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040102)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06年5月)

一、专业概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于2003年创建。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新型人才。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拥有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有张红霞教授、汪霞教授,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方向有汪霞教授,科学教育研究方向有张红霞教授,大学外语教学方向有王海啸教授、汪学立教授等。

目前本专业教师已在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一流期刊、国际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科学究竟是什么》等专著;研究成果获全国、省、校级多项奖励。近期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和重点课题有:“课程研究的后现代转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创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体制”(香港华夏基金会与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资助项目)、“后现代主义与课程研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中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发和实施”(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后现代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小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开发与实验研究”子课题)、“文科类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估与相关课程建设”(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项)、“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训课程开发研究”(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现代大学课程体系变革与发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二、培养目标

1、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和为课程与教学实践服务的能力。

2、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在本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

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4、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5、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能够在本学科使用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6、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本专业学习及研究的素质与能力。

三、招生形式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考生需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科目除规定的公共课程外,大学课程与教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以及科学教育方向,专业课程需考两门,分别为教育原理、课程理论。理科考生可不考课程理论而选考数学四。本专业的科学教育方向接受我校自然科学专业考生。大学外语教学方向的专业考试科目是基础英语、教育原理。本专业所有考生的复试专业科目均为教学论。

四、学习年限

学制一般为二年半。

五、研究方向

1.大学课程与教学

(1)大学课程与教学原理

(2)大学课程与教学管理及评估

2.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1)课程开发与实施

(2)课程评价

(3)教学论原理

3.科学教育

(1)科学教育原理

(2)科学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4.大学外语教学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32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学分。其中:A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8学分;B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6学分;C类课程即专业课程6-8学分;D类课程即选修课程12-16学分,其中7-13学分为本系课程,3-5学分为跨一级学科指定选修课程。

A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

马列主义原著选读(2学分)

英语(4学分)

B类:

教育基本理论及前沿研究(3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3学分)

C类:

#大学课程与教学、科学教育方向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引论(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

高等教育原理(3学分)#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向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引论(2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

学习科学与教学设计的前沿理论(2学分)#大学外语教学方向

英语语言学概论(3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2学分)

外语教学法(2学分)D类:

课程与教学研究专题(2学分)

知识工程研究(2学分)

教育哲学与教育改革(2学分)

教育心理学(2学分)

教育社会学(2学分)

教育经济学(2学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2学分)

教育统计学(2学分)

论文写作(1学分)

院校评估(2学分)

高等教育史(3学分)

高等教育原理(3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学(3学分)

高等教育名著导读(2学分)

英语语言学概论(2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

语言测试(2学分)

外语教学研究方法(2学分)

英语词汇学(2学分)

跨文化交际(2学分)

英语视听说(2学分)

语音学(2学分)

翻译学(2学分)

英语语篇分析(2学分)

跨一级学科指定选修课(3-5学分)另:也可选修本系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的课程。

七、培养方式

1.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并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

2.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3.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研究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

八、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书面考试与课程论文考核相结合;因课程性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部分课程的考核可以结合学生课堂报告或答辩的形式。

在第三学期结束时进行中期考核,内容以课程学习和自学阅读为主,学位论文计划制订或准备工作为辅。

九、学位论文

学生一般在第三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内容应反映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清楚的认识、对本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总体了解,研究方法得当,研究结论有理有据。字数要求在三万字左右。

至少在答辩之日前一个月提交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进行预答辩,并根据情况再次修改后方可提交。

十、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并在考核合格和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后,方可申请进行论文答辩;通过论文答辩并在规定级别期刊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者,方可授予硕士学位。

答辩后根据答辩委员提出的合理的意见,进行修改,并由导师签字认可后,提交学位管理部门。

十一、参考书目

加 *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杨小微主编:《现代教学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李子建、黄显华:《课程:模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2、[美]S. L. Yelon著,单文经等译:《教学原理》,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版。

