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GBZT160.28-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GBZ/T 160.28-

2004 ————————————————————————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inorganic carbon

compounds

in the air of workplace

2004年5月21日发布2004年12月1日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GBZ/T 160.28-2004

前言

为贯彻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为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监测方法,用于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包括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等]的浓度。本标准是总结、归纳和改进了原有的标准方法后提出。这次修订将同类化合物的同种监测方法和不同种监测方法归并为

一个标准方法,并增加了长时间采样和个体采样方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T 173-1999。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9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本溪钢铁公司劳动卫生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曲正和。

GBZ/T 160.28-2004

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碳化合物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监测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浓度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无机含碳化合物浓度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159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

3.1 原理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抽入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内,选择性吸收各自的红外线;在一定范围内,吸收值与其浓度呈定量关系。根据吸收值测定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3.2 仪器

3.2.1 铝塑采气袋,0.5~1L。

3.2.2 双联橡皮球。

3.2.3 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

主要技术指标:

指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测量范围0~50mg/m3,

0~100mg/m3,

0~200mg/m3,

0~500mg/m3

0~0.5%或0~

100%

重复性1%满刻度≤±1%满刻

零点漂移1.5h ≤±2%

满刻度

4h ≤±3%满

刻度

量程漂移3h≤±2%满

刻度

4h≤±3%满

刻度

线性度≤±2%满刻

干扰误差对500

mg/m3CO2或

室温下饱和水

蒸气所产生的

干扰信号≤±

2%满刻度

1250

mg/m3CO所产

生的干扰信号

≤±1%满刻

响应时

≤60s<15s

指示噪

≯0.5%满刻度

抽气流0.5L/min

3.3 试剂

3.3.1 变色硅胶:于120℃干燥2h。

3.3.2 零点校准气

3.3.2.1 一氧化碳校准气:高纯氮(纯度99.99%)或经过霍加拉特氧化剂和变色硅胶管净化的清洁空气。

3.3.2.2 二氧化碳校准气:高纯氮(纯度99.99%)或经过烧碱石棉或碱石灰和变色硅胶净化的清洁空气。

3.3.3 量程校准气

3.3.3.1 一氧化碳校准气:CO/N2标准气(50 mg/m3),储存于铝合金瓶内,不确定度<2%。

3.3.3.2 二氧化碳校准气:CO2/N2标准气(0.5%),贮存于铝合金瓶内,不确定度<2%。临用前,用二氧化碳零点校准气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标准气体。

3.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用双联橡皮球将现场空气样品打入采气袋中,放掉后,再打入现场空气,如此重复5~6 次;然后,将空气样品打满采气袋,密封进气口,带回实验室测定。

3.5 分析步骤

3.5.1 实验室测定: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将采气袋中的样品空气通过干燥管进入仪器的气室,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3.5.2 现场测定: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带至采样点。按仪器操作说明,将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直接将空气样品采入仪器内测定,待读数稳定后,读取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的浓度。

3.6 计算

3.6.1 空气中一氧化碳或二氧化碳浓度由仪器直接读取,通常不再进行计算。

3.6.2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按GBZ 159规定计算。

3.7 说明

3.7.1 本法的检出限:一氧化碳为0.1 mg/m3,二氧化碳为0.001%;测定范围:一氧化碳为0.1~50 mg/m3,二氧化碳为0.001%~0.5%。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应选择较大量程进行测定。

3.7.2 本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取决于量程校准气的不确定度和仪器稳定性误差。

3.7.3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对测定有干扰,在测定样品时,应将样品空气先通过变色硅胶管,除去水分。一氧化碳的特征吸收峰为

4.65μm,二氧化碳为4.3μm,甲烷为3.3μm,因此,甲烷不干扰本法的测定。

3.7.4 应使用经指定的有关机构认定的不分光红外线分析仪。

4 一氧化碳的直接进样- 气相色谱法

4.1 原理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用注射器采集,直接进样。一氧化碳在氢气中经分子筛与碳多孔小球串联柱分离,通过镍催化剂转化为甲烷,用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或峰面积定量。

