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长为你解析09年政治学原理真题

考复旦的国关的同学经常抱怨<政治学原理>这门课太难太变态了
今年的政治学原理一如既往地难和变态.

前几天,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某位学长在我的邀请下,特地为我们解析了下今年的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部分10题的来源和答题要点.
(注意:这只是每个名词的大致意思,不能作为实际答案呈现在卷子上,因为下面的解释并不凝练和标准。)

完整版的参考答案,我和那位学长会尽快弄出来,方便大家阅读和备考.




1、帕金森定律

这个定律是由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最先提出的,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力;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两个助手既无能,也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2、公共预算

公共预算是指政府在每一财政年度经立法程序批准的全部公共收支计划,是存在于市场经济中并且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国家预算类型。 公共预算的特点(1)计划性(2)透明性(3)全面性(4)法律权威性(5)政治程序性 公共预算的分类 1.按照不同的政府级别,公共预算可分为中央公共预算和地方公共预算 2.按照不同的编制形式,公共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3.按照不同的预算作用时间,公共预算可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4.按照不同的收支管理范围,公共预算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3、选举人团制

选举人团制度是美国共和制、联邦制和分权与制衡原则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多种利益间妥协与协调的结果。选举人团(英语:Electoral College)负责选出美国总统和副总统。根据美国宪法,美国总统由按各州议会规定的方式选出的选举人团选举,而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实际上是由选民决定所在州的选举人团给哪位总统候选人投票,故为间接选举。
1、一州为一个选举人团单位。2、初始每个州的选举人人数同该州在国会的参众议员总人数相等,全国共535人。目前,加利福尼亚州选举人票最多,达55张,得克萨斯州34张,纽约州31张,而阿拉斯加、特拉

华和怀俄明等每州只有3张。 3、1961年批准的第二十三条宪法修正案给华盛顿特区3名选举人,总统选举人因此增到538人。 4、得到超过半数选举人票(即至少获得270票)的总统候选人获胜。 5、除了缅因和内布拉斯加两个州是按普选票得票比例分配选举人票外,其余48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均实行“胜者全得”制度,即把本州的选举人票全部给予在该州获得相对多数普选票的总统候选人。 6、如果所有候选人都未能获得半数以上的选举人票,则由国会众议院从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1824年,约翰·昆西·亚当斯即在此种情况下,最后由众议院投票选举为总统。

4、朝贡体系

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雏形——畿服制度,确立——册封制度,重组——羁縻制度,鼎盛——朝贡制度,崩溃——与条约体系的碰撞。
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文化圈内,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日本江户时代即有所谓华夷变态之论,李氏朝鲜则甚以“中华”自居,视清朝为蛮夷。越南阮朝也自视为“中国”,别人为“夷”,自称“中国之于外夷,治以不”、“先王经理天下,夏不杂夷,此诚杜渐防微之意也。红毛人狡而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可其居留”。这里“中国”和“夏”就是越南,不是清朝。越南并在印度支那半岛全力“改土归流”、“以夏变夷”,强迫柬埔寨国王接受汉姓和将夷名“柴棍”改名“嘉定”(今胡志明市)等。

5、倒阁权
倒阁权亦称不信任投票权或通过谴责案权,是议会制约、监督政府的有力手段。在实行议会制的国家,议会如果不同意政府(内阁)的施政纲领、一般政策,可以提出不信任,如果这一不信任案获得议会多数通过,或者议会通过对政府的谴责案,那就表明

政府失去议会多说的支持,那么政府必须总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举行新的大选,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政府的去留。

6、公共用地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
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

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7、绝对主义国家

绝对主义国家原本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国”(马基雅维利的用语)。在西方学术界,这种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名称是absolute monarchy(德文:die absolute Monarchie),直译成中文就是“绝对君主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这种政治体制。例如,《共产党宣言》:“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7世纪和18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就是这样,它使贵族和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

“绝对君主制”一直被译成“专制君主制”或“专制君主制”(分别见1995年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第3卷,第191页;第4卷,第172页)。(参阅《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译。)

8、回归国家学派

当代西方政治学流派之一。 20世纪 60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特别是其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美国占主流地位。它们的突出特点是在解释政府活动时采取社会中心的方式。其学者们集中研究社会对政府的“输入”及作为政府对社
会分配结果的“输出”。至于政府自身,他们则权当“黑箱”搁置。多元主义的极端观点仅仅将政府视为竞争社会“利益集团的对应物”。他们都把国家当做法律规范主义研究所使用的过时概念。结构功能主义者曾试图将自己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分析非西

