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

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

哀声何来?

设计到底是什么?这是我对自身职能的基本疑问。作为一名设计师,我无时不在寻找着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巨变,人们的创造观和审美观也不断发生变化。高科技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人们原有的审美经验随之失效。科技、经济快步向前,人们却来不及形成新的审美意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与其裹挟其中,一同向前,倒不如停下来,侧耳倾听这个时代的哀声。我们审美观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到这些,尴且感觉越来越强烈。

时代向前发展,并不是一定就代表文明在进就。我们的立足之处,是过去与未来的夹缝之间。创造力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身后,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欧洲经济委员会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

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反腐倡廉中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几个设计项目,是我对自己的设计观的实践。这只是我对自身设计经验的阐述,大概与理论周密的设计论相去甚远,但我认为,作为一名设计师,对设计行为进行语言表达,也是面对社会要履行的任务之一。

在开始讲几个设计故事之前,我想对设计概念从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稍做阐述。回顾设计概念的历史演变,或许有助于我找到自身设计的支点。

设计的产生

设计概念是怎么产生如美术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38,英国建筑史学家,196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金奖)在其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中所介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社会思想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维多利来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科学家、诗人与哲学家,英国美术工艺运动的理论指导者)或同样是思想家与是艺术运动家的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英国设计师、作家、印刷家和社会主义者,英国美术工艺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形成的“设计”的思想,这可以被视作现代设计的原点。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发生工业**,机械化大生产给经济带来了活力。但是工业**初期的产品仍然保留着过分装饰的王朝气息。机械化程度的落后,使得初期的产品的造型不具备足够的美感。这从1851年伦敦举于的世界博览会中可见一斑。手工品因为经过人们反复的打磨,造型接近完美。但这些人类的精华却被机器肤浅地模仿了,原本精美的造型也在这一过程中遭到了歪曲。机械化生产速度惊人,精糙的产品量出现。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们面对眼前的景象,开始感到了危机,为旧日审美的流逝而备感痛心。传统的手工文化形成了精细、优雅风格在欧洲由来已久,粗糙的机械制品与此格格不入。两想对比,手工制品所独有的纤

细美感更加得到了体现。即便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但由此带来对传统美感的践踏,也是人们所不能忍受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正是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呼声,给这个失去了节制的急促时代敲响了警钟。这也是人们的审美意识对工业机制产生的反弹。现代设计的概念由此诞生。

然而,潮流不可逆转。无论人们怎么反感机械化生产,一个时代就这样到来了。快速而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是产业**的直接产物,这是人们的意愿所无法左右的现实。尽管约约翰·拉斯金在其著作和演讲中对些进行的激烈的批判,威廉·莫里斯更是以其艺术研究活动作为实践,但时代一路向前,这种对传统手工业的追忆和复兴无法汇聚其中,更无法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但是他们所坚持的那种由手工技术带来的美感,却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在追求美感的同时,如何平衡创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何处着眼才能对这种关系进行准确的观察?后来的设计运动家们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他们所给出的答案最终成为深刻影响社会变革的思潮。

我们无法亲历那个时代,但是能找到许多相关的资料。在威廉·莫里斯所提倡的美术工艺运动(Art and Crafts Movenent)中,书装设计和墙纸设计是其中两个重要环节,从中可以看出他所要传达的丰富信息。这场运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制作具体的物品,反对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东西,它们毕竟是由一些并不精巧的机械制成。

这些具体的物品所传达出的信息,时至今日,依然令我们这些设计师深受感染,为之震撼。机械化大生产带来的品质劣化越来越严重,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的所言所行就越发凸现出其重要性。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成熟,出现了一种与艺术不同的感受性,人们希望能够“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种欲求如同地下的暗流,日渐汹涌。

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极其粗糙的日用品显然不再能满足人们的欲求,这种矛盾恰好为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提供了表达的契机,因为他们的观点正好代表了大众的心里。无论如何,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广泛展开,人们由于昔日纤细的生活感受的丧失而遭受的审美创伤日趋严重。这成为人们探究现代设计的思考与感受方式的强大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今天的我们一样面对着日新月异的景象。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实在应该停下脚步,返身回顾设计是如何诞生的。

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与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曾经经历过的情形相仿,一样在经历着世界巨变带来的痛楚。那么我们是不是也理应审视一下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发展,思考一下今日设计的思想与感受性从哪里起源呢?

