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获得免疫性事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抵抗性。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它是机体与非自身的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诱发产生的免疫特性。这种获得的免疫性对诱发的抗原有特异性,所以获得免疫又称为特异免疫性或者适应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反应图解:

特异性免疫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细胞免疫

定义: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细胞免疫的机制和过程: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

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 Ts)。

Tc细胞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呈现病毒表达的抗原,并结合到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沟中,形成MHC-抗原结合物。被Tc细胞接触、识别后,Tc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靶细胞溶解而死,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癌变细胞也是Tc攻击目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患癌症。

TH细胞—CD4 receptor 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TH的受体能识别与MHC-II结合的外来抗原。MHC-II类分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细胞内消化、降解,抗原分子与MHC-II类结合呈现在细胞表面,将抗原传递给具有相同MHC-II类分子的TH,同时,Mφ分泌白介素-1,刺激TH,促使其分泌白介素-2,它促进TH,形成正反馈,刺激T

淋巴细胞分化出Tc,刺激B细胞分化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Ts细胞—CD8 receptor 抑制性T细胞,只有在TH的刺激下才发生作用。在外来的抗原消灭殆尽时,发挥作用而结束“战斗”。

细胞免疫的全过程:

在细胞免疫中蛋白类抗原由抗原提呈细胞(APC)处理成多肽,它与MHC结合并移至APC表面,产生活化TCR信号;而抗原与T 淋巴细胞表面的有关受体结合就产生第二膜信号,协同刺激信号。在双信号刺激下,T淋巴细胞才能被激活就是Bretcher-Cohn双信号模式。T淋巴细胞被激活后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并迅速增殖、分化,其中一部分在中途停下不再分化,成为记忆细胞;另一些细胞则成为致敏的淋巴细胞,其中Tc有杀伤力,使外源细胞破裂而死亡。TH细胞分泌白介素等细胞因子使Tc、 Mφ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集中于外来细胞周围,将外来细胞彻底消灭。

在这一反应即将结束时,Ts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其他淋巴细胞的作用,终止免疫反应。

记忆细胞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留待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它将更迅速、更强烈地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有少数记忆细胞再次分裂为记忆细胞,持久地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

所谓体液免疫(humoral inmunity),即以B cells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目的的免疫机制。负责体液免疫的细胞是B细胞。体液免疫的抗原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在10,000以上的蛋白质和多糖

大分子,病毒颗粒和细菌表面都带有不同的抗原,所以都能引起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

B细胞是参与体液免疫的致敏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转化为浆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与靶抗原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即为抗体。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①IgG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后形成的抗体的主要成分。IgG的含量高,发布广,易于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对毒性产物起中和、沉淀、补体结合作用,临床上所用丙种球蛋白即为IgG。

②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个体发育中最先合成的抗体,因为它是一种巨球蛋白,故不能通过胎盘。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作为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标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续感染,具有调理、杀菌、凝集作用。

③IgA有两型即分泌与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于鼻、支气管分泌物、唾液、胃肠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将病原体粘附于粘膜表面,阻止扩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④IgE是出现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使之脱颗粒,释放组织胺。寄生虫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⑤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

