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

本论文的题目是《我与我们:从豆瓣网看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典型例证,对“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也不容忽视。

一.身份的概念阐释

身份是在某一语境下,回答一个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谁的问题。

“身份”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译自“Identity”,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Identity最早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意为同一或相同;后来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关联,指物质、实体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埃里克森(E.H. Erikson)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多维分析。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身份具有可塑性,借助外来因素能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1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区分了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2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为了建立我们的身份,必须寻找对立面,即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3

综合对身份概念的阐述,它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意思:一方面是“本身、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相同性、同一性”,即自我归类,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简要地说,身份既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又区分了“他们”是谁。总之,身份是建立在对我和他、我的社会和他的社会区分的基础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因而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1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2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16-17.

3程克雄译,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数量少、发展慢

身份建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建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总体说来,从不同学科出发,身份建构的研究可归为以下几类:社会学领域关于性别、种族、阶级、亚文化等群体身份的建构;文学领域从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角度的文化身份建构;哲学领域关于主体和身份的探讨;人类学领域关于族裔的身份研究;教育学领域关于身份建构的教育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且数量颇多,但比较而言,从媒介角度切入进行有关身份的构造性研究却不多。近几年,随着身份建构研究从其他学科扩展到新闻传播学,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然经常在社会学等研究中游走,本身发展较慢。

2.网络中的身份建构成为研究热点

随着网络技术日益深入我们的生活,媒介角度身份建构研究的成果主要汇集在网络中的身份建构上。必须指出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网络中的身份建构,是一个自我呈现和自我归类的过程,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扮演角色和建构形象。

在国外,美国社会学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是网络时代身份建构研究的主要学者,她用社会学、人类学与心理学的知识,采用田野调查和访谈方法探讨了电脑如何深度塑造我们思考与感觉的方式,以及电脑时代的人们如何自我认知、自我界定、以及探索自我身份的过程。4学者K.Subrahmanyam和D.?mahel 认为,青少年使用数字化工具,以昵称、简介、照片、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身份,而且大部分的网络身份建构会引起身份探究、身份表达和自我呈现:首先在同龄人/同行的社区中呈现和测试自己的身份,然后从他们的反馈中修改和检验部分自我,最后创造自我的叙述并且寻找合作伙伴或朋友。5在国内,邓维佳在《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中以“伊甸园

4谭天、吴佳真译,雪莉·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台湾:台湾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

5 Subrahmanyam, K. & Smahel, D. (2011). Digital Youth. Identity, 59-80. New York, NY: Springer New York. doi:10.1007/978-1-4419-6278-2.

美剧论坛”的个案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他们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从个人和群体两方面建构身份。6刘燕在其博士论文中,以后现代的媒体与社会语境的改变为研究背景,从哲学意义上人的主体身份的变化出发,探讨传播科技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个体/群体多元的身份所起的塑造与建构作用。7

三.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

从媒介角度对身份建构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可分为以下三个研究方向:传媒参与受众的身份建构、媒介自身及从业者的身份建构、受众主动使用媒体建构身份的研究。

1.传媒参与受众身份建构的研究

(1)传媒通过多种途径建构受众的身份

当代社会对媒介的依赖远胜于以往任何时代,传媒作为身份的主要建构者担负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在传媒参与受众身份建构方面,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温雪姣通过分析厦门PX项目事件中媒体报道的部分个案,得出大众媒介通过相对集中、清晰的内容和社会互动等报道方式建构受众的身份并影响公民社会角色的获得,从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群体行为方式。8除了新闻报道,由于影像传播以真实存在的现实为原型,又借助科学的透视和记录手段,人们会有意无意将影像的虚构当做现实,为身份建构提供想象性资源。9在电视方面,包鹏程、严三九提出电视文本中的“消费话语”概念,观众在消费电视话语的同时,也建构了作为消费者个体和群体的归属感,正是在这样的建构与互动过程中强化了观众应有的身份。10刘泓分析了消费者“私人”身份的缺陷,呼唤对广告消费者的公众身份的建构,使其在商品消费的过程中体现出来。11

6邓维佳著:《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刘燕文:“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论文,导师邵培仁,2007年10月。

8温雪姣文:“大众传媒的身份认同感构建分析——对厦门PX项目事件媒介报道的部分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9谢莹文:“论传媒影像与身份重构”,《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10包鹏程、严三九文:“电视消费话语与大众的身份认同”,《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11刘泓文:“广告传播对受众身份的建构”,《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

(2)网络对受众身份建构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的普及,网络传播/科技与身份建构成为中外研究热点。

先从国外谈起,钱德勒(D. Chandler)主要研究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以及网络时代的虚拟产物(如网页、博客)与个人或社群身份建构的关系,“个人首页有助于确定我是谁。在我注视/书写关于某事之前,我经常无法确定我的感受为何……发表我的感受有助于证明他们对我而言的确为真。”12网络中虚拟社会的性质瓦解了人们传统的身份,旧有的文化形式不断被打破,新的文化逐渐形成,就如英国学者霍尔(Stuart Hall)所言:“主体在不同时间获得不同身份,再也不以统一自我为中心了。我们包涵相互矛盾的身份,力量指向四面八方,因此身份建构总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13

在国内,网络在身份建构中的强大力量也是屡被提及。随着网络社会的崛起,公众表达文化诉求的公共空间大大拓展,对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公民的身份建构起到推动作用。14新媒体的出现,使散居者的媒介消费行为出现新特征,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匿名性有助于散居者的身份想象地方化。15“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独特性在于,它与人类脑力和精神交往密切相关”,黄锫坚借鉴现象学和媒介理论的研究思路,把技术与使用者的身份视作是相互塑造和影响的。16刘娜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通过论坛自身的身份建构、论坛对网友的身份建构以及网友间的身份建构,发现网络论坛为公民提供了身份建构的多重可能性与现实空间。17

2.媒介自身及从业者身份建构的研究

(1)媒介自身身份的建构

12 Daniel Chandler. Personal homepages and the constroution of identity on the web.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4783839.html,/media/Documents/short/webident.html.

