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群玉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杨群玉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杨群玉教授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doc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内容,具体内容: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百合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 失眠无疑是痛苦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来说,晚上睡不着早上醒不来实在是让人头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百合 百合性微寒、味甘苦,可入心经、肺经,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有长期咳嗽、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多梦、精神恍惚等阴虚肺燥、心神失养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酸枣仁 酸枣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养心安神、益阴敛汗的功效,适合有烦躁不安、惊悸怔忡、烦渴、盗汗等心肝阴血不足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合欢皮 合欢皮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肝经,具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的功效,适合有郁闷不乐、烦躁不安、健忘等情志抑郁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柏子仁 柏子仁性平、味甘,可入心经、肾经、大肠经,具有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有头昏目眩、面色少华、唇甲色淡、惊悸、盗汗、便秘等

血不养心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珍珠母 珍珠母是贝类动物贝壳的珍珠层,其性寒、味咸,可入肝经、心经,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的功效,适合有头目眩晕、耳鸣心悸、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胁肋隐痛、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症状的失眠患者服用。 灵芝 灵芝,有益气、养心安神、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心气虚或气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中国药植图鉴》记载,灵芝"治神经衰弱、失眠、消化不良等慢性疾患"。现代研究证实:灵芝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及耗糖量,增强心肌及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能降血脂、调节血压;有良好的安神定志作用,所以对长期失眠有明显的临床改善疗效。 治疗失眠的五款药膳 桑椹大枣汤 桑椹15g,大枣50g煮汤吃。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 珍珠汤圆 珍珠粉0.3g,枣泥50g拌匀,加糖适量,包入糯米粉中做成汤圆20个,每次10个。经常吃可缓解精神紧张,有助于改善失眠。 五味鸽蛋 五味子50g煎汁、鸽蛋30枚,煮熟去壳后放入五味子汁中略煮,然后浸泡在汁中2天。每次吃鸽蛋3枚,食前煮沸一下。一日1~2次,连服2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一、温胆汤:姜制半夏10~20g、茯苓10~20g 、陈皮5~10g 、生甘草3~6g 、竹茹6~12g、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 1. 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1) 胆怯、易惊恐;(2) 失眠、多噩梦;(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 2.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的失眠、多梦、惊恐。 3、加味方: (1) 高枕无忧散 <古今医鉴>,即本方 +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症见烦躁、肤红有光泽,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 (3) 本方+酸枣仁汤,症见神智恍惚、神经症、脉不滑、舌不红,中老年妇女较多。 (4) 本方+山栀子、川朴 (栀子厚朴汤),症见心烦不满、卧起不安。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5两、人参1.5两、龙骨1.5、两铅丹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 1. 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 (战争恐惧忧虑症) 2. 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 3.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的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是心理障碍)可用 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 5. 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替代。铅,会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癫痫(待确定)

