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研究

唐诗宋词研究
唐诗宋词研究

1.试论李贺的生命悲剧意识及其诗歌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提纲)

李贺最有影响的是他那些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诗作。正所谓"日月飞逝于上,体貌日衰于下",病弱的身躯与强大的灵魂构成了巨大的反差,李贺似乎常常感受到死神的降临而对生命表现出无限的焦灼、深刻的思索和和强烈的渴望。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细玩昌谷集,含侘傺牢骚,时一抒泄而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他对自己的衰病反复吟咏:"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吴霜点归鬓,身与蒲塘晚。"因此,他惟恐时光流逝,要"长绳系日",使"老者不死,少年不哭",有时甚至要"捶碎千年日长白",要"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进而"酒酣喝月使倒行"。当然,他也完全明白,"彭祖巫咸几回死","天上几回葬神仙"。所以,死亡的意象在他的诗中显得那样地密集与沉重:"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桂叶刷风桂坠子,青狸哭血寒狐死","津头送别唱流水,酒客背寒南山死"。这就给他的诗歌染上了浓郁的生命的悲剧意识,使任何一个思索生命的人都无法轻松地超迈过去。

因此,李贺要沟通神仙和幽冥两个世界,以无所羁绊的诗性想象来祈求生命的永恒。那幽冥世界是阴森恐怖的。"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冥界之中,同样有怀才不遇的幽愤,尤其是苏小小那凄艳无比而又孤寂无依的灵魂。

苏小小生前为南齐时钱塘名娼。古乐府《苏小小歌》:"我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这郎才女貌的佳偶生不为世所容,死亦不成眷属。只有那飘忽不定的鬼火令与人心碎肠断的苦风凄雨,伴随着苏小小那徘徊于西陵松柏之下的孤独落寞的灵魂。

也许,神仙的世界会更好一些:"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璎。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天上瑶》)这也许是李贺诗中最温馨安祥的代表了。但当他从天上俯瞰人间时,人间又是那样的渺小与变动不居:"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梦天》)实际上,无论走到哪里,李贺所祈求的"劫灰飞尽古今平"的永恒世界都没有找到。

盛世不复,壮志不遂,时光不再,生命不永,这些因素,在李贺那里共同整合成生命的悲剧意识,他的绝大部分诗作都与此有关。正是因为如此,李贺的诗才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李贺的诗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严羽《沧浪诗话》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也说李贺诗"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也曾引述陆游的话说:"李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这些都是对李贺诗的超越现实,沟通仙、鬼两界的艺术想象力的最好的概括。李贺不仅接受了《楚辞》、李白、韩愈的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以最为大胆的想象将那些不可能出现和发生的事情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陌生化效果,但这些"陌生"的想象都来自他独特的生命意识的深处,一经喷薄而出,就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具体说来,李贺诗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在于他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极为大胆而又奇妙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有时接近于幻觉,正是这种类似幻觉的通感的手法才使他创造出了瑰丽、冷艳、瘦硬、奇崛的诗境。如以听感写视感:如"烹龙炮凤玉脂泣"、"

银浦流云学水声"、"羲和敲日玻璃声"、"兰脸别春啼脉脉"、"竹啼山露月"、"木叶啼风雨"。以视感写听觉,如《听颖师弹琴歌》:"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芙蓉叶落秋鸾离,越王夜起游天姥。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蛾眉牵白鹿。"至于《李凭箜篌引》,就更为典型。有时,李贺的诗中的想象和比喻根本找不逻辑联系,但有能使人心领神会,如"画弦素管声浅繁"、"松柏愁香涩"、"荒沟古水月如刀"、"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等等。

李贺诗的想象跳跃奇瑰的"百衲"风格,与其创作方法不无关系:"长吉旦出乘马,奚奴背古锦囊自随,遇有所作,投入囊中;其未成者,夜归足成之,今观此篇可验。盖其融景遇物,随所得句,比次成章,妍蚩杂陈,斓斑满目,所谓天吴紫凤,颠倒在短褐者也。"(《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卷三)

李贺诗中那浓密奇瑰的意象的确是"非人间"的。李商隐作《李长吉小传》云:"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塌叩头,言'阿奶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对此,李商隐绝不怀疑。也许,李贺真的就是这样一位沟通天、地、人三界的诗的使者,他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超世间的审美的世界。

2.举例分析李清照前期的词是如何在抒写闺情、爱情中展现个性之美的。

参考答案:

(提纲)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词分为前后两期。她的词作虽然有的很难编年,但从其情感上大致可以判断出属于哪一个时期。前期主要写她天真烂漫的少女生活和夫妻间的爱情,后期则多表现国破家亡的哀痛。前期的词如《点绛唇》塑造了一位顽皮活泼而又心思细致的少女形象: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描写少女的矜持的恋情,也表现了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心理刻画细腻生动,曲尽姿态。又如: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

通过描写少女买花、簪花、比花以及对情人心理的猜测等一系列的活动,生动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形象,富有民歌风味。

有反映少女、少妇的日常生活的。如《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化用了孟浩然《春晓》,在一问一答中极为细腻地表现了惜春的情感。再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以紧凑而又轻松的节奏将日暮饮酒、兴尽晚归、迷途误入、争渡惊鸥等情节描绘出来,同时蕴含着人物的神情动作和音容笑貌,是那样地富有生活情趣而又散发着清真自然的气息。也有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如《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可谓词中有画。不是悲秋,而是爱秋,充分表现了词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上片直赞梅花的风度和姿质,下片写月夜饮酒赏梅的豪情逸兴。结句赞美梅花,也展示了词

人鄙弃尘俗的胸怀,并将对梅的赞扬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表现对丈夫的离别相思也是李清照前期词的重要内容。《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上片写词人在重阳节一天的生活感受。先写室外天气的阴霾暗淡,以"愁"字,映照全词,然后转用曲笔写室内,将重阳节阴郁迷离氛围渲染得酣畅淋漓。下片写黄昏饮酒赏菊,在人与黄花的比较中,突出了词人的相思之情。而"人比黄花瘦"即景取譬,振起全篇,醒明题旨,将全词的抒情色彩提到了新的境界,成为古今同赏的精警之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已成为思念爱人的经典名句。

表现了早年与丈夫离别时的思念之情,极尽吞咽,跌宕起伏,曲尽其致。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应写于新婚不久,丈夫负笈远游之际。词作由物及人,由眉头到心头,层层递进,景物与情感相互促生,展开了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

也有怀远的内容。如《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是李清照赴莱州赵明诚任所时所作。全词纯用白描,两片的前三句都是回忆姊妹的送别情景,后两句则描述了自己的感受和心情。

3.试论苏轼对词的雅化的方法和意义。

参考答案:

(提纲)

苏词使词雅化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词来表现深重的时代意识,二是"以诗为词",三是词中富有理趣。首先,苏轼的许多词都表现了极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而这些文化意蕴,往往只有在宋代才首先凸现得特别强烈。

