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2020-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沪科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进行速度变化的科学探究。

2.学会刻度尺测量路程、停表测量时间在速度探究实验中的应用。

3.掌握速度实验的原理、速度公式的应用及实验注意事项。

4.掌握速度变化的结论。

1.重点:刻度尺的应用,时间测量注意事项。2.难点:速度计算,时间的测量。

知识梳理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1.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自由地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如何变化的?2.猜想与假设

猜想(1):小车下滑时速度可能越来越大;猜想(2):小车下滑时速度可能不变:猜想(3):上半程的速度比下半程的速度快:猜想(4):下半程的速度比上半程的速度快。3.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1)选定实验器材:①

、木板、木块、

、小车、金属片。

(2)实验原理: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分别测量出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距离,再测量出小车通过上半程、下半程和全程的时间,最后计算出速度。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首先用木板和木块组成一个斜面,在斜面顶端确定小车的初始位置A ,用刻度尺测量出小车前端到斜面底端B 的距离,由静止释放小车,并记录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的时间。

(2)将金属片固定在斜面上的

位置C ,并测量出小车从顶端A 运动到位置C 的距离,由静止

释放小车,并记录小车运动到金属片时的时间。

(3)根据公式t

s

v

分别求出AB 段、AC 段、CB 段的平均速度,并记录。记录数据如下:5.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小车沿下面下滑的速度是变化的,下滑速度越来越大。在相同的路程上所用的时间不等,中点处的速度

终点处的速度,终点处的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

6.评估

更换不同的实验器材,多次进行测量,得出普遍性规律,避免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7.交流与合作

(1)实验中,木块的作用?

木块垫在木板下组成斜面装置,木块的位置可以决定斜面的倾斜角大小。(2)斜面的倾斜程度大点好还是小点好?

应使斜面的倾斜程度较小,倾斜度较大时,小车运动很快,在斜面上的时间较短,不方便记录⑦

(3)如何准确测量各段的时间?

测量工具用停表,实验前熟练停表的使用,眼睛盯着小车,当小车触碰金属片的瞬间,立即按下停表按钮,尽可能地减小时间测量的

(4)实验中如何减小误差?

本实验中距离比较容易测量,且误差较小,但测量时间时误差较大,可选用稍微⑨

一点的斜面,

并且让斜面稍平一些,使小车下滑的时间稍长一些,可减小误差。

重点梳理

【重点】科学探究速度实验注意事项

1.斜面的坡度(倾斜角)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因为坡度过小时,小车可能到达不到底部,坡度过大时,小车滑动的速度较快,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短,计时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较大,并且整个实验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2.测量时间要反复练习,要做到“车动表开,车到表停”。

3.在应用公式t

s

v =

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s 、t 、v 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要“张冠李戴”:上半程的路程对应上半程的时间和平均速度,下半程的路程对应下半程的时间和平均速速度,全程的路程对应全程

的时间和平均速度。

4.实验应多次测量,得到普遍性规律。

5.小车运动距离或时间的测量要“头对头”、“尾对尾”。

6.小车从斜面顶端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便于控制变量,撞击金属片时的速度大小相等。

科学探究速度变化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1)小车经过初始点后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值偏小,速度测量值偏大。

(2)小车经过中点或者终点后停止计时,时间测量值偏大,速度测量值偏小。

(3)斜面坡度过陡,测量时间过小,速度测量值偏大。

如图所示是小宇“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滑下,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的时间较难测出,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4)由题图可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小车从A运动到C时的路程为cm,小车在AC段的平均速度V AC≈m/s。(结果保留2位小数)

(5)若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 AB、V BC、V AC,则他们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6)多次测量时,每次都必须让小车从斜面的由静止开始下滑。

(7)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8)实验时,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量的V AC平均速度会偏(填“大”或“小”);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测量的V AC平均速度会偏(填“大”或“小”)。

(9)根据测量判断,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是否为匀速直线运动,说明理由:。

(10)下图能准确反应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11)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 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选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12)实验完成后,小宇想增大小车在斜面运动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如何改进实验装置?

改进措施:。

【答案】(1)

;(2)刻度尺,停表;(3)小;(4)1,80.0,0.27;(5)V BC >V AC >V AB ;(6)同一位

置;(7)为了方便计时;(8)大,小;(9)不是,由(5)可知小车在各段的速度不一样,且速度越来越大;(10)C ;(11)错误,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12)将支撑斜面的木块向左边稍移。【解析】(1)实验原理是速度公式:t

s

v =

。(2)路程的测量用刻度尺,时间的测量用停表。

(3)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的时间较难测出,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坡度较大不方便计时。

(4)0~10之间是10个刻度,刻度尺单位是cm ,所以最小刻度为10cm ÷10=1cm ,故分度值为1cm ;根据刻度尺刻度读数为80.0cm ,最后一个0为估读值;据题图可知,t AC =3s ,故m/s 27.0s

3m

8.0t s v AC AC AC ===

。(5)根据速度公式可知,m/s 20.0s 2m 4.0t s v AB AB AB ===

,m/s 40.0s

1m

4.0t s v BC BC BC ===。(6)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便于精确测量时间,故从同一位置静止释放。(7)当小车触碰金属片的瞬间,同时按下停表,便于精确计时,故方便测量时间。(8)小车过了A 点才开始计时,时间测量偏小,根据t

s

v =,路程不变,速度测量偏大;小车过了C 点才停止计时,时间测量偏大,根据t

s

v =

,路程不变,速度测量偏小。(9)不是,由(5)可知小车V BC >V AC >V AB ,在各段的速度不一样,且越来越大,所以是加速直线运动。(10)小车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A 选项是静止,故A 错误;B 选项是匀速直线运动,故B 错误;C 选项是速度增大的直选运动,故C 正确;D 选项是匀速直线运动,故D 错误。

(11)错误,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 到C 的过程中通过B 点时的速度不

为0,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BC段的时间,这样会使速度的测量值偏小。(12)将支撑斜面的木块向左边稍移,这样会使斜面坡度变陡,小车下滑加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