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现代史(明治时期~现代)

日本近现代史(明治时期~现代)
日本近现代史(明治时期~现代)

【波斯曼會談】

日露戰爭之講和,由美國從中作協調,美國對日露戰爭中支援俄國的德國做出警告,告訴俄國若不進行講和的話德國也不會再提供援助,於是乎,而果便不得不答應講和的要求。

[波斯曼條約]

為日俄戰爭的談和所舉辦的會談,日本要求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權益、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南滿州鐵道的讓與,此外,也獲得了薩哈林半島南部的殖民權。→波斯曼條約的結成,使日本獲得了朝鮮的完全支配權,也擴展了前進中國的道路,可謂日本前進東亞所踏出的第一步。

【日本人與日俄戰爭】

[司馬遼太郎]

[與謝野晶子]

[村內鑑三]

[幸德秋水]

(二)明治的日本社會與近代化

1、足尾鑛毒事件與大逆事件

【與國家主義對抗的各種社會思想】

明治時代的日本由於文明開化與富國強兵政策逐漸趕上西方列強,日本國內的民族意識也隨之高漲,且在日清、日露戰爭時拿到最高潮;另一放面,歐美的民族主義底及個人人權的思想也隨之傳入,日本國內呈現了國家主義思潮以及個人權利實現的要求的矛盾風潮社會;而在這先進的思想影響下,掀起了社會行動,那就是足尾鑛毒事件以及大逆事件。

雖然發起了自由民權運動,但人民生活依舊貧困、也並無獲得其對於自由要求的回應,政府在成立地國憲法以及帝國議會的同時也消滅了民權運動,但這些人也將運動轉換成了另一種形式,於是乎在日本開始了社會主義運動以及成立了社會主義政黨───社會民主黨。

社會民主黨的主張是,人類平等、廢除軍隊、廢止階級制度、資本公有、公平的分配財產、參政權評等,對明治政府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思想,但是並未受到日本政府的認可,遭到了禁黨處分。

【足尾鑛毒事件】

從足尾銅山流出的硫酸銅浸入了附近的川流,使得附近的居民受到了極大的損害,調查此事件以及將實情上奏議會的議員為田中正造。但是政府做出的回應卻是強制驅離居民,居民雖然反抗,但卻遭警察強力鎮壓,田中對帝國議會以及政府感到無力,於是辭去議員身分,直接向天皇呈報這件事情(天皇直訴),當然的眉受到任何回應,最後被當作精神狀況異常者從社會被抹煞掉。

【大逆事件】

明治期間開始的社會運動與政府欲以天皇為中心成立的國家主義政策是完全對

立的,但是這些社會主義運動在知識階級間的影響的確是漸漸的持續著,如果就這樣放任不管的話,遲早會影響到一般國民層;對此政府決定對這些運動採取扼殺,也就是1910的大逆事件。

大逆事件主要是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過激派───幸德秋水,以有暗殺天皇的企圖嫌疑被逮捕處刑,以此為藉口,政府連帶的將其他社會主義運動相關的人物一併逮

捕處刑。也因此直到昭和初期之前社會運動也就沒再有大進展。

2、產業革命的開始

日清、日露戰爭時期也是日本產業革命的時代。

日本的產業革命是由政府主導的軍需產業以及紡織業為主,由1886年的銀本位制度為契機設立許多紡織及鐵道的企業開始,1897年,為了金融安定與貿易法展,確立了金本位制度。

在近代產業發達的中心裡,輕工業以紡織工業為最,1886年[澀澤榮一]設立許多紡織企業、引進紡織蒸汽機,成功的大規模經營,成為開國以來,最大的輸出產業。

鋼鐵業與民間重工業的發展,成為日後支援戰爭的巨大軍工廠,使得兵器、軍艦得以國產化。

而由於此兩個戰爭,使得(1)軍需產業得以發展(2)獲得海外殖民地(3)紡製品大量輸出,也就是說,因為戰爭以及其所需的軍備增強,讓日本的產業革命得以順利進行。不過,由於產業類別的過度偏向造成之後的一些問題,例如,因為軍需產業而在此興起的一些三井、三菱、住友等被視為軍產複合體的財閥,對政治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是造成之後日本的侵略戰爭的很大的原因。

由於軍需產業的發達,國民的生活無法向上提升,不僅如此,也有農地的荒廢的問題;雖然政府獎勵農民改養蠶,但因為輸出的價格會被國際市場左右,所以每當價格下跌的時候農民生活就十分辛苦。

3、明治的文化

【西歐文化的吸收】

(1)哲學:日本民俗學的創始者[柳田國男]、日本古典研究者[津田左右吉]。

(2)宗教:基督教的解禁以及開放,影響日本宗教界甚鉅。[內村鑑三]以基督教

精神的和平、博愛主義在日露戰爭時的反戰思想備受注目。

(3)自然科學

在明治時期最重要的文化發展中,應屬文學及藝術。

【明治的文學】

受到西歐文學的影響,開起了明治文學的新的可能性,以往日本文學都是將文語與口語分離,在此時出現了以日常會話與法的口語文所創作、言文一致的文學,

如:[二葉亭四迷]的代表作「浮雲」;此外,也有受西歐文學影響,以文章形式表現的日本文學,如[坪內逍遙]的代表作「小說神髓」。

除了前面所述,也有受歐洲自然主義影響,描述實際的民間生活以及精神的派別。被稱為日本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的文豪夏目漱石、森鷗外等文豪也在這個時期出現。

不只小說傳統的和歌、俳句也有所革新,如確立近代俳句規則的[政岡子規]、以自然主義文學的方法將和歌分派的[與謝野晶子]等。

【明治的藝術】

因為明治維新,所以在當時的傳統繪畫藝術是被否定的,不過由於歐美藝術評論家的評價而以新的形式活躍發展。

[荻原守衛]受羅登影響,從法國歸國之後發表許多作品,開啟日本近代雕刻之路。

[岡倉天心],為了日本的藝術發展而設立東京美術學校,即為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

(三)韓國併合到明治的結束

1、日韓條約與朝鮮民眾的戰鬥

[日韓條約與ハーグ密使事件]

日本的朝鮮殖民地化要從1910年的韓國併合說起,直至日後的日清、日露戰爭,都是為了日本為爭奪朝鮮的支配權的戰爭。日露戰爭之後,簽訂「日韓協約」,根據日韓協約,韓國認可日本派遣部門為韓國政府的顧問,掌握實質的政治實權,於二次協約在首爾設立「統監府」,派[伊藤博文]為第一代統監,統監及實質上韓國的統治者,若無經伊藤之同意,則韓國政府就甚麼也不能做。

對此,韓國政府當然做出了抵抗,即為ハーグ密使事件。

[ハーグ密使事件]

因為二次協約,韓國政府聯外交權也喪失了,因此也無法參與國際會議,1907年,韓國正副秘密派遣了三位韓國代表到在荷蘭的ハーグ招開的萬國和平會議,指控第二次日韓條約的不當性以及要求參與會議,但參與的西方列強並不把這當作一回事,反而觸怒了日本,伊藤博文震怒,威脅皇帝高宋退位,此件事情激怒朝鮮民眾,引發義兵鬪爭。

[伊藤博文暗殺事件]

伊藤博文是與高杉晉作一同開啟明治時代,為大久保利通死後新生的明治政府支持人物,受到日本人的敬愛。

殺害了伊藤的[安重根]其實並不只是個暗殺者,還是依得很有抱負的思想家,他在被捕後域中所寫的「東洋和平論」寫道:剝害同種鄰邦的人,一定會走上孤獨的毀滅道路;根據此所見,日本在之後歷史上被世界所孤立,國內也成為一片焦土來說似乎有些道理。對一起在東亞生存的國家而言,這位思想家在歷史上是必須的。

