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大全_民间节日集锦

中国传统节日大全,民间节日集锦

新年/元旦

新年,即新一年的第一天或若干天,为世界多数国家通行的节日。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日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月1日。在中国古代,也称元旦,现代将“元旦”称为公历新年,将“春节”称为农历新年。当日,人们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庆祝。

大年初一/春节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龙抬头节,阴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节,也叫春龙节、春花节,郑州民间传统节日。民间传说在唐朝武则天当政时期,因得罪玉皇大帝而被罚三年无雨,人间河干沟竭,树枯苗死,人们难以过活。司管天河的龙王心中不忍,在二月初二这天私自给人间降雨,因而受到责罚。人们用炒熟的玉米花、豆子供献龙王,报答其救命之恩,因此感动了玉皇大帝,允许龙王继续为人间降雨。以后二月二祭龙王,相沿下来成为节日。

植树节 (3月12日)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以宣传森林效益,并动员群众参加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中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前后)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Mother's Day),是一个感谢母亲的节日。这个节日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而现代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是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们在这一天通常会收到礼物,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而中国的母亲花是萱草花,又叫忘忧草。

父亲节(国际是6月第三个星期日)

父亲节是一年中特别感谢父亲的节日,每个国家的父亲节日期都不尽相同,也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

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教师节(9月10日)

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教师节,就旨在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教师节。从2004年开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的著名人文学者李汉秋以提案的方式,多次呼吁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经权威部门研究测算,孔子诞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阳历),这个日子也恰当其时:新学年开始时的繁忙已经过去,可以有时间筹办教师节和国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重阳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盆会都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

国庆节(10月1日)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一文中就曾有“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记载、我国封建时代、国家喜庆的大事,莫大过于帝王的登基、诞辰(清朝称皇帝的生日为万岁节)等。因而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在我国,国庆节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节(亦叫腊八);腊八节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蒜,是中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为庆祝该传统节日,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创作的诗词作品,大诗人像杜甫、陆游等人都有为之热情撰写的力作;而且权高位重的帝王如道光皇帝也曾御书诗作,以示提倡。留存至今的大量描写腊八节的诗词作品和文人笔记,为人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们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人情物态,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和民俗意义,它也为社会的民俗弘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足资参照的系数。

除夕

除夕:读作chú xī ;英文:Chinese New Year's Eve,又称Lunar New Year's Eve。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吃南瓜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望果节(七、八月)

望果节是藏族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时间在每年藏历七、八月间,具体日期随各地农事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在青稞黄熟以后、开镰收割的前两三天举行。所以,望果节的日程都以乡为单位,根据当地的农作物成熟情况由乡民集体议定。

哈节

哈节,又称“唱哈节” ,所谓“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传统歌节,通宵达旦,歌舞不息。哈节主要流行于广西的京族居住地区。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同,万尾、巫头二岛为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为农历八月初十,海边的一些村落则在正月二十五日。虽日期各异,但节日的形式与内容基本相同。京族“哈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饭节

依饭节是广西罗城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每隔3-5年立冬后举行一次,为期一至三天。活动分为请圣、占牲、劝圣、唱神、合兵、送圣六部份。依饭节为仫佬族独有的节日,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卡雀哇节

独龙族卡雀哇节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西部独龙江流域的所有独龙族村寨。卡雀哇节是独龙江地区独龙族的新年,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由各村寨长老在一年最后一月择一个吉日,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节期最短3天,最长9天。

吃新节

吃新节,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大多在农历六月至九月间农作物成熟期间举行。节日期间将会举办与少数民族生活相关的活动,如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仡佬族祭祀、侗族斗牛等活动。

下元节

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跳花节

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

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

娱驴节

娱驴节,是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每年5月春暖花开之际,形成了自发的娱驴节喜庆活动,藏民们用青棵酒、酥油茶喂毛驴,让毛驴休息一日,以示慰劳。利用这天举办娱驴节骡马牲口交易会,赶驴参加交易,同时举办物质交流大会,为春耕牧民提供生产工具、肥料。

