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齐桓晋文之事章》看孟子的论辩艺术

纵观《齐桓晋文之事章》此篇文章,此文系统而具体地阐述了“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仁民、富民、教民的仁政主张,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被体现地淋漓尽致。但除此之外,孟子的论辩艺术也是其中之一亮点,对话方式的辩论使人耳目一新。下面则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此文中所体现的论辩艺术。

一、投其所好,妙设机巧。

论辩中极其忌讳的一点就是长驱直入,不顾对方的反感点在何处。这样的话,将会使自身失去对话的主动性,整个对话的气氛也将产生一种尴尬的气氛,也不利于对话的继续进行。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便十分注意到了这一点,本文意在宣扬王道,却不直言王道,而以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发端,引出孟子的一段立场鲜明的谈话。孟子的答语既表明了对霸道的态度,又机智委婉地把谈话引向王道。但下文又不正面谈王道,而以“以羊易牛”的事例肯定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的基本条件,借此打开话题,鼓起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的信心和兴趣。到齐宣王提出疑问之时,孟子仍不直说自己的仁政学说,而是以一系列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要使齐王真正倾心王道,必须根除他心中以霸道得天下的大欲。对此,孟子明知齐宣王的大欲是什么,却故意不直说,欲擒故纵,先说五种不足,才引出大欲。然后以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说明齐王之大欲的行不通和危害。到这里,文章已渐入尾声,紧接孟子才阐述自身的最终观点,如此也水到渠成,另齐宣王心服口服。孟子从容不迫,

由远及近,步步巧设机关,使齐宣王不得不同意他讲的道理。

二、笔带锋芒,气势逼人。

相比较孟子与齐宣王两人在辩论中的气场而言,齐宣王地位较为尊贵这点无可否认,但是,在气场的大气压下,不得不说,孟子的气势更强,充满这纵横家的气概,具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

孟子散文的气势与他个人的性格有关,出生与战国的孟子,性情刚烈豪爽,泼辣直率,始终是一种傲岸不逊的气度,保持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谈起话来理直气壮,刚柔相济,词锋犀利。但本文不仅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

如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若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此处一连五个排比句蓄势待发,故意铺开,烘托下文。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不为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展开仁政蓝图,令齐王心动目眩,迫切希望实行王道,于是孟子又向齐宣王说出了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全文如滔滔江河,感情激越充沛,语言晓畅犀利,也给予了文章不同的感觉。