"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而此词所以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它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相吻合。中国人没有绝对超越的价值观念,英雄梦是生而有之的现实理想,所以此词开端即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唤起了人的英雄梦想。然而,又不是单纯地、廉价地为人描绘一幅英雄的图景,而是在充满深沉的历史悲剧意识的同时面对长江这一历史的见证发出了苍凉的感喟。可以说,苏轼在唤起人的英雄梦的同时又打破了人的英雄梦。只此一句,就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的从起点到终点的整个流程。接下来对赤壁之战和周瑜的具体描绘,无非是为了说明和论证开端的一句而已。而自"故国神游"以下,则转入了对上述悲剧意识的消解。中国人传统的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有仙、酒、自然、梦、女人等,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数句中,除"仙"之外,其余诸种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居然都包含其中。从慷慨壮志到悲剧意识的消解,苏轼此词正概括了一个人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历程。少壮作英雄梦,垂老归温柔乡,中国人的这一基本人生模式就这样浓缩在一首词中。

此词还引发了词是否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之别的争论,历来评论甚多,兹选录两条。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59:苕溪渔隐曰:"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26:苕溪渔隐曰:"《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凡此十余

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曰:'平生不善唱曲,故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后山乃比之教坊司雷大使舞,是何每况愈下?盖其缪耳。"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折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再看胡仔所称赞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人说:"此词一出,其余中秋词尽废。"那是因为它描绘出了民族文化心理的流程。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句,代表了自屈原《天问》以来的中国人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寻,苏轼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局限,以一颗自由的心灵来贴近自然和宇宙,但在苏轼的时代又不可能构建起新的价值观念,所以必然还要在一定意义上回返现实,"高处不胜寒",正是在询问得不到答案之后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结局,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过度。"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苏轼追寻之后得到的现实答案。然而,这种形上追询-心理过渡-现实答案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历程决不仅仅是一种无谓、简单的重复,苏轼最后虽然仍然落脚在现实的伦理道德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这已经不是政治意识形态化的伦理道德,而是心理本体化的伦理道德,即以一种审美观照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和人的生命,已经具有了对僵固的政治意识形态进行突破的意义。此词以富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典型的意象和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民族文化心理,使之深合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并在结尾处激发了人的超越性的美好情感,充满了传统的生生不息的乐观主义精神,因而具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作为一个先于时代觉醒的,思无所依是其必然的生命状态,其实,这种生命状态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特征。这在他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前人对此词多有称赞,如黄庭坚说:"东坡道人在黄州时作,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山谷题跋》卷2:《跋东坡乐府》)今天看来,如果将此词放在苏轼的思想背景和传统文化的走向上来考察,似乎更能得其真谛。传统文化发展至宋代,汉代以来所建立的政治-哲学观念已经失去了对人的内在约束力,但新的文化-哲学观念又尚未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处于价值的空白带中。这一方面使得各种学说应运而生(如苏轼自己就曾建立了所谓的"蜀学"),另一方面则使人们普遍感到价值的空虚。苏轼作为时代的诗人,以其超乎常人的敏感的心灵,得时代风气之先,最为典型地表现了这种思无所依的时代情绪。这既是一种心灵的寂寞与空虚,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解放。这是一种心灵外围失去堤防以后面对悲剧性现实的真实的心灵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推动人的思想、情感解放并导致明中叶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动因。

其次,苏轼使词雅化的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史证明,各种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互渗透转化的,苏轼的"以诗为词",更是以清醒自觉的方式推进了这种转化。陈师道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后山诗话》)李清照也认为东坡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33引李清照语)。从宋代文学发展的历程看,苏轼完成了由欧阳修开启的诗文革新运动,并把这一运动扩展到了词的领域,像韩愈打破了诗文的界限一样,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开拓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境界,并把诗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了词的领域,终于使词摆脱了乐曲附庸的地位,成为独立、自由的新诗体。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例,前者是化用唐诗的代表作,点化的唐诗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

乱"(《月下独酌》)、"已悟化成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戴叔伦《二灵寺守岁》)、"惟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许浑《怀江南同志》)等。这决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上的化用,而是将诗的内在品格和其中的文化信息向词移植,以词的艺术形式来表现诗的内质。后者则用了《三国志·吴主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梁书·张充传》和《诗经》中的有关典故。用典是诗的表现方法,词大量用典就必然要加深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与晚唐五代词风越来越远,而与诗则越来越近。总结起来,苏轼词化用唐诗、大量用典、以议论入词、语言刚健、不依声律、独标篇题,种种特点,使苏词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词提高到了雅文学的档次上来,使得词的乐谱失传以后,词却能成为千古流传的艺术瑰宝。

第三,与宋诗富有理趣一样,苏轼的词也富有理趣。这样的词除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代表的通篇以议论表达哲理的典型之作外,更多的是情景交融,从情景中自然地生发出哲理。

上片写人在风光中的自得之趣,使人产生一种超然之感;下片则是即景抒情,即情析理,将三者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

上片七种典型意像描写初夏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下片则陡然一转,放开视角,又疏可走马,而在疏空之处突出奇峰,"又得浮生一日凉"一句,将上片的细致描写尽皆弃置,超出世表。前一首的"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后一首的"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均是词的"文眼",但苏词的这种理趣既不像魏晋玄言诗、山水诗一样诗末大发玄言议论,也不是像汉赋那样"曲终奏雅",而是由景至情,再由情促理,理是词作情绪流程的自然终结,这也正是苏轼的理趣与宋代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主要不同之处。

关于苏词的豪放与婉约风格的争论由来已久,莫衷一是,其实,在主观设定的概念里争论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并无太大的意义,关键是对历史事实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如果能从中国文学雅俗对峙、转化的发展规律中去把握苏词的婉约和豪放的风格,也许会更清楚一些。纵观中国的文学艺术形式,总的来看,主要是经历一个由俗到雅,再由雅而衰亡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寻求表现自己时代精神的艺术形式,但又决不愿意把这种艺术形式看作是庸俗的艺术形式,而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其雅化。词作为"诗之余",最初是被看作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艺的,但随着各种历史条件在北宋中期的交汇,词的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已如前述,相对于汉唐这一雅化时代,宋代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宋词作为这个世俗化时代的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其雅化也就是历史的必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有宋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苏轼的审美理想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他对于"魏晋以来,高风绝尘"的提倡,则是他的审美理想的具体体现,表现在其词作上,就必然是对柳永词的"从俗"的一面的强烈的批判。据记载,苏轼与秦观别后相逢,批评他说:"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秦观不太服气,说:"某虽不学,亦不如是。"苏轼只得具体指了出来:"'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从大量的资料看来,苏轼不仅自己在创作上有意矫正柳词之弊,还对这种主张进行宣传。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成,在《与鲜于子俊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足见苏轼有意与柳永分庭抗礼。

