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兴衰的启示

世界大国兴衰的启示
世界大国兴衰的启示

世界大国兴衰的启示

2013年02月19日08:32 来源:同舟共进

随着新大陆被发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走出了各地区的分割状态,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和一体化,人类的历史从此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大工业创造的便利的交通工具、现代世界市场和资本文明,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百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巨人王韬也说过:"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的世界性强国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和俄国。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只有美国自成为世界性强国后一直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至今,已经超过一个世纪。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中国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崛起并保持大国地位的经验

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大国中,有些国家尽管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地位,但只是实力相对下降,本国的稳定发展与民众的生活并未受影响;也有的国家能够比较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内政修明是大国崛起的基础

国家要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政权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国家在外部世界影响的增强,实际上是其内部力量的延伸,一个强国一定是制度健全、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在进入近代社会前,英国的王权就受到《大宪章》的约束。英国王权对私人权利的尊重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光荣革命"后,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政治制度的建立,带来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并愿意纳税支持政府。英国的政治制度使这个国家能够保持长治久安,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工业革命率先出现在英国不是偶然的,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 正与此相关。

人类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史,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为后来的国家所用。美国建国之初,在经济运行上直接采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1791年2月,美国第一家全国性银行诞生,类似欧洲的证券市场、交易所和股份公司开始出现,并通过股份公司的筹资修建起公路、运河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在政治上,直接采用了建立在地方自治基础上的权力分离体制,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许多现代政治原则付诸实施。

法律原则至上的法治国家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所有人,包括统治者在内都要服从法律。法律保障了人身的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利,保障有才能者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财富和贫穷不被世袭……这一切激励着无数人去创新、去创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二)重视教育与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及科学和人文思想在欧洲大地的确立,是近代欧洲国家处于强势地位的重要原因。没有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教育是不可能发展的。

解放思想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英国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的确立。英国人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相对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空间,催生了牛顿、瓦特等一批伟大人物,也推动了工业革命,从而造就了一个帝国的神话。

德国能在国家统一后迅速成为欧洲强国靠的是教育。从19世纪中期开始,普鲁士就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意志统一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5%。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自由。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最早出现在德国,成为其他欧洲国家的榜样。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用4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与大力发展教育分不开,苏联时期最大的成就表现在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上。在沙俄时期,80%的居民是文盲,到1939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87%,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高等院校成倍增长。苏联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苏联的人才资源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遗憾的是,苏联更多地把科学技术用在了军事工业上,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大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文化上。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曾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其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更显示出极大的文化影响力。欧洲的宫廷和贵族曾以会说法语为荣,所有外交条约都用法文撰写。法国人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思想在全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所宣扬的原则成为许多国家信奉的信条。法国以其世界一流的思想,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英国所建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德国的哲学、俄国的文学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地位下降了,"但它的文化却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横扫整个世界"。

(三)创新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英国之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其重要的基础是经济实力。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经济模式。如果说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霸权,那么以电力的应用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成就了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1865年至1900年,美国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即达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美国能够保持繁荣,与它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直接相关,反之,错过了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只靠出卖原材料和军火维持强大的苏联则衰落下去了。创新不只限于技术,还包括经济管理与运行方式、生产方式等一系列经济制度。荷兰这个小国之所以能成为称霸全球的商业共和国,与它率先建立的一套现代经济运行机制有很大关系。1602年建立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荷兰还于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定数量的支付款都要经过银行,有信用可以获得贷款。美国福特所创造的生产方式,拉开了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序幕,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成就了美国这个世界工厂。苏联靠计划经济在大危机年代保持了一枝独秀和快速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要辅以完备的法律制度。英国和美国都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制度,英国在16世纪就开始保护专利,美国人甚至把保护专利权的内容写入了宪法。到1970年,美国在科学方面获得了81个诺贝尔奖。后来的法国、德国、日本无一不重视对创新的保护,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使这些国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强国,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支柱。

(四)合理运用国家权力

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是它们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国家的作用更重要。德国、日本和苏联(俄国)都是由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这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都经历了国家重建,国家的力量比社会力量强大。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以超出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政府常常先建立一些产业,然后卖给(有的甚至送给)民营企业来继续发展,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相继从政府买下官营企业来发展的。苏联更是在国有化的基础上,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集中人力物力搞超速工业化,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国家,都清楚国家的权力是有界限的。英国从1688年起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荷兰的"市民自治"为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荷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使荷兰维持了一个多世纪"海上马车夫"的地位。美国是合理运用国家权力的典型,新大陆一开始就实行地方自治,使每个人都能参与管理社会,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享有独立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使国家权力无限制地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德国两次在发展达到顶峰之时启动了战车,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世界和自身带来了巨大灾难。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也因为学习了德国,保持着不受民众制约的国家权力,结果也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苏联的国家权力也是不受民众限制的,苏共为了推行其世界革命战略,在二战后走上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之路,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导致联盟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除了两国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走上了民主化之路。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也与法国实现了和解,共同推动欧洲朝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德国再次崛起为欧洲仅次于苏联的强国。

