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4)教案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4)教案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4)教案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4)教案

人们常说:“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作文一直是语文考察的重点,老师教学的难点,也是无数学生心中的痛点。

对于如何写好高考作文、如何取得高考作文高分的问题,知乎上有很多高质量的回答,笔者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盘点,去粗取精,并结合自己的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提炼归纳。写此长文,以飨读者。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什么

先来个灵魂之问:文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文章的本质应该是沟通和表达。沟通就是说你的写作要有一个读者意识,任何写作都是为了特定的写作对象,作者应当有与读者对话的意识,心中应当有读者,你要设想对方的需要和困惑,平等真诚地与读者对话。写作也是自我表达,将你的立场观点思想情感等用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考试的场景下,高考作文考查的又是什么呢?

按照考纲规定,高考作文的评分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分为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内容项重点是题意和内容,其基本要求是——考生作文要切合题意,内容要充实;表达项的重点是结构和语言,其基本要求是——考生作文结构要完整,语言要通顺。

简而言之,按照基础等级的要求,你写一篇作文,你得就某一主题,有条理地阐明你的观点或者抒发你的情感,支持你的观点或情感的内容应该充实,语言要通顺。

这也就是写一篇作文的基本要求。

从发展等级讲,分为四个特征项,分别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有文采强调的是文笔好;深刻、丰富、有创新对应的是思维的深度、宽度和灵活性。

发展分是肯定作文的风格多样性和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

要关注的是,发展分并不求全面,把一个亮点发挥到极致,把一点做出色,老师一样可以把发展分给全。

那么,学生是不是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某一个特征项反复训练打磨,来提升自己的发展分呢?也不尽然,毕竟评价维度和方法维度不是一回事。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不存在一个纯粹独立的学习维度。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3)教案

从文采特征看,这是我们文学语言审美性的外在表现,伴随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

而深刻、丰富、有创新等特征,更多的是看一个人的思维品质。深刻的反面是肤浅,丰富的反面是贫乏,有创新的反面是从众,它们的根本决定要素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独立思考意味着自主和怀疑,独立思考者不愿意接受现成的答案,愿意给事情更多的假设,并去探寻其影响的要素和求证其可能的结果。可以这么说,独立思考本身就是在和思维的肤浅、贫乏和从众作斗争。

阅卷老师看的是什么

从实用性和功利性讲,写好高考作文的目的当然是在考试中拿高分,所以最终你的作文还得要接受阅卷老师的评判,阅卷老师除了根据作文评分标准来操作外,考虑到高考阅卷的实际场景,他们会有哪些特别关注的要素呢?

下面以阅卷老师的视角来作一解读。

一看卷面。

现在啥都喜欢看颜值,对吧。一个阅卷老师每天要看几百上千份试卷,在这样快的阅卷

速度要求下,你的卷面的第一印象就非常重要了,第一印象就是你的书写,几乎所有的知乎作文答主都会强调书写的重要性。

二看表达

表达主要是看一个人驱遣文字的能力,阅卷老师在看到你的作文的第一眼时,也会依据目光所及的文字,在心里对这个学生的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做一个大概的评判。

三看立意

高考作文,实质是带着镣铐跳舞。

按照正常的阅卷流程,阅卷组手里会有一个大致的立意范围,考生应该在这样的立意范围内作文,否则就是偏题。而是否切题(切合材料的含义和范围)决定了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的起评分标准。

四看结构

除立意外,文章的结构是阅卷老师最想看的东西,因为一篇文章800字以上,在堆叠漫展的文字里,老师想用最快的时间看到你想说些什么,而最便捷的了解一篇文章的方法就是看结构。