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总结

中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经验总结 发表时间:2019-12-26T15:43:30.630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33期作者:刘桁兆[导读] 为了治疗失眠,很多中成药制剂应运而生,这为很多人改善和解决了失眠的问题。 (成都西华医院中医科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是目前社会生活中较普遍存在的问题,市场中有很多治疗失眠的中成药,这为很多人改善和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但也有很多人最终不得不通过长期服用“安定”来保证睡眠。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阐述了对本病辩证施治的临床思考和经验,以便更好地解决失眠。 【关键词】中药;失眠;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3-0214-02 随着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失眠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工作生活质量。 为了治疗失眠,很多中成药制剂应运而生,这为很多人改善和解决了失眠的问题,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最终不得不通过长期服用“安定”来保证每天4~5个小时甚至更少的睡眠时间。 中医是能够解决顽固性失眠吗?我们来看看临床中常用的几种中成药制剂包括:百乐眠胶囊、甜梦胶囊、活血安神合剂,以及临床医生经常使用的治疗不寐用以加减的基础方药包括:归脾汤、酸枣仁汤等,以上药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含有不少滋阴补血类的中药,并在此基础上或多或少进行了健脾胃、安神、活血清热的中药配伍;这样程式化的配伍模式对于治疗失眠有没有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为什么临床上还有那么多人吃了类似的药物却达不到相应的效果呢?中医讲究辩证施治,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医的效用就要将中医辩证的原则灵活运用到对于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治疗中。 首先我们简单地回顾一下“不寐”的病因病机,其病因主要有: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禀赋差、心胆气虚、年迈、病后;主要病机为:肝脾心肾的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安,对于不寐的辩证首要辨虚实:其实证由心火、肝火、痰热内扰使心神不安,虚证由心脾虚、心胆虚、阴虚内热致心神失养[1];不寐久病多伴发瘀血和虚实症夹杂;为了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我们可在补益气血的同时多加入运脾健胃的中药,在辩证治疗的基础上多加入安神镇静的中药; 失眠的实证除了有心火、肝火、痰热引起外,还有饮食积滞导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因素;用药上我们常选用于清热、清火、化痰消食类中药;而针对虚症我们则着重于选用补阴养气血类药。临床很多医生习惯着重从虚证方面着手来选方用药治疗失眠,而相对从实证方面考虑问题的较少。实际上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越容易导致精神紧张,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内扰,患者可能因为急躁易怒而失眠,这是现在青中年患者失眠的一个重要实证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有时会因为某些原因忽略望闻问切的诊断流程或单纯地根据经验来开方下药,准确的诊断始终是我们准确用药的前提;拿望诊来说:通过患者双眼神气和面色可以初步判定患者的虚实,如果满面通红、眼光炯炯有神的属于实证,而面色萎黄、苍白、两颧潮红的属于虚证;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对于外表非典型的患者我们需要配合望舌来辅助诊断,例如:胖舌大有牙齿印且苔白厚,或苔白厚泛黄,这属于脾胃阳虚,痰食积滞或化热;舌尖或舌边有疱疹或溃疡伴疼痛和舌红,这可提示为心火或肝火。从闻诊来看:患者声音洪亮、宗气充沛为实证;患者口中气味臭秽,可为脾胃食积化热所致;患者久病声音虚弱、断续不连多为虚证。除此之外通过患者胁胀、痰多、口苦、口干、多汗、心烦等伴随症状以及患者脉象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诊断辨证。 下面我们来看看临床中不寐也就是失眠的具体分型,比如在虚的方面是气、阴、血哪个方面虚,还是三个方面都虚,一般患者如果入睡困难多为阴虚为主,睡后易醒多为血虚为主[2],心胆气虚的患者易睡中时时惊醒;在实的方面分为了痰热、心火、胃火饮食积滞、肝胆湿热;还有很多患者是虚实兼而有之,综上只有依据准确的辩证诊断来对应地加减选方,我们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我们在具体处方下药时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也要十分熟悉,否则就算我们的辩证诊断是准确的,因为用药的失误一切也会前功尽弃,比如我们用黄芩去清心火,用白芍去补心血,这些都是我们对于药物的归经不熟悉才会犯的错。 临床中患者的伴随症状能很好地辅助我们的辨证诊断,例如失眠的同时伴有顽固性出汗:长期顽固性出汗很容易造成阴虚,且津能载气,长期出汗造成阴虚的同时也可能伴有气虚;如果患者是明显的盗汗,那一定有阴虚;如果是明显的自汗,那一定有卫气虚[3];如果患者潮热或身热不扬或吃饭时头汗明显,同时舌红苔黄厚,脉数,那一定有湿热蕴结;下面举一个临床中曾遇见的众多顽固性失眠患者中比较典型的一个:患者女,55岁,绝经7年了,有2+年的长期失眠病史,长期靠口服2粒艾司唑仑片才能入睡5小时左右,个别时候口服艾司唑仑片要达到3粒才能起效,长期间断口服中药以及各种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包括百乐眠胶囊、归脾丸、天王补心片等,失眠的情况长期得到良好改善,患者有多年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病史;见到患者时,患者表情淡漠,说话时很用力,且说话时显激动,患者诉胃口很好,但大便秘结,4到5天解一次,平时生活中有疲劳感,常感到口苦;患者舌苔白厚,脉像上比较明显的是:肝脉洪数有力,脾胃脉沉;通过以上我们列出的患者症候能初步地对患者进行辨证诊断了:由患者有多年的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病史,且平时有疲劳感,大便秘结,舌苔白厚,口苦,脾胃脉沉我们可以知道患者脾气不足,运化不良,饮食热积于内,中医所谓的胃不和则卧不安,因此消食补气健脾通大便利湿是我们治疗患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患者肝脉洪数有力伴口苦,说话激动,结合患者长期睡眠差肯定会引起心情不畅,情志久郁化火;由此我们能初步判断患者当前的情况:饮食内积化热,脾气虚,肝有火热;在选方用药上我们可以考虑清肝热补气健脾消食通便的方药加减,久病多瘀,我们可以加入活血行气的药;火热和久病均能伤阴,不寐的病机有肾水不能滋心火,我们还可以加入养阴柔肝和补肾阴的中药,同时加入适量安神镇静的中药[4],这样我们大体的治疗选方用药的方向就出来了:我们可以选择以清肝火为主的龙胆泻肝汤为加减,也可以选择以健脾祛湿通便为主的参苓白术汤合承气汤为加减;患者虚实症兼有,考虑患者久病体虚且其实证有因虚致实的因素,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选择了以健脾祛湿通便为主的参苓白术汤合承气汤为加减的基础方;看看患者之前长期服用过的中成药:百乐眠胶囊有清热补阴血安神的作用,但健脾消食的功能相对较弱;归脾丸是起健脾补血安神作用的中成药,但缺乏清肝火祛胃热的作用;天王补心片是以补养阴血安神为主的成药,同样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所有问题;最终我们确定的用药为: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磁石、丹皮、栀子、厚朴、大黄、黄连、白芍、郁金、生地、石菖蒲、石决明、首乌藤;患者服用3剂后口服安定减为了一片,晚上能保证6个小时睡眠。下面再强调一下注意药物归经的问题,比如麦冬是补阴药但不入肾经,因此选用麦冬来补肾阴不是很适合;黄柏是清下焦湿热,因此用黄柏来清脾胃热也不适合。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中医将本病归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对于该病有多种分型,并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取得良好疗效。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病案,笔者发现中医学对于不寐的病机,主要归结于阳盛阴衰,阴阳不交。《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阳明和少阳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脾运失常;一

