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是上述三种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不能执行指令而产生相应的动作。

复视和视混淆是麻痹性斜视患者第一感觉的症状,复视是由于两个成像点不是一对视网膜对应点-不能融合为一产生复视;视混淆是两眼的对应点所接受的物像不同,重叠后物象模糊不清

[临床症状]:

1.眼位偏斜,眼球运动障碍;当某一条眼外肌麻痹时,其拮抗肌相对力量过强,眼向麻痹肌作用相反的方向偏斜。向麻痹肌作用的方向转动受限。2.复视因融合功能破坏而产生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定向定位障碍,头晕恶心,步态不稳,当遮蔽一眼时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

3.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某个方向运动受限。主诉眼球不动。

4. 由于眼肌麻痹引起瞳孔调节功能丧失,强光下不能适应而产生畏光。5.代偿性头位为克服复视的干扰,患者自动将头倾向麻痹肌作用的一侧,与此同时还可转动脸部克服内外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将下颏上举或内收,再加上轻度转脸克服上下直肌麻痹引起的复视;或以头向肩部歪和下颏及脸的转动克服上下斜肌麻痹所致的复视。其目的是为获得双眼单视、避免复视的症状。

6.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用患眼注视时大脑皮质需增强对麻痹肌的神经冲动,这冲动也同时传递给麻痹肌的配偶肌,引起健眼大幅度偏斜。

7. 麻痹性上睑下垂、患眼的眼皮不能抬起而遮挡瞳孔造成视野的减小。

发病原因:

流行性感冒、白喉、脑膜炎、糖尿病、脑血栓等等均可以引起眼肌麻痹。

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两种原因而发

1、卫气不固复外感风、寒、湿邪而发病。

2、肝风内动而至眼肌麻痹。

此病发病一般在不知不觉中,通常说不清发病的具体时间和原因。

眼肌麻痹中医辨证为视惑

病因在于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受风寒湿邪而“着痹”。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

视惑者,谓视物颠倒紊乱;如视动为静、视大为小、视一为二之类。盖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邪中其精、精散则视岐。

视一为二证,与视定反动者同也。因劳胆竭视,过虑多思,精血耗损,元气亏乏,以致胆肾真一之精不足,而阳光失其主倚,故错乱而视二三也。宜急速早治,莫待精神损定,虽妙手难治。

治者之法,非独药耳。内则清心寡欲,外则惜视缄光,即是良方。静养日久,血充精足,配合药物治疗才有效也。现代家庭的电视机、计算机、手机、MP4等等不一而足最是伤眼;患病治疗期间最宜远离这些家电以求早日痊愈。眼肌麻痹最佳治疗时间:

眼肌麻痹最佳的治疗时间从发病日计算,在3个月之内是最佳治疗期(并且越早越好)。在此期间使用“吴氏通痹贴”治疗21天就可以痊愈(未实施穴位封闭治疗),尽早的治疗有利于尽快的恢复健康,减少病痛的折磨。如果迁延日久超过1年治疗的难度大大的增加了,能够治愈的疗程数也增加了许多;患者本身也饱受病痛的折磨。

“吴氏通痹贴”的研制成功结束了眼肌麻痹无特效药治疗的历史。

“吴氏通痹贴”是独家发明的一种治疗痹证和痿证的外用中药。具有通经活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功效。标本兼治、见效快不易复发、安全没有负作用。

吴氏通痹贴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1左眼患病敷左眼,右眼患病敷右眼。

2 敷药时间:每天一次、每晚10-11点至第二天凌晨5点敷药;然后洗去药物。

3 药品为双组分一为比较松散的膏剂、一为液体两种配合使用。

按照下述图片部位敷药

取膏剂敷在所示部位,以盖住皮肤为度(不露皮肤)。

膏剂上覆盖2-3层纱布。

滴数滴药液在纱布上,以纱布湿润不流淌为度。

纱布上覆盖一层保鲜膜;使用胶布固定即可。

案例:

1、沈阳李玉珍女 57岁(2006年)18天痊愈

沈阳第四医院治疗2个月无效后使用。

2、沈阳张士俊男 67岁(2007年)21天痊愈

沈阳医大住院一个半月无效后使用。

3、沈阳史汉卿男 69岁(2010年)13天痊愈

沈阳医大住院一个月无效后使用。

4、西宁纪永宽男 51岁(2009年)21天痊愈

5、北京李亚楠女 23岁(2009年)21天痊愈

宣武医院住院二十余天下垂有好转,但还没完全复位,复视进展不大后电话联系使用“吴氏通痹贴”。

6、大理陈恩进男 38岁(2010年外伤引起眼肌麻痹)一年来多方医治无效,使用“吴氏通痹贴”42天痊愈。

7、连云港庄文俭男 42岁(2011年)10天痊愈

8、盐城魏娜女 29岁(2009年)10天痊愈

医院治疗两个月无效后使用。

9、哈尔滨姚桂萍的母亲 80岁两年中眼肌麻痹伴眼睑下垂四次反复复发,第四次复发时找到我(2009年)经过一疗程治疗复视基本治愈,眼睑下垂有好转,又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痊愈了。

10、华北油田医院管燕的母亲70岁,眼肌麻痹一疗程治愈(2010年)

等等、不胜枚举。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

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Tolosa–Hunt氏综合征又称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病因和机理】未明。可能与免疫机制异常有关,病理见海绵窦充满肉芽组织,损伤Ⅲ、Ⅳ、Ⅴ1、Ⅴ1颅神经。 【临床表现】特征为Ⅲ、Ⅳ、Ⅴ1、Ⅵ颅神经损害和眼痛、头痛为一侧性,反复发作,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男女发病率相等,30~40岁多见。开始为眶上及眶内顽固性疼痛,数日后出现眼肌麻痹。主要表现为动眼(Ⅲ)、滑车(Ⅳ)、外展(Ⅵ)和三叉神经第一支(Ⅴ1)麻痹,动脉周围交感纤维及视神经也可受损。持续数日或数周后可自行缓解,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有些病例经1~6月,即使未治疗症状也可消失,但也可能遗留持久的动眼神经、视神经或视网膜损害。脑血管造影见颈内动脉虹吸部狭窄以及眼上静脉和海绵窦间闭塞,但脑血管造影和手术探查均不能发现海绵窦外部病变。 【鉴别诊断】 (一)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瘤可引起动眼、滑车、外展和三叉神经眼支的麻痹。如动脉瘤不继续扩张而出现血栓形成时眼肌麻痹症状也可能因而减轻,动脉瘤引起的动眼神经麻痹几乎伴有瞳孔扩大或固定、患侧眼痛或头痛、患侧眼睑下垂。可由CT增强扫描、MRI、DSA或脑血管造影而确诊。 (二)眼肌麻痹性偏头痛(ophthalmopllegic migraine)通常发生在年轻成年中,有阵发性中等程度的一侧头痛,常在头痛开始减轻后出现同侧眼肌麻痹,并在头痛消退后仍持续相当时间。必须指出眼肌瘫痪性偏头痛,常有颅内器质性病变为基础,必须注意鉴别,必要时可作CT或脑血管造影检查。 (三)糖尿病眼肌麻痹(diabetic ophthalmoplegia)多见于老年人。发病急剧,多为单侧动眼神经损害,其次为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等。少数为两侧动眼神经或多发性颅神经损害,甚至反复发生。多有糖尿病史,查血糖升高可明确诊断。 (四)海绵窦综合征是由于海绵窦血栓形成、血栓性海绵窦炎引起。表现为眼眶内软组织、上下眼睑、球结膜、额部头皮及鼻根部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眼球各方运动麻痹,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及眼与额部麻木或疼痛,伴有寒战和发热。 (五)眶尖综合征多由副鼻窦炎的蔓延引起眶上裂或视神经孔处的骨膜炎所造成,也可为肿瘤、脊索瘤等侵袭此区所引起。眶上裂综合征表现为动眼、滑车和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眼支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局部炎症性表现。若兼有视力障碍者,则称眶尖综合征。 (六)眼外肌营养不良症(ocular mucle dystrophy)为罕见遗传性疾病。特征为早期出现双侧眼睑下垂,然后逐渐发生所有眼外有麻痹,基本病理系眼外肌的营养不良,新斯的明治疗无效。 (七)脑干肿瘤(brain stem tumor)特征是交叉性麻痹,即病变侧的颅神经麻痹和对侧的肢体瘫痪。参见Lhermitte氏综合征节桥脑肿瘤。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 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同视机的操作

