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修订版)音乐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修订版)音乐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修订版)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有趣的声音世界

教学内容:活动《寻找生活中的声音》

教学对象:一年级(上学期)学生

教学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兴趣。2.能模仿生活中的声音。

3.能用声音创编简单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耳朵的主要作用就是听辨声音的。那现在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的小耳朵是不是很灵?请一听一好!

二、听辨声音

(一)教师在黑板上贴上“听一听” 卡片(卡片上有一个卡通儿童在思考)

师:现在,老师播放第一组声音,这一组共有两种声音,请同学们仔细听好,这两种分别是什么声音。

1.教师播放CD:钟表的嘀嗒声、报时声。

2.教师播放多媒体:动物的声音。

3.教师播放CD。《野蜂飞舞》。师:请同学们继续闭上眼睛,下面一组声音你们能听出来吗?如果你听出来了,请你用动作模仿。

4.教师播放CD:婴儿哭、鼓掌、刷牙、游泳等声音效果。

(二)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想一想”卡片

师:现在,又要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了!

1.教师播放多媒体中“风、雨、雷、电” 的声音。

2.教师播放CD。(1)马的声音。

3.教师播放多媒体中“火车” 的声音。

(三)教师在黑板上贴“试一试” 卡片

师:继续给同学们播放几组声音,但在听这几组声音的时候,我们能够根据听到的声音讲述简单的情节,我们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为丰富。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1.教师播放CD:高跟鞋走路;开、关车门;启动、熄火;鸣笛;启动、远去。

2.教师播放多媒体音效。

多媒体课件中“街道” 的声音:摩托车、公共汽车、小轿车、警车、救护车、直升飞机的叫声。

《大雨和小雨》

教学目标:1、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感受和体验歌曲的情绪,体会春天的甘霖润物的情景。

2、认识歌曲中不同的声音表现,并会模仿和创造不同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学难点:能够模仿和创造不同的动作进行表演。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音乐问好

二、谈话导入:

三、学习歌曲《大雨和小雨》

听第一遍歌曲:请回答你在老师的歌声里听到了几种“雨声”呢?

歌词里大雨和小雨的声音分别是怎样的?

听第二遍歌曲:你最喜欢那一句歌词?为什么?(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四、学唱歌曲《大雨和小雨》

(一)朗读歌词

1、师范读,生跟读。

2、选一个学生带全班齐读。

(二)生跟师的琴声默唱歌曲

(三)生跟师的琴声轻声演唱歌曲。

(四)生跟师的琴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四、创编动作:下面以四个同学为一组,请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歌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五、小结:

你们表演得真棒,老师向你们学习。今天通过学习和表演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有趣的声音世界,亲身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希望在课后同学们能够收集更多有关声音的知识,带到课堂与我们一起分享。最后,我们的兔宝宝们在愉快的音乐声里,迈着矫健的步子,奔向欢乐的操场吧!(走出教室,下课。)

《布谷》

教学目的:

1、通过聆听《会跳舞的洋娃娃》,感受小提琴的音色。初步感受分辨音乐的不同情绪。

2、通过对三拍子歌曲《布谷》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能用动作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并了解四分休止符、圆滑线在歌曲中的的表现作用。

3、知道节奏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和热爱集体的意识,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

教学难点: 1、能用甜美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掌握歌曲的节奏

2、能感受音乐的情绪并随着乐曲做律动,用动作感受节拍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随着《星光恰恰恰》律动。

二、新课学习

1、导入

2、聆听小提琴曲《会跳舞的洋娃娃》

A:师扮演洋娃娃,随音乐律动。B:师带领生一起随音乐律动。

师:洋娃娃跳得怎么样?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她的音乐舞会好吗?