插花节(农历二月初八)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们身着节日盛装在昙华山中欢聚一起唱歌跳舞,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戴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另外,布朗族插花节即泼水节。

小年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指农历腊月是小年的的年份;2、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3、指果树歇枝、竹子等生长得慢的年份。

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寒食节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鲁班节(农历四月初二)

鲁班节是蒙古族人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二,蒙古族人便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并把供在中村大佛殿中的檀香木鲁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师祖时,游行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耍龙灯、划彩船、跳蚌壳舞,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欢庆鲁班节的前后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须在四月初二前赶回家乡拜师祖,如不回来过节者,将被认为是忘师欺祖之徒。

澡塘节

澡塘节是怒江傈僳族节日之一,也称春浴或歌会,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六。每逢节日,一般全家出动,扶老携幼一同前往,还带上行装和几天的口粮,准备好节日里的美酒佳肴,到温泉附近的集会地结帐宿营。也是傈僳族群众即兴对歌的好机会。

俄喜节(农历十二月初七)

俄喜节是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藏族人民的古老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初七举行。除夕前晚上,按照传统习惯,每家还给猫,狗准备一顿美餐,即有肉,又有饭。如果猫,狗先吃肉,后吃饭,那么预兆来年风调雨顺。

土楼节

地处福建西部山区的永定县,是闻名遐迩的“土楼之乡”,土楼数量之多,结构之奇巧,历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据统计,该县现存土楼三十多种、两万三千多座。其中承启

楼、振成楼、福裕楼、奎聚楼已被列为中国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湖坑镇已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洪坑村建成为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每年都要举行土楼节。

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活动。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由石头垒起,上插树枝、柳条。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纸旗,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敖包时,在古代,由萨满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旺年丰。蒙古族青年男女在活动中互表爱慕之情。

祭山会

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又称转山会)和“羌年节”(又称羌历年),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其实本质上说应该算是农事活动的一种表现

瑟宾节(6月18日)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温克族的传统的节日——瑟宾节。“瑟宾节”是鄂温克族语,意为“欢乐祥和”。每逢“瑟宾节”,部落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参加,由部落首领主持,猎人们在落叶松的间隙里点燃篝火,煮熊脖、熊头。猎人们围着篝火边歌边舞,祭祀山神,然后举行盛大的晚餐,吃熊肉、喝熊汤。晚餐结束后,人们成群结队寻找理想树,把熊的颅骨挂在树枝上,以示崇敬

陇端节

陇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陇端为壮语,“陇”为下之意,“端”为平坦宽阔的地方,“陇端”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的意思。节日里,要举行歌舞、杂耍、演壮剧活动,习惯白天演武剧,晚间演文戏。青年男女则聚集唱歌,夜以继日。但白天在野外唱,晚间一定要回到村内,女在屋内,男在屋外,隔墙对歌。“陇端节”,也称壮族传统的“情人节”。陇端节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贺岁

贺岁,简言之“贺岁”就是庆贺岁末。查阅《现代汉语词典》,“贺”的含义是“庆贺”,“岁”的含义是“年”,“贺岁”也就是表示“庆贺(新)年”。

过寒节

过寒节,苗族姑娘的节日。流行于贵州黔东南一带。每年农历七月举行。节日期间,姑娘们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集中到到邻近村寨的山坡上玩乐,相互交谈自己意中人的情况,唱歌、说笑等。有的还邀请男友一起打皂角,熬水浆布,为冬天绣花做准备。

六月六节

“六月六”是汉族和布依族人民的传统佳节,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初六过节,称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区六月十六日或农历六月二十六日过年,称为六月街或六月桥。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户户都要宰牛宰猪,杀鸡包粽子祭祀祖宗。尔后,合家欢饮。隆重地欢庆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袭下来的传统节日