苏轼在词风上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发展了婉约词的写法,更重要的是他创立了豪放词。将词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中说:"词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但对后者,历来多有微词。如《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东坡词提要》在充分肯定了苏轼词的地位和影响后说:"寻根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今天看来,花间派的确是词的初

祖,但是否就是所谓的正宗,尚须讨论。其实,苏轼对婉约词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他突破了婉约词只写艳情的藩篱,扩大了词境,提高了词格,使花间词摆脱了卑俗的"艳科"地位,仅从这一点来说,就是真正的正宗。至于豪放词,实际上就是"以诗为词",其对后世的影响,自不待言。辛弃疾词"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稼轩词提要》,正是苏轼豪放词影响的结果。

从词艺的角度看,苏词的贡献也很大。苏词继承了传统的手法,但在内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又有很大的发展。在内在结构方面,苏词可以归纳为三种体式:一,哲理式。这是苏词的独创,也是苏轼"以诗为词"的最重要的特色。苏词中不仅大部分含有发人深省的哲理,更有一部分以表达哲理为主。二,英雄式。苏词中相当一部分是言志的,而言志必然带有强烈的英雄意识。当然,由于传统文化和花间词的影响,这种英雄意识往往用美人来映衬。三,游仙式。苏词接受了游仙诗的影响,但把它发展成了一种追寻求索、开拓心灵世界的一种手段。苏词的这三种审美体式使其独立高标,明显地与其前其后的词区别开来。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发展了柳永的铺陈手法,以赋的技法入词,多用直陈手法叙事抒怀,往往以叙事为主,即事写景。由于苏轼高超的技艺,这种做法不仅不显得平直,倒有助于营造刚健廓大的意境。其次,苏词以议论入词,这不待多言。其三,苏轼喜欢直抒胸臆,不假婉曲,如《满江红》:"天岂无情?天也解、多情留客。春向暖、朝来底事,尚飘轻雪。君遇时来纡组绶,我应老去寻泉石。恐异时,杯酒复相思,云山隔。"其实,这也是豪放风格的一种表现。其四,把比兴、比拟、寄托等诗的艺术技巧引入词中,对于塑造艺术形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五,采用隐括式、俳体式、对话式,也丰富了词的表现方法。 一代自有一代之文,并不以人的主观选择为转移。从根本上讲,并不是"词主情",而是"情"选择了"词",苏轼在词史上的所有贡献,都取决于他是这一时代之"情"的表达者。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此宋词的雅化上,他不仅使词真正成为表现宋代世俗精神的艺术形式,更重要的是把以人的感性为基础的世俗精神提高到了生命本体的高度,从而为宋代的世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正统,并开启了近代走向。正是这一时代之"情"将苏轼推向了传统传统士大夫人格的顶峰,他通过包括创作词在内的多种方式建立了自由的心理本体,对传统的儒、释、道等人生模式进行了有力的解构,为人们提供了寻求新的人生模式的可能。苏轼在走向近代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已如前述,由此也更证明了文格与人格的深刻的内在联系。

4. 简述"初唐四杰"的创作实绩及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参考答案:

(提纲)

王勃现存诗九十多首,其中多是五、七言小诗。王勃的诗多写自然风光,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自由不羁的生活的向往,有时表达伤感惆怅的情绪,往往随感而发,清纯自然。在音律上虽时有不和谐之处,但已接近后来的绝句。如:《山中》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二诗历来为人们称道,是王勃的代表作: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前者写游子思归的传统题材。长江停滞不流,是为游子不能归乡而悲伤;后者意境雄浑开阔,意气轩昂,一股昂扬之气溢出纸外。这两首诗应该说初具盛唐气象。

关于王勃诗在历史上的地位,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王勃兴象宛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抒写悲凉,洗尽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当然,唐诗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但王勃对唐诗的影响还是不能忽视的。

杨炯风格与"四杰"中的其他三人有所不同,介于王勃、卢照邻与宋之问、沈佺期之间。杨炯虽然没有到过边塞,也没有从过军,但他的"边塞诗"和"从军诗"却写的十分出色。如: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军行》)

这些诗作风格刚劲豪迈,充满了昂扬之气,还时有慷慨悲壮之意。尤其是《从军行》,意象奇崛刚劲,意境雄浑豪迈,情感朴实自然,历来被认为是佳作。

这些诗既有建安风骨,又有盛唐边塞诗的气势,我们可以从中隐约感受到那即将来临的盛唐之音。

卢照邻存诗近百首,近体诗占了大部分,表现出其对声律的自觉追求。卢照邻的诗在内容上多写边塞、游侠、思妇、怀人等题材,有时也反映自己凄苦的处境,抒发幽愤与不平,揭露统治者的荒淫奢侈等等。卢照邻的诗作比较多样化,有时写得淳朴清新,富有民歌情调。如: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梅花落》)

有时写得刚劲而雄奇。如:

陇坂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

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陇头水》)

这些诗深情流丽,雄劲自然,富有奇崛的幻想色彩,无论是在"四杰"还是在整个初唐,都是十分突出的。卢照邻还有五篇歌行体,几乎篇篇都是出色的作品。如《行路难》描写了世事艰辛和离别的伤悲,蕴含古今兴亡之叹,题材也由宫廷转向市井,情感廓大深邃,气势恢弘。又如《长安古意》揭露的封建权贵的穷奢极欲和荒淫无耻,以此展开其生活和争权夺利的斗争,同时与文人的生活相映照,也寄予了深刻的讽刺。在艺术上,体制宏大,辞藻流丽,回环曲折,连绵不断,又多用顶针的手法,有一唱三叹之妙,达到了声律美与形象美的巧妙融合。

骆宾王,《全唐诗》录存其诗三卷,与其他唐朝诗人的诗相比,骆宾王诗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个人抒情的成分,有许多诗是写他个人或为其他个人而写,流露着他的真情。如其名作《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寓身世之感于其中,咏蝉明志,诗风峻洁,与宫体诗大异其趣。虽是咏物,但已不同于南朝以来传统的咏物诗,而是融入了个人的身世和悲哀,别开生面,显示了新的创作趋向。

骆宾王的诗善于用典,往往自然而妥帖,擅长对偶句式,典雅而严整。骆宾王的七言歌行佳什颇多,如《从军中行路难》二首,上承鲍照,下启高、岑,在艺术上颇具特色。骆宾王的歌行尤擅鸿篇巨制,常用杂言形式,富有思辨色彩。除《帝京篇》外,《畴昔篇》也是杰出的作品。该诗是自传题材,长达两百句,是最早的长篇自传诗。诗作将个人穷通置于人生暂促与时空无限的开阔背景上,从而显示出一种纵览历史、笼括宇宙的意识与气魄。

5.举例分析杜甫诗的"沉郁顿挫"之美。

参考答案:

(提纲)

杜诗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从整体来看,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审美特征。自宋代严羽以后,人们多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的审美特征,但沉郁顿挫一词的具体含义却有分歧。此词最初来自杜甫的《进〈雕赋〉表》:"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此处的"沉郁",是指学养深厚,"顿挫