《快乐导练》《孟子二章》答案

《〈孟子〉两章》导学案《鱼我所欲也》导学案 参考答案 【课前导学】 一、略。二、略。三、略。 四、 1.(1)wéi,动词,做,干(2)wù动词,憎恨,讨厌 (3)wèi,介词,为了(4)dān ,古代盛食物的竹器(5)cù践踏(6)xiè本义是碎末,引申为细微、琐碎 2.(1)所欲/有甚于生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3)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5)是/亦不可以已乎 3.(1)“辟”通“避”,躲避。(2)“辩”通“辨”,辨别。(3)“乡”通“向”,过去,从前。(4)“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 4.C (A介词,为了/动词,做、干。B获得/通“德”感激。 C.代词,这。D通“欤”,语气助词/给予。) 【课中导学】 第一课时 一、略。二、略。三、略。 四、1.(1)亦:也。(2)^得兼:同时得到。(3)苟得:苟且获得。指只为生存而不择手段。(4)恶:憎恨,讨厌。(5)患:祸患;辟:通“避”,躲避。(6)如使:如果,假使;莫甚于:没有比……更严重的。(7)由是:通过某种手段。(8)是故:因此。(9)非独:不只是、不仅仅是。(10)丧:丧失。(11)呼尔:有轻蔑或粗暴地呼喝的意思。(12)蹴:践踏。不屑:不值得,表示轻视,即不愿意接受。(13)万钟:优厚的俸禄。“辩”通“辨”,辨别。(14)何加:有什么益处。(15).为:为了。(16)“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助词。(17)乡:通“向”,过去,从前。(18)为:做,这里指“接受”。(19)是:这;已:止,罢休。 (20)本心:天性、天良。 2.(1)(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2)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祸患 (我)也有不躲避的。(3)如果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然而如果)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践踏过再给人 (吃)(即使)乞丐(也)不愿意接受。(5)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6)从前(我)宁愿死去也不肯接受,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它。 五、略。 第二课时 一、略 二、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1)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俄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2)对比论证。“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让人认识到贪求富贵行为的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3)举例论证。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 三、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即“义重于生”。这是用因果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从道理上进行论证。 2.举“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命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举“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是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义重于利”,从事实上进行论证。3.“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论辩,或者辩论,是指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为了各抒己见,所进行的证明与反驳。德国著名诗人兼政论家海涅说过:“合理的与不合理的,两者都必须经过相似的辩驳。”他的话清楚地说明了论辩的基本特征。论辩的背后虽然隐藏着不同的社会利益,但论辩本身却是思想的直接交锋,智慧的反复比较,乃至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长期论争。 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曾出现非常多优秀的热于论辩长于论辩的人士,而今笔者想以己之愚见,浅谈战国时期散文大家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鲁国邹人。孟子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孔孟之道,被尊称为“亚圣”。游说诸侯,进行政治活动,宣传自己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主张,是孟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内容。在此过程中,孟子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能力和技巧,其思想的犀利和性格的刚烈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练准确,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是极富感染力的文学散文。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类比推理法,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饣妥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浅议孟子的性善论 摘要 孟子作为儒家“亚圣”,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儒学内涵,其思想主要凝集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学说中,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他仁政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孟子的性善论不是向善论, 而是性本善论,他强调了加强后天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所蕴含的思想对今天的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修身 一、孟子在儒家学上的地位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学理上的深入阐发,继承和发展了孔学,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让儒学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的精致细腻且富有理论色彩,在儒学的发展上是功不可没的。因此,孟子其人和《孟子》其书的价值和意义被后人越来越多的发现和挖掘出来。唐代以后,孟子越来越逐渐被尊崇,韩愈就认为孟子“功不在禹下”,并称赞“孟轲好辩,孔道以明”。到了宋时,《孟子》始列入经部,

其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和肯定。《四书章句集注》的《孟子序说》中记录了程子对孟子的评价,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二、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历来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体系。他的性善论与孔子的仁有着内在的思想脉络的关系,既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又是对仁的思想的发展。孟子把仁义并重,突现出孔子仁的能动性思想,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其天也。”他把孔子哲学中带有浓重个人体验色彩的仁、义、礼、智等概念抽象提升为普遍意义的伦理学范畴,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构建了其严谨、缜密、完整的“性善论”体系。 三、性善论的主要内容 (一)性乃人生所禀之天理,人性本善 孟子学说的起点,就在于他对人性的判断——性善论,这

孟子二章练习题

《孟子》二章练习题 设计者:李振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 胜 3、池.非不深也 4、兵革 ..非不坚利 ..也 5、委.而去. 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寡助之.至,亲戚 ..畔 之 8、天下顺之.9、故君.子.有不战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_通_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通_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通_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通_____() 三、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A、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 B、故:故曰,域民……扶苏以数谏故 C、之:三里之城多助之至 D、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坚利也 四、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 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用“/”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六、理解回答: 1、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意思是,也就是下文所说的 “”和“”,这反映了孟子 “”的政治思想。 2、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 是。 3、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4、文中的“君子”指谁 5、从本文可以看出,决定战争胜利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是。 6、“得道者”指______ ,“道”指_____ ,“君子”指 ________ 。 “道”的得失决定了什么(用原文词语概括)_________ 。 7、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等论证方法。 8、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答: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9、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浅谈孟子辩论艺术