“特异性免疫”教学案例与自我评析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生物组黄荻清 (本文获2008年广西优秀教学案例评比壹等奖) 1教学设计理念: 1.1、人的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 ...............。教师的讲解应简洁、 明了、准确,深入浅出。以便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 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的时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1.2、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地方,更是增进心理能量,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的地方。 2 教材分析: 2.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高中生物选修本“免疫”一节知识,是高考大纲中必考的重要内容。而“特异性免疫”中关于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之内容又是重中之重。 2.2教学目标分析: 2.2.1知识目标:掌握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程的三个阶段;抗原、抗体、吞噬细胞、B 细胞、T细胞、效应淋巴细胞等概念及其在相关免疫过程中的联系;体液免疫中二次免疫的原理、特点;抗体怎样清除抗原;抗体、淋巴因子的区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2.2.2能力目标:自主构建 ..........特异性免疫过程动态图解并能以清晰、明了的书面及口头语言 表达 ..。能用坐标曲线 ....表达出首次免疫与二次免疫过程中抗体生成的变化。能用拟人化或比喻 的形式将抽象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内化 ..为具体、易理解、易记忆的过程。通过自我独立练习和课堂交流使学生体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从而逐步构建正确的自主评价体系。 2.2.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课堂动笔绘图、思考,体验什么是“集中精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通过课堂交流和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同伴的成功激发学生不断进取。以自己的成功激发自信。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牺牲“小我”,保全“大我”,以维持全身稳态的知识的掌握,强化学生的是非观念和集体意识。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复习抗原、抗体的概念,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的作用,“当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被突破,抗原进入内环境中,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便开始启动。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启动的呢?”引入体液免疫过程的学习。 2、正课: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一、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 固有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特点(表13-1):(1)固有免疫细胞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可通过非特异模式识别受体(PRR)或有限多样性抗原识别受体直接识别结合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或某些病原体感染的组织细胞、衰老损伤细胞、畸变肿瘤细胞和变性自身抗原而被激活迅速产生免疫效应;(2)固有免疫细胞可通过趋化募集,即“集中优势兵力”之方式,而不是通过克隆扩增、分化为效应细胞后产生免疫效应;(3)固有免疫细胞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可通过产生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4)固有免疫细胞寿命较短,在其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中不能产生免疫记忆细胞,因此固有免疫应答维持时间较短,也不会产生再次应答。 表13-1 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二、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相互关系 固有免疫应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全过程,并能影响初始T细胞分化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生理条件下,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相互依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宿主免疫防御、监视和自稳功能,产生对机体有益的免疫保护作用。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髓样DC是体内诱导初始T细胞活化能力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他们可有效激活初始T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为CD4+Th1/Th2/Th17/Tfh细胞和CD8+CTL细胞,启动CD4+/CD8+T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巨噬细胞作为专职APC可有效激活CD4+Th1/Th17细胞和相应CD4+记忆T细胞,启动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B细胞作为专职APC将滤泡DC表面滞留或脱落的可溶性抗原或抗原-C3d复合物摄取加工后表达于细

(整理)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免疫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A、皮肤表皮细胞排列紧密 B、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2、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A、T细胞 B、B细胞 C、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 3、免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抗原,是因为 A、抗原都是外来的 B、抗原都是大分子 C、抗原都是致病的细菌或病毒 D、抗原表面都具有抗原决定簇 4、关于对抗体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属于免疫球蛋白 B、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 C、主要分布在血清中 D、其参与的免疫是细胞免疫 5、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共同点是 A、产生抗体 B、产生记忆细胞 C、杀伤靶细胞 D、分泌淋巴因子 6、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7、艾滋病病毒主要能侵入人体的 A、B细胞 B、T细胞 C、吞噬细胞 D、红细胞 8、过敏原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区别主要是 A、化学成分 B、分布部位 C、作用机理 D、形成过程 9、下列各种医药品中,属于抗原类的是 A、疫苗 B、胸腺素 C、干扰素 D、白细胞介素 10、下列各种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 A、支气管哮喘 B、艾滋病 C、关节炎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1、下图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A、B为有关的物质。各种分析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N5N1侵入机体后,T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依赖B物质,B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脂类 C.T细胞成熟于骨髓,它在人体免疫应答中具有识别、呈递抗原及增殖分化的功能 D.A物质为抗体,最终将禽流感病毒H5N1清除 12、.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完整版)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特异性免疫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学习是一个接受刺激、自我发现、自我构建的综合过程,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课堂教学一定要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讲解。教师的讲解应简洁、明了、准确,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一种清晰而强度足够的刺激。而这种刺激必须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并成为学生新一轮信息加工和自我构建的信息源。课堂教学也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建和再加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行为反应和变化,及时反馈、小结,使学生的自我构建过程更有效。 二、学情分析 1、共性要素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平等参与,给予每一位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机会。 2、个性要素 该班级学生为实验班,相对而言基础更扎实,学习自主性更强,在课程的基础内容上,可以适当进行扩展与补充,全面地激发学生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知识的前后联系 “特异性免疫”是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2节内容。必修3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本课时要学习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这是免疫调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前一课时,学生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后一个课时,学生将学习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和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非常复杂,也十分抽象,学生一开始不易理解,因此有必要借助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从典型事实出发,经过推理、归纳和概括,形成特异性免疫这个过程的新概念,然后运用这个新概念去解决其他实际问题,最终将新概念纳入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 2、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学案 【学习目标】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前热身】——请阅读课本内容,完成知识回顾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组成的,具有_________________能力。 2、T 细胞迁移到_________中成熟,____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3、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________、_______;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叫做________免疫。 4、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______和_______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称为特异性免疫。 5、艾滋病(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______)引起。HIV 侵入人体后与T 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_______细胞。艾滋病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体液免疫 二、细胞免疫 T 细胞在接受_________的刺激后,通过分化形成__________,效应T 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______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_________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三、 “三看”法判 定体液免疫 和细胞免疫 构建体液免疫示意图

