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018秋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2018秋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单元检测: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孙膑兵法》载:“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商君书》亦载:“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一语应出自()

A.老子《道德经》

B.《论语》

C.李悝《法经》

D.《孙膑兵法》

,法家的代表人物,曾任魏文侯的国相,主持变法。理不护亲,法不阿贵,亲疏贵贱,一视同仁,这是他在《法经》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它的实质是()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

D.提高了奴隶的地位

“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4.“这部分人已经完全遗弃了儒家学说的老一套保守传统,他们是第一批认同新社会秩序的人。他们认识到……只有统治者以及地位仅次于他的丞相,才是真正的起作用和负责任的人。”材料中的“这部分人”指的是战国时代的()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推崇君主的作用,强调君主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政治派别是法家。

5.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本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

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6.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率先通过变法强盛起来的是()

A.商鞅变法—秦国

B.管仲改革—齐国

C.李悝变法—魏国

D.吴起变法—楚国

7.《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

原因,不包括()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在平阳君赵豹看来”可推断出,A、B、D三项都

是秦国强大的原因。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选C项。

8.《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

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C.革除了陈风陋习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9.秦朝时期,某老农刚成年的儿子搬出了家,另立门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商鞅变法中的哪一项

措施()

A.经济改革

B.文化改革

C.政治改革

D.社会风尚习俗改革

10.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种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11.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

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A.加强贵族的力量

B.改变社会习俗

C.“燔诗书而明法令”

D.实行二十等爵制

,A项说法错误;改变社会习俗与使秦民盲从无关,B项错误;实行二

十等爵制削弱了贵族的特权,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D项错误;变法中采取的“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思想文化专制,使秦民盲目服从,故选C项。

12.(公元前338年)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

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卷三》)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当时谁的利益()

A.旧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题干材料中的“人”对商鞅充满怨恨,这表明他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

13.战国时期,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成为诸侯畏惧的军事强国,这主要得益于商鞅()

A.奖励耕织

B.实行县制

C.统一度量衡

D.推行军功爵制

,极大地激发了秦人当兵和参战的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实力。

14.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先生曾撰文指出:“中国两千年封建专制的根在商鞅变法。”在商鞅变法的下列措施中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实行二十等爵制

B.实行连坐法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燔诗书而明法令”

,这一论点需要利用商鞅变法中有利于确立封建地主阶级政治地位的措施予以论证,B项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措施,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符合题意。

15.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以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商鞅在变法中全面实践了法家思想,其变法的局限性是法家思想偏颇之处的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9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商君书》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14分)

商鞅:重农抑商;梭伦:农商并重。

(2)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理解:逐步消除贵族特权,为雅典民主政治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十分重视对法律制度的改革,他根据李悝的《法经》制定了秦律。改“法”为“律”的做法,促进了古代中国法律观念的进步。变法过程中,商鞅全面贯彻法家“以法治国”和“明法重刑”的思想,动用严刑重法,鼓吹轻罪重罚。

备注:《说文解字》对“法”的解释是“平之如水”,即强调法的公平;对“律”的解释是“均布”,即强调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必行性,强调法律的实施。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是怎样贯彻“以法治国”思想的。(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的法治思想与实践。(8分)

制定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用法律手段剥夺旧贵族特权;制定连坐法,强化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固定各项改革制度。

(2)积极:体现中国古代法律观念的进步;有利于打击旧势力,稳定改革成果。局限:法律严苛细密,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人民负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战国策·卷五》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西汉会要·卷五十》材料四自秦孝公用商鞅计,乃隳(毁)经界,立阡陌。虽获一时之利,而兼并逾僭兴矣。

——《通典·食货一》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主观目的。(5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8分)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述商鞅变法产生的消极影响。(6分)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2)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秦国经济的繁荣,增强了秦国的国力,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成了土地兼并,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单元学习总结新人教版选修1 一、全面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2.从改革内容来看 (1)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从改革的效果来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效果各异。总体来说,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旧的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为以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1.相同点 (1)目的上:都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在分裂割据中谋求发展。 (2)内容上:都有促进经济发展、等级划分、政权机构的规定,也涉及到风俗变革。 (3)特点上:都重视“法治”,削弱了旧贵族势力。