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内伤、外邪两端。内伤主要是七情太过或不及,进而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交而致失眠;外邪主要是风、寒、火、热等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壅塞,进而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致营卫不和而致失眠。吕慰秋认为,失眠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心受外邪侵袭,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相对失衡,是失眠产生的重要原因。陈己明等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辨证分型 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致多个脏器受累,故临床辨证分型也较为多样。高虹等将失眠分为脾胃失调、筋肉疲劳、肾阴虚3型;裘昌林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实证分为心火亢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热扰心型、食积胃气不和型、肝胆湿热型,虚证分为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虚实夹杂者为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孙巧云等一。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血脉瘀阻、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6型。徐厚平。将亚健康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

黄煌老师讲课笔记

黄煌老师讲课笔记(胆病高脂血症肠易激综合征失眠糖尿病方妇人病方) 需要外科治疗的胆囊炎: 1.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得很大,随时可能穿孔;胆囊结石症状严重,有手术指征 2.慢性胆囊炎,如胆囊功能萎缩,反复感染成为病灶,不如切除 因此,要跟外科医生商量,是否有手术指征 没有胆管梗阻、化脓的急、慢性胆囊炎,均可用中医治疗 胆病包括: 1.胆结石:发生在胆囊,或胆管、肝管 胆固醇结石,与代谢失调有关 胆色素结石,主要发生于肝管,胆管,与胆道反复感染,或蛔虫卵有关 2.胆结石、胆囊炎:常并发,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互为因果,可看作是一个病 年龄:20~45岁多见,男女比例为1:3至1:4 3.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常在做B超时发现。分为单发性、多发性、肿瘤性、非肿瘤性 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适合中药治疗,息肉会变小,甚至消失肿瘤性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体积较大者,不宜服中药,宜手术 4.胆道术后综合征 腹腔镜手术问世后,切除胆囊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症状:绞痛、甚至黄疸、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紊乱。 一般术后三个月大便紊乱常见。 与手术、结石未拿干净有关,或术前情绪紧张有很大的关系。或极度恐惧,或手术后关心护理不当。中医大有可为 经方治疗胆道疾病:1.止痛、通便、退黄、除胀。食欲改善,精神、睡眠好转。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信心。 2.改善体质,防止疾病复发。在排石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一、小柴胡汤 适用于胆囊炎引起的发热,以及慢性胆囊炎。经常属于往来寒热的范围,常持续