4.2 仪器

4.2.1 注射器,100ml,2ml。

4.2.2 气相色谱仪,氢焰离子化检测器,带一氧化碳镍催化剂转化炉。

仪器操作条件

色谱柱:1.2m×3mm 5A或13X分子筛,放在前;0.8m×3mm柱内装碳多孔小球;两柱串联。

柱温:60℃;

汽化室温度:130℃;

检测室温度:130℃;

转化炉温度:380℃;

载气(氢气)流量:55ml/min;

氮气流量:130ml/min。

4.3 试剂

4.3.1 5A或13X分子筛,60~80目。在550℃活化2h,于干燥器中冷却后立即装柱。

4.3.2 碳多孔小球(TDX-01),60~80目。

4.3.3 一氧化碳标准气: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气配制。

4.4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在采样点,用空气样品抽洗100ml 注射器3 次,然后抽取100ml 空气样品,立即封闭进气口后,垂直放置,置清洁容器内运输和保存。尽快测定。

4.5 分析步骤

4.5.1 对照试验:将注射器带至采样点,除采集清洁空气外,其余操作同样品,作为样品的空白对照。4.5.2 样品处理:将采过样的注射器放在测定标准系列同样的环境中,供测定。若浓度超过测定范围,用清洁空气稀释后测定,计算时乘以稀释倍数。

4.5.3 标准曲线的绘制:取标准气用氮气或清洁空气稀释成0.0、0.005、0.02、0.05、0.20和0.50μg/ml 一氧化碳的标准系列。参照仪器操作条件,将气相色谱仪调节至最佳测定状态;进样1.0ml,分别测定各标准管,每个浓度重复测定3 次。以测得的峰高或峰面积均值对相应的一氧化碳含量(μg)绘制标准曲线。

4.5.4 样品测定:用测定标准管的操作条件测定样品气和空白对照气,测得的样品峰高或峰面积值减去空白对照的峰高或峰面积值后,由标准曲线得一氧化碳的含量(μg)。

4.6 计算按式(1)计算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

m

C = ―――――×1000 (1)

V

式中:C -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mg/m3;

m -测得的一氧化碳含量,μg;

V -进样体积,ml。

4.7 说明

4.7.1 本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25mg/m3;测定范围为1.25~500mg/m3。相对标准偏差为4.1%~

5.8%。4.7.2 若空气峰与一氧化碳峰有重叠时,可选择载气或氮气的最佳流量,或将碳多孔小球在氢气流下于180℃处理6h,镍催化剂于380℃处理10h。

4.7.3 空气中的甲烷、二氧化碳及其他有机物均不干扰测定。

九年级碳和碳的氧化物推断题实验题探究题

学案编号:15时间:2016年12月 九年级化学莞高班第十四讲 课题推断实验题课型达标学习目标掌握推断题常见突破口 重点难点推断题和实验题的解题思路 1、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5)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1) (2) 0) 3、固体颜色:红色: 黑色: 4、同种元素组成: 5、二氧化碳的吸收: 6、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向盛有紫色石烷试液的试管中通入适疑的CO2,溶液变为红色: (2)通入CO2变红的石烷试液,加热后又变成紫色: (3)刚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过一两天墙壁会出汗的原因 (4)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竹浑不怕,要留淸白在人间 (5)用稀盐酸除去热水瓶胆内壁的水垢

突破一:推断题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一反三 小红对暗紫色消毒粉 A 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________ : E ___________ : F ___________ ; G _________ (2)写出A 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为气态单质,丙为固态单质;A 、B 、C 均为氧化物. 常温下B 为液态。丙为黑色固体 p ? "I 点① B | I 乙I~ L. r= 点堆③「 C I 仏35?器 A _______ 、X _____ : (2) 指岀反应④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将A 、C 两种氧化物区别开来,可使用的一种溶液为 __________________ 垂难点突破 (1) 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 (举一例说明): (填名称): 例1:有一无色液体4在通电条件下,可以产生B 和H 两种单质气体。其它关系如图所示,请完成下列问题。 (2)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G 是 无色气体B 无色气体n 傀使帯火免的 木条复燃