结构当然也包括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五看素材

看素材的原因,不仅是素材本身演绎文章主题的作用,同时素材也反映写作者对生活以及阅读方面的理解和积累,体现着写作者介入生活的程度以及写作思维的灵活度。

深度剖析高考作文之道

1、关于卷面

简单地说,保持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层次清晰。

卷面整洁,就是尽量不要改动。

首先整体上在写作前应该要想好大致的框架。

如果语句表述有误,用笔划一下就可以;真有段落写的有问题,如鲠在喉,你要想的的是逆转而不是修改,写作文切忌大段修改和涂涂改改。原因有三:1、阅卷速度快,涂改反而是一种提示;2、涂涂改改,印象很不好,会觉得你学习习惯马虎随意,思维没条理;3、一般阅卷规则是只看对的部分,作文也同样适合,换言之,阅卷老师更关注的是你的加分项而不是你的问题,也就是说,即使看到你表达上的问题,阅卷老师也不会对此作过多的关注,写作者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只要文章整体优秀,一样可以得高分。

字迹工整。你看无论是字帖还是印刷体汉字,字的形体架构都是方块字,所以你要培养自己写方块字的审美习惯和书写意识,过长过扁东倒西歪的都不好,字的大小大约占格子四分之三,横平竖直看起来清楚。记住,看起来整齐清楚是书写的第一标准。

层次清晰。就是文章要适当分段,段落不宜过长也不宜分的过于零碎,一篇作文分6-7段较为合宜,段落长短不一,合理的布局会给阅卷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3)教案

2、关于文章标题

2.1 先看不好的标题是什么样的

比如题目过于宏大空泛。如《论社会》、《谈艺术》、《继承传统文化》等等。

比如题目过于普通直白。如《把握当下》、《浅谈自信》、《勇气》、《奋斗,奋斗!》等。

还有一些就是读起来莫名其妙又和文章内容没有紧密关联的题目,这个要结合具体文章说明,读者可以自行体会。

2.2那么,好的题目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首先看题目的作用是什么,考虑考场作文的特殊性,题目第一个作用是概括文章内

容,第二个作用是吸引读者(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所以说好的题目就是那种既指向文章内容又吸引人注意的题目。

知乎答主“落云歌语文”对于好的标题有一个总结,可作为参考:

他把作文题目大概分为五类,对偶逗号式、经典句子换用式、诗词化用式、俗语改动式、固定搭配转换式,举例如下:《大国展胸怀,尽款天下人》、《诚信归去来》、《借风唤花醒,聊赠一枝春》、《为自己“突围”》、《莫以分数论成败》等。

当然,关于作文题目的最基本要求是不跑题,如果无法在切题的基础上创新,那就得按照切题的原则来给一个相对普通的题目。

3、关于审题与立意

什么是审题和立意?

因为现在主要考的是材料作文和提供一定背景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所以严格地说,不能叫“审题”,因为它没有“题”,既没有“命题”,也没有“话题”,只能叫做“审材料”。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审读材料,明白材料的内容和含意,以此为基础,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所谓“立意”,就是确定自己将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思想。

或者说,审题是解决“要我写什么”的问题,立意是在“要我写什么”的指引下,解决“我要写什么”的问题。

下面,对目前常考的材料作文和任务驱动型两类典型的考场作文作一说明。

先做一下简单地区别,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有一个具体明确的书写对象,讲究“就事论事”。材料作文,即对所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思考,从而得到相比材料的含意更为抽象化的观点,并将其道理推延到别的事物和现象上,讲究“由此及彼”。

因为审题的本质是审写作方向,而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来说,“要我写什么”已经通过具体任务指派的方式作了布置,作为考生就是接受任务指令并明确完成任务的具体要求,材料与写作任务的连接已经搭建好,考生理解材料和任务指令的内在关联即可。

这类题目写作的时候务必要立足于具体的写作情境,紧扣材料内容,结合材料和自己观点,展开详细阐述。文章总体不脱离材料,不能出现脱离材料内容的观点以及想法,即不可“由此及彼”。

既然写作任务是明确的、具体的,那么明确并完成写作任务就是“第一要务”,凡是脱离了任务指令,脱离了要求而未完成任务,将被视为跑题。

比如2016年天津卷作文题: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3)教案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今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例子,首先看材料,材料第一段重点是讲当今阅读多元化的具体表现,第二段开头在第一段的基础上针对当代青年做了一个延展,从青年的特点生发出阅读方式的不拘一格,重点落在后面一句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前面的材料的关键词就是“阅读方式”。

