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

实验十三、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

淀粉含量的测定

——硫酸蒽酮法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可溶性糖和淀粉是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中C素营养的主要营养物质。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植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因此通过测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植物各组织器官中的营养状况。

测定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的方法有苯酚法、蒽酮法;测定植物组织中淀粉含量方法有酮法、双波长法、农业部法和国标法。

二、实验方法原理(硫酸蒽酮法)

淀粉是由葡萄糖残基组成,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使其水解成葡萄糖,然后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使单糖脱水生成糠醛类化合物,利用蒽酮试剂与糠醛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即可进行比色测定。

1 实验方案

样品中淀粉葡萄糖

样品可溶性糖浸提液

2 显色原理

可溶性糖类遇浓硫酸,就会脱水形成羟甲基糠醛,羟甲基糠醛与蒽酮再脱水,形成蓝绿色的糠醛衍生物,其颜色深浅与含糖量高低成正相关。该蓝绿色在62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值,故可进行比色测定。

己糖羟甲基糠醛糠醛衍生物(蓝绿色)

蒽酮

(本法适于测定己糖、蔗糖和可溶性淀粉)

3 仪器药品

(1)仪器:

分光光度计;天平(万分之一);离心管(4000转/分);恒温水浴;容量瓶;试管(25*200mm);移液管(5、1、0.5ml);量筒;水浴锅;电炉;漏斗;滤纸。(2)药品:

80%乙醇;标准葡萄糖(100ug.l-1);准确称取100mg分析纯无水葡萄糖,溶于蒸馏水并定容至100ml,使用时再稀释10倍;蒽酮试剂:称取200mg蒽酮,溶于100ml浓硫酸(比重1.84)中,冷却至室温,贮存在棕色瓶内,当天配制当天使用;9.2mol.l-1和4.6mol.l-1高氯酸。

4 测定方法

(1)样品中可溶性糖提取

对于淀粉含量高的样品,要用80%的乙醇提取。称取0.1g粉碎过100目筛的烘干样品,置于10ml离心管中,加入6-7ml 80%乙醇,在80℃水浴中提取30

分钟,取出离心(3000转/分)5分钟,收集上清夜。重复提取以上两次(各10分钟)同样离心,收集三次上清液合并于25ml容量瓶,以80%乙醇定容,供可溶性糖的测定。

(2)样品中淀粉提取

向沉淀中加水2ml,搅拌均匀,置于80℃水浴中使残留的乙醇蒸发,再放入沸水浴中糊化15分钟。冷却后,将离心管放在冰水浴中,加入2ml冷的9.2mol.L-1高氯酸,不时搅拌,提取15分钟后加水4ml,混匀离心10分钟,上清夜倾入50ml容量瓶。再向沉淀中加入2ml 4.6mol.L-1 高氯酸,搅拌提取15分钟后加入水6ml,混匀离心10分钟,收集上清夜于容量瓶。然后用水洗沉淀1-2次,离心,合并离心液于50ml容量瓶用蒸馏水定容供测淀粉用。

(3)绘制标准曲线

置于试管架上室温(18-30℃)下显色10-15分钟冷却后,在620nm波长下测定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含糖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方程:y = 0.0043x + 0.0032 测糖的OD值为0.208,测淀粉的OD 值为0.490。

(4)样品中可溶性糖和含量淀粉测定

可溶性糖:取待测液1.0ml加水1.5ml,加蒽酮试剂6.5ml,在620nm处显色测定光密度。重复3次。

淀粉:吸取淀粉提取液0.1-0.5ml,2.4-2.0ml蒸馏水,加蒽酮试剂6.5ml,如上法显色并测定光密度。

五、结果与分析

可溶性糖含量(%) =(C*V/a)*100/W*106

= (47.63*25/1)*100/0.1*106

=1.19%

式中:C——从标准曲线中查得葡萄糖ug值,为47.63ug

V——样品提取液体积(ml);为25ml

a——显色时取样品液量(ml);为1ml

W——样品中(g)。0.1g

淀粉含量(%)=0.9*(C*V/a)*100/W*106

=0.9*(113.21*25/1)*100/0.1*106

=2.55%

式中:0.9——由葡萄糖换算为淀粉的系数;

C——从标准曲线中查得葡萄糖ug值,为113.21ug

V——样品提取液体积(ml);为25ml

a——显色时取样品液量(ml);为1ml

W——样品中(g)。0.1g

分析:本实验取材为扬稻六号花后35d颖果,因此其可溶性糖含量较低,淀粉含量较高;但由于样品放置时间较长,对测定也有一定影响,使测定值偏低。

(整理)可溶性糖测定.

