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摘要: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基础,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人体各个器官的隐喻意义是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本文试图对英汉“手&hand”意义及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解释两个民族在认知层面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证明了人类的语言是以身体经验为依据的。

关键词:隐喻,手,hand,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语言学家Lakoff and Johnson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传统概念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普遍认为, 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也就是说,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而且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 它们不是自治的, 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 而是基于身体经验。也就是说, 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万物的尺度)。我国古人也认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人们常常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构成人体隐喻概念, 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人体器官有关的隐含比喻, 如: 山头、墙面、井口、桌子腿、新手等等。

“手&hand”作为人体重要部位之一, 也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很多与“手&hand”有关的词汇也因而具有隐喻含义。基于此, 本文拟通过分析英汉语中与“手&hand”有关的词汇隐喻特点来探讨其共性、差异性及其原因。

二、英汉中“手&hand”的意义及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分析。

1.在英汉语言中,“手&hand”的实体意义都是身体的一部分的意义。

《汉语大词典》对于手的定义是: 人体上肢腕下持物的部分。《说文.手部》中说“手,拳也。”段玉裁给的注解释:“今之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三国曹植魏《白马篇》也有:“左手持箭,右手秉翟。”的说法。手的英文对应词“hand”在Ldoce的解释为: the part of your body at the end of your arm, including your fingers and thumb, that you use to hold things. 例如:The mother took her son by the hand. Even the familiar spectacle of men working with their hands deep in their trousers’ pockets.

2.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引伸到个体“人”的意义。

(1)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根据“部分-整体”的转喻模式,英汉语中通常用手来指人,人手,雇员等等。例如:be short of hands缺人手,old hand 老手,green hand 生手,good hand 好手,master hand 高手,new hand 新手,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 人多好办事。

另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手表示人的类似词语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单词,例如:对手、敌手、帮手、黑手、扒手、旗手、舵手等。

(2) 喻指专司某种或擅长技巧的人。

“手”是人们日常劳作,生活,学习等必不可少的身体部分,所以用“手”来喻指那些擅长某种手艺的人。这样的经验两个国家都有,所以在认知中就有很高的相似度。例如:打手,帮手,一把手,扒手,旗手,行家里手,高手,敌手,左右手,好手,手下,助手,副手,green hand,old hand,He is a good hand at baseball. 他是棒球好手,She is an old hand at bluffing people. 她是个骗人老手。

“手”的这种喻指意义在英语或者中文中都是比较普遍的,在英文中一般为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a…hand at”。并且,中文中可与各种技能一起连用的表达方式要更丰富一点,比如说像助手,国手,能手,多面手;第一把手等等。

(3)手还可以指人手作用的机械部分或动物感触器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类似这种法,在中文中有:手柄、手把、扳手等等。在英文中有:hour hand,minute hand,handgrip 这样的用法,虽然说两种语言中都有这样的用法,但是中文中的这种用法更多。因为中文中这样的工具一般都是以“手柄”“手把”这样“手”字开头或者是“扳手”“触手”等“手”字结尾。而英语中却未必会以“hand”开头或结尾,像触手(tentacle),扳手(spanner)等等英文中都有相应的单词,所以在中文的语境下用的更为广泛。

3.手部的动作。

在英汉语言的发展中,手逐渐由名词的词义转化为手部运动的意义,这种演变主要是源于人的日常生活的实际操作,当我们说人参与、插手某种活动或者情境中时,我们往往可以发现人本身也处在这个活动和情境中。

在汉语中有很多用手表示动作的例子:手舞足蹈、抬手、拱手、放手、伸手、握手之交、还手、束手、转手、接手、甩手、搭手等。在英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表达:by hand, hand in hand, try your hand, wash your hands, hands off, out of hand, on hand, etc.

在英汉句子中也有很这类的表达:

他没顾得和马老先生拉手,提起最大的那只箱子就往外走。

妈妈到底还是关心孩子,撒手不管,只能是想想而已。

He handed his basket to Scraps and said:” Keep that until I get out of prison.”

I want to get all my old stock off hands.

With these words he waved his hands toward the vase on the table, which Scraps now noticed for the first time.

4.掌控、自由或者能力。

“手”能够拿着或者操纵东西,如果映射到抽象的物质上,就可以是掌控权利,掌控某人,对…有权,给某人自由等等,这种隐喻在中英文中都有显现。

手中

手里

手心

手上

鲁大海:“现在你的命还在我的手里。”(曹禺《雷雨》)

我想也不必因此就束手束脚,写回忆录写笔记的风气还是应该大大提倡鼓励的。

in hand

on your hands

take someone in hand

at someone’s hand

The situation is now in hand.