浅论《孟子》和孟子的论辩艺术 战国中期,游说讲学盛行,思想家们互相辩论。大家都知道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其相关著作《孟子》文风中带有战国中期的特征和孟子本人的个性色彩。《孟子》论战性强看,感情充沛,言辞机敏,气势雄健,锋芒毕露,与《论语》的雍容纡徐风格大有不同。 就个人所见,《论语》记孔子见国君,总是毕恭毕敬,回答问题简单又拘谨。孟子不然,在各国诸侯面前,他往往高谈阔论,纵横捭阖,无所顾忌,有时大胆诘问,有时因势利导,尤其善于掌握对方心里,从容陈词,引入圈套,然后步步紧逼。几乎无往而不适,大有战国纵横家气概。如《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就是最为人称道的代表作之一。 齐宣王想学霸术,向孟子了解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孟子说:“仲尼之徒不讲齐桓晋文之事,要讲就讲王道。”齐王问他怎样才可能王天下?孟子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齐王说:像我这样可以暴民吗?孟子说:可以。于是他就举齐王不忍以牛衅钟为例,说明“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一席话说得齐王十分高兴。这是第一大段,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接着孟子反问齐王,为什么不行王道呢?是不是要“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才痛快?齐王说不是“我将邱吾所大欲也”。孟子明知道什么是大欲,偏偏故意发问,齐王笑而不答。孟子还装糊涂:“味甘肥不足与口与?轻暖不足与体与?抑为彩色不足于目与?声音不足听於耳与?便嬖不足使令於前与?”这一系列发问,属于空中撰设,以括气势。此文章家故作挪展挑弄。经过一而再的欲擒故纵,敛气蓄势已足,他才挑明:“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也。”一语道破齐王的隐秘。紧接着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有缘木求鱼也”,“尽力而为之,后必有灾”。齐王不相信。孟子便以邹国与楚国打仗设喻,说明小固不可敌大,弱固不可敌强,齐王只有天下九分之一,以一服八,岂不像以邹敌楚吗?这是第二大段。把利害关系分析清楚之后,孟子才提出,还是从根本入手,实行仁政,那样谁也敌不过你。接下去便大谈实行王道的具体内容,作为第三段,文势亦由浩瀚奔腾转为平淡清畅。最后再以王道必然胜过霸道作结,与首句照应。该文虽然属于问答体,可是起伏跌宕,铺张扬厉,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具有步步入胜的情志。 《论语》中有人讥笑孔子,孔子并没有同他们辩论。墨子多次否定儒道,然而儒家观点皆为引述,批的是虚拟人物是死把子。庄子肆意嘲弄儒道,儒者形象均系虚拟,批的是假靶子。孟子则不同,与他辩论的其他学派墨者夷之,农家许行,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孟子批驳他们,针对的是真人活靶子。因而文章显得格外活泼生动,双方观点鲜明,针锋相对。孟子的诘难解答,深入透彻,很能抓住要害,往往使对方无所遁逃。 儒家之徒陈相,遇见农学派许行,便弃儒学农,并向孟子宣扬其“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孟子先是慢慢套问,得知许行虽然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而衣服、帽子、炊具、农具等等并非自制而是拿粮食换来的,就问为什么不自己做,而是交换呢?陈相回答:“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孟子立即抓住这句反诘:“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接着再展开论证,指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义也。”又引举历史上尧舜等圣贤之君为例,说明他要考虑国家大事,不能同时参与农事。继而大赞孔子,大骂许行,嘲笑陈相弃儒学农是“下乔木而入幽谷”。可是陈相不服,又宣扬许行商品价值观,一切货物同量同价。孟子指出,

辩论赛雄辩技巧(1)