很长时间。与感冒有些类似。常诊断为“发热待查”收治入院。“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症候群,为小柴胡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也可能是感冒、咳嗽、肺结核等,见于发热性疾病处于迁延期。 重要脏器无损害,肝、肾、心功能尚健全。 急性胆囊炎: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到右肩部,可诱发心绞痛或胆心综合征。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黄疸。柴胡用量至少20克黄芩10克以上。 还可治疗“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慢性胆囊炎:本方改善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症状。 为传统消炎药,利胆药,免疫功能调整用药。 柴胡体质:易生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发作与情绪有关。体形中等偏瘦,面色发青白,缺少光泽,对气温变化敏感,四肢冰冷,主诉自觉症状为多(发冷、恶心、痛),肌肉较坚紧,情绪波动较大。女性经前乳房胀痛。中青年比较多。 胆囊炎患者的重要症状:呕吐,汤液应浓缩,去滓再煎。不能大量服用汤药。煎大半碗,100-150毫升。 加减要注意:黄疸的,加茵陈、山栀、黄柏。合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是很好的消炎利胆药。 腹胀,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可通便,除胀 二、大柴胡汤 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哮喘、胆道疾病 原文很多与呕吐有关。“呕不止,心下急……”“呕吐而下利者” 胆石症胆囊炎引起胆绞痛,必须要使用大柴胡汤。“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胆结石导致胰腺炎:也可用大柴胡汤,专治这种疾病(专方)。 [辨证论治的误区:只对症状用药;没有专病专方。要研究很多疾病的专方] 大柴胡汤专方治疗专病:胆囊炎引起的胆绞痛,胰腺炎,胆石症。 经典指征:心下(两肋弓夹角下的区域)按之满痛 胆绞痛常在饱餐或高脂肪饮食后出现,逐渐加剧,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大汗淋漓,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可出现轻度的黄疸和发热。 有明显利胆作用,有降低括约肌肌张力的作用。 枳实芍药解痉止痛作用非常明显。“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大黄柴胡黄芩退黄,利胆,消炎。 半夏止呕 天然的消炎利胆药,天然的解痉排石药。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电子教案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四肢不温,胸痛气急,怔忡不适,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与牡蛎、龙骨同分量,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临床上笔者用到15~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苔腻,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肠中咕咕作响,夜间不寐,情绪不宁,嗳气,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下后,胸闷烦惊,至夜兴奋不寐,精神惊怍不宁,谵语,小便不利,一身尽重,不能转侧,苔黄腻,脉滑。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很多患者使用镇静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和成瘾性。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治疗,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失眠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标签:失眠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文献标识码]A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人一生当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缺乏好的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有35%以上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失眠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现代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产生主要与患者的心、肝、脾、肾等器官有关,下文主要对失眠症的治疗现状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治疗失眠症提供几点科学的建议。 1.失眠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多患者在失眠之后,由于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一些患者误以为数绵羊、数数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因此强制性数数,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失眠程度的加深。此外,一些患者在失眠的时候,以为安眠药能够缓解失眠症状,并长期大量地服用安定药物,容易导致上瘾症状,在停药之后因为药瘾的出现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患上失眠症状的同时患上焦虑或抑郁症状,这说明失眠和焦虑等精神状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精神情绪方面的调节为主。 2.中医对失眠治疗的作用机制 从临床研究可知,在治疗失眠症上应用中医具有良好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非常有必要。事实上,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对中枢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