Joy is an expert, so they give him a free hand to sort out the problem.

5.作为量词,或者表示数量的多少。

在英汉语言中,手都可以作为量词,表示数量、顺序等等。例如:

露一手

留一手

一手好牌

二手货

第一手资料

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冥想的结果,拟定了两手太极。(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二》)

a handful of/handful of (sth./sb.)

two things that go hand in hand

the first/second hand

It is one of the mysteries of the age that people should be willing to

breathe second-hand air when there is no such pure, fresh air out of doors to be bad for nothing.

A handful of people left England to explore this country.

6.表示方面,一边。

不管实在英语还是在汉语语言中,手都有“面,边”的意思。

上手

下手

左/右手边

上手是铁胳膊蔡富,下手是一枝花蔡庆。(《水浒传》第七十六回)

他们从藤下走过,到西手的南缘上用茶去了。(郭沫若《归去来,及至归去来》)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就像“one coin has two sides.”在这里“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就可以表示一方面,另一方面。

at hand/close at hand

So that we may have at hand the various texts which treat of a given subject.

7.经济状况。

在中国古代,金钱是浇铸而成的,而且以“孔方兄”的形式,出门需要把钱穿起来,花钱的时候需要把钱再解下来,由此可见,在金钱的制作和消费的过程中,手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久而久之,“手”可以用来喻指经济状况。与汉语相比而言,英语中通常用“fist”来指代经济状况,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拳,而“hand”使用的频率要相对低一点。

太太可手松,三天两头的出去买东西;若是吃的,不好吃给了仆人;若是用品,便把旧的给了仆人。

要提倡节俭办事业,坚决反对社会上那种大吹大擂、大手大脚、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

“手松、大手大脚”指随便花钱或给人东西,类似的还有“手面阔绰、手大”,表达人节俭或手头拮据,可用“小手小脚、手紧”等,

It is fanciful to assume that a tight-fisted state will produce open-handed citizens.

8.表示技能、方式、手段等。

“手”可以用来学手艺,可以用来处理事务,所以手就被用来喻指手段,手艺以及技巧等等。

身手

手到病除

手段

手法

手笔

大赤包对丈夫的财禄是绝对乐观的。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遮天。(老舍《四世同堂》)

The police put the strike down with a strong hand.

Some of these may be duplicated by any handy man.

9.喻指笔迹。

书法,平时的书写都使用手来完成,每个不同的手就会写出不同的字,就会有不同的笔迹,所以中英文中都能用手来表示笔迹。

天姿识其手,问之,果为书。(《汉书.郊至上》)

He writes a legible hand.

“He must have imitated somebody else's hand,” said the King.

10.婚约

在英美文化中,握手下跪求婚是一种很浪漫的求婚方式,所以就有了手喻指求婚这一说,但是中文中还是有比较保守的文化在,这样的表现实在不多,但是也能找出一来两个。在英文中“ask for lady’s hand”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意思。

三、“手”隐喻个性分析。

1.手可以用来表示人的心情。

中国人性格中蕴藏着一种含蓄、谦逊,所谓“喜怒不形于色”,有些时候人们的情绪不表现于脸上,但人们很善于用肢体来表达情绪,诸如握拳透掌表示愤怒,拍手称快表示喜悦,手忙脚乱表示焦急,举手扣额表示庆幸,因此汉语中常用手喻为“心情”,然而英语中则没有这种表达方式。

例如:这个措施一实行,长安百姓没有一个不拍手称快,一些作恶多端的宦官却气歪了脸。

2.运气。

“手”喻指运气,在英语中并没有这种意义。在古代的中国文化中,人们认为“气是世界的物质本源”,这个命题源于中国古典哲学,“气”是中国古典哲学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生命的本源。英语里没有这个概念系统,所以没有有关“气”的隐喻系统。如:有像运气,手气。

3.寸口。

在中药中,手有“寸口”的意思。

三阴在手。(《素问,阴阳别论》)

4.手喻“做不正当事的人”

于先生为许多武侠小说大师做过“枪手”,像古龙、卧龙生、慕荣美等等,都冒名代写过。

公安干警应在“黄金时段”、“黄金地段”乔装打扮,伺机捉住“三只手”。

“枪手”原指代替别人杀人的人,现多指代替别人参加考试或撰写论文并获取报酬的人;“三只手”是小偷的代名词,因为人们常常看不见小偷偷走了自己的东西,就好像他们又多了一只手,所以被称为“三只手”。英语中没有这种表达的习惯。