"是指节奏的抑扬缓急,后来的含义有所不同,应该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深沉博大的思想情感,忧国忧民的价值关怀,浑融含蓄的气象,抑扬顿挫、回旋张驰的节奏。例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首联起句突兀,如狂飙来自天外,将全诗笼罩在沉郁悲壮的气氛中,但又透显出廓大而又深邃的情感追求。颔联之所以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原因在于它表现了典型的中国式的悲剧意识:个体的生命也许没有希望了,但天道是永恒的,只要将个体的生命与价值融入永恒的天道,个人也就可以获得某种永恒。中国悲剧意识的基本特征是在暴露人的困境的同时又在弥合这种困境,使人不至于彻底绝望,而是在超越中得到归宿,但这种超越又不是廉价的,往往要在"艰难苦恨"中完成,所以,在颈联和尾联中,杜甫尽情地抒发了个人的悲剧感。然而,因为有了首联、颔联的铺垫,杜甫的悲剧感便获得了审美性的超越,他的"悲秋"、"多病"、"苦恨"、"潦倒"也就成了超度他的梯航。从"沉郁"来讲,全诗表现出一种儒者的悲剧情怀和超越意识;从"顿挫"来讲,不仅音韵上抑扬顿挫,其结构上也有着内在的回旋张驰,这与儒家对含蓄和温柔敦厚的美学品格的追求是不无关系的。再如《秋兴八首》(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从自然运转、山川气象着眼,而秋霜化为"玉露",枯树变作"枫林",在德配天地的仁者的眼中,秋天只能徒增凝重与爽厉之美。颔联虽有"波涛"和"风云",但并没有不祥的凶险和黑暗,而是透显出大化流行的气势与厚重。颈联并不是一般的对故乡的思念,在前两联的映衬下,这种思念演绎成了被放逐的孤舟对精神家园的渴求。尾联的确是对普通人事的描写,但在"暮砧"的敲打声中,你不更加容易趋向心灵的家园吗?全诗以天道始,以人道终,天道与人道首尾相接,合二为一,尽显出其沉郁顿挫之美。

6.试论吴文英的词境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提纲)

吴文英一生专力写词,力求自成一家,但始终未能超越辛弃疾和姜夔,气魄不如辛而才情不及白石,但在艺术技巧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因其生活经历所限,他的词的题材主要还是恋情、咏物、伤今怀古、和酬赠唱。他的词往往意象朦胧,有李商隐的之风。如《唐多令》写羁旅愁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张炎《词源》评曰:"此辞疏快,却不质实,如是者集中尚有,惜不多耳。"如《思佳客》写春日景色:

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

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思佳客》)生动传神,而在对景色的描写之中,又有一种惜春的情怀溢出字里行间。

最著名的是那首怀念亡姬的《风入松》: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词的境界亦真亦幻,似真似梦,由痴迷而生幻觉,再将幻觉写成现实,显示出了高超的词艺。再如《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羞红颦浅恨,晚风未落,片绣点重茵。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千丝

怨碧,渐路入、仙坞迷津。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

逡巡。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明朝事与孤烟冷,做满湖、风雨愁人。山黛暝,尘波澹绿无痕。

上阕写恋情,下阙抒发惆怅之情,有不胜之致。

吴文英的词气魄和才力都不够,但在艺术技巧上有一定的发展。首先,极其善于虚实互化。将实景化为虚景,将虚景化为实景,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如《风入松》怀念亡姬,就创造出了一种亦真亦幻,似真似梦的艺术境界。再如《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鱼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开篇象将灵岩山和馆娃宫比为青天陨落的星辰,再写历史事实,最后再入幻景。

再如《思佳客·赋半面女髑髅》更将半面枯骨幻化美丽少女:

钗燕拢云睡起时。隔墙折得杏花枝。青春半面妆如画,细雨三更花又飞。

轻爱别,旧相知。断肠青冢几斜晖。断红一任风吹起,结习空时不点衣。

第二,极其善于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意境。如《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上阕写恋情就有李商隐的朦胧之美。上面引述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写羁旅愁思也有这样的特点。

第三、语言色彩强烈,搭配组合自由,如"腻涨红波"写池水,"倩霞艳锦"写云彩,而"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落絮无声春堕泪"等句子都很好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浙江省自考宋词研究试题

浙江省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宋词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74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唐宋词配合的音乐主要是() A.雅乐 B.燕乐 C.胡乐 D.清乐 2.______首先提到"依曲拍为句"这种新的制词方式。() A.白居易 B.刘禹锡 C.温庭筠 D.周邦彦 3.王国维认为______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A.李煜 B.冯延巳 C.温庭筠 D.韦庄 4.将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起于() A.张綖 B.周济 C.陈廷焯 D.张炎 5.下列词作,歌咏杭州的是() A.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B.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C.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D.周邦彦《兰陵王》(柳阴直) 6.现存宋人词集,保存有17首完整词曲谱的是() A.《梦窗词》 B.《花外集》 C.《白石道人歌曲》 D.《片玉集》 7.主张以"经济之怀"入词的词人是() A.辛弃疾 B.陆游 C.陈亮 D.吴文英 8.《词律》的编者是() A.陆行直 B.万树 C.王奕清 D.陈振孙 9.欧阳修的词集是() A.《乐章集》 B.《阳春集》 C.《清真集》 D.《六一词》 10.《全宋词》的编者是() A.王重民 B.任二北 C.饶宗颐 D.唐圭璋 二、填空题(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词在唐五代时称为______或曲子词。 2.曲调是一首歌曲的音乐形式,词调则是符合某一曲调的______. 3.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______的居多。 4.唐宋词人在依曲定体的基础上,借鉴前代诗歌主要是唐代______的声律,创制了千百个词调。 5.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______"的一面。