教案碳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高一年级化学导学案(032) 碳地多样性 主备课人:李媛媛审核人:时凯 2014.12.4 学习目标: 1、了解同素异形体地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 2、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主要性质, 重点突破: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地性质.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62页到65页有关内容,并完成下列内容. 一: 多种多样地碳单质 1.同素异形体 由元素组成地性质地几种单质,叫做该元素地同素异形体.如碳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氧元素地同素异形体有和. 2. 碳元素地三种重要单质、和. 思考1:组成元素相同地物质一定是同素异形体吗? 思考2: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该过程属于什么变化? 二:广泛存在地含碳化合物 1.碳元素地存在形:式碳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形式存在. 2.重要地含碳化合物:Na2CO3和NaHCO3 ( 物质Na2CO3NaHCO3 俗称或 色态白色粉末,Na2CO3?10H2O是白色晶体细小地白色晶体 溶解性二者都溶于水,Na2CO3比NaHCO3溶于水. 用途用于玻璃、造纸等工业,发酵粉地主要成分之一溶液都显性,因此被用做食用碱 (2)化学性质 ①与酸反应:Na2CO3、NaHCO3分别与盐酸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 思考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易与酸反应,但碳酸氢钠与酸反应比碳酸钠更剧烈,为什么? 提示:二者与酸反应地原理分别为: Na2CO3: Na2CO3+HCl=NaHCO3+NaClNaHCO3+HCl=NaCl+H2O+CO2↑ 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②与碱反应: Na2CO3与NaOH不反应,而易与Ba2+、Ca2+地碱反应生成碳酸盐沉淀和NaOH. 如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NaHCO3能与所有可溶碱反应生成碳酸正盐和水.如NaHCO3与NaOH溶液反应地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③与盐反应:Na2CO3与CaCl2在溶液中反应地离子方程式为; ④对热稳定性:加热时,碳酸钠不分解,而碳酸氢钠则分解.即:碳酸钠比碳酸氢 钠.利用该性质可鉴别Na2CO3和NaHCO3 (3)Na2CO3和NaHCO3之间地相互转化: Na2CO3NaHCO3 如:Na2CO3和NaHCO3相互转化地化学方程式是: NaHCO3→Na2CO3::① ② Na2CO3→NaHCO3: 达标训练: 1.下列叙述中,正确地是() A.由碳元素地单质组成地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B.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地化学性质 C.金刚石与石墨之间地转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D.C60是新发现地一种碳地化合物 2.下列既能跟NaOH溶液反应,又能跟盐酸反应地是() A.Na2CO3溶液 B.CaCO3C.NaHCO3溶液 D.Na2SO4溶液 3. 可以用来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地最好地是() A. 加澄清地石灰水 B. 加热 C.加稀盐酸 D.加CaCl2溶液 4. 关于Na2CO3和NaHCO3地下列说法中正确地是() A. Na2CO3不如NaHCO3易溶于水 B. NaHCO3比Na2CO3稳定 C.石灰水能和NaHCO3反应,不于Na2CO3反应 D.等物质地量地Na2CO3和NaHCO3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Cl地物质地量之比 为2:1 5. 在盛有NaOH溶液试剂瓶口,常看到有白色固体生成,该白色固体( ) A.NaOH B.Na2O C.Na2CO3 D.NaHCO3 6.某二价金属地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混合物跟足量地盐酸反应,产生地CO2地物质地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地物质地量之比为( ) A.1:3 B.2:3 C.3:4 D.4:5 7.除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1)Na2CO3 (NaH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2)NaHCO3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3)NaCl溶液(Na2CO3)方法,有关化学方程式. 8.将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地混合物2.74g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剩余物质地质量为 2.12g.求:⑴混合物中碳酸氢钠与碳酸钠地物质地量;

