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

第一节 自喷井生产系统分析

?教学目的:

了解自喷井的生产系统,掌握节点分析的方法,能用节点分析对自喷井生产系统进行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9教学重点

1、自喷井的节点分析

2、自喷井节点分析方法的应用

9教学难点

1、自喷井节点分析的步骤

2、带油嘴的自喷井节点分析

?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形。?教学内容:

1.自喷井生产系统的组成

2.自喷井节点分析

穿过地面油嘴的压力损失地面出油管线的压力损失

4

P

油藏中的压力损失

油井稳定生产时,整个流动系统必须满足混合物的

量守恒原理

油井连续稳定自喷条件

四个流动系统

互协调

二、自喷井节点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进行油井生产系统设计及生产动态预测,广泛使用了节点系统分析的方法

节点系统分析法: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把整个油井生产系统分成若干子系统,研究各子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整个系统工作的影响,为系统优化运行及参数调控提供依据。

节点划分依据:

不同系统的流动规

律不同

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

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在某些节点压力确定条件下

油井的产量以及其它节点的压力。

通常节点1分离器压力p sep、节点8油藏平均压力p r为定值,不是产量的函数,故任何求解问题必须从节点1或节

点8开始。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节点(井底)流入曲线:IPR曲线

节点(井底)流出曲线

由井口油压所计算的井

底流压与产量的关系曲

线。

图2-4 管鞋压力与产量关系曲线

IPR曲线

节点(井口)流入曲线:

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使用:计算出任意

产量下的井口油压

的大小,并用于预

测油井能否自喷。Q1

线;

②研究油井由于污染或采取

增产措施对完善性的影响

选取井底为求解点的目的①预测油藏压力降低后的未来油井产量

图2-8 预测未来产量

图2-9 油井流动效率改变的影响

求解点选在井口的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油管和出油管线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便于选择油管及出油管线的直径。

图2-13 不同直径的油管和出油管线的井口解

交点:

的分离器压力,所给条件下分离器压力及产量

图2-16 分离器压力对不同油井产量的影响

分离器压力对多井生产的影响

说明:

分离器压力对后续工程设备选择和效率有影响,需要进行经济技术的综合考虑。

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过 程控制程序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以确保最终产品满足国家标准和用户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过程中各工序控制。 3.相关责任 纯水制作部负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归口管理。 办公室及仓库负责生产物资的采购和保管。 纯水检验室负责本程序中质量特性的检验和验证。 4.工作程序 纯净水生产工艺规程

4.2.1准备工序 4.2.1.1将环境卫生和车间内部卫生达到六面洁净,地面每天用水冲洗。 4.2.1.2所有操作人员均必须取得上岗证,无上岗证一律不得上岗。 4.2.1.3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岗位操作规程和工艺纪律以及卫生制度。 4.2.2生产过程 4.2.2.1严格按照逆渗透制水设备操作程序,按步骤操作,并详细记录《纯水 站运行数据记录》中的各项技术参数。 4.2.2.2开启臭氧发生器,向纯水箱中充加臭氧,利用循环泵使臭氧与纯水充 分混溶,达到有效的杀菌效果。 4.2.2.3将空桶在水桶预处理间一次清洗水池中,内外壁作预处理。 4.2.2.4将作预处理后的空桶在清洗车间用洗桶机再清洗一遍。 4.2.2.5灌装、消毒、封盖,使用专用灌装设备,严禁操作人员直接接触灌装 瓶、瓶盖等,同时严格按下列步骤进行: 4.2.2.穿戴工作鞋、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按照工序操作。 4.2.2.灯检时,细观察水桶内部水质情况,只准有微小气泡,不准有其它杂 质。 4.2.2.贮存、灌装成品放置成品车间。 4.2.2.在贮存过程中,定期紫外线照射,杀灭空气中的各种有害细菌。 纯净水生产作业指导书 4.3.1制水设备开机程序(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许入内)。 4.3.1.1先查看一遍所有开关是否在所在位置。 4.3.1.2开启总电源。 4.3.1.3将控制开关打开。 4.3.1.4按原水启动按钮,开启原水增压泵,待浓水出水口流出水时,再同时 启动①和②,机器系统开始工作。 4.3.1.5观察整台设备是否转动正常,从声、光等方面看,同时将滤前压、滤 后压及一、二级反渗透系统的各数据记录在《纯水站运行数据记录》 中。

矿山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几起非煤矿山典型事故案例分析 1 垮坝事故 2000年10月18日上午50分,广西南丹县大厂镇鸿图选矿厂尾矿库发生重大垮坝事故,共造成28人死亡,56人受伤,70间房屋不同程度毁坏,直接经济损失340万元。 2000年10月18日上午9时50分,尾矿库后期坝中部底层首先垮塌,随后整个后期堆积坝全面垮塌。共冲出水和尾砂14300立方米,其中水2700立方米,尾砂11600立方米,库内留存尾矿13100立方米。尾砂和库内积水直冲坝首正前方的山坡反弹回来后,再沿坝侧20米宽的山谷向下游冲去,一直冲到离坝首约700米处。其中绝大部分尾矿砂则留在坝首下方的30米范围内。尾矿坝下的34间外来民工工棚和36间基建队的房屋被冲垮,共有28人死亡,56人受伤。这是一起由于企业违规建设、违章操作,有关职能部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而发生的重大责任事故。 1、事故的直接原因 由于基础坝不透水,在基础坝与后期堆积坝之间形成一个抗剪能力极低的滑动面。又由于尾矿库长期人为蓄水过多,干滩长度不够,致使坝内尾砂含水饱和、坝面沼泽化,坝体始终处于浸泡状态而得不到固结。最终因承受不住巨大压力而沿基础坝与后期堆积坝之间的滑动面垮塌。 2、事故的间接原因 (1)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把关不严。尾矿库的选址没有进行安全认证,也没有进行正规设计,而由环保部门进行筑坝指导;基础坝建成后未经安全验收即投入使用。