引言 可溶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单糖和双糖,是植物品质的重要构成性状之一,尤其是以果实为目的产品的植物,可溶性糖与酸的含量及其配比是影响果实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对于鲜食品种,一般来讲,高糖中酸,风味浓,品质优;低糖中酸,风味淡,品质差。因此,可溶性糖的定量研究对植物的品质育种、储藏、加工特性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溶性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块和种子中,是人体热量的最最主要来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本文重点介绍蒽酮比色法、铜还原碘量法、费林试剂法、原子吸收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法,及连续流动法这几种实验如何定量测定可溶性糖含量。

1 蒽酮比色法 1.1 原理 糖在硫酸作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绿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糖含量有关。在625 nm波长下的OD值与糖含量成正比。由于蒽酮试剂与糖反应的呈色强度随时间变化,故必须在反应后立即在同一时间内比色。 1.2 仪器与材料 1.2.1实验仪器 分光光度计,电炉,铝锅,电子天平,20ml刻度试管,刻度吸管5ml 1支、1ml 2支,漏斗。1.2.2实验试剂 (1)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ml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星期,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 (2)浓硫酸(比重1.84)。 1.2.3实验材料 植物叶片。 1.3 实验方法 1.3.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20ml刻度试管11支,从0~10分别编号,按表24-1加入溶液和水。 表1 各试管加溶液和水的量 管号 0 1、2 3、4 5、6 7、8 9、10 100μg/ml蔗糖液 0 0.2 0.4 0.6 0.8 1.0 (ml) 水(ml) 2.0 1.8 1.6 1.4 1.2 1.0 蔗糖量(μg) 0 20 40 60 80 100 然后按顺序向试管内加入1ml 9%苯酚溶液,摇匀,再从管液正面快速加入5ml浓硫酸,摇匀。比色液总体积为8ml,在恒温下放置30min,显色。然后以空白为参比,在485nm 波长下比色测定,以糖含量为横坐标,光密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出标准直线方程。按表1加入标准的蔗糖溶液,然后按顺序向试管中加入0.5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ml浓硫酸,充分振荡,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逐管均准确保温1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以空白作参比,在63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标准线性方程。 1.3.2可溶性糖的提取 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剪碎混匀,称取0.10~0.30g,共3份,或干材料。