(4)影响上:都促进了本国的发展与进步。 2.不同点 (1)目的不同:梭伦改革旨在缓和矛盾,稳定城邦秩序;商鞅变法旨在富国强兵。 (2)内容不同:梭伦改革鼓励工商业发展,吸引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加强对人民的严格控制。 (3)特点不同:梭伦厉行“法治”是为民主政治的需要;商鞅变法是为君主专制的需要。 (4)影响不同:梭伦改革促使雅典走上民主政治轨道;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 (5)性质不同:梭伦改革是奴隶主阶级缓解统治危机的改革,商鞅变法是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例题】(2013·福建文综·41A)(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 [审题思路] 审题意:第(1)问,指出商鞅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要依据材料一,总结材料的含义,做到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一的内容,来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事商贾”即做商人,即要考生回答,普通人做商人,对于国家的危害。 抓关键:由“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可知重农,由“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可知抑商。由此可知,其主要指导思想为重农抑商。第(2)问由材料中“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即可得出答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3 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梳理

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⒈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原因及条件: ⑴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⑵列强的三大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 大战的爆发; 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⑷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⑸导火线(直因):萨拉热窝事件促使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6)第一世界大战的标志: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 两大阵营:三国同盟:德(核心)、奥、意(1882年)三国协约:英(核心)、法、俄(1907年)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 具体原因:两大军事团形成 客观原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科技进步成果运用与军事。 实质原因: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⒉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⑴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⑵可能条件(可能性):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 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⑶现实条件(必然性):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 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3、欧陆均势政策:指英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无需履行固定军事义务,束缚自己。 原因:(1)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实力强大,海上霸权。(2)地理位置岛国,为免受战争威胁,保证自己安全。(3)维持欧陆均势,便于自己插手于欧洲事务。 4、巴尔干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地理位置重要(2)奥斯曼的衰落(3)民族关系复杂(4)列强争夺与插手(主要) 5、交战双方: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共4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日、比等,后美、中等加入,共27 6、第一次世界战争的特点----旷日持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演变为一场持久战?(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2)装备的限制,防守武器优越于进攻武器(3)军队机动能力差,后勤保障能力低(4)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均优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战线地理范围作战双方 西线(主要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法国军队-------德国军队 东线(主要战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俄军------德、奥匈军队 南线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军队-----奥匈军队 8? 第一阶段:

人教版选修一:商鞅变法

C 、 4、 A 、 C 、 5、 A . 6、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 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统治者大量提倡的思想是 A.儒家 B. 道家 C.法家 D. 仁政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王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 想称霸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 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8、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 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9、 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 改革的内容不同 B. 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10、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争频繁, 但为结束分裂混乱局面, 走向统一准备了条件。 其条件有: ①实现了区域性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变法中秦国强大 ④人民渴望统一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1、 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人教版选修 商鞅变法 1下列事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 ②铁农具和牛耕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频繁的争霸战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④⑤ 2、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 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3、 以下哪一项最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 A 、是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B 、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是民族融合大发展时期 D 、是文化科学空前繁荣时期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B 、发展封建经济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 、消灭奴隶制残余 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改革的内容 B 、改革的方式 C 、改革的性质 D 、改革的成果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C. 秦孝公 D. 秦惠文王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B 、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D 、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2.2《“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课时作业及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乐山高二检测)“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该观点() A.强调治国策略要随时代变化而改革 B.分析了夏商灭亡的根本原因 C.改革就要否定礼乐制度和古代传统 D.所说的“国”是当时的秦朝 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秦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推动作用的是() ①重农抑商②奖励军功 ③废井田制④奖励耕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013·安徽模拟)商鞅变法规定:民众“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准确的 是() 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 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D.禁止商业的发展 4.商鞅变法中推行下图所示标准器具的主要目的是() A.加速商品经济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巩固统一局面 D.为灭六国做好准备 5.(2013·宁波高二检测)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 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连坐法 6.(2013·阜阳高二检测)商鞅变法中堪称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官僚制 度开端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建立户籍制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7.(2013·济南高二检测)毛泽东同志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 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说明商鞅是“理想主义者”的变法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刑不避大夫 C.连坐法 D.奖励耕织 二、非选择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商鞅变法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史记》曾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皆怨望。”根据上文所述,分析为何会有如此现象( ) A.商鞅变法时,下令将贵族的土地全部没收 B. 商鞅变法时,以军功授田定爵位,使得贵族无法享受既有的特权 C. 商鞅变法时,实施“保甲制度”和“连坐法”,用以控制贵族 D. 商鞅变法时,鼓励平民努力耕织,奖励生产,使贵族无法从事工商业 2.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有利于( ) ①打击旧贵族的特权②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③发展封建经济④提高军队战斗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4.“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两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度以调动劳动者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6.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张居正因变法而死后被抄家。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7.《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文中所说的“本”,表现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B.废分封,行县制 C.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D.奖励耕织 8.商鞅曾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其实质作用是( ) A.对地主阶级的批判和否定 B.为地主阶级专政提供条件 C.肯定了公田私田化的现象 D.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材料提供的关于商鞅变法的信息有() ①除旧布新②关注民生③国富兵强④最为彻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2.“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主要是因为 A、变法彻底 B、赢得民心 C、与时俱进 D、仁义致远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 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 这些意见,比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 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 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的是 A.“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 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 C.(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 其实伤国”(宋·司马光《乞去新法之病民伤国者疏》) D.(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 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 向乃定。”(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5.商鞅的“商”姓来源于() A.祖先姓氏 B.出生地 C.封地 D.官 职 16.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 孙鞅之法也重轻罪。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人 去其所易无离其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 不生也。”对“轻罪重罚”评价错误的是: A、刑法严酷,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B、树立了变法的权威 C、给了守旧势力反对变法的借口 D、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17.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 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这些措施()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 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 开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得人才者,得天下。商鞅在秦国变 法,着重选拔、储备的人才是 A.能征善战的兵将,从行伍中选拔 B.经济发展的能人,能提高耕织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C.熟读儒家经典,有经邦济世管理国家的人才 D.文学之士,能舞文弄墨,制造变法舆论的文士 19.在一次探究课上,四名学生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 根本原因。你认为谁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具备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罗人才,统 一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减少,局部实现统一 D.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各地联系加强 20.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 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发展农业生产 2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 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②孝文帝改革③明治维新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 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故四世(自秦孝公 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23.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鞍针对 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舌 24.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县制 25.“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上引言论应该是 A.商鞅用以支持自己变法的重要依据 B.旧贵族反对商鞅变法的理 论基础 C.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 D.西周对夏商两朝历史经验 的总结 26.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上分成不同地位高下的阶层,如贵族、努力等。社 会流动是指不同阶层出身者可以因为后天因素而转换成另一个阶层,如贫 民可以因为努力而变成官员。社会流动变大的意思是指不同阶层的人转换 另一个阶层的可能性变大。若以此概念来分析春秋战国的历史变动,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 A.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大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1页共8页◎第2页共8页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3: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单元检测(二)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春秋战国时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答案』C 『解析』井田制的瓦解,动摇了西周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瓦解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统治。 2.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 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百家争鸣的冲击 D.变法改革的冲击 『答案』A 『解析』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以宗法制为主要纽带的分封制趋于瓦解。 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其导致的后果是() ①增加了国家的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④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当时改革的目的是增加国家的收入,但客观效果是承认了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同时也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其中④比较难理解,易漏选。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本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

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5.下列对“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对人民宽刑薄赋 D.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不法其故”“不循其理”可以看出,这一思想家反对因循守旧,主张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改革。 6.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 ①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②自耕农阶层的要求③奴隶主阶级的要求④商人阶层的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A 『解析』“废井田,开阡陌”使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对土地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得到了认可,得到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 7.世人对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答案』D 『解析』秦国人实行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加强了人们的防范心理。因此,D项符合题目要求。 8.商鞅变法推行的“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使军功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行列,这就客观上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单元测评2商鞅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历史单元测评2商鞅变法新人教版选修1 (时间:60分钟分值:90分)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材料三赵孝成王(前265——前245)时,秦国出兵攻赵,赵求救于齐,齐国则要求以长安君做人质为出兵的条件。赵太后爱子心切,坚决反对。左师触龙于是劝谏太后。《战国策·赵 策》记载了他们的对话:“‘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新变化?原因是什么?(7分) (2)结合上面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新变化出现的进步意义。(8分) 【解析】第(1)问,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的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可根据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答案】(1)新变化: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原因: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这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和封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了各国变法改革运动的兴起。 2.(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赵国本是晋国异姓卿大夫,属三晋之一,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而此时,魏国因魏文侯、李悝变法早已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它占领河西地,又越赵国占领中山,形成了对赵国的包围。于是,在正式成为诸侯的同年,赵烈侯在相国公仲连的支持下,起用荀欣、徐越、牛畜等人进行改革。 烈侯以荀欣为中尉,“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力图形成严格有效的官僚体系。以徐越为内史,节财俭用,用以富国,宽减民力。又接受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反对穷兵黩武,用儒家仁义礼治教化民众。同时制定国律,明确法令。 改革颇有成效。烈侯死后,敬侯承继功业,赵国得以“兵不倾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邻国之患”。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突显儒家“王道”思想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商鞅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商鞅变法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商鞅变法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商鞅变法 369634 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变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__①__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农业发展: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兴修水利,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成就。 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阶级关系变化:____②____确立旧贵族势力开始向新兴地主转变,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