若要避免问题: A)挡:但对方提出很多论据,你若临场反应不好,便用:“我方主辩在破题立论时阐述得很清楚。反而是反方对于...(发问准备好的问题)” B)推:对方,请问“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是否是印证人性本善?你就推,荀子提出人性本恶,是否也印证我方观点?或,今天对方随意抛出名句来印证是否太简单,对于我方提出的论据、例子却视而不见。 C)切:我方姑且赞成你的论点,但请你解答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说法。你就切,谢谢对方称认我方论点...接着陈述自己论点。 如果被问得没词了:有以下几种方法: 在辩论中回避对方的话题或沉默,都会给裁判造成己方词穷理屈的印象,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采用迂回的战术效果要好一点。比如:1、"对方辩友的问题很有意思,但是我还是认为……(可以陈述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当然是己方论点)。2、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请对方辩友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一个是为自己思考争取时间,一个是以退为进)。 3、你这个问题还需要回答吗?我想在座的都已经很清楚了(四两拨千斤,反笑对方小儿科而已)。 4、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有一百种答案,我认为你的这个问题与辩题无关或不符合逻辑等等(胡搅蛮缠、混水摸鱼)。 5、为什么对方辩友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对方已经对我方观点表示了认同(移花接木,反客为主)……"总之,充分的准备是辩论胜负关键,一个优秀的辩手是善于应付各种突发的情况的,另外,言语的幽默感、妙语连珠的回答会对裁判有很大的心理暗示作用,使他们产生一种你方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认同感。 “我倒想请对方辩友回答我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汉语不仅有丰富的词汇、灵活多变的语法结构;历代积累的典故成语、诗词、警句、谚语、箴言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使汉语在世界各种语言之中出类拔萃、魅力无穷。就一个辩手而言,既要有知识也要有技巧,没丰富的知识底蕴光有技巧,只会让人觉得在诡辩,给人一种很空的感觉,没技巧就算有很丰富的知识积累也是不行的,辩论的胜利是读书的胜利 复旦的训练方法: 每天要训练十几个小时,在强化训练的100多天里共精读、泛读各种书籍二三百本书,还要听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每天晚上还有一场正式的比赛,辩论了100多个题目。跟别人说话都有点不正常,总是咄咄逼人。丰富的知识底蕴、良好的心理素质再加上运用自如的辩论技巧是取得好成绩的条件。 老师不可能把辩辞都准备好让你们照念,辩论关键是看个人的水平,知识水平是一定的,能提高的只有辩论技巧了。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对孟子性善论的认识 [摘要] 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性善论”为重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孟子把性善论作为道德修养思想和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并从“同类意识”、“心”、“性”、“天”的统一性的角度论述性善论,孟子在指出人之善端的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的同时,更提出要“扩充善端”、“滋养善性”的心性修养学说,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孟子性善论四端 一、孟子性善论的思想渊源 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是中国文化史上备受关注的问题,千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最早提出了关于人性的论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并强调学习、习染对人性的改造作用。孔子没有详细论证人性的本质问题,但是他对“仁”学思想的解释与论证,却为孟子提出“性善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使得孟子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而且还突出了“义”。 孟子的性善论除了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其性善论理论体系主要是在孟子否定吿子的性无善恶的辩论中成型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①他认为人的天性就像流水,东边决口就向东流,西边决口就向西流,一切是随着形势变化的;同样,“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②人的天性特无法分成善和不善,而是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修养造成的。孟子不同意这种观点,他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③意思是,水确实不分东西方,是随着地势而变化流向的,但是难道水不分上下么?难道不是水往地处流么?一切人都有善的天性,就像一切水都往低下之处流淌。当然,孟子也解释说,如果用力拍击,谁可以高过额头;如果设法倒运,水可以流上高山。但那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改变了本性。同样,人的天性原本是善的,但也可能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变为不善,但不善不是人的天性。孟子在否定吿子的同时,又进行了总结和解释,并进一步指出,人的本性都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所谓性 ①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尽心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②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③李双.孟子白话今译.孟子·吿子上.北京:中国书店,1992

《孟子二章》精品练习题带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孟子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成绩: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 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17、【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亩】, 1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版筑】, 【筑】, 19、【管夷吾举于士】【士】, 【举于士】, 20、【百里奚举于市】【市】, 21、【饿其体肤】 22、【空乏其身】 【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 【拂】,【乱】, 24、【动心忍性】 25、【曾益〕【曾】, 26、【恒过】 27、【衡于虑】【衡】,

28、【作】 2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发】,【喻】, 30、【入】 31、【法家拂士】【拂】, 32、【出】 33、【敌国】【敌】, 3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论辩艺术技巧探微分析