13、王策三主编:《教学认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李定仁等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0、[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徐继存著:《教学理论反思与建设》,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张红霞等译著:《大学理工科教学的评价与改进》,科学普及出版社(原美国科学院

出版社),2005。

*27、吴刚平著:《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8、Giroux,H., Penna,A., &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29、Beard, R. M. & Hartley, J., 1984 (4th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 (国家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30、桑新民主编:《学习科学与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1、桑新民等著:《教育哲学对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2、加涅著:《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3、加涅著:《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巴巴拉·西尔斯等著:《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央广播电视

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5、尹俊华等:《教育技术学导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5、Walter Dick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Robert Heinich等著:《教学媒体与技术》(第七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David Nunan:《体验英语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9、David Nuna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Prentice Hall, 1991年版。

*40、George Yule: The Study of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年版。

41、Andrew Radford et al.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年版。

42、Rod Ellis: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年版。

*43、Rod Elli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年版。

*44、J. Charles Alderson et al: Language Test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年版。

45、Lyle F. Bachman & Adrian S. Palmer: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年版。

*46、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

47、Larry A. Samovar et 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omson Learning Asia, 1998

年版。

48、Peter Roach: English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 Practical Cour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年版。

49、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1988年版。

50、坦尼森等著:《教学设计的国际观:理论·研究·模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 郑州大学 网考资料及答案

论述优化教学的一般标准。 (一)个人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当前优化教学总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具体表现为: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2、学生身心和谐发展3、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二)高效率标准,即合理投入下的效益最大化教学活动会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这些消耗的资源及教学投入;教学活动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即教学产出。优化教学的效率标准,强调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三)真善美的过程标准合乎教学规律为真,合乎价值理想为善,主体创造和艺术欣赏为美 论述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分类系统。 巴班斯基强调教学任务的整体性,认为教学过程有三种职能:教养,教育与发展。据此,提出教学目标分类:1、教养目标,具体包括:1、科学知识2、专业技能技巧3、一般技能技巧2、教育目标:道德观劳动观审美观构建理想态度和需要的系统3、发展目标,具体包括:1、通过解决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加讨论,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2、通过在课堂上创造惊奇,愉快,妙趣的情绪体验情景,培养学生的情感。3、通过之处所学问题的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的意义,指出这些问题对学习的职业定向及培养爱好的作用。4、对巴班斯基教学目标分类的评价:1、融合了苏联教学论的传统经验和新的研究成果,接近我国实际,对我国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有较大的影响。2、分类只是个构想,比较笼统。 课程内容的心理顺序 心理顺序是按照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组织课程内容。 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社会生活现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对象薇种种课程与教学问题,其宗旨或任务是: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美国课程论专家古德莱德把课程划分为哪五个层次?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巴班斯基的教育目标包括什么? 巴班斯基的教育目标包括:道德观,劳动观,审美观,构建理想,态度和需要的系统。 阐释教学本质交往说。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知识为中介,以传授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任务的一种特殊的交往过程。 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有哪些? 学科取向:学生兴趣与发展的取向,社会问题的取向,混合取向

南京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资料

南京大学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方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博士生教育433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考虑到博士生导师数目不断增长而博士生招生规模相对固定的现实,对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实行改革。 第二条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目的是有利于提升导师、学科的科学研究活力,有利于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利于提升学科的水平和地位,有利于形成南京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第三条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根据年度招生需要,综合考虑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和培养质量,确定招生导师及其指导研究生的限额;完善研究生与导师互选机制,尊重导师和学生选择权。 第四条博士生指导教师是特殊的人才培养岗位,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改革后的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实行基本资格、上岗资格、招生落实相分离的方式。博士生指导教师基本资格由学校每年组织评审认定;上岗资格由院系根据各学科特点,实行每年或间隔一定时间的审核制度;招生落实是指具备博士生指导教师基本资格和上岗资格的导师,能够招收到符合院系学科培养条件的优秀博士生。 第五条博士生指导教师制度改革,采取稳步实施、逐步过渡,不断推进的原则,采以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将学校层面的总体设计与院系学科特点有机结合,注重校、院系、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校提出改革的指导意见、总体方案和共性措施,院系、学科根据学科自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课程与教学论讲稿