2、韓國併合

以字面上來看,是指日韓之間互以平等的關係,共同成為一個國家;但實際上卻是「把韓國當作日本的一部分來併合」,不只國家,連其歷史、文化、習慣全部都消滅,打算讓朝鮮民族成為日本民族,但是當然並不是真的要讓他們成為真的日本人,而是讓他們成為了二等日本國民,為此舉行創世改名、教導日語、創立日本學校、移植日本歷史使他們效忠於天皇。

為什麼日本政府不採取保護措施,而是要用這種併合政策呢?原因是由於明治以來對韓國支配政策的失敗,幾次的干涉朝鮮政府但都沒能完全成功,剩下的就只能童話他們了,因為如果同化的話他們就沒有理由抵抗日本───因為也是日本人了。

3、明治時代的結束

1912年明治天皇駕崩,沒多久日露戰爭的英雄───乃木將軍也相繼殉死。明治時代是將天皇從歷史的黑暗期中再次復活,並且將其當作國民統合的一個重要角色,因為這個角色,成功的凝聚了國家意識;對日本人來說,明治天皇是新生日本的代表。

但是以天皇為中心統治日本的政府體制與明治時代的維新、從外國流入的自由思想以及日本的近代社會是相衝突且矛盾的,但是為了能趕上歐美列強,「前晉代的天皇制」是不得不存在的,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才是明治時期日本的特色。

美國司令官馬克瑟斯十分清楚此體制的矛盾,於是在日本經國主義解體之後創建了[象徵天皇制]的新體制。

三、大正的日本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大正時期

大正時期的日本是以帝國主義國家活耀於世界,明治時期的產業革命的成果終於影響到民間,都市勞動者的消費生活開始萌芽,因為經濟開始有點餘裕,所以也開始有文化需求,於是產生大眾文化。另外,明治時代民主主義權利實現的追求也在這個時代大大的發展,也就是大正民主運動;雖然如此,在這之後日本還是步上了侵略戰爭與軍國主義國家的道路上。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

1、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日本

事實上,戰場是以歐洲為中心,而這些參戰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分割世界中的殖民地而戰,日本、美國也為了這個目的,所以即使與戰爭沒有直接關係也還是參戰了。

對日本而言這是個絕佳的機會,(1)沒有直接禍及戰場(2)歐美列強因為將注意力集中於戰事上,比較沒有餘力管東亞的事情,東亞形同空城狀態,因此日本想趁此機會擴大在亞洲的勢力。

[對華21條要求]

在大戰開始後,日本隨即以英日同盟為理由對德國宣戰,於是對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膠州灣租借地與其在南洋的領地出兵,然後為了能將這些地方占為己有,日本對中國政府(中華民國政府)提出了「21箇条要求」(對華21條要求),為穩固其將來進軍中國的腳步:

(1)將日本所占領的德國在中國山東省的租借權讓給日本。

(2)延長大連、旅順的男滿州鐵道的租借期限。

(3)讓日本人的顧問進入中國政府。

對於此要求,中華民國政府袁世凱強硬的拒絕,並且向歐洲各列強請求壓制日本,但是列強對日本的舉動採取了默認的態度,孤立無援的中國只好被迫接受日本的要求;中國政府的態度觸怒了其國內人民,引起國內民眾激烈的抗日運動,由此次的抗日運動開始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抗外意識,算是為日後一連串的抗日活動起了開頭。

2、日本的軍需景氣

趁亂打劫的日本得到中國以及南太平洋的支配權,經濟也因此而受惠,帶起了[成金景氣]的風潮。

明治以後日本的經濟基本上是以戰爭來支持的,,其中又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代表,由於戰場主要在歐洲,所以世界主要工業國的歐洲各國的生產停擺,也因此工業製品的製作訂單也就轉到了日本,在這之前的歐洲工業輸出獨佔圈也終於外放到了亞洲,也開放日本製品的進入。因此讓大戰前因為過量輸入而造成經濟危機的日本因為輸出而使經濟有大幅成長。

[船成金]

因為戰爭,造成世界船隻的不足,造成海運熱潮以及海運業興起,稱之為船成金。1916年到1919年的三年內,經濟突飛的成長,雖然還沒到引起泡沫經濟的程度,但也被稱作[溫室景氣],只不過是一時的現象罷了。

在明治時期形成的著名財閥有,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的四財閥,形成銀行的背後雄厚的金融資本支持,支配了日本經濟。

[成金]

成金原本的意思,是只將棋中進入到敵陣後的棋子根據使用方法能夠反將對方一軍的意思,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存在也可以因為使用得宜而突然變成最強的存在。在明治時期被用來稱做那些努力了很久也無法成為有錢人的人們因為幸運的得到了機會而禿然變成了有錢人的人們。在第一次大沾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鈴木商店;而在現代日本的代表則為日立企業。

3、俄羅斯革命與第一次大戰的終結

1917年俄國國內開始革命,俄羅斯帝國崩毀,改名為社會主以共和國(蘇聯),國內推行社會主義改革,對各國發表為世界和平的實現,應秉持著「無併合、無賠償、民族自決」的原則宣言。發表宣言的同時,蘇維埃政府也為了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跟開始德國交涉,付了巨額賠償金以及領土的分割才達成講和,講和結束之後,其國內的社會主義改革便開始向外推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社會改革的推動。

[社會主義改革]

土地均分、財產共有、產業國有化,所有的學校、醫院也公營化。此社會主義革命的推出,引起世界激烈的反應,特別是西方列強有強烈的反彈。

4、俄國革命干涉戰爭與日本的西伯利亞出兵

[日本的西伯利亞出兵(干涉戰爭)]

俄國革命誕生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國內也採取資本主義社會,對當時以資本主義為主流的各國而言是極大的震撼,連帶影響了國內各階層,國內社會也出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聲音,各國政府為防止俄國的這波革命思潮影響到自己國內,於是出現了反俄羅斯革命的國際聯合組織。其中,日本不只有支援,甚至還派了自國的軍隊投入到這場干涉戰爭裡,但是日本這麼作是別有居心的,因為這是擴大日本在亞洲領土的好機會。美日兩國締結密約,約定了有關戰爭後西伯利亞土地的分割,各取所欲。

但是日美兩國的預期失敗,西伯利亞的支配十分的困難,而且不只東西伯利亞人民、中國東北部以及朝鮮北部的人民也群起抵抗。

[五四運動]

有北京學生發起對日本侵略中國的抗議愛國運動,緊接著在這之後發展成為學生、勞動者、商店的[三罷鬪爭],對中國與日本以及帝國主義列強的從屬外交和軍閥政府的反對運動;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認可了這些侵略者的話中國將會沒有未來,也因此,抗日活動迅速在中國國內蔓延開來。

[米騷動]

西伯利亞的出兵引發日本國內大事件,也就是米騷動。從1918年的西伯利亞出兵宣言以來物價急速上升,特別是米的價格,這是因為出兵時軍隊的米需求大增,而預見此利益的商人們紛紛囤積米糧,哄抬價格,打算投機賺取暴利,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原本就因為丈夫以及孩子被徵兵的人民們的不滿爆發開來,引發[富山的女房一揆],此運動瞬間波及全國,擴大發展成無法鎮壓的程度。當時的新聞報紙也好意的為這件事情以「生活窮困者的反亂」報導,使暴動更加擴大。政府對此派出了軍隊進行強行鎮壓,對逮捕的大量相關人員採取「嚴罰主義」,對新聞做出禁止發行處分,於是到1945年日本戰敗之前,新聞上就不曾再出現有關對政府以及軍隊批判有關的報導了。

→對於西伯利亞的出兵,日本政府承認軍方的失敗,對國民隱瞞實情、鎮壓民眾

的反彈、剝奪報導的自由等,都是引領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發展以及侵略戰爭的道路。

[國際聯盟的誕生]

美國總理威爾遜為消除大國在利害關係中所帶來的影響,實現世界和平,於是設立的國際聯盟。為防止戰爭,使各國能相互協調,於是世界上第一個成立的世界會議就此成立。

[華盛頓會議]