孟子的论辩术探析 刘越 (上饶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学号:13020318) 摘要: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求、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关键词:《孟子》;论辩艺术;论辩技巧 在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气象万千的文坛上,儒学宗师孟轲以其“好辩”、“善辩”的鲜明特色和卓越辩才称雄一世,并享誉千古。后世流传的《孟子》一书,主要是对其论辩之辞的记录,它与《论语》中孔子只求“辞达”、反对“用佞”(运用口才)、言简意赅的坐而论道大不相同,也与《墨子》中那些逻辑严密、语言质朴、缺乏文采的正面立论显然有别,而是以逞才使气、锋芒毕露、情辞激越的论战辩驳为特点,在论辩中阐明其思想观点,同时也展示了其思想家、雄辩家的风采才华。正因此,有人把《孟子》称为“我国古代辩对散文的开元者”和“驳论文体的滥觞。” [1] 孟子“好辩”,是时代和现实斗争所使然。他生当诸侯争雄、众说蜂起、“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战国中期,为了捍卫儒家道统,推行其政治主张,“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不得不与各种人物进行面对面的论辩。正如孟子所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下》,以下只注篇名)更重要的是孟子“善辩”,他辩无不胜,所向披靡,从来没有失败的记录。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十分自信的心理素质,二是蔑视权贵的傲岸风骨,三是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关于前两点,孟子已说得较明白,前人的论说也较详赡。而后一点,孟子未直接说明,前贤虽有不少论述,但多限于论证方法和逻辑思维方面,对其论辩艺术的技巧探讨不够。因此,本文拟从技巧方面对《孟子》绝妙高超的论辩艺术做一些探索、赏析和评论。 论辩以说服、战胜对方为目的,和打仗一样,是讲究战略战术的。《孟子》中的论辩正是如此。而且由于孟子的高超智慧和学者身份,其论辩不论多有锋芒、多么动情甚至多么激烈,总是充满了艺术性,在火药味之外更洋溢着一种艺术趣味,非常讲究论战的艺术技巧。只要我们把书中一篇篇死的文字还原成一幕幕活的情景,就不难发现孟子所运用的一系列论辩艺术技巧。兹就笔者的归纳总结分别论述如下: 一、回避术、转换术 孟子在游说国君和与人论辩时,难免遇到对方提出一些自己不愿回答或难以回答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孟子便采用回避术和转换术。 如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章” (《梁惠王上》),记录的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谈话和论辩。一开始是齐宣王发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是要孟子给他讲讲齐桓公、晋文公这两大春秋霸主称霸的事理。我们知道,孟子是主张“王道”、反对“霸道”的,并且认为“五霸者,

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论证《孟子》的论辩艺术

从《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到《孟子》的论辩艺术分析 2012.8.10 作为《孟子》论辩艺术的代表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一文以驳论为主,主要驳斥农家“贤者与民并耕”的主张,论证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还驳斥了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观点,指出“市贾不贰”会带来人情作伪和扰乱国家的恶果。并且,本文阐明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基本法则,即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此外,文中还斥责陈相的背叛师道为不义之行为。 因此,对本文论辩艺术的分析,将很有利于我们对《孟子》的理解。 在论证方法上,本文运用演绎论证法,驳斥“君民并耕”的片面观点。而在驳斥农家“市贾不贰、国中无伪”的片面观点时,也看到演绎论证法的痕迹。孟子采用与农家相同的事实,却推导出与之相反的结论,与农家针锋相对,从而更加理直气壮,有力地反驳了农家的片面观点。 作者采取步步追逼、请君人豰的演绎论证方法。首先借陈相之口摆出农家学派的观点并不直接反驳,而是从打听许行的日常生活人手,设下一个大圈套,以一连串的问话,诱使陈相钻进圈套中:许行用粟交换陶器,用粟交换工具,与百工交易。陈相只得承认许行除了自耕自食外,并不能自陶自冶,一人尽百工之职。然后作者再抽紧圈套,用反法从陈相口中引出“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的结论。所以,“贤者与民并耕”的片面观点自然不攻自破,自然而然地演绎出“圣人治理天下同样不可耕且为”的正面结论。 文中,作者分别列举陈相兄弟“师死遂倍之”的不义之举与子贡、曾子等人怀念孔子的感人行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驳斥陈相兄弟背叛师道之不义。通过对比,我们也发现,陈相兄弟背师叛道之不义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当然,归纳法的使用也使文章妙笔生辉。在证明“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时,作者采用了大肆铺陈、最后反诘的归纳方法。首先花大量笔墨铺陈尧、舜、禹、益、后稷等圣人治国安民的大量事实,宣扬了他们治国安邦的伟大业绩,从三个方面论证圣人因“劳心”而无法与民并耕:一是圣人为平天下而忧,不得耕;二是圣人为教育人民而忧,无暇耕;三是圣人为寻求人才而忧,不能用心于耕。大量的事实先造成一种不容争辩的气势,然后用反诘句点拨,作者所持的“劳心者治人”的正面论点就不言而喻的。 此外,在大量的论辩中,文章也多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论点层次清晰,而且使论证的论据充分,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而且,文章还大量运用反法的手法,先列举大量论据进行充分论证,而后用简练的反诘句收结。如:“虽欲耕,得乎?”、“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语气上气势逼人,更启发诱导了对方。这些修辞的出现,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当我们将笔锋转向整篇《孟子》时,也会发现孟子熟练地运用了各种论辩手段,成功地达到了他的论辩目的。他善于把握心理,张弛有度。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抓住他的这种心理,进行仁政思想的宣传,引导梁惠王实