(2)企业急功近利,降低安全投入,超量排放尾砂,人为使库内蓄水增多。由于尾矿库库容小,服务年限短,与选矿处理量严重不配套,造成坝体升高过快,尾砂固结时间缩短。为了达到环保排放要求,库内冒险高位贮水,仅留干滩长度4米。 (3)业主、从业人员和政府部门监管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差,仅凭经验办事。 (4)政府行为混乱,对安全生产领导不力。对选厂没有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审查,缺乏规划,盲目建设。 2 火灾事故 2000年7月9日4时40分,金川公司二矿区井下发生一起运矿卡车失火事故,死亡17人,重伤2人,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二矿区是金川公司的主力矿山。矿山采用竖井、斜井、斜坡道联合开拓方式,机械化下向分层胶结充填采矿法,多风机并串联微正压通风系统。目前矿区有两个主要回采中段:1250中段和1150中段。1250中段回采1218分段,1150中段回采1138分段。1250中段的1198分段和1150中段的1118分段目前正在开拓之中。此次事故发生地点在1138-1118分段的斜坡道岔口处。 12号运矿卡车卡车着火时,1118中段作业点共有施工人员59名。7月9日5时30分,临夏二建六队值班长孔××在1118中段5号溜井焊钢模时,发现有烟从溜井上面下来,就跑到6号道。待6号道也进烟后,即组织人员往2号道有通风井的地方跑。当时有人提出硬冲1118-1138斜坡道,他制止他们不要去,但仍有多人不听制止跑往1118-1138斜坡道,造成1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40人相继撤离到FV1通风井处而脱险。

油田开发生产动态分析的内容

油田开发生产动态分析的内容 A、注水状况分析 1)分析注水量、吸水能力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形势的影响,提出改善注水状况的有效措施。 2)分析分层配注的合理性,不断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 3)搞清见水层位、来水方向。分析注水见效情况,不断改善注水效果。 B、油层压力状况分析 1)分析油层压力、流动压力、总压降变化趋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2)分析油层压力与注水量、注采比的关系,不断调整注水量,使油层压力维持在较高水平上。 3)搞清各类油层压力水平,减小层间压力差异,使各类油层充分发挥作用。 C、含水率变化分析 1)分析综合含水、产水量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提高控制含水上升的有效措施。 2)分析含水上升与注采比、采油速度、总压降等关系、确定其合理界限。 3)分析注入水单层突进、平面舌进、边水指进、底水锥进对含水上升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 D、油田生产能力变化分析 1)分析采油指数、采液指数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分析油井利用率、生产时率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3)分析自然递减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4)分析增产措施效果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5)分析新投产区块及调整区块效果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油藏工程名词解释 地质储量 original oil in place 在地层原始状态下,油(气)藏中油(气)的总储藏量。地质储量按开采价值划分为表内储量和表外储量。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具有工业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表外储量是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但当原油(气)价格提高、工艺技术改进后,某些表外储量可以转为表内储量。 探明储量 proved reserve 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地质储量,在现代技术 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探明储量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进行油(气)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和油(气)田开发分析的依据。 动用储量 draw up on reserves 已钻采油井投入开采的地质储量。 水驱储量 water flooding reserves 能受到天然边底水或人工注入水驱动效果的地质储量。 损失储量 loss reserves 在目前确定的注采系统条件下,只存在注水井或采油井暂未射孔的那部分地质储量。 单井控制储量 controllable reserves per well 采油井单井控制面积内的地质储量。 可采储量 recoverable reserves 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气)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储量。 剩余可采储量 remaining recoverable reserves

纯水车间桶装水生产工艺流程

纯水车间桶装水生产工艺流程 1. 水处理:原水—多介质预处理—活性炭—软水器—精密过滤器(三组)—R反渗透(一级、二级)—灌装泵—紫外线杀菌—灌装线。 2. 桶装水灌装线:人工上桶—拔盖机—自动上水—内外桶清洗消毒灌装机—上桶盖—贴批号套膜—热缩机—灯检—卸桶。 3. 水源准备:桶装水是由两个二级水箱的水灌制完成的,为了保证灌装谁的充足供给,必须前一天晚上把连接灌装泵的二级水箱注满水,与此同时,把此水箱底下的连接另一个二级水箱的阀门关上,水箱上的进水阀门也顺之转向另一个二级水箱,这样是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供水。开始制桶装水时,必须先查看所有二级水箱阀门是否恢复原样,在保证不影响设备用水的前提下,可以把连接EDI水箱的阀门截上。电主箱打开电工箱后,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把控制灌装泵和空压机泵的阀门逐一合上后,关上电工箱门并锁上。 4. 桶装水生产线准备:每次生产桶装水时,先把盖进行消毒,要求爱尔施消毒片每次溶解30片后倒入消毒桶(约50L水)内对盖进行30分钟以上浸泡后,放掉污水必须用纯净水对盖进行清洗数遍,方可使用。 5. 两消毒水箱分别注入自来水(每水箱约200L)第一水箱为自来水清洗,第二水箱为消毒清洗,要求用爱尔施50片溶解后方可倒入水箱内。 6. 打开机器总开关检查“紧急停止”钮是否开启(2个),电工箱内电源是否处在打开位置,再用钥匙打开控制电源,一切准备就绪后,

回到机房,再次对机器进行各项检查,确认无误后方可把灌装泵打开,再把二级开关按钮转向手动,最后按住灌装机器

“启动”按钮,3秒钟后机器启动,进行桶装水灌制。操作间以外上桶,卸桶由专人完成。 7. 在生产水的过程中,由于灌装水的用水量较大,机器启动频繁,要求工作人员最少每10分钟队机房巡视一次,如果设备用水与车间灌装用水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保证设备用水。 注:在灌制过程中机器出现任何异常现象必须先停机再进行解决操作。挂盖儿出现脱落时,必须由传送带把桶传出后方可手动上盖操作,如违规操作出现问题。 药剂科—制水车间 2016.06.03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