汽车内饰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研究进展

化学分析计量 CHEMICAL ANALYSIS AND METERAGE 第23卷,第4期2014年7月 V ol. 23,No. 4 Jul. 2014 95 doi :10.3969/j.issn.1008–6145.2014.04.029 汽车内饰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研究进展 徐晓萍1, 曹丽华2, 贾涛1 (1.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 南京 210042; 2.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南京 211106) 摘要 根据欧盟ELV 指令及GB /T 27630–2011 《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的要求,对汽车内饰材料中4项重金属(铅、镉、汞、六价铬)、VOC 类物质及多环芳烃类物质的不同检测技术及方法进行了综述并评价。对未来汽车内饰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汽车内饰材料;重金属;VOC ;多环芳烃;检测方法 中图分类号:O6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45(2014)04–0095–04 Research Progress in Determin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he Vehic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s Xu Xiaoping 1, Cao Lihua 2, Jia Tao 1 (1.Physics & Chemistry Test Center of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42, China;2. Nanjing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Technical Center, Nanjing 21110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U ELV directive and GB /T 27630–2011,testing methods for the four heavy metals such as lead, cadmium, mercury and six valence chromium ,VOC an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vehic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s were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 were described. Keyword vehicle interior decoration material; heavy metal; VOC;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detection method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购置汽车作为代步工具,但汽车内空气质量一直令人担忧。欧盟于2000年发布了2000/53/EC 指令(简称ELV 指令),该指令要求对汽车产品中4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铅、汞、镉、六价铬)提出了明确的限值要求(铅、汞、六价铬为0.1%,镉为0.01%)[1] 。我国于2006年颁布《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其中提出了汽车回收再利用及禁用有毒有害物质的相关要求;2005年以信息产业部为首的七部委开始联合制订《中国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俗称中国RoHS ),并于2007年3月正式实施。2012年3月,国内开 始实施GB /T 27630–2011[2] ,该指南根据车内空气中挥发性 有机物的种类、来源和对车辆主要内饰材料本身挥发特性的分析,确定了8种主要被控制物质,规定了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浓度要求。 2013年3月19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推出特别节目——3.15特别行动,关注车内空气污染问题。节目中报道了宝马、奔驰、奥迪等豪华品牌汽车使用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问题。之后央视《新闻30分》报出了其联合一家汽车网站进行的联合检测结果:多款在中国市场生产及进口的汽车产品中含有强致癌物多环芳烃,而同款车型在德国销售的车辆配件却未检出多环芳烃。媒体已于2013年9月发布《“健康汽车”检测报告》,报告显示,11 款主流车型内饰中有致癌物——多环芳烃,此次检测选取了市场上在售的32个品牌、44款车型作为检测对象,主要检测汽车内与人体接触的汽车座椅、头枕、方向盘等内饰中的多环芳烃含量。这是国内首次针对车内强致癌物质——多环芳烃进行的全面检测试验。多环芳烃(PAHs )是强致癌物质,可通过接触导致人体致癌。在目前已知的500多种致癌物中,有200多种与多环芳烃有关,已成为癌症的代名词。而国内唯一对车内空气质量有所限定的国标GB /T 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却未涵盖这项致癌物。缺乏标准限值的污染物将很有可能造成污染物“黑洞”。据了解,目前我国汽车内饰领域没有多环芳烃的相关含量标准,而欧美很多国家对多环芳烃在汽车等工业制成品中的含量进行严格限量规定。鉴于国内外相关政策的要求,今后对汽车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将成为必然。 目前汽车内饰中有毒有害物质尚无统一检测标准。笔者针对汽车内饰材料中4项重金属、VOC 类物质及多环芳烃类物质不同检测技术及方法进行比较,这对完善汽车内饰材料的检测技术及方法具有实际意义。 联系人:徐晓萍;E-mail: yufish1983@https://www.360docs.net/doc/fc6246508.html, 收稿日期:2014–04–1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初三化学第六单元测试题 相对原子质量:H~1 S~32 C~12 O~16 Ca~40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字画,虽年深日久仍不变色,因为写字绘画时使用的是() A.蓝墨水B.红墨水C.蓝黑墨水D.墨汁 2、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除金刚石、石墨外,还有一些新的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碳。其中,发现较早并在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下列有关C60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的一个分子中含有60个碳原子B.它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D.它是一种单质 3.常温下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合反应的物质是( )A.水 B.澄清石灰水 C.氧气 D.木炭 4、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二氧化碳在加压降温下转变成干冰B.山体滑坡 C.喷洒液体二氧化碳灭火D.二氧化碳溶于水 5、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气体的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 A.颜色B.密度C.溶解性D.是否与水反应 6、碳的单质中,质地较软,常用做电极的是( ) A.金刚石B.活性炭C.炭黑D.石墨 7、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一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混合气体点燃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 8、粉刷后的石灰墙壁已基本干燥,但住人后往往会又变潮湿,这是因为() A.熟石灰变成生石灰和水B.熟石灰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生成物中有水 C.空气中的水凝结在墙壁上D.墙壁中的水凝结在墙壁上 9、纳米管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新型材料。纳米管是一种由碳原子构成的直径为几个纳米(1纳米=10-9米)的空心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纳米管是一种新型有机化合物 B、纳米管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C、纳米管如完全燃烧,则生成物为二氧化碳 D、纳米管管道多,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 10. 将N2、CO、CO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入足量石灰水和灼热CuO后,冷却至室温,剩余气体是( )A.N2、CO2 B.N2 C.CO2 D.N2、CO2、H2O 11、化学上把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例白磷和红磷。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A.CO和CO2B.金刚石和C60C.冰和干冰D.液氧和氧气 12、当氧化铜中混有少量的炭粉时,下列除去炭粉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A.隔绝空气,将混合物加强热B.在空气中灼烧混合物 C.在氢气流中加热混合物D.加入足量的氧化铁后加强热 13、将一定量的CO2通入足量Ca(OH)2溶液中得沉淀Ag,若将等质量的CO2经过如下变化:CO2→CO→CO2,再将CO2通入足量Ca(OH)2溶液得沉淀Bg,则A和B的关系( ) A.A=B B.2A=B C.A=2B D.A>B 14.如果要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