浅谈孟子的性善修养

浅谈孟子的性善修养 这学期上了这门叫“先秦诸子导读”的课,通过对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学习,他们的思想对我在修身养性方面给了我很多的有益的启示。那么今天我就来谈一下我对孟子的性善修养的认识。我将按照存心、养心、尽心三方面来理解孟子的性善修养。 一、存心 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本善,那么我们如何保持这种与生俱来的善心呢?孟子认为首先要“存心”,存心的意思就是保持自己的善心。孟子认为,能否保持自己的善心,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的这句话我认为说的非常对,可以说善心就是一个分割点,具有善心了,就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没有了善心,就加入了小人的行列,可以说保持善心对我们人生非常重要。其实,“性善”的首要条件就是有一颗善心,并且要把这一善心保持下去,就像《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那样,人从出生开始都有一颗善心,但随着我们的成长能否保持这种善心,不被利益、名声、金钱所诱惑,不再这大千世界中所迷失是十分重要的。人只有不断保持的保持这种善心,才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才能说好话、做好事、做好人。 二、养心 养心就是不断培养自己的善心。孟子说过“养心莫过于寡欲”,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修养品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减少欲望。我认为养心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说实话,当今社会我们作为一个人不可能一点欲望都没有,因为我们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与人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要面对的机会、诱惑太多,没有欲望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来如何养心的呢?其实“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今天你不随意乱扔废纸,明天不乱扔果皮,后天不乱扔空水瓶,以此类推,久而久之,你就不会在乱扔垃圾,你就是一个环保的人。养心也一样,就是不断提高自己“善”的层次,今天可以做半件好事,少百分一直的欲望,明天做一件好事,少百分之二的欲望和杂念……,时间长了,我们的内心欲望、杂念就会不断地减少,从而让善心占