(五)面向世界,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先机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大国,是抢占了航路的商机。两国有远见的统治者相信欧洲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欧洲王室权力分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之时,率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欧洲之外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强力的征服,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新航路开辟后,任何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离不开利用他国的资源和人力,离不开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早期的世界强国主要靠殖民掠夺,英国利用西班牙连年征战、国力衰落之机,打败了其无敌舰队,成为海上第一强国;日本利用列强在远东的种种矛盾,在侵略朝鲜和中国上获利丰厚,成为进一步扩张的资本;俄国利用地利之便,不断向外扩张,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利用西方的大危机,引进技术与人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美国利用二战后传统强国衰落之机,一跃成为世界的领袖,在美国倡导下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保障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促进许多民族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认清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把握机会,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

大国衰落的教训

有些国家因国土面积、资源、人口等限制,未能保持住大国地位有其必然性,但有些国家的衰落主要是主观错误造成的,其原因值得探究,教训值得借鉴。

(一)民众感受不到权利与尊严的国家难以长久繁荣

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世界最繁荣的国家都是由各阶级组成的大众所统治--法国和美国……事实是受过教育、有知识和财富,是防止行为错误的保障,而不是防止政策错误的保障……危险不在于哪一个特殊的阶级不适于垄断统治。每一个阶级都不适合垄断统治。""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朝提高民众的地位这个方向前进。几百年来社会发展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进步、自由、平等的理论也像科学和宗教一样被宣扬和被实践。"落实人民主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日本政府实行的近代化改革,掌握实权的是部分政治家,对于国民的政治要求,政府并未满足。1879年植木枝盛写了一本《民权自由论》,呼吁参与国家政治的重要性和宪法的重要性。他写道:"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一件法宝,这件法宝是什么呢?是能够用钱衡量的木材?还是金、银、宝石?不是,都不是。有一种比那些更珍贵的法宝,那就是自由权。如果不伸张民权,不争取自由,幸福也好,安乐也好,都是得不到的。"当时日本国内的民权运动开始发展,他们要求召开国会,制定保障国民权利与自由的新宪法,但在政府的严密管束下,自由民权运动陷入了停滞。19世纪80年代后,一些民权运动的活动家把对外扩张当成了自己的目标,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质是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天皇体制使日本走上了向亚洲扩张之路,最终也葬送了日本。

苏联的失败更具有典型意义。苏联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民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失去了道义的优势,自然难以持久。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几项经济指标的先进,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难以维持长久繁荣

许多后发展国家依靠国家的力量发挥后发优势,但如果过分迷信国家,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这种优势是难以维持长久的。民众的创造力才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只靠国家的力量代价太大。西班牙是用国家强制力量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所以要用很多的资源去供养政府和军队。16世纪西班牙有欧洲最强的陆军,最大的规模和最强的海军,西班牙王室还不断与荷兰、英国发生战争,陆军和海军两倍、三倍地扩充规模,造成王室财政紧张。1648年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失败,从此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

(五)面向世界,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先机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大国,是抢占了航路的商机。两国有远见的统治者相信欧洲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欧洲王室权力分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之时,率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欧洲之外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强力的征服,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新航路开辟后,任何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离不开利用他国的资源和人力,离不开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早期的世界强国主要靠殖民掠夺,英国利用西班牙连年征战、国力衰落之机,打败了其无敌舰队,成为海上第一强国;日本利用列强在远东的种种矛盾,在侵略朝鲜和中国上获利丰厚,成为进一步扩张的资本;俄国利用地利之便,不断向外扩张,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利用西方的大危机,引进技术与人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美国利用二战后传统强国衰落之机,一跃成为世界的领袖,在美国倡导下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保障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促进许多民族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认清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把握机会,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

大国衰落的教训

有些国家因国土面积、资源、人口等限制,未能保持住大国地位有其必然性,但有些国家的衰落主要是主观错误造成的,其原因值得探究,教训值得借鉴。

(一)民众感受不到权利与尊严的国家难以长久繁荣

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世界最繁荣的国家都是由各阶级组成的大众所统治--法国和美国……事实是受过教育、有知识和财富,是防止行为错误的保障,而不是防止政策错误的保障……危险不在于哪一个特殊的阶级不适于垄断统治。每一个阶级都不适合垄断统治。""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朝提高民众的地位这个方向前进。几百年来社会发展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进步、自由、平等的理论也像科学和宗教一样被宣扬和被实践。"落实人民主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日本政府实行的近代化改革,掌握实权的是部分政治家,对于国民的政治要求,政府并未满足。1879年植木枝盛写了一本《民权自由论》,呼吁参与国家政治的重要性和宪法的重要性。他写道:"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一件法宝,这件法宝是什么呢?是能够用钱衡量的木材?还是金、银、宝石?不是,都不是。有一种比那些更珍贵的法宝,那就是自由权。如果不伸张民权,不争取自由,幸福也好,安乐也好,都是得不到的。"当时日本国内的民权运动开始发展,他们要求召开国会,制定保障国民权利与自由的新宪法,但在政府的严密管束下,自由民权运动陷入了停滞。19世纪80年代后,一些民权运动的活动家把对外扩张当成了自己的目标,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质是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天皇体制使日本走上了向亚洲扩张之路,最终也葬送了日本。

苏联的失败更具有典型意义。苏联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民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失去了道义的优势,自然难以持久。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几项经济指标的先进,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难以维持长久繁荣