5.通假字用法。

汉语文言文中通常出现通假字的用法,“手”通常通“首”。

陈知其罪,授手于我。(《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四、“hand” 隐喻个性分析。

1.指针。

手指的形状和表的指针有相似之处,在英语里“手”可隐喻为表的指针。相似的表达有“hour hand of the watch”表示时针,“minute hand ”表示分针,“second hand”表示秒针。

2.同意求婚。

英语中“ask for somebody’s hand”有求婚的含义, 在英语国家中,由于受宗教影响,人们结婚时新娘由其父牵手进入教堂,将新娘的手交给新郎.汉语因没有此风俗,因此在这个表达中“手”就喻为“同意”。汉语中没有与英语中完全对应的隐喻语义,但也有相类似的表达,如“牵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都表达了婚姻的特点,但是没有投射出“同意求婚”的隐喻义。

五、综合分析。

本文通过对英汉日常表达、习语、文学作品中的例子等进行比较,对“手&Hand”的语义及其隐喻的语义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不同的民族的不同的历史、风俗、习惯等决定了文化的共同性和多样性,这一特色也体现在了“手&Hand”的语义上,通过对英汉“手&Hand”对比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研究以及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 Johns 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Ungerer F. & H.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London: Addis 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

[3]王群,2005,《“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陈文娟, 2011,《以“手”为例看英汉多义词的隐喻认知分析》,《人文论坛》,第123-124页。

[5]张丹,2013,《英汉语中“手”的隐喻对比研究》,《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四期,33卷,第100-101页。

[6]高明乐,朱文俊,2005,《汉语“手”和英语“Hand”的领域转移比较》,《外语研究》,第一期,第24-30页。

[7]陈培蕾,《英汉“手”的习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河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 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 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 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在分析 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 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 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 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 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 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 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 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960880.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960880.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 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现状与问题李彦秀, 陆梅,李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 关注的领域。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隐喻的语义理解及其跨文化差异比较