《孟子二章》和《鱼我所欲也》练习卷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解释划线词语。 1.苟得 .. 2.有所不辟. 3.如使 .... .. 4.何不用也 5.呼尔 ..而与之 ... 6.蹴.尔而与之 7.不屑 .. 8.万钟 9.不辩.礼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不可以已. 二、解释以下虚词: 1.而 (1)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蹴尔而与之(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于 (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一词多义: 1.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呼尔而与之 2.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3.得(1)二者不可得兼(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为(1)乡为身死而不受(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四、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为身死而不受 五、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六、中考题型 1.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B. 死亦我所恶.(凶恶) C. 贤者能勿丧.耳(死亡)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经) 2.与“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于“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战于长勺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管夷吾举于士 D.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翻译: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为大家所共有,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如果人们的欲望是没有生命的,那么大凡会丧失的办法和手段为什么要采用呢? C.此之谓失其本身。 翻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他原本所希望的良好心愿。 D.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影响甚大的儒者。《孟子》一书虽非全由孟子所作,却也能代表孟子本人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继承了孔门一派的学术,到了战国时期,就不太符合社会实际了。当时最合时宜的,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孟子对这几家是深恶痛绝的。即使如此,孟子却无法转移当时的社会风气。退而著书,实不得已。《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话既包括了他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对孔子仁政学说的一个重大发展。 《孟子》一书也很有自己的特点: 《孟子》一书善于论辩。前面说过,《孟子》并非全由孟子自著,而善于论辩,则全书皆然。当时公都子曾问孟子:“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见《滕文公下》)“不得已”而“好辩”,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告子上》之辩人性,《滕文公上》之驳许行,都可为例。其驳许行有云:“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像这样的一问一答,形式上仍是对话体,《论语》的某些篇章有些相似;但这样的对话,又和《论语》有所不同。《论语》的对话,多是侃侃而谈,这里则是针锋相对的论辩。这是《孟子》文风的一个新的特点。 论辩极有气势。这也和时代相关。战国之时,“邦无定交,士无定主”(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说话比较随便。虽在王公大人面前,也敢于抵掌而谈。写成文章,多有气势磅礴的特点。孟子虽非一般的游士,而周游列国,也不免要游说的。他在《尽心下》里就说过:“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也与孟子的个人修养相关。在《滕文公下》里,孟子谈到“大丈夫”的人品时,还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了这样的修养,也就无所畏惧。在《公孙丑上》里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什么是浩然之气?他解释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由此看来,《孟子》文章之有气势,同个人修养颇相关系。能够无所畏惧,才敢放言无忌。形成文章,才沛不过不可御。当时的游士之辞,虽然都能放言无惮,而《孟子》之文,则又有个人修养的特点。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大辩论 读完《孟子?告子上》,仿佛听完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是一场两个人关于人性的辩论,告子的观点是“人性本无分善恶”,而孟子的观点是“人性本善”。 一开场,告子便抛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人性就像柳条一样,把柳条做 成杯盘,它就是杯盘;把柳条编成箩筐,那它就是箩筐。人性也一样,本来无 所谓善恶,后天环境引导的不同,才造成的善恶的不同。孟子反驳说:“你说 把柳条做成什么它就是什么,那么你能不改变柳条的性状把它变成杯盘或箩筐吗?把它做成别的样子,它本来的性状就没有了,它也就不是柳条了。照你这 样说人的天性被引导成了善和恶,不就破坏了人的天性了吗?” 于是告子又换了一种说法来陈述自己的观点。他又说:“人性好比湍急的水,在东边开个口就往东流,在西边开个口就往西流。人性本来就不分善与不善,就像水流本来不分向东向西一样。”孟子马上又反驳他说:“水流确实是 本来不分向东向西的,难道也不分向上向下吗?不管你再哪边开个口子,水总 是往下流的。人性的善,就好比水朝下流一样,是必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至于偶尔会出现人性不善的现象,也是形势逼迫所致,就像拿个桶往上泼水, 水也会往上流,但这是形势索迫,而非水的天性可以往上流。” 告子被反驳的不知该说什么好,于是他说,咱们现在先不讨论这个问题,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天性,我认为天生的就是天性。孟子说你这样说,天生的 就叫天性,那么白的就叫做白是吗?告子说是,于是孟子举例说,白雪的白, 白羽毛的白,白玉的白,都是同一个白是吗?告子仍硬着头皮说是。孟子继续 举例说,那狗的天性、牛的天性和人的天性一样都是一种天性吗? 告子抛出了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食欲、性欲,是人的天性。仁是生自内 心的,不是外因引起的;义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请问孟子先生 对这个观点是否认同?孟子当然还是不认同,“你凭什么说仁是生自内心而义 是外因引起的呢,把证据拿来!”告子既然敢这么说当然是有准备的,“比 如说有个人比我年长,我便尊敬他,但不是预先就有‘尊敬他’的念头在我心 里的;再比如有个人皮肤比我白,我便认为他白,是由于他的白显露在外,并 不是我觉得他白他才白的,所以说义是外因引起的。我爱我弟弟,是因为我心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浅谈孟子的辩论艺术 战国中期,游说讲学,互相辩难之风大盛。孟子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以知言善辩而著称。在辩论中,他旗帜鲜明,感情充沛,锋芒毕露,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显示出雄辩的特点。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对孟子有这样的评价:“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一)孟子的论辩技巧 孟子论辩之所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独特论辩技巧是其重要成因之一。 (1)脉络分明,有条不紊。孟子的论辩多以事实为基础,论辩起来有理有据,而且有的放失,言必有中。在具体的论辩中,穿插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有正有反,有擒有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而后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妙设问,缓缓道来,“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赵岐《孟子章句*题辞》)。 (2)抓住要害,突出中心。在论辩中一下子就能把握问题的关键,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给人以不容辩驳的感染力,深刻地阐明道理,鲜明地表白自己的观点。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在这里,孟子用对比的方法,阐明了道之多寡对于战争胜负的关系,启发统治者关注人心所向的大问题。再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在设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既深入浅出,又振聋发聩。 (3)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孟子的比喻