[華盛頓體制]

(三)大正民主運動

1、政黨內閣的產生以及普選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世界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除了對世界政治有很大的影響,對各國的政治社會也有很大的影響。

(1)因俄國革命而有社會主義政權的產生。

(2)戰後的軍事減縮、國際協調等為了世界和平所採取的一連串行動。

其中,世界各國內的勞動運動以及民主主義等權利要求因為俄國革命的社會主義運動而被活化,面對擋不住的趨勢,各國政府也將一部分的要求納入了政策中,例如以工會的認可、社會福祉制度的設立、普通選舉的導入以及縮減軍事預算等的形式呈現。

[大正民主運動與民本主義]

此時日本的政治、社會、文化也隨民主主義的訴求有大動作的變化。又被稱作大正民主運動。這一連串運動的中心思想為吉野作造所倡導的民本主義以及美濃部達吉的天皇機關說。

[吉野作造]

由自由民權運動中自由主義的民主主義為中心思想,提出「日本是以天皇為君主而受人民景仰崇拜著,所以天皇的根本,是須以國民為中心去運行政治、社會」以民本主義角度所創造的新說法,主張天皇制與名主主義並無矛盾,在實質上仍

舊是民主主義的社會。

[美濃部達吉]

為了使吉野的思想能在帝國憲法下實現,在政治制度方面,美濃部提出了「天皇機關說」,其主要內涵為:雖然帝國憲法是以天皇為國家元首,而且天皇為神聖不可侵,但實際上,天皇並未親自統治,實際的政治是由國會與政府推動運行,天皇指是負責監督,雖然如此,但決定還是將由天皇來下達。

[護憲運動]

自日清、日露戰爭以來,日本的軍隊也跟著擴大,其所增加的龐大支出壓迫著政府的財政,再加上朝鮮併合與進軍中國,軍事費不降反增,雖然國民要求政府縮減軍隊以及減稅,但都被政府給無視;在這個被情形之下,展開了護憲運動。護憲運動是根據地國憲法所成立之帝國議會的議員們對由天皇所任命組織的政府無視民眾所提出的訴求,對此雙方展開針對帝國憲法的對抗運動。

[護憲派]

認為應以占議會多數的政黨組成內閣,由天皇任命,這才是帝國憲法的真諦。他們認為,以能夠聽取國民的聲音,了解人民的生活的代表為政治的中心,才能夠有好的政治,而任命這些人則是天皇的工作;支持他們的人們廣遍全國,使得軍部出身的首相們無法繼續擴大軍備。

使此主張拍板定案的事件是「シーメンス事件」,海軍軍人的貪污事件,被國民發覺之後立即引發國民對軍隊的不滿,也使得難以再任命軍人為首相。

[原敬]

又被稱做平民宰相,為平息民眾的怒意,任命政友會總裁原敬為首相,也是日本史上第一次的「政黨內閣」,內閣成員是由民間代表所組織,此政黨內閣的成立可以說是大正民主運動的主要成果。

可惜的是原內閣在後來因為貪汙事件而解散,又再度恢復成非政黨內閣。

[普選運動要求]

運行護憲運動的人們在政黨內閣之後所要求的即是「普通選舉」,期望透過普通選舉讓國會議員全部是藉由國民的意思遴選出來,然後再從這些議員中選出首相來運作政治,這樣才是真正的民主政治。

普通選舉的實施是在加藤高明擔任首相任內落實,規定25歲以上的男子有選舉

權、30歲以上的男子有被選舉權。

[治安維持法]

加藤內閣任內成立之法案,治安維持法對於日本國體(以天皇制為基礎建立國家)的變革以及禁止否定私有財產制的社會主義運動及其團體,在這之後,治安維持法也被用於壓制自由主義者以及反戰和平運動。

2、興盛的社會運動

[自由教育運動]

是日本第一個針對公教育內容做出反應的運動。明治的學校教育───公教育,是以皇民化教育為目標,也就是說是為了栽培國民成為能有用於國家的角色的教育;對此,自由教育運動主張「教育為個人的確立」為主要目的。

提倡學校不應該是老師單方面的教授,學生個人的自由想像也是很重要的,以實現個性的尊重、自主的活動、自由的想像為目標成立了許多新小學。其先驅者為[澤柳正太郎],成立了成城小學校,而後也陸續有許多私立學校興起,施行其獨特的教育。這些皆總稱為大正自由教育運動,這些私立學校在現在也持續的實行著其獨特的教育方式以對抗公教育。

3、大眾文化與都市生活的變化

由於日露戰爭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使得日本的軍需景氣更加活躍,因為人口向都市集中而產生新的「都市市民層」,也因為景氣變好加上高就學率,都市民眾有了文化的需求,於是產生了新的大眾文化。

[大眾文化]

(1)雜誌文化:以往昂貴的書籍因為開始大量出版所以價格壓低,讀者成推廣至

一般民眾,形成大眾讀書層。

(2)情報文化:廣播放送開始是影響情報文化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又稱為媒體文

化(マスコミ文化),透過廣播,除了帶給民眾娛樂,同時也讓日本文化有了統一性;廣播在日後軍國主義時期也被政府用來作為洗腦大眾,控制思想的工具。

[藝術]

(1)文學:這時文學分派的重點與明治時期的純文學不同在於是以大眾文學為派

別發展。[鈴木三重吉]的童話集「紅鳥」開始開啟了童話文學,其抱持著「為使孩子們的想像更加發達而由此開創通往未來道路」的信念,是大正民主運動中有關兒童教育心思想萌生的成果。

(2)美術:音樂方面,除了廣播,錄音機機的發明也帶動音樂的普及;繪畫方面,

此時又稱做「大正羅曼」,大眾派別著名代表人物為[竹久夢二],以現代的插畫繪畫手法將大正人們的文化生活如夢般的呈現出來,特別是其所描繪的女性容貌及姿態,使其所繪之女性圖畫又被稱做美人畫。

(3)戲劇:開始有「電影」出現,一直到電視出現之前都獨佔大眾娛樂之王的寶

座。

[都市生活的變化]

關東大震災後於東京的郊區發展了和洋折衷的「文化住宅」,在車站也開始興建百貨公司;女性也開始投入社會。

但是,大部份的大眾文化都是以都市為中心而流行,實際上並未影響到占大多數的農村地區,雖然如此,廣播、報紙、雜誌還是有普及至農村,也因此使農村的年輕人對都是有了憧憬,於是紛紛進入都市,造成農村人口大量外流,都市人口大增,就業困難度增加,使得都市的所得差距逐漸拉大。真正享受都市大眾文化以及文化生活的,其實只有高學歷的大企業工作者或是一些「中流階層」罷了。

4、關東大地震與金融恐慌

關東大震災不只是人、務,連經濟上遭受極大損害,震災復興需要加上災前經氣不景氣,使日本政府增加極大的財政負擔,家上民眾自身也需要錢來重建家園,因此也無法從民眾身上索取額外的資金;在這種情形之下,許多公司、甚至連因為軍需景氣而快速竄起的鈴木商店都相繼倒閉,還有與鈴木商店最大的合作夥伴台灣銀行也面臨破產危機,企業與金融機關的連鎖倒閉使得日本經濟一瞬間陷入危機,造成金融恐慌。

大正末期經戰後恐慌、關東大震災、金融恐慌等變異後只剩下實力堅強的事物,也就是從藉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力而創的三井、三菱、住友等三大財團,此三大集團的適者生存成為之後支持著日本經濟的重要角色,也是從此時開始,財團、軍隊、政府的相結合,使日本步向昭和的侵略戰爭時代。