[初中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教学设计 【正文】 “碳和碳的氧化物”是初中阶段唯一全面研究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的一个单元,涉及知识内容较广,化学反应方程式繁多,物质之间的联系较为复杂。这部分知识往往被学生看成零碎、易懂、难记的内容。这种情况与学生对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认识不够、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有关。如何根据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这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文将从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一些探讨。 一、对“单元”与“单元教学”的认识 1.如何看新教材中的“单元” 与以往化学教材采取章-节编排结构不同,初三化学新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编排结构,上下两册共编入了12个单元。这些单元是:走进化学世界,我们周围的空气,自然界的水,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燃料及其利用,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和碱、盐,化肥,化学与生活。其中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课题组成。这些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某一方面的知识内容或专题为主,也就是说组成单元的每个课题之间都有共同的、相互联系的内容,这就体现了单元构成的目的性与整体性。 由于不同单元所突出的知识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师一般认为这样的单元与旧教材中的“章”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在新教材的单元中增加了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但到底有没有差别?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内容(见表1),不仅为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提供了感性基础,也为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组成、性质、用途方面的内容,也为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供了课题。课程标准这样的处理,是突破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有关的物质,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 表1 课程标准中与“碳和碳的氧化物”相关的内容 内容标准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内容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初步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价值,过程和方法 学习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装置和方法 身边的化学物质地球周围的空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碳酸、碳酸钙 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金刚石、石墨、C[,60]等;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一、碳 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2CO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CO2 3、碳和硫蒸气高温反应:C+2S CS2 4、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2Fe2O3+3C2Fe+3CO2↑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 6、碳和水蒸气高温反应:C+H2O CO+H2 7、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8、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4CO2↑+2SO2↑+2H2O 9、碳与浓硝酸共热:C+4HNO3CO2↑+4NO2↑+2H2O 10、碳与稀硝酸共热:3C+4HNO33CO2↑+4NO ↑+2H2O 11、工业上制备粗硅:SiO2+2C Si+2CO↑ 12、工业上制备金刚砂:SiO2+3C SiC+2CO↑ 13、工业上制备碳化钙:CaO+3C CaC2+CO↑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Fe2O3+3CO2Fe+3CO2 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 Cu+CO2 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CO+H2O CO2+H2 三、二氧化碳 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 4、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CO2CaCO3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 2+H2O H2CO3 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 8、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OH+CO2NaHCO3 OH-+CO2HCO3- 9、工业上生产碳铵:NH3+CO2+H2O NH4HCO3 10、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 11、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CO32-+CO2+H2O2HCO3- 12、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2Na++CO32-+CO2+H2O2NaHCO3↓13、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2NaAlO2+CO2+3H2O2Al(OH)3↓+Na2CO3 2AlO2-+CO2+3H2O2Al(OH)3↓+CO32-14、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NaAlO2+CO2+2H2O Al(OH)3↓+NaHCO3 AlO2-+CO2+2H2O Al(OH)3↓+HCO3-15、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 H2SiO3↓+Na2CO3 SiO32-+CO2+H2O CO32-+H2SiO3↓ 16、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2CO2+2H2O H2SiO3↓+2NaHCO3 SiO32-+2CO2+2H2O2HCO3-+H2SiO3↓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碳和碳的氧化物单元测试题(含答案)经典 一、碳和碳的氧化物选择题 1.有关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过程正确的是 A.原料B.发生装置 C.干燥D.验满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稀硫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的微溶与水的硫酸钙会阻碍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错误;B.实验室中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属于固液常温型,可选择该装置来制取,并能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故正确; C.生石灰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不能用生石灰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错误; D.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验满时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故错误。 故选B。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一定相同 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 C.含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答案】B 【解析】 A、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性质不同,故A错误; B、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故B正确; C、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碳酸钠,属于盐,故C错误; D、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混合,属于混合物,故D错误。 点睛∶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性质不一定相同。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3.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 【答案】C 【解析】A、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稀有气体充入灯泡中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利用的是物理性质,错误;B、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是干冰吸热升华,不属于化学性质,错误;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土壤中的酸发生中和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性质,正确;D、石墨用作电池电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错误。故选C。 点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不符合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热量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 D.电解水时,与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答案】C 【解析】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A正确; B、镁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放出大量热,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B正确;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有黑色固体生成”,实验现象描述不与事实符合,应为“有无色气体生成”,故C错误;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出现白雾,说法正确,实验现象描述与事实符合,故D正确. 故选C. 5.下列关于CO和CO2说法正确的是 A.CO2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可以作燃料 C.用闻气味的方法能够区别CO2和CO D.CO能用于人工降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是CO能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中毒;B.CO具有可燃性;C. CO2和CO均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经过压缩的固体CO2能升华吸热,使环境温度降低,可用于人工降雨。 考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6.诺贝尔物理学奖曾表彰了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者。金刚石、石墨、C60和石墨烯的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精讲 人教版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精讲人教版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碳和碳的化合物 碳的几种单质 1. 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金刚石、石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物理性质不同的原因。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1. 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 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 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 化学反应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描述及其反应方程式)。 3. 常识性了解灭火原理和灭火器。 4. 石灰石的用途。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 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学会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方法。 2.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满方法。 二. 重点、难点: 1.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 金刚石和石墨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 3.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4.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5.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6.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过程: 一. 碳的几种单质