13 Stuart Hall, Paul du Ga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6. p277.

14钟雅琴文:“网络社会的崛起与文化公民身份建构”,《江苏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3期。

15雷蔚真、王天娇文:“新媒体与散居者的身份建构”,《当代传播》,2009年第6期。

16黄锫坚文:“电脑、网络技术与主体、自我和身份认同”,清华大学科技哲学硕士论文,导师李正风,2001年。

17刘娜文:“论网络论坛对网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5期。

在媒介自身身份建构的研究中,很多研究成果没有明确使用身份的概念作为研究的理论关照,而在客观上体现这样的特点。金霖萍以《新闻联播》为例,从节目表现、内部环境、社会态度等方面研究央视的身份表现和行为特征,总结其对自身身份的认知状态和存在的媒体身份困惑。18杨旦修通过探求电视媒介在当代社会阶层变迁背景下的内容生产与趋势变化的轨迹,展示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影响的现象,说明我国电视内容再现的特征满足了中国中产阶层的收视需求和身份建构。19在Web2.020时代,媒介身份的价值是基于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在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的矛盾交锋与融合而生成的。21传媒在自身身份界定上不断探索和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2)媒体从业者身份的建构

在媒体从业者身份的建构上,研究集中在对新闻人职业角色和职业观念变化的探讨。从鼓吹者到旁观者以及参与者的身份变化,从名士到报人身份折变22,以及“士”“侠”文化精英主义的不断挣扎,传媒从业者不断建构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角色带来的社会责任和权利。社会进入转型期以来,记者的角色身份复杂而多样,周涛根据角色认同理论与实际调查,将当前记者身份分为理想主义、现实主义等五个类型。23为了探求真正意义上“记者”或“报人”的成长历程,樊亚平引入“职业认同”概念,通过对中国新闻从业者身份演变过程的研究,寻找真正意义上“记者”或“报人”的成长足迹。24

18金霖萍文:“从《新闻联播》透视中央电视台的媒介身份”,浙江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导师李岩,2009年5月。

19杨旦修文:“媒介传受缝合:中国电视内容再现确证中产阶级身份认同”,《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20“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

网体系。”——《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协会,2006.2.23。

21朱婧雯文:“精英视角的游移与大众期待满足——论web2.0时代媒介的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今传媒》,2011年第4期。

22姜红、於渊渊文:“从‘名士’到‘报人’:近代中国新闻人职业身份认同的承续与折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年卷。

23周涛文:“记者的角色认同类型研究——以深圳市报社记者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论文,导师吴中宇,2005年。

24樊亚平文:“发现记者: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论文,导师郑保卫,2009年。

3.受众主动使用媒体建构身份的研究

(1)受众在介入媒介文本过程中主动建构身份

伴随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我们处于一个传播去中心化的时代,受众主动使用媒体建构身份的现象日益明显。陆道夫强调,受众不再只是传统的游走于不同媒介之间的读者、听众或观众的单一角色,也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受众在介入媒介文本过程中具有主动性,并在意义生产过程中被赋予权力。25金玉萍在《身份认同与技术转向:新受众研究的发展态势》中,集中探讨不同民族、性别、年龄的受众如何利用电视实现自己的身份建构,并将媒介技术的视角结合到对日常行为模式的研究中。26 Gillespie,M.在《电视、族裔与文化变迁》中发现亚裔年轻人通过使用电视既重新确认又挑战了父辈的文化传统,同时通过协商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揭示了人们如何创造性使用媒介而使文化得以形塑和变迁。27(2)网络交往成为受众建构身份的主要途径

黄薇诗以“躲猫猫”等三起网络事件为例,分析网民在参与网络事件中展现的公民行动与思维,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建构网络公民身份。28王贵斌称网络参与正在重新建构人们的集合形态,受众通过网络参与形成虚拟共同体,实现了以“我们”为标识的集体身份。29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传播的碎片化加剧,在全球化语境下,媒介的多样性势必会导致受众群体的分裂,微博的出现使受众文化身份建构随着语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到网络时代的“各抒己见”再到微博时代的“支离破碎”。30伴随身份碎片化的趋势,很多受众通过媒介寻求身份建构并不都期望关注公共领域或制度的变革,更多强调群体亚文化、个人身份、私人领域和微观的日常生活。31

25陆道夫、胡疆锋文:“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认同空间”,《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26金玉萍文:“身份认同与技术转向:新受众研究的发展态势”,《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

27 Gillespie M. Television, Ethnicity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routledge. 1995. 28黄薇诗文:“从网民到公民:网络公民身份建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社会学硕士论文,导师吴理财,2011年5月。

29王贵斌文:“网络参与的身份建构”,《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30刘洋、肖潇文:“微博客时代的网民身份构建”,《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31潘建雷文:“身份认同政治:研究回顾与思考”,载张静著:《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四.“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

以“豆瓣网”作为关键词,输入CNKI数据库,共得相关文献37篇(每一类别的论文篇数及所占百分比详见下表)。总体而言,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图书领域的应用、传播特性、商务和营销模式、用户网络交往特点。

1.关于豆瓣网的研究,40%集中在图书领域的应用分析,就是借鉴豆瓣网“标签”“豆瓣猜”等技术上的特点和大众标注评介等图书信息服务的功能,以对图书馆信息服务、传统出版业起到改革和启示作用。这和豆瓣网最初以图书推荐为发展起点不无关系。

2.在传播特性方面,研究者经常将豆瓣网作为中国Web2.0的成功代表进行分析,它运用SNS、RSS、TAG、BLOG等技术,以小组传播、自由共享、信息交互等传播特色所构筑的新型网络社会关系融入人们的生活。32除了豆瓣网本身的传播特性,其中的文化传播也不容忽视,其参与式文化、亚文化、真实虚拟的文化,都在媒介使用中深刻体现出来。33

3.作为世界上第一家以算法来推算用户需求这样的模式存在的网络公司,豆瓣网的商务和营销模式有其特点,相关研究大概占到1/4。豆瓣网按照用户对文化产品的“搜索-储存-分类”展开,具有独特的定制化用户使用界面;以读书为起点,让读书人找到并买到自己喜欢的书,并与购物网站合作进行利润分成,达到多赢。34

32傅伟文:“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特性分析——以豆瓣网发展为例”,《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33黄瑶瑛文:“SNS网络中的文化传播——以豆瓣网为例进行分析”,湖南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导师蔡骐,2011年5月。

