个时候,其内部斗争情况如何呢?

[学生回答]在政治上,存在着“宁派”“汉派”“沪派”之间的斗争,在军事上,存在着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等大小军阀实力派的斗争。

[教师讲述]“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双方在反共问题上已趋向一致,这就决定了宁汉双方最终要合作并走向合流,问题在于由谁来进行统一,即哪一方掌握国民党最高领导权。那么,最后的合流是怎样完成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冯玉祥呼吁宁汉合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呢?

2.蒋介石为何下野?

3.宁汉合流后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如何?

[学生回答]冯玉祥希望宁汉合流继续北伐,以减轻自己所面临的奉系军阀威胁。蒋介石是在各方面都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下野的,他的下野是暂避锋芒,以退为进、观望形势、待机再起的策略。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板书]1.宁汉合流(1927年9月)

[教师提问]对“宁汉合流”的准确理解是: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选D。

[教师提问]有基本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国民党各派系的斗争中,最终取得胜利的是蒋介石,那么在宁汉合流完成的时候,蒋介石由于感到自己的实力不足,地位也不够稳定,尤其是后台还不够强大,于是便决定“下野”,到国外寻求支持。蒋介石去向如何呢?他又做了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蒋介石下野之后东渡日本,做了三件事情,使其得到了美、日等主要帝国主义支持,他本人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的维护者。

[板书]2.蒋赴日——三事——美、日扶蒋

[教师讲述]蒋介石在日本活动的时候,南京国民政府内部的派系斗争依然在进行,而且愈演愈烈,此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南下进攻国民党,这直接威胁到各派军阀的地盘和利益。他们谁都不愿意以自己的实力去抵制奉军,因此要求蒋介石复职。蒋介石以维护美日等国在华利益换取了他们的支持,同时拥有雄厚的军事实力,他的重新上台是必然的,奉系军阀南下进攻只不过加速了蒋上台的时间而已。1927年11月,蒋

到上海,利用各派矛盾,从中渔利,并重新成为中心人物,各派武装力量纷纷向其靠拢。1928年1月,蒋介石通电复任总司令,并负责准备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

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整理党务”“改组国民政府”“制止共产党阴谋”“集中革命力量限期完成北伐”等议案。这次会议选举蒋介石、谭延、戴季陶等九人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谭延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3月7日,蒋介石又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通过这样的改组,国民党的军政大权重新集中到蒋介石身上。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南京政府根据全会“完成北伐”的决议案,立即组织第二次“北伐”。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倒数第2节后思考下面选择题。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选D。

[教师分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各革命阶级为推翻代表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而进行的革命战争,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则是国民党新军阀同奉系旧军阀争夺地盘和权利的斗争。它虽然打着统一国家和革命的幌子,但是同学们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及其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后的做法,能够很清楚地理解此次北伐的性质。“北伐”的结果,奉军退回东北,南京政府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北京市改为北平市。(这里采用了通常的说法,学生如果认为这次北伐依然具有客观上的进步意义而选择了其他选项,教师应予以鼓励,并指导学生讲明其选择依据。同时引导学生整理其思路,在后面的开放型课题辩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3.南京政府的“北伐”:1928年4月

[教师提问]在奉军退回东北后,发生了哪两件事呢?

[学生回答]皇姑屯事件和东北易帜。

[教师提问]日本为何要炸死张作霖呢?

[学生回答]因为张作霖没有满足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侵略要求。

[教师讲述]张作霖是在日本支持下执掌北京政府的。随着南方形势的发展,日本觉得张作霖势单力薄,难以维持下去,但仍想从其手中捞到最大限度的好处。于是,日本一面支持张作霖,并直接出兵山东抵制南京政府的“北伐”,一方面向张作霖施加压力,提出解决“满蒙悬案”,并威逼张作霖及早退回东北,承诺把东北从中国本土肢解出去,置于日本势力下。

张作霖在全国反帝浪潮的冲击下,未能满足日本在“满蒙”的全部要求,并有所抵制,这为日本所不能容忍,遂决意除之。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宣布东北易帜。