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①一种元素可以形成多种不同的单质。由此可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②多种单质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如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 几种无定形碳 药 二.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一)碳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举例说明) (二)碳的化学性质 1. 可燃性 2. 还原性 (三)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 小结:碳与氢的化学性质比较。

碳、硅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 3、碳和水蒸气反应: 4、碳和氧化铁反应: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 6、工业上制备粗硅: 7、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8、碳与浓硫酸共热: 9、碳与浓硝酸共热: 10、碳与稀硝酸共热: 1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1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反应: 1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1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 15、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16、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 17、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18、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 1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0、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21、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2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23、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 24、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25、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6、向偏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 27、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 28、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 29、向碳酸钙的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0、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1、向次氯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2、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33、碳酸钙溶于稀盐酸: 34、碳酸钙溶于醋酸: 35、碳酸钙与二氧化硅反应: 36、高温分解碳酸钙: 37、向碳酸钙的悬浊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38、碳酸氢钙与盐酸反应: 39、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 40、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 41、向碳酸氢钙溶液中加入石灰水: 42、碳酸氢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及氧气的检测技术

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及氧气的检测技术正常作业环境中以及检修时的有害气体、氧含量的监测对石油 及化工生产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作业环境中,常常会由于泄漏、挥发或其他多种原因产生可燃 气体(蒸气)、有毒气体(蒸气),它们统称为有害气体;因此,对作 业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浓度进行监测,是预防火灾、爆炸、中毒事故 的重要措施。 在生产装置的检修、维护过程中,有时需要动火或进行产生火 花的作业;有时需要作业人员进入设备内部工作。在诸如此类情况下,进行设备内外害气体的监测以及进行氧含量的监测更为重要。 一、作业环境气体检测内容 (一)可燃气体的检测 对环境空气中可燃气的监测,常常直接给出可燃气环境危险度,即该可燃气在空气中的含量与其爆炸下限的百分比来表示:[%LEL];