师生听音乐律动,注意节奏的准确,用动作表现出欢快、活泼的情绪。

(1)完整聆听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速度。(用简单律动表示节拍)

(2)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小提琴(3)复听乐曲,随着音乐律动。

3、学唱新歌《布谷》——用听唱法学习

(1)听录音初步感受歌曲。(2)老师范念歌词(配乐)。

(3)听教师范唱,学生跟着歌声击拍。引出三拍子,学生用简单律动

表示三拍子。

(4)学生跟钢琴用“LU”哼唱旋律。

引出“休止符、连音线”,让他们知道各自在歌曲里的作用。

(5)学生跟琴试着轻轻演唱歌曲。

(6)学生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注意学生歌唱的速度。

(7)学生用身体乐器打三拍子节奏,再次演唱歌曲。

三、巩固歌曲

1、学生听音乐变对形,讨论编创简单律动。(配乐)

2、师选择碰铃、三角铁、串铃、铃鼓敲击每小节的第一拍分组为歌曲伴奏。(配乐)

3、利用这两种方式再次巩固歌曲。(唱歌、跳舞、器乐)

四、师小结下课

学生随音乐边唱边跳出教室。

大鼓和小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用敲击、动作等方式探索、感知、体验音的强弱。(3)情感目标:体验快乐的音乐学习,通过进行各种音乐游戏和活动,发展大脑与身体运动的协调性。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来边唱边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分辨音的强弱,并用唱、拍、舞、奏等不同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1、猜谜语

圆圆一只大木桶上下肚皮都是空娃娃见了爱打它一打就说咚咚咚

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抓住儿童好奇的心理,在有效引发其对课程的兴趣的同时,清晰、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乐器—鼓。

2、玩乐器

(1)认识乐器:大鼓和小鼓

(2)通过敲击、观察正确分辨大小鼓在声响、形状、敲击方式上的区别。

3、比较两个鼓声有什么不同?

(二)新歌教学

1、歌曲的学唱

(1)通过使用教师设计的课件,让学生用互相合作的方式,运用听唱法、模唱法进行歌曲旋律的学习。

(2)教师进行歌曲的范唱。(3)学生将自己在这一环节的衬词进行练习,并进行演唱,教师协助学生完成学唱的过程,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的给予其个人发挥的空间,并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在练唱时的困难。

(4)完整的演唱所学习的歌曲,分组合作来进行演唱。可由一个组演唱歌词,一个组演唱衬词。轮流来。

(5)教师对所有同学的表现进行肯定。

2、音的强弱—游戏、演唱、演奏环节

(1)节奏律动游戏——“我的大鼓和小鼓”

通过唱、拍、舞、奏等形式来表现音的强弱。

(2)请学生对所学歌曲进行边演唱边演奏的活动。

3、歌表演

(三)课后总结

青蛙音乐会

教学目标:

一、聆听《青蛙音乐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生动鲜明的青蛙形象。

二、愿意用肢体动作和演唱等形式来表现青蛙的模样。

三、喜欢并乐意参加音乐会。

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感受并表现音乐中的青蛙形象。

教学用具:

音乐、头饰、青蛙相关动画等

教材分析:

《青蛙音乐会》是一首具有趣味性的通俗音乐作品。乐曲为3/4拍,蛙鸣声伴随着乐声响起,好像夏季池塘边的青蛙在暮色中的合唱开始了。前面一段是抒情的慢板,好像青蛙的优美舞蹈伴着起伏的旋律;接着乐曲再现了一遍,蛙鸣声、流水声在乐声中渐弱,消失在暮色中。教学过程:

一、唱歌的青蛙来了。

1、引用《动物说话》伴奏音乐唱几遍,“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青蛙唱歌咕咕儿呱(拍手),咕咕儿呱(耸肩)咕儿呱咕儿呱咕咕儿呱”并出示唱歌的青蛙形象。

2、播放《青蛙音乐会》开头部分,跟音乐模拟青蛙唱歌。“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呱——”学生根据音乐节奏、情绪用嘴型有表情地演唱。