[投影显示]张学良等《三省易帜之通电》

[教师提问]张学良的东北易帜,自然能反映出其爱国的一面,但通过这段材料,大家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张学良与南京方面在反共这一方面是一致的,这反映了他阶级和出身的局限性;张学良等把反共清党同孙中山先生遗志联系起来,这是不正确的。(一般的材料和观点往往强调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及身世家仇,而往往忽视东北易帜发生在当时情况下的必然性,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

[教师补充]“东北易帜”是新旧军阀的结合,双方在反共的立场上实现了合作,实质是奉系旧军阀加入到国民党新军阀的队列中,这无疑增强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力量,(因此这个事件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会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战争(也就减少了人民的痛苦),再

者从全国政权的角度看,这是向统一的方面发展,较之以前的政权对立是一种进步。当然,它也使得日本企图独霸、甚至吞并中国东北的计划破产。同学们应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既要理解此事能够发生的深刻原因,又要肯定它在当时情况下的积极意义。

[教师提问]东北易帜对于当时中国政局的最重要影响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为什么说是“形式上”的统一呢?

[学生回答]因为国民党各派军阀仍然依据自己的实力称霸一方,有时连年混战,实际并没有统一。至于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蚕食中国领土,那就连形式上的统一都谈不上了。(如果学生答出还有与国民政府相对峙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权,教师应予以肯定)

[板书]4.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

[教师讲述]随着北洋军阀的覆灭,国民党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但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绝不会给人民以自由、民主,甚至于在大革命期间得来的自由民主权利也被取消了。然而,它却把这专制和独裁称为是实现民主的“训政”,我们通过分析其“训政纲领”,便会得出明确的结论来。

[板书]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关于“训政纲领”的主要内容,并试用图表来显示国民大会,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蒋介石之间的权力关系。

[学生活动][投影显示]

[板书]1.“训政”——专政、独裁

[教师讲述]可见,所谓“训政”,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统治,那么,蒋介石是怎样来巩固其统治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用六个字概括其措施。

[学生回答]军队、特务、法令。

[板书]2.手段:扩充军队、特务统治、反动法令

[教师过渡]国民党在加强对人民进行反动独裁统治的同时,其内部派系斗争有增无减,突出的表现就是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三次战争,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叙述,完成下列表格:(可用小黑板先列好表格,让学生填写,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由学生口述,教师逐项给学生展示)

[板书]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教师讲述]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产生了两个明显的后果,一是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二是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人民遭殃,蒋介石获利,那么蒋介石因何能不断打败其对手并最终取得统治地位呢?请大家思考以下练习题:

[投影显示]

[学生回答]A。

[教师分析]自“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起,江浙财阀就是蒋的支持者,江浙财阀也就是江浙一带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经济实力是最强的;B项中所提四大家族的经济优势在30年代中期以后,而蒋介石与地方军阀间的斗争都发生在这之前;C项属国外因素;D项笼统,其他各派军阀也得到了所控制地区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支持。

[课堂总结]宁汉合流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依旧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得到美、日等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最后依靠经济、军事实力击败了各个对手,取得了统治地位。南京国民政府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反动和独裁的政策,处在白色恐怖下的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那么在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呢?在其经济政策中有没有值得肯定的方面呢?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相关的内容。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为什么说1928年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参考答案:①原来割据的各派军阀,仍直接控制着原有的军队和地盘,如张学良仍为“东北王”;②帝国主义所占之租界、租借地仍未收回;③国民政府宣告统一完成时,中国共产党已在许多省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④从国民政府宣告全国统一到国民政府垮台,中国大陆从未真正统一过。

二、开放型作业

题目:对蒋介石在“济南惨案”后绕道北伐的认识。

观点:1.这是蒋介石的妥协投降行为,应当否定;

2.这是完成北伐的策略之举,应当肯定。

组织形式:教师在给出作业命题及相关观点后,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辩论,在学生形成基本认识之后,可向学生提供适宜的材料,让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作业。(建议将学生分成几个观点相同的小组,以组为单位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宁汉合流(1927年9月)

