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专题指导全套完整

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专题指导全套完整
高中地理简答题规范专题指导全套完整

高中地理专题(一):地理计算

1.经纬度计算:

①经度差与地方时差算经度——地方时每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

②纬差法与正午太阳高度算纬度——正午太阳相差多小,纬度相差多少;

③北极星的仰角即地平高度等于当地地理纬度;

④经纬线上长度算经纬度:

1°经线长=111km; 1°纬线长=111cosфkm(ф为纬度)。

2.比例尺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3.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n+1)d

( 其中n表示两地间不同等高线的条数, d表示等高距 )。

4.流域面积的计算:

⑴作出流域的分水线即山脊线,由分水岭所围的区域即为流域的范围;

⑵因图形不规范,计算时一般算出图幅面积后,再分析流域面积占图幅面积的比重,

相乘即可。

5.有关时间计算:

⑴某地时区数=该地经度÷15,对商取整数部分,尾数部分四舍五入;

⑵根据各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本时区区时,相邻的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区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时区,注意东加西减;

⑶根据东早西晚,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求某地地方时=已知某地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1°),注意东加西减;

⑷日期界线有两条:

①时间界线:

即地方时0时经线,以东早一天,为新的一天,以西晚一天,为旧的一天;

②空间界线: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也就是180°经线(但两者并不完全重合),

规定日界线以东晚一天,为旧的一天,以西早一天,为新的一天;

③新的一天的范围即从地方时0时经线向东到180°经线的范围;

新的一天的范围=180°经线的地方时×15。

⑸日照图上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

晨昏线与某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为0:00(切点为极昼)或12:00(切点为极夜)。

6.地球自转速度计算:

①地球上除南北极点外,其它各地角速度都相等,大致每小时15°;

②地球上赤道处线速度最大,南北极点为0,

任意纬线上线速度Vф=V赤道cosф=1670cosф km/h ;

③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上除极点外的任一点都相等,线速度比地面对应点大。

延伸: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条件:

①纬度低(可以节省火箭燃料,增加火箭的有效负载);

②天气稳定,大气能见度高;

③交通便利(铁路或海运);

④地形平坦开阔,地质稳定;

⑤从安全性来讲,以设在远离工业中心、居民稀少的地区为宜。

例1: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优势条件是哪些?我国即将在海南文昌建立新的卫星发射中心,其优势条件又是哪些?

①酒泉发射基地地处巴丹吉林沙漠的绿洲之中,靠近兰新铁路,地势平坦开阔,人烟稀少,干燥少雨,大气能见度高,适于发射的天数多。

②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优势:纬度低,有良好的海上运输条件,火箭航区和残骸落区可以避开地面人口稠密地区,安全性好。

例2:试分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着陆场的有利条件?

①当地人烟稀少;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空气能见度高;

③地形平坦开阔。

7.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A. 概念:

①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锐角);

②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B. 日影朝向与太阳光线方向(太阳方位)相反,影长与太阳高度呈反比,

影长=h×ctga(h为物体高度,a为太阳高度)。

C. 太阳方位问题:

①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位;

②若直射点在某地以北,该地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位。

③太阳直射的地方,正午太阳位于天顶。

D. 日出方位问题:

①春秋分日,各地均正东日出,正西日落。

② 3.21-9.23,各地均东北方向日出,西北方向日落;

③ 9.23-次年3.21,各地均东南方向日出,西南方向日落。

④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终日不落;

⑤出现极夜的地区,太阳终日不出。

E. 几个度数间关系:

①回归线度数=黄赤交角

②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

③晨昏线与某纬线圈相切的纬度

=刚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

=90°-直射点的纬度

④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与地轴的夹角

=极点(出现极昼)的太阳高度

=1/2×刚好出现极昼的纬线的正午太阳高度

F. 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主要有:

纬度(太阳高度)、气候(影响日照时数)、地势高低。

G.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大兴安岭-兰州-昆明一线以西以北丰富。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最贫乏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H. 空间分布:

①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

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

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时空分布规律总结:

a.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b.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I. 太阳辐射的应用:

①为了充分采光,一般民居门窗向阳敞开,北温带朝南,南温带朝北。

街道布局为了使所有房屋获得充分光照,一般与子午线呈30-60度夹角。

②喜光植物一般多分布于阳坡,喜阴植物多分布于阴坡或林荫之下。

树木向阳一面一般枝叶茂盛,生长快,年轮较宽。

③阳坡一般温度高,相同自然带(包括雪线)一般要比阴坡高。在我国华北地区,阴坡(北坡)因温度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物生长条件反而比阳坡要好。

④阳光能透射的最大水深是200米。大陆架浅海阳光集中,多大陆河流带来的营养盐类,光合作用旺盛,渔业资源丰富。

⑤多数农作物(如棉花、瓜果)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故干旱半干旱地区如能解

决灌溉水源问题,就能获得优质高产。

⑥农业生产把不同作物高低搭配,以及套种、间作等,是为了充分利用光照条件。

⑦汽车尾气在强烈阳光照射下,会形成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

8.昼夜长短计算:

①某地昼长等于该地所在纬线圈昼弧度数除以15°;

②日出时刻=12-昼长/2=夜长/2;

③日落时刻=12+昼长/2=24-夜长/2;

④极昼区昼长为24小时,极夜区昼长为0小时;

⑤赤道上各地昼长永远是12小时,

⑥两分日全球各地昼长均为12小时;

⑦纬度相同,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⑧不同半球相同纬度的两地昼夜长短相反:

即:某地昼长=对应另一半球相同纬度大小地的夜长。

9.太阳直射点的确定:

①直射点经度即太阳高度最大(太阳上中天)的经线,地方时12:00的经线;

②直射点纬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的纬线,

③直射点的纬度大小与极昼或极夜出现的最低纬度大小互余,

④直射点纬度大小等于极昼的极点的太阳高度(或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10.温度计算:

①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

②焚风效应气温垂直递增率,每下沉100m,气温增加1℃;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最新上海高中地理等级考试真题及答案(WORD打印版)

2017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 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所有试题均为简答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姓名、报名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第一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第二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椰林婆娑送天舟”。选择海南文昌作为我国又一个卫星发射基地的重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B.地貌C.水文D.气候 2.当地时间某日14时,一架飞机从东京国际机场(东9区)起飞,大约3小时后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到达时的北京时间约为 A.14时B.15时C.16时D.17时 3.2017年3月智利比亚里卡火山再次爆发。火山喷出的岩浆物质冷凝形成的岩石是A.玄武岩B.花岗岩C.石灰岩D.大理岩 4.我国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能对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进行精密观测。这些天气现象主要出现在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散逸层 5.在亚欧大陆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在下列气候类型中,最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是 A.热带沙漠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6.2016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近38毫米,上升幅度为30多年来最大。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沿海城市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①提升防潮排涝能力②控制城市地面沉降 ③加速城市化进程④植树造林修复生态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最新整理高中地理答题模板汇总

高中地理答题模板 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 1.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2.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3.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5.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6.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7.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8.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9.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10.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 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11.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 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12.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13.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14.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 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15.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16.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高,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 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 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17.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小,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18.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气温年较差小,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日较差大,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19.天山南坡有无林带无,原因为:背风坡,降水量少。 20.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 岸相反。 农业小专题 1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人文)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人文地理篇) 一、人口专题 ⑴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冷冻地带”);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①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②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③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人才流失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二、城市专题 ⑴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②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③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②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科技发达;④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⑥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