二、跳舞的青蛙来了。

播放《青蛙音乐会》慢板的片段,教师戴上头饰用典型的三拍子舞步跟着音乐邀请小朋友参加跳舞,没受邀请的小朋友在座位上跟着老师动身体。结束后出示跳舞的青蛙形象。

三、演奏的青蛙来了。

1、可用你们的音乐书、笔、课桌等东西编创一些简单的节奏模拟流水声、鸟叫声、鼓声等加入到音乐中来,看谁最厉害。

2、小组讨论创编。

3、合着音乐展示。出示演奏的青蛙。

四、青蛙指挥家也来了,举行青蛙音乐会咯。

1、夏季暮色中的池塘里,来了一群会唱会跳会奏的青蛙们,看,他们多热闹啊!(出示课件)

2、播放完整的《青蛙音乐会》,青蛙指挥家(老师扮演)领着这帮青蛙们开始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

3、学生自由选角色,在音乐中跟着指挥表演了。演后选出最出色的歌手,舞手,奏手,并给予奖励。

五、动物音乐会。

六、动物狂欢。

第二单元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旗国旗真美丽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懂得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尊敬国旗。

2、通过朗读儿歌使学生了解有关升国旗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国旗的神圣与庄严,了解我们在升国旗时应怎样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收集与国旗相关的材料。(故事或资料,图片。)

2、教师准备若干小黄星(作为奖品用)、学生准备胶水、红黄卡纸各一张。

3、把远教资源与自己搜集的素材进行整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播放录像(学校每周一的升旗片段)、观察实物导入,初步了解国旗。

二、新授:音像图文并茂,了解有关国旗的知识。

1、进一步认识国旗。

学习儿歌1:师点击课件,出现儿歌

2、问:小朋友们可知道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师:(点击播放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天安门广场的升旗片段),

3、升旗时要注意什么呢?

4、国旗都在什么情况下、哪些地方升起呢?

5、拓展认识,加深了解,升华爱国之情:

你还知道在什么地方或什么情况下要升国旗?生自由发言。

6、体会国旗的神圣与庄严:

7、加深认识,拓展延伸:

点击课件,出现儿歌3,引导学生用自豪骄傲的语气朗诵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星星在一起……唱国歌时要肃立。”

三、实践活动,升华情感

点击课件:活动空间:画一面国旗或者制作一面国旗。

刚才同学们画的和制作的国旗都很美丽,我们让美丽的国旗在歌声中飘扬起来好吗?播放歌

曲,生全体起立,舞动手中的国旗,齐唱儿歌《国旗国旗真美丽》。

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歌曲和民族风情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草原深深的挚爱之情。

2、学习用舒展的音色演唱《草原就是我的家》。

3、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挤奶舞》,了解蒙古舞蹈,并能用简单动作表现。

教学重点:通过听、唱、跳来体验蒙古音乐,感受音乐美。

教学难点:唱准“挥动鞭儿唱起歌”这一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你们骑过马吗?谁来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

(简单介绍骑马的动作)

师:今天,让我们骑着马儿去一个好地方,好吗?那就出发吧!

(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

师:同学们,看!我们骑着马儿来到哪里了!(草原)

师:对,我们来到了一片广阔的大草原,就是蒙古大草原,它像一幅巨大的绿毯铺在地上,美极了!

二、挤奶舞

师:今天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蒙古奶牛场”,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原来,他们有的在挤牛奶,有的跳起了挤奶舞!你们想不想也尝试一下,当一回蒙古小朋友吧!

师:先让我来表演一段,你们仔细看看我是怎么挤牛奶的!

a) 师跳一段挤奶舞

师:老师跳的哪个动作是在挤牛奶。

b) 生学跳挤奶舞的基本舞步。(卷袖、挤奶、硬肩、压腕)

c) 合音乐跳

师:刚才我们一起跳了蒙古挤奶舞,也品尝了鲜美的牛奶,有位蒙古小朋友啊,他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看看,让我们赶快骑上马儿出发吧!

(听《草原就是我的家》旋律)

师:这次啊,由老师骑着马儿带着你们,你们呢,用耳朵认真听,听一听歌曲中哪两个音变化最大,你可以在下面哼唱一下!

师;非常好,那你觉得这个动作象在干什么啊?(挥动鞭儿唱起歌)

师:老师来弹旋律,请轻轻地把这句歌词代进去!