设计的整合

一旦谈到设计的概念,在我们这些设计师脑海中马上就会出现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及由它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作为一所造型设计教育机构,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的发展举足轻重,人1919年德国魏玛设立到1933因为纳粹的镇压而关门,它前后的活动时间只有短短的14年。即便在率最昌盛的时期,也不过是一所学生人数不足两百名,老师只有10人的小学校。但是从这里诞生的现代设计概念,却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方向。在这里,人们开始直面工业化大生产汹涌而来的现实,在工业化在生产的基础上,努力寻求设计的造型。在这种基础上诞生的新型设计是以实现功能为目标的。

从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开始一直到包豪斯运动,这一期间以“新艺术运动”的名义出现的艺术思潮风起云涌,席卷整个世界。

立体派、直线派、未来派、达达主义、新构成主义、造型主义、绝对主义、现代主义,

等等,都在这一期间此起彼伏的出现。

因其所产生的国家和地域的不同,它们的名称和具体表现方试也不所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与过去的艺术形式告别。

这是对曾经存在的诸种艺术形式的一次彻底的解体。在这种潮流中,艺术家们群情激昂,信心满怀的实践着他们的先锋精神。这种新风在全世界范围的艺术领域中蓬勃展开。

那些经过历史积淀留存下来的造型语言、造型形式与造型趣味,都被这个激进的艺术家们列为**的对象。

这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解体作业。其结果是使得造型与艺术领域成为一片瓦砾场。

但这片瓦砾场充满了营养。

包豪斯所做的事,就是对着这堆瓦砾进行深入的思考、检测、分解,先是把它们放到一个巨大的研磨器中用力捣碎,再对这些被捣成了碎末的东西进行整理。

所有与造型有关的要素,在这个过程里,都经受了一次感性与理性双重维度的检证,最终被还原到了起点。

色彩、形态、质地、素材、节奏、空间、运动、点、线、面。。。。。。包豪斯对这些最基本的造型元素进行了重新整理,将其精简到了无法再精简的程度后,整齐的排放到手术台上。包豪斯向大众宣告:“啊,从现在开始,新时代的造型开始了。”

在通往新造型的路上,包豪斯迈进了第一步。

当然,像现在这样用一些简单的比喻来对包豪斯进行总结、归类,我知道这种行为难免失之轻率。作为设计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包豪斯是一场仁都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运动。

人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会给出不同的解释。事实上,包豪斯所具有的多元性,决定了糨不是能够被一个单一的思想所囊括的。

沃尔特·格罗比乌斯(Wallter Gropius,1883~1969,出生于德国柏林,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设计教育家)是包豪斯设计学院的第一任校长,他认为应该将各种艺术形式综合起来;约翰·伊甸(Johanne ltten,1888~1967,瑞士人,包豪期早期基础课程的教师,对包豪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怀有神秘主义的思想;汉斯·梅耶(Hannes Meyer,1889~1954,出生于瑞士,建筑家,包豪斯第二任校长)构建了细致的造型理论,赋予包豪斯运动以明确的方向;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64,匈牙利人,设计家、艺术家,包豪斯教师,对包豪斯的发展方向有决定性的作用)以构成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给新时代的造型带来了活力;保罗·克利(Pall Klee,1879~1940,瑞士人,抽象主义大师,包豪斯教师)和卫斯·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8~1944,出生于**莫斯科,感性抽象主义大师,包豪斯教师)致力于在研究造型的过程中探讨生命问题,力图以生命有机体所具有秩序与力量作为原型;奥卡·席利玛(Oskar schiemmer,1888~1943,生于德国,艺术家、设计师,包豪斯教师)则将非日常的现代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成果用于的的表演艺术。

他们个性不同,却从各自的向度出发,为包豪斯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正是因为群星汇聚,相互映闪,包豪斯才得以形成。

如果用显微镜式的观察方式对他们一一进行仔细探究,会发现有许多头绪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站在我们现在所外的历史交集点上,远远眺望懈豪斯运动,右以看到一颗颗认亮的星星。我们都很清楚,在面对历史的时候,如果不把眼睛眯起来,慢慢眺望,就会容易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更谈不上抓住它的本质了。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回望包豪斯时,要像我们平时眺望银河系时一样:首先人整体上去把握它的精神,进而面对它的本质。

在现代主义的框架中,包豪斯运动为“设计”概念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开成的契机。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设计