2.蒋赴日——三事——美、日扶蒋

3.南京政府的“北伐”1928年4月

4.东北易帜1928年12月:形式上统一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专政、独裁

2.手段:扩充军队、特务统治、反动法令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初期的统治习题 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行多种政策来巩固其统治。 (1)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国民党政府建立后,采取稳定财政的措施是() A.整顿税务B.控制金融C.改革币制D.增加收入 (2)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 A.他们控制了全国的金融 B.他们通过币制改革攫取暴利 C.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 D.他们开始垄断全国的农业 (3)国民党政府建立后,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①受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封建主义势力阻挠 ③受官僚资本控制④农业生产时有起伏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4)国民党政府建立后,是怎样在政治上加强xxx统治的() A.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巧取豪夺 B.垄断全国农业和工商业 C.成立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D.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受到排挤 四个选择题,分别考查四个方面的内容:第(1)题是国民党政权建立后,加强对财政金融的控制;第(2)题是四大家族的形成;第(3)题是国民经济缓慢发展;第(4)题是特务组织和保甲制度。 解题思路 第(1)题学生易错的原因是不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不属于”,但是,选项中易出现“属于”的内容。这一题型训练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审题形成逆向思维方式,否则就会出现错误。第(2)题是问“标志”,不是问四大家族形成的过程。第(4)题学生易出现的错误同第(1)题有相同之处,但又有所不同,

它不仅要求认真审题,还要注意限制词是在“政治上”,才能避免出现错误。所以在回答选择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所问概念,再分析判断,才能避免出现错误。 答案: (1)D(2)A(3)B(4)C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12~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我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史。在这个时段,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显著;抗战时期遭受沉重打击;民国末年日益萎缩。 1、民国初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然而,近代中国的历史却没有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发展,民族工业的繁荣景象转瞬即逝,成为“短暂的春天”。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背景: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是民国初年中国社会变革和国际形势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a、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经过这场革命,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方针政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更激发了实业家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于是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拓植协会等。这些实业团体大都以“强国富民”、“振兴民生”为目标,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要求和以商战反抗列强侵略的爱国热情。由知名华侨人士创办的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华侨的热烈响应,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这都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b、辛亥革命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实业救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基础。面对外国资本的加紧渗入,洋货越来越多地充斥中国市场,国内第一次出现了抵制洋货的运动,这次运动于1904年首先由商务界发起,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再度兴起,1919年达到高潮。抵制洋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不仅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口号,也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使国货市场扩大,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拓展了空间。 c、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以继续发展。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较之晚清政府,明显地增加了一些资本主义色彩。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一些资阶级代表人物参与北京政府内阁和地方的活动,他们利用掌握的部分权力,制定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继续发展。 d、民国初年,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同时因为出于战争的需求,它们的工业生产主要转为战争服务,减少了某些轻工业品的生产,为中国民族工业拓展国内市场,进而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国初年和“一战”期间有利的内外条件,使民族工业得到了一次发展机遇,但“春天”短暂,好景不长,并且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烙印。 a、发展概况:开办工厂和投资数额增长迅速;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轻工业发展显著,一些商品打入国际市场;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b、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社会环境,使其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向,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表现出工业结构的不平衡,同时,新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50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春秋时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的授田制。这反映了 A.铁犁牛耕的产生B.政治制度的变革C.自然经济的发展D.土地制度的变化 2.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3.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成为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元代王祯在《农书》中强调农事应包括 垦耕、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活动。这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①注重农时②精耕细作③自给自足④男耕女织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4.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 .广大农民生活困苦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5.宋代城市中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据宋《燕 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 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宋代“瓦子”生意兴隆的政策性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B.市民阶层的扩大 C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城市经济的发展

6.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代秦汉唐宋元明清 次数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0.85 次/年 1.7 次/ 年 2.7 次/ 年 5.31 次/ 年 18.5 次 / 年19.9 次/ 年A.政府效率救灾低下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D.农业生产日渐衰退7.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 曾祖父) 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 A.行政机构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商业贸易管理 D .文化典籍管理 8. 17 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 万织布工人和60 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材料印证了 A.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 C.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9.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 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 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 6 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0.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 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B.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D.“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11.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 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12.清朝徽商开办的“胡开文墨庄”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方式,店面朝街,内部布局为三合院混合楼房、 平房,为制墨作坊。到第四代传人胡贞观时,胡开文老店已经拥有管事、副管事、雕工、模工、墨工等各 类雇工百余人,年产墨数万斤。这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开始出现B.徽商经营方式深受西方影响 C.商业资本渗入生产领域增多 D .徽州坊市制度残余依然存在