师:让我们继续往前吗?(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唱难句)(唱完两边后直接点击图片看蒙古包)三、看蒙古包,学念儿歌

师:你们看,绿色的草原上坐落有秩的蒙古包,这就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蒙古小朋友的家。他们为了迎接我们到来,特地送给我们一首蒙古儿歌!

(点击多媒体)

1、念儿歌一遍

2、学生学念

能为这首儿歌配上蒙古动作。(学生自己考虑自编动作)

四、学唱歌曲

1、参观了奶牛场和蒙古包,你们还想到处走走吗?不知还会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惊喜呢?你们来猜一猜将会在草原看到什么,发生什么事呢?

2、同学们的意见各不相同,不如我们往前走,亲眼看看吧!这次为了表达同学们的喜悦心情,可以悠闲地坐在马背上哼着小调,让马儿带着我们吧!先看老师来示范一下!(先有LU后用LA,唱到难句填上歌词)

律动《骑马》(点击出现牧场)

a) 欣赏《草原就是我的家》

b) 学唱歌曲(接龙唱,分组唱,个别唱)

c) 完整的演唱。(一遍跟琴唱,一遍跟录音)

d) 听范唱师:你们有信心比他们唱的好吗?

e) 跟伴奏唱

五、拓展篝火晚会(学唱歌曲)

1、双响筒和弹舌合音乐试一次

六、小结

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长江、黄河并能动情地演唱《我爱家乡、我爱祖国》

2.学会与他人合作、齐心协力完成任务。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

第一段歌词逐个字的带拼音的卡片、曲谱板书、画有长江和黄河路线图的中国地图、“奔腾万里”“漫漫流长”“川流不息”三组带有拼音的板书。

第一段不断反复的录音范唱带、第一段的录音伴奏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乐游戏《敌人来了》进入教室。

师在高低不同音区弹奏进行曲。低音区代表敌人来了,学生哈下腰来走,高音区代表敌人走了,学生直起腰来走。让学生感受音的高低变化及两拍子的节奏特点。

2.发声。

师:“敌人走了,我们又可以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了。今天是星期天,爸爸妈妈领着小朋友坐着火车去郊游了。听,火车拉响汽笛准备起程了!”师一边做手拉汽笛的动作一边唱两个长音Lu,生模仿。

二、学唱歌曲第一段

1.师:“火车来到了被誉为‘山水画廊’和‘人间仙境’的长江三峡,小朋友们被长江的美景所打动,编了一首歌,情不自禁地唱起来。听——”放第一段伴奏录音。

2.师:“同学们注意到了么,这首歌曲好像少了点儿什么?”(唱的、歌词……)“原来小朋友一不小心把歌词的顺序弄乱了,现在请同学们帮助小朋友们把歌词排好。这首歌曲有四句歌词,我们分成四组、一组排一句。”师分组,并定好组长,明确要求:A.音乐开始才可以排,音乐停止,即使没排完也不准再排了。

B.大家在一起要团结协作,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排得又快又准。

C.在排的时候可以相互商量,但一定要小声,不能影响你们和其他组听歌词的顺序。

D.排好后,最好能再认真听一遍确认准确无误了,组长把字从第一个按顺序落到最后一个,在手里拿好、然后你们组迅速坐好,我就知道你们排好了。

反复放第一段的录音范唱,学生排字,师巡视指导。基本排好后师停止音乐。

3.“请第一组的组长把你们的字在黑板槽上摆好”生摆好后:“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摆得对不对。”师放第一句的录音。

若排得对全体掌声鼓励。若不对,可再听一遍,先请本组同学改,还是改不好再请其他同学帮忙。

“你们在听到这一句的时候一定非常用心,看看你们能不能把大家教会”第一组同学起立随师琴唱第一句,“看看你们有没有把大家教会”,全体随琴唱。

学唱后三句,方法同上。在第二组组长摆字的同时我将第一句歌词粘到歌谱上。第三句方法同理。第四句学会后再完整听一遍,在听的同时将第四句的歌词粘到谱上。

最后全体将第一段完整随琴演唱一遍。用半分解合弦的方式伴奏,关键是让学生听好拍子、熟悉歌曲。

三、情感处理第一段

四、创编第二段

五、拓展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除了长江、黄河之外还有好多能让我们引以为荣和值得骄傲的名胜古迹,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并把它编成第3段、第4段……