(四)昭和時期的日本與亞洲、太平洋戰爭

1、軍隊的崛起到滿州事變

(1)金解禁與世界恐慌

大正的日本的經濟發展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需景氣而帶動,戰爭結束之後其景氣就開始衰退,及戰後恐慌,戰後恐慌又加上關東大震災讓日本經濟痛上加痛;對昭和時代來說,最大的課題是克服經濟的不景氣,為此則需要以輸出的擴大來平衡貿易收支,但是,因為戰後恐慌的關係使得日本的輸出減少、貿易赤字的增加,日圓暴跌,為了阻止日圓繼續跌價,必須提升日圓在國際上的信用以及以日圓進行安定的國際貿易為首要考量,為此,日本政府在對外貿易的部分又回復金本位制,也就是「金解禁」政策,透過讓日圓與金市場做結合以安定日圓。

(2)財政改革與軍隊的抵抗

浜口雄幸內閣在實施金解禁的時候也同時打出與中國友好的外交方針,但遭到軍隊強力的反對,軍方以軍縮條約為「干預統帥權」之理由來指謫政府;而後又因為因應1929年之經濟大恐慌日圓暴跌所採取之金解禁政策造成一時之間的輸出不振(円高影響),各產業紛紛倒閉,為了整體經濟,最後存留下來的財團與軍隊開始合作,使日本邁向往後的侵略主義及戰爭時代。

2、從滿州事變到侵略中國

中國於1911年由孫文領導的辛亥革命推凡清朝,雖然成立了中華民國,但是革命軍的力量也因此削弱,北方軍閥的袁世凱趁此機會奪權成為大總統,其死後,國內進入軍閥鬥爭的時代;日本因為覬覦支配滿州所以十分關注中國的動靜,在蔣介石北伐時出兵山東支援張作霖軍而與國民軍正面衝突,在之後引發了「張作霖暴殺事件」,惹怒張學良(張作霖之子)。

日本國內在經濟政策的失敗之後便一口氣倒向侵略方針,由軍隊當權,政府的權力漸漸削弱,在當時對日本國民來說,靠軍方的力量來侵略占領滿州及朝鮮是唯一能使日本走出經濟低靡的窘境。

(1)柳條湖事件與滿洲事變

[柳条湖事變](918事件)

為引發滿州事變的開端事件,是日本軍方的陰謀,關東軍先是引起鐵道爆破,再以因爆破受到被害為藉口先是占領奉天,然後進行全面性的攻擊。

[滿州事變]

柳条湖事件之後,軍隊欲占領滿州當作基地,日本政府對此決定採取不擴大方針,但是軍方一意孤行,不受政府控制繼續發動攻勢,中國也從此進入了15年太平洋戰爭。

面對日本軍方的侵略,中國方當時採取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於是並沒把心力放在對抗日軍,這樣的無抵抗讓日本軍更順利的擴大了占領範圍。

[小日本主義]

由石橋湛山提出,認為要從世界恐慌中脫出只有從戰爭或是社會主義改革,對於當時「滿蒙是日本(經濟)生命線」的說法提出了小日本主義的反對看法,應該棄滿州,並讓朝鮮與台灣自由,讓世界上弱小的國家都信賴並且臣服,讓日本在世界道德上站穩腳步,這樣的話就絕對不會引起戰爭,這樣也可以省下花費在軍備上的大量金錢。

(3)滿州國與退出國際聯盟

[上海事變]

日本但領滿洲的行為受到了國際的譴責,對歐美各國來說,他們的市場被日本強行奪走,為了確保他們的圈內經濟,於是決定對日本採取強勢的態度。面對如此批判聲浪,日本想占領滿州只剩下建立傀儡政府一方法而已,表面上是滿州政府但實質上是由日本所統治的方式;與當初建立朝鮮的傀儡政府一樣,日本軍方收買中國人殺害日本僧侶,然後以此為藉口對中國的上海發動攻擊,吉為上海事變。中國政府向歐洲列強控訴日本的行為,這次各列強中於也無法放縱日本的行為,於是英美法三國與國際聯盟進行停戰勸告,日本因而撤兵。

[滿州國]

雖然日本看起來是進行了沒用的戰爭,但實際上趁個列強把注意力放在上海石,背地裡也持續進行著滿州國計畫,首先為顯示滿州國的民族正統性,他們挑選了清朝最後的皇帝溥儀為滿州國領導者。滿州國的建國理念為建造五族共和、王道樂土的國家,表面上雖是如此,但實際上卻是完全被日本所支配的傀儡國家。

[リットン調查團]

於日本這一連串的侵略行為,中華民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提出抗議,國際聯盟派出リットン為首之調查團針對柳条湖事件以及感洲國。最後作出報告:

(1)滿州事變發生的有關於最初鐵路爆破事件並不是中國方所引起的。

(2)滿州國不是滿州人民自發性的獨立運動,而是由日本軍所引發起的。

根據此,他們不認可日本自滿州事變以來的舉動,並要求日本撤兵;日本在知道這份報告聲明後與滿洲國簽訂了「日滿協定書」,擅自的以滿州國以國家身分代表承認了這份協議。

[日本退出國際聯盟]

四本藉著國際聯盟請求退兵著機會順勢退出了國際聯盟,其與之後退出的德國、義大利一同結成,走向世界戰爭的道路。

(4)滿州國支配的實情

[萬人坑]

[平頂山事件]

[731部隊]

3、從軍隊獨裁到中日戰爭

(1)軍隊獨裁之路

[五一五事件]

為日本第一起正式的軍事政變。

[二二六事件]

(2)中日戰爭的爆發

[盧溝橋事件]

在中國共產黨勢力壯大,並且與國民黨合作以對抗日本軍的情勢下,日本為鞏固在華北勢力以侵略全中國,於是引發盧溝橋事變:日本軍於盧溝橋附近進行夜間演習,其中有一位士兵沒有準時唱名而被認為是中國方的小手段,日本軍以此為由向中國發動攻擊,此即為引發中日戰爭的開端盧溝橋事件。

針對此攻擊事件,日本國內採取不擴大方針,起初並未演變成中日全面戰爭,是

日本軍中的強硬派為擴大戰爭而利用了這件事情。

[中日戰爭]

因為強硬派軍人的主張,強硬的改變了政府原本的不擴大方針,派送了日本大軍到中國,打算從華北開始一口氣進軍占領到華中。

[南京大屠殺]

[汪兆銘政府]

面對日本的進軍舉動,中國政府向國際聯盟求援且被允諾,形成日本與以美英為中心的歐洲列強對立的局勢,日本為脫出此困境,決定無視中國的正式政府而製作另一個「清日政府」來支配中國,於是在南京成立了「汪兆銘政府」之傀儡政府,不過中國人民早已對日本的侵略感到十分憤怒,根本不信服這個政府,相反的,汪兆銘這府反而促進中國國內的抗日運動以中日戰爭的發展。

(3)日本的北進論以及ノモンハン事件

[北進政策]

[ノモンハン]

[南進政策的轉換]

(5)戰時體制的推進到戰時法西斯國家

[治安維持法與左派的壓制]

隨著滿州事變、中日戰爭以及進軍中國的發展,國內的戰爭體制也隨軍隊及政府而改變,首先是開始壓制反對戰爭體制的勢力;對於想強化戰爭體制之一方來說,共產主義、自由主義的存在都是一種阻礙,於此,「治安維持法」便發揮了作用。

[治安維持法]

是大正時期隨著普通選舉實施所制定,而後內容被強化,被當作處置進行社會運動或組織的結成成員的最高刑責,政府利用治安維持法一口氣處置許多以共產活動家為中心的左派活動家,使得許多勞動運動、文化運動都受到了毀壞性的即大打擊,也因為如此,戰前有關共產黨運動幾乎銷聲匿跡。

[天皇機關說與京大滝川事件]

鎮壓左派勢力之後接著就輪到自由主義者以及反戰運動家。自由主義者以及反戰

運動家除了反對戰爭,也反對過度崇拜天皇;政府和軍隊首先針對的是天皇機關說的美濃部達吉博士。

[天皇機關說事件]