接下来审读任务指令,“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

青春阅读’”,任务指令包括核心任务“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和限制条件“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两部分,核心任务就是你要写作的话题中心,限制条件即要求“谈谈‘我的青春阅读’”时必须指向阅读方式并结合个人的体验与思考。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作出的审题总结是:这个作文是要求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当代青年的自己,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文章要适当突出自己阅读方式的不拘一格,体现出自己作为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对来说审题难度更高的是材料作文题型,下面也就重点讲一讲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只有宽泛要求,没有具体指令;只有笼统规定,没有明确任务。因为要求宽泛,可广泛联系,由此及彼,增强写作的开放性;规定笼统,可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突出作文的自主性。

关于正确的审题,别无它法,就是通读材料,全面理解,从而在此基础上明了材料的含意。用知乎答主“童教雷老师”的话说,审题第一要对题目(材料)了解,就像审讯犯人一样,要对犯人的各个信息都要掌握,这样才能找到定犯人罪刑的突破口,我们写作也一样的,对题目的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清楚写作的方向。

那如何全面理解?简单地说,就是读懂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

比如2019年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这道作文题目是江苏卷一贯的出卷风格,审题最为重要的是把这段话理解了。第一句话要说明的就是“物各有性”,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性质、天性、本性、个性、特点。第二句话“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说明的是同一类事物相加,可能产生出来的能量不是很大,无法碰撞出更多的东西,还是这类事物。第三句话“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说明的是各类不同的事物可以相互调和在一起,可以共存相生,产生非常好的局面,而且具有多样性。前三句的关系是通过第二句的水、盐同物简单相加和“五味”之间“调和”,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的比照,意在强调:既肯定“物各有性”,更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存相生”。第四句话是说明,上面说的这些道理,物有体现,事情有体现,人有体现。第四句话是在帮助考生拓宽思维,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想一想。那么看懂这些之后,其实写作最好的就是把第三句话给说明白,说的方向可以非常非常多。

所以说,要想正确的审题,并不能完全依仗各种方法和技巧,最主要的还是要理解材料内部句子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把握材料的逻辑重点,以此为基础明确命题者的意图。审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粗心”。所以借用原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话说,“考生朋友必须定下心来,一字一句把命题看清楚,千万不能慌慌张张‘扫描’。临场怎样默读?大体上讲,乃是一个词、一个词地‘慢’读!”

再看2019年上海卷: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这道题目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有些同学看到这个傻了,音乐一点都不懂怎么办?但是这道题其实并不是要求写音乐,音乐只是一个载体。

下面来看这则材料,材料第一段是说的其实是基于一种事实而引发的结果,所以第一层

次的关系应该在“我”前面,前面的原因部分“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强调了“倾听”和“接触”的音乐广泛、多而不同,结果句首先引出的是“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就是接触很多外国的、异族的音乐,帮助自己更深的理解本国音乐。后面又说“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里说的是激发自己进一步的行动,“寻找‘中国味’”,去寻找有本土特色的东西。第二段开头进一步提示说“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意思就是说,这段话给了我们一种认识事物方法上的启发,这就不止是落在音乐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材料真正的含义是说,接触外部的、异域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自己的、本土的东西。那么从写作层面说,当然可以就音乐谈,而且也不一定是音乐,你还可以谈美食、谈文化、谈画、谈书,谈任何这种差异性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都是可以的,所以写作路径也非常广。

如何写好高一语文作文(3)教案

当然,虽然从材料作文来说,只要切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也有多向选择的空间,但是,还是要注意不要追求剑走偏锋,尽量按照最大众化的角度去写,也就是第一印象想出来的角度,也有人把它叫做狭义立意,这是最保险的写法。对于那些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是有足够自信的同学来说,尽可能不要在立意上追求新颖,用知乎答主“黄益达”的话:“很多人会想,高考那么多人写相同的立意,我肯定要写一个不同的出来呀!这考场上突如其来的骚,就成功的闪了阅卷老师的腰了。”

4、关于构思和结构

4.1先看构思。

构思指作者在写文章或创作文艺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某种思维活动。包括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研究布局结构和探索适当的表现形式等。简单点讲,构思就是对作文整体的谋划。

4.2关于结构

结构是构思的重点,下面重点谈谈结构。

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或者说结构就是骨架。

再来个灵魂之问:文章不就是自然而然地往下写吗,那为什么要有结构?