许多后发展国家依靠国家的力量发挥后发优势,但如果过分迷信国家,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这种优势是难以维持长久的。民众的创造力才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只靠国家的力量代价太大。西班牙是用国家强制力量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所以要用很多的资源去供养政府和军队。16世纪西班牙有欧洲最强的陆军,最大的规模和最强的海军,西班牙王室还不断与荷兰、英国发生战争,陆军和海军两倍、三倍地扩充规模,造成王室财政紧张。1648年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失败,从此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

无论从幅员、人口还是自然资源上看,苏联都不逊于美国,但苏联却始终没有赶上美国,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连本国人民都养活不了,还要大量进口粮食。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80年代中期,每3吨粮食食品中就有1吨是用进口的粮食加工出来的。用出卖石油所得的外汇购买粮食还不够,克里姆林宫只好出卖黄金,70年代出卖了2000多吨黄金。尽管还在不断开采黄金,但国家的黄金储备仍然减少了一半,到1981年只有452吨。苏联除了军工企业和军事产品外,其他部门都陷入衰退,连人们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不了,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苏联的衰落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计划经济和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人成了完成计划的工具,收入与劳动成果不挂钩。国家垄断了一切,没有社会和个人的空间。当人们期望的美好生活迟迟不来,让人感觉像天边的地平线一样永远都走不到时,人们自然不再相信这种苏式制度了。

(三)目标超出国力,难以持久

在国家的发展中,制定合理的目标是重要的。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失败,共同的原因是追求的目标过于远大,超出了国力所限。假设德国在1938年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后便停止扩张的脚步,日本在吞并朝鲜后不再扩张,它们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失败。苏联比德国和日本的目标更远大,十月革命后,苏共自认为所建立的苏维埃制度是世界最先进的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苏联的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为此成立了共产国际。列宁在1920年进军波兰失败后放弃了用武力推进世界革命的目标,实行新经济政策,欲通过榜样的力量吸引其他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斯大林改变了这一政策,把世界革命定为苏联的战略目标,只要有机会,就不断地扩大苏联的地盘和影响,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以一国之力走上了与整个西方世界抗衡之路,这一超出实际可能的大目标,严重制约了苏联的发展,也影响了苏联与世界强国的关系,最后导致了自行崩塌。

(四)迷信武力和征服,必然失败

大国的兴衰更替,主要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既包括经济实力的雄厚,也包括政治制度的文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更有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支撑。虽然历史上有过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而称霸欧洲与世界的先例,但这场战争实际上只是经济实力差距的表象,在那个缺少规则的年代,大国要保持贸易通道的畅通,不能不依靠海军力量。此后,还没有哪个新兴大国靠武力直接打败霸权国而称雄。德国两次挑战英法的霸权都以失败告终,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化政策,得不到道义的支持。日本在亚洲挑战英美的霸权输得更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是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二战结束之时,被战争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英国已无力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为了抗衡苏联的威胁,主动把权力让给了美国。苏联依靠武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后也败下阵来。美国出兵越南使其实力地位下降,苏联出兵阿富汗成为其国力衰落的重要因素。历史的教训表明,以战争为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往往事与愿违。

从大国的兴衰成败中,我们可以说,成功的国家必然是那些能给本国国民带来福祉,建立了民主与法治,能给世界贡献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国家;是那些能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国家。

(左凤荣)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大国崛起衰落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意大利历史哲学家克鲁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世界上各个大国的起起伏伏不断交织,不断创造着每个时期的历史风貌。在这些历史中,不仅折射着人类的智慧,更是为后来者提供着真实的实例。通过分析大国崛起衰落的原因,剖析其中的必然因素,又助于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一、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是大国崛起的根本因素 1500 年以后问世的帆动力远洋炮舰和大西洋贸易的繁荣,就使欧洲各国受益不同,从而使得一些国家的发展速度比另一些国家快得多。同样,后来开发的蒸汽动力及其依赖的煤炭和金属资源,不仅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起的工业革命,而且催生了一批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来的世界格局。随后,19 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不仅确立了新的自然观、新的社会观,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 西欧自16 世纪以来技术突破和组织形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进步,其中尤以英国最为明显。英国在17 世纪中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制度上来。封建制度的推翻,加速了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为英国产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和殖民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制定内外政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富于革新和开拓精神。以科技为依据的技术革新,适应产业革命发展的国内政策,与放眼世界、积极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市场的国外政策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运用,到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再到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是依靠科学技术来推动的。产业革命完全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面貌,使之空前繁荣起来。19 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在世界工业和贸易方面处于垄断地位。1870 年,其采煤量占世界采煤量的5115 %,生铁产量占50 %,棉花消费量占491 2 %;英国不仅向全世界供应工业品,而且还输出机器设备,几乎包揽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和铁路设备的制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居于绝对领先地位,1850 年英国贸易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安介生)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2014年11月26日07:59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安介生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力,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赢得了尊严。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就是这样一种发展典范,其发展经验对于今天“国学”振兴及相关学科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首先,响应时代需求,经世致用,以振兴学术为救国图存之重要手段,成为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关键性的推动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们都是怀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自尊心与责任感投身于学术工作的。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轫,始于20世纪前期中华民族严峻的生存危机。众所公认,以顾颉刚、谭其骧等人为核心创办的《禹贡》半月刊的出现,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向现代历史地理学转型与发展的主要标志。在该刊“发刊词”中,顾颉刚等人道出了创刊主旨:“……这数十年中,我们受帝国主义者的压迫真够受了,因此,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民族与地理是不可分割的两件事,我们的地理学既不发达,民族史的研究又怎样可以取得根据呢?不必说别的,试看我们的东邻蓄意侵略我们,造了‘本部’一名来称呼我们的十八省,暗示我们边陲之地不是原有的……而一般学历史的人,往往不知《禹贡》九州、汉十三部为何物,唐十道、宋十五路又是什么。这真是我们现代中国人的极端的耻辱!在这种现象之下,我们还配讲什么文化史、宗教史;又配讲什么经济史、社会史;更配讲什么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这些言语,就是放在今日,也颇有振聋发聩的震撼力。 在国势危难之际,这些学者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直白地反对“为学问而学问”的态度,并身体力行,切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研究工作任务,致力于基础性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如编撰《中国地理沿革史》,编绘《中国地理沿革图》,编辑《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以及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等。之后数十年,一批批研究者不忘当初的承诺与期许,为完成这些学术重任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事业的闪光点。其中,谭其骧主编的、由众多学者共同编绘完成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于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出版后,获得极高的赞誉,