所以,这种监测有时也被称作“测爆”,所用的监测仪器也称“测 爆仪”。 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达到其爆炸下限值时,我们称这个场所可 燃气环境爆炸危险度为百分之百,即100%LEL。如果可燃气体含量 只达到其爆炸下限的百分之十,我们称这个场所此时的可燃气环境 爆炸危险度为10%LEL。 (二)有毒气体的检测 毒性危险较大的地方要进行有毒气体自动监测,在达到目标规 定的最大容许浓度(致人中毒的浓度前)即可发出警报,以便采取相 应对策。另外,进入设备检修,或进入隔离生产间、地沟、地下室、贮存室等容易产生有毒气体的地方操作,对有毒气体进行监测是必 不可少的安全措施。 (三)氧气含量的检测 空气中缺氧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到一定程度还可能发生死亡事故;当可燃气或易燃液体的蒸汽中氧含量过高,易引起爆炸。因此 应对以下情况检测氧含量。

初三化学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实验专题

九—年级化学科辅导讲义(第—讲) 学生姓名: _______ 授课教师: _________ 授课时间: 专 题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实验专题 目 标 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两者的区别和鉴别 方法,能掌握不同的试剂对混合气体中的杂质进行除杂。以及发生反应时的相关实验现象 重难点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分 常考点 对混合气体进行验证或者除杂 1. 达州盛产天然气,有“中国气都”之称的美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CH 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 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CQ,不完全燃烧生成 CQ 无水CuSQ 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 H 2Q 乙 CO H 2Q 丙 NHCQ H 2Q 丁 CO CO HO. 你认为 丙一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 Q 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1) A 、B 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 否. (2) 实验中用纯净 Q 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因为空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杂 质,会引起实验干扰 (3) 实验中观察到 A 中无水CuSO 变蓝,B 、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 由此推断 乙 同 学猜想成立. (4) 请写出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 程式: Ca(OH )2+CO 2===CaCO 3J +H 2O 、 高温CL 甲烷 燃烧―? 无水 大 球 D 澧唐石抚水 澄唐石坂水

碳和碳的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反应方程式 1、一氧化碳与氧气 2、一氧化碳与氧化铜 3、二氧化碳与水 4、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5、碳与氧化铜反应 6、二氧化碳与石灰水 7、碳酸分解反应8、碳与氧化铁反应 9、碳酸钙和稀盐酸10、二氧化碳与碳 第6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分子的构成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 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3、还原性:C+2CuO 高温2Cu+CO2↑(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2Fe2O3+3C高温4Fe+3CO2↑ 三、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 (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不能用浓盐酸(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不能用稀硫酸(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 2) 选用和制氢气相同的发生装置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CaO+CO2↑ 四、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4)与灼热的碳反应:C+CO2高温2CO (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 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五、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①可燃性②还原性)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 C + H2O高温H2 + CO) 2)还原性:CO+CuO △Cu+CO2(非置换反应)应用:冶金工业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红色,石灰水变浑浊。 CO2[CO]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CuO △Cu+CO2 4、自然界中碳的循环(1)大气中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途径 化石燃料的燃烧、动植物遗骸被生物分解、动植物呼吸 (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二氧化碳溶于水、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方程式的书写

《碳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方程式的书写 请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写离子方程式的写离子方程式):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4) (5)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前言 为了配合信息产业部联合国家七部委制定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信 息产业部第39 号令)的实施,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在考虑了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从源头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需要的同时,又考虑到监督检查机构实施监管或测试的可行性,与国际相关标准衔接的要求,结合行业的现状、经济与技术上的可行性等等,制定出限制使用的有害物质合理的限值指标。 本标准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本标准参予起草单位:详见附录A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建忠、王晓晗、罗道军。 SJ/T ××××-×××× II 引言 目前许多电子信息产品由于功能和生产技术的需要,仍含有大量如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元素。这些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电子信息产品在废弃之后,如处置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以有害物质或元素的减量化、替代为主要任务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工作已经提到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 为了达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目的,信息产业部等国务院七部门“从源头抓起,立 法先行”,制定了《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以立法的方式,推动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工作。旨在从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限制或禁止使用上述六种有害物质或元素。 为达到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目标同时又能使电子信息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根 据实施成本、技术可行性、实施限制有害物质的效果以及国际环境等,制定一个合理的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技术要求。 SJ/T ××××-×××× 1 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信息产品中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 本标准适用于《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规定的进入污染控制重点管理 目录的电子信息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J/T ××××-××××电子信息产品中限用物质的检测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物质substance 自然界中存在的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2