34谢雪文:“关于豆瓣网营销的几点思考”,《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

4.在用户网络交往特点方面,豆瓣网有其自身的特点。戴轶飞称豆瓣用户通过加入小组、书影乐评、打分推荐等方式来生产内容以展示自我,同时也通过阅读其他用户的“展现”来解读并获取同好,在这几个部分的交替往复、不断循环中完成对身份的建构。35杨璨发现豆瓣网凭借用户生产的内容和友邻、小组等服务,形成具有共同话题的小圈子,进而形成庞大的好友社区,再借由同城活动达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这些圈子并非网络空间中临时形成的松散群体,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凝聚在一起,有些甚至延伸到现实中,对营造网络空间的社区感和促进社会交往极为重要。36比较而言,豆瓣网用户网络交往的研究最少,仅占到12%。

五.存在问题分析

1.网络中的身份建构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网络中的身份建构已是中外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并不深入。已有研究多是从网络与其他媒介不同的技术角度出发,比如网络的匿名性、互动性瓦解了人们的传统身份,人们在网络中如何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身份的建构;或者着眼于网络时代的虚拟产物(如网页、博客)与个人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人们使用数字化工具,以昵称、简介、照片、视频等不同的方式建构自己的身份等。

事实上,网络中的身份建构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个性的自我呈现和自我选择,另一方面为同一性的自我归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个性和所属的群体,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身份建构。比如微博上每个人的个性发言、页面和所属的微群;QQ上的QQ空间和QQ圈子、QQ群;人人网的个人主页和关注的公共主页……这些都是当下网站中值得关注的特点,抓住了建构身份的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

2.受众在身份建构中的主动性被忽视

虽然早到了Web2.0时代,国内外仍然更多地关注传媒参与受众身份建构的研究,尤其体现在信息时代的网络传媒、新媒体技术与身份建构上,并有大同小异之嫌。这类研究主要分析媒介的传播特性,进而探讨媒介对身份建构所起的作用,

35戴轶飞文:“以豆瓣网为例浅析网络公共领域内网民的认同建构”,《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3期。

36杨璨文:“网络‘圈子’的群体交往特点研究——基于对豆瓣网的社会网络分析”,安徽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导师王学锋,2011年5月。

依旧是传者的一种建构,本质上受众依旧处于传播过程的末端。

在“人人皆报道者”的网络传播时代,网络提供了最大可能的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用户透过媒介使用行为所隐含的自我指涉和他人指涉,进而形塑自我,建构自己的身份。但集中、深入探讨受众如何主动使用媒体建构身份的研究却很少,而且现存研究多是从行动上较浅显地分析受众介入文本过程的主动性,没有将其行为与背后深层次的身份相关联起来,受众在身份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被大大忽视。

3.对豆瓣网的研究角度比较单一

豆瓣网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部分集中在图书领域的应用,少量集中在传播特性、商务和营销模式上,研究角度与内容比较单一,大都在这个范围内画地为牢,少有突破、发散较少。而在“用户制作内容”时代最应该研究的领域——受众研究却较少被提及,没有充分挖掘有“中国Web2.0”之称的豆瓣网中用户的网络交往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将媒介与人的关系置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大背景之中,站在传受双方中受众的角度,探讨能动的受众如何通过积极主动的媒介使用来对自身的身份进行建构,这是一种受者主动的建构。如果能将能动的受众与豆瓣网置于一个框架内,聚焦豆瓣网用户的身份建构,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

六.参考文献

1.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

2.Subrahmanyam, K. & Smahel, D. (2011). Digital Youth. Identity, 59-80. New York, NY: Springer New York. doi:10.1007/978-1-4419-6278-2.

3.Stuart Hall, Paul du Gay. Ques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6.

4. Postman, N. Technolog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3.

5. Daniel Chandler. Personal homepages and the constroution of identity

on the web. https://www.360docs.net/doc/fb14783839.html,/media/Documents/short/webident.html.

6.程克雄译,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7.谭天、吴佳真译,雪莉·特克著:《虚拟化身:网络时代的身份认同》,台湾:台湾远流出版社,1998年版。

8.邓维佳著:《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潘建雷文:“身份认同政治:研究回顾与思考”,载张静著:《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11.温雪姣文:“大众传媒的身份认同感构建分析——对厦门PX项目事件媒介报道的部分个案研究”,《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12.谢莹文:“论传媒影像与身份重构”,《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13.包鹏程、严三九文:“电视消费话语与大众的身份认同”,《现代传播》,2009年第6期。

14.刘泓文:“广告传播对受众身份的建构”,《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

15.钟雅琴文:“网络社会的崛起与文化公民身份建构”,《江苏行政学院院报》,2010年第3期。

16.雷蔚真、王天娇文:“新媒体与散居者的身份建构”,《当代传播》,2009年

第6期。

17.刘娜文:“论网络论坛对网民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5期。

18.杨旦修文:“媒介传受缝合:中国电视内容再现确证中产阶级身份认同”,《学术论坛》,2008年第11期。

19.朱婧雯文:“精英视角的游移与大众期待满足——论web2.0时代媒介的角色定位与身份认同”,《今传媒》,2011年第4期。

20.姜红、於渊渊文:“从‘名士’到‘报人’:近代中国新闻人职业身份认同的承续与折变”,《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年卷。

21.陆道夫、胡疆锋文:“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认同空间”,《南

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22.金玉萍文:“身份认同与技术转向:新受众研究的发展态势”,《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7期。

23.王贵斌文:“网络参与的身份建构”,《新闻知识》,2011年第4期。

24.刘洋、肖潇文:“微博客时代的网民身份构建”,《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25.傅伟文:“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特性分析——以豆瓣网发展为例”,《东南传播》,2008年第12期。

26.谢雪文:“关于豆瓣网营销的几点思考”,《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

27.戴轶飞文:“以豆瓣网为例浅析网络公共领域内网民的认同建构”,《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第3期。

28.刘燕文:“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浙江大学传播学博士论文,导师邵培仁,2007年10月。

29.黄锫坚文:“电脑、网络技术与主体、自我和身份认同”,清华大学科技哲学硕士论文,导师李正风,2001年。

30.金霖萍文:“从《新闻联播》透视中央电视台的媒介身份”,浙江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导师李岩,2009年5月。

31.周涛文:“记者的角色认同类型研究——以深圳市报社记者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硕士论文,导师吴中宇,2005年。

32.樊亚平文:“发现记者:中国新闻从业者职业认同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论文,导师郑保卫,2009年。

33.黄薇诗文:“从网民到公民:网络公民身份建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社会学硕士论文,导师吴理财,2011年5月。

34.黄瑶瑛文:“SNS网络中的文化传播——以豆瓣网为例进行分析”,湖南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导师蔡骐,2011年5月。