下课了,让我们还玩《敌人来了》的游戏走出教室。

《娃哈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学会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边歌边舞。

2、知道维吾尔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了解维吾尔族的一些民族风情。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欢乐、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并能用简单的新疆舞动作自由组合创编。

教学难点:

歌曲中多处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学生演唱时能吐字清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音乐进教室(《娃哈哈》)

二、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新疆舞录象)

师:你们看,这些舞蹈的小女孩,他们的衣着打扮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民族的舞蹈吗?

师:对,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那里的人们个个能歌善舞,热情大方。你们知道新疆有些什么特产呢?

师:对,最有代表性的土特产是哈密瓜和葡萄,新疆的哈密盛产哈密瓜,吐鲁番盛产一串串紫葡萄。(出示图片)所以新疆人最喜欢用葡萄和哈密瓜热情招待远方来的客人。

三、节奏训练

师:今天,我们就请吐鲁番的姑娘带领我们到葡萄园去摘葡萄,好吗?

师:你们看,葡萄园里的葡萄真多,一串串都垂下来了。在每一串葡萄上都有节奏,请你根据老师拍的节奏,把相应的葡萄摘下来。

师:小朋友真棒,把成熟的葡萄都摘下来了,那你们想不想和好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呢?找一位好朋友站在一起。拍一拍《娃哈哈》的节奏。(播放音乐《娃哈哈》)师:我们大家都是好朋友,我们要一起分享快乐。(几个人排成一排,高举葡萄。)全班小朋友一起拍一拍。(音乐《娃哈哈》)

四、新授歌曲《娃哈哈》

师:刚才我们跟这位新疆的女孩在葡萄园了摘了许多葡萄,心里特别快乐,新疆人个个能歌善舞,让我们听一听新疆的歌曲吧!(边放歌曲录音,师边跳新疆舞)

师:小朋友想不想学这首歌?好,听老师唱这首歌。(师范唱)

师:你们怎么也会唱的?那你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好,让老师听听你们唱。(学生唱)

师:你们再仔细地听老师唱,你们唱的歌词和老师的一样吗?(老师唱)

师:跟老师有节奏地念歌词。

师: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请你很有感情地来唱这首歌。

(请男同学轻轻地唱给女同学听,请女同学轻轻地唱给男同学听。)

师:新疆人个个能歌善舞,你们能模仿他们也边歌边舞吗?

师:好,你们跳得真棒。

五、编创活动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新疆人戴的帽子,以及为歌曲伴奏的铃鼓,接下来请每一组的小朋友商量一下,你们准备怎么表演,看哪组编的动作最多,最有创意。我们请大家评论一下。

(小组展示,评价、表扬)

师:新疆人民是最热情的,来,让我们邀请客人、朋友一起跳起来吧!(音乐《颂祖国》)六、在愉快的新疆音乐中结束此课

第三单元我们都是好朋友

找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歌曲,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意识和友爱的精神。

2、让学生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游戏,养成音乐实践的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不同速度、节奏表现出来的不同形象,培养学生的感知力、现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难点:歌词教学、认识不同的速度及其表现。

教学用具:录音机、老鹰、小鸡、小鸭子饰品、奖品等。

教学流程:

一、说一说

1、教师指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

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你们平时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2、学习节奏,分散难点

导言:小朋友,小鸭子今天到我们教室来做客,你们想和它做朋友吗?(想)。不过,小鸭子要考考大家,你能学学小鸭子吗?学得好的小朋友,小鸭子就做你的好朋友。

3、引出课题。导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找朋友》,看看其他小朋友与他的好朋友在做些什么。

二、唱一唱

1、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学习歌词。

2、欣赏歌曲《找朋友》,感受歌曲的情绪。

谁可以告诉老师,你觉得该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这首歌吗?你们都这么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那你们之间有没有不高兴的事呢?