地理简答题汇总

地理简答题汇总 1.经度、纬度变化规律就是什么? (1)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向东、向西逐渐增大,最大就是180?。 (2)纬度:从赤道开始,向北、向南逐渐增大,最大就是90?。 2.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就是怎样划分的?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就是:赤道。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就是: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 3.经纬网的用途就是什么? 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4.简述地球的自转: 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方向就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周期)就是一天,产生的地理现象就是昼夜更替与时间的差异。 5.简述地球的公转: 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方向就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周期)就是一年,产生的地理现象就是四季与五带。 6.五带划分的依据就是什么?五带各有什么现象与特点? 五带划分的依据就是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气候终年寒冷。温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7.地图的三要素就是什么? 比例尺、方向与图例。 8.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就是什么? 文字式、数字式与线段式。 9.在地图上怎样辨别方向? (1)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指示北方。(3)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0.怎样选择比例尺? 表示的范围大,表示的内容简单,选用的比例尺小。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大。 11.天气的两个特点就是什么? (1)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就是经常变化的。 (2)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重点推荐: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内容简介:本文就高考地理最常涉及到的23个简答题进行分析,详细列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包括高线地形图;海洋资源;盐度和洋流;河流及交通;地质地形等专题,对提高高考地理分数极为重要,建议考生认真阅读。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完整版

高中地理答题技巧总结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 B、交通便利 C、知识技术 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 B、寒流 C、冷锋活动 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南半球,向南移动 C、北半球,向南移动 D、南半球,向北移动

高考地理简答题归纳

地理常见简答题归纳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巴尔喀什湖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高中地理19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高中地理19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地理中考复习—简答题.doc

常见简答题答题思路与例题 一、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1)地形----地形平坦 (2)气候■…光照、热量、水(降水)条件组合。(青藏地区光照强,但热量 不足) (3)水?…水源充足(河湖灌溉水,地下水、冰雪融水) (3)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水平高、政策支持等。 例题: 1、简要分析阿克苏-阿拉尔垦区成为全国最大长绒棉生产基地的优度条件。 答:(1)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一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热量充足;水源…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提供丰富的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政策支持。 2、简述东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有利直怒条件。 答:地形平坦(平原),土壤肥沃(黑土地),水源充足,气候雨热同期。 3、法国、德国耕作业条件的差异。 答:法国:法国气候温和湿润、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 德国:热量条件差,耕地面积较小,土壤较贫瘠; 法国盛产葡萄的气候条件是:法国南部为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光照条件好。 4、西亚气候干燥,在干旱的自然条件下,灌溉农业别具特色。试从灌溉水源、地形、气候等儿方面简述伊拉克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答:灌溉水源:幼发拉底河等河流提供充足的水源; 地形:多平原,便于耕作; 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5、简述洞庭湖平原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地条件。 答:气候雨热同期,温暖湿润;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6、素有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是该区域重要的耕作业区,分析其农业发展有利的直怒条件。 答: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雨热同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7、该国(阿根廷)东部和中部的潘帕斯草原农牧业发达,其自然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高考地理复习23个简答题答题规范

高考地理复习23个简答题答题规范 1.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模式 凌宗勇 整理 更多资源请访问地理教师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d8335613.html,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利用好现有草场);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本是植被的恢复)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 华北地区: 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或春旱没有华北严重?) 4、土壤次生盐碱化 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中国地理简答题

中国地理简答题 一、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的措施:压缩农业用地(建设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利用好现有草场);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本是植被的恢复) 治理的意义: 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等。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 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 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华北地区: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 旺盛。 (2)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 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调;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 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 提高利用率;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国东北地区为何没有形成春旱或春旱没有华北严重?) 1、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有大面积且较深厚的积雪融水的水源补充。 2、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小。 3、我国东北地区河流较多,水量较为充足。 4、土壤次生盐碱化我国典型地区: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1)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三门峡水库建设后,地下水位抬高)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我国典型地区: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控制抽取地下水;实行雨季回灌。