35.杨璨文:“网络‘圈子’的群体交往特点研究——基于对豆瓣网的社会网络分析”,安徽大学传播学硕士论文,导师王学锋,2011年5月。

浙江大学生物化学丙实验报告1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实验(丙) 指导老师: 方祥年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蔗糖酶的提取 同组学生姓名: 金宇尊、鲍其琛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必填)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必填)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八、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掌握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巩固理论知识,学会学以致用并发现新问题。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实验内容: 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 2、实验原理: ①酵母细胞破碎 细胞破碎的常用方法 液体剪切法固体剪切法压力和研磨 物理法、化学渗透法、酶溶 本实验采用研磨的方法。通过固体剪切法(研磨)将酵母细胞破碎,把蔗糖酶从酵母细胞中提取出来。 ②蔗糖酶的初步分离纯化 蛋白酶常用的初步分离纯化方法有:盐析、选择性变性、有机溶剂沉淀等。 本实验采用选择性变性(加热)、有机溶剂(乙醇)沉淀等方法对蔗糖酶进行初步的提纯以及收集样品。 由于一般酶蛋白在常温下分离纯化过程中易变性失活,为了能获得尽可能高的产率和纯度,在提纯 操作中要始终保持酶的活性,如在低温下操作等,这样才能得到较好地分离提纯效果。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1、实验材料 市售干酵母粉10g/组(3~4人) 2、实验试剂 石英砂,95%乙醇(-20℃),20mmol/L Tris-HCl pH7.3 缓冲液。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 电子天平(称量干酵母粉);研砵(每组一套);50ml高速离心管(4支/组、4孔50ml离心管架一个/组);托盘天平(离心管平衡用);高速冷冻离心机;恒温水浴箱(50℃);量筒(50ml)、微量移液枪(1000ul)及枪头或移液管(1ml)、玻棒、滴管等;1.5ml离心管(留样品Ⅰ、Ⅱ用)及离心管架;制冰机;-20℃冰箱。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酵母细胞破粹(干磨法) ①称量:称取市售干酵母粉10g+约3-5 g石英砂放入研钵 ②研磨(干磨):至尽可能成细粉末状(约15min) ③加液+研磨:量取总体积40 ml的20mmol/L Tris-HCl pH7.3 缓冲液,分2次加研磨10min, 使呈糊状液体; ④离心:将糊状液体转移到2支50ml离心管中,两支离心管平衡后(托盘天平上),离心10min (条件:4℃、12000r/min) ⑤收集+测量:收集上清液并量出体积V1(样品I),另留1ml上清液(样品I )放置-20℃冰箱保存用于蔗糖酶蛋白含量测定、蔗糖酶活力测定和SDS-PAGE分析 2、热处理 ①水浴热处理:将上步抽提液(样品I),迅速放入50℃恒温水浴,保温30min, 并每隔5min用玻璃棒温和搅拌提取液。 ②冰浴冷却:保温后迅速用冰浴冷却5min ③离心:将热处理后的样品I转移至两支50ml离心管中,平衡后,离心10min。 (条件:4℃,12000r/min) ④收集+测量:收集上清液并量出体积V2(样品Ⅱ),另留1ml上清液(样品Ⅱ)放置-20℃冰箱保存(用于蔗糖酶蛋白含量测定、测定蔗糖酶活力和SDS-PAGE分析。 3、有机溶剂(乙醇)沉淀 ①冰浴:将热处理后的上清液加入相同体积的-20℃的95%乙醇,冰浴中温和搅动混匀,

浙江大学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格式

实验课程简介和实验教学大纲格式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实验学分:实验总学时: 面向对象: 预修课程要求: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100-150字) (二)英文简介 二、教学目标 三、课程要求(包括考勤制度、实验室安全、实验准备、实验报告、考核方式等)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六、参考教材及相关资料 七、课程教学网站 示例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A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College Chemistry 课程编号:06112200 课程学分:1 实验学分:1 实验总学时:32 面向对象:化学与制药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化工与制药类;生物工程类;生物系统工程类 预修课程要求:按课程要求规定 一、课程介绍 (一)中文简介:(100-150字) 大学化学实验A是依据物质的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建立发展起来的分析方法所开设的课程。掌握和运用各种复杂的分析仪器对近化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大学化学实验A是化学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涉及较新和较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 (二)英文简介: 二、教学目标 通过这种多层次、全面系统的实验训练,应达到下列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仪器分析的研究方法,掌握其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2、学会并掌握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实验条件的判断和选择、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等一套严谨的实验方法。 3、熟悉常用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使用,规范地掌握仪器分析的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 4、了解常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方法,了解近代大型精密仪器的性能及其在化学和高新技术中的应用。 5、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勤奋学习、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教学管理系统 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教学管理系统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 班级学号05201145 学生姓名吴长潘 指导教师张倩王凤斌 填表日期2009 年 3 月11 日

毕业课题名称:教学管理系统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教学管理是大学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到校、系、师、生的诸多方面,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和一般的计算机信息存储也不在适应大学的教学需要,专业的教学管理软件已成为大学不可缺少的管理软件之一。教学管理系统是高校教学、教学管理应用软件。熟悉教学管理工作的全部过程,从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解决工作中关键性的难点问题,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实现教学工作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帮助具体管理人员从复杂烦琐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得教学管理走向无纸化办公和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故而,选择这个题目符合实际需求,同时通过对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达到综合训练、检验四年所学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在教学管理方面,国外高校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起步较晚。在数字校园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一方面不断投资购建各种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另一方面也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科研、办公管理等应用系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但是,由于整体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经费短缺,理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国内高校教学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及人员要求上与国外高校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纵观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在安全性和信息更新化方面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各现有系统资料单独建立,共享性差;在以管理者为主体的方式中,信息取舍依赖管理者对于信息的认知与喜好,较不容易掌握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因此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国家的教育体制也正处在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充分吸取国外优秀的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多年的办学经验,逐步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教学形式,国家教育部面向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了全面学分制改革。因此,教学管理软件应充分依托校园网,实现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学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和全校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在《浙江大学科研管理系统》上进行项目立项和办理经费提成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界定了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目前,教育部正在组织专家对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修订,要求把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修订课程标准的主线,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制定教学内容、评价标准和教材编制体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提取、水平划分、体系建构是当前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人员正在做的主要工作,而且取得了比较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核心素养的一些研究,如关于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数学核心素养成分析取的实证研究。本文讨论基于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问题,涉及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虽然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用三维目标表述,但目前的教学评价更具体地说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主要关注“知识与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并没有把“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围绕“知识与技能”开展教学就是“知识理解”的教学。过分偏重知识理解或者说停留知识理解层面的教学,就是当下的教学现状。要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由“知识理解”向“知识迁移”进而向“知识创新”提升,有必要对“知识理解”的教学特征作出分析。