还原糖检测注意事项

还原糖检测注意事项 1.费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应分别贮存,用时才混合,否则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长期在碱性条件下会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试剂有效浓度降低。 2.滴定必须是在沸腾条件下进行,其原因一是加快还原糖与Cu2+的反应速度;二是亚甲基蓝的变色反应是可逆的,还原型的亚甲基蓝遇空气中的氧时会再被氧化为氧化型。此外,氧化亚铜也极不稳定,易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保持反应液沸腾可防止空气进入,避免亚甲基蓝和氧化亚铜被氧化而增加消耗量。 3.滴定时不能随意摇动锥形瓶,更不能把锥形瓶从热源上取下来滴定,以防止空气进入反应溶液中。 4.本方法测定的是一类具有还原性质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只是结果用葡萄糖或其他转化糖的方式表示,所以不能误解为还原糖=葡萄糖或其他糖。但如果已知样品中只含有某一种糖,如乳制品中的乳糖,则可以认为还原糖=某糖。 5.分别用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标准品配制标准溶液分别滴定等量已标定的费林氏液,所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有所不同。证明即便同是还原糖,在物化性质上仍有所差别,所以还原糖的结果只是反映样品整体情况,并不完全等于各还原糖含量之和。如果已知样品只含有某种还原糖,则应以该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为该还原糖的含量。如果样品中还原糖的成分未知,或为多种还原糖的混合物,则以某种还原糖做标准品,结果以该还原糖计,但不代表该糖的真实含量。 6.乙酸锌可去除蛋白质、鞣质、树脂等,使它们形成沉淀,经过滤除去。如果钙离子过多时,易与葡萄糖、果糖生成络合物,使滴定速度缓慢;从而结果偏低,可向样品中加入草酸粉,与钙结合,形成沉淀并过滤。)A、裵林试剂的最终标定及样品的最终滴定在1 min内完成. 7.配制葡萄糖标准溶液应非常准确.一定控制好滴定速度.每班测定一次C标,将浓度值填写在记录表格中。滴定终点则为兰色褪去出现明亮颜色(如亮红\亮黄色) 8、碱性酒石酸铜甲液中的硫酸铜的铜离子为此化学反应定量的标物,次甲基兰为氧化还原指示剂(氧化型为蓝色、还原型为无色) 9、此实验为什么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主要是在酸性条件下,还原糖会形成酯(不具有氧化性或氧化性不强的含氧酸如乙酸)、有机酸(如被硝酸氧化),样液中的二糖及多糖与淀粉会水解成还原糖,结果可想而知。 10、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的酒石酸钾钠的作用:既然实验得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那么硫酸铜遇碱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后,不能使实验正常进行,必需使其(铜离子)在可溶状态下才行,酒石酸钾钠与铜离子络合就达到了目的。 11、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为: a)反应液碱度:碱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样液消耗也越多,故样品测定时样液的滴定体积要与标准相近,原理在此,这样误差要小。 b)锥形瓶规格:不同体积的锥形瓶会致使加热的面积及样液的厚度有变化,同时瓶壁的厚度不同影响传热速率,故有时甚至是同一规格但不同批的锥形瓶也会引起误差。 c)加热功率:加热的目的一是加快反应速度,二是防止次甲基兰与滴定过程中形成的氧化亚铜被氧气氧化,使结果偏高。加热功率不同,样液沸腾时间不同,时间短样液消耗多,同时反应液蒸发速度不同,即时碱度的变化也就不同,故实验的平行性也就受影响。 d)滴定速度:滴定速度越快,样液消耗也越多,结果会偏低。 12、滴定终点有时不显无色而显暗红色,是由于样液中亚铁氰化钾量不够,不能有效络合氧化亚铜成无色的原故。故可在反应液中适量添加亚铁氰化钾,标准与样液添加量一样。13.滴定点是在静止加热沸腾中的颜色瞬间变化,如果人为摇晃会造成额外氧化反应的叠加,造成滴定量加大,结果漂高。用同一型号的滴定锥形瓶作空白,即可避免加热不均造成的热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导学提纲 一、还原糖的鉴定 1、什么是还原糖?常见的还原糖有哪些? 还原性糖指含有醛基或酮基的糖,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2、实验原理是什么?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配制而成的淡蓝色Cu (OH) 2 沉淀的悬浊液,葡萄糖溶液在加入斐林试剂后,在加热条件下还原为砖红色的沉淀,而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为:CH2OH-(CHOH)4-CHO+2Cu(OH)2 = CH2OH-(CHOH)4-COOH+Cu2O+2H2O 3、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颜色变化过程是怎样的?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4、为什么斐林试剂要现配现用,不能放置太久? 时间一长,Cu(OH)2沉淀在溶液底部无法充分发生反应 5、为什么选择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植物组织? 因为颜色过深的植物组织中的色素会对颜色反应起掩盖作用。 6、研磨小块苹果时,为什么要加少许石英砂? 使研磨更充分,否则还原糖少,颜色不明显。 7、为什么必须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注入苹果组织液中,而不能分别加入? 如分别加入,组织液中的有机酸会与NaOH迅速反应,导致Cu (OH) 2不足。 8、为什么最终的颜色中有时会出现红褐色,甚至黑色? Cu (OH) 2对热不稳定,易脱水生成黑色氧化铜CuO。 9、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定还原糖? 班氏试剂(A液:硫酸铜溶液,B液:柠檬酸纳和碳酸溶液)或用银镜反应。 10、如何鉴定淀粉? 滴加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二、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原理是什么? 将尿素加热,两分子尿素放出一分子氨而缩合成双缩脲。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A)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B)。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使用蛋清作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先稀释? 如果不稀释,反应后产生的化合物会吸附在试管壁,导致反应不彻底。 3、样液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后,溶液什么颜色?之后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振荡后溶液什么颜色? 加双缩脲试剂A后,溶液仍透明(或白色);加入B液振荡均匀后,变紫色或紫红色。 4、为什么加入的双缩脲试剂B液不能过量? 会生成大量蓝色Cu (OH) 2,遮蔽产生的紫色。 5、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主要不同点? (1)溶液浓度不同。斐林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为0.05g/mL,双缩脲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为0.01 g/mL。 (2)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碱性条件下的Cu2+。 (3)使用方法不同。斐林试剂使用时,先把Na0H溶液和CuSO4溶液混合,而后立即使用。双缩脲试剂使用时,先加入Na0H溶液,然后再加入CuSO4溶液。 三、脂肪的鉴定 1、实验原理是什么?在制作临时装片的过程中用什么试剂洗去浮色? 2、为什么要取浸泡过的花生种子,而浸泡的时间又不宜过长? 浸泡的种子易切片,而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下的薄片不易成形。 3、有些橘黄色的小颗粒并不在细胞之内,而在细胞的周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用刀片切取种子子叶薄片时,切破了细胞,细胞中的脂肪分子游离到细胞之间。 4、切取花生子叶薄片,要求实验技能较高,此步骤如何改进可以更便于操作? 改成刮取花生子叶泥制作临时装片,易做,效果又好。