族联合执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各国都致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改革变法。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___③___出现的热烈局面。其中,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1)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a春秋时期的变革 齐国的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___④___。 b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c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赵国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 (2)共同点 目的:___⑤___ 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强化国家职能 指导思想:法家 3.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秦国的社会状况:偏居关中;文化落后;国君集权;民风质朴。 (2)秦孝公的励精图治。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1.公孙鞅入秦 2.商鞅变法的措施 (1)经济措施:“废井田,开阡陌”;___⑥___,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军政措施:___⑦___,按军功授爵;严禁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推行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移风易俗。 富国强兵的秦国——商鞅变法的意义 1.商鞅变法的结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商鞅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桑”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再也无法动摇了。 2.作用: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开始了___⑧___建设;经济上,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对外兼并战争取胜和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之,它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局限: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析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测试题带答案解 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B.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少 C.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多,社会流动则变小 D. 社会阶层的分级变少,社会流动则变大 27.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综合题(题型注释) 28.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前325年,嬴驷仿山东六国做法,亦自称为王,斯为秦惠文王。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公子虔等一帮人就乘机捏造谣言向惠文王诬告“商君欲反”。于是,惠文王借此将对秦国有功的商鞅车裂而死,并族灭其家,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惠文王杀死与自己宿怨极深的商鞅,却在总体上保留了商鞅推行的政策,还对商鞅变法的部分措施予以调整、修改,比如对游说之士开禁,从而吸引了一批人才入秦,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司马错等魏人都能为嬴驷重用。这多少又可看作是对商鞅变法“矫枉过正”的一种反拨。 嬴驷在巩固权力之后,继承孝公遗志,东进攻魏。泰国不仅把魏国黄河以西的地盘全部吞并,而且在黄河的东岸建立了东进的前进阵地。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用司马错之策灭蜀。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大败楚军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杨志刚《千秋兴亡:秦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惠文王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惠文王为政在秦国历史 上的作用。 29.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 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华。谬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 而贪者,举以为收拏 (官奴婢)。 材料二商君相秦十年,宗宜贵戚多怒望者.……五月而秦孝公 卒,太于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 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请指出材料一中所谈到的商鞅变法中两个重要措施,并谈 谈它们对后世历史发展的重大影晌。 (2)据材料二,导致商鞅悲剧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 认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 善,利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单卑爵秩等级,各 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 所芬华。 一一《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 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 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 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 日后统一天下莫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 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你 如何评价?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一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 一单元第2课商鞅变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磕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意,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秦孝公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而对称霸之道感兴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给秦孝公提出的建议。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的问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3-3《走向世界大战》精品教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2014年高中历史 3-3 走向世界大战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英法的绥靖政策;美国的“中立”政策。希特勒提出对捷克领土要求;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及其影响。英、法、苏三国谈判及破裂;《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2、理解:通过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等内容的讲述,认识资本主义大国帝国主义的本质。 3、运用:通过对“绥靖政策”和“中立”政策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同时通过《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分析,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综合归纳:综合归纳、概括绥靖政策的目的、实质、手段及影响,并指出美国的“中立”政策的实质就是绥靖纵容。 2、问题探究:结合前一课及本课的内容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未能被制止的原因。 3、问题评价:通过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正确评价该条约的作用,即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的意图,使苏联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绥靖政策是西方大国以牺牲他国为代价,为维持苟安和“祸水东引”而实行的纵容侵略的政策;对战争爆发起到了加速和扩大的作用。 2、“防微杜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人类的最深刻教训之一。 3、进一步认识战争的根源和现实危险性;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 难点: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在本单元第1、2课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20世纪30年代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演变而成的。在战前发生的局部反法西斯斗争中,由于法西斯国家蓄意侵略,准备充分,力量强大,而反法西斯国家和地区则因贫穷落后,国力弱小,且各自为战,这就使它们很难独立取得斗争的胜利。因此当时并未直接卷入反法西斯斗争的国际力量的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由于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以及苏联的中立自保政策,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最终难以避免。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课本引言采取问题式导入: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课的内容思考并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哪些因素有关? 生:(回忆,回答):法西斯专政在德、日等国的建立及其对外扩张。 师: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共同特点:由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战争。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的局部扩张为什么没能被制止呢? 生:(回忆,回答):因为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进行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国家贫穷落后,无力遏止法西斯势力的全面侵略。