知乎答主“松松”说,“写作文,说到底,就是针对某一个主题,发表你的观点。”散乱的文字是没有思想的,所以,作文首先考的,是说话的逻辑,是把话说明白。而要想把话说明白、有一定逻辑性、符合人的思维特点,就要有一定的结构。

很多同学写作过程中没有章法套路,想一句写一句,写一句再想一句,没有通篇的谋划和布展。而要训练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写作议论文,最好也是从结构入手。

认知科学家斯蒂芬?平克有一句话在知乎里特流行,叫“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这里的树状结构,简单地理解一下,就是树干是观点,树枝即支撑观点的理由,而文章最终会呈现一种结构化的思维形式。

其实,结构的背后也是思维,不同的结构体现写作者不同的思维延展方式,在动笔写作之前,先搭建文章的结构框架,可以减少写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真正的高手参加重大考试的时候,一定不会临场发挥,一定会有所准备,包括自己的思维习惯,一定是身经百战,经历无数试炼不断完善后才拿上考场的。

4.3议论文常见的结构

就高考作文的现状看,绝大多少同学写的是议论文,而议论文的结构搭建以及结构训练中的思维逻辑和议论深度,是同学们写作的常见的问题和障碍。

下面主要就议论文结构技巧的训练来谈一谈。

通常来说,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有四种,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这种结构方式你可以理解为思路展开的方式。

所谓总分式,就是文章的内容分解成总体和部分,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并列式,就是围绕中心从同一个向度(论述展开的方向)列出几个分论点,逐一论证;对照式,就是从论题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递进式,它的结构模式与并列式相同,但分论点之间体现一种意义上的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逻辑关系。因为总分式的“分”往往涵盖的就是后面三种结构形式,所以下文主要就并列式、对照式和递进式来作具体阐述。

比如说,你想论证“我们国家很好”这个观点。

并列式结构,可以从“我们国家很好”分解出:①政治文明、②经济繁荣、③文化丰富、④人民幸福几个分论点;或者可以换一个维度,从①坚韧性、②包容性、③革新性这几个特性来论述“我们国家很好”。这些分论点构成并列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可以将中外进行对比或者古今对比来体现“我们国家很好”的观点。

递进式结构,可以这样分解:①我们有光辉灿烂的过去;②今天的国家不满足于过去,不断开拓前进,创造了辉煌的成就;③虽然如此,我们国家依然直面问题,不断总结反思,探索适合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之路。这些分论点之间体现一种意义上的递进关系。

在具体的写作中,一般来说,往往并不只用一种结构模式,而是会综合运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来更好地实现论证目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三段论式”,根据议论展开的方式,可以分为“是什么”(提出问题)、“为什么”(分析问题)、“怎么做”(解决问题)。

如果你仔细去剖析任何一篇议论文,你会发现其内在都会或隐或显地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在展开,不同的论证对象或论证目的会围绕不同的问题展开。如果议论重在辨析论证对象的内涵和表现,或指明问题的实质,可能会偏重于围绕“是什么”来展开论证;如果议论重在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或问题背后的原因,则偏重于围绕“为什么”来展开论证;如果议论重在论述根据某个道理要付诸的措施,则偏重于围绕“怎么做”来展开论证。如果在某个方面道理不言自明,那么那一方面则可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不谈。

4.4并列式和对照式结构

并列式,它是一种横向展开式结构,根据写作的需要,就可以从上述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多层次的剖析。

比如从“是什么”的角度剖析。

文章题目是“面子”,中心论点是:有价值的面子必须珍惜,无价值的面子应该抛弃。围绕“是什么”把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并列的分论点:①面子是体面和身份,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②面子是人格和尊严的代名词,个人集体国家都不能不要面子,但必须有理有利有节;③面子又是情面,靠着面子可以办成本来不好办的事情,但也可能会超越原则,办成原来不该办的事情。