(完整word版)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后推断题专题训练.doc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后推断题专题训练 1.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小刚同学对碳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并建构了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括号内一种含有碳元素物质的化学式; ( 2)转化关系图中由C→CO2的反应类型是反应; (3) CO2常用于灭火,但镁着火不能用 CO2灭火, 原因是它们能发生置换反应并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归纳整理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框图整理是一种简单明了的整理方法. 小明同学归纳了有关二氧化碳的转化知识关系图(如图 1 所示): (1)图 1 中①、②、③、④变化中属物理变化的是(填序号). (2)图 1 物质中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 3)写出实现变化③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4)按照如图 2 所示操作,可观察到(填“上”或“下”)层的烛火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可用于. ( 5)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现象是. 3.根据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性质填空. ( 1)干冰是. ( 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 ( 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是,释放的是. ( 4)能在空气中燃烧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已知A、 B 为两种黑色粉末状固体, E 是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 D 为红色单质.A、B、 C、 D、E、 F 六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①请描述固体 D 的一个物理性质和对应的用途(颜色除外); ② B 和 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 C→F的化学方程式;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答案

碳及其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总结 (注:带*的不要求记住,但要求能理解) 一、碳 1、碳在少量的氧气中燃烧:2C+O22CO 2、碳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C+O2CO2 *3、碳和硫蒸气高温反应:C+2SCS2 4、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2Fe2O3+3C2Fe+3CO2↑ 5、碳粉与氧化铜共热:2CuO+C2Cu+CO2↑ 6、碳和水蒸气高温反应:C+H2O(g)CO+H2 7、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8、碳与浓硫酸共热:C+2H2SO4(浓)CO2↑+2SO2↑+2H2O 9、碳与浓硝酸共热:C+4HNO3(浓)CO2↑+4NO2↑+2H2O 10、工业上制备粗硅:SiO2+2CSi+2CO↑ *11、工业上制备金刚砂:SiO2+3CSiC+2CO↑ *12、工业上制备碳化钙:CaO+3CCaC2+CO↑ 二、一氧化碳 1、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2、一氧化碳气体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Fe2O3+3CO2Fe+3CO2 3、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uO+COCu+CO2 4、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CO+H2O(g)CO2+H2 三、二氧化碳 1、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2、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反应:C+CO22CO 3、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CO2Na2CO3 4、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CaO+CO2CaCO3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二氧化碳和水反应:CO2+H2OH2CO3 7、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2OH-+CO2CO32-+H2O 8、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OH+CO2NaHCO3 OH-+CO2HCO3- 9、工业上生产碳酸氢铵:NH3+CO2+H2ONH4HCO3 10、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CO3↓+H2O Ca2++2OH-+CO2CaCO3↓+H2O 1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Ca(OH)2+CO2Ca(HCO3) 2OH-+CO2 HCO3- 12、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CO32-+CO2+H2O2HCO3- *13、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Na2CO3+CO2+H2O2NaHCO3 2Na++CO32-+CO2+H2O2NaHCO3↓ 14、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2Na[Al(OH)4]+CO2 2Al(OH)3↓+Na2CO3+H2O 2[Al(OH)4]-+CO2+3H2O2Al(OH)3↓+CO32-+H2O 15、向四羟基合铝酸钠溶液通入足量二氧化碳气体:Na[Al(OH)4]+CO2Al(OH)3↓+NaHCO3 [Al(OH)4]-+CO2Al(OH)3↓+HCO3-16、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CO2+H2OH2SiO3↓+Na2CO3 SiO32-+CO2+H2OCO32-+H2SiO3↓ 17、向硅酸钠通入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Na2SiO3+2CO2+2H2OH2SiO3↓+2NaHC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