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阅读侯银匠及答案

高考阅读侯银匠及答案
高考阅读侯银匠及答案

侯银匠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

说明。

答: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

答:

3.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答:

4.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答:

1、①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②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2、①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3、①要花轿早有打算②改装花轿心灵手巧③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4、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内审美作为一种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滥觞于人类审美思想发端期。老子、孔子、柏拉图等人的思想中都有超越感官型审美而直达内在精神境界审美的表述。老子的最高审美境界,来自于修道时的“致虚守静”等内心体验过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内审美境界。这种境界被庄子表述为“心斋”“坐忘”,具有所谓“虚室生白”的内审美效应。就先秦儒家而言,也有着相同的情况。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但最能代表孔子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还是孔子盛赞他的弟子颜回时所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个“不改其乐”,是一种精神境界型的内审美,是一种内乐,备受儒家推崇。古希腊的柏拉图把美的和美本身加以区别,美的是现实中可以用感官把握的具体对象,而美,则是这种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这种理念具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是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内审美具有精神性审美的特征,表现出对于物质欲望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性,构成了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内审美是一种源远流长且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但中西方之间仍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超验与非超验上。从柏拉图开始,中经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思想,再到现代存在主义的“天地神人共舞”,其内审美主要是超验的,即不以人的现实的经验感觉为转移,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相反,中国古代的

内审美则兼具超验和非超验即经验两类。

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与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内乐为上,感官享乐为下;第二,中国的内乐传统与内在实践传统一致,是内在实践、内在体验的结果。老子讲“致虚守静,以观其复”,就是通过心理的自我调节,达到“观道”和“览玄”的境界。庄子的“心斋”和“坐忘”讲求心灵的虚静。这种虚静之说,到了荀子那里就发展成了“虚一而静”理论,而且,这种虚静又与心灵的平和、愉悦相联,产生“心平愉”,则“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的内审美效果。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虽非就审美而言,但正是追求“内圣”的内在功夫,才使得审美从道德感和功利感中升华出来,从现实的困境中超越出来,从而出现“孔颜乐处”和“吾与点也”的内在精神境界型审美。第三,由于内乐、内审美是自我内在实践的产物,因而中国人的生命存在和身心自由问题,从来都是一个不需要外力解决的问题,不像基督教等神学那样需要外来的神的救赎,而是仰赖于自身的感悟、内心的悦乐和身心的自我解放。

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的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不仅成就了人格理想的完善,而且也成就了审美的健全发展,是当今社会人们心灵建构、内心和谐的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精神支柱,是我们这个精神存在状态与物质发展水平不和谐时代的一种有益的参照。

6.下列各项中,关于“内审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内审美是指一种古已有之的与感官型审美相对的审美形态。

B.内审美是具体对象之后的理念和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本体。

C.内审美表现为人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和主体精神境界的提升。

D.内审美是具有普遍性的审美形态,是人类审美的最高层次。

【答案】C

【解析】这只是柏拉图对“美”的理解。本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7.下列关于中西方古代内审美的区别,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内审美兼具超验与非超验两类,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主要是超验的。

B.中国古代内审美强调内在体验,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强调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

C.中国古代内审美是内在实践的结果,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不是通过内心活动而是借助神力来实现的。

D.中国古代内审美侧重于心灵平和、愉悦的效果,而西方古代内审美则侧重于神力救赎后的超越。

【答案】C

【解析】据“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审美是人在神灵凭附并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理念世界之时才产生的。这种灵魂化了的审美也是一种典型的内审美”“而以抽象理念和信仰反省为核心”等信息可知,西方古代内审美同样需要通过主体心理活动才能实现。

8.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庄子主张“心斋”和“坐忘”,实际上就是要通过个体心理调适达到内审美的效果。

B.孔子盛赞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古代儒家对内审美的推崇和对感官审美的摒弃。

C.中国古代的往圣先贤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能实现人格理想的完善,能有效改变

现实。

D.柏拉图的“天地神人共舞”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理念世界之美和西方内审美的特征。