但并列式结构也容易出现问题,你看下面的结构方式。

文章中心论点是:我们必须学会在平凡之中变得不平凡,走向伟大。分解成:分论点①,平凡之中拥有目标就会变得伟大;分论点②,平凡之中留意细节就会变得伟大;分论点③,平凡之中恪尽职守就会变得伟大。虽然文章结构清晰,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清晰是建立在简单的思想、肤浅的思考、论证的不足和流于表面之上的。问题在于:平凡之中“拥有目标”、“留意细节”和“恪尽职守”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每一个方面和变得伟大之间是否有必然的关联?几个方面能否充分涵盖从平凡变成伟大的途径和方式?由此看来,这样的分论点在逻辑上有许多漏洞,纯属随意组合,生拼硬凑,整个写作的思维也是在一个平面上滑动,而这样的问题是学生写作议论文最容易出现的结构问题。

对照式结构同时也意味着对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这看起来好用,同样也会出现逻辑上的问题。

比如上面以“面子”为题目的文章。看第一个分论点“面子是体面和身份,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在这里“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和“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分别是指关于追求面子的正反两方面的一种论断,那么,如果将两者分别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是否构成正反对比的关系呢?答案是否定的,它们不构成正反对比的关系。因为从逻辑上看,“人们追求面子,是为了彰显体面和身份”讲的是追求面子的目的,“但求之太过就成了虚荣”讲的是追求面子的一种做法,“追求面子”它所引出的做法可能包括正常追求和求之太过,或者说,“求之太过”包含在“追求面子”的做法之内,是“追求面子”的一种极端做法,两者一个是目的,一个是行为,目的和行为不是一个论述对象,所以两者不构成对比的关系,也形成不了对照式的结构。

这也是同学作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将不构成对比的两者强行对比;而要真正形成对照,一个是那追求面子和不追求面子的目的性对比,也可以拿正常追求和求之太过的做法对比。

所以说,对照式结构(或者说对比方法的运用),一定要保持论证对象或论题的一致性,在逻辑上称之为同一律。

4.5有哪些好用的结构

有些知乎答主在对高考作文问题的高赞回答里也总结了一些好用的结构模式,比如说,答主“观澜作文”的“引、议、联、结”结构,答主“草莓蛋糕”的“一总三分式”(一个总论点,三个分论点)结构,答主“RMyzc”的“点、正、反、深、结”,答主“wangkai”的万能结构“引、提、证、联、结”,答主“藜麦”的六字联珠式结构“点、正、反、深、联、总”。

其实将他们的回答总结一下,会发现说的都大差不离,其核心信息有:1、不要生搬硬套什么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而是要灵活综合地加以使用;2、一般来说,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较为合适;3、分论点之间最好不要是并列关系,“正反+深入”更好,也就是说思想要有点辩证性、深刻性;4、分论点最好在段首出现;5、最好要联系社会现实。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肯定递进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特点是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不断递进,论证的层次向纵向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论题的内涵,使中心论点得到了深刻的阐发,其作用是分析透彻,说理深刻。要解决论证空泛的问题,最好用递进式。

那么,递进式到底如何来使用?

议论文一般的结构就是三段论式,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引论”即开头部分,它要提出问题“是什么”(论题或中心论点);“本论”即本体部分,它要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即结尾部分,它要解决问题“怎么做”,

三段论式其实也就是递进式论证结构。三段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学生写作中往往会往固定的结构中生搬硬套,而放弃了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各个问题做多向的深入的思考,文章看起来比较生硬死板。

这样写作,只是套路了递进式的模式,并没有真正解决深度阐发中心论点的问题。

到底如何递进?众多的知乎答主,有的只是依据作文实例作解读说明,有的泛泛强调学会审辩式思维,独立思考,学会质疑,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或者亲身示范但难以实操解决问题,或者云及方法但又语焉不详。

说到底,如何引领思维围绕一个核心的论题深入延进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4.6提供一种思维方法

首先问一个问题:同学们写议论文,之所以思维打不开,不能纵向深入的原因是什么?