3、学生聆听音乐,默唱歌曲。

4、学生自由表演。

三、演一演

1、学生小组合作表演歌曲。

2、学生即兴表演。

四、乐一乐你们能不能把你认为好听的歌。好看的舞,好的画送给你的好朋友呢?

洋娃娃之梦

一、情境导入

播放《洋娃娃之梦》进教室。

二、分段欣赏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段音乐,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是几拍

子的?用什么乐器来演奏?

这个是三角铁,请你们用“呜”来模仿它的声音。

这个是响板,请用“啦”来模仿它的声音。

呜 -- --0 啦啦

师:这段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情景呢?

2、下面我们来欣赏第二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和第一段音乐一样吗?还是3拍子的吗?

3、接着,我们来欣赏第三段音乐。听听这段音乐与前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

下面老师要用拍手为这首歌曲伴奏,请你们观察在哪个部分运用到了拍手?

那你们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现这段跳跃的音乐呢?

三、整体表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听到的那三段音乐其实是出自于一首乐曲。这次我们完整的欣赏这首乐曲,听听刚才的那三段音乐在全曲里是怎样排序的,同时也请你们动动小脑瓜

为这首歌曲起一个好听的名字。

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这首乐曲是由挪威的作曲家奥斯汀创作的,他为这首乐曲起名为《洋娃娃之梦》。他不但为整首乐曲起了名字,他还给刚才我们听得每一段都起了名

字。

他把第一段起名为《摇篮曲》,旋律轻柔圆润,带着柔和的色彩,营造出睡意朦胧的

夜晚情景,旋律逐渐减弱,越来越轻柔,洋娃娃睡着了。。。。

第二段起名为《洋娃娃的梦》,你们猜想一下,洋娃娃都梦见了什么呢?

师:不管是什么事情,一定都是快乐的事情,让他高兴的梦境。

第三段起名为《洋娃娃的舞蹈》,表现了洋娃娃开心活泼的样子。

下面咱们就用声音一起来表现整首乐曲

用动作来表现整首乐曲

(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总结:三段风格不一样的音乐融合在一起,却给我们带来了非同凡响的听觉感受,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洋娃娃从入睡到如梦以及在梦中拍拍起舞的情景,最后让我们跳着洋娃娃的舞蹈走出教室吧!

《两只小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两只小象》,初步感受三拍子的歌曲风格,认识并掌握四分休止符。

2、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歌曲中小象的神态。并积极参与歌词编创活动。

3、能够准确地运用各种动作感受歌曲的节奏,为歌曲的表演增色。同时巩固3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

4、通过听、唱演说感受表现大象的音乐,从而懂得爱护动物,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两只小象》。能大胆积极地参与表演。

教学难点:正确掌握休止符的用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音乐配套教学课件、多媒体播放系统、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故事激趣、练习节奏

(1)师:大家都知道,老虎是森林里的大王,这一次,他们要召集森林里所有的动物们一起开一个音乐会。动物们知道了可高兴啦!你们看,都有谁来了。认识它们吗?(随音乐摹仿它们)

(2)发声、节奏练习。

出示小动物课件(猫、狗、鸭、羊、鸟等)

X — / X — / X X / X X / X X X X / X X X X / 喵喵呱呱呱呱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说说这些动物们的叫声有什么不一样。

利用音乐会的节目引出大象妈妈和小象,并让学生摹仿大象走路的样子。

生:(1)看节奏谱分别边念边模仿三种脚步声。

(2)用各种方式表现出三拍节奏。

二、视听结合、学唱歌曲。

1、创设情境。

大象妈妈今天特别高兴!她呀要送给小象们一首歌,你们想听听吗?

2、播放《两只小象》。

生:聆听,感受。(学生随音乐做大象走路的动作)

3、聆听歌曲,进一步感受象的音乐形象。

(1)小象在河边做什么?它们的心情怎样?