唐诗宋词专题

唐诗宋词专题 熊国华主讲 第一讲:唐代文学概述 唐代文学:指公元618年—907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隋炀帝杨广时期爆发农民起义。 公元618年李渊、李世民建立唐朝。 627年李世民做皇帝,贞观之治。 755年爆发“安史之乱”。 907年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唐代文学成就 1、唐诗:黄金时代高峰 (1)从诗人和作品的数量来看 人才辈出,佳作如林。 《全唐诗》《全唐诗外编》51000多首诗歌,诗人有2千多家。 (2)从作品的题材内容来看 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世界。“诗史” 盛唐精神。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批判性。“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闺怨诗(3)从诗歌艺术的表现形式看 A、诗体大备, B、臻于成熟 C、流派众多, D、风格多样 “上官体”,“文章四友”,“初唐四杰”,陈子昂。 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李白,杜甫。 以卢伦、钱起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元白”通俗;“韩孟”奇险; “小李杜”、温庭筠(八叉)。 鲁迅:“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2、散文(古文) 骈文:辞藻、声律、对仗、用典。 3、唐传奇 文言文的短篇小说。成熟阶段。 4、词:是一种配合隋唐以来产生的新 音乐——燕乐的新体诗。也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琴趣、乐章、乐府。 5、变文:是寺院僧侣向群众宣讲佛经 中神变故事的一种说唱文体。 目连救母;舍身饲虎;割肉喂鸽。 图画叫变相,文字底本叫变文。 韵散相间,说唱结合。章回体。 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6、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学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7、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宗教自由,思想活跃,文禁松弛 中外交流/南北交流 胡马 胡酒 胡服 胡舞 胡乐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唐诗宋词研究报告 一、研究题目: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研究 二、本课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中唐诗歌在整个唐代诗歌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其中又尤以山水诗分量最重。中唐山水诗与前代山水诗相比又有着自身独特的气质。结合中唐历史,笔者发现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质与其时政治导致的贬谪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通过分析中唐贬谪文化对中唐山水诗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倾向,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唐山水诗的文学内涵——清冷疏淡的意境和愤激哀怨的基调。 三、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唐诗、中唐山水诗之特色以及中唐贬谪文化均分别有一定程度的深入探析。 1、有关中唐诗的论述: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明高棅《唐诗品汇?五言古诗叙目?正变》; 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 许总《唐诗体派论》; 许总《论元和诗歌变态美特征的形成与走向》; 许孝萱《漫谈中唐诗坛》 2、专论中唐贬谪文学: 尚永亮《贬谪文化与贬谪文学————以中唐元和五大诗人之贬及其创作为中心》; 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谭琳《浅论唐代贬谪诗流变》等。 3、稍涉中唐诗贬谪文化色彩: 戴伟华《唐代文学专论》; 郭延礼《中国文学精神·唐代卷》等 但是,对于鼎盛的中唐山水诗却少有专论,并且具体到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的关系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而更多的是将中唐贬谪诗人的山水诗作或归为山水诗或类为贬谪诗研究,这样的做法都不利于分析了解中唐山水诗与贬谪文化之间独特而深刻的关系。

四、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本课题针对课题研究之意义以及目前研究现状,亟欲通过分析中唐山水诗独特的创作内涵和诗人因贬谪遭遇而引起的心理特征与情感倾向变化,从而探索出中唐山水诗中隐含的贬谪情绪,反映贬谪文化在诗人创作中所产生的影响。具体思路简列为以下提纲: 1、中唐山水诗的独特气象——与盛唐山水诗比较 中唐山水诗非常鼎盛,其山水诗风对盛唐山水诗风既有承袭又有突破,成了自身的独特气象。这主要体现在中唐山水诗清冷疏淡的意境以及愤激哀怨的情感倾向上。 (1)清冷疏淡、寂寞萧索的意境。相异于盛唐山水诗的清幽泓澄清远高妙的特征,中唐诗在继承盛唐山水诗代表王维、孟浩然的基础上,又大多在清远当中显露出因积极用世又受惨重打击而来清冷疏淡,寂寞萧索的情致。如钱起《忆山中寄旧友》、韦应物《游溪》、戴叔伦《精舍对雨》、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司空曙《送下雪》等。 (2)愤激哀怨的情感倾向。沉郁之调贯穿唐诗,尤以盛唐杜甫为宗。中唐诗人在很大程度上也继承了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现实情怀,但是中唐诗人更多的是愤激哀怨之调,在山水诗中时有对政治腐败以及自身无辜获罪的愤怨情绪。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正由于中唐山水诗承于盛唐又异于盛唐的特征,所以研究中唐山水诗背后的时代文化精神显得更加有必要。 2、中唐贬谪文化及其对诗人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1)贬谪文化形成的原因 贬谪文化的形成有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 外部即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在封建社会中,专制主义政治以及君权的集中,导致民主艰难地发展,即使得到短暂发展,比如元和中兴,那也只不过是统治者一时兴之所致,而真正主宰这些士人命运的是君主的利益,甚至乎君主的心情也能翻手为天,覆手为地。 “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间,有姓名可考并有贬地记载的贬官共2828人次。从其分布时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而列前九位者依次为宪宗、文宗、玄宗、宣宗、懿宗、德宗、武后、代宗、高宗诸朝。从其分布地域看,南方是唐王朝流贬官员的主要地区,岭南道、江南西、东道和山南东道因荒远偏僻,更成了处置贬官的首选之地,就中岭南道、江南西道所辖39州共有贬官721人次,占唐五代贬官总数的25.5%,故最值得重视。”“中唐自仙踪至敬宗二十余年是贬官高峰期。中唐虽时间不长,但贬官总数与年均人次都居首位”。(尚永亮《唐五代贬官之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这样的数据,可谓是道尽了中唐山水诗中诗人激愤悲伤心态的客观原因。 而内部因素则为士人们自身的心理性格,尤其是对于政治的热衷和浓厚的儒家士大夫精神。这种积极用世的心态,往往导致他们对于现实和政治怀有极高的理想和执着。然而他们“执着地坚持真理,追求理想,首先便已单方面地蕴积了与时代文化紧相关联的悲剧性因素”。 中唐许多著名诗人,如“元和五大诗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本身都是极具政治才能,有着崇高治世理想,并且也曾一再位于高位。如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元稹当时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提出许多创见,

唐诗宋词研究试题

一、 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杜甫《春望》抒发国忧家愁的名句是“_______,家书抵万金。” 2.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的尾联怀古慨今:“今逢四海为家日,___________。” 3.《行宫》一诗的作者是_______。 4.李清照《醉花阴》中的结句是:“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出自岳飞的词______。 6.陈子昂现存的三十八首咏怀诗篇的总题目是________。7.孟郊《游子吟》中以“______________ ”来比喻慈祥温暖的母爱。 8.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一诗中以眼前景色象征当时政治斗争情势以自已感觉态度的是颔联“___________,密雨斜侵薛荔墙。” 9.李清照《醉花阴》词中以菊花自喻的名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 10.辛弃疾《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以“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描绘登高所见江天远景,借景抒怀。 11.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表达凌云壮志:“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 1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是指____。

13.《稼轩长短句》是________的词集。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岑参___________中的名句。 15.元稹的著名悼亡诗是________三首。 16.范仲淹写边塞生活的词________,计宋代豪放派之先声。17.“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这是陈亮_____中的句子。 1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______词中的句子。 19.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草书家,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的是_______。  20.黄庭坚词集名为___________。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3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穿全诗的中心景物是( ) A.江 B。月 C。 花 D。 夜 2.《山石》一诗的作者是( ) A.顾况 B。 贾岛 C。 孟郊 D。 韩愈 3.王勃的诗歌佳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或有所本,予以启迪的作品的作者是( )