吊喜灯

吊喜灯:灯火在祀神礼节中是作为光明喜乐的象征。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裸体节

裸体节又叫“会阳节”,参加者都是男性,他们只系日本传统的兜裆布,几近全裸。这一活动开始于江户时代末裸体节期。在众多几乎全裸的人中,有一名男子是全裸,人们相信,谁能摸到他,就会获得幸福。

库扎节

库扎节,是云南省西南边陲崇山区拉祜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三月或四月初举行,为期四五天。“库扎”是拉祜语,意思是“过年的日子”,库扎节就是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分大年和小年,大年是女人的年,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五;小年是男人的年,从农历正月初七到初九。

会龙节

会龙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

赛装节

赛装节,顾名思义,就是服装,服饰大比赛的。这是一个充分显示彝族人民聪明,勤劳,能干的节日。也是一个爱美,选美,比美的日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聚居在永仁县直苴地区及附近中和、大姚县桂花等地的彝族人民,都要聚集在一起欢度赛装节。到彝族的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享受。赛装场,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的鲜艳服装,一定会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也很会刺绣,不光在衣服,帽子,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可爱,顽皮的俏丽图案。

羌年

羌年为羌族传统节日又称小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举行。在茂县一带,过羌年有特殊规定:当年全寨没有成年人死亡过羌年,否则只能过春节。牛羌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

月一日举行,节期一天。此日,要让耕牛休息,喂以面馍和麦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馍馍挂在牛角上,然后放其出圈自由活动。主人到牛王庙焚香烧纸,并宰羊一只、鸡一只,祈求牛王爷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

渔潭会

渔潭会是滇西仅次于三月街最大的物资交流会,以经营嫁妆为主。会期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至二十一日,因八月十五日始会,又称“八月十五会”。

日美吉

日美吉:羌人一般以农历十月初一为年节,羌语称为“日美吉”,意为羌人逢九(吉),吉祥欢乐的节日。是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汉语意为“羌年节” (又称羌历年),是羌民族一年一度庆丰收、话团圆的民族传统盛会。

忌雷节

贵州丹寨有些苗族寨子的群众过“忌雷节”。在高高的龙泉山下,有一道小山游龙般沉浮着向南伸去。住在山下忌雷节的丹寨合心公社塘中、杉木等寨的苗族群众,过着一个独特的节日——忌雷节。每年从第一声春雷响起,以后每隔十二天便忌雷一次,直到秧叶长成鸡毛状为止。忌雷期间,不能犁田、耕地、播种,如果违犯,以为雨水不宜,庄稼歉收

六一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又称儿童节,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定于每年的6月1日。为了悼念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以及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举行理事会议,中国和各国代表愤怒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分子和各国反动派残杀、毒害儿童的罪行。会议决定以每年的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它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6月1日定为儿童的节日。

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2012年8月27日晚,第二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体育大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幕。

人日

“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

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国际护士节(5月12日)

每年的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该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劳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的。设立国际护士节的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敬老节(农历九月初九)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九九重阳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秋万代“老吾老”的浓浓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风范。敬老、尊老已蔚然成风,国家将重阳节这天定为“敬老日”、“敬老节”或“老年节”、“老人节”,积极开展尊老敬老活动,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道上一声祝福,送上一份安康,吉祥而温馨。

祭灶节(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汉族传统节日祭灶节,民间又称“交年”、“小年下”、“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均行“祭灶神”的仪式。祭灶神为商周时代五祀之一,初为夏祭,后改为腊祭。古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古祭灶日期,有“官祭三,民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之说。

圣纪节

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相传穆罕默德(约570一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复兴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以后,逐渐演烃为伊斯兰教的节日。节日活动多由清真寺主持。届时,穆斯林要穿戴整齐,到清真寺沐浴。更衣、礼拜,听阿匐们念经,讲述穆罕默德的历史和复兴伊斯兰教的功绩。然后息、游玩一天。

祭祖节(农历十月初一)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

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刀杆节

“刀杆节”,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由来于一个传说,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

驱鬼节(藏历12月29日)