井下作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二) 二OO七年一月

目录 一、××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 二、××井套铣筒卡钻事故 三、××井试井钢丝及油管落井事故 四、××井深井泵衬套落井事故 五、××井铅模卡钻事故 六、××井管串喷出地面事故 七、××井铣锥除垢卡钻事故 八、维修检泵井返工案例剖析 ××井活塞通不过封隔器检泵返工案例 ××井管式泵倒下返工案例 ××井油管漏失返工案例 ××井抽油杆被磁化返工案例 九、作业现场着火案例剖析 案例一:××井静电引起着火案例 案例二:××井清蜡剂着火案例

一、某井挤水泥固油管事故 某井为光油管挤水泥钻具,作业队按设计要求替完水泥浆后即开始挤,最高压力达25MPa,挤完后上提管串欲反洗井就已卡死,此时,从配水泥浆起时未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初凝时间为1小时25分,作业用的水和水泥均合格)。 <一>、原因分析 高压下挤水泥会缩短水泥初凝时间,泵压25MPa加液柱压力16MPa,则作用于井底的压力为41MPa之多,再加温度高,水质变化,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一半多。 附: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压力变化对水泥初凝时间的影响表 此外,打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原因有五: 一是整个作业过程因设备或生产组织不当致使作业时间超过水泥浆的初凝时间; 二是井下管串因故脱落造成落井油管固死; 三是套管破损光油管挤水泥时水泥浆上返进入破漏段; 四是带上封挤水泥时因管外串通或下带直嘴孔径过大,故嘴损压力小致使封隔器座封不严导致水泥浆上串到封隔器以上; 五是油管本身有破裂之处造成液体分流加之油管未起出水泥浆外。

本井属第六种原因,既当地面加压25MPa时,井底压力相当于41MPa,故水泥浆初凝时间缩短55%左右,加之井下管串未提出水泥面,故而造成水泥固死油管的事故。 <二>、预防措施 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1、参考在施工井的温度和施工压力条件下水泥浆的初凝、终凝时间数据; 2、要保证施工用设备完好运转; 3、要做好施工准备、反洗井前的施工时间不得超过水泥浆初凝时间的70%; 4、在反洗井前及时上提井下管串至预计水泥面以上; 5、要在下钻过程中随时观察指重表并要在挤水泥施工前试提井下管串校核、对比悬重; 6、要在光油管挤封井上先套管找漏证实套管完好程度,防止水泥浆上移而固死油管; 7、在单上封的井施工要保证封隔器座封完好; 8、在多层井挤水泥前要有验串资料; 9、下入井的油管要完好无损

第七章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第七章注采井组动态分析 注采井组动态分析是在单井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单井动态分析基本上以生产动态分析为主。而井组动态分析则是生产动态分析和油藏动态分析并重的分析内容。注采井组的划分是以注水井为重心,平面上可划分为一个注采单元的一组油水井。井组分析的核心问题是在井组范围内找出注水井合理的分层配水强度。在一个井组中,注水井往往起主导作用,它是水驱油动力的源泉。从油井的不同的变化可以对比出注水的效果。因此,一般是先从注水井分析入手,最大限度地解决层间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调解平面矛盾,改善层内矛盾,也就是说井组分析以找出和解决三大矛盾为目标。来改善油井的生产状况,提高油田的注采管理水平。 本章所要讲的主要内容是:油田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注水井的分析,井组动态分析的内容、方法、步骤、及井组动态分析的案例。 第一节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 当注水开发多油层非均质的油田时,由于油层渗透率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非均一性,注入水就沿着高渗透层或高渗透区窜流。而中低渗透层或中低渗透区却吸水很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矛盾,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矛盾。 一、注水开发的三大矛盾 1.层间矛盾 层间矛盾就是高渗透性油层与中、底渗透性油层在吸水能力、水线(油水前缘)推进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是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矛盾,也是注水开发初期的根本问题。生产开发中,高渗透油层由于渗透率高,连通性好,注水效果明显,表现为产油能力高,担负全井产量的大部分。中、底渗透性油层则由于渗透率底,连通性差,表现为产油量底,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样在油井中出现了层间压差。 图7-1层间矛盾示意 256

257 在注水井中,高渗透层吸水能力强,可占全井吸水量的30%~70%以上。水线前缘很快向生产井突进,形成单层突进,如图7-1所示。因此,渗透率高、连通好的油层,由于注得多,采的多,生产井很快见到注水效果,含水很快上升。高渗透油层见效及见水后,地层压力和流动压力明显上升,形成高压层,严重的干扰中、低渗透层的工作,致使这些层少出油或不出油,全井产量递减很快,含水上升。因而能否使层间矛盾获得较好的解决,使油井能否长期稳定生产,油田能否获得较高采收率的关键所在。 层间矛盾的表现:注水井转注后,高渗透层见效快,初期高产继而含水,并快速上升,直至水淹,从吸水剖面上看,表现为高渗透层大量吸水,吸水强度明显地比低渗透层大,从产出剖面上看,对应层的产液量,明显地高于其它层。随着注水时间的增长,水淹程度的提高,层间矛盾会越来越大,其原因,是高渗透层通过长期注水冲刷,其胶结物越来越少,渗透率也随之越来越高,甚致增加数10倍,如中原油田文25块的S=下42层的原始渗透率只有0.4μm 2左右,经过长期注水冲刷后,目前个别地方的渗透率可达2μm 2以上。 层间矛盾的形成主要是油层的厚度、沉积物、沉积环境,沉积的时间的不同,造成了各层的物性和渗透率的不同。而形成了层间矛盾。 表示层间矛盾的参数,用单层突进系数。即:多油层油井内渗透率最高的油层的渗透率与全井厚度权衡平均渗透率的比值。 率油井厚度权衡平均渗透 油井中单最高渗透率单层突进系数= n n n h h h k h k h k h +++++ 212211率= 油层厚度权衡平均渗透 式中:h 1、h 2……h n ——为各单层有效厚度; k 1、k 2……k n ——为各单层渗透率。 单层突进系数越高说明层间矛盾越严重。 2.平面矛盾 由于油层渗透率在平面上分布的不均一性,以及井网对油层各部分控制不同,使注入水在平面上推进不均匀,油水前缘沿高渗透区呈舌状窜入油井,形成“舌进”如图7-2所示。 图7-2 局部舌进示意