第8卷第1期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8No.12009年3月 JOURNAL OF GUANG DONG COMMUNICATIONS POLYTECHNIC March 2009 文章编号:1671-8496-(2009)01-0100-04 隐喻的语义理解及其跨文化差异比较 王韶芳 (广东省财政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510445)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识、思维、经历、甚至行为的基础, 要学好一种语言,了解、正确理解与文化相关的隐喻是非常重要的。文中从语义理解入手,对英汉隐喻的跨文化差异从文化根源差异和英汉隐喻关系差异进行深入比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学习英语隐喻,培养地道英语的思维习惯,提高理解和表达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隐喻;语义理解;跨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The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 and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WANG Shao-fang (Guangdong Finance Institute,Guangzhou 510445,China) Abstract:Metaphor is not only a figure of speech,but a common method of thinking,which is the basics of human cognition,thinking,experiences and even acts.So it is important to know and understand metaphor that is closely link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learn English better.Start with the semantic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and then compare cross-cultural source of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 and their links,helping readers cultivate English ways of thinking and enhance English learning effect.Key words:metaphor;the semantic understanding;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收稿日期:2008-11-21 作者简介:王韶芳(1975-),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及应用语言学 隐喻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在西方,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30年代的理查兹,主要研究隐喻的修辞学;到70年代初,侧重于从逻辑、哲学以及语言角度研究隐喻的语义现象;从70年代至今,开始对隐喻进行全方位的多学科研究,正如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和Johnson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 We Live By)所指出的,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人类隐喻认知结构是语言和社会文化发生的基础,而语言反过来又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产生着影响。我国研究隐喻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但是在中国,直到 20世纪80年代,一般还认为隐喻是比喻的一个分 支,都是把隐喻放在“比喻”这个大纲下与明喻等平行研究。到了近十年,我国语言学界才出现了一批介绍引进和借鉴西方认知语言学的学者,使我国的隐喻研究从传统的辞格和语义研究进入 到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是语言与文化联系紧密的部分,深刻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与差异,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情况看,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对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是逐步建立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增强英语语感,提高交际效率的有效途径。 1隐喻的语义理解 隐喻的生成是一个概念跨域的喻化过程,是借助语言形式变化的外壳而实施的语言意义的创造性表达,是利用语言形式进行的词汇语义特征的跨域互动,隐喻的存在与应用依附于语义。从语义学角度看,隐喻的施为过程就是把核心喻词 (core metaphorical word)在始发域(source domain)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960880.html, 浅析英汉互译中的翻译策略 作者:力一轩 来源:《大观》2015年第04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举例分析了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的使用,主要着重于由于文化不同和语言差异而导致的表达不同。通过分析,指出归化、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文化冲突;语言差异;归化;直译;意译 本文选自《华尔街时报》,题目为“父亲节前夕,中国网民热议爸爸打孩子”,译文发表于《华尔街时报》中文版。这篇文章就中西方爸爸的教育方式进行对比,然后发表评论。原文中,作者引用了一些中国博主回忆自己童年被爸爸打的评论。热议中,有网友认为中国式爸爸打孩子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严苛的爱。 认真对比原文与译文之后,本论文将从文化层面和语言层面,举例分析译文。文化层面上,分析归化策略的使用;语言层面上,分析直译与意译的使用。强调归化、直译与意译策略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一、归化 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文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杨文峰,2010)译者运用归化策略能给读者带来一种亲切感。译文中的一大优势就是运用了归化策略。 (1)原文:To beat is to care,to scold is to love. 译文:打是亲,骂是爱。 分析:译者没有直接去解释原文,而是运用了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打是亲,骂是爱”,这样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 (2)原文:A girl said her father beat her only because he was worried when she returned home late.Another wrote her father would buy her delicacies to eat the day after beating her,and apply ointment to her bruises.At the time I was thinking,why not just not beat me in the first place? She says.“I don’t know where he is now,but if it were possible,I would actually like him to beat me again. 译文:一个女孩说:“小的时候有一天晚回家,爸爸刚找到我什么也没说,打了我一巴掌。就那一次。另一个女孩写道:”从小到大父亲最疼我,小时候不听话也打过我不少次,但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汉语名词隐喻的语义映射分析3 王治敏 提要 本文考察了汉语名词隐喻表达中源域词语的分布规律,总结归纳出源域是人、动物、植物、自然物、自然现象、建筑物等类别的隐喻特点,同时也挖掘出这些领域从名称、部件、动作、行为等有价值的映射规律。通过源域的考察,可以进一步确认,源域词语不仅仅是我们周围的具体事物,也可以是和实物相关的抽象属性特征,隐喻的映射就是把这些已知领域物体的典型特征及相关属性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 关键词 源域;目标域;语义架构;隐喻映射 一 前言 一般来说,隐喻映射是用一个具体概念类比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把熟悉的事物映射到不熟悉的事物上。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源域(喻体)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本体)之上(蓝纯2005)。本文所说的名词隐喻是指由名词充当源域和目标域的隐喻表达①,即n+n隐喻。例如: (1)去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稍后便波及到了韩国和日本。 (2)院子变成了花的海洋。 n+n隐喻在结构上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源域和目标域经常共现,同时隐喻表现出来的含义往往只能沉积在源域上。例如:“风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指:“刮大风而且往往同时有大雨的天气现象”,由于人们为了表达“规模大而气势猛烈的事件或现象”,就以“风暴”作源域,形成“金融风暴、革命风暴、审计风暴”等隐喻表达,映射的目的是把“风暴”映射到目标域“金融、革命、审计”上。但最后的隐喻义并没有附着在目标域上,而是源域“风暴”上。如果能收集足够多源域词语的隐喻实例,建立1个源域到n个目标域的隐喻映射关系。这对于隐喻的计算理解和识别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年来,人们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胡壮麟2004,赵艳芳2002,蓝纯2005)。隐喻的计算理解国内研究不多,不过最近两年有一些讨论。例如:俞士汶(2003)从自然语言理解角度提出了“空手套白狼”、“郎平是个铁榔头”、古诗词等多个层面的隐喻理解问题;袁毓林(2004)的容器套件隐喻研究以及多位学者在隐喻逻辑推理方面的探索等等(周昌乐2007,张威2004)。关于名词隐喻的专题研究很少,王治敏(2008)对名词隐喻的句法分布及构成进行了初步考察,同时也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探讨了汉语名词隐喻的识别,但该文没有 3本研究得到国家973项目(2004CB318102)和北京语言大学一般项目(06Y B06)的支持。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960880.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960880.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fe12960880.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 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 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 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 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 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 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 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 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 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 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 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环境和客 观因素,然后再叙述具体事务和中心事件。英语句式则与之相反,除了个别的做定语的单