由美濃部達吉所提出,其身為貴族院議員在社會上具有相當地位,且此思想在當時的政治學家或政黨學者中為相當前衛。

軍方針對的不只美濃部達吉博士,也盯上了為天皇機關說作法律解釋的滝川幸辰博士。[京大滝川事件]

[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

在政府的一連串舉動中,勞動運動也漸漸偏向國家主義,成為為協助戰爭政策的勞動報國運動。

為了使反對派的人們能夠一同協助戰爭,於是決定實施「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以舉國一致、盡忠報國、堅忍持久為宗旨,也就是,所有國民居為國間奮鬥到最後,不管多麼困苦也都要忍耐承受下來的運動,具體的方式為,參拜神社、殉職者們的吊靈祭、殉職軍人家族的慰問、出征士兵的歡送等等的強制活動,此外,也限制國民的日常生活必須節約,不能過於奢華,如廢物利用、獎勵步行、禁菸禁酒等等。

[大東亞共榮圈]

[國家總動員法]

為了強制國民配合戰爭體制而有了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而為了使產業以及組織也能夠配合戰爭體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比较研究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时间几乎同时,但两国的运动结果却截然不同。明治 维新的成功,使日本由弱小 走向强大;洋务运动的失败, 使中国无法摆脱被殖民的境 遇。不论结果如何,两国改 革措施的对比,可以让我们 更加清楚的认识明治维新成功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和得到启示。 一、改革前社会背景的差异 当时的日本与中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阶级都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日本在唐朝时学习中国的制度,但有两样没有学习,一样是科举制度,一样是宦官制度。因此,日本的四个阶级无法相互转换,而中国的可以。在日本,武士阶级即为士,享有众多特权,并且世袭罔替,子孙后代都能成为武士。武士又分有多个等级,且中、下级武士无法升为上级武士。并且由于中、下级武士俸禄较低,使他们处于被上级武士剥削的境遇。中国的四个阶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工、农、商三个阶级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士,并且士的身份地位是不

可能世袭罔替的。因此,科举制把任何对统治阶级不满的力量都转化成了拥护统治阶级的力量。而且,中国的士是可以逐步升迁的,即从无利益者变成既得利益者。当时日本是领主土地所有,土地不能买卖,所以地主也是受压迫的。而中国的地主是土地所有者,是既得利益者。因此,当时日本统治阶级的地位并不是稳定的,是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随时都有可能被中、下级武士和地主推翻的危险。反观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统治阶级地位依然稳固。被推翻的危险相比日本小得多。 二、行政改革措施的差异对比 两场运动在方式和内容上有其相似的地方。第一,它们都是先由国家出资,从国外引进大机器生产,投入资金最大的工业都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企业。第二,为适应近代化的需要,它们都开始了新式文化教育的创办。但是,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异。 第一个差异是洋务运动虽然在生产力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却不变革封建制度,企图搞中体西用。而日本则是在制度变革基础上建立地主资产阶级的新政权,由新政权推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保证近代化的顺利进行。洋务运动兴起时,清政府虽然屡遭列强打击,国内农民起义不断。但是它仍然牢牢地控制着对全国的统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制。虽然鸦片战争的失败使自大的国人受到极大的刺激,但是国人依然认为“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的官僚是绝对不可能去思考如何改变封建时代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日本则不一样,明治维新前,幕府统治已成众矢之的,陷入极端孤立地位,在封建营垒中分化出一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日本近现代史》课堂版提纲 主要参考书目: 1、吕万和著:《简明日本近代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宋成有著:《新编日本近代史》, 2、(日)远山茂树等著,邹有恒等译:《日本近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 4、安德鲁·戈登著,李朝津译:《二十世纪日本:从德川时代到 现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04年9月版(此书获美国普利策大奖) 6、(日)历史研究委员会编:《大东亚战争的总结》,新华出版社97年12月版 7、(日)福武直著:《日本社会结构》,广东人民出版社82年10月 8、(日)中村政则著,张英莉译:《日本战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吴学义等编:《当代中日关系(1945—1994)》,时事出版社。 10、张声振等著:《中日关系史(主要是卷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大隈重信撰:《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

版社2007年版。 12、(清)黄遵宪著,吴振清等点校整理:《日本国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日)信夫清三郎著:《日本外交史》(上、下),商务印书馆 14、俞辛焞(tun)著:《日本近代外交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5、殷燕军著:《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周颂伦著:《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1905—193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7、蒋立峰、汤重南主编:《日本军国主义论》,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8、沈予著:《日本大陆政策史(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日本明治维新代表人物的简介

日本明治维新代表人物的简介 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所进行的的现代化改革运动,下面是由为你提供的日本明治维新代表人物的简介,希望能帮助到你。 日本明治维新代表人物的简介木户孝允,塬名桂小五郎,出生在日本的最西端长州藩。 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人物,维新叁杰之一。 从记载的木户孝允简介中可以知道,他在幼年的时候,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也很小,所以选择招婿入门,来继承家业。 但木户却出人意料长大成人,而且很有自己的理想抱负,不仅学习了剑道和西方军事理论,甚至还有一颗去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的梦想。 在木户孝允简介中记述最多的,就是他在政治领域的作为了。 出身剑道的豪气少年,在求学阶段结识了各式各样的人,这其中有不少都成为他的挚友,也带领他一步步投身政治活动,为国家的未来献出自己的青春。 在经过一系列的征讨幕府活动后,由他和其他维新人士拥护的明治政府得以建立。期间木户还组织起草了五条誓约,逐渐成为明治政府的核心人物。

明治维新的成功让日本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国力大大提升,而木户孝允作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之一,对日本的贡献非常大。虽然在和别人政见不合的时候,他感到失望,选择回到故乡休息。 但是当政府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去,继续为国家效力。在西南战争时期,病重的木户毅然决然选择前往西乡,在弥留之际还在忧心战事。根据木户孝允简介可知,他只活了45岁,但一生都致力于维护长州藩和国家的利益,即使二者有利益冲突,他都尽全力平复。 日本明治维新代表人物的成就木户孝允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个优秀的武士。在日本近代的历史人物中,木户孝允成就斐然,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与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一起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他一生致力于日本政治运动,主张西式强国,为日本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美国的军舰驶进日本港口,史称“黑船事件”,木户孝允对西方军事的先进性有了深刻的认知。他从一个教授剑术的塾头,成为一个放眼国家和世界的政治家。木户孝允倡导尊王攘夷运动,就是力排外侮、尊奉天皇。他后来成为倒幕运动的核心。他秘密联络各方倒幕势力,决定性地粉碎了幕府对他所代表的长州藩的讨伐。 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划时代的明治政府成立。在新政府中,木户孝允成就依然令人瞩目,他一直身居高位,主持起草《五条誓文》,强调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发展经济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等治国纲领,著名的“奉返版籍”、“废藩置县”即是要各地方向天皇交