例1:下列结构中不属于抗原的是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例2: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中a、b、c、d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②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a、b、c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 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b直接分化形成 C.①②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 D.c、d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例3:(2015新课标I卷40,改编)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 (1)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将其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 (2)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例4:T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CD4受体,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该受体并侵染T细胞,从而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其研究思路是:利用HIV可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3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十三章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其中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2.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或、________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________或、________的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多种多样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3.BCR多样性的机制主要涉及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4.TCR多样性的机制涉及________和________。 5. 免疫耐受乃机体对_____刺激表现为______ “免疫不应答”的现象。 6. 抗原剂量与免疫耐受的关系:适当抗原剂量免疫机体易诱导_______,而过低或过高剂量抗原刺激均可能诱导免疫耐受:低剂量可诱导T、B细胞_______;高计量诱导诱导T、B 细胞_______ 7. 免疫耐受按其形成机制不同,分为_______及_________。 8.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_______诱导产生,并具有_______和_______。 9.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10. 免疫耐受与一般免疫应答的相同点有:需_______刺激,有_______、有________和______等相同点 11. 抗原的性质是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抗原分子量小,其_________差, ___________强;可溶性抗原常为__________,而颗粒性抗原易于引起_______。 12. 机体因素可以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在胚胎期或新生期_____诱导免疫耐受, ?成年机体一般______诱导免疫耐受,常须联合应用_________措施以加速其诱导过程. 二、多选题 [A型题] 1.首先发现免疫耐受现象的是: A.Burnet B.Medawar C.Jerne D.Owen E.Richard 2. 最易免疫耐受的抗原刺激途径是 A.口服 B.皮下注射 C.静脉注射 A.肌肉注射 E.腹腔注射 3. 最易诱导耐受的时期是: A.胚胎期 B.新生儿期 C.儿童期 D.青年期 E.老年期 4. 免疫耐受性的形成具有如下细胞学特点 A.T细胞和B细胞必须均耐受 B.T细胞形成耐受较难,耐受维持时间较长 C.B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较短 D.T细胞形成耐受较易,耐受维持时间也较长 E.以上都不对