【答案】A

【解析】B项据原文“孔子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和‘尽善尽美’,表现出对感官型审美的充分肯定”可知本项“对感官审美的摒弃”的表述不当。C项“能有效改变现实”无根据,原文只表达了“能超越现实困境”等信息。D项“天地神人共舞”是现代存在主义的思想。

捷克有名的流亡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巴黎的书房常年挂着一张照片,拍的是两个文化巨星在森林散步的背影,一个是有名的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另一个是一位法国大诗人。海德格尔不止是大哲学家,他还是一个纳粹同情者,有不少人不齿于他在战时的行为。而这位法国大诗人是个犹太人,在法国被德国占领时,他在法国从事地下抵抗阵线的工作。但就是这两个人,战后却成为了很要好的朋友。请针对这个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你会从哪些方面立意,把自己的观点构思成一篇文章。

淮阴侯列传课件

及第中学高二语文编制:杨学丽审核:丰素芹审批:崔成先2012-3-12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课时一 1、疏通字词 商贾()晨炊蓐()食漂()染自食()井陉() 喋( )血间()道辎()重萆()山裨()将 裨()益传飧()前行()遁()走泜()水 拊()循挈()其手陈豨.()蒯.()通跖.() 2、课前基础知识延伸(见非常学案) 3、了解韩信(参见非常学案) 出自《淮阴侯列传》的成语: 败军之将背水一战兵贵先声不赏之功传檄而定 登坛拜将掉三寸舌鼎足而三多多益善妇人之仁 高材疾足功高震主国士无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捷足先登解衣推食胯下之辱 情见势屈人自为战如左右手深沟高垒为德不卒 为民请命先声后实言听计从一得之见一得之愚 一饭千金中原逐鹿逐鹿中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拔帜易旗兔死狗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4、基础知识巩固 1、古今异义 ①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布衣:古义为“平民百姓”;行:古义为“品行” ②愿君留意 ..臣之计留意:古义为“考虑” ③未肯击前行 ..前行:古义为“先头部队” ④驱市人 ..而战之市人:古义为“集市上的人”,指乌合之众

⑤上常从容 ..与信言诸将能不从容:古义为“举止行动自然” ⑥辟左右 ..与之步于庭左右:古义为“侍从,随从” ⑦乃为儿女子 ...所诈儿女子:古义为“妇女小孩子”