日本现代文学流派

日本现代文学流派 作者:霍祥会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8期 摘要: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社会经济生活步入相对稳定期。在这一背景下,文学的创作也逐渐从对战争的批判、反省、对政治与文学、人与组织等关系的认识这类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表现,转为对日常的现实生活、平凡人生的描写。“第三新人”派作家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是这一文学变化的代表性事件。本论文拟从“第三新人”派的发展、特征、代表作家以及与“战后派”的比较等方面对该流派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第三新人”派;代表作家;特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4-0046-02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4.032 一、“第三新人”派的定义和名称由来 日本“第三新人”派是指继日本“第一次战后派”和“第二次战后派”后,相继登上文坛的文学新人群体。该流派并没有像其它派别的作家那样组成文艺团体或出同人杂志,只是由于他们登上文坛的时间相近,文学风格类似,才被称为“群体”。一般认为,该流派的代表作家有安冈章太郎、吉行淳之介、小岛信夫、庄野润三、远藤周作等。 “第三新人”派的名称由来和日本“战后派”有很深的关系。1946年登场的新人作家,如野间宏、梅崎春生、椎名麟三、武田泰淳、埴谷雄高等,被称为战后派的“第一批新人”(即第一次战后派);紧接着1948年逐步進入文坛的大冈升平、安部公房、堀田善卫、三岛由纪夫等新人作家,被称为战后派的“第二批新人”(即第二次战后派)。1950年以后,又有一批新人作家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日本文学评论家山本健吉在1953年1月的杂志《文学界》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第三批新人”的文章。后来,“第三批新人”这一提法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它不再是指“战后派”的新人,而是指一个独立的新的文学流派。 二、“第三新人”派的兴起背景和发展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日本成为美国的军需品供给地。受二战影响不景气的日本经济,由此开始逐步恢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活也慢慢安定下来,一般意义上的“战后”宣告结束,日本社会进入战后的正常发展时期。在文坛上,描写战争的作品退居次席,反映人们日常生活和战后思想转换的作品逐渐成为主流。也就是说,文学创作由对战争的批判和反省、对人的存在的探究、对政治和文学的关系的探讨这一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表现转向对日常的现实生活、平凡人生的描写。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发展 摘要: 太平洋西岸的一个岛国,与亚洲大陆隔海相望。从17世纪初开始, 这个贫弱的落后的封建小国紧锁门户,度过了200多年闭关自守的时光。但是,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到来了。这个东方岛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也迎来了弃旧图新的机遇。 关键词:明治维新军国主义 后来日本成为世界大国俱乐部中唯一的一个东方国家。日本的铁蹄践踏了亚洲的许多国家,日本的野蛮和凶残让世界为之震惊。“大日本帝国”最终在战争的疯狂中败亡。 但日本又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站了起来,从1968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 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引起无数争议。 明治维新铺就现代化之路 与中国一样,日本在19世纪中叶以前一直与世隔绝。19世纪中叶,美国政府强迫日本于1854年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强行打开了日本门户。 对日本来说,这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从此,面对强大的西方世界,日本开始进行一场为赶超强国而进行的、最彻底的学习。 19世纪中叶,内忧外患引发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日本从此走上富国强兵的资本主义道路。1868年4月6日,明治天皇发布了带有临时 约法性质的《五条誓文》,成为明治政府改革的基本纲领。

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已经形成。废藩置县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建立现代化国家,日本政府将“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和“富国强兵”三大政策作为建国的指导方针。 军国主义体制形成毒瘤 “殖产兴业”,就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874年,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它为日本资本主义确立了实行资本主义化的根本方针。根据这一方针,日本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加速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大办官营企业,由国家资本率先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然后以低价、长期分期偿付的方式出售这些企业,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十余年发展,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已几乎席卷日本一切工业部门。 “文明开化”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和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为了实现国民的文明开化,政府取消了以儒学为中心的封建教育,效法西方建立起包括小学、中学和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富国强兵”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进行军制改革,建立常备军。1873年,兵部省发布征兵令,实行征兵制。他们在德国军事代表团的帮助下征募了一支陆军部队;在英国人的指导下建立了一小支海军部队。1978年,日本形成了陆军省、参谋本部、监军本部三大军事部门。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内阁之外,直接隶属于天皇。 这种体制形成以后,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军部直接秉承天皇旨意,不断干涉政治,独断专行的恶劣后果,并且把日本推上了不断发动战争、侵略邻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日本“维新三杰”发起的明治维新是日本避免沦为欧洲殖民地的转折点,它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国家。由于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因此,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一开始就带有鲜明的军事特征,使日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崛起后走上侵略路脱亚入欧要扩张 在完成自身的现代化之后,日本开始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生涯。只要看看日本的好战传统,看看它的军事领导人自古就享有的巨大威望,这一点也就毫不奇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 程 论 文 学号: 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

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比拟。在运动中,教育制度的改革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自此以后,日本的教育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本文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进行分析,从而探寻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 正文: 19世纪中叶,日本进行的明治维新运动改变了日本的命运使其完全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大原因得益于其“文明开化”之实施。用日本学者的话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一、教育改革的背景 日本在明治时代之前,属于江户时代,由德川幕府把持统治权。为了巩固德川在政治上的领导权,幕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便对对外贸易和同外国交往上进行隔绝。这一政策使日本完全与外界断绝往来,国家的发展也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在此情况下,国内人民在教育上受到儒学和佛学的思想专控,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人的利益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引起人民普遍的不满,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也存在危机,下级武士的处境日益贫困,幕府又实行高压性措施,整个幕府统治陷入瘫痪之中。同时,国外环境也并不安宁,1853年美国的

坚船利炮撞开了日本的大门,是日本面临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威胁。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推翻了幕府统治。为了摆脱外来的威胁,以及改变日本国内混乱的局面,明治天皇携政府中的有志之士,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二、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西学东鉴 明治天皇重用改革名臣岩昌具视、木户孝允、森有礼以及教育名家福泽谕吉等,都充分认识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先进文明在推动日本发展和变革中的巨大力量。因而,在他们的大倡导和鼓励下,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一)、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明治之前的幕府统治时期,就已经认识到留学的重要性。1862年,幕府和各藩曾派遣了学生赴英国、荷兰等国留学。明治政府教育改革的首选便是打开国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1868年,明治政府发布《五条誓文》把“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列为基本国策之一,并采取积极的实践。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庞大的代表团出访欧美,表明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迫切心情。此次访问成为日本之后的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并开启了日本的留学之风。初期,由于日本政府缺乏经验,选拔不严,使得留学成果并不显著。后来,逐渐改进,使留学生回国后,能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聘请外国专家,致力于国内教育。 明治年间,政府雇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从事国内的各个领域的工作。以希望将外国先进的知识技术传入日本。为了使他们长期留在日本,给这些外国专家的待遇也相当优厚。例如,当时日本的高等学府——东京大学给与外籍专家的薪俸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次の作品の読み方(平仮名)と作者名を書きなさい。 1安愚楽鍋()(作者) 2不如帰()(作者) 3金色夜叉()(作者) 4佳人之奇遇()(作者) 5当世書生気質()(作者) 6太陽のない街()(作者) 7路傍の石()(作者) 8不如帰()(作者) 9山椒魚()(作者) 10金閣寺()(作者) ニ、次の作品は雑然と並べてある。それぞれ作者に当たる作品を選びなさい。1.武者小路実篤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五重塔B古都Cお目出たき人D田舎教師2.芥川龍之介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路傍の石B細雪C友情D鼻 3.幸田露伴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不如帰B五重塔C金色夜叉D平凡4.国木田独歩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若菜集B武蔵野C草枕D高瀬舟5.志賀直哉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城の崎にてB山椒大夫C或る女D俘虜記6.安部公房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人間失格B壁C沈黙D黒い雨7.徳富蘆花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照葉狂言B自然と人生C武蔵野D高野聖8.井伏鱒二の作品を次から一つ選びなさい。