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性的产生与其他免疫应答的产生是有共性的,即均需抗原的诱导,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并具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但是抗原性物质进入机体后,是引起正相的免疫应答,还是导致免疫耐受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主要与抗原物质和机体两方面因素有关。 一、抗原方面的因素 (一)抗原的种类 一般来说,抗原同诱发耐受动物的亲缘关系越远,分子结构越复杂,分子量越大,其免疫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容易诱发免疫耐受,其致耐原性越强。易被吞噬细胞迅速摄取的抗原常诱发免疫应答,而缓慢或不易被吞噬细胞摄取的抗原则多为致耐原。 (二)抗原的性质 抗原的理化性状与免疫耐受的建立也密切相关。一般而言,单体蛋白易诱导耐受;与机体遗传背景相近的抗原易诱导耐受(HLA相配) ;分子量小的抗原易诱导耐受;可溶性抗原较颗粒抗原易于引起免疫耐受性。 (三)抗原的剂量 足以诱导机体产生耐受的抗原剂量随抗原种类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强免疫原性抗原大量注入时能引起耐受,再继续注入少量抗原,可延长耐受性;非聚合性抗原初次注入少量诱导耐受性,继续注入大量抗原使耐受性增强;TI 抗原高剂量容易诱导耐受,而TD 抗原低剂量和高剂量均可引起耐受。 Mitchison 在1964 年首次报道了高、低带耐受性现象。他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免疫成年小鼠时,当注入低剂量(10 -8 mol /L )和高剂量(10 -5 mol /L )BSA后,动物均出现耐受,前者称为低带耐受性(low zone tolerance ),后者称为高带耐受性(high zone tolerance )。而注人中等剂量(10 -7 mol /L )BSA则引起良好的免疫应答。 机体产生耐受所需的抗原剂量随着参与的效应细胞类型的不同而不同。T 细胞所需抗原为B 细胞的 1 /10000 ~1 /100 ,而且发生快(24 小时达到高峰),持续时间长(数月);而 B 细胞形成耐受不但需要抗原量大,而且发生缓慢(1 ~ 2 周),持续时间短(数周)。Weigle 研究指出,小剂量抗原引起T 细胞耐受,而大剂量抗原则引起T 细胞和 B 细胞都耐受。抗原剂量越大所诱导的耐受越完全和持久。 致耐受所需抗原量与动物的种属、品系及个体年龄均有关,随着个体年龄增大,抗原需要量相应增大。 (四)抗原注射途径 抗原的注入途径也能影响耐受性。一般是口服或静脉注入最易诱发耐受性,腹腔注射次之,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最难。静脉注射的部位不同也可能有不同后果。例如,HGG 经颈静脉注入引起免疫应答,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引起耐受;IgG 或白蛋白注入门静脉能致耐受,注入周围静脉则引起应答。有些半抗原经皮内注射,能与组织蛋白结合, 产生抗体及迟发型变态反应,但经口服或经肠系膜静脉注入,则产生耐受性。原因可能是抗原经胃肠道消化后解聚,或在肝脏内解聚,因而进入血流到达淋巴组织的抗原都是非聚合体的缘故。 (五)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免疫耐受的维持需要体内有抗原的持续刺激,一旦抗原在体内消失,已建立起来的免疫耐受则逐渐消退。因此,单次注射缓慢分解的抗原(例如D- 氨基酸聚合体)诱导的耐受,比注射快速分解的抗原诱导的耐受持续时间长(小鼠可长达 1 年)。如果抗原是活的细胞(如骨髓细胞、淋巴细胞)时,有可能形成嵌合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耐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则因自身抗原的持续存在而终身保持耐受。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Owen 和Billingham 等人的研究资料表明胚胎期与新生期的机体极易诱导终生或长期的免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

特异性免疫的调节机制和过程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免疫,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能抵抗同一种微生物的重复感染,不能遗传。 获得免疫性事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抵抗性。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抗原特异性的B细胞和T细胞对抗原的应答反应。它是机体与非自身的抗原物质接触之后才诱发产生的免疫特性。这种获得的免疫性对诱发的抗原有特异性,所以获得免疫又称为特异免疫性或者适应免疫性。 特异性免疫反应图解: 特异性免疫主要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大类。 细胞免疫