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播下了现代设计的种子,并对其进行了培育;二十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又对这片土地进行了耕耘;这些最终促成了德国包豪斯这棵嫩芽的萌生。

现在设计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人们通过工业产品和彼此间的沟通对生活品质有了新的体会。

然而,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正当设计之树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整个世界却被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拼命的前行。在这样的洪流中,设计也无法幸免,只能一个劲的奔跑。

无论是约翰·拉斯金、威廉·莫里斯,还是包豪斯,在他们设计思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社会主义的色彩。

工来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与经济密切相关,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对此心怀厌恶,魏玛的包豪斯是在社会主义的政府背景下诞生的,可以说,是社会主义风潮带动了包豪斯思想的形成。

带有一些理想主义成分的社会伦理关系是设计概念得以生成的一个前提。这种思想概念越纯粹,在以经济发展为圭臬的土地上的实施难度就越大。

经济发展的原理其实非常明了。为了拉动现代人的消费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这了使这些产品能够作为消费对象流通,各种媒体竭力进行宣传,广告传媒随之迅速进化。

设计被非常有效地组织到了经济发展的过程这中。

规格化,量化的生产方式

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先来做一个具体的回顾。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其工业产品设计是如何发展的呢?

据说,松下幸之助在结束了对欧美市场的考察回到日本时,走下飞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这当然是具有高度发展意识的企业家,在看到设计的发展前景后所做的坦率而直接的发言。

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准,充足的生活才可能实现。

当时的日本社会对这一前景深信不疑。日本的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融入产业的发展潮流中,这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上。

另一方面,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日本的设计师开始思索如何形成直正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

不少日本设计师把欧美的现代主义原样照搬过来,但这些在具有浓郁日本文化的土地上发育不良。这就促使他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

这个问题在日本的近代设计史中被屡屡提及。

自明治维新以来,西方的物品、思想常常被拿来和日本本土原创的放到一起进行比较,这成为日本文化中一个很特殊的现象。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一场以民众生活为基础、以发展日本原创的产品设计为目标的民艺运动出现了。民艺运动所提倡的“简约”与西方现代主义并置在一起,生成独特的美感。

这并不是在短时间内靠着什么计划而产生的成果,而是在“生活”的长期实践中,经过了反复的验证和打磨之后生成的功能实际的设计造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民艺运动就是想以此为依据,经由传统上升到艺术形态的层面。二战后的日本,美国流行文化大量涌入,导致社会一片混乱国。在这种情形下,民艺运动作为一种艺术探索行为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想成为一种思潮得到推广并不见得恰当。

设计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二战后的日本为了孕育出新的生活文化,贪婪地吸收着欧美的生活文化,不管能否消化,先吞下再说,为的就是促使民众的生活意识在短时间内迅速成熟。

此外,二战后日本设计界的领头羊们也致务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为此,或是通过个人,或是通过协会,他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博览会就是其中的两项。这些在日本本土举办的大型活动,也切实带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师们作为文化的引领者,通过展览会和著书立说的方式向人们做着现代主义的启蒙工作。这些努力使日本设计在许多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但就整体而言,与日本的产业设计并无多少联系。

这也是日本的设计所具有的特殊的两面性。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关注一下日本的产业设计,可以发现它并非是以生活文化为发展方向,而是明确的朝着经济方向走去。

日本从战败的打击中重新站了起来,并集中全部国力致务于复兴事业。在这一时期,日本的全部目标就是发展经济,生活意识的成熟与否不在其关心范围之内。

打个比方来说,这就像吃饭,味道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吃饱。这种价值观,明确地将重点放在了经济而非文化上,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至今在社会的基层也余温尚存。

综观当今日本的产品设计,除了极个别的情况以外,绝大部分是规格化、量化的产品,制造商利益驱动是其重要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世界工业品的生产工厂,经济虽然得以高速发展,却也因此导致了产业设计与文化的**。

设计师在产业设计的过程中。个性受到极大的抑制,产品只是反映出了按计划生产、按计划销售的企业意志与战略。这种意志与战略在发挥正面作用时,素材和技术就会达到完整的和谐,并且也能很好地满足生活的需求,成为一件造型完美、功能合理的设计品。

被评定为“做第一的日本(Japan as No.1)的日本企业组织,将设计部放在企业内部,从而实现了工程管理与设计制作的紧密联结,使企业能够更加细致地进行管理。规模化、量化的生产在达到量的同时,也实现了高品质,并凭此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声誉。