⑧山东 ..大乱,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山东:古义为“崤山以东”; 英俊:古义为“英雄豪杰” ⑨然乃行营 ..高敞地行营:古义为“四处寻找、谋求” 2、通假字 ①乃晨炊蓐.食蓐同“褥”,床褥 ②不能死,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③于是信孰.视之孰同“熟”,仔细 ④俯出袴下,蒲伏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⑤虏魏王,禽.夏说禽同“擒”,捉拿,擒获 ⑥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戏同“麾”,主将的大旗 ⑦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罢同“疲”,疲劳 ⑧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同“蔽”,隐蔽 ⑨令其裨将传飱.飱同“餐”,食物 ⑩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详同“佯”,假装 ⑾背水陈.陈同“阵”,阵势,此为列成阵势 ⑿信乃解其缚,东乡.坐乡同“向”,朝向 ⒀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倍同“背”,背靠,背向 ⒁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鞅鞅同“怏怏”,不满意,不服从,郁闷失意的样子⒂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不同“否” ⒃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畔同“叛”,背叛 ⒄上怒曰:“亨.”之亨同“烹”,煮 ⒅秦失其鹿.鹿同“禄”,比喻皇帝之位,引申为政权 ⒆而天下已集.集同“辑”,安定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给饭吃②议欲下.赵攻下 ③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2)名词作状语 ①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②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③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④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答案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晨炊蓐.食在草席上 2.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离开;锐气;阻挡 3.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拨给;断绝 4.广武君策不用.采纳 5.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宿营 6.信建.大将之旗鼓设置 7.鼓.行出井陉口敲鼓 8.能有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8.顾.诸君不察耳只是 10.诸将效.首虏献上11.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厌恶 12.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13.信尝过.樊将军哙拜访 14.相国绐.信欺骗 15.高帝曰:“置.之”释放 16.而天下已集.安定 17.生乃.与哙等未伍竟然 18.阴.使人至豨所暗中 19.臣固.教之本来 二、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饭:名词用为动词,给……吃 2.议欲下赵下:名词用为动词,攻下 3.如我能将几何将:名词用为动词,率领 u 4.欲东下井陉击赵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5.师事之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6.英俊乌集乌:名词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7.众辱之曰众:名词作状语,当众 8.羞与绛、灌等列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认为……是羞耻的 9.亭长妻患之患:意动用法以……为患,把……当作祸患 10.吾哀王孙而进食哀:意动用法认为……可怜 11.恐吾至阻险而还阻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之地 三、一词多义 1.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小路) (2)韩信使人间视(暗暗地)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杂)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2.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希望) (2)若望仆不相师(抱怨) (3)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观察) (4)赵军望见而大笑(看见)(5)信由此日夜怨望(恨) 3.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拜访) (2)其实不过数千(超过) (3)今将军故过之(拜访) (4)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责备) (5)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过错,有过错) 4.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放弃)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赦免,释放) (3)郑人有且置履者(购置,买)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丢弃) (5)令其旁可置万家(安置) 四、特殊句式 1.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定语后置句 2.信钓于城下状语后置句 3.何为为我禽被动句 4.不得推择为吏被动句 5.信方斩被动句6.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 7.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宾语前置句 8.大丈夫不能自食宾语前置句 五、翻译下列句子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2.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3.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 趁机向韩信说:“兵法上说:‘行军布阵应该右边和背后靠山,前边和左边临水’。这次将军反而令我们背水列阵,说‘打垮了赵军正式会餐’,我们并不信服。”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至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5.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考语文《淮阴侯列传》课时复习学案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2014年高考语文《淮阴侯列传》课时复习学 案 一、通假字 1.乃晨炊蓐食 2.不能死,出我袴下 3.于是信孰视之 4.俯出袴下,蒲伏 5.虏魏王,禽夏说 6.而两将之头可致戏下 7.能千里袭我,亦已罢极 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9.背水陈 10.诸将莫信,详应曰 11.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12.右倍山陵 13.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 14.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15.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16.上怒曰:“亨之” 二、词类活用: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议欲下赵 未至三十里,止舍 乃晨炊蓐食 欲东下井陉击赵 师事之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英俊乌集 众辱之曰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水上军开入之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羞与绛、灌等列 亭长妻患之 恐吾至阻险而还 足下深沟高垒 三、古今异义词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2.愿君留意臣之计 3.我哀王孙而进食 4.若虽长大,好带刀剑 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然乃行营高敞地 四、一词多义。 1.常 (1)常从人寄食饮 (2)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3)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2.方 (1)车不得方轨 (2)信方斩,曰 3.间 (1)从间道绝其辎重 (2)韩信使人间视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4)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4.望 (1)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2)若望仆不相师 (3)信由此日夜怨望 5.竟 (1)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竟漂数十日 6.绝 (1)绝云气,负青天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吾奇兵绝其后 (4)从间道绝其辎重 (5)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7.过 (1)信尝过樊将军哙 (2)其实不过数千 (4)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5)人谁无过,过能改,善莫大焉 8.置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2)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3)郑人有且置履者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 (5)令其旁可置万家 五、重点实词: 1. 不为具食 2. 诸将效首虏 3. 陈豨挈其手 4.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5.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文言基础词汇和句式。 2.通过研读文本分析淮阴侯人物形象。 3.学习《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本研习: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韩信早年身处社会底层,生活贫苦,且饱受屈辱。 问题探讨: 二、请仔细阅读开头这三个小故事,分析其分别揭示了韩信什么样的个性?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 漂母饭信----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 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三、研习“井陉之战” 问题探究 1. 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了知己知彼。 2. 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第二课时 一、学习8第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9—10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 韩信之死 易中天——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 2.问题探究:

2019 2020高中语文17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 一、读准字音 爨(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裨将(pí) 晨炊蓐辎重(zī) 食(rù) ...绐(dài)拊循(fǔ) ..二、识记通假晨炊蓐食(“蓐”同“褥”)(1))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3)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上怒曰:“亨之。”(“亨”同“烹”)(6) 三、一词多义常从人寄食饮 ?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动(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 ?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今日破赵会食?. (1)食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上食. 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动词,同“蚀”,亏缺)月盈则食.之者(动词,讨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厌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差(3)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强人意(副词,略微). ?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车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 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沛公则置?. (4)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公子于 ?.履者(动词,购置,添置)郑人有且置.信三族是乃置.?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 ?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夫夷.?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名(动词,夷灭)遂夷?.