六年级作文:我爱读唐诗宋词作文

我爱读唐诗宋词 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悠久而深远的历史,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这正是中国的魅力所在。作为炎黄子孙,我读《中国上下五千年》,我了解了中国的古代历史,知道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还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诗歌之国。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两朵绚丽的奇葩。有人说世间的好诗、好词都被唐宋两代的诗人、词人做尽了。的确世间的万物、日月星辰、人情的冷暖在他们的笔下总能娓娓道来,他们或直抒胸臆或隐喻其中;情感或如山洪暴发而一发不可收拾,或如潺潺溪水淌过绿草地,细腻而又缠绵。推敲字句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读了《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情境下,依旧可以大声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在他笔下,祖国的山山水水更是奇妙无比: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瀚。他的愁绪更让人牵肠挂肚:“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他豪迈、他纤细、他乐观、他忧郁,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李白,一个不折不扣的“谪仙人”。 我读了《“诗圣”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他们不愧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我还读了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张九龄的“海上

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走进宋朝,走进宋词的王国,我读《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他没有因离别而悲伤叹息,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和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念故乡思亲人的忧愁。 我喜欢读《李清照词才闪耀》。不管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还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我都喜欢。我喜欢她的天真烂漫,喜欢她的忧郁寂寞,更喜欢她的风度气节。 我读《陆游临终示儿》、《辛弃疾壮志难酬》。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那“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陆游;还有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无不流露出他们忧国忧民、立志为国捐躯的爱国激情…… 唐诗宋词,记载着悠久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无限的遐思。唐诗宋词,装满了诗情画意,侠骨柔情,像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永远流淌。

最新7月浙江自考宋词研究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宋词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0740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文人填词风气渐开,“依曲拍为句”填词方式开始确立的时期是( ) A.盛唐 B.中唐 C.晚唐 D.五代 2.下列关于词调句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以长短句为主,少数齐言句式。 B.宋人所创词调全是长短句。 C.唐五代词调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D.宋人所用词调全是长短句。 3.以下词集中,属于最早一批词人专集的是( ) A.孙光宪《乐府歌舞》 B.晏殊《珠玉词》 C.欧阳修《六一词》 D.张先《子野词》 4.以下词集中,属于词人别集的是( ) A.《云谣集》 B.《尊前集》 C.《乐章集》 D.《乐府雅词》 5.在慢词的创制与运用上分别作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北宋词人是( ) A.欧阳修苏轼周邦彦 B.柳永张先苏轼 C.柳永苏轼周邦彦 D.柳永苏轼晏几道 6.南宋词人吴文英《梦窗词》见称于世的风格特色是( ) A.绵密研炼 B.清空骚雅 C.雅俗共陈 D.豪放旷达 7.南宋后期左右词坛的一个重要派别是( ) A.辛弃疾爱国词派 B.姜夔词派 C.大晟词派 D.朱敦儒词派 8.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名句,出自于他的词作( ) A.《永遇乐》 B.《水龙吟》

C.《摸鱼儿》 D.《贺新郎》 9.下列词作中,主要内容为咏月的是( ) A.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B.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 C.王沂孙《眉妩》(渐新痕悬柳) D.刘辰翁《柳梢青》(铁马蒙毡) 10.下列词的选集中,属于南宋人编选是( ) A.《花庵词选》 B.《中州乐府》 C.《词综》 D.《宋四家词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唐代崔令钦的《__________》有一张《曲名表》记载了唐玄宗建立教坊后所演奏的乐曲。 2.词的社交功能与娱乐功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同它的__________功能相伴而行的。 3.五代词有两个中心,一个在__________,一个在南唐。 4.词与燕乐既有“诗乐相生”的一面,同时又有“__________”的一面。 5.唐宋词调,大多从曲调转化而来,其中有来自民间的,也有创自唐教坊、宋__________等官方音乐机构的。 6.作词与作诗不同,一般是“前人按律以制调,后人按调以__________”。 7.令、引、近、慢各有其不同的节奏,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__________。 8.苏轼对词的全面革新,集中到一点,就是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说的:“__________”。 9.姜夔《疏影》“客里相逢,篱角黄昏,__________”这三句,化用唐代诗人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句意。 10.张孝祥的词集《__________》二百二十余首,词风介乎苏、辛之间。 11.辛派词的传人__________,作词“以词存史”,有《须溪词》三卷、三百五十余首,从中可借以窥见宋元之际的某些史迹。 12.自称“张三影”的词人是__________。 13.人称“贺梅子”的词人是__________。 14.论词而有专文,首推后蜀欧阳炯的《__________》。这可以说是唐五代时专文论词之始。 15.《词话丛编》收历代词话八十五种,其主编是__________。 16.“盖山谷是东坡一派,少游则纯乎词人之词也。”(夏敬观《淮海词跋》)其中“山谷”是指__________。 17.“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名句的作者是__________。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出自于陆游的词作《__________》。 19.南宋词的一部重要选集《绝妙好词》的编者是__________。 20.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有《龙川词》一卷,“龙川”实是南宋浙籍词人__________之号。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下加横线的词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古诗词结题报告

古诗词结题报告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古诗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支奇葩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以其精深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古诗词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她说,与其说对古诗词进行研究是一种兴趣,到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为此,国

内外各地小学幼儿园均对本课题有所研究:太仓市实验幼儿园提出《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太仓实验幼儿园进行了《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嘉定区普通小学也开展了课题研究《走进千古美文松多经典诗句》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诗词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学前教育作为

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学前阶段,一方面是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并且作为民族文化的命脉,古诗文所蕴含的美和潜在的教育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研发。 综上所述,不论从弘扬中华古典文化的需要出发,还是为幼儿终身发展的奠基考虑,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界定、研究目的及相关理论依据

情系唐诗宋词作文1000字

情系唐诗宋词作文1000字 当清风送走明月,当幽暗散落在花间,当凡尘都碾做尘土,当明珠不再璀璨,霓裳不再翩翩,宗三千里河山,亦四十年蓬莱都已化作纸上缕缕墨香。只有你唐诗宋词不曾褪色,不坠青云之志。 画,美却留不住世间的姹紫嫣红。 江南,却留不住人们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情。 烟花,最美却留不住今生的烂漫,映不出来生的夙愿。只有你唐诗宋词留住了情,道尽了愿,写进了美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画图省识春风面,独留青冢向黄昏”。更是表达了浓浓的情,与大漠孤烟的凄凉之美。于我而言你的美是婉约的,但又不是大家风范。你不像外国诗哪样直截了当,通俗易懂,读后便只是读了,毫无回味之处,更别谈扣人心弦了,中国诗就不同了,他的意境像涛涛江水般绵延不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聚欢颜”。我读到你的豪放之美,你一改往日的风范,令人斗志昂扬,我读到你的自信与心中的无限激情。“国破三河在,城春草木深”。我读到你的爱国之情与为国之忧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我读到你坚韧的品质与不屈的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读到你爱国的决心,