直接滴定法测食品中还原糖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直接滴定法测还原糖的原理、操作、条件及注意事项。 2.原理 样品经前处理提取还原糖,在加热条件下,直接滴定一定量的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以次甲基蓝作指示剂,根据样液消耗体积,计算样品中还原糖量。3.试剂 3.1碱性酒石酸铜标准溶液(还原糖因数f/mg·10mL-1) 3.1.1甲液:称取23.10g硫酸铜(CuSO4·5H2O)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并稀释至100mL 3.1.2乙液: 称取115.33g酒石酸钾钠及33.30氢氧化钠,溶于水中,用水稀 释至1000mL,贮存于橡胶塞玻璃瓶中瓶中 3.2乙酸锌溶液:称取21.9g乙酸锌,加3mL冰乙酸,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00mL.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3.3亚铁氰化钾溶液(106g/L):称取10.6g亚铁氰化钾,加水溶解并稀释 至100mL 3.4盐酸 3.5葡糖糖标准溶液:精密称取7.0000g经过98~100℃干燥至恒量的纯葡 萄糖加水溶解,并以水稀释至1000mL.此溶液每毫升相当于7mg葡糖 糖 4.仪器 碱式滴定管、电炉 5.样品 硬糖(m样=5.8002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称取样品5.8002g置于小烧杯中,加40mL水,40℃微热溶解,冷却后加40mL水,调节PH至中性,加水定容至100mL,过滤后收集滤液即为样品溶液。 6.2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 吸取5.0mL碱性酒石酸铜甲液及5.0mL乙液,置150mL三角锥形瓶中,加水10mL,加入玻璃珠2粒,置于电炉上加热至沸(要求控制在2min内沸腾),然而趁热以每秒1滴的速度继续滴加葡萄糖标准溶液,直至溶液蓝色刚好褪去为终点,记录消耗葡萄糖的总体积。同时平行操作三份,取其平均值,计算每10mL(甲液乙液各5mL)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概述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加了“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这是一个生物化学方面的验证性定性实验,方法简单易操作,但对实验技能有一定要求。通过本实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精神与严谨学风。 文本对这个实验提供了“教师教学设计指导”,包括:教学设计、实验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与结果、开放实验室、练习与评价。 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实验目的 初步学会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2.实验重点难点 由于这是高中生物课第一个实验,也是人教版新教材新增加的实验。总体说来本实验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当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改为探究性实验。 重点: 1.掌握三种物质与各自检验试剂反应所发生的现象,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2.生物学实验的要求以及规章制度 难点: 1.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关系这次实验的结果是难点之一。 2.由于本实验要用到显微镜,而本实验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经 有2年没有进生物实验室了,显微镜的使用已经淡忘了。所以在鉴定脂肪时如何指导 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是一个难点。 3.让学习者认真按照规范操作按照规定格式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这要求教师有很 好的组织能力。

(二)学习者分析 1.这是高中生第一次进入生物学实验室。多数学生会比较兴奋,这本来是好事。但有一部 分学生不注意操作要领以及规章制度。 2.而那些对生物学不感兴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会对实验不积极甚至旁观。 3.本实验要用酒精灯加热水浴,常出现的问题: 试管中液体过满(超过1/3) 学生使用酒精灯不当,吹灭火,盖盖儿灭火后不提起来再放下,使得下次拔不下来 4.高中实验学生第一次做切片,他们的花生切片可能较厚,显微镜下看不清;可以将两个 刀片并起来切,这样可以切出较薄的切片。另一种方法是:左手三指捏住材料并使其突出在手指之上,以免伤到手指。右手持双面刀片,平放在食指上,刀口向内。以大臂带动小臂和手,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均匀滑行切片。(媒体使用:用录像演示正确的切片姿势,边放边讲解) 5.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操作虽然不复杂,但还是有相当的学生操作不熟练,不规范,他们最易出现的错误操作是: 掌握不好对光的方法(主要是显微镜的反光镜角度),视野不够明亮。 教室光线不好时,不会调节反光镜寻找光源。 调焦的操作常不协调。 被检物比较小、比较透明时,常常错过焦点。 不理解换高倍镜时不必上升镜筒,因怕出问题,总是先升高镜筒再换高倍镜。 2.装片制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取材部位与方法不对 取材的大小掌握不好 水滴的大小掌握不好 (三)教学目标: 分别说明三种物质鉴定方法及试剂; 大致说出检测反应的基本原理;