词,平辈) (5)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今操芟夷大 难(动词,平定).四、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时,贫无行..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臣之计..古义:仔细考虑。 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不过数千..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六、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判断句) 译文: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2)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判断句) 译文: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3)必为二子所禽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一定会被他们二人俘虏。 (4)知其不用。(被动句) 译文:了解到广武君的计谋没有得到采纳。 (5)何为为我禽?(宾语前置句被动句) 译文: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 (6)使人人自为战。(宾语前置句) 译文: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斗。 (7)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状语后置句) 译文:如今又在张耳辅助下,计议要夺取赵国。 (8)冤哉亨也!(主谓倒装句) 译文:煮死我,冤枉啊! (9)坚营勿与战。(省略句) 译文:坚守军营,不跟(他们)交战。 (10)不能死,出我袴下。(省略句) 译文:如果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2020版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 ——神鬼莫测的战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韩信的形象特点和悲剧人生。3.审美:赏析叙事艺术。 学法点拨 《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段: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诗美晨读 题韩信庙 [明]骆用卿 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①。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②。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③? 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④! [注] ①逐鹿:争夺政权。汉力微:汉王刘邦势力薄弱。频:屡次,连续多次。蹙(cù) :减缩。这两句说,韩信登坛拜将后,多次打败项羽,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势。②足当蹑:足被踩。当:受。分土:分封土地。解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楚汉相争时,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助楚,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背叛)之恐不祥,虽死不易。”这两句诗说,刘邦在不满韩信、猜疑韩信时,表面上还关心韩信、重用韩信,封韩信为王。沈德潜评这两句诗说:“极写汉高诡诈,而淮阴之冤自在言下遇之。”③这两句说,韩信没有听蒯彻的话,也未必与陈豨密谋反叛。骆用卿对《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所以诗中说“几曾”。④漫洒:别洒。长陵: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两句是安慰韩信的英魂不必伤心,刘邦也不免一死,其陵墓一片凄凉。 [赏析] 明代李梦阳认为这首诗是“淮阴庙绝唱也”。诗首联概括韩信的作用,颔联说明韩信早已被刘邦猜忌,颈联为韩信造反辩护,尾联借景抒发了对韩信的安慰之情。

《淮阴侯列传》学案 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学案教案教学设计 孙浩亮 第一课时 重点:预习课文;课文第一部分 ①词语读音:商贾(gǔ)井陉(xíng)口辎(zī)重裨(pí)将拊(fún)循 鞅鞅(同“怏怏”)(yàng)蒯(kuǎi)通喋(dié)血漂母(piǎo) ②重点词句: ★无行:行,品行。 ★不得推择为吏:得,能够;为,做;推择,推举选用。 翻译:本句语意被动,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常:曾经;数:屡次;从:跟随。 翻译:曾经多次跟随下乡南昌亭亭长吃闲饭。 ★晨炊蓐食 蓐:通“褥”,在床上;晨:早晨;晨、蓐都是名词用做状语。 ★饭信:饭,名词用做动词、给饭吃。

★吾必有以重报母。 有以:固定结构,有办法、有机会、有条件、能够。 翻译: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 成语“一饭千金”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食:养活;哀:可怜。 翻译: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 ★众辱之:名词做状语,当众。 ④总结: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怒绝亭长----屈辱之中的自尊;漂母饭信----自信和抱负;胯下受辱----坚忍,忍辱负重。 第二课时 重点:第二部分井陉之战(4——7段) 第四段(战前): ① 重点词句: ★愿陛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 假:借间道:隐蔽的小路辎重:军用物资 深沟高垒:形容词用做动词,挖深/加高。坚营:坚守军营