军事理论全部作业答案 3

1、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 国际战略环境,是一个时期内世界各主要国家在矛盾斗争或合作共处中的全局状况和总体趋势。 2、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一)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形成敌对关系 (三)发展经济和科技是各国国家战略的核心 (四)南北矛盾的核心仍然是经济发展问题 3、什么是世界战略格局? 世界各主要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全球的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结构及基本态势。 4、当前世界安全形势的总体状况是什么? 总体和平局部战争 总体缓和局部紧张 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5、中国倡导的新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1、我国领土总面积是多少? 1260万平方公里 2 、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流是什么? (一)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军事威胁已消除或减弱 (二)发展了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三)建立了多边的区域合作机制 (四)解决了与大部分国家的边界问题 3、我国相对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目前还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 (一)美国成为影响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外部因素 1、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全方位性。 2、美国对中国周边安全构成的威胁在性质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严重性,在时效上具有长期性。 (二)日本对我国安全存在着潜在和现实的威胁 第一,日本与我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我列为主要潜在对手 第二,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基础 第三,加强对与我有争议的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三)印度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和威胁 (四)周边其他国家与我国领土争议及安全威胁 4、日本对我国安全环境的威胁有哪些? 第一,日本与我战略利益矛盾日趋突出,将我列为主要潜在对手 第二,拥有巨大军事实力,具备成为军事大国的物质基础 第三,加强对与我有争议的岛屿和海域的控制 5、印度对华军事战略趋向是什么? 一是以我为敌,确立“攻势”防御的战略思想 二是加强战场建设,实施重兵防御部署 三是加强对华核威慑 6、结合所学内容谈谈对我国安全问题的思考? 略 1、什么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在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阶级、集团极其军事家、军事论著家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时期) (二)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趋向成熟(春秋、战国时期) (三)我国古代军事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秦—五代时期) (四)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体系化(宋—清前期) 2、《武经七书》包括哪几部著作?其作者是谁? 《孙子》孙武、《吴子》吴起、《司马法》司马穰苴、《尉缭子》尉缭、《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佚名 3、《孙子兵法》的影响有哪些? 1、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其研究与应用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3、《孙子兵法》在许多社会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 4、《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1、以仁为本的战争观。 2、不战则已,战则必胜的指导原则。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 5、因情用兵的作战思想。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世界主要国家(含解析)