人民版选修1第二单元《商鞅变法》word学案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班级 姓名 课标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商鞅变法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代背景: 请结合材料,并依据教材内容,从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方面思考春秋战国是个怎样的时代?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当时学派很多,主要有十个学派:儒家、 到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和为十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2、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变法运动,请举例说明。 3、秦国存在机遇和挑战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4、商鞅变法的目的: 性质: 二、商鞅变法的内容: 仔细阅读相关的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材料分别反应了商鞅变法的什么措施?各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什么作用?并完成表格。 材料二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材料四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臵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突 基本框架 第1课西方专制主义理论 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詹姆士一世的“君权神授”  第2课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斯宾诺莎的“天赋人权”思想 洛克的权力分立思想 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 基本特点中世纪时期,专制主义是维护罗马教廷和西欧 各国封建主阶级统治的有力工具和理论依据。阿奎 那的“君权神圣”是中世纪专制主义理论的典型表 现,他通过宣扬“君权神圣”的主张,借以宣扬宗教 权力高于世俗权力、教权至上的基督教神学思想。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承 袭了基督教神学家的衣钵,竭力鼓吹“君权神授”的 专制主义,为其暴政寻找理论依据, 斯宾诺莎通过批判基督教神学经典来伸张资产阶级的自由和民主权力,洛克试图通过议会集体意志 来限制王权和实现国家权力分立,卢梭借助于“社会 契约论”思想来反对封建暴政, 史实阿奎那的“君权神圣”创立了“宇宙秩序论” 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的专制 介绍了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斯宾诺 莎的民主思想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洛克 对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所作的辩 护,《政府论》中体现出来的权力分立主张。洛克 不仅是“光荣革命”的产儿,而且是资产阶级分权和 制衡学说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资产阶级思 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分析了卢梭的批判精

神和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及其对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作用。 素材图表:教堂;教皇;佛罗伦萨;阿奎那;英国议 会;“‘海上马车夫’的船队”、“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 易场所”、斯宾诺莎;洛克;卢梭“《社会契约论》 封面书影” 文字:《英国和法律与惯例》;斯宾诺莎《神学 政治论》;洛克《政府论》;卢梭简历 第二单元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基本框架 第1课 英国议会与王权矛盾的激化 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母体中孕育 向君主呈递《权力请愿书》 提交《大抗议书》 第2课“民主与专制的反复较量” 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公” 斯图亚特王朝倒行逆施 基本特点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英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到17世纪初,英国由于位于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加 之都铎王朝的大力推动,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 展,支撑着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但是,斯图亚特 王朝的专制统治却极大地损害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 贵族的利益,结果王权与议会矛盾的激化将英国引 向了内战或革命。 在这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双方进行了反复较量,从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到克伦威尔获得“护国公”地位,再到斯图亚特王朝 倒行逆施,这一切无不表明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 统治和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史实英国是一个历史传统深厚的西方国家,17世纪革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课标要求】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2.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3. 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2)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3.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3)首席执政官梭伦:1.萨拉米斯岛问题2.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工商业的发展)地理环境、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变动与政治格局、历史文明演进之间的辩证关系。 运用:(工商业的发展、首席执政官梭伦)探究梭伦得以登上雅典政治舞台并建功立业的主观、客观条件。过程与方法:(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阅读摘要、(工商业的发展)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首席执政官梭伦)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雅典的自然条件(改革的自然条件) (1)环境优越:位于阿提卡半岛,有小块平原;多山靠海、多天然良港; (2)资源丰富:盛产葡萄、橄榄、优质陶土和大理石等; (3)交通便利:有天然良港比雷埃夫斯港。 二、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改革的政治背景) 1、城邦国家的雏形 (1)背景:荷马时代,阿提卡地区的部落或氏族间长期纷争不休。 (2)时间:公元前9——前8世纪 (3)特点:小国寡民 (4)标志: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5)社会成员:贵族和平民(农民、手工业者) 2、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 (1)原因: ①政治上,贵族掌权(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平民政治权力太少(公民大会)。 ②经济上,贵族掌握大部分财富,平民处境不断恶化,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2)结果:雅典平民武装暴动(前632年),政局动荡 (3)影响:敲响警钟、局部调整、真正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