成语“深沟高垒”,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翻译:您就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坚守军营,不与(韩信、张耳)交战。 ★彼前不得战,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 前:前进;退:后退。野:名词做状语,在荒野;所掠:所字结构,掠夺到的东西 翻译:他们向前不得战斗,向后无法退却,我出奇兵拦截他们的后路,使他们在荒野什么东西也抢掠不到。 ★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致:送达;戏:通“麾”、营帐。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能:同“乃”,竟然;千里:跋涉千里;罢:通“疲”,疲劳;加:对付 ★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 大:强大的;者:……的事物。大者:强大的后续部队 翻译:如今像这样回避不出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

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

《项羽本纪》复习学案 (1)字音 栎.()阳;狱橼.();力能扛.()鼎;惮.()釜甑 ..();杀戮.();惴.恐();辕.门();甬.道()垓.下();虞. 姬();数阙( ..).;忼.慨()刈.旗();瞋.目();披靡.();麾.下();叱.之();田父.()舣.();创.伤() (2)文言基础知识 (词类活用)梁以此奇.籍 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田父绐曰“左.”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毋妄言,族.矣 皆沉.船,破.釡甑 项王军壁.垓下 (特殊句式)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汉骑追者数千人 然今卒困于此 (古今异义)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 (重点实词)剑一人敌. 又不肯竟.学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骑能属.者百人耳 未尝败北.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能扛.鼎 田父绐.曰“左”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翻译)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名句默写)力拔山兮气盖世,。,!

《淮阴侯列传》复习学案 (1)字音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2)文言基础知识 (通假)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详.应曰:“诺。” 出,背水陈 居常鞅鞅 右倍山岭前左水泽 人言公之畔 上怒曰:“亨之。” (词类活用)晨.炊蓐.食饭.信众.辱之曰议欲下.赵深.沟高.垒必空.壁逐我师.事之羞.于绛灌等列辟.左右与之步于庭英俊乌.集 议欲下.赵千里馈.粮(重点实词)喋血 .. 车不得方.轨愿足下假.臣奇兵愿君留意 ..臣之计

淮阴侯列传 导学案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点: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教学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一、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井陉樵苏若虽长大 (二)、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三)、文章结构 ? 1-3 早年屈辱 ? 4-7 井陉之战 ? 8 被贬之后 ? 9-10 谋反被诛 ? 11 史官论赞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1、积累1-3段重点字词和语言现象。 2、了解韩信早年的经历及性格特征。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专题六第19课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 修史记蚜 ——神鬼莫测的战神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2.思维:认识韩信的形象特点和悲剧人生。3.审美:赏析叙事艺术。 学法点拨 《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段: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诗美晨读 题韩信庙 [明]骆用卿 逐鹿中原汉力微,登坛频蹙楚军威①。 足当蹑后犹分土,心已猜时尚解衣②。 毕竟封侯符蒯彻,几曾握手到陈豨③? 英雄漫洒荒山泪,秋草长陵久落晖④! [注] ①逐鹿:争夺政权。汉力微:汉王刘邦势力薄弱。频:屡次,连续多次。蹙(cù) :减缩。这两句说,韩信登坛拜将后,多次打败项羽,改变了楚强汉弱的局势。②足当蹑:足被踩。当:受。分土:分封土地。解衣: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楚汉相争时,项羽曾派人劝说韩信反汉助楚,韩信回答:“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背叛)之恐不祥,虽死不易。”这两句诗说,刘邦在不满韩信、猜疑韩信时,表面上还关心韩信、重用韩信,封韩信为王。沈德潜评这两句诗说:“极写汉高诡诈,而淮阴之冤自在言下遇之。”③这两句说,韩信没有听蒯彻的话,也未必与陈豨密谋反叛。骆用卿对《史记》的记载表示怀疑,所以诗中说“几曾”。④漫洒:别洒。长陵:刘邦的陵墓,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两句是安慰韩信的英魂不必伤心,刘邦也不免一死,其陵墓一片凄凉。 [赏析] 明代李梦阳认为这首诗是“淮阴庙绝唱也”。诗首联概括韩信的作用,颔联说明韩信早已被刘邦猜忌,颈联为韩信造反辩护,尾联借景抒发了对韩信的安慰之情。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淮阴侯列传(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