植物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植物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在作物的碳素营养中,作为营养物质主要是指可溶性糖和淀粉。它们在营养中的作用主要有: 合成纤维素组成细胞壁;转化并组成其他有机物如核苷酸、核酸等;分解产物是其他许多有机物合成的原料,如糖在呼吸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可作为NH 3的受体而转化为氨基酸;糖类作为呼吸基质,为作物的各种合成过程和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的能量。由于碳水化合物具有这些重要的作用,所以是营养中最基本的物质,也是需要量最多的一类。 Ⅰ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 一、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测定。 该法的特点是几乎可以测定所有的碳水化合物,不但可以测定戊糖与己糖含量,而且可以测所有寡糖类和多糖类,其中包括淀粉、纤维素等(因为反应液中的浓硫酸可以把多糖水解成单糖而发生反应),所以用蒽酮法测出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实际上是溶液中全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总量。在没有必要细致划分各种碳水化合物的情况下,用蒽酮法可以一次测出总量,省去许多麻烦,因此,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但在测定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时,则应注意切勿将样品的未溶解残渣加入反应液中,不然会因为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与蒽酮试剂发生反应而增加了测定误差。此外,不同的糖类与蒽酮试剂的显色深度不同,果糖显色最深,葡萄糖次之,半乳糖、甘露糖较浅,五碳糖显色更浅,故测定糖的混合物时,常因不同糖类的比例不同造成误差,但测定单一糖类时,则可避免此种误差。 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峰为620 nm,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二、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1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1、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碱性铜盐法[直接滴定法、高锰酸钾滴定法]、铁氰化钾法、碘量法、比色及酶法) 掌握直接滴定法 1)原理:试样经处理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甲基蓝作为指示剂,滴定标定过的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由于酒石酸铜具有氧化性,加热条件下可以将还原糖氧化成醛酸,而本身还原成氧化亚铜沉淀,使溶液呈蓝色,由于所用指示剂为氧化还原指示剂,当还原糖将二价铜全部还原后,过量的还原糖则可以把次甲基蓝还原,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即为滴定终点。 2)样品预处理(看实验册!!) 3)步骤:①样品预处理:取样→提取液(50ml水)→250ml锥形瓶→乙酸锌溶液、亚铁氰化钾溶液各5ml→定容、摇匀,静置30min→过滤(弃去初滤液)→滤液备用;②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的标定: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ml,水10ml于150ml锥形瓶(玻珠3粒)→从滴定管放入9ml葡萄糖标准溶液→加热(2min内沸腾)→准确沸腾30min→用葡萄糖标准溶液以1滴/秒的速度进行滴定→蓝色刚好褪去时记录葡萄糖标准溶液的消耗量(ml);③样品溶液预测: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ml,水10ml于150ml锥形瓶(玻珠3粒)→加热(2min 内沸腾)→以先快后慢的速度从滴定管中滴加试样溶液,保持溶液沸腾状态,待颜色变浅,以1滴/2秒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量(应与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时说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体积接近,若太高则要适当稀释才进行正式滴定,过低则可以直接加10ml的样液而不加10ml水,在用还原糖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记录消耗的体积与标定时消耗的还原糖标准溶液的体积之差,那么一会正式滴定则加这差值)④试样溶液测定: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各5ml,水10ml于150ml锥形瓶(玻珠3粒)→从滴定管滴加比预测体积少1ml的试样溶液至锥形瓶→加热(2min内沸腾)→趁沸继续以1滴/2秒的速度滴定→直至溶液蓝色刚好消失为终点,记录样液消耗量(平行三次) 4)主要试剂及作用 ①乙酸锌-亚铁亚铁氰化钾溶液:作为澄清剂,主要是利用乙酸锌和亚铁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的氰亚铁酸锌沉淀带走或吸附干扰物质(主要是蛋白质),这种澄清剂除蛋白质能力强,但脱色能力弱,适合于色泽较浅、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样液澄清,如乳制品、豆制品。 ②酒石酸铜溶液:作为反应物之一参与反应,在颜色变化中其作用。 ③次甲基蓝:氧化还原指示剂,颜色指示作用。 5)计算方法X=[m1/(m2*V*1000)/250]*100,m1——10ml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葡萄糖的质量,等于标定酒石酸铜溶液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的质量浓度(mg/ml)*标定时消耗的葡萄糖标准溶液的体积(ml);m2——样品质量(mg);V——测定时平均消耗样品溶液的体积(ml);250——样品液总体积(ml) 6)注意事项 ①碱性酒石酸铜甲乙液应分别储存,需要用时才混合,否则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长期在碱性条件下会慢慢分解析出氧化亚铜沉淀,使试剂有效浓度降低。 ②为消除氧化亚铜沉淀对滴定终点观察的干扰,在碱性酒石酸铜乙液中加入了少量的亚铁氰化钾,使之与氧化亚铜生成可溶性的络合物,而不在析出红色沉淀,消除沉淀对观察滴定终点的干扰,使终点更为明显。 ③本法是以测定过程中的Cu2+量为计算依据,故样品处理时不能用硫酸铜-氢氧化钠溶液为澄清剂,以免引入Cu2+而影响测定结果。 ④滴定必须在沸腾条件下进行,是因为a、可以加快还原糖与Cu2+的反应速度;b、次甲基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教案 讲课人:曾永昌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 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火柴,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0.1g/L的NaOH溶液+ 0.05g/mL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 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 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 今天,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教学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建议 教材中本实验安排为验证性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改为探索性实验,安排在讲课之前,或与讲课同步进行。 本实验难度并不大,但内容较多,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作周密安排,才能按时完成。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上课之前,教师应该准备好做演示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用具、仪器和试剂等。同时,逐项完成还原糖、脂肪、蛋白质3类有机物的鉴定实验。在实验课上,将3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上,并作扼要的介绍,以便使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实验作比较。 2.实验中学生应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3.关于鉴定还原糖的实验,在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并放入盛开水的大烧杯中加热。注意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如果试管内溶液过于沸腾,可以上提试管夹,使试管底部离开大烧杯中的开水。 4.做鉴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实验时,在鉴定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这样可以增强说服力。 5.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方可使用,切勿将甲液和乙液分别加入组织样液中。 三、参考资料 还原糖的鉴定原理生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还原糖种类较多,常见的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它们的分子内都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游离酮基),因此叫做还原糖。蔗糖的分子内没有游离的半缩醛羟基,因此叫做非还原性糖,不具有还原性。本实验中,用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由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5g/mL的硫酸铜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Cu(OH)2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应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的颜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