同视机的操作方法详解 同视机检查主要是测定斜视角及检查双眼视功能。 1.通过观察角膜反射点位置确定:单眼注视力、Kappa角、双眼注视力、测定他觉斜视角的度数。 2.通过看同时知觉画片确定:有无双眼同时知觉;测定自觉斜视角及Kappa角;比较自觉斜视角与他觉斜视角以明确视网膜对应性质。 其中包括正常视网膜对应、企图正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企图异常视网膜对应。异常视网膜对应又可分为和谐与不和谐两种。还有单眼抑制和对应缺如。对非共同性斜视患者除通过同时知觉画片测定正前位之斜度外,还可以利用改变二镜筒角度测出各个注视方向的水平、垂直与旋转斜度。通过测出正上方与正下方视野的水平斜度可以诊断A.V及X现象。由于同视机镜筒可以转成不同角度,对麻痹性斜视的定量检查很方便。 3.检查双眼视功能:正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应用融合画片进一步检查其异向(辐辏、分开)与同向融合力。再用立体感觉画片测定其立体感。异常视网膜对应患者往往也能有异常融合范围,故亦应试测其融合力。 [b]检查双眼视觉的级别:[/b] 1.)同时知觉 使用同时知觉画片,同视机一臂置于0°处,令患者自己推动同视机另一臂,在二画片重合时所指的角度即为其自觉斜视角。再令患者注意其中一个画片,检查者推动另一臂,至角膜反射恰居于斜眼角膜中心时,再交替地点亮及熄灭两镜筒的照明装置,观察眼球有无恢复注视位之运动。如果仍有眼球运动,则稍移动画片位置至两眼完全不动时的角度即为患者的他觉斜视角。如自觉斜视角等于他觉斜角时,证明其视网膜对应正常。如

果二者不等,其自觉斜视角小于他觉斜视角5°以上,即为异常视网膜对应。二者之差称为异常角。如果自觉斜视角为0°,即异常角等于他觉斜视角,则为一致性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异常角小于他觉斜视角,则为不一致性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患者能同时知觉但找不出二者的融合点,在两个物像刚一接近遂即变成向对侧分开。这种情况说明在融合点处有抑制,可以根据交叉点的位置是否等于他觉斜视角称它为企图正常或企图异常视网膜对应。如果两像在任何角度都不能重合则称为对应缺如。在单眼抑制很广泛的患者也可能无两眼同时知觉,每次只能看见一个画片上的图形。 利用大型弱视镜也能测出垂直或旋转斜位。例如两像的侧方已经重合,但其中一个物像较另一个物像高,则证明对侧眼有上斜,可旋转器械上的控制钮,使一画片上升或下降直到二者居于同一水平线上,其角度可从筒上的刻度读出。测定旋转斜位时,即当患者主觉某一画片的图形有—定倾斜时(利用有底线的图形较好,如狮子与笼子等)则可扭动另—组控制钮使画片产生旋转,当患者认为画片已变为水平时,画片实际旋转的圆周度即为旋转斜度。 各个眼位的斜视角检查在弱视镜下也可利用测定两眼分别注视及向左、右转15°时他觉斜视角的差异来判断是否有眼肌麻痹因素。将镜筒调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各15°进行各诊断眼位斜视角的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的患者,采用十字画片;异常视网膜对应或年幼合作能力差的患者采用同时视画片。 检查kappa角插入持殊的画片.画片上有一排水平方格,格内填有—排字母和数字(EDCBA012345),0位于画片的中央。当病人存在Kappa角时.让病人的一只眼依次注视数字或字母,直到该眼的角膜映光点准确地位于瞳孔中央为止。这时候眼睛注视的字母或数字对应的偏斜度即是Kappa角的度数。当病人注视画片中央0的时候,如果角膜映光点位于瞳孔的鼻侧.称为阳性Kappa角;位于颞侧,称为阴性kappa角。只有用角膜

眼肌麻痹详解(借鉴内容)