常规油田生产动态分析

1、动态分析模板共分单井动态分析、井组动态分析、区块(单元)动态分析等三个部分。 2、分析层次:动态分析人员日常工作主要侧重于单井动态分析、井组动态分析;阶段分析主要侧重于区块(单元)动态分析。 (图表模板参考《吐玉克油田2011年度调整方案》) 单井动态分析模板 一、收集资料 1、静态资料:主要包括油井所处区块、构造位置、开采层段(层位、层号)、射孔井段、射孔厚度、射孔弹型、注采对应状况以及连通状况、储层物性(电测解释成果:如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砂层厚度及有效厚度等。 2、动态资料: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含水、压力(静压、流压)、对应注水井注水量及注水压力、气油比等。 3、生产测试资料:饱和度测井结果(C/O、PND_S、硼中子、钆中子等)、产液剖面测试成果、对应注水井吸水剖面测试成果、注水井分层测试成果、示功图、动液面、地层测试资料、油气水性分析资料、流体高压物性资料(如密度、粘度、体积系数、饱和压力、原油组分分析等)、井况监测资料(井温曲线、电磁探伤、井下超声波成像、多臂井径、固井质量SBT等)。 4、工程资料:油井工作制度(泵径、冲程、冲次、泵深)、井下生产管

柱组合及井下工具、井身结构(井身轨迹)等。 二、分析内容 1、日产液量变化; 2、综合含水变化; 3、日产油量变化; 4、压力变化(静压、流压、生产压差)变化; 5、气油比变化; 6、对应注水井注水能力变化; 7、深井泵工作状况; 8、措施效果评价等。 ——单井生产曲线:日产液、日产油、含水、流压(动液面)、气油比、措施备注 采油井生产曲线 注水井生产曲线

三、分析步骤 1、概况 2、生产历史状况(简述) 3、主要动态变化 首先总体上阐述油井日产液量、日产油量、含水、气油比、压力等变化状况,其次依次分析以下内容。 日产液量变化 3.1.1变化态势:主要分析日产液量在分析对比阶段呈现的变化趋势(要求绘制运行曲线变化),主要有液量上升、液量平稳、液量下降三种态势。判定变化的标准(该标准可以根据本油田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为:日产液量大于50t,波动幅度在±8%; 日产液量在30-50t之间,波动幅度在±12%; 日产液量在10-30t之间,波动幅度在±20%; 日产液量小于10t,波动幅度在±30%; 如果日产液量及变化处于上述区间的可以判定日产液量运行平稳;高于变化幅度可以判定产液量呈上升态势;如低于变化幅度则判定日产液量呈下降态势。 3.1.2日产液量变化原因分析 日产液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①油井工作制度调整; ②对应油井注水见效;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模板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大纲要求: 1.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2.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 3.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 3.1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3.1.1 方针与原则 目的: ——指导应急救援的纲领。 考虑因素: ——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 3.1.2 应急策划 对特定对象潜在的事故性质及影响进行认识和评价;

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 分析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可利用情况; 国家、地方相关法规, 以作为预案制定的依据和授权。 —危险分析 —资源分析 —法规要求 3.1.2 .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目的: 明确应急的对象、事故的性质、影响范围、后果严重度, 为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 考虑因素: 地理、地质、气象信息; 功能布局; 重大危险源; 重大事故性质及周边影响; 特定时段; 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3.1.2.2 资源分析 目的: 为应急资源的规划与配备、与相邻地区签订互助协议和预案编制提供指导。 考虑因素: 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 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3.1.2.3 法规要求 目的: 了解应急预案制定的依据和授权。 主要法律法规包括: —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专项法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国家生产安全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和行业应急预案; —专业预案编制导则; …… 3.1.3 应急准备 主要包括: —机构和职责; —应急资源; —培训、训练与演练; —互助协议。 3.1.3.1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目的: ——使应急救援工作反应迅速, 协调有序。 考虑因素: 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领导机构( 指挥部) ; —应急响应中心;

纯净水生产——工艺流程

纯净水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什么?矿泉水水厂水处理设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措施 工艺流程方案 (1)第一级预处理系统:采用石英沙介质过滤器,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含有的泥沙、铁锈、胶体物质、悬浮物等颗粒在20μm以上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自动过滤系统,采用进口品牌自动控制阀,系统可以自动(手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设备配备有自我维护系统,降低维护费用。 (2)第二级预处理系统:采用果壳活性炭过滤器,目的是为了去除水中的色素、异味、生化有机物、降低水的余氨值及农药污染和其他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污染物。自动过滤控制系统,采用进口品牌自动控制阀,系统可以自动(手动)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 (3)第三级预处理系统:采用优质树脂对水进行软化,主要是降低水的硬度,去除水中的钙镁离子(水垢)并可进行智能化树脂再生。自动过滤系统,采用进口品牌自动软水器,系统可以自动(手动)进行反冲洗。 (4)第四级预处理系统:采用双级5μm孔径精密过滤器(0.25吨以下为单级)使水得到进一步的净化、使水的浊度和色度达到优化,保证RO系统安全的进水要求。 (5)纯净水设备主机:采用反渗透技术进行脱盐处理,去除钙、镁、铅、汞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物质及其他杂质,降低水的硬度,脱盐率98%以上,生产出达到国家标准的纯净水。 (6)杀菌系统:采用紫外线杀菌器或臭氧发生器(根据不同的类型确定)提高保质期。为提高效果,应使臭氧与水充分混合,并将浓度调整到最佳比。 (7)一次冲洗:采用不锈钢半自动冲瓶机对瓶子的内、外壁进行清洗,清洗的水量可调。 矿泉水水处理设备-水 厂矿泉水设备 天然矿泉水厂建厂要 求、矿泉水引水工艺、曝气 工艺、过滤和消毒工艺、充 气工艺、灌装工艺、洗瓶工 艺、矿泉水工艺流程及其生