第三讲世界主要国家 课时冲关四十 (时间:45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陕西咸阳高三模拟)下图甲所示为日本西部某地传统民居——合掌屋,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乙为该地地形图。该传统建筑屋顶的芦苇草每三四十年得更换一次,每次约需要200人一起花上两天时间,全村平均每年有2~3座要换屋顶。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屋顶呈60°倾斜,屋顶所铺的芦苇草厚度有七、八十厘米,这种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 ) A.炎热多雨的气候B.台风较多的气候 C.寒冷多雪的气候D.温和多雨 2.屋脊的走向决定屋顶的走向。该地大部分建筑屋脊呈南北方向延伸,影响屋脊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量B.气温 C.风向D.光照 3.当地村民在更换屋顶芦苇草时遇到的问题一般不包括( ) A.劳动力不足B.劳动力老龄化 C.传统技艺失传D.芦苇资源不足 解析:1.C 2.C 3.D [第1题,日本海沿岸冬季多暴雪天气,该地屋顶呈60°倾斜,屋顶所铺的芦苇草厚度有七八十厘米,这种结构是为了适应该地寒冷多雪的气候,防止积雪压塌房屋,C对。夏季炎热,位于背风坡,降水较少,A错。位于日本海沿岸,不受台风影响,B错。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D错。第2题,屋脊的走向决定屋顶的走向。该地冬季吹西北风,或偏西风,大部分建筑屋脊呈南北方向延伸,影响屋脊走向的主要因素是风向,C对。降水量、气温、光照不是影响屋脊走向的主要因素,A、B、D错。第3题,当地村民在更换屋顶芦苇草时,需要劳动力多,遇到的问题可能有劳动力不足,A包括。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可能劳动力老龄化,B包括。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可能传统技艺失传,C包括。屋顶所铺的芦苇草厚度有七八十厘米,说明芦苇资源充足,D 不包括。]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历史上中国文化对现在的启示 老师的中国文化对我很有启示意义,通过此课程让我认识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转化、变迁,更重要的是让我对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糟粕更有了深刻理解与认识。使我认识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国文化只是历史上文化历史上的一部分,精彩的一部分;而更多地负面的历史被许多人所遗忘,所抛弃,或者不愿意被承认。(以前只以为国外不承认历史,却忘记了自己。)通过学习此课程使我对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这是我的最大收获,对改变我的意识形态起到了很大作用,让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中国文化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这其中给我的启示意义最大的是强盛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开放的文化;但是一时强盛的文化却换不来强大统一的国家。这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千多年前华人引以为豪的唐朝和五代乱世之后的宋朝。前者在唐太宗的统治下确立了“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的治国思想。通过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文化的繁荣,这其中最表层的体现就是唐代文化名人特别众多,而且从初唐到后唐不曾间断,而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和诗圣的杜甫并且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的美谈。在此期间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思想代代相传,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的长安作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矗立了那么久的原因所在。 后者宋代经济发达,文化辉煌,农业飞跃,政治相对开明。那么为什么同样重视文化的宋代却走了另一条路,不仅国家算不上强盛,而且饱受战火洗礼,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原因就如老师讲到的是因为军事因素,而我认为造成这种情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才任用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从而造成了此后宫廷的奸臣当道,党政频发,从而加速了宋王朝的灭亡。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文化不够统一。所以我认为现在的国家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要由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倡导同意、开放的文化。当然这里的开放指的不是现在社会里低俗,有伤风化的弊病。

军事理论试题题库

军事理论试题题库 第一章中国国防单选题 1、国防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是现代国防的答案:B A主要任务 B根本职能 C根本大计 D 根本目的 2、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防止外来侵略、颠覆是现代国防的答案:C A根本职能 B根本大计 C主要任务 D基本要素 3、国防的主体是国防活动的实行者,通常为答案:D A国家领导人 B事业单位 C军队 D国家 4、在国防类型中国防是以防止外敌侵略为目的,在国防建设上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广泛争取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维护本国安全,维护周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答案:B A扩张型 B自卫型 C联盟型 D中立型 5、年联合国专门通过了《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 答案:D A1984年 B1994年 C1964年 D1974年 6、主权始终是一个国家国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答案:C A维护国家的统一 B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 C捍卫国家的主权 D维护国家的安全 7、在国防的手段中,对付武装入侵和武装暴乱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手段是答案:A A军事手段 B政治手段 C经济手段第1 页共1 页 D外交手段

8、在国防的经济手段中,经济手段的目的是给敌人造成经济恐慌,动摇其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使敌方经济陷于崩溃,以便战而胜之。 答案:C A国防经济活动 B经济动员 C经济战 D经济制裁 9、现代国防的目标体系按范围可分为自卫、区域和全球目标,其中目标主要是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D A全国目标 B区域目标 C全球目标 D自卫目标 10、中国国防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中国防建设时间最早、数量最多。 答案:A A城池 B长城 C京杭运河 D海防建设 11、为了防止倭寇的袭扰,从时间开始,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海防工程体系。 答案:C A宋朝 B清朝 C明朝 D春秋战国 12、清王朝签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丧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答案:B A《瑷珲条约》 B《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国防活动基本原则,是《国防法》确认和体现的,反映了国防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其中原则标明了我国国防的整体性。 答案:C A独立自主 B全民防卫 C协调发展 D统一领导 14、在国防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原则表明了我国国防的人民性。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

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 启示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我国古代科技创造对我们的启示摘要:我国古代科技文明辉煌灿烂,创造了许多的世界奇迹。为中国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作出了不可小视的贡献,为后来世界科技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近代中国的科技文明远远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没有出现具有深远影响的科技成果与科技人物。继而有了“李约瑟难题”、“钱学深之问”。本文将通过罗列古代科技成果,来分析对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对我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简要介绍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着。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

模、技术水平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

合肥工业大学 军事理论2

幻灯片1 安徽省军区教导大队赵兵 幻灯片2 世界军事形势是指世界主要大国和军事集团的军事实力、军事影响及其互动而构成的总体态势和状况。是某个时期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和斗争在军事领域的综合反应。 幻灯片3 教学目的: 了解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脉络、认清当今世界军事形势和发展趋势、增强国际战略观,进一步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幻灯片4 教学内容: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二、当前世界军事形势主要特点 三、当前世界主要地区军事形势 四、未来世界军事形势展望 幻灯片5 遵守课堂纪律 做好笔记 认真思考 要求: 幻灯片6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7 (一)世界军事形势的特性 世界军事形势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和变化性等基本特性。 复杂性:影响世界军事形势的因素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以上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8 (一)世界军事形势的特性 世界军事形势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和变化性等基本特性。 阶段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只要引起军事形势质变的因素没有出现或还没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世界军事形势总是呈现出某个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9 (一)世界军事形势的特性 世界军事形势具有复杂性、阶段性和变化性等基本特性。 变化性:由于影响军事形势的因素处于不断调整和发展之中,在某个时期内,世界军事形势总会表现在总体稳定下的局部变化。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0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最球战争,卷入的国家和地区达80多个,其中参战国有61个,涉及人口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1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 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的两极格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远东国际法庭 雅尔塔会议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2 上世纪50年代末,世界舞台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对立。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 社会主义革命、民族解放运动和民主改革浪潮的蓬勃发展,也在推动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4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 冷战结束后,唯一超级大国的实力地位刺激了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开始有恃无恐地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5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虽然推翻了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达到了进入西亚的战略目的。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导致其国力严重透支,美国经历了从优越感到不安感的巨变,至今尚未完全恢复。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幻灯片16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军事形势的发展演变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军事形势 一、世界军事形势概述