(2)歌曲中哪一句词出现的最多?(衬词:哟罗罗)

教师:歌词用儿童的语言描述了一对好朋友用长鼻子互相问好,一同在

河边嬉戏的友好的情景。

4、师:那么请你们也在音乐声中轻轻地、慢慢地走过去,和你的好朋友一起,

用手代表小象的长鼻子,象它们那样勾勾鼻子,握握手好吗?

生:再次聆听,在音乐声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勾一勾”。

5、学习歌词:师生接龙按节奏朗读歌词:

(1)教师读单小节歌词,学生接双小节“哟罗罗”衬词。

(2)学生跟着琴伴奏念歌词。

6、演唱歌曲。

学生跟着琴伴奏演唱,注意表现了小象什么心情?

用亲切活泼的歌声表现小象河边嬉戏的情景。

7、观看《两只小象》

8、出示大象图片。教育学生要爱护小动物,保护环境。

9、学生跟着伴奏音乐演唱歌曲。进一步表现两只小象一同在河边嬉戏的友好的情景。

三、团结协作、表现歌曲

1、师:请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合作,为歌曲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

2、连续播放《两只小象》的音乐。邀请几对好朋友,自愿上台表演。

4、学生评价,老师点评,

四、激发兴趣、编创歌词

五、拓展延伸、舞出教室

三角铁和铃鼓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种打击乐器的外形、音色。

2.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

3. 能正确地读或拍出三声部合奏。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三角铁、双响筒和铃鼓,能分三声部为歌曲伴奏。

2. 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奏。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歌曲,叫什么?一起唱一唱。

教师播放《好朋友》音频,学生跟音乐背唱歌曲。

教师:唱得很好,咱们用拍手的方式使歌曲显得更有活力,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使歌曲更充满热情呢?

学生回答。

教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种新的打击乐器,咱们用这些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吧。

二、认识双响筒、三角铁、铃鼓。

“捉迷藏”一学生分别说出三种乐器名字。

教师总结,说出正确名称“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学生复述乐器名称。

教师拿乐器实物,请学生观察实物,找出乐器特征,为学生做介绍。

学生认真听教师介绍并观察乐器实物。

三、演奏乐器

“捉迷藏”二

教师演示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请学生分组拿乐器讨论演奏方法。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教师总结:

1. 三角铁在演奏时缺口放在下方,手不能直接握住三角铁,否则声音不清脆悦耳。可以用金属棒直接敲击,也可以将金属棒放在三角铁环内转动“滚奏”。

2. 双响筒两侧音高不同,演奏时一手持筒身或插入筒身的木棍,一手持木棒敲击两侧筒身。

3. 铃鼓可以要用手指肚去迎面敲击,也可以晃动钹片发声。

教师演示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请个别学生拿铃鼓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歌曲并徒手伴奏。

教师评价总结,刚才伴奏的学生将乐器交给旁边同学再次为歌曲伴奏。

四、多声部伴奏

用三角铁、双响筒、铃鼓。

五、课堂小结

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教学目标:

1、学会唱歌曲《各族小朋友在一起》。

2、认识空拍记号,反复记号及其作用。

3、培养学生珍视兄弟民族的友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二、学唱歌曲

1、那我们就带着快乐的心情听《各族小朋友在一起》的歌曲(放录音),这首歌曲好不好听?这首歌曲这么好听,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我先来唱一遍,大家看歌词(放伴奏带,老师范唱学生看大屏幕)。

2、歌曲处理

三、歌曲处理——联系生活,丰富歌曲内涵。

教师鼓励学生用手重的“乐器”表现音乐。

教师出示碰铃、响板等打击乐器,简介名称及其演奏方法,向部分学生分发打师:今天,少数民族的歌曲唱到这,希望大家课后多学一些民族的歌曲,有机会再为同学们表演,我们祖国很大很大,有56个民族。我们各个民族的小朋友都快乐幸福的生活在祖国妈妈的怀抱里,我们互相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使我们中华民族更加强大!同学们最后让我们一起唱《爱我中华》这首歌,大家一起跳起来吧!