森田疗法成功案例

不敢看别人眼睛的男孩 2007年07月01日星期日上午 00:24 1.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20岁,其个性内向、敏感、好担心、有疑病倾向、缺乏主动、追求完美。二年前读高中时,有一天路上与老师相遇,感到紧张,没有抬头和老师说话,低着头匆匆走过。旁边有一同学看到这一情形,对他说:“你不和老师说话,老师直用眼睛看你。”听后深感内疚,第二天到学校时,不敢抬头看那位老师的眼睛。后来逐渐加重,连别的老师的眼睛也不敢看,进而扩展到连普通人的眼睛也不敢看。偶尔与人的目光相遇,便感到特别紧张,并认为自己的表情肯定很尴尬,会引起别人的耻笑。从此,在路上骑自行车或走路,总是低着头,惟恐看到别人的目光。由于对人紧张,心情不安,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学习成绩下降,没有考上大学。后来症状越加严重,以致不敢出门,甚至连家人的目光也不敢看,感到非常痛苦。自己认为害怕别人的目光可能与自己的生殖器短小有关。曾到当地精神病医院治疗,服用阿米替林等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诊断:社交恐怖症。主要症状为对人紧张,害怕别人目光,自己表情恐怖。 2.致病机制的分析 患者病前个性内向、敏感、好担心、有疑病倾向、缺乏主动、追求完美,是森田所说的疑病素质,这是患者发病的基础。没有与老师打招呼,自认为对老师失礼,从而内心愧疚,诱发对这位老师的紧张与恐怖情绪,是其发病的诱因。当患者回避老师的目光,想克制自己的紧张感后,就引起了对自己的感觉的特别关注,通过精神交互作用和自我束缚机制,使症状逐渐泛化,恐怖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对所有的人,甚至对自己家人的目光也感到紧张,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正常交往与学习. 3.治疗经过 (1)绝对卧床期 治疗者向患者说明卧床中的要求,预先告诉患者,在卧床中思考什么、感受到什么都没有关系,即使出现令自己不安的思想或症状,也都要顺其自然。治疗者每日进行短时的查房,了解患者的心身状况。卧床第5天,患者自诉非常烦闷,嘱其服从精神的自然状态。卧床第7天,感到躺不住,非常无聊,盼望起床做点什么。此后进入轻作业期。 (2)轻作业期 此期主要让患者每日整理个人室内卫生,在住院所在地小范围的散步;且督促他开始写日记,进行日记指导。日记中谈到在路上与人相遇仍然不敢抬头看人,偶尔抬头,感到自己的表情很尴尬。嘱其不要急于求成,只管带着尴尬表情看人就行。四天后进入重作业期。 (3)重作业期 上午在病房劳动,主要是擦走廊的地板和墙壁,下午到北京大学校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

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 老中医经验 , 蝤黄煌教授运用半夏厚朴汤的经验IR7 关键词半夏厚朴汤 南京中压药大学基础压学院94(1)班(210029)刘岳顾炜黄煌…验,二…腹 黄煌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及临床工作,临 床擅用仲景方.现就其运用《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的经验介绍如下. 1芦带麻痹 案 陈某.男,49岁,干部,1997年11月15日初诊. 患者声带麻痹半年余,每遇精神负担过重时症情加重,经多方治疗仍发音困难.有胆结石,萎缩性胃炎等病史.刻下:声音嘶哑,心烦,寐差,咽喉暗红,舌稍暗, 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姜制半夏log,川苔薄白,眯滑. 朴6g,苏梗log,茯苓15g,枳壳6g,山栀log,连翘 12g,黄芩6g,生甘草s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并嘱其多参加室外活动.服3剂后,喜来告之,上午发音已正常,下午稍有嘶哑.继用原方20余剂而安. 2顽同性失眠案 周某,男,29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患睡眠障碍2年.曾经当地医院及精神病院治疗,来见好转. 刻下:入睡困难,多梦,早醒,每日睡眠4h~Sh,恶心, 胸闷,干咳,痰白牯不多,咽中如有物阻,大便每日2 行,时干时溏,尿频,舌暗,苫薄黄,眯弦滑.用半夏厚朴沥加味:姜制半夏log,茯苓12g,川朴log,苏梗 lOg,山栀log,连翘12g.滑石12g,投实6g,生甘草 3g.服7剂后复诊,入睡已不困难,但仍多梦,胸闷,心烦.教不更方.原方去滑石,枳实,继服14剂而愈. 3顽同性腹痛案

丁某,女-30岁-1998年1月3日初诊.患腹痛年余,自述有胃炎,胃下垂,慢性 盆腔炎,膀胱炎.西医确泻,夜寐不安,多梦,醒后有汗,El干而牯,尿频急色赤,面 青黄不译,消瘦,唇白,舌苔厚徽黄,眯细效.处方:姜制半夏log,茯苓15g,川朴log,苏梗lOg,山栀 6g,精石1Sg,生甘草3g,黄芩3g,连翘log.5剂.药 后腹痛即止.1十月后因情志不遂致腹痛又作来诊,予原方7剂.随访至今腹痛未作. 4焦虑性神经官健症案 李某,男,34岁,1998年2月28日初诊.患经常性头昏多年,多方求浩未教.刻下:患者头昏,尤以餐后明显,心悸,时有早捧,夜寐欠佳,右胁按之硬满,手足汗出,厌甜食及辛辣,喜持饮,餐后胰岛素增高,甲状腺肿大,但功能尚正常.B超提示t胆囊息肉,脂肪肝.血脂2.0,3.5retool,L,黄疽指数20单位,30单位,转氨酶正常或稍高.舌尖红,脉细弦滑.用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加减t姜制半夏log,柴胡log,茯苓 15g,苏梗12g,川朴log,山栀log,连翘12g,黄芩6g. 生姜3片,红枣10枚.7剂.药后头昏明显改善,已能 正常上班,精神状态亦佳.效不更方,原方7剂继服巩固. 按: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等药组成,具有行气解郁,降逆化痰之功,仲景用本方治疗气郁痰凝之妇人咽中如有炙黹"的病证.黄教授运用车方的指证有三:咽喉不利,包括咽喉部异物感, 咽痛,失音等;恶心呕吐,胸闷腹胀l@眩悸,眩即眩晕,如坐舟中,悸指跳动.如心下悸,脐下悸,肌肉跳动等黄教授对食道毙,支气管炎,哮喘,更年期综合症, 小儿厌食症,帕金森氏综合症等具有上述指征竹患者,运用本方加减治疗,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黄某脏虚实之证,而后立法处方.前人有"怪病多痰"之说,可以参考.余意,怪疑病证,多与经络赛阻有关,治时注意舒经活络.再据风,寒,燥,A之特性,如风邪为病,多动多变,寒主收引,燥易伤阴,火易炎上,耗气伤 tf