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 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不能 3、探究: 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

淮阴侯列传新教师版

《淮阴侯列传》学案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课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贾(g U ) 晨炊蓐(r U )食漂(pi a o ) ?井陉(x Jig )裨(b i )益 裨(p :)辎(z *1 ) ?(b i ) 樵苏后爨(cu d n ) ? 拊(f u )循 挈(qi e ) 陈豨(x 1 ) 绐(d d ) 泜(ch 1 )水 二、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乃晨炊蓐食(同“褥”,垫子,代指床) 2 .不能死,出我袴下(同“胯”,两腿间) 3. 俯出袴下,蒲伏(同“胯”,两腿间;同“匍匐”, 跪在地上爬行) 4. 虏魏王,禽夏说(同“擒”,擒拿) 5. 而两将之头可 致戏下(同“麾下”,将帅的大旗 之下) 6?能 疲惫) 7 .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同“蔽”,隐蔽) 8. 背水陈(同“阵”,布阵) 9. 诸将莫信,详应曰(同“佯”,假装) 10. 信乃解其缚,东乡坐(同“向”,面向) 11. 右倍山陵(同“背”,背靠,背向) 12.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则鞅鞅(同“怏怏”,不满 意,不服气,郁闷失意的样子) 13 .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同“叛”,反叛) t 怒曰:“亨之”(同“烹 、查出下列成语的意思。 学号 商染偏山 传飨(sen ) 萆 里袭我,亦已罢极(同“乃”,竟然:同“疲”, 14. ”,煮)

一、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开始,品行 2. 食时信往,不为具?食准备 3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终于 4. 一市人皆笑信 ?全 5. 闻汉将韩信涉西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新喋血阏与.形容激战而流血很多。 7. 臣闻千里馈粮 8. 从间道绝其辎重隐蔽的小道 9. 两江之头可致于戏下送达 10. 乃敢引兵遂下 率领 _______________ 11. 韩信使人间视,暗中探听,窥伺 12. __________ _,八― 13.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14. 诸将效首虏?献出、呈献 15. 淮阴侯挈其手 16. 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遗憾 17. 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18.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致力于 二、 指岀下列句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运送 平日-天刚亮 灭(诛灭、消灭)

淮阴侯列传学案

《淮阴侯列传》学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同学们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1)功高震主;(2)单枪匹马(3)恃才放旷,君王对他早有猜忌;(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的现象。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蒯.通商贾.诸.母漂.盗跖.阏.与 井陉.樵.苏若虽长.大晨炊.裨.益偏裨. 辎.重不能自食.传飧. (二)、文章结构 ?1-3 ?4-7 ?8 ?9-10 ?11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1、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7 淮阴侯列传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淮阴侯列传 一、读准字音 爨. (cuàn) 喋.血(dié) 馈.粮(kuì) 辎. 重(zī) 裨.将(pí) 晨炊蓐.食(rù) 拊. 循(fǔ) 绐. (dài) 二、识记通假 (1)晨炊蓐食(“蓐”同“褥”) (2)出我袴下(“袴”同“胯”,两腿间) (3)蒲伏(“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4)亦已罢极(“罢”同“疲”) (5)人言公之畔(“畔”同“叛”) (6)上怒曰:“亨之。”(“亨”同“烹”) 三、一词多义 (1)食?????常从人寄食.饮(名词,读shí,可吃之物)大丈夫不能自食.(动词,读sì,自食,指自己养活自己)今日破赵会食.(动词,读shí,会食,集合用饭)上食. 埃土,下饮黄泉(动词,吃)平生衣取蔽寒,食.取裹腹(名词,食物)月盈则食. (动词,同“蚀”,亏缺) (2)厌?????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动词,讨厌)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动词,吃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满足) (3)差?????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名词,参差)终如其言,一无差.错(名词,差错,错误)何必更以多寡为差.(名词,差别)差. 强人意(副词,略微)