世界各大国为什么要选择航母

他们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航母 由于航母在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有波折,但世界各大国最终还 是“殊途同归”都选择了航母。 日本将造2.4万吨级航母。日本新型“22DDH计划”直升机航母与现役的“日向”级直升机航母对比图。 诸多大国为什么选择航母 即使从1910年11月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柯蒂斯”双翼机,在“伯明翰”号轻型巡洋舰的木制甲板上滑跑升空算起,航空母舰问世也不过百年。然而,这个相对于其他舰种仍属“年轻”的海上巨型大舰,却走过了一番颇为坎坷的发展之路。选择航母,又放弃航母,再选择它,不少国家的航母政策历经 反复。 但是,由于航母在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得各世界大国最终“殊途同 归”。

“福特”号航母工程锻件。 空军制胜?战列舰制胜?还是航母制胜?美国航母发展之路颇有代表性 美国航母发展的起起落落、反反复复,最能反映出航母的兴衰荣辱。 当年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在“伯明翰”号巡洋舰和“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的一起一降,本该引起美国海军的高度重视,但由于当时战列舰“巨舰大炮”的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这次起降飞行,更多地成 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当美国海军的飞机再次在航空母舰上起降,时间又过去了12年。更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力主试验,并主管美国海军航空兵事务的钱伯斯上校在1913年退役了;而创造奇迹的飞行员尤金·伊利不久也在一次飞行特技表演中,因飞机失控而机毁人亡。对于这位作出卓越贡献的飞行员,当时美国海军只给了区区50美元的抚恤金,直到20年后才追授他一枚飞行十字勋章。此举,足见早期的美国海军对于航母的 轻视与无知。 在一战前后的那段时间里,美国国内充斥着“空军制胜论”的思想。陆军航空勤务部队副司令威廉·米切尔甚至公然宣称:未来的战争将由轰炸机决定胜负! 1921年7月,米切尔亲自驾驶一架战斗机,指挥8架双翼轰炸机进行攻击军舰的模拟试验。试验结果非常残酷:1艘俘获的德国战列舰和两艘退役的驱逐舰,在航空炸弹的轮番攻击下,沉入海底。 尽管这次轰炸攻击不是实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海上大型战舰如果没有有效的空中掩护,将十分脆弱。然而,空军和海军仍互不服气、争执不下,由此埋下了空军轰炸机制胜和海军大舰(包括航 母)制胜对立的种子。 实际上,当时的美国海军内部对于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作用,究竟哪个更重要?哪个才是海战真正 主力?也存在激烈争论。 多数高级将领坚信:战列舰的厚甲巨炮,仍是海战最终制胜的“法宝”,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关键,航空母舰只是配属兵力。但也有不少思维前瞻、勇于创新的将领,比如演习黑方舰队中的空战部队司令里夫斯海军少将敏锐地认识到:像“萨拉托加”号配备有飞行大队的大型航母,不应该只作为战列舰的附庸,而应发挥自身优势独立对敌作战。里夫斯海军少将还提出了一系列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战术,但他却遭到多数人的指责。面对种种非难,里夫斯毫不妥协,精辟地分析了未来航空母舰的作用和战法,并 据理批驳反对者。 由于他的态度和言辞过于激烈,得罪了美国海军中那些把战列舰奉为至宝的高官,里夫斯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职务由一名少将司令降为海军器材检查员。所幸的是,不久海军便撤消了对他的批判。两年后,他当上了美国海军司令。此后一段时间,美国海军对于航空母舰的作用与地位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1941年12月7日,日本航空母舰编队出动大批舰载机袭击珍珠港取得成功,这给美国海军敲响了警钟:航母航空兵已经成为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兵力。 在此后的珊瑚海、中途岛、莱特湾等大规模海战中,美国海军也不断尝到有效运用航母编队的甜头,并最终彻底摒弃了以战列舰为核心的决战理论。同时,美国海军还摸索出了以航空母舰为主,采用战列舰予以配合的战役战术。这个从实战中总结出的经典思想,深刻影响了二战中后期,乃至战后美国航母 的超速发展与运用。 二战后不久,美国航空母舰发展受到一次不小的挫折,此事件后来还被戏称为“海军将领造反”。 1949年5月,狂热支持发展空军轰炸机的美国国防部长约翰逊断然决定:停止建造开工仅5天的“合众国”号大型航母,以期用省下来的经费集中购买B-36重型轰炸机。 此举立即遭到一些美国海军将领的公开批评,不少人甚至愤然辞职,但最后的结局仍是海军航空母 舰停工。 但很快,美国最高当局就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予以补救,1952年7月,美国动工兴建了“福莱斯特”级航母的首制舰“福莱斯特”号,连同此舰,该级航母先后建造了4艘。