A山の音B斜陽C暗い雨D山椒大夫9.次の中から転向文学といわれる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生活の探求B蒼氓C走れメロスD麦と兵隊10.次の中から野間宏の作品を一つ選びなさい。 A村の家B沈黙C暗い絵D壁 三言文一致運動に関わった作家を三人挙げ、その人の書いた言文一致体小説をそれぞれ一つ書きなさい。 五次の文章を読んで、後の問いに答えなさい。 (1)次の文章のカッコに当てはまるものを後の選択肢群から選びなさい。文明開化は文化の西欧化をも意味し、日本の文学もまた西欧の作品と肩を並べられるものを目指そうという機運が高まり、江戸戯作の雰囲気を残しながらも様々な運動が展開された。(ア)など翻訳も盛んに行われたり、福沢諭吉が(イ)などを書いて民衆の啓蒙に努めた。しかし文学の画期的な指針が示されたのは明治十八年に坪内逍遥の書いた(ウ)においてであり、その(エ)を継承した(オ)が示した言文一致運動であった。その影響は(カ)が率いる(キ)の擬古典主義などにも及び、明治三十年代の(ク)に受け継がれていった。 a尾崎紅葉b自然主義c浅香社d花柳春話 e二葉亭四迷f幸田露伴g浪漫主義h文明論之概略 i硯友社j小説神髄k写実主義l雪中梅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为日本军国主义奠定下的基础 摘要: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远的学习我们,近的学习西方。中国的鸦片战争给了日本教训,所以“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国门,迫使他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事物,最主要的是日本也乐意接受这些先进事物。有个以蒸汽机的日文谐音“上喜选”作的狂歌可以形象概括:“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破太平梦,彻夜不能眠。”落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认识不到自己落后。 关键词:明治维新、改革、发展、侵略、制度 正文: 日本能成为世界强国,除了能从战胜中俄两国看得出外,亦能从英国与日本签订<<英日同盟>>和日本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和会中看出,英国与日本于1902年签订了<<英日同盟>>,并于1905和1911年续签,这是第一次有欧洲强国与亚洲国家签订协议,可见日本的强国地位逐渐被肯定,日本在1914年因覆行<<英日同盟>>而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参与了战后和会,可见出日本的强国地位已被肯定,这些也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从日本方面看,首先是它想侵略中国,其次是它有能力侵略中国。前者解释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后者则回答日本侵略中国的可能性。 从中国方面看,日本之所以将中国而不是其他国家作为主要侵略对象,是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是一块“肥肉”,且距日本很近,便于日本用兵;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国力衰弱,中华民族存在着重大弱点和缺陷,给了日本侵略者以可乘之机。 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形成军国主义的传统呢? 1.这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的武士道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名词,但武士道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对日本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

日本近代文学史 啓蒙思想の文学 ●啓蒙家たち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西周(にしあまね)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福沢諭吉(ふくざわゆきち) ●天保5年12月12日~明治34年2月3日(1835~1901) ●明治の代表的な啓蒙思想家。 ●1868年慶応義塾を創設 ●『西洋事情』や『文明論之概略』などの著作を発表し、明治維新後の日本が中華思想、儒教精神から脱却して西洋文明をより積極的に受け入れる流れを作った(脱亜思想)。 西周(にしあまね) ●文政12年2月3日~明治30年1月31日(1829~1897) ●明治の啓蒙思想家。 ●(1862)から慶応元年(1865)までオランダ留学。明治元年(1868)『万国公法』を訳刊。 ●西洋哲学、論理学等の導入者として、多くの術語を考案した。 中村正直(なかむらまさなお) ●天保3年5月26日~明治24年6月7日(1832~1891) ●慶応2年(1866)幕府遣英留学生の監督として渡英。同人社創立者。14年(1881)東京大学教授、文学博士。個人の人格の尊厳や個性と自由の重要性を強調した。 加藤弘之(かとうひろゆき) ●天保7年6月23日~大正5年2月9日(1836~1916) ●ドイツ学を研究 ●帝国大学総長を歴任 翻訳文学 ●翻訳文学流行した理由 ●西欧に対する好奇心 ●外国文化、習慣、風俗に対する理解

●伝統的文化の近代化 文学史的重要な点 ●純粋な文学書の翻訳の最初である ●文体の面で片仮名交り漢文読み下し体の文章 ●中江兆民(なかえちょうみん) 政治小説 ●政治小説とは ●政治上の啓蒙、主張、宣伝、風刺などをその目的とする小説。 ●末広鉄腸の「雪中梅」 政治小説の文学史的意義 ●文学的関心のたかめ ●いろんな階級の人々に創作的興味を起こさせたという結果 【写実主義】 ●現実をあるがままに再現しようとする芸術上の立場。 ●リアリズム。 ●写実主義文学論の提唱 (一)、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の 『小説神髄』(しょうせつしんずい) ●坪内逍遥(つぼうちしょうよう、安政6年5月22日(1859年6月22日)- 昭和10 年(1935年)2月28日)は明治時代に活躍した日本の小説家、評論家、翻訳家、劇作家。 ●東京大学文学部政治科卒業。『小説神髄』(26歳)『当世書生気質』を発表して写実に よる近代文学の方向を示した。 ●本名は坪内雄蔵(つぼうちゆうぞう) 『小説神髄』 近代文学の方向を最初に明らかにした。 日本最初の近代評論。 『小説神髄』 ●文学の自律性を主張した。 「小説は美術(芸術)なり」と規定し、一切の功利主義的文学観に反対して、芸術としての文学の存在理由と価値を明らかにしようとした。 『小説神髄』 ●文学の中心ジャンルに小説をすえた。 進化論を導入して、文学の歴史をジャンルの変遷の歴史と捉(とら)え、小説こそ最も進化し、近代社会の複雑な現象を描くのに最も適し、すぐれた形態であると、小説の優位性を主張した。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 太政官制

太政官制 一、背景 (主要体现为明治维新的背景) 国际: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向远东殖民扩张的步伐,日本成为他们侵略的对象之一。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列强加紧了侵略,使闭关锁国的日本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社会危机空前加剧。 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国内:这一运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德川幕府闭关锁国的封建统治,造成了日本的落后,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领主经济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渐形成和初步发展,阶级矛盾更加尖锐;日本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了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成立了明治政府,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明治维新运动。 而在明治维新运动中,为了摆脱以前那种天皇权力有名无实的局面,维新人士想要恢复天皇政府的一定权力,加强天皇制中央集权,就必须对旧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其中就包含对太政官制度的调整。 二、历史沿革 首先,我们在这里说的太政官中的官,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那种官名,而是机构的名称。 太政官创制于七世纪中期(也就是中国唐朝时期)日本大肆学习中国政治经济的大化革新运动,日本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将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回日本,其中就包含唐朝着名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日本借鉴其精髓,仿唐制建立其自己的官制二官八省一台,其中的二官就是指祭祀的神只官和作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太政官。 同时,从大化革新到明治维新的一千多年中,太政官的权力也在发生着改变。

平安时代,由于摄政、关白的出现天皇政治权力长期架空,太政官权力也相对衰弱;进入武家社会直至明治维新前,由于日本天皇政府的长期软弱无力,太政官变得形式化。可以说,在此期间,权臣担任太政官时其权力很大,其余时间则形同虚设。 在明治维新期间,天皇通过1867年王政复古恢复一定中央权力,为了加强天皇制中央集权,对旧有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在颁布的《王政复古大号令》中提出“自此废除摄关、幕府等,先暂设总裁、议定、参与三职,使之处理万事。然而,在这一政权结构中,包容了以萨摩、长州两藩为核心的讨幕派以及以土佐藩为核心的公议政体派。如此多元性质的政治结构,也必然充满着矛盾、分歧和对抗,为了使政权机构更趋完善,改革者依旧需要继续改革。 1868年3月明治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施政纲领——《五条誓文》,其中,在实行“富国强兵”方面首先便是实行太政官制; 为了贯彻《五条誓言》宣明的大政方针,在同年4月27日颁布的了《政体书》,太政官权力得到加强,并且将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使三者保持平衡,无所偏倚; 而1871年7月29日的《太政官职制》的公布与实施,实际上意味着太政官的最终确立与完善。 直至1885年12月,明治天皇政府宣布取消太政官制的行政制度,取而代之实行资产阶级内阁制,实行了一千多年的太政官制度至此被废除。 三、内容 明治维新中,按照确定其最终确立的《太政官职制》来说,其内容是中央政府的组织形式,中央政府由天皇亲政,下设正院、左院、右院。正院由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及参议组成;左院设议长及一、二、三等议员等职;右院由各省长官、次官及书记组成。三院诸官职中,以太政大臣的权力最大,其职责为"辅佐天皇,总揽庶政,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日本近代史课程论文 过去,现在和将来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间的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其间的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 回顾2000年历史 传说,秦始皇一统九州,在物质和精神极端满足、沉迷于“万万岁”的契机下,便生出“永恒”的梦想。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奉命寻找不老药的徐福出海东去,一去不复返。疲惫的徐福在茫茫东海发现了块避难所,给这块土地带来了文明火种,这就是以后的日本。日本是个岛国,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从此,朝贡和大规模的留学开始,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唐开始,野心勃勃的日本人认为已经学完了该学的知识,开始和中国商船通商,显得自己与中国同等地位。紧随起来的是倭寇入侵,在东海沿岸一带闹腾,从以前老师学生的关系,一下降到卫士和海盗的关系,其落差之大,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自19世纪初,来自欧洲的帝国黑舰炮席卷了大半个亚洲。中国,当然还有日本等,一次次被炮火蹂躏。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欧美的先进文化,技术和制度。这就使得日本人,甚至是中国人都对中国的文化开始质疑。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到1874年,短短的几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再过20年,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占中国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及开埠通商,作为这时期的中国人,当真是汗颜啊!190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日本在内的八国联军,仅仅几千人,以席卷之势,横扫了中国。当时中国的象征,紫禁城的龙椅都被踩到脚下,传说中的圆明园化成飞灰,一阵风刮得无影无踪。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第二年扶植了以清废帝溥仪为傀儡的伪“满洲国”,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侵华步步深入,终于在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表明了中国被拖入了世界大战的泥潭,而且这个泥潭很深很大也很臭。30万同胞被屠干净,这还是人干的吗?小小日本,竟构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蓝图,想以海啸般席卷太平洋,与德意法西斯沆瀣一气,企图重新瓜分世界。这就是典型的与世界为敌,与人类为敌,试问这可能成功吗?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的!原子弹就是对日本人最好的赏赐。哼哼,在中国人民、亚洲各国人民及全世界人民的联合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9年的10月,是一个令每一个国人难忘的日子,因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72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紧随美国的脚步,日本首相前来调和关系,修复了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不正常状态,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大国崛起之从日本明治维新看中国现代化进程