第一讲课程论概论 学习目标: 1、记住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2、明确划分课程论形成与发展阶段的标准,识记课程论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3、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和性质 4、识记课程论理论构建和发展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阅读一篇代表作 5、识记课程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课程论的旨趣 一、课程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问题。 课程问题:反映到研究者头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课程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课程问题的存在不仅仅是教育事实的存在,同时也是教育价值的存在,因此,课程问题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因为,课程事实和课程现象是纷繁复杂的,课程研究不可能盲目的、不分主次的对所有课程现象进行研究,而要透过现象找到本质,抓住其中最关键问题和最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才能提高课程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课程研究的目的是要认识课程现象,探究课程问题,揭示课程规律,从而为课程实践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指导。 因此,课程规律也不是课程研究的对象。 二、课程论的学科地位 课程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隶属于教育科学,是教育科学系统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因为,他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大多数研究者承认的学科创始人,代表作和理论体系,适合于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等。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观点一:课程论包含教学论,教学论是课程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观点二:教学论包含课程论,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观点三: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都是教育学的下位学科。 观点四:课程论与教学论有机整合成一门新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论与教学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1、课程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相关,但不是课程的全部。 2、课程实施也不能等同于教学。课程实施所涉及的范围比教学要广,课程实施是执行一项或多项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课程知识的更新、教学过程的改变、校长和教师角色的更新。 三、课程论的学科性质 在课程论领域,课程论是怎样的一种理论形态?有学者认为,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探讨课程现象较深层次的普遍规律,一般强调课程论应该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确定的被公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事实,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把课程论看成是可以反映客观事实、揭示普遍规律的经验科学理论;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课程论不仅是追问课程本质的解释之学,更是规范课程的价值之学;有学者认为,课程论是可以为课程实践提供规范和指导的实用理论。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南京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是中国最早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南京大学于1954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到1965年,共招收276名研究生。1978年,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全国首批恢复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4年,南京大学被列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单位,199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对全国 33所研究生院综合评估中南京大学名列前茅,被批准正式成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建立,标志着南京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南京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行列,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1、报考条件 一般而言,符合全国统考(含推荐免试)或单独考试条件的考生可以报考,而且不要求同等学力考生必须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过学术论文。但是: (1)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项目管理)、教育硕士(教育管理)要求:大学本科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大专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研究生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2)法律硕士(非法学)要求:非法学专业毕业(法学专业即学科代码【0301】的毕业生不得报考)。法律硕士(法学)要求:法学专业(必须是法学专业即学科代码【0301】)的毕业生才能报考)。 2、录取类别 全日制专业学位可以非定向或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定向培养。非定向研究生通过双向选择就业,定向培养研究生回原单位工作。 3、报名手续 按照全国统考或单独考试的办法于2016年10月10日至31日网上报名,再于各省级教育招生管理机构规定的时间到相应的报名点现场确认信息(网上报名时请注意查看报考点公告)。 4、非全日制专业学位 南京大学以下专业学位招收非全日制:审计硕士、会计硕士、MBA(含EMBA)、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MPA、戏剧、美术、新闻与传播硕士、教育管理、工程管理学院金融硕士、工业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光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化学工程、软件学院软件工程、计算机技术、材料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具体考试科目、招生人数、学制等信息详见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不转户口、档案,不安排学生宿舍住宿,不享受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细则