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

傅佩荣 人生智慧学孟子-《雄辩的技巧》 一、诡辩 说到雄辩滔滔,很多人都会羡慕,但是不要忘记,有时候雄辩它可能变成诡辩。说到诡辩,在西方有些代表人物,在希腊时代有一位哲学家,在苏格拉底之前叫做巴曼尼德斯,他主张宇宙万物都没有变化,所有变化都是假的。他的学生跟别人辩论就很辛苦了,因为变化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他学生就要说你看算错了,变化都是假的、不可能的。他说一个操场很大,你如果要跑的话,从这一头永远跑不到那一头。为什么?因为你要跑过操场,首先必须跑过它的一半,你要跑到一半必须在一半跟你这个地方还有一半,那么一半还有一半,慢慢分吧。 比如,给你一个木棍一尺长,你每天砍一半,你永远砍不完。我们都知道你砍到一个月之后根本就找不到有地方可以砍。但是他会说,只要有木头你永远砍不完。就好象说,一粒沙掉地上有没有声音?你说当然没声音了,一粒沙掉地上怎么会有声音呢。但是一堆沙掉地上就“砰”的一声。好,来了,如果一堆沙掉地上有声音的话,每一粒沙掉在地上都有声音,这也有道理,要不然你就必须说从第几粒沙开始才有声音,这不合逻辑,所以像这样种叫做西方的诡辩。 我们中国也有,古代时候的名家,就是名字的“名”,惠施、公孙龙都是里面的代表人物。像惠施就认为自己的口才天下第一。他喜欢辩论,比如他说蛋里面有毛。我今天早上才吃了荷包蛋,当然是没有毛。他就说如果蛋里面没有毛的话,孵出来的小鸡为什么有毛?这也对。他说乌龟比蛇还长。你说不会吧,乌龟这么小,蛇那么长。他说,我说大乌龟跟小蛇。这也对。他话不讲清楚。他说白狗是黑的,你说这个太过分了,白狗怎么是黑的呢?他说白狗的眼珠是黑的。这也对。这种叫诡辩。 二、雄辩技巧:引经据典 我们今天谈的孟子不是诡辩,是堂堂正正的辩论。第一个就是要书念的好,像《诗经》、《书经》、《易经》古代最重要的三部经典,孟子都非常的娴熟。譬如在《孟子》书里面,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只有的三万多字,里面引述《诗经》跟《书经》的部分就超过60次,很多。所以他跟这些国君对话的时候,一有机会就引述《诗经》、引述《尚书》里面的,因为这样讲才有公信力。我们都知道我们说话喜欢引用权威,你如果讲一句话不说谁说的,别人你会以为是你说的,那就没有什么说服力。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研究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比较 摘要: 儒家思想内部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的讨论。孟子和荀子就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两个不同观点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本质的特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理、智的基础,既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天下;反之,连服侍父母也做不到。荀子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天生就恶的,必须通过化性起伪,把人的恶性转化为善性。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固小人”就叫做“性恶”。至于仁义,则是有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两人的人性观既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又有许多内在的联系,深入分析和比较他们的人性论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孟子荀子性善性恶比较 正文: 冯友兰先生说:“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更确切的说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又说:“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儒家之中,荀子的思想是孟子思想的对立面。有人说孟子代表儒家的左翼,荀子代表儒家的右翼。这个说法尽管很有道理,但是概括的过分简单化了。”孟子和荀子分别代表了性善论和性恶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究竟是谁的观点代表了儒家的原则?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呢?按照庄子所说,是非的双方除了有一方是一方的可能性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二者都是错误的。既然双方是同处于一个体系之内的,那么如果其中一方错误,无论另一方是正确还是错误,二者都可能是错的。本文就此分别浅谈一下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并对此进行一下比较分析。 (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的价值本性是善良的,性善论中的性指的是人的价值本性,它与人的自然的本性是不同的,后者是经验的、现实的,前者却是先验的、理想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善按照后来的儒家所说,指至善,即绝对的价值,不是一般的、经验意义的善,故不与经验意义的恶相对。所谓性善论是说人的价值的本性是善良的。这个主张并非讲人性的发生历程而是讲本质历程。 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所谓的善心,这种善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孟子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新,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即是善心.孟子将这种“不忍人之心”概括为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同作为道德之理的仁、义、礼、智一一对应,对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