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考察报告

研学旅行考察报告
研学旅行考察报告

研学旅行考察报告

余向红

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由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研学旅行考察团队一行5人,先后到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安徽合肥华景研学基地中国非遗园进行了工作考察。

在两地考察期间,我们先后对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基地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交流、了解基地开发的研学课程、直接参与基地研学班研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在有限的两天考察时间里,考察团一行人对研学旅行的基地建设与管理,课程开发与实施,社会化拓展与延伸,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受。

在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我们参观了整个基地,从学员宿舍到授课教室,从功能室到文化设施……基地领导和工作人员,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该基地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基地的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发的仪式教学、体验教学、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情景教学系列研学课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光听介绍还不够,随后我们参加了其中一个班的开班仪式、一个班的仪式教学现场,考察了烈士陵园、博物馆、领袖旧居、农户家等研学旅行现场教学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研学旅行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效应:研学旅行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直接让当地大批农民脱贫,不经意间成为最有效的精准扶贫项目。考察过程让我们有两点强烈感受,并认为是今后我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可以借鉴参考的:一是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二是该基地将青少年研学旅行进行社会化拓展与延伸的成功运作。

与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官方身份不同的是,合肥华景研学基地是由私人资本管理和运作的。他们没有井冈山这样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课程资源完全靠自主开发、研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该基地的研学主题。在华景研学基地,我们考察了非遗园整体的徽派建筑文化与艺术、功能性设计与布局、多个小型主题博物馆、生活区、教学区、游乐区等,园区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了该基地的管理与运作方式。不必回避,民间资本在巨额投资后,必然要寻求回报,与井冈山基地相比,华景基地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上,更具有灵活性,并在符合当代青少年兴趣爱好的经营性文化项目上下了功夫,如马戏、杂技、户外游戏等研学项目的引入,这也让华景研学基地具有面向社会吸引游客的功能。在考察中,我们看到民间资

本参与研学旅行运作,与教育实现共赢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此次考察,组织者选择了两种非常有代表性的研学基地,应该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与选择的。这两个研学基地,对我们湖北建设自己的研学旅行基地,有着非常重要借鉴与启示。

其一,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资源丰富的地方,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打造某一主题的研学旅行基地,如红安县的红色文化资源,若开发利用起来,也不输井冈山;湖北的大学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等,都是丰富的研学资源,依托这些资源,打造研学旅行基地,是完全可行的。二是在资源特色不鲜明的地方,可以借鉴华景基地运行模式,进行创造性开发。不过这个开发有一定风险,不光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还需要独到的眼光与创造性思维,这对基地建设者是一个挑战。合肥华景基地的投资者,做到今天这程度已经投入了8个亿,基地的建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规划目标,仍在建设之中。在湖北,应该也不乏这样的大商,愿意借研学旅行东风投资教育产业,实现双赢。

其二,研学课程的开发是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灵魂。若没有自己的研学旅行课程,基地建设就毫无意义,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旅游景点了。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有自己的课程开发团队、授课教师、教学现场,课程成系列,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和景点,让研学学生可听、可说、可玩、可做、可学,而且这些课程可以自己定制组合,改变革命传统教育单向说教和被动接受的常态,变成学生在仪式、游戏、户外、互动、操作、体验中,完成研学任务,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教育。

华景研学基地虽然也有利用当地资源的研学课程,但他们最大的特色则是开发一个项目,就生成一门研学课程。因为主打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基地已经建成多个小型非遗主题博物馆:农耕(主打豆腐文化)、木雕(主打床文化)、砖雕(主打西游记文化)、龙文化、古陶文化等,园内在建的还有其他小型博物馆,学生在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动手制作。除了这些传统文化产品,园内还开发了具有游乐性质的研学课程:马戏、杂技、户外游戏、骑马等。常规项目之外,人和环境也是课程,园内科技和非遗两大讲堂,既有基地自己的教师,也有外聘的专家来给学生授课;非遗园的环境营造也独具匠心,花重金收集来的古建筑、牌楼、石雕原物,在基地随处可见;学生宿舍及其他所有建筑,从整体到细节均是鲜明的

徽派风格,徽商一条街布局讲究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步一景;与之对应的户外游乐区,则尽量保持了自然风貌;虽然一些项目还在开发之中,但未来新的研学课程的产生却是可期的。

立足青少年、以人为本、在旅行中学习体验、在玩中获得知识与经验,是研学课程可以赋予旅行的最重要价值。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必须与基地建设同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成有经验的专家团队进行前期课程开发。事实上,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得好,也更能得到家长、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好的课程设计本身就具有广告功能。

其三,规范严格的管理是基地建设的保障。在两处基地的考察中,严格管理是两地最具共性的地方。两地在研学期间对学员都是封闭式、以班为单位的管理。研学旅行不同于普通的自由旅行,研学旅行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一种延伸。这种由学校组织、以班为单位、有目的的旅行,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基于安全、基于纪律、基于研学课程实施、基于集体生活、基于仪式的种种管理,必须都有明确的规范。这一点,两个基地都做得很好,当然,也必须做好,否则这个基地是没有办法运行下去的。

两个基地的管理经验,大同小异,这个是湖北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

其四,研学旅行是社会化的大工程。虽然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学校的学生,但他们是一群暂时走出了校门的学生,所以光靠教育部门,是不可能弄好研学旅行这件事的,需要配合的部门很多。从我们考察的结果来看,直接参与到研学旅行中来的,除了学校和基地,至少还有以下社会机构:旅行社(负责交通、往返组织、线路安排等)、当地政府(负责协调、提供社会资源)、旅游局(负责研学旅行景点的协调与支持)、研学点当地居民(能接受成为研学课程的一部分、积极配合)、文化部门(提供人力与文化资源,服务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家长(研学旅行是会产生一定费用的,也有不可测因素,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在基地建设初期,政府或企业的投资与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基地渐成气候后,造福学生、学校与社会,也是应该的。

实现双赢,是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最好的保障。

其五,学校必须认识到研学旅行是一门重要的课程。研学旅行的主体是学生,

实施的主体是学校。如果学校对研学旅行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再好的外部环境也没有用。

学校对待研学旅行要有这几个方面的认知与执行:首先是必须保证每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在校期间按规定参与研学旅行,而不是找各种借口取消这项活动;其次是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能把研学旅行当成一次春游秋游,大家一起出去玩玩放放风,有这种想法,则研学旅行的研学二字可以去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确定研学主题并选择相应线路,选择研学旅行课程,提前布置学生做哪些准备,与家长沟通,与研学旅行基地、相关服务机构沟通等,不打无准备之仗;第三是带队教师要积极配合研学旅行基地开展各项研学旅行课程,不能到基地就把学生全扔给基地管,教师也应全程参与;第四是做好研学旅行后的反馈与评价工作。研学旅行不是一次性买卖,后面必须对研学旅行的成效进行跟踪与评价才有意义,这部分是基地很难完成的,要由学校来跟进管理并落到实处。如何让学校不消极对待研学旅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管理、评价、考核措施,强制推行。

本次考察,对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我们主要有这五个方面的观察与思考。建议湖北省相关部门,针对本省的情况,做好前期调研,提出可行的基地建设方案,与建设研学旅行基地相关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当地政府、相关机构,共同推动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完成配套的管理制度、课程设计、监管体系建设,打造我省自己的研学旅行品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