(4)置?????置.之亡地而后存(动词,放,安放)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动词,赦罪,释放)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公子于是乃置. 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内外多置.小门(动词,设置)郑人有且置. 履者(动词,购置,添置) (5)夷?????遂夷. 信三族(动词,夷灭)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名词,平坦之地)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名词,平辈)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名词,铲平,消除)今操芟夷. 大难(动词,平定) 四、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 信(名词用作动词,给饭吃) (2)议欲下. 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3)足下深沟.高垒. (名词用作动词,挖沟;筑墙) (4)如我能将. 几何(名词用作动词,率领) (5)欲东. 下井陉击赵(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6)师. 事之(名词用作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 (7)信乃谋与家臣夜. 诈诏赦诸官徒奴(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8)英俊乌. 集(名词用作状语,像乌鸦一样) (9)乃晨.炊蓐. 食(名词用作状语,在早晨;在床上) (10)水上军开入. 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进入) (11)辟. 左右与之步于庭(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避) (12)羞. 与绛、灌等列(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五、古今异义 (1)始为布衣.. 时,贫无行 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布衣服。 (2)愿君留意.. 臣之计 古义:仔细考虑。 今义:注意,小心。 (3)其实.. 不过数千 古义:两个词,“其”代指他,“实”意为实际上。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淮阴侯列传教学案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背诵课文前两段。 难点重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 课时课型: 3课时。文本研习。 韩信受漂母之饭,忍胯下之辱;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月下追韩信”,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为用,遂为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黄震《黄氏日抄》)事实证明,没有韩信就没有刘家王朝! 结局,却是夷灭三族!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禁满腔悲愤;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更为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而深思。 司马迁为韩信作传,是为了表彰他佐汉破楚的历史功绩:“楚人迫我京索(把我军困在京、索之间),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见《太史公自序》)而对他一再上当,最后被罗织罪名、惨遭杀害的结局,表示无限的惋惜和同情;对刘邦、吕后等人的猜忌残忍,隐约表示愤慨和厌恶 一、学习1—2段:早年屈辱 1、难句疏解。 (1)始为(还是)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穷:不得志、不显贵。两者不同。)无行(品德),不得(能够)推择(推举选择)为吏。 (2)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 (3)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动词,到……终了)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有以”就是“有所以”,与“无以”相对,这里可译为“有机会”“有条件”)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献)食,岂望报乎!”。(4)于是孰视(“孰”通“熟”,仔细)之,俯出袴(通“胯”)下,蒲伏(通“匍匐”,蒲伏就是“出袴下”的意思,重言以强调) 2、问题探究。 (1)胯下受辱中“孰视之”、“葡伏”反映了韩信怎样的内心活动和性格?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共4课时

. . . . . . . . . . . . . . . . . 《淮阴侯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一、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 刘邦。汉高祖元年(前 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 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 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 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 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 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 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 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韩信一生功绩:定三秦 虏魏王 擒夏说 巧夺赵 胁燕国 平齐地 重创楚 围垓下 灭楚军 二、诵读课文,正音正字, 商贾( ) 晨炊蓐食( ) 诸母漂( ) 樵苏( ) 爨( ) 喋血( ) 馈粮( ) 辎重( ) 裨将( ) 拊循( ) 绐( ) 陈豨( ) 蒯通( ) 盗跖( ) 阏与 ( ) 井陉( ) 若虽长大 ( ) 四、文章结构 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1-3 早年屈辱 4-7 井陉之战 8 被贬之后 9-10 谋反被诛 11 史官论赞 研读文本 1----3 节 一、找出通假字 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 晨炊蓐食 不能死,出我袴下 于是信孰视之, 俯出袴下,蒲伏。 1 / 8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及答案参考