“知识理解”的教学注重知识传承或知识理解,把知识的传承作为教学任务,把知识的理解作为学习目标,把知识量的贮存作为评价的指标,其教学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偏重传承知识而忽视渗透文化。就极端情形而论,“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文化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知识教育是从知识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各种文化,不仅将数学和自然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而且将人文社会科学甚至文学艺术也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知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积累下来的、以静态方式贮存的知识体系。知识教育的教学过程就是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最大限度地将客观的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使外显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偏重知识教学的模式存在几个问题:其一,知识与文化的分离。只看到知识,看不到创造知识的人及其蕴含知识的整个文化。事实上,知识是部分,文化是整体;知识是文化的结晶,文化还包含着创造知识的源泉;知识往往归于静态的逻辑,而文化还包含着动态的历史过程;在知识中往往看不到人及其作用,文化则永远将人及其创造性置于中心地位。其二,教书与育人的分离。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人的充分培养。其三,读书与做人的分离。学生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二,偏重接受知识而忽视创新知识。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结果,结果的传递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把知识产生的过程和发展脉络置于教学场景之外。这种偏重知识结果的教学是一种长期的历史积淀,有其产生和维系的缘由。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主义,经历了包括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不同知

浙江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一、恒温槽的性能测试 1.影响恒温槽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和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 答:影响灵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1)继电器的灵敏度;2)加热套功率;3)使用介质的比热;4)控制温度与室温温差;5)搅拌是否均匀等。 要提高灵敏度:1)继电器动作灵敏;2)加热套功率在保证足够提供因温差导致的热损失的前提下,功率适当较小;3)使用比热较大的介质,如水;4)控制温度与室温要有一定温差;5)搅拌均匀等。 2.从能量守恒的角度讨论,应该如何选择加热器的功率大小? 答:从能量守恒角度考虑,控制加热器功率使得加热器提供的能量恰好和恒温槽因为与室温之间的温差导致的热损失相当时,恒温槽的温度即恒定不变。但因偶然因素,如室内风速、风向变动等,导致恒温槽热损失并不能恒定。因此应该控制加热器功率接近并略大于恒温槽热损失速率。 3.你认为可以用那些测温元件测量恒温槽温度波动? 答:1)通过读取温度值,确定温度波动,如采用高精度水银温度计、铂电阻温度计等;2)采用温差测量仪表测量温度波动值,如贝克曼温度计等;3)热敏元件,如铂、半导体等,配以适当的电子仪表,将温度波动转变为电信号测量温度波动,如精密电子温差测量仪等。 4.如果所需恒定的温度低于室温,如何装备恒温槽? 答:恒温槽中加装制冷装置,即可控制恒温槽的温度低于室温。 5.恒温槽能够控制的温度范围? 答:普通恒温槽(只有加热功能)的控制温度应高于室温、低于介质的沸点,并留有一定的差值;具有制冷功能的恒温槽控制温度可以低于室温,但不能低于使用介质的凝固点。 其它相关问题: 1.在恒温槽中使用过大的加热电压会使得波动曲线:( B ) A.波动周期短,温度波动大; B.波动周期长,温度波动大; C.波动周期短,温度波动小; D.波动周期长,温度波动小。 2.恒温槽中的水银接点温度计(导电表)的作用是:( B )

文献综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_)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文献综述 计师111 1113012008 韩瑶 摘要计算机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已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深入开来,无论是在商业,工业还是政府部门都早已普及,如今就连教育行业也把计算机应用到各个方面的工作中,本次毕业设计就是把计算机应用到学校学生信息管理中的范例。 关键字学生信息管理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 一引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SIMS,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和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成绩跟课程方面的查询。在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用计算机制作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通过功能强大的Internet网及时的向学生的家长传递该生在校的最新成绩,有助于学校与家长的信息互动,为更好地把握学校的教育方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二管理信息系统 (一)概述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一个由管理人员和计算机组成的用以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是一门综合了管理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科学的系统性边缘科学。 管理信息系统的物理组成: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本论文的题目是《我与我们:从豆瓣网看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典型例证,对“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也不容忽视。 一.身份的概念阐释 身份是在某一语境下,回答一个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谁的问题。 “身份”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译自“Identity”,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Identity最早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意为同一或相同;后来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关联,指物质、实体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埃里克森(E.H. Erikson)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多维分析。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身份具有可塑性,借助外来因素能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1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区分了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2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为了建立我们的身份,必须寻找对立面,即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3 综合对身份概念的阐述,它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意思:一方面是“本身、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相同性、同一性”,即自我归类,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简要地说,身份既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又区分了“他们”是谁。总之,身份是建立在对我和他、我的社会和他的社会区分的基础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因而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媒介角度的身份建构研究数量少、发展慢 身份建构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关于“我是谁”的身份建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总体说来,从不同学科出发,身份建构的研究可归为以下几类:社会学领域关于性别、种族、阶级、亚文化等群体身份的建构;文学领域从后殖民主义和文化研究角度的文化身份建构;哲学领域关于主体和身份的探讨;人类学领域关于族裔的身份研究;教育学领域关于身份建构的教育研究。 虽然相关研究由来已久且数量颇多,但比较而言,从媒介角度切入进行有关身份的构造性研究 1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2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16-17.