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1001 3100809024 罗虎 我从废墟走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对话中的摘录。先人早已告知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去吸取教训,避免走错路、弯路。对于日本,或许很多热血的中国青年都会想起中国被其欺压凌辱的那段不堪回首历史,为何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智慧的中国会被一个只有弹丸之地、曾经蒙昧落后的日本欺压半个世纪之久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曾经的日本和我们一样都是闭关锁国下的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但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日本早已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中国的现代化直到今天还未取得最后的成功,目前正处于关键时刻。这便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反省,首先日本的崛起,得益于日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后在中国的鸦片战争失败和日本被美国的黑船打开国门以后,日本就意识到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只有敞开国门,才能吸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反观中国,现代化初期的条件比日本优越的多,虽然经历了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却依然保持着一等强国的尊严,而且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配套齐全......总之天时地利都站在中国这一边,

然而中国却错失良机,裹足不前。 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毫无疑问,日本的奇迹般地崛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做着强国之梦的人去探究其成功的原因。一个大国的兴起是个多方面的因素。这包括:软实力与硬实力的结合;文化的因素;内部变革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等。日本的明治维新能使其迈入世界强国的行列,使其成为现代化的大国,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就不行呢?日本国力全面上升,国民素质跃升到和西洋文明人士站在同一个水平线,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文明富强国家;中国的国力则停滞不前,从一等强国堕落为三流末国。这一天壤之别,不得不让我们对这两个运动进行对比分析一下。 在狭隘的政治目标指引下,中国的洋务运动制定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策略。洋务派认为“中华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因此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运动有其积极意义,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详细版)

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 第一章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本单元叙述了14-16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在欧洲产生、兴起的过程及其在思想文化领域方面的反映——文艺复兴。 14世纪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 15世纪后期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西欧其他国家 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被称为扩张时代、发现时代、勘察时代。 1488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到美洲的西印度群岛 1497—1498年达.伽马由好望角到达印度 1500年葡萄牙占领巴西(1822年巴西获得独立) 1517年葡萄牙开始与中国通商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1553年入居澳门,鸦片战争后窃据澳门,实行殖民统治。(1999年回归)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17-18世纪) 17、18世纪是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出现了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思想领域出现了启蒙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美洲兴起。 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建立海上霸权 16世纪英国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资本 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开始统治英国 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和洛克 1607年英国建立第一个海外殖民地佛吉尼亚 1638年英国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新议会召开革命爆发 1642年英国内战爆发 1649年内战结束,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 1653年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军事独裁者。 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英国政坛发生分化,出现辉格党和托利党。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8世纪法国出现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177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战争爆发;第二届大陆会议召开 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独立。 1777年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781年英军主力在约克镇投降,战争结束。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7年美国制定了一部宪法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美国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

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专论 期末报告

「万葉集」の世界 ――「万葉集」の自然観をめぐって 日本人の自然観と言っても、簡単にまとめてしまえるものではない。どの時代の自然観か、またどの層の抱く自然観なのかで異なるものだからである。また、前提となる自然をどう捉えるかということも外せない。 ここでは、日本人の自然観を垣間見る原点として日本最古の歌集「万葉集」にスポットを当ててみたいと思う。 万葉集の作者は乞食から庶民、豪族、貴族、天皇まで幅広い層に及ぶものであるから、それらを読み解けば、日本人の自然観の一つを示すことができるでだろう。歌集には山川草木、花鳥風月など具体的な多くの自然の事象が採り上げられているが、自然そのものに相当する総称名は見あたらない。自然という言葉は大和言葉にはないからである。自然という言葉が中国から伝えられた当初は、「じねん」と言われていた。 老子の言葉に「人地天道自然」とある。この自然は天然自然だけでなく「おのずから然り」の意味を持つ、もっと広い概念である。ルソーの「自然に帰れ」の言葉は有名であるが、これも天然自然だけでなく、あるがままの姿といった広い意味で用いられている。natureの原義naturaを“生まれる”、“生ずる”と解釈すれば、老子の“自ずからしかり”と同じ意味を持つ。ここでお話する自然観は、老子やルソーのように自然を広い意味で捉えるのでなく、天然自然をどう見ていたかに限定したものである。 万葉集に見られる日本人の自然観は、人も神も自然と一体と捉える同化思想だと言える。神に畏敬の念を持つのと同様に、天変地異などの自然の驚異も自らの力の及ばないものとして恐れたのである。欧米のキリスト教などに代表される自然観は、人も自然もすべて神の創造物というものである。表層の畏敬や恐れなどの感情は似ているが、その観点に本質的な違いがある。 ?万葉集?の約3分の1が何らかの植物を詠んでいるといわれる。150種類をこえる植物が登場するが、最高歌数を誇る花は萩の141首、次いで梅119首、桜は意外に少なく42首とされている。そのなかからいくつかを四季の流れにそってあげてみます。 【春】 早春。山野の斜面などでは、細くまっすぐに伸びた花軸の先にうつむくようにかたかご(かたくり)が花開き、わらびがうずまき形のやわらかな芽を出します。 ?物部の八十少女らが汲みまがふ寺井の上の堅香子の花〈巻19.4143.大伴家持〉【意味】 大勢の少女らが入り乱れて水を汲む寺の境内にある井戸。そのほとりにカタクリの花が咲いている。 ?石ばしる垂水の上のさ蕨の萌え出づる春になりにけるかも〈巻8.1418.志貴皇子〉【意味】 岩の上を勢いよく流れる滝のほとりに、わらびがやわらかに芽吹いている。ああ、春になったのだなあ。

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 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八一三事变 1937年9月凇沪会战 1937年平型关大捷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 模的反攻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0年中苏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彻底废除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 剥削制度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抗美援朝胜利 1954年4月至7月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颁布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大改造完成)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 投产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 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60年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恢复发展生产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逝世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1号 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1年10月25日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2年 <<中美联合公报>>发表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 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 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1980年8月12日刘少奇追悼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召开 1982年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 法>> 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基本结束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 2001年承办APEC会议 2001年加入WTO 世界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