世界大国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演讲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是计通学院网络1102班唐玲,很荣幸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今天我的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众所之知,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任何事物的发展和运动都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国际形势的发展也是绝对的,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的。而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处理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时,尤其应当小心谨慎。接下来介绍当今世界大国关系的几个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的经济化 借助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比如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冲击美国霸权地位,导致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主导地位的下降。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G8会议向“G8+5”会议的演变。很多全球政治、经贸和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在G8体制中得到解决,而必须邀请这些新兴经济体参与决策,发达国家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议题、发号施令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二大国关系的多样化 有对抗走向合作,是当代大学关系的一个变化。各国之间互动性出现增强趋势。大国相互关系越来越接近均同的关系,大国之间因某一具体问题可以形成某种短暂的联合,但形成持久的反对某一国的联合可能越来越小。每两个大国之间都可能有矛盾,但同时也有合作和利益关系,每一个大国对待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立场,都尽力避免被利用来反对第三国,既合作也竞争成为大国之间普遍的规律。 三大国关系的多极化 在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军事力量的可转换性已大大减弱,一个国家超群的军事实力已无法顺利转换为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等其他领域的支配力,小国也可能在个别领域具有主导地位。尽管美国至今在全球力量对比中仍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最近单极霸权主义连连受挫,美国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美国越来越难以做到独行其是,相反倒是迫切需要与其他大国的合作。 四未来大国关系的轨迹和趋势

南大版军事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军事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中国国防 1、国防的含义: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国防的定义的四要素:一是主体要素,国防的主体是国家,二是对象要素,国防对象是侵略和武装颠覆,三是目的要素:国防的目的是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四是手段要素:国防手段是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3、国防是伴随国家产生而产生的。 4、国防的基本类型:按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的目标:防御型国防(我国)、扩张型国防。 防御性国防在建设上以防御外敌入侵为主要目的。我国国防建设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的安全和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防政策以及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决定了国防是防御性国防 5、中国古代的国防:①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②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 ③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④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 6、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1),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开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 7、国防法规的特性:(1)调整对象的军事性(2)司法适用的优先性(3)处罚措施的严厉性 我国国防的根本任务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兵役法是国家关于公民参加军事组织或在军事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任务,接受军事训练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即(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2)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 8、应届高校毕业生入伍的三种形式:(1)作为义务兵应征入伍(2)按军官待遇入伍(3)作为士官应征入伍 9、公民国防的义务和权力:义务:1,兵役义务2,接受国防教育义务3,保护国防设施4,保守国防秘密5,协助国防活动权利:1,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2,制止,检举危害国防行为3,国防活动中经济损失补偿的权利 10、武装力量的建设我国的武装力量构成,属于多种武装组织相结合的形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三结合”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现役部队,现役部队是国家的常备军,由海陆空和第二炮兵组成 陆军:步兵、装甲兵、炮兵、防空兵、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及各专业勤务部队海军: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航空兵、陆战队、岸防部队等 空军:航空兵、地面航空兵、空降兵、通信兵、雷达兵、电子对抗兵、技术侦查兵、防化兵等 12、武警部队设总部、总队(师)支队(团)三级领导机关 ★国防动员(重点) 国防动员是指:是国家应对战争或其他安全威胁,采取紧急措施,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或紧急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的活动。 国防动员的地位作用: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是支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防动员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的原则 国防建设的内容: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政治动员民防动员科技动员装备动员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2011年第10卷第15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5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欧美大国兴衰对中国崛起的启示 □宣克祥 宣惠民 【摘 要】无论是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兴衰交替的苏联,国家兴衰荣辱都有其 内在必然。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 鉴意义。 【关键词】欧美国家;大国兴衰;中国崛起 【作者单位】宣克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宣惠民,上海市第二中学 纵观世界历史,无论是曾经称霸全球的大英帝国、19世纪“脱亚入欧”的日本、两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美国,还是先兴后衰的苏联,所有国家的兴衰荣辱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规律。深入了解和学习他国崛起模式,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适应国情特点,处理好陆地与海洋的关系 16世纪英国探险家罗利曾说:“能控制海洋的人便可控制世界贸易,而能控制世界贸易的人,便可控制陆地资源和 陆地本身。”英国陆地面积不大,当时人口只有几百万人,依靠陆地称雄欧洲是不大可能的。英国采取的战略不是跟其 他欧洲列强争夺土地,而是把主要国力集中在海上,迅速壮大海军力量。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称霸大西洋,并建立起众多的海外殖民地,依靠海外殖民地向本土母体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然而,中国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但那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宣敷教化于海外。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十分淡漠,不知道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在海洋战略方面,农本商末,重农抑商,重陆轻海,禁海闭关。中国人更多的是将一望无际的海洋当作天然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各种盗版书 刊、非法音像制品、淫秽色情光碟被大量出售和出租,严重毒化了农村的社会风气,诱发了一些犯罪案件和不安定因素的发生,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农村社会风气受到严重毒化。 六、文化生活贫乏,农民信仰严重缺失 调查显示,虽然当前我区农村的生活条件已普遍改善,但与物质水平的显着提高相比,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远远滞后了。农民文化生活较贫乏,消费意识差,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原因,农民工因为打工收入有限,不舍得将钱用于文化消费;二是社会原因,社会各方面对农民的文化需求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由此而来的是,农民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其主要表现是孝道的沦丧。目前很多地方,农村的老人都是与儿女分开居住。他们结婚后组成的新的核心家庭最初的财产积累主要是通过分家从父母和大家庭那里分得的。在农村,绝大多数的青年农民除了负担父母基本的口粮外,其它的什么也没有了,甚至有些地方的少数农民连让父母活命的口粮都不愿意负担。这就促使农村的老人只能过着孤独悲苦的生活。 七、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服务有效供应不足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 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首先,农村文化产品粗糙。农民能够读得懂、用得上书籍不多,真正是面向农村发行的报刊屈指可数,有些“文化下乡” 也只是一个形象工程,缺乏实用性,农民并不感兴趣。从总体上看,政府部门没能够向基层提供足够的文化精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状态。总之,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投 入严重不足、 文化资源极为匮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阵地难以充分发挥自身在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活跃农村 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可以说,农村文化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稳定和农 村基层建设,影响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并且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参考文献】 1.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 ].光明日报,20062.徐俊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上半月刊),2006 3.疏仁华.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境遇[J ].高等农业教育, 2006· 11·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