驱鬼节是藏族的节日,在每年的藏历12月29日举行,拉萨的布达拉宫就举行这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动,各个寺庙也会举行这样类似的活动,认为新的一年即将来到,得驱鬼消灾,才能使一年当中平安吉祥。这一天,各地寺庙要举行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动,家家户户扫净灰尘,将房屋布置一新。人们认为新年将到,一些妖魔赃物必须清除,以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女儿节

女儿节汉族节日习俗,流行于广元一带。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在广元游河湾时遇黑龙感孕,于农历正月二十三日生下武则天。故旧时民间以此日为武则天会期。这天,人们成群结队到皇泽寺则于坝和嘉陵江畔游玩。妇女们穿戴一新,相互邀约沿河湾畅游,以讨吉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活动曾一度中断。1988年,广元市政府决定恢复这一民间节日,并定名为“女儿节”,将节期定在公历9月1日。是日广元城装饰一新,江河中凤舟竞渡,河岸上游人如织,人们唱起古老的山歌,表演传统的艺术,十分热闹,该习俗现仍流行。

六月节

六月节在布依族也叫“过小年”、“关秧门节”。布依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族布依族地区。多在农历六月初六栽完秧后举行。

中和节

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亦称春龙节、青龙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本来在二月一日,后将土地神生日纳入其中,故改为二月二日。

阳朔渔火节

“漓江渔火”是阳朔八大美景之一。昔日,漓江中的渔民夜间捕鱼,常常有数十上百的竹筏出动,汇集白沙河湾中,渔翁们点亮竹筏上的渔灯,以此引鱼上钩。那盏盏渔灯,阵阵水花,犹如夜空中繁星点点,映耀着穿梭在水面上的竹筏和在水中时隐时现的鱼鹰,令人叹为观止。

收获节

收获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惯,然而相同的是收获的喜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不同的日子,采用不同的仪式载歌载舞来为这个节日庆祝,为了收获的喜悦,为了劳动的成果。在节日里,交流着文化,也增进了感情。

四月八

四月八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主要与农事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欢庆仪式,不仅表达丰收额欢喜,还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达玛节

达玛节:是西藏江孜地区藏族独具风格的传统节目。据说第一个达玛节,是为庆祝江孜宗山的白居寺和八角塔落成而举行的跑马射箭比赛,沿袭至今。藏历四月十日至二十八日,是后藏江孜人民传统的节日——达玛节,藏语意为跑马射箭。届时江孜藏族便聚集在宗山脚下,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表演和体育比赛,欢度达玛节,一般庆祝活动要持续一周时间。

半年节

半年节---汉族岁时传统节日。流行于福建、台湾地区。农历六月初一(也有说是六月十五举行)。过节时,家家用红麴,米份做成半年丸,祀神祭祖后全家聚食,以祈求事事如意圆满。

酥油花灯节

藏历正月十五是传昭大法会的最后一天,这天,藏民族居住的地方多会摆出用五彩酥油雕塑成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欢庆酥油花灯节。西藏各地的僧俗民众以及民间艺术师们用本地盛产的酥油和藏式颜料,制作出精致的酥油花,许多酥油花还以多个画幅构成连环故事,讲述藏民族的古老传说。

赏花节

我国有2种赏花节。1传统式每年农历六月,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马尔康地区正是气候宜人、百花竞开的季节。藏族同胞利用这农活较少的时节,穿起节日盛装,骑着马,驮上帐篷和食品,来到野外一的山坡上、草地间搭起帐篷、支起锅灶,熬茶煮饭,饮酒歌舞,尽情欣赏盛开于山野的美丽鲜花。2时尚式:三月的武汉,漫步街头,浓妆淡抹总相宜。武汉享有“新花城”的美誉,浪漫樱花、雍容牡丹、淳朴油菜花,还有那梅花、桃花和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在游客中早已口碑相传。除本地居民外,不少外地游客则利用周末,三五成群的乘坐高铁游前来武汉游“花花世界”,一睹花城的风姿。