是你撑起了时代的希望,在孤寂中尖锐,在悲愤中深刻,在痛苦中清醒,在绝望中昂扬。“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为什么你眼中常含泪水,那是因为你爱得深沉,爱得真诚。你为国家挥洒热血从不计回报,是你铸就了不朽的国魂。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我深深的敬佩你那爱国的气与决心,你是我前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我会顺着你指引的方向风雨兼行。 说道唐诗宋词我不知何时与它结下了深深缘分。它就像我的知己,总能知晓我心中所感所想。难过时便与我醉卧楼台空对月,快乐时便与我仰天长啸抒发豪情壮志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不屈的品质与永不言败的决心。 穿越古今,你留下的是最真最真的情。唐诗宋词像两颗璀璨的明珠,像一幅气壮山河的画卷。你记叙一代又一代人的故事传承到了今天。任凭千江万水的洗涤,洗不尽的是你的情怀,洗不尽的是你的品质。任凭历史如何篡改,任凭岁月如何变迁也无法动摇你在我心中的地位。还记得江南采莲的美景吗?还记得菩提花开满宫墙吗?还记得蝶恋花的凄凉吗?它伴随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 中华文化几经苍凉,列强曾夺走无数珍宝,让中华儿女痛惜不已,但唐诗宋词是他们无法夺走的,因为它沉淀在我们心中。像种子不断生根发芽。也许你还不曾领略其中之美,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模拟试题三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模拟试题三 第三套 一、解释以下名词或诗句(每词6分,共24分) 1、《登幽州台歌》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元白诗派 4、小词 二、翻译下列诗/词句并对其中使用的典故进行解释(每句6分,共24分) 1、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赏析作品(每题10分,共20分) 要求:先对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进行介绍,再结合作品分析。 1、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苏东坡《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四、简要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 1、简要论述杜甫作为唐诗“集大成者”的几点表现。 2、“乐府词”在宋词发展中处于哪个阶段?其复兴的原因是什么? 第三套答案 一、 1、《登幽州台歌》是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陈子昂的诗歌作品。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典型的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2、这是北宋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说过的话,原文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

走进唐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5篇

走进唐诗高考满分作文800字5篇 唐朝出现了大批的文豪诗人,是一个充满诗香的时代。细细品味诗中的精华,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悟出人生的真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写走进唐诗的高中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写走进唐诗的高中作文篇1 唐诗深受当代人的喜欢,那是因为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抱负及遭遇融入其中,让我们从中享览唐朝的风云事变。 唐朝是诗的世界。走进唐诗,我们可以与李白一道“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可以与他并肩闯天下,学诗学道,与他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走进唐诗,我们可以接触到高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陈子昂,感受他的悲愤;我们可以接触到畅言“阁中带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孟郊,感受他登科后的得意和轻狂。 唐诗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杨贵妃的惊人美貌,可以感受到唐玄宗的痴情,可以感受到那股缠绵的哀怨之情。唐诗为我们展现出唐朝的情、唐朝的气度、唐朝的兴衰。 走进唐诗,我们与杜甫对白:“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的忧郁情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无助;“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_空归夜月魂”的哀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的寂寥…… 杜甫的诗在唐诗中占重要地位,被称为“诗圣”,他一生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和李白齐名,也称“李杜”。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面貌,

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 杜甫诞生那天漫天的风雪昭示了他坎坷的一生和高洁的品行。他从小博览群书,身负远大报负。可是当他呕心沥血,怀经天纬地之才,竟然被人轻描淡写地付之一炬时,有什么比怀才不遇更让人痛心?当杜甫低头哀求,遭人白眼时,有什么比寄人篱下更让人辛酸屈辱呢? 杜甫生逢乱世,居地定所,食不果腹,尝尽辛酸,饱受磨难,受苦受难的血泪史让人叹息不已! 唐诗,不仅让我们看到华美篇章,更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伟大精神与惊人气魄。 走进唐诗,取出灿烂的明珠,饱览人生悲欢离合! 写走进唐诗的高中作文篇2 这次长假期间,语文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增大我们对古诗词的积累,特意为我们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作业-古诗词表演。将自己喜爱的古诗词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对于我这么爱古诗,又爱表演的的小朋友来说,这正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孔子也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别看我年纪小,我已经学了许多古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贺知章的《咏柳》……每当读着这些大诗人的诗词,我仿佛置身于诗人用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中,久久陶醉于其中。于是,我从我学过的古诗里,千挑万选出我最爱的一首--《绝句》。 为了能把诗圣杜甫的《绝句》完美释义出来,我特意把妈妈以前给我买的汉服和油纸伞都找出来做道具,想打扮成一位真正的古人,身临其境,向大家传达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从唐诗宋词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 历代流传下来的。能够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荣耀,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和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每个中国人在社会上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神食粮。唐诗宋词作为国学经典之一,对了解、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唐诗和宋词的关系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唐诗、宋词具有极其辉煌的一页,没有这一页,整部中国文学史将为之黯然失色。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并贯穿于整个文学发展过程,到了唐代,诗才真正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诗歌当之无愧地代表了整个唐代文学发展的主流,上至王侯将相、后宫嫔妃,下至名媛僧道、村夫樵子,写诗吟诗成了一种必需的生活方式,也诞生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韩愈等独具风格、成就卓越的诗坛大家,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篇佳句,使唐诗能够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史中独领风骚。词的发展也只有到了宋代才别具一格,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令世人刮目相看,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词坛大家,也为后代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章佳作。 《盛唐中唐诗对宋词影响研究》一文主要是研究唐诗对宋词的影响和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最具影响诗词人的诗词分析研究,总结出唐诗宋词的影响与继承。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唐诗对宋词发展的影响相当深远,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当然,说宋词继承了唐诗的遗产,也并不是说宋词就没有自己的创造。宋词继承唐诗创作艺术的同时也生产了一种新的东西,这新的东西之“新”,当然就是唐诗中所没有的。这就就是宋词具有长短交错、变化多端的句式,这种句式,打破了唐诗齐言的传统,为更自由、委婉、更有韵味的抒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小学五年级作文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作文800字.