高中地理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汇总5

16. 文化小专题: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既可防洪又可灌溉②没有带来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 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元宵节舞龙灯--汉族泼水节--傣族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火把节---彝族 17. 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黄山四绝中的"怪石" 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庐山黄山比较:①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②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③地区接待能力:黄山较小,庐山较大;④交通通达性:黄山道路较少,交通不便;庐山有京九铁路和长江航线,通达度较好。⑤环境承载量:黄山缺少较大平台,环境承载量较小;庐山有较大平台,生活、服务设施齐全,环境承载量大 ?在规划黄山旅游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是: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 量相适应 ?黄山与庐山较好协调了旅游活动的规模与黄山游览区的环境承载量的关系,均获" 世界人类和自然遗产"殊荣,成为著名旅游区 ?制约黄山夏季旅游游客数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环境承载量 ?黄山与庐山两地开发条件不同,主要原因是:环境承载量;地区接待能力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利:①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②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弊:①带来环境污染②对动植物的破坏③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④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⑤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⑴对黄山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从游览价值方面分析)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 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集群状况优良;③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⑵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①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历史 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8.政治经济地理格局小专题: ?我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吸引外来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①持续的改革,改善 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商;②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产业。③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口素质;④争取国内、国际稳定的政治局势。 ?中国为什么要加入 WTO? ①当前世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②可增 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构成;③利于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提高我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 ?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起相互尊重主权、 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跨国公司:国外组织生产的原则(跨国公司采取全球化战略):①在资本过剩的 国家筹集资金;②在原材料和劳动力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③在物资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跨国公司进军我国的利与弊:利:引进资本和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利于我国经

沪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上海)

第二册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化 考纲分析 考点: 1.人口与人口容量:(32)人口增长;(33)人口分布与迁移;(3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城市化:(35)城市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36)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 专题16人口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单位:‰) 2、世界人口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思考:两类国家主要位于人口发展模式的哪个阶段?) 中国 中国14亿5‰美国3.5亿7‰印度12.3亿14‰日本1.3亿2‰ 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构成、职业构成和文化构成等方面。其中,衡量人口性别构成的主要指标是人口性别比,即指某一人口中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如人口性别比为103,则表示100名女性对应103名男性。 4、人口金字塔是一种形象、直观地同时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的图像。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金字塔为增长型,发达国家为稳定(中国)型或缩减型。 (读图训练:在人口金字塔图内读取某国或某地区的人口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数据)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7、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8、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有 (1)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5)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 专题16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1、人口分布与迁移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向平原集中,二是向沿海集中,三是向城市集中。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温带、亚热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地形条件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水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 社会经济条件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历史原因 开发时间早,人口较多 3造成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湿热、干旱、寒冷、高寒。 4、我国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特征是东南多,西北少,我国的人口分界线是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比较:人口分界线两侧的气候、地形、农业生产方式等差异) 5、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有劳务迁移、难民迁移、智力迁移等。(分析:劳务迁移引起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必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简答题答题模板

人教部编版高中地理高考必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简答题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简答题答题方法总结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的描述方法 ①相对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临近山川、河流、湖泊、国家、交通线、城市等) ②绝对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热量带)、板块位置等 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描述方法 ①分布均匀状况 ②分布总体趋势(**多**少;由**向**递增/递减) ③分布规律(沿河、沿海、沿交通线等) ④数值范围与极值状况(**区域为极大/极小区域) 3.影响航天器发射与降落地选址的因素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气象条件: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 ②纬度因素: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可以节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跟踪观测 ④海陆位置:大陆内部气象条件好,隐蔽性强,人烟稀少,安全性强;海上人类活动少,安全性强 ⑤交通条件: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 ⑥安全因素: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

的建在地广人稀处 (2)回收基地选址的条件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④地质条件好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 4.地形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地形以**地形为主(最多写出2种)②主要地形(区)分布位置及延伸方向 ③地势**高**低④起伏大小(地势落差) ⑤海岸线曲折/平直/漫长;(特殊地貌描述:如喀斯特地貌) 5.影响(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因素 ①天气:阴雨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②大气:洁净、稀薄、干燥的大气条件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反之则较少 ③纬度: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路径越短,能量集中度越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④下垫面:颜色越浅的下垫面(如冰雪),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6.气温特征的描述方法 ①最热月气温(>28℃为炎热,22-28℃为高温,10-22℃为凉爽)