植物可溶性糖测定

植物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测定:蒽酮比色法 糖在硫酸的作用下生成糠醛,糠醛再与蒽酮作用,形成一种绿色的络合物。在低浓度时,625nm的OD值与糖含量成正相关。该实验方法简便,但没有专一性,对于绝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都能与蒽酮反应,产生颜色。 实验用品 721型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研钵,恒温水浴锅,烧杯,刻度试管,大试管,移液管,漏斗,玻璃棒,试管架,吸耳球,滤纸 试剂:活性炭,酒精(80%) 葡萄糖标准溶液:称取已在80℃烘箱中烘至恒重葡萄糖100mg,配制成500mL溶液,即得每mL含糖为200μg的标准溶液。 蒽酮试剂:称取1g经过纯化的蒽酮,溶解于1000mL稀硫酸中即得。稀硫酸溶液由760mL 浓硫酸(比重1.84)稀释成1000mL而成。 实验步骤 1.可溶性糖的提取:称取0.5g的新鲜植物叶片,于研钵中加80%酒精4ml,仔细研磨成匀浆,倒入离心管内,置于80℃水浴中不断搅拌30min,离心10分钟(5000转/min),收集上清液于10ml的刻度试管中,其残渣加2ml80%酒精重复提1次,合并上清液。在上清液中加0.5g活性炭,80℃水浴脱色30min,定容至10ml,过滤后取滤液(稀释10倍或20倍后)测定。 2.显色及比色:吸取上述糖提取液1mL,放入一干洁的试管中,加蒽酮试剂5mL混合之,于沸水浴中煮沸10分钟,取出冷却,然后于分光光度计上进行测定,波长为625nm,测得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滤液中得糖含量(或经直线回归公式计算),然后再行计算样品中含糖百分数。 3.绘制标准曲线:取标准葡萄糖溶液将其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浓度分别为每mL含糖0、30、60、90、120、150、180μg。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得其吸光度,然后绘制A625-糖浓度曲线,或进行直线回归求得直线方程。 试剂(ml) 管号 1 2 3 4 5 6 7 葡萄糖标准液 0 0.15 0.3 0.45 0.6 0.75 0.9 80%酒精 1.0 0.85 0.7 0.55 0.4 0.25 0.1 蒽酮-硫酸试剂 5 5 5 5 5 5 5 葡萄糖浓度(ul/ml) 0 30 60 90 120 150 180 样品中含糖量%:设V为植物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 L);C为提取液的含糖量(μg/ m L);W为植物组织鲜重(g) 可溶性糖含量%=( C×V)/(W×106) ×100% 可溶性糖(SS) 含量的测定: 根据赵世杰[20 ] 的方法。准确称取一定量新鲜叶片置于预冷的研钵内,加入5 mL 10 %三氯乙酸(TCA) ,于冰浴中研磨匀浆以4000 r/ min 离心10 min。吸取上清液2 mL(对照加2 mL 蒸馏水) ,加入2 mL 0.6 % TBA (用10 % TCA 配置) ,混匀物于沸水浴上反应15 min ,迅速冷却后再离心。取上清液于450 nm 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可溶性糖的浓度(mmol/ L) = 11.7D450 ,然后进一步换算成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单位为μmol/ g ,FW。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一、实验原理: 该实验中,对三类化合物的鉴定都是根据它们的特定颜色反应进行的。当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亦可)与质量浓度为 0.05g/m1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蓝色的Cu(OH)2沉淀。 Cu(OH)2与葡萄糖等可溶性还原糖共热,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因此,利用该反应,可证明样液中含可溶性还原糖。 苏丹Ⅲ是可以对脂肪染色的试剂,因此,当含有大量油滴的植物细胞用苏丹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可看到细胞内橘黄色的颗粒。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因而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紫色的络合物。若在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有紫色反应,则证明其中含有蛋白质。 二、实验目的: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还原糖的含量、生物组织中有色素会影响实验结果及其观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要选用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其中以苹果、梨最好。也可用白色的甘蓝叶、白萝卜替代(不能选西瓜)。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时,所用材料一要脂肪含量高,二要有一定大小才能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该实验的要求。将花生种子经过3~4小时的浸泡使其变软,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切片时易碎裂,切不成薄片。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一般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大豆(豆浆)或鸡蛋清。 四、试剂配制: 1、斐林试剂:甲液——质量浓度为0.1 g/ml的氢氧化钠溶液(10克的氢氧化钠加水至100ml即成);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

实验一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蒽酮法

实验十二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血糖是指血液中糖,由于正常人血液中糖主要是葡萄糖,所以一般认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4.4~6.7mmol/L(80~ 120mg/100ml)。 血糖是糖在体内的运输形式。全身各组织都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以氧化供能,特别是脑、肾、红细胞、视网膜等组织合成糖原能力极低,几乎没有糖原贮存,必须不断由血液供应葡萄糖。当血糖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严重妨碍脑等组织的能量代射,从而影响它们的功能。所以维持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糖浓度的调节 血糖浓度能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机体内存在一整套高效率的调节机制,精细地控制着血糖的来源与去路,使之达到动态平衡。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下丘脑和自主神经系统对所控制激素的分泌,后者再通过影响血糖来源与去路关键酶的活性来实现。神经系统的调节最终通过细胞水平的调节来达到目的。 下丘脑一方面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另