高一下学期历史考试试题

江西省安福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个体农耕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从事武器生产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手工工场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宋朝,在当时称之为() A. 飞钱 B. 交子 C. 票号 D. 银票 当看到“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判断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东汉 C. 宋朝 D.明朝 5.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明皇 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6.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 关于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 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D. 为了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力量 8.“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蒙古人西征 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0.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国民政府前期的 统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西山会议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x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

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

专题十三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教师

专题十三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经历了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和最终取得胜利的22年。 1.政治上:国共两党关系由对峙到合作抗日,再到对峙,最终国民党被赶到台湾,遗留下现代的“台湾问题”。 2.经济上:国民政府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一度得到较快发展。但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在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新中国成立前,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3.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并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其他涉及章节:选修四《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多角度整合】 1.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22年间。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变,局势动荡不安,民族工业发展曲折。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2年间,哪些原因造成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多次发生变化?它对中国政局带来怎样影响? (2)描绘一幅1927—194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示意图。并指出你的理由。 2. 192 7— 193 7年 间, 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先后进行了三次重要的策略调整:第一次是从城市到农村,第二次是从南方到西北,第三次是从反蒋到抗日。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事件表明中国革命在效仿俄国革命模式?举例说明中国革命是怎样“走向农村”的?这一实践形成了什么革命理论? (2)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共产党把革命中心从南方转移到西北?这一转移是如何完成的?对后来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影响? (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完成由反蒋到抗日的策略调整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调整的出发点是什么? (4)上述三次策略调整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思想路线?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doc

高一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知识点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大革命失败后,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把持北京政府,同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成了新旧军阀的对立。 2.国民党分裂为众多派系:政治上,形成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宁派)、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汉派)、西山会议派(沪派);军事上,蒋介石、唐生智、李宗仁、李济深、冯玉祥、阎锡山各有武装,派系斗争十分激烈。 3.宁汉两派在国民党内部最有实力。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28年初,蒋介石改组国民政府。 4.1928年4月国民政府北伐,讨伐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出兵阻止,屠杀中国人民,制造了济南惨案。蒋介石命令部队绕道渡河,继续北伐。奉军退回东北,北伐部队占领北京。 5.日本侵略者因张作霖不能完全满足其侵略要求,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国民政府劝说张学良改旗易帜,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改旗易帜,史称东北易帜。新疆和热河的地方军阀已分别于同年夏天宣布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10月,国民党中央颁布训政纲领。通过训政,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取代了国民大会,蒋介石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所谓训政实质就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就是蒋介石独裁专制。 2.为巩固独裁统治,蒋介石采取以下手段强化国家机器:

①建立一支数量庞大、装备先进的正规军,作为维护统治的支柱。 ②组织中统和军统两支特务组织。③制定了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 3.1927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达百万人以上,其中包括陈延年、彭湃、蔡和森和邓演达等。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及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为蒋介石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采取经济政策和措施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统治: ①整顿税务。②控制金融。③改革币制。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①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②官僚资本迅速膨胀。③美国在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 国民政府建立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1927年底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发起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1929年和1933年两次实行新税制,国民政府基本上实现了关税自主,但旧中国海关的重要职位都被外国人占据。 历史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1927年秋,英美帝国主义促成宁汉合流,是要国民政府( ) A.进攻日本,支持奉系军阀 B.加紧镇压人民 C.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D.挑起新军阀混战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大溃败;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2.能力方面:(1)通过对国民党政治态度两面性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皖南事变影响的探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介绍叶挺在皖南事变中和事变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的事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人格美的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和继承先烈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立志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通过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等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国民党两面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帮助学生学会全面看问题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关于皖南事变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研习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皖南事变是重点。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并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活动,这是蒋介石集团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本质决定的。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倾向也日渐增长,不断掀起反共浪潮。国民党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策略改变的需要,为了扫清它投降道路上的障碍,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反共活动达到了高潮。由此可见皖南事变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国民党反动本质及其为什么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最好事例,是关键知识点。该事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坚持原则,国民党背信弃义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难点分析: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是难点。该方针是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所执行的内外政策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变。国民党的独裁统治更加黑暗。四大家族加强对经济的垄断、掠夺,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充分认识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这样的政府必将要被历史所淘汰。 课堂教学设计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 摘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了一系类经济政策。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些经济政策,是为了更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 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就必须要理解和弄清楚这一时期颁布了哪些经济政策,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间大约在1928-1937年间,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可归纳为财政政策、建立金融体制和货币政策、产业规划三大类。 一、财政政策。 (1)整顿税务。主要表现在关税、盐税、统税三个方面。关税方面,实行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采取各个击破方法,分别同各国谈判从新修约,收回了关税自主权。关税自主以后,国民党政府对关税税进行了对此改革,特别在1930年将原来以银价计征的进口税改为以金价计税,关税收入大为增加。全国海关税征收进口税总数1931年比1927年增加了约4.8倍。1 盐税方面,颁布新《盐法》,规定,“盐就场征税,任人民自由买卖,无论何人不得垄断”,100公斤征税五元。2 这是中央政府能够得到盐税收入,使得这一时期,盐税在税收收入中列举第二,并且同关税一样逐年增长。统税方面,“裁厘改统”即废除延续了70多年的厘金制度,对日用工业品开征统税,即一物一税。“裁厘改统”后,税目简化,税收渐趋合理,有利于商

品流通和工商业发展。同时,税收收入逐年增加,1927年统税收入仅为600万元,到了1928年为2970万元,1931年为8870万元,到1935年,统税收入为15240万元,成为第三大税源。3 三大税在具体征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税率仍旧很高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对三税的整顿,对三税的征收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1927年的三税收入有4650万元,合计占税项的84.6%,1928年就增长到25930万元,占税项的91.9%,到了1936年,达10146万元,占税项的95.5%。4 三税合计数在十年间整整增长了25倍,这极大地解决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问题。 (2)整顿债务。其一,内债。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内战不断,军费开支巨大,只得大量举借内债度日。1927-1936年间,国民党政府发行有担保的内债总额43.42亿元。由于内债发行过多,财政不堪负担,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先后与1932年2月和1936年2月,两次宣布债务破产。并于1936年进行内债整理,由国家发行统一公债以掉换旧债,还规定了各种债务还本年限,同时还发行了62200万元的新债。这一年是该时期举债最多的一年。总之,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内债收入在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二,外债。与国民党对待内债的态度不同,政府在外债上则提高了信用。1929年成立“整顿内外债委员会”,专门处理还债问题,决定从关税中每年拨款偿还债务。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37年已基本还清了清政府、北洋政府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债务。5 使政府的债信有了显著的提高。不仅筹措了内战资金,也不断扩大和巩固了四大家族新建立起来的金融独占

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1)

2016-2017-2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考试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试卷I、Ⅱ。试卷有三大题,29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2.本卷答案必须做在答卷I、Ⅱ的相应位置上。 试卷 I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A.铁制农具出现并推广使用 B.使用水排鼓风冶铁 C.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D.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2.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3.我国瓷器“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于() A.唐代 B.西汉 C.东汉 D.宋代 4.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 A.北宋造纸业发达 B.商业的高度发展 C.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D.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5.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自耕农数量减少 B.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 6.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比明朝有进一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手工工场进一步扩大②分工更加细密 ③雇工数量更多④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7.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苏杭地区丝织业 A.已采用大机器生产 B.民营作坊兴盛 C.实行工官制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8.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 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9.下面是《大公报》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中期 C.20世纪后期 D.20世纪初期 10.2011年11月30日,英国200万公共部门员工涌上街头,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罢工,抗议政府削减养老金的改革计划。促使英国政府提出这一改革计划的主要原因是A.“福利国家”的公共开支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B.高福利使员工过惯了舒适安逸和不思进取的生活 C.贫富差距的缩小使社会不再需要一张“安全网” D.受当今世界各国削减公共福利开支趋势的影响 11.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12.下图漫画中的人物分别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合的是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教版)(Word版)