浙江大学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

浙江大学本科教材选用管理办法 (修订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为加强对我校教材选用工作的管理,促进教材选用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选用原则 第一条思想性原则思想观点正确,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错误。选用的教材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人文社科类相关课程应统一使用国家推荐的统编教材,适用的课程优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目录中选用,作为课程指定教材。 第二条选优原则课程负责人精选1-2本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需求、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由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编写出版的教材(含教学参考书目),优先选用近三年国内、外出版的优秀教材(指获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国外有影响的原版教材等)。 第三条组织选用原则教材的选用不是教师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组织行为,应经过相应的课程组(基层教学组织)或学院(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确无适用教材的,可自编讲义。 第四条减负原则选用教材时,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每门课程可主选一种质量高、价格适宜的教材,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同时可适当推荐几种辅助教材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第三章选用程序 第五条除统一使用国家统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通识课程外,其它通识课程的教材由任课教师或课程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推荐,开课学院(系)教学委员会审定,开课学院(系)分管教学的主管领导和党委书记签字确认。 第六条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材由课程负责人或课程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推荐,开课学院(系)教学委员会审定,开课学院(系)分管教学的主管领导和党委书记签字确认。 第七条各课程负责人将审定后选用的教材信息输入教务管理系统中,由学院(系)本科教育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八条教材选用工作应与培养方案的制订、调整工作保持同步。教材一旦选定,原则上不作变动,以保证教材选用的稳定性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确因教学需要而变更教材的,须由课程负责人提出申请,按照上述程序审定通过后方可实施。 第四章选用管理 第九条教材选用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度。 第十条本科生院负责对各学院(系)教材选用情况进行备案管理。学校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是学校教材选用工作的最终审定机构,对分歧较大和影响广泛的教材进行最终审查及裁定。 第十一条各学院(系)是教材选用管理的主体责任单位。课程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负责教材的具体选用,新专业和新开设的课程应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做好课程教材的选用工作。学院(系)教学委员会负责对课程组(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提交的选用教材进行审

网上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学院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合作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网上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 文献综述: 目前多数学校的作业管理都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手工阶段,作业批改信息主要依靠师生间口头传达,作业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出错等。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作业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必要。 本文以实际运用为开发背景,运用软件工程原理和开发方法,采用ASP技术构建一个基于B/S模式的作业发布和管理系统的过程,以期改变过去传统的学生递交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递交作业更加灵活,同时减轻老师繁重的工作量。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应用DREAMWEAVER来开发完成。整个开发过程首先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得出系统主要功能,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接着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数据结构设计和系统安全设计等;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访问的实现,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模块实现关键代码等。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系统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的系统维护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今后开发类似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本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促使学校的作业管理变的更加系统化、有序化。系统界面较友好,易于操作。 Internet技术持续迅猛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设计和建设网络拓扑架构、网络安全系统、数据库基础结构、信息共享与管理、信息的发布与管理、从而方便老师和学生间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以现代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主要是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之为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希望得到个性化的满足,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同时能希望得到科学的评价;老师希望有效的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率;探索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新的模式,为学校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环境,使教务管理突破时空限制,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和标准化水平,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完成教学学习。

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

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 摘要 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在学习的教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正式认识到了实验室教学的重要性,各个学校的实验室也是鳞次栉比的落成。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是推进教学改革、发挥学校技术服务和教学功能的基础保障。实验室的仪器、耗材、低值品等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古老的登记管理方式已经渐渐显得力不从心。面对日益增多的实验教学需求,古老的人工管理方式和人工预约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更加简便、清晰、规范的实验室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 加强实验室管理有利于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实验室管理井然有序,可以提高实验完好率,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实验室教学资源是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实验室的使用和效果。因此,要在实验指导书、培训教材建设、技能鉴定训练册、网络资源等方面制订计划,按时完成建设任务,为发挥实验室作用做好准备,切实把实验室资源管理放在重要位置。本文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办法。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验室管理系统;教学需求

摘要 (1) 一、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二、改进办法 (4) (一)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和引进实验室管理系统 (4) (二)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管理培训制度 (4) (三)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5) (四)营造实验室的企业文化氛围 (5) (五)以制度落实为手段,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 (6) 参考文献 (7)

浙江大学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实验室管理成为了必然,特别是实验室开放选课给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提出新的挑战。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润尼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减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实验室主管部门对设备和材料的计划、采购、维修和使用的宏观控制和管理,以节约成本,提高利用,强化管理,并为本科教学评估、实验室评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供原始资料和翔实数据,有效推动学校的评建工作。浙江大学目前也迫切需要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以简化实验室主管部门的工作。 一、浙江大学实验室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浙江大学管理变革的逐步推进,实验室建设的进一步规范化、复杂化,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繁重和复杂,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 随着高校实验课“学分制”改革的深入,实验课不再以课程作业方式的安排,而是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剥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并给予相应学分,传统的实验手工排课方式就变得异常艰难。实验模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实物的实验方式,虚拟实验方式越来越受到了青睐,同时,由于受空间、人力、时间等限制,实验设备、实验工作、实验并没有得充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实验设备、仪器、低值耐用品等没有较好地建立信息库,以供查询其基本信息及使用状态,不利于对这些实验设备的维护;对仪器设备的领用、借用、修理、报废的处理仍处于手工处理阶段,处理过程繁琐,容易出现纰漏,造成设备流失;实验耗材的管理也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容易造成耗材浪费。仪器设备信息统计过程复杂,占用大量工作时间,耗材消耗情况不能够得到很好统计。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处于手工处理阶段。实验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实验安排完全手工操作给实验教学管理带来繁重的工作负担;对教学过程和成绩评定没有建立详细的信息管理和记录,从而无法充分保证教学效果,积累教学经验;实验室主管部门和实验室之间没有方便快捷的协作通道,教师和学生之间也缺少很好的

文献综述-选课系统的

《选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张愉 摘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高等学校里纷纷建立了C/S或者B/S结构的网上选课系统。与传统的选课方式相比,网上选课系统利用局域网为学生选课带来了便利。学生在学校的公共机房或者宿舍的个人电脑上通过网络来选课,只要选课还没有截止,学生就能够灵活的修改自己的选课情况,大大提高了学校选课工作的效率。教务处的教师则通过选课系统的管理员子系统来管理学生的选课情况,使得学生选课工作达到系统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网上选课;分析;语言概述;概要设计 一、课题来源(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同时也是科技高速发展、网络信息迅速膨胀的年代,大量客观事实表明,一个崭新的计算机时代必将到来。随着知识经济革命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角,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而且同时也吹响了我们迈向新生活的号角,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人生。而两者的结合产物---计算机网络,在最近的几年更是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利用空间和方便快捷的现代通讯手段,同时它还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的尺度。 计算机也慢慢的在各高校中被广泛的应用,相继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并充分利用校园网提供的新环境、新手段为校园的教学、科研和教务管理服务。以前大、中专院校里传统手工的学生网上课程管理过程繁琐而复杂,执行效率低,并且易于出错。而且近年来,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学校学生人数明显增多,加之学生分校区管理,给原本繁杂的院级选修课工作增加了不少教务工作量。网上选课系统的推出,使得选修课程的设置维护、学生选/退课及成绩查询、管理员对选课情况的管理等工作均能在互联网上完成。这不仅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和快速查询,实现了学生网上课程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而且减少了管理工作量,还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在完成此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中需要翻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对其重点技术进行学习和使用。