附件1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实施细则 为更好地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学校决定试行研究生分类培养方案。研究生分类培养是指在同一学科专业下,按照两类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分别为应用型硕士生和研究型硕士生。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致力于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致力于提高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以便于从事更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前沿科学研究。 一、研究生分类培养总体要求 研究型硕士生在第一学年完成硕士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学习,并经考核(学院统一组织笔试、系、所组织面试)和录取,导师确认,于第二学年进入博士生前期阶段的理论课程学习,并安排适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如课程学习成绩及科研能力符合要求,并通过第二学年的中期综合考核,则在第三学年正式获得博士研究生资格;如课程学习成绩或科研能力不符合要求,或未通过中期综合考核,可顺延一个学期(第五学期),修满应用型硕士生毕业要求的学分,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获得硕士学位。 应用型硕士生的培养强调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第一学年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第二学年将开设注重实际应用和案例型教学课程,可以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专业学习,并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二、学分要求 1、应用型硕士生 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为21个学分,应用型专业选修课为19个学分,共计40个学分,学制为2年。 2、研究型硕士生 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为21个学分,另需完成8个学分的理论性专业选修课。必修课和部分专业选修课在第一学年完成,经筛选考核合格后于第二学年进入博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 三、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1、应用型硕士生

继续教育培训讲稿

继续教育培训讲稿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训作业第一章课堂教学能力研究1、为什么说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1.课堂有最大的时间权重———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2.课堂有最高的价值效用———育人的素质水平质量最高3.课堂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各学科搭配组合科学4.课堂教学有默契的学段衔接———学生素质发展具有连续性5.课堂有良好的内外条件———营造了专业的教育环境量———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性6.课堂有丰富的教学容7.课堂教学有强大的推进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强劲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1.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工具

———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2.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表现———决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3.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反映教师的本质特征2、现代教学论对教学目的、任务、原则、内容、过程、方法、形式、教师作用方面都与传统教学论的认识不同。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不同的认识,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有何不同?在教学目的方面“必须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任务方面要使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原则方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内因,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同时又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教学原则并使两者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使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尽最大可能的结合,保持足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方面

要让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引导他们探索式的学习,自我感知记忆活动的规律,进而提高认识能力。对知识和技能不仅要记忆、理解、应用,而且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掌握读书和思维的方法。在教师的作用方面教师不仅要指出学生学习的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而且要不断地指导学生提高智能,得到发展。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外部动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形式方面将诸多的教学形式因课因人综合在一起使用,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的弊端,因材施教,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有哪些?(一)借鉴中感悟实践中探索学习中升华反思中前进第二章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与训练1、什么是教学设计能力?答: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 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 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 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 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 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 息的巨著。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 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 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本书以美国 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 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 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 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作者对美国的课程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基于什么来建设新课程?是哪些课程问题困扰了改革者一个世纪之久而尚未得到解决?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追随课程的时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如此脆弱? 4.(澳)科林·马什著,徐佳、吴刚平 译:《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3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分为导论、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管理、 教学观、合作参与课程、课程意识形态等六个部分,涵盖了课程领域的21个关键论题,试图强调每个概念的主要特征、争议、长处和缺陷。本书对从事课程规划和编制的人员、对师范生和要求专业发展的一线老师,都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戏剧领域艺术硕士培养方案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戏剧专业 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非全日制)教育侧重培养学生在戏剧(影视)以及相关文化艺术领域内的艺术涵养与创意表达、专业技能以及产业经营管理能力。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剧场艺术或影像艺术创作技术,熟知戏剧影视艺术创作程序,成为胜任剧场、电影、电视及新媒体艺术作品编导及评论工作的高级专业人员。为适应国家文化机构和文化产、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本专业还期望培养在未来能够从事艺术和文化活动策划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的管理型人才。本专业同时也为有志于在戏剧与影视学领域内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生提供发展平台,使其能够获得进一步深造所必备的学术视野与训练、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立研究以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在此获得学位者的潜在职业方向为: 1、戏剧、电影、电视及新媒体艺术作品的编剧; 2、剧场、电影、电视及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导演、制片人,剧场或影视及新 媒体制作的创意者及其他技术人员; 3、传统或新兴媒体的文化、艺术领域记者、编辑; 4、从事文化艺术管理工作的国家公务员; 5、文化事业单位的工作者或独立艺术工作者; 6、在文化、艺术产业中,从事市场策划、经营和管理工作; 7、攻读戏剧与影视学或其他文学、艺术学类博士学位。 二、招生对象及考试方式 南京大学戏剧专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非全日制)的招生对象为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考生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入学考试,取得复试资格。全国统考中的两门专业考试科目为:戏剧影视艺术基础知识、戏剧影视艺术创作。复试内容包括:专业基础与技能笔试和面试。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