方国
家的政治发展,但并未取得成功,结果是不得不关注国家建设问题。塞缪尔 ·亨廷顿当时就转向分析政治制度及其自主性问题,雷恩哈德 ·本迪克斯则明确转向了以国家为研究中心的解释方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1968年,美国学者内特尔发表了《作为概念变量的国家》,提出国家的概念是不可代替的,拉开了回归国家学派兴起的序幕。 1982年 2月,美国学者在纽约召开了题为“当今国家理论研之实质”的学术谈论会。 1985年,埃文斯等人编辑出版了《让国家回归》一书,标志着国家回归学派的正式形成。

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锡德 ·斯科克波尔,内特尔,彼德 ·埃文斯,埃利克 ·诺德林格,乔尔·米格达尔,阿尔弗雷德 ·斯蒂潘,雷尔哈德 ·本迪克斯和查尔斯 ·蒂利等。国家回归学派将国家定义为对特定地域及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实行暴力控制和政
治统治的组织。这个定义虽吸收了马克思国家定义的一些内容,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斯 ·韦伯国家定义的继承和延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蒂潘对国家的定义:“绝对不能把国家等同于‘政府’。国家是一个继续不断的行政,法律和强制制度。它不仅试图构造政治实体内的市民社会和公共权力当局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试图构造市民社会中众多关键的关系。”该学派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来分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谓自主性指的就是国家机器所拥有的权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组成生产
关系的社会权力。专门研究国家能力发展的要属米格达尔。他直接受到了阿尔蒙德等人国家能力理论的影响。他认为,国家能力是“国家通过种种计划、政策和行动实现其领导人所寻求的社会变化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影响社会组织、规置社会关系、抽取资源和拨款或特定方式使用资源”等方面。回归国家学派强调了“国家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却忽视了国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其在社会中的合法性问题,或者视国家合法性为当然,批评者认为这不免有失偏颇。

9、克里斯马型权威

魅力型权威模式是指以领袖个人的品质和魅力来吸引大众并施加影响的权威形式。这种权威模式,按照韦伯的看法,程度不同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时期。而其突出作用则表现于社会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原有价值产生怀
疑,合法性的信仰丧失,这就为魅力型领袖人物提供了施展其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机会。魅力型权威的合法性支持来源于人们对领袖人物个人魅力的崇拜,这种政治合法性的输入可以通过领袖人物过渡而

被转移到新建立的政治体制上来,成为新的政治体制的合
法性依据。这种政治体制的运行往往依赖于大众情感的输入和领袖人物精神感召力的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历史地看,魅力型权威终究是一种过渡性的统治模式,因此为了长治久安,政治系统就必须借助魅力型权威所获得的合法性支持,将现有统治方式制度化,使其成为社会成员的合法性信仰。因此,魅力型权威模式迟早要发生转换,转换的方向,一般取决于魅力型领袖人物的个人意志、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因素对当前社会统治方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社会在后权威时代统治方式的不同特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的魅力型权威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等,无不是通过个人的巨大影响力使新的权威模式合法化,并进一步使其成为社会成员的合法性信仰。

10、《民主的经济理论》

本书开创性地将经济学理论思想引入政治学研究,被学术界誉为“政治科学的一部奠基性的著作”。安东尼·唐斯从政府,政党,选民的理性行为入手,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经济实质,在“理性人”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解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暂新视角,从而阐明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内在动因及其局限性。

安东尼·唐斯: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大都市政策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还曾担任兰德公司的高级分析员,以及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和大公司的顾问,并在芝加哥大学任过教。他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得博士,本书即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他写作或参与写
作了24本书和500多篇论文,其中著名的专著除了《民主的经济理论》以外,还有《内部科层制》(1967)。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为交通,住房等城市政策。

6、公共用地悲剧

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英国曾经有这样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一片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称为“公地”),无偿向牧民开放。这本来是一件造福于民的事,但由于是无偿放
牧,每个牧民都养尽可能多的牛羊。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公地牧场最终因“超载”而成为不毛之地,牧民的牛羊最终全部饿死。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

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7、绝对主义国家

绝对主义国家原本特指欧洲近代历史上继等级君主制之后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的“新君主国”(马基雅维利的用语)。在西方学术界,这种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名称是absolute monarchy(德文:die absolute Monarchie),直译成中文就是“绝对君主制”。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论述这种政治体制。例如,《共产党宣言》:“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制或绝对君主制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7世纪和18世纪的绝对君主制,就是这样,它使贵族和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

“绝对君主制”一直被译成“专制君主制”或“专制君主制”(分别见1995年新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第3卷,第191页;第4卷,第172页)。(参阅《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佩里·安德森著,刘北成译。)