一方面也作用于胰岛α-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同时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肝。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肝细胞的磷酸化酶活化,使糖原分解加速;糖异生关键酶的活性增加,糖异生作用增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下丘脑还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使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还可直接作用于肝,使肝细胞内糖原合成酶活化,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此外还抑制糖异生途径,促进糖的氧化和转化,总体上使血糖的去路增加,来源减少,最终达到使血糖浓度降低的目的。 激素 使血糖浓度降低的激素 :胰岛素 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素 它们对血糖的调节主要是通过对糖代谢各主要途径的影响来实现的。 在激素发挥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中,最重要的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应激时发挥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都可影响血糖水平,但在生理性调节中仅居次要地位。 胰岛素 使肌肉和脂肪组织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增加,利于血糖进入这些组织进行代谢。 诱导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合成,加速细胞内葡萄糖的分解利用。 通过使细胞内cAMP含量减少,激活糖原合成酶和丙酮酸脱氢酶系,抑制磷酸化酶和糖异生关键酶等,使糖原合成增加,糖的氧化利用、糖转变为脂肪的反应增加,血糖去路增快;使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减少或受抑制,使血糖来源减少,最终使血糖浓度降低。 胰高血糖素 主要通过提高靶细胞内cAMP含量达到调节血糖浓度的目的。细胞内的cAMP 可激活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后者通过酶蛋白的共价修饰改变细胞内酶的活性,即激活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关键酶,抑制糖原合成和糖氧化的关键酶,使血糖升高。 肾上腺素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的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的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的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的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的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的经典化学方法都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的。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的应用最广。本实验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的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的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的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的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的还原糖将蓝色的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的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的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CHO COOH │ CHO ││CHOH │Cu+(CHOH)4 →(CHOH)4 +│+Cu2O↓ CHO ││CHOH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100 ml、250 ml (2)三角瓶250 ml (3)碱式滴定管50 ml或25 ml (4)烧杯100m1 (5)吸管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15.00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0.05g次甲基蓝,溶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000 ml。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验证性实验,本节实验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完整性”为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维度,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重点,在实验操作中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协助作用,分工合作以提高课堂效率。其次,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新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学情分析 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3、教学条件分析 本实验所用到的材料和各种实验器材都是学校实验室中经常用到的,各种化学试剂、器材的使用都在以前的教学中涉及到,学生应该对此并不陌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特别对于区分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配制和使用方法的不同。 突破策略:面对全体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材料仪器准备和学生的情感、知识准备;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协助管理作用,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实验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按照实验操作规则操作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力目标: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 五、实验准备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和麦芽糖,本实验最理想的实验材料是还原糖含量较高的植物组织,而且要求组织的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如苹果和犁的果实。 2、脂肪的鉴定 所用材料要求一脂肪含量高,二有一定大小做徒手切片,花生种子符合本实验的要求。实验前要将花生种子浸泡3~4h,有利于切成薄片,但浸泡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组织太软,切

实验五食品中还原糖得测定

实验八食品(炼乳)中还原糖含量得测定 一、实验目得 1、了解食品中还原糖得含量; 2、学习直接滴定法测定还原糖得原理,并掌握其定糖方法。 3、通过对实验结果得分析,了解影响测定准确性得因素。 二、原理, 食品中得还原糖主要指具有还原性得葡萄糖、果糖、戊糖、乳糖、麦芽糖等,还原糖之所以具有还原性,就是由于其分子中含有游离醛基(-CHO)或酮基(>C=O)。 测定还原糖得经典化学方法都就是以其能被多种试剂氧化为基础得。在这些方法中,以各种根据碱性酒石酸铜溶液氧化作用改进方法得应用最广。本实验就就是采用使用碱性酒石酸铜作为氧化剂得直接滴定法。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B二液等体积混合时生成得天蓝色Cu(OH)2沉淀后,立即与酒石酸钾钠起反应生成深蓝色得酒石酸钾钠铜络合物。此络合物与还原糖共热时,二价铜即被还原糖还原为一价得红色氧化亚铜沉淀,氧化亚铜沉淀与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可溶性化合物,达到终点时,稍微过量得还原糖将蓝色得次甲基蓝还原成无色,溶液呈淡黄色而指示滴定终点,根据还原糖标准溶液标定碱性酒石酸铜溶液相当于还原糖得质量,以及测定样品液所消耗得体积,计算还原糖含量。反应式如下: CuSO4+2NaOH→Cu(OH)2↓+Na2SO4 COOK COOK ││ CHOH CHO │+Cu(OH)2→│Cu+2H2O CHOH CHO ││ COONa COONa COOK COOK │CHO COOH │ CHO ││CHOH │Cu+(CHOH)4 →(CHOH)4 +│+Cu2O↓ CHO ││CHOH │CH2OH CH2OH │ COONa COONa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1)容量瓶100 ml、250 ml (2)三角瓶250 ml (3)碱式滴定管50 ml或25 ml (4)烧杯100m1 (5)吸管5 ml、50 ml (6)分析天平 (7)电炉1KW可调 (8)恒温水浴锅 2、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溶液A液:称取15、00 g硫酸铜(CuSO4·5H2O)(AR)及0、05g次甲基蓝,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方法