【2017年整理】电梯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2017年整理】电梯事故典型案例分析电梯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一.电梯井坠落事故 1. 2005年8月5日,贵州省遵义市的狮山大酒店发生了一幕惨剧:一名21岁的女孩在坐电梯的时候,电梯出现了故障,她竟然强行扒开电梯门逃生,结果掉到了10多米深的电梯管道内,当场死亡。电梯里的摄像头拍下了她生命的最后8分钟。 在酒店的电梯监控室可以看到,女孩在当天傍晚的6点34分走进电梯后,电梯便出现故障,停在半空中。女孩先是打手机求助,但似乎没有打通。随后她重重的敲了一下电梯门,并连续按电梯上的按钮。这时女孩开始用手扳门,她艰难的把电梯门扳开,发现面前是一堵墙。接下来,她开始第二次扳门,这次她发现脚下还有一道电梯门,并把这道门也打开了。她伸进头去间隙处看了看,但很显然她并没有看到下面是一个长长的黑洞。 她迟疑了一会儿,开始第三次扳门,这次她很熟练的打开了两道门,并做出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动作——钻进去。虽然有一道门在她的腰上夹了一下,但这并没有阻止她做完这个动作。最后,电梯门关上了,这个女孩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这时的时间是6点42分,离她进电梯只有8 分钟。 2.郑州市航海路与郑密路交叉口附近一男子从电梯中坠入电梯坑道,下坠高度有近,,层楼高。该男子最终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当时两人一起乘坐电梯上楼,在,楼和,楼中间电梯出现故障被困,当时电梯里没有信号,小灵通打不出去。将近半个小时后,王某求生心切,将电梯门撬开往外爬,一失手就坠了下去。 3.女工在四楼一脚踏空、

2005年9月25日,义乌市义南工业区一家工厂的一位工人,在搭乘货运电 梯时,一脚踏空,从四楼电梯口一直摔到一楼,当场死亡。该企业一位姓付的负责人先生介绍,当天下午5点左右,这名女工在四楼包装好货物后,就把货物推到货运电梯口,而此时货运电梯停在一楼。 女工可能觉得走楼梯麻烦,打算人货一起搭乘电梯下来,经过电梯门口时,发现电梯门开着,没往下看就一脚踏进去,结果一脚踏空,从四楼电梯口一直摔到一楼,人当场就不行了,在送到医院后,抢救不治而亡。付先生说,公司有过规定,货运电梯是严禁乘人的,该名女工来袜厂才半年,从事的是包装工种,对相关规定不是很了解。 4.电梯张开“虎口” 看房业主电梯井坠、电梯张开“虎口” 亡 2005年11月17日消息:昨天上午10时多,南京西路806号一在建大厦发生惨剧: 一名前去看房的业主失足掉入电梯井内,这名男子从电梯井底拖出时已经死亡。据了解,这名男子昨天他是特地来看房的,当时他在一楼准备乘电梯上楼,谁知在升降厢没下来的情况下,他竟走进了电梯口,一脚踩空从一楼跌入地下三层的电梯井。 事故发生地能见度极低,电梯口没有任何警示标志,而仅有的“危险” 标志也已被撕毁。事发后,管理人员在现场支起了一盏“小太阳”照明,有关方面表示,业主如果有必要进入未完工的大厦,应采取安全措施,以免悲剧发生。 事故原因分析 1、以上四起事故均属于乘梯者自身处置不当,误入井道造成坠落事故。 2、事故1和事故2均是乘梯者自行撬门,因电梯未在平层位置,向下爬出时,腿部进入井道,失手坠落造成死亡。 3、第三位房主和第四位女工均是在电梯厅门敞开着,无人把守,又没有悬挂标识牌和设立防护栏情况下,误以为厅门开着,轿厢就在该层,而误入井道,造成事故。 事故思考:

油井动态分析

油气井动态分析 目录 第一节直井生产动态分析 (2) 第二节水平井生产动态分析 (24) 第三节气井生产动态分析 (34)

第一节 直井生产动态分析 在油井动态分析中,油井流入动态特征,是指原油从油层内向采油井底流动过程中,产量与流动压力之间的变化特征,它主要决定于油藏的驱动类型和采油井底各相流体的流动状态,这种变化特征是预测油井产能、确定采油井合理工作制度以及分析油井产能变化规律的主要依据。 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又称无阻流量,以Q AOF 表示,它是判断气井产能大小和进行气井之间产能对比的重要指标,也是确定气井合理产能的重要依据。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定义为:当气井生产时势井底流动压力降为一个绝对大气压(即无井底回压)时,气井的最大潜在理论产量。实际生产时,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是不可能达到的。它主要作为确定允许合理产量的基础。气井投产后的允许合理产量的,限定为绝对无阻流量的1/4和1/5,需要说明的是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定容封闭消耗气藏来说,它随气藏压力的降低而减小,有效的增产措施也会提高气井的绝对无阻流量。因此,需要根据气井的生产动态和压力、产量变化情况,结合地层压力的测试,不失时机地进行气井绝对无阻流量的测试,以便调整气井的合理产量。 一、生产指数和IPR 1、生产指数:通常用生产指数J 表示油井的生产能力,生产指数J 定义为产量与生产压差之比。 P Q P P Q J o wf r o ?=-= 1 o Q ——原油产量,bbl/d ; J ——生产指数,bbl/(d.psi); r P ——油井泄油区的平均压力(静压) ;psi ; wf P ——井底流压,psi ;P ?——压差,psi 。