《史记·淮阴侯列传》阅读及答案参考 项王亡将钟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后,亡归信。汉王怨眜,闻其在楚,诏楚捕眜。信初之国,行县邑,陈兵出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①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眜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眜计事。眜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②。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③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注:①巡狩,天子亲往诸侯境内巡视。天子所至,诸侯都要来朝见。②后车,随皇帝出行的副车。③械系,用桎梏锁起来,拘捕关押。)(《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素与信善善:友善、交好 B.高帝以陈平计以:用 C.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望:抱怨、希望

D.信知汉王畏恶其能畏恶:害怕、嫉妒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骂曰:公非长者! B.弃甲曳兵而走 C.赦信罪,以为淮阴侯 D.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3.下列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 B.信初之国项王死后,亡归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欲谒上,恐见禽 D.高祖且至楚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A.行县邑,陈兵出入:到各县邑巡视时,进出都带着武装卫队 B.所以不击取楚,以眜在公所:(沛公)之所以不攻取楚地,就因为我在您这里 C.天下已定,我固当亨:天下已经安定太平,我当然就应该享受 D.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辈子竟然与樊哙这般人为伍 5.下列对本文意思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韩信位尊权重,招致疑忌,险酿杀身之祸。 B.韩信卖友保身,彻底解除了刘邦的疑忌,并被封为淮阴侯。

高二语文苏教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9课淮阴侯列传Word含答案

第19课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是太史公写得极为成功的人物传记,几乎每一位读者都为韩信的悲惨遭遇所打动。课文截取了韩信一生中三个典型的片断:贫贱的早年、大显身手的青壮年、悲惨的人生结局。学习本文,最主要的是能从韩信的人生轨迹中尤其是悲惨的人生结局中读出点什么、悟出点什么,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在叙事中细节很有表现力,且蕴含深沉、丰富的情感。读此文千万不可忽略这一表达特点。 一、人物名片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熟谙兵法,灵活用兵,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最后吕后与萧何定计,诱韩信至长乐宫,以勾结陈豨谋反的罪名杀之,并诛灭三族。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二、文化常识 古代的“十二时” 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出一种特殊的纪时法——“十二时”,它把一昼夜进行了等分,每一“时”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个小时,叫“时辰”。每一个时辰都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它们正好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这样就形成了别称,如“夜半”又叫“子夜”。 古人习惯上每天吃两顿饭,其中,“食时”是古人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时到9时,早饭叫“餐”;“晡时”是第二顿饭之时,指每天的15时到17时,晚饭叫“飧”。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和本字,并解释其义。 (1)乃晨炊蓐食 蓐同褥;床褥 (2)俯出袴下,蒲伏

《史记·淮阴侯列传》创新教学设计

张丹东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在叙述中蕴含情感的曲笔艺术。 2.拓宽视野,激发探究人物命运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说起韩信,我们就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是西汉第一个被杀的功臣,今天我们继续了解他的人生轨迹,看他如何从一介布衣到叱咤风云,最后走向功臣末路断头颅的历程。 (二)探究文本 1.感受一下韩信的早年生活,看写了几个相关故事: 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 解读:为了等待最有利的时机来实现自己的夙愿,他曾寄食于南昌亭长家,求食于漂母,更受辱于恶少胯下。 俗话说:“莫欺少年穷。”若干年后,韩信做了楚王,衣锦还乡,这三个故事有了后续: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 提问:这三种行为中,你最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提示:三种行为各有高明,尤其是第三种。 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是同情弱者,韩信身为楚王,如果杀死这个无赖,大家都会同情他,觉得韩信是以强凌弱、仗势欺人。 韩信的高明就在于非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做中尉,尽显其心胸宽广,人情做足,他是不做则已,要做就让人永世难忘。 所以,海纳百川是多么宽广,你要感激你的朋友,是他们给予了你帮助;也要感激你的敌人,是他们让你变得坚强。 2.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韩信遇上刘邦,有如蛟龙入海,尽显其睥 睨千古的军事天才,而他人生中的巅峰之战当属——井陉之战。 从战前的形势来看,比较一下双方的优劣势: 汉————赵 3万 20万 客场主场 千里奔袭以逸待劳 明确:优势尽归赵国,但韩信又是用了什么独出心裁的计策扭转整个局势,打赢这一仗?(B)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