瓦尔俄足节

瓦尔俄足节,汉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因为是完全由羌族女性参加的习俗活动,又被称作“羌族妇女节”。

响浪节

“响浪”是藏语安多方言的译音,“响”是“柴”或“薪”,“浪”是“采”。最初的意思是“采薪和打柴”。响浪节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六月四日至十七日,正当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夏季。届时,广大藏族人民云集在如茵的草滩和高山密林中,宰牛羊,备香茶,设美酒,彼此祝贺节日愉快.英俊的骑手们骑着披红挂绿的骏马、牦牛接踵而至,参加赛马、赛牦牛、射箭和“大象拔河”等活动。青年男女在钹、锣、唢呐乐曲声中唱着热情奔放的祝酒歌。跳起欢乐的“锅庄”舞,演出藏戏,颇具民族特色。

肖公巴哈尔节

每年三月二十一日,新疆塔吉克族迎来他们的传统节日肖公巴哈尔节。“肖公巴哈尔”,塔吉克语的意思是“迎春”,肖公巴哈尔节是塔吉克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一个与生产劳动结合最紧密的节日,是一个独具风情与魅力的节日。

丰年祭

丰年祭又称为“丰收节”、“丰收祭”或“收获节”,在每年秋收季节举行,为期一周左右。由于居住环境及种植作物不同,农作物的成熟期、收获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节期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有共同点,就是在收割、尝新、入仓等收获的各个环节开始或结束时,都举行相应的祭祀仪式,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祭礼之后,举行聚餐、歌舞、游戏及篝火晚会等,人们举杯同饮,欢歌共舞,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与欢乐之中。

敖包节

敖包节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喀纳斯湖畔的敖包节图瓦人,虽然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但庆祝节日与蒙古族各有不同,当山花烂漫、青草覆盖时,图瓦人以家为单位,自备酿造的奶酒和烤肉聚集在一起,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体育活动之后,全村男女各分一堆,围坐在一起,享用奶酒、烤肉等食品,欢度节日。

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采花节

采花节是中国白龙江流域甘肃南端的博峪藏区的节日风俗,博峪藏区素有甘肃西双版纳之称。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当地的男女老少一起举行采花节。采花节是花神的祭节。采花节在藏民中又叫“女儿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

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

河灯节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摔跤节

“摔跤节”是贵州黎平县坑洞、四寨一带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两次:一次是农历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举行;另一次是三月十五日,在四寨举行。节日源于对祖先的一位打虎英雄的纪念,传说已有千年的历史

开门节

开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与关门节相对。“开门节”,亦称“出洼”,傣语叫“奥瓦萨”,中国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结夏”。

马奶节

马奶节:蒙古民族每年夏季开始挤马奶和中秋停止挤马奶时,牧民们都要举行马奶节。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上九节

上九节,是夹金山藏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正月初九,藏族同胞要在夹金山下举行各种灯会,表演舞狮、舞龙等传统节目,在灯的海洋中,人们的欢声笑语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这时人们可以看到独具一格的男女对垒摔跤和令人忍俊不禁的高跷、“天鹅抱蛋”等杂耍

酥油灯节

酥油灯节也叫酥油花灯节、花灯节。藏历元月十五日是藏历新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日,也是西藏拉萨传召大法会的最后一天。人们白天会到各寺进香朝佛转经,入夜后则满街搭起各种花架,最高的有近十米,低的也有五六米,上面放着彩色酥油捏成的神仙、人物、花木、鸟兽等塑象,人们点烧酥油灯进行祝福。花架下,人们赏花观灯,载歌载舞,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客家人过年不只一天,年终年首都计入其中,前后延续在20天以上。一般是以腊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开始(也有二十三日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后才结束。客家人过年远胜于其他的节日,具有时间延续长,涉及面广;投入的人力财力大;节日气氛特别热闹;内容也丰富多彩等特色。