纯净水、矿泉水、矿物质水工艺流程图

1纯净水生产工艺流程图(之1/2) 控制要求 提供符合GB5750要求的水源,有动、 静态检测 并有记录 目的:提供优良的原水 20T 不锈钢罐,有的空气呼吸器,每半年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每周进行水微生物和理化检测 目的:积蓄原水,除去原水中泥沙 控制要求 不锈钢罐,每7天进行一次正洗和 反洗 每周进行一次水微生物和理化检测,每半年消毒一次。 目的:除去水中较大的有机物及其它 异物

控制要求 不锈钢外壳, 两组共14支 5um 滤芯 , 每6个月更换一次或滤芯压差大于时更 换 目的:过滤大颗粒杂质,保护RO 膜, 加阻垢剂主要是包裹水中 的Ga 2+、Mg 2+离子,使之不易堵塞 RO 膜孔 36根陶氏膜,树脂外壳,正常情况下二年半清洗一次或当一、二 泵压后压一、二级浓水压差大于1MPa 时,应对RO 膜进行清洗 (参见作业 文件) 目的:截留进水中 的杂质,离子和有机物及病毒等 30根陶氏膜,树脂外壳,每三年进行一次清洗或当一、二泵压后压一、

二级浓水压差大于1MPa 时,应对RO 膜 进行清洗 目的:将水电导率降 为10us/cm 以内,除去水中异物 不锈钢罐,每季度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目的:贮存过滤后的水,确保生产连 续性 4T 不锈钢罐,臭氧浓度~,每小时记录 臭氧在线值 目的: 杀灭水中微生物,防止二次污染 不锈钢管罐,原则上每6个月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目的:保持臭氧浓度 接下页

纯净水生产工艺流程图(之2/2) 接上页 控制要求 钛滤芯,30根滤芯直径,外壳不锈钢,每6个月清洗一次 目的:过滤杂质及微生物残渣 全不锈钢自动灌装机,机时产量 900桶 /小时 目的:生产出合格的 成品水 目视,双灯检台,分别检测桶内桶底和桶身及漂浮物

(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应急预案案例分析 大纲要求: 1.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2.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 3.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 3.1 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一级要素二级要素 方针与原 则 应急策划危险分析、资源分析、法规要求 应急准备机构和职责,应急资源,培训、训练与演练,互助协议 应急响应(12项)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 现场恢复 预案管理 与评审 3.1.1 方针与原则 目的: ——指导应急救援的纲领。 考虑因素: ——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 3.1.2 应急策划 对特定对象潜在的事故性质及影响进行认识和评价; 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分析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可利用情况; 国家、地方相关法规,以作为预案制定的依据和授权。 —危险分析 —资源分析 —法规要求 3.1.2 .1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目的:明确应急的对象、事故的性质、影响范围、后果严重度,为应急响应和减灾措施提供决策和指导依据。 考虑因素: 地理、地质、气象信息; 功能布局; 重大危险源; 重大事故性质及周边影响; 特定时段; 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

3.1.2.2 资源分析 目的:为应急资源的规划与配备、与相邻地区签订互助协议和预案编制提供指导。考虑因素: 各类应急力量的组成及分布; 各种重要应急设备、物资的准备情况; 上级救援机构或周边可用的应急资源。 3.1.2.3 法规要求 目的:了解应急预案制定的依据和授权。 主要法律法规包括: —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专项法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 —国家生产安全事故总体应急预案和行业应急预案; —专业预案编制导则; …… 3.1.3 应急准备 主要包括: —机构和职责; —应急资源; —培训、训练与演练; —互助协议。 3.1.3.1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目的: ——使应急救援工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 考虑因素: 组织机构主要包括: —领导机构(指挥部); —应急响应中心; —相关职能部门; —下属经营单位。 明确职责分工、候补人选及联系方式 3.1.3.2 应急资源 目的: ——根据潜在事故的性质和后果分析,合理组建救援力量,提供装备及物资保障。考虑因素: 应组建的专业和社会救援力量; 应急救援的设施和设备: —办公室、通讯设备、备用照明、应急保障物资等; —企业、武警、消防、卫生等部门可用设施与设备; —监测设备; —个体防护设备; 如何检查、维护和更新。 3.1.3.3 培训、训练与演练

纯净水矿泉水厂生产工艺流程(图)

纯净水/矿泉水厂生产工艺流程(图): a) 原水泵 主要功能:恒定系统供水压力,稳定供水量 b) 机械过滤器 采用多次过滤层的过滤器,主要目的是去除原水中含有的锰、铁重金属、泥沙、铁锈、胶体物质、悬浮物等颗粒在20um以上的物质,系统可以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 主要功能:保证设备的产水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c) 活性炭过滤器 采用果壳活性炭过滤器,活性炭不但可吸附电解质离子,还可以进行离子交换吸附。经活性炭吸附还可使高锰酸钾耗氧量(COD)由15mg/L(02)降至2-7mg/L(02),此外由于吸附作用使表面被吸附复制的浓度增加,因而还起到催化作用,去除水中的色素、异味、大量生化有机物、降低水的余卤值及农药污染物和除去水中三卤化物(THM)以及其他的污染物。系统可以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等一系列操作。同时,设备具有自我维护系统,运行费用很低。 主要功能:保证设备的产水质量,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d) 软化系统 为防止浓水端特别是RO装置最后一根膜组件浓水侧出现CACO3,MGCO3,MGSO4,CASO4,BASO4,SRSO4,SISO4的浓度大于其平衡溶解度常数而结晶析出,损坏膜原件的应有特性,在进入反渗透膜组件之前系统采用钠型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离子交换吸附,去除水中主要硬度