那些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日本产品的背后,都有着与此类似的背景。

风格再塑

此时的美国又发生了什么?为了躲避战争的旋涡,从欧洲逃亡到美国的现代设计先驱们,把他们的思想也一同带到了美国:格罗比乌斯来到哈佛大学任教,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生于德国,包豪斯第三任校长)被伊利诺大学聘任,莫霍利·纳吉在芝加哥建立了新包豪斯学院,他们各自以不同方式传承着自己的设计思想。

美国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领域取得的突飞猛进,与这些包豪斯的逃亡者的加入不无关系。但是,与德国时期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包豪斯思想不同,美国的设计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促销策略。总之,在美国,一切都与市场的动行机制、经营战略紧密相连。设计也是以非常实用的形式被推进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流线型”造型是典型的美国式设计,这个设计的推广和流行,使产品设计得到了发展,并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展现出了设计的加入给产品造成的差异性。

时至今日,这一造型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影响。

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领导地位,使其经济、实用、踏实的设计观也随其经济的影响面波及全世界。美国的经济给予其设计的思想,明确地说,就是将设计当做一种经营资源来使用。制造商们对消费者喜新厌旧的心理了如指掌,设计在他们那里得到重视的原因在于可以不断变化产品的风格以持续地占市场份额。

一个新造型的登场,会使得已有的产品变成旧东西。在“今天的产品将在明天显得过时”这样一种观念的影响下,消费动机是一切计划要实现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充当了计划的具体执行者这一角色。

在世界上的每个角落里,汽车、音像制品、照明器材、家具、生活百货、包装等等,几乎所有这些工业产品都是通过不断自主改变造型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由此掌控和左右消费都的企盼。

在欧洲,人们为了让一个产品在市场上持续地保持影响力,创造出了“品牌”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了设计中。说到经营资源问题,我们一般都会想到“人才”、“社会”、“资金”,但这些年来,“信息”也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项。人们所熟知的企来形象、商标也是“信息”的部分。

但是真正根植于企业的战略解释,使企业识别形象和品牌管理巧妙地得到发展的是美国。

概念创造品牌

欧洲的设计又是怎样一种情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战败国--德国和意大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包豪斯关闭后,教授们大多去了美国,但是其思想被传承下来。

在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成为包豪斯的继承者,校长马克斯·比尔(Max Bill,1908~1894,瑞士人)是包豪斯的最后一届学生,他提出了“处界环境形成”概念,使人们开始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课程设置来了解它的理念。建筑、环境、生产形态、视觉交流、信息学。。。。。设计在基中占据统治的地位。除了色彩、形态方面的课程,学校还没有哲学、信息美学、工学、数学、控制论及许多基础科学方面的课程,覆盖范围非常广泛。这种教育构想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工艺美术范畴,成为横跨各种科学的“综合人类学”、“综合造型科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前人的反复考虑着一个问题:如果设计师能对整体环境造成影响,那么设计教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思想和知识体系?在反复思量中,从包豪斯到乌尔姆,这个问题不断地被提出,也不断地被给出答案,设计概念也由此得到了深化。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现了以“布朗”(一种工业产品)为代表的精密产品。这一成果也是设计思想深化的结果。

意大利的设计则具有明朗的拉丁气息,这与流速计重思索的德国设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恩佐·玛丽(Enzo Mari,1931年生于意大利,设计家、艺术家)所说:“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从小就被意大利的设计深深感染。”在意大利的设计世界里洋溢着自由和独创的奔放气息。这种活力成为设计的另一种迷人魅力。

小规模的工业生产,却很好的使思想的创新得以实现,高度精密的造型也一并完成,工匠们的手工作业作为生产的一部分自然的融入其中。意大利设计的独创性和高品质,令其名声高涨。

仔细观察欧洲设计的风格,不难发现,设计师们在展现各自独创性的同时,不约而同的保留了一些手工生产的气息。这也许是因为工匠的制作方法被设计师们继承了下来,最终成为其设计意识中的一部分。

包豪斯同时保留了“教授”和“工匠师傅”授课的形式。不难看出,对资深工匠的手工制作保持崇尚一直存在于欧洲制造业的传统中。这种传统,若是发挥顺利,可以成就为极具独创性的好设计,但若不顺利,则会让人感觉个性过分夸大,将设计师的个人才能和工匠品质熔铸在一起的优秀产品,自然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因为具有特别的“价值”被保存下来。社会渐渐开始对“名牌”有了新的认识。“商标”作为产品品质和性能的保障,在