旭独龙节

旭独龙节又称“洞更谷乳木”,按珞巴族人自己的历法在二月间举行。在珞巴族的传统节日中,以旭独龙节最具特色,意为庆贺一年平安和预祝来年丰收。

上巳节

上巳节是中国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夏历三月初三为上巳日。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以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城乡人民还登惠山、鸿山、斗山、西高山踏青。

沐浴节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西藏,在拉萨河畔,从城市到乡村,从牧区到农区,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这种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动,要集中进行一个星期,所以,这是藏族独有的沐浴节,也叫沐浴周。在这七天中,从垂髫的娃娃,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这已成为藏族群众传统的风俗习惯。

迄脱乞迪尔节

迄脱乞迪尔节,意思是“清除烟尘” ,一般在草木发芽,春天来临的时候举行。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把东西迄脱乞迪尔节搬到屋外,进行卫生大扫除,先扫天窗,后扫墙角和地面。打扫完毕,要在四面的墙上洒白粉,以示清洁和吉祥。节日的早晨,先由小孩牵一头牦牛进屋,绕室一圈,向牛身上洒些白粉、喂些馕,然后将牛牵出,这时,其他人才能入内。当全村公推的一个头人顺次至各家致贺新春和预祝丰收之后,热闹盛大的节日活动便开始了。

利是

“利是”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在中国,从拥有亿万的富豪,到一般民众,派出的“利是”大都是10或20元,多者不超过50元。但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利是超过100元的也不足为奇。一般来说是已婚人士派“利是”,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都可派发。所派对象除了未成年人,还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岁未曾婚嫁的单身朋友,也会收到“利是”。

紫色情人节

紫色情人节是根据紫阳花的盛开时间来说的,紫阳花又称绣球花,盛开在梅雨季节(夏天开放),因花从盛开到凋零会变很多颜色:有红蓝绿青等好几中颜色,代表多姿多彩的幸福生活,而紫色是浓到淡的紫色也象征多变所以用紫色象征紫阳花,不是因为它善变,是为了在梅雨季中也能使我们快乐,才如此殷勤的变化著自己的色彩。

塔吉克

塔吉克:塔吉克族的节日,他们信仰伊斯兰教,许多民族节日皆与宗教有关。塔吉克族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肖公巴哈尔节(春节)是塔吉克人最古老的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头牙

闽南风俗,每逢农历初二和十六称为“牙”,是祭拜土地公公的日子。农历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称为“头牙”;每年的腊月十六,是最后一个祭拜日,称之为“尾牙”。尾牙表示一年的结束,而头牙就表示一年的开始。头牙过完,春节正式结束,一年忙碌的生活就正式开始了。人们在这一天祈求上天在这一年都风调雨顺,祈望有个好收成。一般尾牙都过的比较隆重,老板雇主都会设宴款待员工。头牙虽比不上“尾牙”的隆重和丰盛,但也大大超过平时“做牙”的规格,每家在神龛上摆上三牲祭祀,烧纸钱放鞭炮,搞得也好不热闹。

新年祭

新年祭是高山族支系中的雅美人和阿美人的传统祭祀节日。他们祭祀有不同的日期,雅美人在阳历12月前后择日举行,阿美人则以收割完庄稼的下个月的13、14日为祭日,节期为5天。

白节

白节(白月,查干萨日)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内蒙古蒙古族的节日时间与汉族春节时间大致相符。比特翁(除夕)那天,家家都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拜祭,敬奶茶,敬酒。

蛇王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而在水口水电站库区南平市延平区樟湖坂,这天过的却是古老的“蛇王节”,并且还保留着真蛇坐轿出巡迎赛活蛇的传统习俗。延平区樟湖镇举行的闽蛇崇拜民俗文化旅游节,正是“蛇王节”。蛇王节的傩俗活动,既反映了古人对动物(蛇)图腾的崇拜,也显露出人类与动物(蛇)之间建立和谐、友好关系的朴素愿望,以及对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对生物物种链条免遭破坏的关怀。