眼肌麻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眼肌麻痹系由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完全或不完全麻痹所引起的眼球运动障碍、眼位偏斜的疾病,本病起病突然,伴有复视、头晕、恶心、呕吐及步态不稳等症状。祖国医学常根据本病病因、主观症状等称之为“风牵偏视”、“目偏视”、“视一为二”、“神珠将反”等。西医对本病多给予维生素B类、能量合剂、血管扩张剂等治疗。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一定疗效,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进展加以综述。 1 中药治疗 1.1辨证论治 刘怀栋[1]等以中药辨证治疗眼肌麻痹80例,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 ,脉络失畅型治宜健脾益气 ,养血疏络。方用培土健肌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党参10g ,白术10g ,茯苓10g,当归10g,炙黄芪10g,钩藤10g,全蝎10g,银柴胡3g,升麻3g,陈皮3g,甘草3g。2、风邪较重,脉络受阻型:治宜健脾散风 ,疏通脉络。方用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组成:银柴胡10g,黄芩10g,白术10g,枳壳10g,羌活10g,防风10g,前胡10g,薄荷10g,全蝎10g,桔梗10g,钩藤10g,甘草3g。3、肾阴不足,津血亏损型:治宜滋阴益肾,平肝息风。方用育阴潜阳息风汤《中医眼科临床实践》)。组成:生地黄15g,石决明15g,白芍药12g,麦门冬10g,天门冬10g,盐知母10g,盐黄柏10g,生龙骨10g,生牡蛎10g,怀牛膝10g,钩藤10g,全蝎10g,菊花10g,黄芩10g。4、肾阳不足,脉络失畅型:治宜滋补肾阳,温化通络。方用桂附地黄汤加味(《金匮要略》)。组成:山药30g,黄芪30g,茯苓15g,白术15g,黄精15g,钩藤15g,附子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 ,泽泻10g,全蝎6g,牡丹皮5g,肉桂5g。总有效率97.5%。 1.2专方加减 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身经验总结规律,确定基本方。临证时根据不同症候加减化裁,也是近年较常用的方法。白中山[2]用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白芷、当归、熟地、川芎、白芍、细辛、白术、黄芩、生地、茯苓、石膏)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眼肌麻痹,10天为一个疗程。50例中,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6%。吕天伟[3]等用血府逐瘀汤合牵正散加减(生地、黄芪、赤芍、菊花各15g, 当归、川芎、僵蚕、地龙、桃仁、防风各10g,全蝎、甘草各6g)治疗外伤性眼外肌麻痹56例(56只眼)。56例病人中总有效率为96.4%。罗兴中[4]等以中药为主治疗后天性眼外肌麻痹,基本方剂: 天麻9~15g、僵蚕9g、地龙9g、全蝎6g、钩藤(后下)6g、炮南星6g、炮

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出现眼肌麻痹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神经出现了错乱而引起的眼睛麻痹的现象。眼肌麻痹这种疾病在生活中可以采用祛痹汤或者培土健脾汤的治疗偏方,这样就可以让眼肌麻痹尽快的远离患者的身体,减轻疾病对眼睛的伤害,所以患者在生活中应该要知道如何去使用眼肌麻痹的治疗偏方。 偏方一 配方:去痹汤 材料:天麻、僵蚕、地龙、全蝎、海风藤、络石藤各3克,制川乌(或制草乌)、炮山甲各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驱风逐邪,通经活络。 【方解】病程短暂,谓之新病。方用天麻、僵蚕、地龙、全蝎搜风止痉;川乌祛风散湿;海风藤、络石藤、穿山甲通络。方中剂量虽轻,而疗效甚著。说明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在于精而不在于多,临床用药亦同属此理。方中大辛之品,投之过重,恐有耗阴之弊。方中用药,恰到好处,故取效颇捷。

【主治】后天性眼肌麻痹。 【加减】烦躁失眠,加茯神、远志; 孕妇,去山甲,加川断、苎麻根。 【疗效】治疗13例,其中单眼外肌麻痹5例,单眼动眼神经麻痹4例,单眼全眼神经麻痹4例。病程多在10天以内。皆服药2~4周而愈。 偏方二 配方:培土健脾汤 材料: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炙黄芪各9克,银柴胡、升麻、陈皮、钩藤、甘草各3克,全蝎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益气,养血祛风,通经活络。 【主治】各类眼肌麻痹及重症肌无力症。 【疗效】治疗眼肌麻痹13例14眼。结果治愈10例,有效3例。疗程6~40天,平均20天。 偏方三 配方:川芎 30克,白芍、酸枣仁、葛根各15克,天麻、僵蚕各10克,白芥子、细辛各3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服2次。 疗效:用药5-10天,效果显著。这个方法对治疗偏头痛也很有疗效。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 The final edition was revised on December 14th, 2020.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 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是上述三种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不能执行指令而产生相应的动作。 复视和视混淆是麻痹性斜视患者第一感觉的症状,复视是由于两个成像点不是一对视网膜对应点-不能融合为一产生复视;视混淆是两眼的对应点所接受的物像不同,重叠后物象模糊不清 [临床症状]:

脑病科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眼位偏斜。 (2)眼球活动障碍。 (3)复视、双眼视一为二。 (4)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5版(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眼位偏斜。 (2)眼球运动障碍。 (3)共同偏视或复视。 (二)临床分型 1.核上性眼肌麻痹: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病变引起的向病灶对侧(偏瘫侧)凝视麻痹,表现向病灶侧共同偏视。 2.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引起眼球协同运动障碍。 3.核性眼肌麻痹:眼运动神经核病变,使部分眼肌受累或眼外肌与缩瞳肌损害分离。 4.周围性眼肌麻痹 (1)动眼神经麻痹: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内及向下运动受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2)滑车神经麻痹:表现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有复视。 (3)外展神经麻痹:眼球不能向外转动,呈内斜视,有复视。 (三)证候诊断: 1.风阳上扰证:目偏斜,复视,头晕目眩,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 2.瘀血阻络证:目偏斜,眼疼,活动受限,视一为二,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3.肝肾亏虚证:目偏斜,复视,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针刺治疗 1.推荐方法: (1)头穴丛刺 【选穴】于氏头针顶前区、枕区、项区。 ①顶前区:从前顶至囟会(或囟会至前顶)及其向左、右各1寸及2寸的平行线。 ②枕区:从强间至脑户,及其向左右旁开各1寸的平行线。 ③项区:风府、风池及其二穴之间,共5穴。 【操作】 推荐采用长时间留针(6小时),配合电针。用φ0.30×40mm毫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顶前区和枕区以15°角斜刺进针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得气后接电麻仪,顶前区、枕区、项区各连接一组导线,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天1~2次,21天为1个疗程。 (2)焦氏头针 【选穴】焦氏头针运动区、视区。 前后正中线:从两眉中点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 眉枕线:从眉毛中点上缘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连线。 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运动区、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视区: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操作】 用φ0.30×40mm毫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进针时针体与皮肤呈15°角至帽状腱膜下,深约30mm,得气后接电麻仪,双侧运动区接一组导线,双侧视区接一组导线,连续波,刺激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通电30分钟,每天1次,21天为1个疗程。 (3)头针(国际标准化方案) 【选穴】顶颞前斜线、枕上旁线。 顶颞前斜线:前神聪透悬厘。 枕上旁线:枕上正中线(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线)旁开0.5寸。