拍手唱歌笑呵呵

教学要求

1,能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

2,用唱名模唱旋律片段.

重点

学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

难点体验歌曲情绪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小朋友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你的眼中有个我,在我的眼中有个你,不信我们对面坐,看看是不是

四,教学过程

1,讨论:将对面坐看到的结果告诉老师

2,听录音范唱,老师简介:

《拍》是一首欢快风趣的儿童歌曲,二四拍,一段体结构,旋律活泼流畅,表达了小朋友天真,活泼,纯洁美好的心境以及与伙伴和睦共处的美好品格.全曲短小精悍,结构方整,易学易唱,适合表演.

3,再听录音范唱,老师带领同学们玩拍手游戏

4,师生一起按节奏读歌词

5,轻声哼唱歌词

6,齐唱

7,用不同的形式演唱(分男女生唱,边唱边进行拍手游戏等)

四,欣赏《口哨与小狗》

1,吹一吹:请会吹口哨的学生吹几声,让大家欣赏

2,听一听:安静地《口哨与小狗》全曲

3,想一想:听玩之后有什么感觉用什么样的色彩能够表现自己的心情

4,听主题A,说一说:这段音乐表现的是下面图中哪一幅画面?

5,走一走:随着音乐表现主人与小狗散步的情景,要求脚步与音乐节奏相吻合.

6.听主题B,这段音乐表现的又是什么场面的呢?(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7. 完整听全曲,问:你能为这首乐曲分段么?

(师引导并简述三段体结构)

五,小结: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眼睛里,不仅有你和我,还有许许多多别的人,我们要学会关爱别人,与同学们友好相处.

第四单元音乐中的动物

小青蛙找家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青蛙找家》这首歌的律动,理解并体会遇到困难膺任而上的精神。

2、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在唱唱、动动无形中接受歌曲中的各种节奏。

3、能够跟着音乐律动,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教学重、难点:

1、能用不同力度的声音、不同的表情、形象的动作来表现出小青蛙找家前后的不同神态和心情,表达歌曲意境。

2、能积极的配合,参与表演。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青蛙头饰、电子琴.

教学内容:

1.有节奏的学小动物的叫声

2.演唱、表演《小青蛙找家》

一、教学过程:

1、聆听音乐《星光恰恰恰》学生愉快的进教室,师生唱问好歌。

2、游戏:用四种不同的动作打节奏如:拍手、排肩、跺脚等。

二、引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想知道吗?猜猜厅看?

2、能谈谈你对小青蛙的认识和感受吗?

3、总结(小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小青蛙、爱护小青蛙)

三、1导入新课:

有一天啊,几只小青蛙在池塘里玩,(师放小青蛙愉快活动的音乐)听,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突然,天空响起了一声很响的雷声。风也忽然大起来,倾刻间风雨交加,下起了暴雨,你们听,小青蛙们怎么了?

2、导入新歌:

可是在和暴风雨做斗争时,有几只小青蛙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家了,这可怎办?别急,老师有个办法,能帮小青蛙们找到家。老师编了一段顺口溜的节奏,只要同学们都学会唱了小青蛙听到的话,就会找到家了。(随机揭题并出示跳跳、呱呱的节奏)。

3、学唱歌曲铺垫:

游戏中互相配合:老师把它编做一首歌曲,但是需要小朋友们用青蛙的叫声来配合老师

a. 我用手一指你们,你们就说一声“呱”

b. 我说几个“跳”字,你们就叫几声“呱”

试一试:(师)跳——跳跳——跳跳跳(生)呱——呱呱——呱呱呱

四. .歌曲《小青蛙找家》学唱

1.老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完成歌曲

2.反过来,老师唱青蛙的叫声,学生唱主要

3. 听音乐,体会完整的《小青蛙找家》

4.弹音乐《小青蛙找家》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跟着老师的琴一起来唱歌

5. 纠正

6. 分两组配合着唱

7. 随磁带集体完整的唱

五、编创歌曲。

1、《小黄鸟找家》。

2、歌曲《小青蛙找家》律动表演。

六、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七、随着动听的音乐走出教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