浙江大学《信息系统安全》在线作业2017年

窗体顶端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1分单选题 1.【第01章】指纹识别上班打卡机,其核心技术是()。 A 加密技术 B 数字签名技术 C 生物识别技术 D 防火墙技术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第01章】公司实施了指纹考勤机,张三为了破解让李四实现代打卡。1)先用铅笔在白纸的一小块上反复涂抹,直至完全涂黑;2)把手洗净擦干,用录过指纹的手指在纸上涂黑处来回涂抹10次;3)取一小块宽胶带,在涂胶面用刚才涂黑的手指按一下,力度轻重适度,以指纹清晰为目的;4)把刚才印上指纹的胶带贴在橡皮上,不能有气泡;5)切割橡皮,以适应指纹考勤机窗口,注意保留指纹;6)拿着这块指纹橡皮去指纹考勤机上测试,如不成功,则重复第3步。这突破了OSI安全体系结构的()机制。 A 鉴别 B 访问控制 C 数据保密 D 数据完整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3.【第01章】安全计算机往往有加密密钥,插入密钥,再输入密码,才能开机,这种安全技术保证了计算机的()。 A 数据完整性 B 可用性 C 可靠性 D 机密性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第01章】上课时,老师带U盘其中存储了上课用PPT,同时把该PPT放在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的网络存储中,这种安全技术保证了数据的()。

A 完整性 B 可用性 C 访问权限 D 机密性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5.【第01章】某数据中心制定规定,每月将数据备份到另外一幢楼的存储中,这是为了数据的()。 A 完整性 B 可用性 C 可靠性 D 机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6.【第03、04章】某银行用户张三在ATM机取款后,忘记取走信用卡,其后的用户李四用张三遗忘在ATM机中的信用卡,取款20000元。这在信息安全领域,属于威胁类别为()。 A 泄密 B 欺骗 C 中断 D 篡夺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7.【第03、04章】某旅客张三在乘火车时睡着了,其隔壁的旅客李四使用张三的手机,给张三通讯录中所有联系人发短信“我在出差中钱包被盗,手机马上欠费停机,李四是我朋友,请帮助汇款200元,到工商银行卡号xxxxxx,谢谢”,这在信息安全领域,属于威胁类别为()。 A 泄密 B 欺骗 C 中断

浙江大学物理光学实验报告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姓名:系:专业:学号:指导教师: 物理光学实验郭天翱 光电信息工程学系信息工程(光电系) 3100101228 蒋凌颖 2012年1 月7日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夫琅和弗衍射光强分布记录实验类型:_________ 课程名称:__物理光学实验_指导老师:_蒋凌颖__成绩: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单缝和多缝的夫琅和费衍射光路的布置和光强分布特点。 2.掌握一种测量单缝宽度的方法。 3.了解光强分布自动记录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束单色平面光波垂直入射到单狭缝平面上,在其后透镜焦平面上得到单狭缝的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为: i?i0( 装 式中 sin? ? ) 2 (1) 订 ?? 线 ??sin?? (2) ?为单缝宽度,?为入射光波长,?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场中心点(??0处)的光强。如图一所示。 由(1)式可见,随着?的增大,i有一系列极大值和极小值。极小值条件 asin??n?(n?1,n?2) (3) 是: 如果测得某一级极值的位置,即可求得单缝的宽度。 如果将上述单缝换成若干宽度相等,等距平行排列的单缝组合——多缝,则透镜焦面上得到的多缝夫琅禾费衍射花样,其光强分布: n? sin?2 )2 i?i0()( ?

2 (4) sin 式中 ?? sin??2???dsin? ? ?? (5) ?为单缝宽度,d为相邻单缝间的间距,n为被照明的单缝数,?为考察点相应的衍射角;i0为衍射中心点(??0处)的光强。 n? )2 (sin?2() 2称?为单缝衍射因子,为多缝干涉因子。前者决定了衍射花 sin (干涉)极大的条件是dsin??m?(m?0,?1,?2......)。 dsin??(m? m )?(m?0,?1,?2......;m?1,2,.......,n?1)n 样主极大的相对强度,后者决定了主极大的位置。 (干涉)极小的条件是 当某一考虑点的衍射角满足干涉主极大条件而同时又满足单缝衍射极小值条件,该点的光强度实际为0/,主极大并不出现,称该机主极大缺级。显然当d/??m/n为整数时,相应的m 级主极大为缺级。 不难理解,在每个相邻干涉主极大之间有n-1个干涉极小;两个相邻干涉极小之间有一个干涉次级大,而两个相邻干涉主级之间共有n-2个次级大。 三、主要仪器设备 激光器、扩束镜、准直镜、衍射屏、会聚镜、光电接收扫描器、自动平衡记录仪。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调整实验系统 (1)按上图所示安排系统。 (2)开启激光器电源,调整光学元件等高同轴,光斑均匀,亮度合适。(3)选择衍射板中的任一图形,使产生衍射花样,在白屏上清晰显示。 (4)将ccd的输出视频电缆接入电脑主机视频输出端,将白屏更换为焦距为100mm的透镜。 (5)调整透镜位置,使衍射光强能完全进入ccd。 (6)开启电脑电源,点击“光强分布测定仪分析系统”便进入本软件的主界面,进入系统的主界面后,点击“视频卡”下的“连接视频卡”项,打开一个实时采集窗口,调整透镜与ccd的距离,使电脑显示屏能清晰显示衍射图样,并调整起偏/检偏器件组,使光强达到适当的强度,将采集的图像保存为bmp、jpg两种格式的图片。 2.测量单缝夫琅和费衍射的光强分布(1)选定一条单狭缝作为衍射元件(2)运用光强分布智能分析软件在屏幕上显示衍射图像,并绘制出光强分布曲线。 (3)对实验曲线进行测量,计算狭缝的宽度。 3.观察衍射图样 将衍射板上的图形一次移入光路,观察光强分布的水平、垂直坐标图或三维图形。