近代中国历史启示(八年级) 八年级上册: 1、中国近代史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应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2、鸦片战争给我们的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3、从百年沧桑巨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1)裸游就要挨打,国家的强大是平安的保障,广大中国人民要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2)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甘于奉献勇于探索。 4、近代化探索的启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 5、辛亥革命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方案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 6、新文化运动的启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推动了人类文明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 7、中国共产党成立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民族振兴之路,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使中国强大,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要要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 8、国民革命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我党必须独立掌握武装力量。 9、抗日战争胜利的启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必胜。 10、解放战争的启示:新中国的建立和人民的解放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 八年级下册: 1、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的启示:发展经济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九年级上册: 1、从拿破仑夺权建国的过程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 2、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3、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给我们的启示: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支持是战争的关键。 4、日本和俄国通过改革发展起来,对我们中国的启示:我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开放,我国要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九年级下册: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战胜邪恶势力。 2、从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要重视教育,坚持科技兴国的战略。 3、对日本右翼势力拒不修改历史教科书的认识:我们对日本政府的这一立场不仅表示强烈愤慨,更应时刻警惕军国主义复活,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大国崛起读后感2000字3篇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是一本气势恢宏的书。花一周时间读完,仔细品味,过程中有很多感悟与惊喜,感悟在两三年之后再次接触这几个大国的沿革变迁,确实好的书多次读每次都是不同感觉;惊喜在我好久不读历史书了,这次读这本书竟然发现我在半年之后,还是对这些历史有着较充分的兴趣,半年前读了本关于宋代的简约介绍的历史书。《大国崛起》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史的书。书中提到的9个国家的崛起历程,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国家崛起的震撼,更多的是一国家如何在顺应发展潮流中通过经济的崛起从而实现国家崛起的思考。《大国崛起》浓缩了海洋时代上出现的各个强国发展的精华,让我再次感受的强国的不易。 葡萄牙,论面积还不如中国的许多省份,15世纪时还不到100万的人口的小国,当初仅仅是为了获取香料这个简单的愿望,却开创了真正意义上走向全球的大航海时代。他的成长,如同一艘小船经历了海上的大风大浪,日益看到耸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灯塔,最终成为了第一代世界大国。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积来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他用他磅礴的勇气和不屈的傲气向全世界证明他们的力量不可小觑。 德国,在这个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知,国家总在不断的发展,而人类短暂的生命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漫长的历史,人类渺小的功绩永远也无法比拟一个国家的莫大的荣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人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自强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赢得其它国家人们的尊敬。中华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学习别国。我们有韧劲,却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们有力量,却缺乏动力,也缺乏勇气。恰似德国在二战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过的行为,最终才得到了全 世界的原谅与支持,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集中营纪念地长跪忏悔,真实地展示了这样的精神。那么只有正视历史,直面失败,历史才不会重演,成功才会到来。在务实上,我们做的比起别国也差的很远,搞浮夸,搞假政绩,搞表面繁荣等等无用的行为,根本不能从本质上,从实际上提升我国的国力。所以我们始终只能从面积和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而从人均数据上讲却不能说是一个强国。 对于中国乃至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战略,我有个简单的体会: 一是重视科学和教育。回顾五百多年来大国发展的历程,思考九个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其中都离不开重视科学和教育,尤其是德国。德意志民族诞生了黑格尔、康德、马克思、贝多芬、歌德等思想界和艺术界的伟人,而位于柏林的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精心培育下一代是历届德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二战后德国迅速崛起,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高度的物质财富和社会文明。德国再次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杰出的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工程技术领域,这也奠定了德国现代工业的基础。今天,德国生产的汽车、电子、通讯等产品遍及全球,世界各国的青年学子都喜欢到德国留学,今天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文明程度令人叹服。 二是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在于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