2011语文学科教学论讲稿 绪论 教学目的:了解课程概况、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了解该课程的学习方法及参考文献。 教学内容: 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品质。 课程目标: 1.了解和探究语文教学的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理论素养 2.培养初步的语文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A、基本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6月发布)。 B、主要著作: 1、《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基础教育 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2003年7月、2004年月出版,倪文锦主编); 2、黄麟生林润之主编《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永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 月出版); 4、《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5、《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 6、《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郑国民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 7、《语文课程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8、《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刘国正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9、《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杨再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出版); 10、《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C、专业报刊: 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主办);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主办); 3、《课程·教材·教法》(课程教材研究所);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发展演变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比较语文课程发展史上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不同认识和历史发展;明确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识记:三百千、四书五经、文选读本、语文、“红领巾”教学法 2.了解:古代、近代、当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3.理解:古代语文教育的经验和弊端、近现代语文教育思想、“工具说”理论 第一节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第03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0、(本题空白。您可以直接获得本题的1分)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根据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以下类型:ABCD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有:ABC 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 C、学科的发展 D、学制 3、确定课程目标应注意的哪三个问题?ABC A、知识的价值何在。 B、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C、谁的知识最有价值。 D、学制 4、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有:ABCD A、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B、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 C、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D、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5、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有:ABCD A、注重基础性 B、贴近社会生活 C、尊重学生经验 D、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Y 正确错误 2、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对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起着统帅、支配、制约的作用。N 正确错误 3、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 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Y 正确错误 4、施瓦布把学习者、教师、教材、环境看作课程组织的四大要素。Y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方案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国际关系专业(030207)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严格的专业训练和学位论文的研撰,本专业研究生能够较好地掌握国际关系专业理论与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家规定的研究生毕业水平和学位要求;胜任国际关系的教学和研究或其它相关领域的工作,适应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对较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 (1)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研究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广博和坚实的学识基础、扎实的国际问题研究功底,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能独立承担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有较强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应达到相应的要求。 (2)硕士学位 掌握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学识基础和研究能力,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专业有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现实性,并有一定的创见以及深度和广度。 二.研究方向 (一)硕士 (1)国际关系理论 (2)国际政治经济学 (3)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 (4)大国关系研究 (5)全球治理研究 (二)博士 (1)全球化与国际关系 (2)国际关系理论 (3)大国外交与战略 (4)冷战国际史研究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具有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硕士研究生入学两年内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程,政治素质优良,外语成绩良好,专业课成绩优秀,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可直接转为博士生,享受博士生待遇。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与复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二年半 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经验分享