成分,吸附饱和后,树脂失效,可用工业用盐进行再生树脂,使之恢复交换能力。 每套软化系统包括:软化罐、控制器(或射流器/盐泵)、盐箱及盐阀 主要功能:防止反渗透摸结垢,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 e) 精密过滤器 精密过滤器用来截留预处理系统漏过的少量机械杂质。过滤器筒体采用工程塑料或SUS304材质;内装PPF滤芯。聚丙烯滤芯是一种效率高、阻力小的深层过滤元件。适用于含悬浮杂质较低(浊度小于2-5度)的水进一步净化。聚丙烯滤芯由聚丙烯纤维按一定规律缠绕在注塑聚丙烯多孔管上形成。主要功能:保证进入反渗透膜的水颗粒度小于0.1um f) 反渗透系统 反渗透装置是用足够的压力使溶液中的溶剂(一般是水)通过反渗透膜(或称半透膜)而分离出来,因为这个过程和自然渗透的方向相反,因此称为反渗透。 反渗透法能适应各类含盐量的原水,尤其是在高含盐量的水处理工程中,能获得很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反渗透法的脱盐率提高,回收率高,运行稳定,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反渗透设备在除盐的同时,也将大部分细菌、胶体及大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 h)设备工艺流程图: 原水→原水增压泵→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离子交换器→保安过滤器→多级高压泵→RO反渗透系統→纯水箱→全自动桶/瓶水灌装生产线→包装→入库

2017电梯典型事故案例

电梯典型事故案例(一) 案例1:某机械厂金工车间主任准备从3楼到1楼去找车间检验员来检验一批零件,按了几次召唤按钮,电梯显示装置的灯不亮,只听到井道内有电梯行动的响声,原来此刻电梯正在检修,故而电梯驾驶员(无操作证)没有将指层灯开关打开,后来多次听到3楼呼叫,就把电梯开往3楼。当电梯从上往下运行将到达3楼时,驾驶员停下电梯拉开层门50cm左右准备相告不能载客,想不到该主任见3楼层门徐徐打开就立即跨了进去,结果从轿厢底部坠落底坑,当场死亡。 事故分析 (1)管理上有缺陷。电梯驾驶系特种作业,该厂对电梯驾驶员没有进行严格正规的技术培训。电梯的安全使用规程虽有,但没有挂出,乘电梯比较混乱,导致事故的发生。(2)违章作业。电梯司机在电梯未到位,轿厢门开着的情况下,弯腰用手拨动门锁打开了3楼厅门,导致该主任误以为轿厢到位而一脚踏空跌入井道致死。 案例2:本市某街道刃具厂有一台按钮选层自动门电梯,层门机械锁经常与轿厢门上的开门刀碰擦,又不能彻底修复,经常带病运行。有一天电梯驾驶员脱岗,3名工人擅自将电梯从3楼开往1楼。经过2楼时,电梯突然发生故障,停止运行。轿门打不开,呼叫又无人听到,因而3个人当中有1人从安全窗爬出去。为了站立方便,该工人又将安全窗盖好。他一只脚踏在轿顶上,另一只脚踏在2楼层门边进行检查修理。突然电梯上升,将此工人轧在轿厢与2楼层门之间,当场死亡。 事故分析 (1)职工无证驾驶,不懂得电梯性能和操作规程,又违章上轿顶,不切断电源并且将安全窗覆盖好接通电源,在轿顶用手使层门电锁复位时,电梯在来层区自动平层,导致该职工被轧死。(2)该厂对电梯的管理不严,电梯经常带故障运行。无必要的安全制度,因而造成电梯驾驶员经常离岗,职工擅自驾驶和修理电梯。 案例3:某市级医院大楼有一台手开门电梯,在操作运行的过程中,驾驶员经常擅自离开岗位且不关闭层门和切断电源。一天一名老年勤杂工为帮他人挂号,发现4楼电梯层门敞开,驾驶员不在,就擅自将电梯驶到1楼,然后离开轿厢前去挂号。此时电梯驾驶员发觉电梯被他人开走,找到1楼将电梯仍开回4楼。老工人挂完号急匆匆来到电梯处,发觉层门已关闭,急忙掏出“△”钥匙打开基站层门一脚跨入,踏空坠落底坑而昏迷,长时间无人发觉造成窒息死亡。 事故分析 (1)该院对特种设备管理混乱,无必要的规章制度,电梯驾驶员在擅离岗位后不采取任何安全措施,造成其他职工擅自动用电梯,并且电梯“△”钥匙流散在外没有追查。 (2)老工人思想不集中,进入轿厢前没有看清电梯是否在该层站的井道内,致使踏空坠落底坑,造成事故。 案例4:某市某针织品进出口公司办公大楼有一台XH型信号电梯,经常快车开不出,虽经修理但没有彻底修好,时好时坏,带病运行。一名电梯女驾驶员(无操作证)公休后第一天上班,将电梯开往10楼冲开水、下厕所。女驾驶员离开岗位后,一名职工欲乘电梯下楼,

气井动态分析模板教学提纲

气井动态分析模板

气井动态分析 2009年动态分析模式 一、气井生产阶段的划分 1、生产阶段的时间划分 (1)从XXX到XXX是什么阶段。 (2)从XXX到XXX是什么阶段。 2、生产阶段划分描述 (1)XX阶段:XX参数变化;XX参数变化;XX参数变化。 (2)XX阶段:XX参数变化;XX参数变化;XX参数变化。 二、气井异常情况分析处理 1、异常类型判断 (1)从XX到XX是XX故障。 (2)从XX到XX是XX故障。 2、异常现象描述 (1)异常1:XXX,是由XX故障引起的。 (2)异常2:XXX,是由XX故障引起的。 3、建议处理措施 (1)异常1:XXX处理。 (2)异常2:XXX处理。 三、气井工艺选择 1、XXXX。 2、XXXX。

3、XXXX。 四、计算 解:依据公式:XXX。 带数据 结果。 答:XXXXXXXXXXX。 2012年动态分析模式 一、获取数据生产采气曲线(EXCEL表格内) 1、获取数据与原表保持一致。 2、采气曲线生产。 曲线个数和题目保持一致。 油套压在1个坐标系内。 二、气井异常情况分析处理 三、气井工艺选择 四、计算 生产阶段的划分 无水气井(纯气井):净化阶段,稳产阶段,递减阶段。 气水同产井:相对稳定阶段,递减阶段,低压生产阶段(间歇、增压、排水采气) 气井异常情况