1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1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语言的隐喻的使用 利科 [内容提要]本文对隐喻使用的说明从方法上说明宗教的隐喻(神话)不一定是实在的。 从隐喻的语义学出发,认为隐喻有六种要素,即(1)它是比喻,(2)它偏离语词字面意义而拓展命名的范围,(3)偏离的根据是相似性,(4)相似为某一语词的象征意义的替换基础,(5)替换并不带来语义上的改变,(6)隐喻并不提出实在的知识。作者对这种修辞学的隐喻理论作了分析与批评,而归结为隐喻可以有创新的建构作用,不仅是感情的作用,而且带来了新的信息。 作者根据意义是陈述表达内容,指称是陈述表达的相关对象,进一步把意义观扩大到指称上,认为隐喻的意义在不同意义之间建立某种近似,以这种近似产生新的实在。 作者把模型分为三种:(1)比喻模型(标本),(2)类比模型(图表),(3)理论模型(虚构的对象)。第三种模型描述一个实在领域,将事物看成另一番样子,成为再造的实在。 作者用这种创造实在的隐喻理论说明诗歌与神话的创造新的实在的作用。这种理论说明宗教陈述不是可以证实的,而是指人的经验的宗教方面,即人的终极关怀。 隐喻的过程 保尔·利科 利科(Paul Ricoeur,1913- ),法国哲学家,将结构主义和诠释学结合起来,创造了批判诠释学理论。本文选自作者的《圣经解释学》(载《符号》,4,约翰·多米尼克·克罗桑编辑,学者出版社,1975年,第75-78页) 隐喻的语义学 该研究的第一部分将会把我们从修辞学带入语义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们将会发现,它把我们从一种语词(word)的修辞学带入到一种话语(discouvse)或句子的语义学之中。

隐喻方式所使用的语词,而是隐喻的陈述。“隐喻来自隐喻陈述中所有术语之间的张力。” 第一个前提蕴含着第二个前提。如果隐喻涉及语词仅仅是因为它首先以一个完整的句子出现,那么最初的现象不是对语词字面的或本来的意义的偏离,而是整个陈述的论说功能(function of Predication)。我们所谓的张力不是发生在陈述的两个术语之间,而是在陈述的两个完整的解释之间。隐喻陈述获得自身意义的话语战略是荒谬的东西。这种荒谬表现为一种对字面解释的荒谬。如果蓝色是一种颜色的话,那么天使不是蓝色的。因此,隐喻并不存在于自身之中,而存在于解释之中。隐喻的解释预设了一种字面意义要被摧毁。隐喻的解释在于将一种战胜自我的、意外的矛盾转变为一种有意义的矛盾。正是这种转变将某种“扭曲”(twist)强加到语词上去。我们被迫赋予语词以某种新的意义,在其原有的意义范围之外也使得它有意义,而其字面意义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因此隐喻就是在字面上所解释的陈述的某种不连贯的答案。我们可以称这种不连贯为一种“语义离题”(semantic impertinence),使用这种短语要比使用矛盾或荒谬更加柔和和全面。因为在使用语词的日常词典的意义中,我唯有拯救整个陈述才能赋予意义,我让语词担负起某种意义工作(a sort of labor of meaning),即隐喻陈述得以获得自身意义的一种扭曲。因此,我们可以说,隐喻只有被认为是自身的语词时,才存在于一种意义的转换之中。但是,这一转换的结果却是要减弱整个陈述中的另一种转换,即我们刚才所说的语义离题,它存在于当字面解释时术语之间的不协调性之中。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关于隐喻的修辞概念的第三个前提,即相似的作用。这一点常常遭到误解。它已经被归结为诗歌话语中想象的作用。对于许多文学家批评家、特别是古人来说,研究某位作者的隐喻就是研究旨在说明他的观念的想象术语。但是,如果隐喻不是用想象来表达观念,而是处于两种不可调和的变化中,也即这一和谐状态之中,我们必须找寻相似的游戏。在隐喻陈述中有着某种危险,即在常识看来相互不适合的东西之间建立某种“亲缘关系”(kinship)。在此,隐喻起作用的方式非常接近吉尔伯特·赖尔所说的“范畴错误”。它是一种有意的错误。它将不同类的事物加以同化。但是,确切地说,通过这一有意犯的错误,隐喻揭示了迄今尚未注意到的被以往分类阻止的不同术语之间的意义关系。当诗人吟道“时间是乞丐”时,他是教我们“看来好象……”,即将时间看成为或者看来好象是一位乞丐。这两类迄今相距遥远的范畴集合突然变得接近了。使得遥远的东西相互接近正是相似的工作。在此意义上,当亚里士多德说“要创造好的隐喻就是看出相似”时,他是正确的。但是,这一看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