高一历史知识点: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原因: ①国民党政权性质决定; ②日本诱降的影响; ③中共敌后武装力量的发展。

标志: 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蒋介石把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的路线。 中共中央的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反对*;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二、皖南事变(1941年初) 经过: 新四军9000余人遵照国民党军事*的命令并经中共中央同意,从安徽泾县云岭出发北上,在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包围袭击。血战

七昼夜,除少部分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这就是“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的对策: 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认识: ①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熟,能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 ②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政党。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枣宜会战: 1940年5月。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牺牲。 豫湘桂战役:

1944年。日军为打通中国通往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它是抗战后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的一次战役,国民党溃败。这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政策造成的恶果。 四、治外法权等特权被废除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五、*统治和经济掠夺 *统治的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相结合、渗透。 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浅论民国时期的教育

浅论民国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教育为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还有民国的学前教育、职业教育、边疆教育等都很有特色。民国几十年,中国战事频繁,论教育的规模、基础教育等肯定是不及现在的。但当时教育的态度,以及教育的制度都很完善。民国时期受西方影响很大,学校提倡培养人的独立人格,更是出现了很多大教育家,远非现在的当代教育所能比。中国现在经过几十年发展,经济规模有了很大提高,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从影响肯定也会有所改善,但教育的灵魂却不复存在。当年的民国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格局,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当代教育任重而道远。教育乃千秋之大业,民国办教育的很多做法都值得今天借鉴和学习。 关键词:教育概况教育理念教育特色 一.民国时期的教育概况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定位准确,要求明细,兹列举几条:“教育文化应发展国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国家应注重各地区教育之均衡发展,并推行社会教育,以提高一般国民之文化水平。”等等。民国时期成立了中华民国教育部,作为中华民国负责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并监督地方政府教育主管机关。中华民国成立后,即将清朝的学部改名为教育部,当时底下有承政厅、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及社会教育司,从事国内教育兴革相关工作。至1926年3月于广州成立国民政府后,再由教育行政委员会接管相关任务。1927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厚,中华民国大学院接替原先所设的教育行政委员会,成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由秘书、高等教育、中央研究所等部门分别负责国人的教育事项。1928年12月11日中华民国政府公布《教育部组织法》,明定教育部为全国学术、文化及教育行政事务的最高机关,从此正式以教育部做为正式名称。教育部下设国民教育司、中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司、社会教育司、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体育司、总务司、教育研究委员会、训育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侨民教育委员会、学术审议委员会、法规委员会、国语推行委员会、诉愿审议委员会、中央教师申诉评议委员会和性别平等教育委员会等。这些教育机构和教育法规使民国教育有了政策上的保障,为民国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的确立都有指导性的意义。民国的《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教育经费是民国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民国教育提供了经济保障。 再说教师待遇和教育理念。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宪法》规定:“国家应保障教育、科学、艺术工作者之生活,并依国民经济之进展,随时提高其待遇。”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民国时期对教师待遇的重视和投入都相当大。民国以来,中学教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是个教育救国的伟大实践者,他给南开制定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惟其允公,才能高瞻远瞩,正己求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人教版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

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人教 新版

1 20192020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独辟蹊径”“借尸还魂”“循环往复”。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德、英、法、美 B .英、美、德、法 C .法、美、德、英 D .英、美、法、德 2.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A .甲 3.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随后 A .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 B .总统将自行建造缉私船 C .该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 D .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 4.以下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后写的学习心得,正确的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5. 有人指出:“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符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2.春秋时已出现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歌确立;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首次记载了二十网节气的全部名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 A.重视技术的革新 B.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3.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4.《朱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 A. B.