崔述生手法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崔述生手法治疗失眠经验总结 失眠是影响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更会导致各种精神疾病。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有睡眠障碍的人也越来越多。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大多以镇静、安神的西药为主,但不良反应大,且长期使用会有耐药性和成瘾性。北京第四批百名名老中医崔述生教授依据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推拿手法的作用特点,总结了“头部按摩十法”。该法具有轻而不浮、重而不痛、和缓有力的特点,其主要施术部位在头面部,可以直接舒缓头皮、疏通头面部经络气血,又因施术者在意念上引导患者宁心静气、意守丹田、舒缓身体,故整套手法能够达到调和阴阳、镇静、安神的效果。 Abstract:Insomnia is the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The long-term lacking of sleep can not only affects people’s daily life,but also can lead to a variety of mental illnes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e life and working styles of people have changed a lot,an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s increasing. However,the main therapy of insomnia is the Western medicine with calming and sedative efficacy. This kind of medicine has side effects,and long-term application can cause resistance and addiction. 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fourth batch of 100 old TCM doctors Professor CUI Shu-sheng’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insomnia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Combined with the function features of Tuina,he summarized the “Ten methods of head massage”. The “Ten methods of head massag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light but not float,heavy but not hurt,and gentle and strong. The main operation places are head and face;thus,it can relieve the scalp and dredge qi and blood of head and face. Because the doctor can guide patients to calm down and focus on their public region and soothe their body,it has the effects of harmonizing yin and yang,calming,and soothing. Key words: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CUI Shu-sheng;practice;insomnia 崔述生教授系北京第四批百名名老中医,从事临 床与教学工作40余年,善以推拿手法治疗内科、骨伤科疾患,其手法动作轻巧柔和而力量厚重。在治疗失眠方面,崔教授继古承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证经 验,形成了以“头部按摩十法”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方法。笔者有幸师从崔教授学习多年,现将其治疗失眠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属中医学“不寐”“不得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人面临失眠的困扰。失眠不仅仅影响人们的休息质量和日常的生活工作,还增加了其他疾病产生 的可能。在失眠治疗上西医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为主,见效快,但是往往会伴随 较大的副作用。因此,近些年许多专家学者从中医角度对失眠的治疗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将这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以 期为临床失眠的中医治疗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主要是指患者不容易入睡,或者时睡时醒,甚至出现彻夜难眠的现象,导致患者睡眠时间以及睡眠深度严重不足[1]。因为失眠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 进而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临床上西医主要是采用药物进行 治疗,虽然见效快,但是副作用较大,如果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容易导致神经系统 受损[3]。因此很多专家学者尝试从中医角度对失眠进行治疗,开展了大量的理论 和临床实践研究工作,本文将其综述如下。 1 失眠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失眠属于“目不瞑”和“不寐”的范畴,《黄帝内经》中认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常留于阳,不得入于阴,故目不瞑”。后来张仲景、李中梓 以及戴元礼等人分别在其著作中对失眠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了阐述。近代以及现 代医学家在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目前主流的病学观点认 为失眠的因素主要包括病人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两个方面,自身因素主要是指自 身的体质、情绪以及遗传因素等;外界因素主要包括生活环境和流行疾病等[4]。 袁拯忠研究发现失眠患者最主要的中医证型主要包括:阴虚火旺证、心脾两虚证、肝郁化火证、痰热内扰证以及心胆气虚证,其中阴虚火旺型和心脾两虚型约占总 数的60%。李奕祺等人选取149例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 示其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虚、阴虚、痰湿和血虚[5]。 2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2.1 肝火扰心型 肝火扰心型失眠应以疏肝泻火和镇心安神为主。在中医理论中肝火的产生 往往跟患者的情绪有关,而睡眠质量和情绪之间也存在密切关系。Mauss等通过 对失眠患者的情绪进行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和情绪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袁 运硕等对56例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采用中药龙胆泻肝汤进行治疗,有效率达到90%。邓树峰等选取60例肝火扰心型失眠患者采取腹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2.2 痰热扰心型 痰热扰心型失眠应该以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为主。马锋对观察组痰热扰心 型失眠患者采用情志干预联合黄连温胆汤加味进行治疗,对对照组痰热扰心型失 眠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味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失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8%,对照组失眠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陈丹姗等对61例痰热扰心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放血疗法配合针刺进行治疗,选 取患者耳尖穴进行放血,选取患者神门、丰隆、百会、安眠、中脘、内关以及内 庭穴进行针刺,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7]。 2.3 心脾两虚型 心脾两虚型失眠应该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为主。荆红存等对观察组痰热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黄煌教授讲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小柴胡汤一直作为和解剂用来治疗少阳病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少阳病?少阳病的特点就是缠绵不愈,多见于疾病的迁延阶段。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事实上,小柴胡汤治疗的很多疾病都与免疫失调有关。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病毒感染等等。这类疾病都可以表现为发热或“寒热往来”的特点。对于“寒热往来”这一表现临床应当活看。所谓“寒热”,它可以是体温表所测得的发热,更多的却表现为病人的一种主观的自我感觉,属于感觉过敏状态。所谓“往来” 也有特殊意义。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这就是所谓的“休作有时”。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捉摸,比如癫痫、过敏性疾病等。小柴胡汤主治的这种“寒热往来”,既无可汗之表证,又无可下之里证;既无附子干姜可温之寒,也无石膏知母可清之热。“寒热往来”常“如疟状”,但“如疟状”却并非都是本方所主治。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也主“如疟状”,但确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柴胡桂枝干姜汤也治疟,但却为“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胸胁苦满”是小柴胡汤证的另一种表现。“胸胁”提示了小柴胡汤主