高考地理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无需积分)

2012高考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农业小专题: ⑴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⑹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 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②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④加强"南南合作";

【规范答题】 高中地理简答题(主观题)答题模板

【规范答题】高中地理简答题(主观题)答题模板 【简答题常见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分析:绝对位置+相对位置 1.海陆位置; 2.经纬度位置; 3.大洲交界或国界位置; 4.交通位置(重要海峡、铁路枢纽、港口); 5.经济和军事位置; 6.相邻地区(经济发达区) ☆描述某地的地形特点: ①以什么地形为主(五大类地形) ②地势起伏(大、小) ③地势特征(哪里高哪里低)。 ☆描述某地的地势特点:哪里高,哪里低。或地势起伏大或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某地地形分布特点:描述哪个方位是什么地形即可。(注意和第1种问题的区别) ☆判断地形地势的依据: ①等高线的分布; ②河流流向; ③水系的形状(向心状即盆地,放射状即山地) ☆我国一些地形区的地貌(地形)特征: ①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②云贵高原:崎岖不平; ③内蒙古高原:地面坦荡; ④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⑤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 ☆分析某区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蚀:黄土高原地貌、河流峡谷(V形谷如三峡)、瀑布、丹霞地貌(广东)。(2)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贵、云)。(3)流水的冲积(堆积或沉积)作用:平原、冲积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岛(冲积岛)。(4)风力的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沙漠)、黄土高原。 (6)冰川的侵蚀作用:挪威的峡湾(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欧洲的许多湖泊(千湖之国芬兰的湖泊),欧洲的地形 (7)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阳湖、贝加尔湖、坦葛尼喀湖、死海、台湾海峡等。 (8)岩层断裂上升(块状山):泰山、庐山、华山等。 (9)板块相撞: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和高大年轻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沟、地震、太平洋中的岛弧。 (10)板块张裂,地壳下陷:东非大裂谷、红海、死海、约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遗体堆积而成(珊瑚岛):马尔代夫、南海诸岛、太平洋诸多岛屿、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喷发物堆积而成(火山岛):夏威夷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层易被侵蚀。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岩层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流水的沉积作用。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地势。阴坡阳坡,海拔高度 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地理高考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重点推荐:高中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内容简介:本文就高考地理最常涉及到的23个简答题进行分析,详细列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包括高线地形图;海洋资源;盐度和洋流;河流及交通;地质地形等专题,对提高高考地理分数极为重要,建议考生认真阅读。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简答题

1.从人类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差异分析文化的特点 ①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可遗传,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是后天的。 ②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是横向的,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世代传递,而文化的继承则是横向联系,文化特点不仅为该群体所继承,还通过多种方式向该群体以外的文化群体传播,速度比生物传递要快。 ③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的,而新的文化取代旧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体接受新的文化即可。 ④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同。 2.试论旅游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主要从如下方面论述:①旅游与文化的变更与交流,包括旅游活动导致文化移植,即当两种文化相碰撞时,两者会通过“借用”的方式向对方靠拢,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交往、交流等。 ②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复兴,另一方面亦可能使传统文化形式退化。 3.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条件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并且这些因素往往以复杂的方式彼此结合在一起共同起作用。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他们只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对人口分布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因素,包括: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交通条件等。 4.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现象的原因及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经济因素:虽然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很多,经济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金钱。政治因素:政府决策、人口政策,其影响之大,有时会超过经济因素。 社会秩序变革和文化教育因素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 (二)人口迁移的后果: 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分布(2)影响人口的年龄、性别等自然结构(青壮年男性)(3)影响人口的文化教育构成(智力外流:地区间)(4)影响人口民族构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总的来说人口迁移在社会经济领域内的影响是多方的①有利于民族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提高各民族人类素质创造条件②但不同人群的混杂,往往会引起和加深地域内部在种族、民族、语言、宗教等方面的矛盾,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复杂,总的来说人口迁移是一种广义的人才交流,对于促进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