C. D. 5.隋唐时期,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畅通,唐朝设市舶司主管对外港口贸易,宋代对招商有成效的官吏实行提高级别待遇的政策,泉州、广州接此执行。可见,唐宋时期海外贸易的活跃是 A.政府政策推动的结果 B.造船业发达的产物 C.重农政策松动的表现 D.丝织业兴盛的体现 6.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即有浙直丝客、江西陶人前往福建沿海参加海上贸易。十七世纪初年,在海上贸易中有手工业者的参加并提供商品。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官营手工业丧失了主导地位 B.沿海自然经济解体 C.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融合 D.长途贩运贸易出现 7.明朝万历六年胡肴指出:“四民固最次商,此在古民鲜而用简则然,世日降民日众而用繁,必有无相通,民用有所资,匪商能坐致乎?守令固当加意于民,使商旅而愿藏于市,此恤商之道可见耶!”由此可知,胡肴主张 A.稳固四民秩序 B.实行海禁政策 C.重视商人作用 D.限制人口增长 8.明清时期,淮阳盐商在扬州、苏州建造同林宅地,相互攀比,徽商在徽州建造精美住宅,晋商建造的大院更显示出财大气粗。这可以佐证明清时期 A.建筑技艺日臻成熟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重利轻义成为时尚 D.崇商重利之风盛行 9.清初,从土地分配的总体看,占地100亩以上的地主只拥有全部土地的30%,其余70%的土地则分散在各类农民手里,仅自耕农土地就占总数的60.5%,人数占户工总数的43.5%。这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教师论文 题目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姓名赵贺 新乡市姜庄街小学 2012年6月

浅析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几点原因 赵贺 摘要: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教育办得最好的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唐宋时期,第三个时期就是民国时期。三个时期均是圣人引路、大师辈出。尤其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的教育新旧思想结合,中西思想合璧,繁荣一时,涌现了很多学者和大师。文学家有:鲁迅、胡适、朱自清、徐志摩、沈从文、老舍、巴金、矛盾、冰心,郭沫若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科学家有:李四光、翁文灝、詹天佑、华罗庚等。教育家有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和叶圣陶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让我们虽然没有置身其中,但依旧能够感受到那时的辉煌。那么它辉煌的原因又岂是一篇文章能够论述详尽的?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关键字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都在寻找自强、救国的道路,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教育。于是,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开办了一些新式学堂、主要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在维新变法中,建立了京师大学堂,即今天北京大学的前身。在清末新政中,派遣留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此后,还颁布了新式学制,这些成就都为此后的民国时期教育成功奠定了基础,而民国时期教育成功的原因不胜枚举,下面我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几点原因。 一、天时、地利与人和。 我曾经一度有疑问,为什么经济凋敝,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能够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士?民国一共三十几年,光是总统就换过八个,谁来管教育?上述诸多疑问,在我之后学习中得到了解答。那就是占有天时、地利和人和。 1、先说天时:我国教育办得最好的三个时期分别是封建社会的萌芽和形成时期,顶峰时期和衰落时期,民国处于衰落时期,但也是新社会开创初期,思想活跃,各种文化和思想交织,所以那时的教育很繁荣。 曾有很多人感叹: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有成就的大师或者人才。我想大师不是短时间就能练成的,在现阶段,要成为大师,起码要有七十岁甚至八十岁以上的年纪,才具有说服力。拿国家科技最高奖的获奖年龄来说,平均年龄是八十多岁,最小的是王选,获奖时六十四岁,最大的是吴征镒,获奖时九十一岁。共和国的同龄人才六十几岁,所以,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相信这个局面一定会有所改观的。我们新中国已经走过了六十几年的风雨,然而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新式教育才开始几十年,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踏实耕耘,耐心等待。 2、地利很重要。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达的地区不多,集中于北京和东南沿海等地,文化发达的地区自然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人才聚集、沟通频繁,往来密切,也就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北京地区以清华和北大两所学府为基地,我们很多的大师要么曾经在这两所大学教过书,要么就是曾就读与此。在北大,以蔡元培为旗帜,聚集了陈独秀、辜鸿铭、鲁迅、胡适、林语堂等优秀讲师,培养了罗家伦、冯友兰、矛盾、卞之琳、费孝通等一大批优秀学子。清华大学以梅贻琦为代表,梁启超、王国维、朱自清、翁文灝等人都曾在此任教,培养了闻一多、钱钟书、梁实秋、杨振宁等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人物。在浙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