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经验分享 很多考研的同学都迫切需要考研过来人的指导,中国有句古话“姜还是老的辣”,但并不是所有考研的同学都能那么幸运可以找到自己的前辈指点一二,天津考研网每年服务上万名考研学子,汇聚优秀考研学员经验,针对各个专业及科目分类成册,现将我们已有的一些考研经验分享给大家,下面为大家分享南开大学中国近代史考研经验。 历时一年多的考研征程终于谢幕,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被南开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录取。回首这一年多来的考研心路历程,有开心也有失落,走了不少弯路也获得了不少经验,下面跟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的考研经验。下面我将从计划、专业课和公共课三个方面来大概分享一下自己的考研历程。 首先简介一下,我本科是一普通二本院校,高中学理,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因为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决定跨考,先后参加了2011,2012,2013年的研究生考试,三年报的都是南开大学,有幸今年被录取,长久以来,潜水论坛,获益良多,现在想和大家分享下经验。同时也谢谢在考研复习备考的过程当中给我帮助的师兄师姐,和研友们。 读研肯定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首先必须自己想清楚要不要考研,一定要下定决心,目标要明确,三年来我的目标只有一个:考南大。我是以一种愚公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的:历史学主要考客观史实,客观史实主要靠积累,所以我下次考试肯定比这次好,只要坚持就一定能考上。 就具体知识层面来说,历史学考研主要考察对客观史实的掌握,尤其对考名校的同学来说,面一定要广,边边角角都要照顾到,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心理学专业综合考研红宝书是由天津考研网组织多名一线大学老师及过去几年在南开大学研究生初试中专业课取得高分的考生共同编写及整理的一套复习材料。本套材料对考研指定教材中的考点内容进行深入提炼和总结,同时辅以科学合理的复习规划,使得同学们只要使用我们这套材料便可以掌握南开大学此门课程几乎全部的考点、帮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全面而有深度的复习。此套材料适合全程复习使用。此资料在本科笔记、授课重点、高分经验等众多资料基础之上编制而成,区别于市面将各种资料罗列且看不清晰、资料陈旧等诸多弊病,目前已成为市面唯一一套针对南开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权威有效的复习全书。否则你即使通过初试,复试仍然很难通过,尤其对跨考生而言。就我个人而言,通读了传说的11本,教辅用了山东大本,北师大版,2000题,长孙博和砼惜刚的名解,以及历年名校真题解析等。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学习内容分析(4月3日教学活动讲稿)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学习内容分析(4月3日教学活动讲稿) 许多刚刚接触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学,一拿到文字教材,心里就产生一个疑问:这么多内容,十四章呐,还要求联系实际来学习,我们有这么多时间吗?中央电大还给我们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教学资源,开发了网络课程,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顺利完成学习的任务呢? 虽然我们中央电大的老师很少和同学们直接见面开展教学,但大家这种心情,我是十分理解的。在本课程的论坛上,我也不时读到这样的帖子,给我一个感觉,需要和大家交换一下看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对于没有相应理论知识基础的同学来讲,过多的教学资源所承载的过多的学习内容,实在不可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开展学习。 如何促进我们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的重点开始。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下三个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学习要求在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重点学习内容存在于各章节之中 三、要重视与我们生活实践直接相关的学习内容 关于第一个问题,这是本课程的一种追求。我们知道,在文字教材的前言中也提到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原来就是由课程论和教学论这么两个学科的知识,整合而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看主要就是这些年国内外都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促进了对于新的学科理论的需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态度,决定了本课程理论的发展,也提示我们要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积极关注实践的新动向,不断反思既有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与实践的关联中,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寻求新的认识和问题解决之道。这一点,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学习内容的重点,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0日发表了湖北广水市杨寨镇中心中学朱建明教师一篇文章。这是应政府就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问计于民”的一篇征文,题目叫《实施新课标要依据学校实际》。文章提到: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老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新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之间的碰撞,仍旧让一些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具体分析,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困难:一是新课标部分教材没有原来教材好教。新课标与教学大纲的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仅注重结论,更关注过程,要学生体验感受,所以新教材大都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教材的叙述又多为探究过程。二是教案及教学参考书的意见与现实情况的矛盾。翻开手中的教案,里面涉及到教具、多媒体、师生互动、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库

第一章绪言 一、名词解释 《大教学论》 《普通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学科基本结构 八年研究 二、简答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我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3.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论述题 1.论述教学论的历史演进过程。 2.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谈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名词解释 课程 学科 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七艺

学制 形式教育 实质教育 知识本位课程 儿童本位课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关系。 2.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3.试比较现代课程与古代课程的异同。 4.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三、论述题 1.述评当代各种课程形态。 2.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一、名词解释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目标取向 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 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行为性目标有何优点? 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选择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5.组织课程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6.选择小学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三、论述题 1.评述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第四章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一、名词解释 课程实施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决策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二、简答题 1.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什么? 2.简要回答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有哪些? 3.你是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这一命题的?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