一、井口装置 1、故障名称:井口装置堵 现象描述:套压略有升高;油压升高;产气量下降;产水量下降;氯离子含量不变。 处理措施:(1)没有堵死时:注醇解堵。 (2)堵死:站内放空,井口注醇解堵。 2、故障名称:井口装置刺漏 现象描述:套压略有下降;油压下降;产气量下降(刺漏点在流量计前);产水量增加;氯离子含量不变。 处理措施:(1)验漏,查找验漏点。 (2)维修或处理漏点。 3、故障名称:仪表仪器坏 现象描述:(1)一个参数变化,仪表故障; (2)两个参数变化,传输设备故障; 处理措施:(1)维修仪表。 (2)维修传输设备。 二、井筒 1、故障名称:(1)油管挂密封失效。 (2)油管柱在井口附近断裂。 现象描述:套压等于油压;产气量略有上升;产水量不变;氯离子含量不变。 处理措施:(1)检查处理油管挂密封装置。

井组动态分析

井组动态分析试题一 单位: 姓名: 成绩: 分 动用小层、厚度、渗透率、射孔情况 分析储层特征及射孔动用情况分析:(5分) 从储层动用的厚度、地层渗透性情况分析看:平面上厚度从南到北由厚变薄,渗透率呈高到低,纵向上层内差异大,Ⅰ6层的61大于62小层,Ⅰ7层的72大于71小层。62小层厚度较薄、渗透性差,油井全部射开动用,注水井未射孔注水,层内层间矛盾加剧。 二、开发生产情况 1、利用天然能量弹性水驱开采(2001年1月-2004年12月): 此阶段投入生产井6口,01年井口产油1.325万吨,原油输差3.5%;02年井口产油1.215万吨,原油输差4.5%;03年井口产油1.105万吨,原油输差5.5%;04年井口产油0.956万吨,原油输差5.8%。阶段末地层压力保持水平70%。 计算下列数据,每题3分: (1) 每采出1%地质储量的地层压力下降值: =地层总压降/(核实累计产油/地质储量*100%)=(14.5-14.5*0.7)/((1.325*0.965+1.215*0.955+1.105*0.945)/68*100%) =0.85Mpa (2) 弹性水驱产率(单位压降下的产油量): =核实累计产油/地层总压降= (1.325*0.965+1.215*0.955+1.105*0.945)/(14.5-14.5*0.7)=0.8007*104t/Mpa (3) 弹性水驱产油量比值: =累计产油量/(地质储量*综合压缩系数*总压降)= (1.325*0.965+1.215*0.955+1.105*0.945)/(68*0.0012*(14.5-14.5*0.7))=9.8129 天然能量开采阶段能量状况的评价(6分) 根据每采出1%地质储量压力下降0.85Mpa,水驱弹性产率0.8007*104t/Mpa ,弹性水驱产量比是1的9.81倍的情况看,天然能量较充足。 2、注水、采油状况分析:

生产动态分析内容

2.1 生产动态分析内容 2.1.1 注水状况分析 2.1.1.1 分析注水量、分层注水量、吸水能力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形势的影响,提出改善注水状况的有效措施。 2.1.1.2 分析分层配水的合理性,不断提高分层注水合格率。 2.1.1.3 搞清油井见水层位、来水方向。分析注水见效情况,不断改善注水效果。 2.1.2 油层压力状况分析 2.1.2.1 分析油层压力(静液面)、流动压力(动液面)、压力变化趋势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2.1.2.2 分析油层压力与注水量、注采比的关系,不断调整注水量,使油层压力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 2.1.2.3 搞清各类油层压力水平,减小层间压力差异,使各类油层充分发挥作用。 2.1.3 含水率变化分析 2.1. 3.1 分析综合含水、产水量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提出控制含水上升的有效措施。 2.1. 3.2 分析含水上升与注采比、采油速度、总压降等关系,确定其合理界限。 2.1. 3.3 分析注入水单层突进,平面舌进,边水指进,底水锥进对含水上升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 2.1.4 气油比变化分析 2.1.4.1 分析气油比变化及其对生产的影响,提出解决办法。 2.1.4.2 分析气油比与地饱压差、流饱压差的关系,确定其合理界限。 2.1.4.3 分析气顶气、夹层气气窜对气油比上升的影响,提出措施意见。 2.1.5 油田生产能力变化分析 2.1.5.1 分析采油指数(采油强度)、采液指数(采液强度)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1.5.2 分析油井利用率、生产时率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2.1.5.3 分析自然递减率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2.1.5.4 分析油田增产措施效果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2.1.5.5 分析新投产区块及调整区块效果变化及其对油田生产能力的影响。 2.2 油藏动态分析 2.2.1 油藏地质特点再认识 2.2.1.1 利用油田开发后钻井、测井、油田动态、开发地震等资料,对构造、断裂分布特征和油藏类型进行再认识。 2.2.1.2 应用开发井及检查井的钻井、测井、岩心分析、室内水驱油实验等资料,对储层的性质及分布规律进行再认识。 2.2.1.3 应用油田动态、不稳定试井、井间干扰实验等资料,对油藏水动力系统进行再认识。 2.2.1.4 应用钻井取心和电测资料对储层沉积相进行再认识。 2.2.1.5 应用动态资料对油藏地质储量参数进行再认识,按GBn 269规定核算地质储量。 2.2.2 层系、井网、注水方式适应性分析 2.2.2.1 利用油层对比、细分沉积相等新资料分析各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的合理性。 2.2.2.2 统计不同井网密度条件下各类油层的水驱控制程度、油砂体钻遇率等数据,分析井网的适应性。 2.2.2.3 依据油层水驱控制程度、油层动用程度、注入水纵向和平面波及系数等资料,分析井网密度与最终采收率的关系。 2.2.2.4 应用注水能力、扫油面积系数、水驱控制程度等资料,分析注水方式的适应性。2.2.3 油田稳产趋势分析 2.2. 3.1 应用分年度油田综合开发数据及其相应曲线,分析油田产液量、产油量、注水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