定义: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转化为致敏T细胞(也叫效应T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的细胞中时,致敏T细胞(效应T细胞)对抗原的直接杀伤作用及致敏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的协同杀伤作用,统称为细胞免疫。 同体液免疫一样,细胞免疫的产生也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三个阶段。其作用机制包括两个方面:(1)致敏T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当致敏T细胞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再次接触时,两者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刺激作用,使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引起靶细胞内渗透压改变,靶细胞肿胀、溶解以致死亡。致敏T细胞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本身未受伤害,可重新攻击其他靶细胞。参与这种作用的致敏T细胞,称为杀伤T细胞。(2)通过淋巴因子相互配合、协同杀伤靶细胞。如皮肤反应因子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吞噬细胞易于从血管内游出;巨噬细胞趋化因子可招引相应的免疫细胞向抗原所在部位集中,以利于对抗原进行吞噬、杀伤、清除等。由于各种淋巴因子的协同作用,扩大了免疫效果,达到清除抗原异物的目的。 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参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形成,参与移植排斥反应及对体液免疫的调节。也可以说,在抗感染免疫中,细胞免疫既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参与免疫防护;又是导致免疫病理的重要因素。 T细胞是细胞免疫的主要细胞。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eg: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细胞免疫也有记忆功能。 细胞免疫的机制和过程: 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都有MHC-I,CD8+T细胞能识别细胞表面的MHCI+抗原复合物,识别后进行攻击。 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可分为三类,其表面均有相应的受体,具有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 细胞(Cytotoxic T cells,Tc)、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s, TH)、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s, Ts)。 Tc细胞作用是消灭外来病原。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表面呈现病毒表达的抗原,并结合到细胞表面的MHC-I类分子的沟中,形成MHC-抗原结合物。被Tc细胞接触、识别后,Tc分泌穿孔素(perforin),使靶细胞溶解而死,病毒进入体液,被抗体消灭。癌变细胞也是Tc攻击目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容易患癌症。 TH细胞—CD4 receptor 又称辅助性T细胞,对各种免疫细胞,Tc、Ts、B都有辅助作用,对于免疫具有重要作用。 TH的受体能识别与MHC-II结合的外来抗原。MHC-II 类分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表面。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细菌等微生物,在细胞内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力与特异性免疫力 动物体免疫系统是整体协调的作用,无论特异性免疫力还是非特异性免疫、淋巴因子或淋巴细胞、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动物整体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任何偏颇都将导致不良后果。 非特异性免疫就是说动物一生下来本身就具有的免疫力也就是 先天性在娘胎里获得的免疫力。 特异性免疫力是人为的针对自然环境中怕动物感染某种病原微 生物,有针对性接种的疫苗并产生的抗体叫特异性免疫力,或动物在后天的大自然环境中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病赖过后,也称愈后,机体获得产生的抗体也叫特异性免疫力。 如果把免疫力比喻为”钱“,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就是学一门手艺自己赚钱,而提高特异性免疫力就是借钱或等待拨款。从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理解非特异性免疫力和特异性免疫力的特点:如果自己没有本事,从外边借钱也很难借。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太差,要想提高特异性免疫力也很困难。非特异性免疫力是特异性免疫力的前提和基础。 借钱需要过程,拨款也需要时间。特异性免疫力的产生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拨的款,只能专款专用,不能用于所有用途。而自己赚的钱则可以用于自己想用的任何地方。特异性免疫力只针对特定的病原起作用,而非特异性免疫力则对任何病原均有抵抗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在许多传染病防治中确实尝到了疫苗接种带来的好处,却忽视了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即使他们没有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病人接触后也不会发病,关键就在于他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特别强,即使乙肝病毒进入体内,通过自身的抵抗力把病毒消灭掉,从而产生抗体。 同样,猪也是一样,只有我们平时加强猪的营养,让猪吃到其该吃的东西,给予好的饲养环境和条件,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就可明显增强,即使不用疫苗,猪仍然不会发病,疫苗并不是万能的,预防接种只是很片面的一点,只有增强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是抵抗猪病的惟一出路。 要想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就要做好以下工作:改善猪群生活的环境,提高饲养管理的方式。建议喷撒护舍安,每周1~2次,改善猪群生活环境。猪只饲料里所需的营养物质。饲料中添加0.5%奥得曼A,提高猪群体内的溶菌酶水平,增强非特异性抗病力。预防霉菌毒素中毒。在饲料中添加纳蒙脱素,有效吸附多种有害毒素,不被机体吸收,迅速排出体外,解除霉菌毒素对免疫功能的抑制,保护肝、肾等代谢器官免受侵害。只有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了,做疫苗注入机体才会发生免疫应答,顺利的产生某种病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奥德曼A + 护舍安,内调外抑呵护猪群健康每一天。 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低下是由各方面的因素或先天性带毒,隐性感染的病原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造成了免疫抑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有病毒入侵,机体无法免疫应答,抗病力减弱而患病致死。

