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受助大学生心理变化研究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2740981.html,

精准扶贫背景下受助大学生心理变化研究与探索

作者:罗良勇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15期

摘要:改革继续深化,产业不断升级改造,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他们时时考虑自己的路在何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将给学生学习、就业等带来问题。研究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受助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追根溯源,找出解决办法,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建立自信,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帮助他们的家庭脱贫脱困,实现小康共同富裕和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心理状况心理变化研究与探索解决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飞速发展,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帮助困难同学学得一技之长,通过就业实现家庭脱贫致富,需要深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家境贫困并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贫困。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一脸茫然,对追求失去原有的激情与动力。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寻求可行的办法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尽快实现就业,从经济上脱贫,从心理上脱贫。我们要从研究贫困学生心理入手,了解受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索贫困学生研究心理变化的途径。

一、受助贫困大学生来源及家庭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单亲家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致使一些相对偏远山区经济缺乏活力,农副产品出售困难,有的甚至不易出售,虽多方努力却价格低廉。城市下岗职工由于没有稳定工作,就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造成家庭贫困。部分家庭虽然平时收入稳定,但收支不平衡,家中没有余钱,承受不了孩子上大学的高昂费用,需要给予帮助与支持。有的贫困生家里多人上学,学费成了家里的首要支出,虽然父母拼命工作,但很难支付全部的学费,需要进行助学贷款或向亲朋好友借款,家庭背上沉重债务,甚至有的不得不辍学参加工作。

二、贫困大学生受助前的心理状况分析

贫困学生来源于地域条件相对较差,城市贫困家庭,家庭原因给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人往往综合素质不高,个性没有充分发展,产生“心理贫困”。同时家庭困难,给学生心理造成长期困扰。由于家庭贫困,不可能进行专业心理疏导,演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形式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