小学五年级作文: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作文800字 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作文800字 走进唐诗宋词很简单 唐诗宋词,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不去理它,它也不去理你,一旦你走近它,你会听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的倾诉,你会看到一千多年前的智慧光芒。品唐诗宋词,其实就是一次心灵的熏陶,当你合上那微微泛黄的书本时,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朦胧,并不难以领略,但,他很高尚,很深奥。走近它,其实很简单,来,让我们踏上这“简单”的心灵旅程…… ——题记 那是你吗?迎着春而来。“万紫千红总是春”,花儿是你甜美的笑;“草色遥看近却无”,绿草是你明亮的眸;“春风吹又生”,和风是你柔顺的发;“春来江水绿如蓝”碧水是你俊丽的嘴。春之美,即是唐诗美。 那是你吗?送着秋而来。“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寂寞梧桐是你难言的凄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满月是你对亲人的思念;“无可奈何花落去”,败花是你沉默的无奈;“衡阳雁去无留意”,北雁是你思乡的苦涩。秋之悲,即是宋词悲。 听你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听你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感悟到时间的流逝;听你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感悟到一往无前的勇气。 听你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品味到苏东坡的狂放,豪迈;听你说,“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品味到岳飞的英雄气概;听你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品味到柳永的执著。 你是平凡的,你又是深奥的;你是开心的;你又是惆怅的。走近你,我看到了春之美,秋之悲,战场上的英雄豪情,士兵们的思想盼归。 唐诗宋词,中华之财富,世界之绝唱。正是一千年来的智慧结晶,缔造了无数的绝词妙句;留下了令人称道的千古奇词;贡献了百读不厌的人文经典;传颂了永不褪色的中华笑颜。 走近唐诗宋词,如畅饮沁人心脾的甘泉,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澄澈而明亮;走近唐诗宋词,如感受熏人心醉的海风,我们的内心会变得纯净而宽敞;走近唐诗宋词,如领略令人心折的白雪,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安静而平和…… 在经历这心灵之旅后;在感受一千年前的智慧光芒后;在领略久经逝去的自然之美后,相信你也会喊出:“走近唐诗宋词很简单!” ————后记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模拟试题四

唐诗宋词专题研究模拟试题 第四套 一、解释以下名词或诗句(每词6分,共24分) 1、“沈宋” 2、诗仙、诗圣、诗佛 3、温庭筠 4、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二、翻译下列诗/词句并对其中使用的典故进行解释(每句6分,共24分) 1、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孟浩然·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三、赏析作品(每题10分,共20分) 要求:先对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进行介绍,再结合作品分析。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

后名。可怜白发生! 四、简要论述(每题16分,共32分) 1、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有什么意义?她的个人创作有什么特征? 2、李白的思想体系有什么特征? 第四套答案 一、 1、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他们对完整的律诗的形成和出现贡献突出。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如沈佺期的《夜宿七盘岭》,宋之问的《麟趾殿侍宴应制》等;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沈宋都曾为宫廷诗人,所作律诗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虽无甚可 取,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又大都合律,使律诗的粘对规律逐渐为一般诗人所遵守,影响甚大,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2、诗仙、诗圣、诗佛分别是后代人对唐诗发展史上三位著名诗人的代称。他们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他们分别以自己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成就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又各自具有无法混淆的特点。李白以浪漫飘逸著称,杜甫以沉郁顿挫闻名,王维则诗画一体,以诗入禅。他们的作品名句名篇迭出,意境独特,既是唐诗最高成就的代表,其审美趣味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经典。 3、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

经典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

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名称】《静夜思》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译文【注释】 ( )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 )床:有五种说法。 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 静夜思 诗意图》。 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 字。《说文》释 韩 为 井垣也 ,即井墙之意。 床 即 窗 的通假字。 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 小雅 斯干》有 载寐之牀 ,《易 剥牀 王犊注》亦有 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 交床 、 交椅 、 绳床 。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 胡床 或 床 所误。至迟在唐时, 床 仍然是 胡床 (即马扎, 一种坐具)。 ( )疑:怀疑,以为。 ( )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版本说明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 床前明月光 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 床前看月光 ,第三句也均作 举头望山月 。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 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 举头望明月 ,但是第一句 床前看月光 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 床前明月光 ,但第三句却是 举头望山月 。直到 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 年的 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经过 改动 了的《静夜思》比 原版 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 床前明月光 版比 床前看月光 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 静夜思 》(《文史知识》 年第 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 床前看月光 ,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 月

(精心整理)古诗词结题报告

幼儿园古诗词唱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古诗词更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一支奇葩奇葩,它博大精深,瑰丽灿烂,以其精深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古诗词经万众传诵,影响了一代代人的修身与治学。 2、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就提倡吟诵古诗词,她一直有这样一个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古诗唱游”科目,以古诗词为主,教学方法以唱歌和游戏为主,一边唱歌,一边游戏就学会了古诗词。用简单、小孩子容易学的,也是合乎中国传统的吟诵方法教给他们吟诵。“小孩子很纯真,而且记忆力强,透过吟诵,可以长久记忆”。她说,与其说对古诗词进行研究是一种兴趣,到不如说是一种责任。为此,国内外各地小学幼儿园均对本课题有所研究:太仓市实验幼儿园提出《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太仓实验幼儿园进行了《构建古诗词欣赏教学园本教材的实践研究》,嘉定区普通小学也开展了课题研究《走进千古美文松多经典诗句》等。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诗词诵读对孩子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本课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学习咏诵古诗文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关于古诗文诵读的课外读物,要求每个学生进行一定量的诵读和背诵。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古诗文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学前阶段,一方面是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期;另一方面,古诗文虽讲究韵律音节,但其中不乏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经典作品。

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简介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宋代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唐代的诗人多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使宋词得以佳篇迭出,影响久远。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也并不有白白浪费,而是将它们更多更灵活运用在“词”这一诗歌体式上,使词在宋代获得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我们在论宋词与唐诗的关系时,往往更多的注意于宋词与唐诗的区别。差别的确是主要的也是重要的,在本书的宋词部分,笔者也主要着眼于宋词最主要的艺术特征(当然也是与唐诗的不同之处)来展开论述。但在此绪论中,就像我们在论述唐诗的艺术特性前必须先说明唐诗对前代的继承关系一样,我们也必须先说明宋词对唐诗的继承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宋词能取得如此显赫的成就,如果不是建立在唐诗如此卓越的成就和如此纯熟的技巧之上,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从后来挖掘出来的敦煌曲子词来看,词在进入文之手以前,除了它的句式长短参差不齐外,与此前的民间歌谣并没有什么两样,一样的主要是采用那种简单、质朴、直率的表现方法。到中晚唐文人开始实验填词以后,就像一切民间文学向文人的文学的转变一样,词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渐渐地带有了文人的因而也是更艺术化的色彩(当然,也会有负面影响,例如少了质朴和直率,但这比竟是次要的)。最早实验词的创作的白居易、刘禹锡,尤其是后来大量进行词的创作的温庭筠、韦庄等,他们本就是唐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加入,必然地会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种种技巧,带到词的创作中来。另外,五代、宋的词作者,也几乎都是诗人,他们一面作诗、一面填词,唐诗的各种技巧自然就会融汇、渗入到词的创作中去,使词的创作更加精美。实际上,我们只要对宋词的艺术稍稍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宋词在意象、写景抒情手法的运用方面,在词的境界营造方面,甚至在语言的锤炼、借代、典故等手法的运用方面,与唐诗都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倒如下面秦观的名词《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铲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怎奈何、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

唐诗宋词100首

古诗 1.赠薛播州隋杨素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雁飞穷海寒,鹤唳霜皋净。 含毫心未传,闻音路犹夐。惟有孤城月,徘徊独临映。 吊影余自怜,安知我疲病。 2.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3.野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在狱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6.从军行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7.度大庾岭唐宋之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8.独不见唐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11.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2.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