深层次地讲,是同学们不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问题;浅层次的讲,是同学们没有养成质疑和追问的习惯。遇到一个要论证的观点,学生们的第一个感觉是,就是这个道理啊,这个观点肯定是对的(或错的,比如反驳某个错误观点)啊。你要问他为什么是对的呢,他

就巴拉巴拉扯一圈,可是,你会发现你说的道理和大多数同学或者说社会普罗大众想的,没什么区别啊。

在高考语文阅卷中,作文是最消耗时间的题目,而一个阅卷老师能够分配到每篇作文中的时间有多久呢?大胆猜想下,恐怕给10分钟都很难,再短点,五分钟有没有呢?不乐观的估计,可能只有三到五分钟,那么如何在短短的三分钟内就吸引到阅卷老师的眼球,让给你打一个不错的分数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起一个好标题+完美的第一段+有说服力的作文结构。

高分作文开头的标配:手法+文采

第一段是体现考生文字功底的部分,如果谁能够展现优美的文字和打动人心的语言,能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那么恭喜你,你在作文评分上就已经占得了先机。那么应该如何写好第一段呢,咱们看一篇2019年的高考高分作文是如何驾驭文字的。

我们先看看他使用了什么手法?对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前后对比,在这一段文字里,既描写了相差10年两代人共同看到的景物,也言简意赅地点出了10年前后的不同。而且,作者用“花猫”作为一条线索,喻证时间的流逝带来的莫大变化。这种手法,值得借鉴,而且读起来令人有一种回味悠长之感。

再看作者是如何写出文采的,短短的第一句话,使用了“鲜衣怒马”、“无远弗届”两个文采鲜明四字词汇。紧接着第二句话,以“银杏树”、“栀子花香”、“青涩的笑声”、“花猫”为景物描写的对象,展示了一幅洋溢着青春活泼的校园景象,令人产生了强烈的画面既视感。这里也是马老师特别要说明的,高分作文,一定注重实用这种带有画面感的语言,真的非常讨巧,用在第一段再合适不过。

高分作文开头屡试不爽的招式:名言破题

开头引用名言,是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教育学生掌握的。这个办法看似简单,实则没那么容易。在高考考场上,考生大多精神高度集中并略微有些紧张,很多同学平时感觉积累了不少的名言名句,可是一到考场上感觉用不上甚至记不起来。因此,用名言名句破题,看似简单,实则是一个很不小的考验。

这是2019年一篇满分作文的开头,看出来有何不同吗?作者为了体现自己开头引用名言的高明之处,连续引用了管仲的两段话作为相互佐证,进而得出结论:勤以修身,劳可安邦。这种破题的难度在于必须准确记忆原著的内容。那么有没有简单点的呢,我们往下看。

这个开头就比较讨巧了,直接拿大作家雨果的话来破题,而且雨果的话采取了自我反驳式的方法,雨果说“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是两种人,而随后以“自我否定”的眼光认为“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其实这部正是与我们当下强调的智力劳动和知识经济时代相呼应吗。这种引用,不仅是单纯为了破题,而是充满了思辨,令人印象深刻,这也是为何这样的开头容易拿高分的原因所在。

高考高分作文开头的另类写法:批判人性的弱点

如何让作文第一段写的有可读性呢?要么让人感觉有文采,要么让人感觉有思想,要么让人感觉有趣味性。而马老师最为推崇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批判人性的弱点。比如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你可以这么写:人人都希望成功,站在舞台上享受鲜花和掌声,可是人们都不太乐意付出必要的代价,比如汗水、时间和失败的尝试。

再比如以“尊重”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可以这样写:尊重是做人的宝贵品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话虽如此,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对身价亿万的富翁们高看一眼,对他们的只言片语奉为成功的不二法门,却对满身尘土的建筑工人、汗流浃背的环卫工人唯恐避之不及。同样平等的人,为何尊重却打了折扣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