眼肌麻痹

1 糖尿病眼肌麻痹:为急性起病的眼外肌麻痹,常表现为一侧较重的以眼外肌受累为特点的动眼神经麻痹,其特征为不伴或仅有轻微瞳孔改变。在眼外肌受累之前常有前额、眶上区疼痛。亦可有外展神经、滑车神经麻痹等表现。可在几周内恢复,但常反复发作。 2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又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组以单侧的眼部及眼球后部疼痛并伴有眼外肌麻痹为特征的综合征,少数病例为双侧,一般认为是海绵窦段的炎性肉芽肿所致。开始表现为眶上和眶内顽固性剧烈疼痛;数日后出现单侧眼肌麻痹,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第一支均可受累,但瞳孔一般无任何改变;数周后可自行缓解,常可复发;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加速症状缓解。 3眼肌麻痹性偏头痛: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患者多有普通偏头痛发作史。在一次偏头痛发作1-2天后,头痛渐行减退之际,发生头痛侧的眼肌麻痹。持续数日至数周后恢复,可反复发作,大多数在同侧。 4 颅内动脉瘤压迫综合征:主要由于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等Willis环附近动脉瘤压迫动眼神经所致。特点是发病较快,多为单侧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约90%出现瞳孔改变;往往伴有同侧头部、特别是局限于内眦部的剧烈疼痛,主要通过MRA、DSA确诊。但阴性者也不能完全排除动脉瘤,可能因动脉瘤破裂,瘤体变小、闭塞而导致MRA、DSA阴性。如果单侧动眼神经麻痹突然发作或反复发作,伴内眦部疼痛且早期就出现瞳孔散大应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 5 M G 是一种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共分为五型, 其中1型为眼肌型, 病变限于眼外肌, 表现为上睑下垂和(或) 复视, 大多数患者以眼外肌麻痹为首发症状。 6 脑干血管性病变引起单颅神经损伤多为急性起病, 眼肌麻痹可以根据脑桥、中脑的血管走行来解释。 糖尿病引起颅神经麻痹, 常伴有眼或前额部疼痛, 以动眼神经眼外肌受累多见, 眼内肌通常较少受累. 7 外伤所致颅神经麻痹, 多因脑干上下方向移动所致, 眼窝内损伤较少, 多伴有颅骨骨折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合并多数颅神经损伤。 8 各种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感染累及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时均可出现眼肌麻痹。化脓性及结核性脑膜炎或脑炎可能是脑膜炎症粘连直接侵犯颅神经所致。 9 肿瘤患者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者亦不少见 目前认为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为非特异性、炎症性、免疫反应性疾病, 常累及颈内动脉和海绵窦, 临床表现为一侧颞、额部和?或眼眶后疼痛, 数日后或同时出现多颅神经麻痹, 常为à、?、?、?1 受累, 可自然缓解与复发,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颅内动脉瘤以头痛或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 常侵及眼内肌, 部分可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Fox认为动眼神经麻痹作为后交通动脉瘤的首发症状是搏动性动脉瘤对动眼神经的直接压迫造成的。而继发于SAH 的动眼神经麻痹是出血对神经的损害和刺激所致。 笔者建议对孤立性眼肌麻痹患者进行快速病因诊断时应遵循下列顺序: ①详细询问病史, 成年或老年患者在排除M G 后, 详问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外伤史或感染史。 ②详查以下体征: 定位体征, 特别注意眼肌麻痹对侧有无偏瘫或病理反射等(脑干梗死、脑干肿瘤、脑干炎征) ; 脑膜刺激症(脑膜炎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炎症、占位、血管病均可引起) ; 共济失调尤其怀疑F isher 者。 ③完成以下五项筛查试验: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麻痹论治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眼肌麻痹论治 眼肌包括眼内肌和眼外肌两种 眼内肌包括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具有调节瞳孔大小和眼球屈光度的作用。眼外肌具有使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眼外肌包括附在眼球壁上的6条肌肉即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第3)滑车(第4)外展(第6)三对颅神经的支配;产生眼球自由运动的功能。 外直肌受外展神经支配,上斜肌受滑车神经支配,其余内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受动眼神经支配;动眼神经还支配提上睑肌和两条眼内肌。 内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内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内转,没有其他作用。 外直肌:眼球处于原位时外直肌收缩仅使眼球外转,没有其他作用。 上直肌:上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上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上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内旋。 下直肌:下直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23度角,下直肌收缩不仅使眼球下转而且还使眼球内转和外旋。 上斜肌:上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上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内旋并且还使眼球下转和外转。 下斜肌:下斜肌肌轴与眼球视轴成51度角,下斜肌收缩不仅使眼球外旋并且还使眼球上转和外转。 眼内肌麻痹表现为上睑下垂、下斜视、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等等。 提上睑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患眼上睑下垂和下斜视、患眼的视线被下垂的上睑遮挡,一般感觉不到复视。 睫状肌麻痹:产生的症状是使晶状体调节产生障碍造成近距离视物时模糊,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 眼外肌麻痹:六条眼外肌同时产生麻痹的几率非常小,多数是一条或两条眼外肌麻痹;麻痹产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眼球向内、向外、向下、向上运动受限而产生斜视、复视;视混淆、畏光等等。 复视、斜视和视混淆引起眩晕,当眼球运动时斜视角不断变化所视物体不能稳定引起眩晕,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走路时步态不稳向某一方向偏斜。 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表现为所支配的全眼肌麻痹,眼球向内、向下、向上运动受限,上睑下垂,外斜视;眼内肌麻痹,表现瞳孔散大,光反射和调节反射消失,有复视。 滑车神经麻痹,多合并动眼神经麻痹,单独滑车神经麻痹少见,表现为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受限,有复视,向下、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 外展神经麻痹,向内、向外注视时产生斜视,复视。 所谓的眼肌麻痹是周围性眼肌麻痹,单一肌肉或同一神经支配的肌肉运动障碍、自主运动及反射运动均有障碍,极少伴有其他神经症状。 习惯上称动眼神经麻痹、滑车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应该是上述三种神经所支配的肌肉麻痹不能执行指令而产生相应的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