治的病位。肝、胆、胰腺、肺、胸膜、乳房等疾病多表现为胸胁的不适。但临床上应该将胸胁的概念拓宽,诸如甲状腺、胸锁乳突肌、耳颞部等头颈部的两侧,少腹部、腹股沟等都可以作为广义上的胸胁,我把它称为“柴胡带”。“苦满”是患者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除了自觉的胀满外,他觉的柴胡带的触痛、肿块也可以作为“苦满”的特殊表现形式。“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是疾病累及胃肠,消化道功能受影响的结果,“烦”、“喜”、“默默”这些词带有很大的感情色彩,反映了患者主观感觉的过于敏感和情绪的相当低落。此证当与百合病作鉴别。百合病也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如寒无寒,如热无热”。但其不同于此证的是“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可见,百合病的精神症状更为突出,而躯体症状则很少。从症状的不定性来看,很类似于今天的神经官能症,而小柴胡汤证却是躯体有实在病变的。小柴胡汤之所以能治疗上述疾病在于它合理科学的配伍结构。方中柴胡甘草主治寒热往来与胸胁苦满,黄芩主治心烦,半夏生姜主治喜呕,人参、甘草、大枣主治默默不欲饮食。其中柴胡和甘草是本方的核心成分,这一点从方后的条文加减可以看出。黄芩可去,半夏可去,人参、大枣、生姜可去,柴胡与甘草却不去。柴胡甘草配黄芩以清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黄煌教授治疗失眠讲座 一、温胆汤:姜制半夏10~20g、茯苓10~20g 、陈皮5~10g、生甘草3~6g 、竹茹6~12g、枳壳6~12g、干姜3~6g、/生姜3~6片、红枣10~20g。 1、传统之壮胆方→治疗胆虚失眠:(1) 胆怯、易惊恐;(2) 失眠、多噩梦;(3) 虚烦、精神恍惚、抑郁、注意力不集中;(4) 头昏头痛、心悸、自汗、恶心呕吐等、 2。本方适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临界高血压、初期高血压、神经症、冠心病、更年期综合症等患者所伴有得失眠、多梦、惊恐。 3、加味方: (1) 高枕无忧散〈古今医鉴〉,即本方+人参、石膏、麦门冬、酸枣仁、龙眼肉。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百方无效者。 (2) 黄连温胆方,即本方+黄连6g或更多,症见烦躁、肤红有光泽,胸闷,焦虑不安者加栀子。 (3) 本方+酸枣仁汤,症见神智恍惚、神经症、脉不滑、舌不红,中老年妇女较多。 (4) 本方+山栀子、川朴(栀子厚朴汤),症见心烦不满、卧起不安。