8、回归国家学派

当代西方政治学流派之一。 20世纪 60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特别是其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美国占主流地位。它们的突出特点是在解释政府活动时采取社会中心的方式。其学者们集中研究社会对政府的“输入”及作为政府对社
会分配结果的“输出”。至于政府自身,他们则权当“黑箱”搁置。多元主义的极端观点仅仅将政府视为竞争社会“利益集团的对应物”。他们都把国家当做法律规范主义研究所使用的过时概念。结构功能主义者曾试图将自己的概念和方法应用于分析非西方国
家的政治发展,但并未取得成功,结果是不得不关注国家建设问题。塞缪尔 ·亨廷顿当时就转向分析政治制度及其自主性问题,雷恩哈德 ·本迪克斯则明确转向了以国家为研究中心的解释方式,起到了承前启

后的作用。 1968年,美国学者内特尔发表了《作为概念变量的国家》,提出国家的概念是不可代替的,拉开了回归国家学派兴起的序幕。 1982年 2月,美国学者在纽约召开了题为“当今国家理论研之实质”的学术谈论会。 1985年,埃文斯等人编辑出版了《让国家回归》一书,标志着国家回归学派的正式形成。

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锡德 ·斯科克波尔,内特尔,彼德 ·埃文斯,埃利克 ·诺德林格,乔尔·米格达尔,阿尔弗雷德 ·斯蒂潘,雷尔哈德 ·本迪克斯和查尔斯 ·蒂利等。国家回归学派将国家定义为对特定地域及居住于其中的人们实行暴力控制和政
治统治的组织。这个定义虽吸收了马克思国家定义的一些内容,但更多的是对马克斯 ·韦伯国家定义的继承和延展。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蒂潘对国家的定义:“绝对不能把国家等同于‘政府’。国家是一个继续不断的行政,法律和强制制度。它不仅试图构造政治实体内的市民社会和公共权力当局之间的关系,而且也试图构造市民社会中众多关键的关系。”该学派主要从两个方面,即国家自主性和国家能力。来分析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谓自主性指的就是国家机器所拥有的权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独立于组成生产
关系的社会权力。专门研究国家能力发展的要属米格达尔。他直接受到了阿尔蒙德等人国家能力理论的影响。他认为,国家能力是“国家通过种种计划、政策和行动实现其领导人所寻求的社会变化的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影响社会组织、规置社会关系、抽取资源和拨款或特定方式使用资源”等方面。回归国家学派强调了“国家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变迁中的角色”,却忽视了国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其在社会中的合法性问题,或者视国家合法性为当然,批评者认为这不免有失偏颇。

9、克里斯马型权威

魅力型权威模式是指以领袖个人的品质和魅力来吸引大众并施加影响的权威形式。这种权威模式,按照韦伯的看法,程度不同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历史时期。而其突出作用则表现于社会危机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原有价值产生怀
疑,合法性的信仰丧失,这就为魅力型领袖人物提供了施展其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机会。魅力型权威的合法性支持来源于人们对领袖人物个人魅力的崇拜,这种政治合法性的输入可以通过领袖人物过渡而被转移到新建立的政治体制上来,成为新的政治体制的合
法性依据。这种政治体制的运行往往依赖于大众情感的输入和领袖人物精神感召力的输出,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历史地看,魅力型权威终究是一种过渡

性的统治模式,因此为了长治久安,政治系统就必须借助魅力型权威所获得的合法性支持,将现有统治方式制度化,使其成为社会成员的合法性信仰。因此,魅力型权威模式迟早要发生转换,转换的方向,一般取决于魅力型领袖人物的个人意志、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因素对当前社会统治方式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社会在后权威时代统治方式的不同特点。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的魅力型权威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等等,无不是通过个人的巨大影响力使新的权威模式合法化,并进一步使其成为社会成员的合法性信仰。

10、《民主的经济理论》

本书开创性地将经济学理论思想引入政治学研究,被学术界誉为“政治科学的一部奠基性的著作”。安东尼·唐斯从政府,政党,选民的理性行为入手,分析了西方民主制度背后的经济实质,在“理性人”和“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理解公共政策和政府行为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分析西方民主制度的暂新视角,从而阐明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内在动因及其局限性。

安东尼·唐斯:美国华盛顿布鲁金斯研究所大都市政策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还曾担任兰德公司的高级分析员,以及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和大公司的顾问,并在芝加哥大学任过教。他是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得博士,本书即为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他写作或参与写
作了24本书和500多篇论文,其中著名的专著除了《民主的经济理论》以外,还有《内部科层制》(1967)。目前他的研究领域为交通,住房等城市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