第10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十章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选择题 【A型题】 1. 能提呈外源性抗原的细胞有一个重要标记,它是 A.表达MHC-I类分子 B.表达MHC-II类分子 C.FcR D.C3bR E.抗原特异性受体 2. 淋巴结中能提呈抗原的细胞有 A.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 B.T细胞和巨噬细胞 C.巨噬细胞 D.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E.巨噬细胞和Th细胞 3.抗原提呈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A.促进T细胞表达特异性抗原受体 B.降解抗原为小分子肽段 C.使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 D.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E.将抗原肽-MHC复合物提呈给T细胞 4.关于DC提呈抗原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DC是重要的专职APC B.FDC滞留抗原-抗体复合物于细胞表面,有利于B淋巴细胞摄取抗原 C. DC提呈外源性抗原能力强 D.DC提呈内源性抗原能力强 E.DC是激活初始T细胞最重要的APC 5.下列哪种物质与MHC- II 类分子抗原提呈有关 A. Ii B.LMP C.TAP1 D.泛素 E. TAP2 6.关于APC提呈抗原,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内源性抗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4+T细胞 B.内源型性原经APC处理后,形成抗原肽-MHC- I 类分子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FDC向B淋巴细胞提呈抗原-抗体复合物 C. 脂类抗原与CD1结合,由APC提呈给CD4+T、CD8+T、CD4-CD8-和NK1.1T细胞。 D. 记忆性B细胞将抗原肽-MHC-II 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Th2细胞 E. TAP参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 7.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外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A. MHC-I 类分子 B. MHC-II 类分子 C. BCR D.TCR E.FcγR 8. 抗原提呈细胞膜上与提呈内源性抗原密切相关的表面标志是: A. MHC-I 类分子 B. MHC-II 类分子 C. C3bR D.SmIg E.Fc R 9. 提呈低浓度抗原最有效的APC是 A.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上皮细胞 D.B淋巴细胞 E.成纤维细胞

高考生物专题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特异性免疫过程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1.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在清除体内埃博拉病毒的过程中,不一定参与的是() A.记忆细胞 B.吞噬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解析若为“初次感染”则体内原来不存在“记忆细胞”。 答案 A 2.(2016·湖北七市协作体联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B.记忆B细胞能快速识别抗原并产生更多的抗体 C.体液免疫中能直接识别抗原的有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 D.切除胸腺的实验动物,细胞免疫能力完全丧失,体液免疫的能力减弱 解析溶菌酶杀灭病原体属非特异性免疫;记忆B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 D 3.(2016·广西来宾二模)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异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浆细胞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 C.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浆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备分裂能力,不能发生“染色质→染色体→染色质”的变化,B错误。 答案 B 4.(2016·东北三省四市联考)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A.E细胞接触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 B.M细胞被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可增殖分化形成E细胞 C.图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均具有识别功能 D.若图中抗原为麻风杆菌,则还会引起细胞免疫 解析图中E细胞为浆细胞,它依靠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答案 A 5.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对于细胞1、2、3、4、5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 B.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接受抗原刺激后都能增殖分化 D.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细胞1、2、3、4、5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是成熟场所不同,A错误;物质a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吞噬细胞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表达,D正确。 答案 D 6.(2017·衡水中学摸底考试)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面对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参考答案.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特异性获得性排他性多样性记忆性转移性耐受性特异性记忆性耐受性2.TCR BCR(Ig) TCR BCR(Ig) 3.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体细胞高频突变 4.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 5. 抗原特异性 6. 正免疫应答低带耐受高带耐受 7. 中枢耐受外周耐受 8. 抗原特异性记忆性 9. 抗原性质抗原的剂量、抗原免疫途径和刺激的持续时间 10.抗原潜伏期抗原特异性免疫记忆 11. 免疫原性致耐受原性耐受原正相免疫应答 12. 易不易免疫抑制 二、多选题 [A型题] 1.D 2.C 3.A 4.D 5.A 6.B 7.D 8 .E 9.D 10 .D 11.C 12.A 13.B 14.C 15.C 16.B 17.B [B型题] 1.C 2.A 3.C 4.A 5.B [C型题] 1.B 2.A 3.A 4.A 5.C [X型题]

1.BCD 2.ABC D 3.BDE 4.ABCDE 5.ABCE 6.ABCD 7.AC 8.ABCDE 9.ABCDE 10.ABC 11.ABCDE 三、名词解释 1.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应答。 2.耐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3.细胞克隆排除学说: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细胞克隆不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导致免疫耐受. 4.低带耐受:过低剂量的TD抗原导致的T细胞产生耐受 5.高带耐受:过高剂量的TD或TI抗原引起的T,B细胞耐受 6.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在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7.外周耐受:在外周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对内源性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不应答。 四、问答题 1.免疫耐受是机体针对某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认识免疫耐受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认识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维持免疫自稳;在实践上,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以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通过解除免疫耐受而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2.免疫耐受的维持有赖于抗原的持续存在(重复注射),也与抗原剂量、抗原类型、抗原的性质等因素有关;机体免疫系统未成熟时,所诱导的免疫耐受维持时间长。 免疫耐受可特异终止,也可自发终止。通过注射结构改变的抗原、交叉抗原或置换载体的新抗原均可特异性地终止免疫耐受;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免疫耐受可自行消退。 3.T细胞与B细胞免疫耐受区别如下表:

免疫大题

1.比较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主要特征和区别?书P2 固有性免疫适应性免疫 获得方式先天遗传获得后天接触抗原获得 特异性无有 记忆性无有 作用迅速、排异效率较低较慢、排异效率较高 淋巴细胞、抗体 参与成分M,NK、粒细胞补体、溶菌酶、 干扰素等 2.何为淋巴细胞再循环?简要描述其生理意义。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在全身各处循环。生理意义:1、使体内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2、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接触的机会。3、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核其他免疫细胞。 3.比较TD抗原和TI抗原的区别。书P25 4.抗原的免疫原性强弱是有哪些因素决定的?P14(厚的练习册) 5.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6.简述IgG的基本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7.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有哪些?P29(厚本练习册) 8.比较补体三条途径的主要异同点。P28(厚的练习册) 9.比较MHC-Ⅰ和MHC-Ⅱ分子的结构、分布和功能。书P71 10.简要回答B2细胞的生物学功能。P82(书上) 11.比较B1和B2细胞的区别。书P81 12.简述T细胞表面与其活化密切相关分子的种类与功能。P49(厚的练习册) 13.按照TCR结构不同,T细胞如何分类,简述两类T细胞分布与主要功能。书P89 14.专职APC有哪些?其摄取抗原的方式有哪种?P53(厚本练习册) 15.简述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产生与主要作用。书P104 16.简述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功能和机制。 17.何为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对比) 18.简述B细胞对TD抗原应答的过程和机制,以及体液免疫应答的总体功能。 19.试述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和相互关系。书P127

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项目名称: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分子 机制及其应用基础研究 首席科学家:曹雪涛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起止年限:2004年6月至 2006年8月 依托部门:总后卫生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一、研究内容和课题设置 1.项目计划任务书原定内容

本项目将根据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过程和特点,选择九个不同的切入点,以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为主线,深入研究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基本规律,提出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或抑制特异性免疫功能(诱导耐受)的新途径,为慢性乙型肝炎和同种异体排斥反应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思路。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 1.抗原特性与免疫应答关系的研究:根据不同 2. 表位特异性CTL在清除 病原(抗原)和损伤靶细胞上的作用不同,3. 提出存在保护性(中和 性)CTL和非保护性CTL的假设,4. 并以乙肝病毒和肿瘤抗原为模型验 证,研究抗原的CTL功能表位。修正完善业已提出的“蛋白质抗原免疫识 别的氨基酸密码学说”。以分子设计、MHC I 类分子呈递途径靶向、肝 脏靶向、APC靶向和模拟病毒等技术为基础,5. 以乙型肝炎治疗性疫苗 或肿瘤为模型,6. 围绕“氨基酸如何构建表位、表位如何构建免疫原” 两个基本问题进行探讨,7. 建立基于表位的治疗性疫苗研究技术路 线,8. 探讨在体启动Th1极化和CTL反应的有效技术方法。研究异种同9. 源基因免疫抗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10.排斥反应及其诱导胚胎免疫排斥的分子机制。重分析gp96结合的HBV抗原特异肽的免 疫活性以及热休克蛋白gp96在HBV抗原特异肽提呈过程中的作用。 11.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以树突状 细胞为研究对象,12. 拟重点研究其分化发育、功能调控及其与T细胞 活化的关系,13. 以及抗原提呈细胞介导的免疫耐受和免疫激活新途 径的建立及其分子机制,14. 还将从抗原提呈的角度,15. 分析多 种新型免疫分子在抗原加工、处理和提呈中的作用及其机制,16. 通 过本课题研究,17. 可对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的机制有深入 认识。 18. 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应答和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和机制:重点研究共刺激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