浙江大学本科生选课管理办法(2019年7月修订)浙大本发〔2019〕21号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文件 浙大本发〔2019〕21号 浙江大学本科生选课管理办法 (2019年7月修订) 为进一步完善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地推进选课工作,结合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选课是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依据所在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参加选课。选课前应认真阅读选课手册和选课通知,选课时应按照选课管理规定操作。 第二条学生应在下一周期选课前缴清学费并有效注册,方可选课。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向求是学院各学园或学生所在学院(系)提出申请,经学工部门审核、出具有关证明并到校计财处办理相关手续后,方能取得选课资格。 第三条学生凭学号、密码登录网上教务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教务网)选课,并对自己的选课行为负责。密码应妥善保管,不得代替他人选课,不得借用、盗用他人学号及密码选课。 第四条选课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

第五条学生每个长学期(秋、冬学期或春、夏学期)选课上限为35学分,竺可桢学院、已注册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的学生允许增加到40学分。一般学生正常情况下每个长学期修读25学分左右为宜,最少不低于15学分(毕业班学生除外)。 第二章选课安排 第六条每学年安排两个选课周期, 每个选课周期一般分四轮选课。秋冬学期课程(含暑期课程)选课的第一、二轮通常安排在夏学期第五至七周,第三、四轮通常分别安排在秋学期、冬学期开学初,且第三、四轮不包含暑期课程,第四轮只针对冬学期课程;春夏学期课程选课的第一、二轮通常安排在冬学期第五至七周,第三、四轮通常分别安排在春学期、夏学期开学初,且第四轮只针对夏学期课程。对选课学分低于22学分的学生在第三轮选课额外安排一次“低分定点选课”,一般定在第一周的周一至周三。 第七条每个选课周期安排两次网上补选申请,一般定在每学期第一周的周一至周三;安排两次网上退课申请,一般定在每学期第二周的周末,限申请1门。第二次的补选或退课申请只限当学期开始上课的课程。 第八条对开学初复学、转专业等学籍异动的学生,学校集中安排一次补、退选,一般安排在第二周周五下午。 第九条秋冬学期(或春夏学期)安排1次中期放弃修读长学期课程的网上申请,一般安排在冬学期(或夏学期)第二周的周末,限1门。申请批准后,成绩以“放弃修读“记载,不计入学分绩点统计。已提前结束、或注明不得放弃修读、或过程考核中该生发生违纪作弊等情况的课程,不接受申请。

网上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学院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合作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网上学习系统设计与实现 文献综述: 目前多数学校的作业管理都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手工阶段,作业批改信息主要依靠师生间口头传达,作业管理效率较低,容易出错等。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作业管理系统来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必要。 本文以实际运用为开发背景,运用软件工程原理和开发方法,采用ASP技术构建一个基于B/S模式的作业发布和管理系统的过程,以期改变过去传统的学生递交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递交作业更加灵活,同时减轻老师繁重的工作量。系统采用模块化思想应用DREAMWEAVER来开发完成。整个开发过程首先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得出系统主要功能,数据流图及数据字典。接着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总体设计主要包括系统功能设计,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系统数据结构设计和系统安全设计等;详细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访问的实现,主要功能模块的具体实现,模块实现关键代码等。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系统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的系统维护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为今后开发类似系统提供了借鉴和帮助。 本系统的开发使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促使学校的作业管理变的更加系统化、有序化。系统界面较友好,易于操作。 Internet技术持续迅猛的发展,给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设计和建设网络拓扑架构、网络安全系统、数据库基础结构、信息共享与管理、信息的发布与管理、从而方便老师和学生间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教学资源共享。以现代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主要是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之为数字化时代。在数字化的网络环境下,学生希望得到个性化的满足,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同时能希望得到科学的评价;老师希望有效的改进现有的教学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管理学答案

管理学 1.【第00章】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时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包括: ? A 以人为本 ? B 注重经济性 ? C 以目标为中心 ? D 随机应变 ? 判断题 2.【第00章】提高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关键在于提高组织中管理者的素质。?正确错误 ? 单选题 3.【第01章】卡尔森以前只是只有宾馆的管理经验而无航运业的管理经验,但 他被聘为泛美航空公司的总裁后,短短三年就使得这家亏本企业成为高盈利企业。对此,您认为下列说法中最准确的是: ? A 最高管理者不需要专业知识,只需要善于学习就可以了。 ? B 成功的管理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 C 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人的管理,高层管理着搞好人际关系就可以成功

? D 碰巧而已,只能说明卡尔森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 单选题 4.【第01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的重要性?? A 组织 ? B 预测 ? C 预防 ? D 计划 ? 单选题 5.【第01章】人们常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强调管理的()。? A 实践性 ? B 复杂性 ? C 科学性 ? D 变动性 ? 多选题

6.【第01章】基本的管理职能包括: ? A 计划 ? B 组织 ? C 领导 ? D 控制 ? 判断题 7.【第01章】所谓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 ?正确错误 ? 判断题 8.【第01章】管理工作的核心是计划。 ?正确错误 ? 判断题 9.【第01章】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的重点可以归结为抓瓶颈和搭平台。

?正确错误 ? 判断题 10.【第01章】效率与效益相比较,效率是第一位的。 ?正确错误 ? 判断题 11.【第01章】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与人所拥有的资源 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正确错误 ? 单选题 12.【第02章】组织是由哪三项要素组成的? ? A 目标、成员和结构 ? B 目标、部门和效率 ? C 目标、部门和关系 ? D 目标、原则和效率

浙大考博辅导班:2019浙大光华法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浙大考博辅导班:2019浙大光华法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府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的若干所重点大学之一,可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授予学术性学位,并有可授予博士专业学位类别4个,可授予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7个,是全国重要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45年的浙江大学法学院,著名法学家李浩培教授出任首任院长。当时海内外许多著名法学大家前来任教或讲学,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社会法学派的代表罗斯科?庞德教授就曾在法学院授业传道。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国立浙江大学成为单一的理工科大学。1980年,原杭州大学重建法律系,原浙江大学在1995年设立国际经济法系。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四所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随即组建成立了新的浙江大学法学院。 2006年9月,香港光华教育基金会向浙江大学捐赠,支持建设“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于2007年4月20日成立,是年秋天,迁址于百年老校园----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光华法学院秉承“求是厚德,明法致公”的院训,坚持“专业典范,社会公义”的法科教育理想,守候“返回法的形而下”的学术旨趣,营造“以学生为本,师生互动”的学院氛围。围绕浙江大学2020年基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努力与学校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同步跻身世界一流法学院行列。 二、招生信息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9个: 法学理论030101 研究方向:法理学、法哲学、法律社会学、人权法、法本体论、法律方法、地方法制原理、比较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社会学、法律方法论、司法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