蒽酮法测定可溶性糖方法 (一) 实验原理 糖在浓硫酸作用下,可经脱水反应生成糠醛或羟甲基糠醛,生成的糠醛或羟甲基糠醛可与蒽酮反应生成蓝绿色糠醛衍生物,在一定范围内,颜色的深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故可用于糖的定量。糖类与蒽酮反应生成的有色物质在可见光区吸收峰为630 nm,故在此波长下进行比色。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设计 1 材料 12种源砂生槐叶片,2种处理,4个重复,共96个样。 2 仪器设备 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20 ml刻度试管,5 ml和1 ml刻度吸管,5 ml和1 ml的移液枪,记号笔,吸水纸适量。 3 试剂 (1)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取分析纯蒽酮1g,溶于50 ml乙酸乙酯中,贮于棕色瓶中,在黑暗中可保存数周,如有结晶析出,可微热溶解。 (2)100 ug/L蔗糖溶液: 1%蔗糖标准液:精确称取蔗糖1.000 g,加入少量水溶解,移入100 ml容量瓶,加0.5 ml 浓硫酸,定容至刻度线。 100 ug/L蔗糖溶液的配制:用移液枪精确吸取1%蔗糖标准液1 ml,加入到100 ml容量瓶,加蒸馏水定容。 (3)浓硫酸(比重1.84) (三)实验步骤 1.标准曲线的制作: 按表1加入标准的蔗糖溶液,然后按顺序向试管中加入0.5 ml蒽酮乙酸乙酯试剂和5 ml 浓硫酸,充分振荡,立即将试管放入沸水浴中,逐管准确保温1min取出后自然冷却至室温,以空白作参比,在630nm波长下测其光密度,以光密度为纵坐标,以糖含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求出标准线性方程。 管号 试剂 0 1,2 3,4 5,6 7,8 9,10 100μg.1-1蔗糖 0 0.2 0.4 0.6 0.8 1 /ml 水/ml 2 1.8 1.6 1.4 1.2 1 蔗糖量/μg 0 20 40 60 80 100

实验七-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

实验七-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

实验七面粉中还原糖的测定(综合性实验) 课程:食品检验与分析班级:2011级食品1、2班地点:A13-0405 指导教师:蔺芳 (一)直接滴定法 一、实验原理 还原糖的测定是糖定量测定的基本方法。还 原糖是指含有自由醛基或酮基的糖类,单糖都是 还原糖,双糖和多糖不一定是还原糖,如乳糖和 麦芽糖是还原糖,蔗糖和淀粉是非还原糖。 样品经除去蛋白质后,在加热条件下,以次 甲基蓝作为指示剂,用样液直接滴定标定过的碱 性酒石酸铜溶液,达到终点时,稍过量的还原糖 把蓝色的次甲基蓝指示剂还原为无色,而显出氧 化亚铜的鲜红色。根据样品液消耗体积,计算出 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各步反应式(以葡萄糖为例)如下: (1) Cu 2SO 4 +2NaOH = 2Cu(OH) 2 ↓+Na 2 SO 4 (2) Cu(OH) 2+KNaC 4 H 4 O 6 = KNaC 4 H 2 O 6 Cu +2H 2 O (3) C 6H 12 O 6 +6KNaC 4 H 2 O 6 Cu+6H 2 O = C 6 H 12 O 7 + 6KNaC 4H 4 O 6 +3Cu 2 O↓+H 2 CO 3 从上述反应式可知,1mol葡萄糖可以将

6mol Cu2+还原为Cu+。但实际上此反应为非定量反应,即不能根据反应式直接计算出还原糖含量。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所规定的操作条件,如热源强度(电炉功率)、锥形瓶规格、加热时间、滴定速度等。 二、适用范围及特点 本法又称快速法,特点是试剂用量少,操作和计算都比较简便、快速,滴定终点明显。适用于各类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但测定酱油、深色果汁等样品时因色素干扰,滴定终点常常模糊不清,影响准确性。本法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三、试剂及玻皿配置 仪器 1. 200mL 烧杯 2 个 2. 100mL、250mL、1000mL 容量瓶各 1 个 3. 5.0mL 移液管 4 支 4. 25mL、 100mL 量筒各 1 个 5. 250mL 锥形瓶 4 个 6. 800W 电炉 1 个 7. 恒温水浴锅、干燥箱 8. 碱式滴定装置 1 套 9. 玻璃珠(适量) 10. 滤纸、漏斗及过滤装置 11. 分析天平 试剂 1. 碱性酒石酸铜甲液:称取 15g硫酸铜(Cu2SO4·5H2O )及 0.05g次甲基蓝,溶于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