药王节

药王节,又称药师节。壮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端午举行,节日内容各地不尽相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壮族群众上山采回乌柏、田基黄、葫芦茶、元宝草等草药煎汤来洗澡。据说可以使皮肤光洁,不生疥疮。靖西县一带壮族有专门的药市。各家各户还包“羊角粽”,在屋里煮熬醋液,烧皮,在门上插艾草等,以表示驱邪。药王,本地一般指神农氏,传说神农尝百草,首创医药。也有尊名医扁鹊为药王的,医家又把名医孙思邈尊为药王,各有传说。什邡蓥西镇下火神庙有神农氏像,上裸,下衣树叶,手持灵芝百草。

唱哈节

唱哈节亦称“哈节”。京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含恨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哈”或“唱哈”,在京语中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京族的歌节。

迎神节

迎神节是工布地区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藏语称为“娘布拉苏”,意为“娘布人求宝”。这个节日是藏族苯教的传统习俗之一,每逢藏历马年八月十日举行,距今已有六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郎扎热甲节

每年当草地风和日丽,鲜花盛开时,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藏族牧民的"郎扎热甲"节也就开始了。(汉族现称这个节为物资交易会)。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郎扎热甲"节是藏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是藏族人民的古老民族节日。

成吉思汗纪念节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成吉思汗纪念节也叫祭祖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举行,是纪念蒙古族祖先成吉思汗的节日。

诺如孜节

“纳吾热孜”是哈萨克、柯尔克孜、维吾尔等民族传统节日,这个节日也被称作:“撒拉哈特曼节”。“纳吾热孜”来自波斯语,意为“春雨日”。纳乌热孜节在新疆很有声名,过此节日的民族的语言一般都属于是突厥语系,从地中海到兴都库什山脉、从乌拉尔山到阿拉伯半岛,大多是信仰伊斯兰教前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保留有一定的原始萨满教遗存的民族。伊朗、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其他中亚国家及东亚一些地区都庆祝这一节日

地藏节

农历七月三十日(或廿九日)精确地说应为七月晦日,为地藏王节。相传是地藏王涅槃得道之日。瑞安人叫“地藏王菩萨生日”。地藏,其义为“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这就是说,他如同大地,含藏着无数善根种子。地藏王原是古印度的土地神。该俗节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其产生缘由,来自佛教与民俗心理的共同需求。

朝山节

朝山节又叫转山节,是丽江永宁乡摩梭人朝拜格姆女神的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在泸沽湖畔举行。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

灯杆节

灯杆节,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仡佬族的灯杆节。节日里仡佬族人家把许多灯笼用绳子拴好,挂到杆子上,接着围坐在杆下欢饮坛坛酒。除痛饮坛坛酒外,还在灯光下展开各种民族传统游戏。

吃信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台江一带。每年农历七月的戊日举行。因出嫁的姑娘要到农历七月“信”(戊)日才回到娘家过节,故称“吃信节”。过节时,开展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文件活动。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会街节

会街节是德宏一带阿昌族的盛大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十开始,节期5天,每天赶一个街子。会街节过去以求神保佑为主,现增加了群众娱乐,物资交流等内容。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跳虎节

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整个跳虎节期间,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居住在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都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泼火节

泼火节,民间节日。节日里,还要举行斗牛、斗羊、赛马、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歌舞等活动。在彝族地区,人们用左手执一束燃烧的火把,而在衣袋或挎包里装满易燃的香灰粉,当火把挨近对方时,就用右手抓出一把加松香末的香灰粉,猛地朝火把上洒去,在对方的脚前或身后腾起一团耀眼的光焰以示热情。

巴罗提节

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民族节日,又叫灯节。巴罗提节是塔吉克民族节日,又叫灯节。塔吉克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伊斯兰教历八月举巴罗提节行。

关门节

关门节,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在农历六月中)。节日来源子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结夏”。

中国传统节日表

农历(正)一月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

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

1,四月初一,祭雹神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4,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5,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6,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7,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8,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

1,五月初五,端午节

2,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