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经方:半夏2合、大枣6枚、柴胡4两、生姜1。5两、人参1。5两、龙骨1、5、两铅丹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大黄2两、牡蛎1、5两。 【伤寒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可视为睡眠障碍综合症)、惊(多梦、悸),一身尽重(情志低迷、疲劳、行动迟缓),小便不利(频、不出),谵语】 1、古代抗抑郁药及抗焦虑药(战争恐惧忧虑症) 2。本方可用于抑郁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精神分裂症、脑动脉硬化症等,可改善睡眠 3、不少以失眠为伴随症状得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以及慢性前列腺炎(炙大黄3g,小剂量)、性功能障碍者(部分就是心理障碍)可用 4. 本方多见于柴胡体质或书〈十大体质类方>,肌肉较紧实、东方人居多,气温变化较敏感 5。方中铅丹,药房不备,今用之极少,可不用。 可用磁石、生铁落或代赭石替代。铅,会使人中毒,但可防止癫痫(待确定)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经方治疗失眠的总结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一般用炒酸枣仁,用量为6~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用量不宜太大,一般以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共治肝血不足,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偏于阴虚肝旺者,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辗转不眠,手足心热,口干盗汗,小便短赤,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虽味腥难咽,但效果明显,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不寐,胸胁苔满,苔薄,脉弦。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妇女经期感受外邪,低热反复不愈,眠差心烦,口苦耳鸣,胃胀纳差,取得较好效果。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无少阳证者不可用。此方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均有较。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伴失眠用猪苓汤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见发热口渴,心烦不寐,小便不利,渴欲饮水,舌红、脉细数。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每每取效,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选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重病后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虚羸少气,心悸失眠,虚烦不寐,大便干结,舌淡少苔,脉细或结代。方中炙甘草重用,甘温益脾,补子而实母,以养心复脉;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佐以人参益气生阳,阳中求阴;桂枝助心阳而通脉。诸药合用,对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档资料

[1] 。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 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 恢复体力和 精力,轻者入睡困难, 或寐而不酣, 时寐时醒, 醒后不能再入睡; 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中 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 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 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 《黄帝内经》又称“不得 卧”、“目不暝”。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 阴阳消长论”、 “营卫循行论”, 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 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 提出 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 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 怯等。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在此基础 上,刘福友 [2] 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 孙玉东 张凤莲 山东省安丘市人民医院 262100 之气不循常度, 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 则阴阳失交而

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王翘楚[3] 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 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2基本方加减 近年来,一些学者以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失眠取得较好疗效。如黎凯教授[5] 以安神益眠汤治疗失眠,安神益眠汤基本方:柴胡15g,郁金15g,党参25g,白术20g,山药20g,柏子仁 25g,酸枣仁30g,山茱萸15g,远志20g,茯神20g,百合25g, 生龙牡各40g,珍珠母40g,琥珀粉15g (另),桃仁lOg。姚 景明等以赭石龙牡汤治疗失眠,基本方:生赭石30g,生龙牡各 30g,白芍12g,菊花10g,炒枣仁15g,当归10g,远志10g, 山茱萸10g,茯神10g,朱砂0.5g,(冲服)水煎服。兼见心血不足者加阿胶,柏子仁;兼见心脾两虚者加人参,黄芪,自术;肾阴不足明显者加女贞子,龟版胶。谈平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失眠60例,基本方:桂枝6 g、炙甘草12 g、牡蛎30 g、龙骨30 g、酸枣仁15 g、夜交藤15 g,有效率为90% 姚杰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疗虚证不寐7 2 例,基本方:桂枝、白芍、龙骨、牡蛎、生姜、大枣、生甘草、当归、炒酸枣仁、夜交藤、琥珀、远志。心脾两虚者加生黄芪、白芍、茯苓、山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