市场上获得了说服力。

商家努力打造“名牌”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爱好追求“时尚”。“Olivetti”、“ALESSI”等工业制品也意识到了“名牌效应”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设计潜在地起到了巨大作用。正如前面曾经提到的,设计在美国作为市场促销手段的一环得到了广泛研究,设计在产品外形,企来形象管理和广告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欧洲的设计如此发达。北欧、法国、英国、荷兰等地的设计各具魅力,具体内容以后有机会再一一详述。

日本、美国、欧洲,由于各自历史背景的不同,经济发展的轨迹不同,因此,设计在社会中所产生的机能也很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二十世纪后半叶,它们的主要动力来源都是“经济”。

设计作为“品质”、“新奇性”、“自我存在”的保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期待,而设计也满足了这种期待。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热衷于追求最新的信息和产品,唯恐落于时代潮流。

后现代主义的嬉戏

个人电脑的迅速普及,使我们身处的时代即将进入一个不同以往的经济文化初创期。在此之前,设计跌入一个不可思议的误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设计界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个新词,指的是那种以建筑界、知识界和生产设计界为中心形成的流行现象。

这一现象首先在意大利产生,随后席卷了各个发达国家。正像其字面意思所描述的,“后现代主义”就其思想内涵来主产,是相对于“现代主义”的一个新时代,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后现代主义,就会发现它并没有成为设计史上的历史转折点。

它不过是设计思想被现代主义唤醒后,在世代交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混乱。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后现代主义”事实上是现代主义设计师走向“老化”的象征。

就造型设计而言,后现代主义是一咱组织完善的符号体系,是一种式样。为什么我们看到人们穿着旧样式的衣服拍出一类的照片会觉得好笑呢?这是因为全社会都在追逐着流行。与此类似,从二十一世纪观念出发去回顾后现代主义,一样会觉得好笑--就好像看到流线型的再次复兴。

但是,有一点不容错过:正是那些担任了后现代主义运动先导的设计师们在现代主义潮流中,设计出了以Olivetti公司的产品、品牌识别标志为代表一系列优秀作品。与流线型风潮不同,这些设计师并不沉溺于设计造型本身,而是力图从自身经验出发,努力探索现代主义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创造出一套虚构的符号体系,把设计变成了了一场嬉戏。

消费都们虽然对设计的虚构性有所了解,却还是接受了它,这是一种我们不能忽视的“成熟”与“老练”。游玩于设计之中的设计师与“明知故犯”的消费都就这样出现了。这便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设计界出现的新状况。在我看来,这种情形恰好象征了“一个设计时代的老化”。

难道不是吗?在现代主义设计中变得疲惫不堪的设计师和对新信息表现出成熟世故的消费都一拍即合,共同营造出了一个充满着嬉戏的精神世界。

曾几何时,设计师们将满腔热情都倾入到现代主义设计之中,现在他们已经疲惫无比,只好无奈的接受这个尴尬。

后面代主义的这种充满嬉戏色彩的设计,实际上可以看成是老设计师们开的一个优雅的玩笑,这一时期,作为设计的放浪时期,令设计师对其钟爱不已。

原本世界只该把它当成一个玩笑。但“经济”却将其当成调动市场活力的灵丹妙药,对其过度利用,使这股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

如此这般,玩笑不再好笑,因为很多年轻设计师一时投入其中,就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有人说这种状况是因为现代主义与新时代不相容而引起的,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彷徨、困惑和悲哀所在。

我们要记得一个事实:现代主义至今也没有走到尽头。即使现代主义现在没有初诞生时的冲击力,仍然不可被流行取代。

即使某一代设计师疲于对它的探索,将其改与为一种嬉戏,通过创造物品来认识生活的实质--这样的一种理智认识还是会促进现代主义不断发展、进化。

只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领会到现代主信的精髓,就能满怀喜悦地看到新一代设计师的诞生。与厌倦主流的老一代人不同,他们正在开辟着新的时尚。

电脑技术的设计

当今社会由于信息技术的显著进步而陷入到巨大的混乱之中。

计算机给人类能力带来的飞跃,真是让人越想越学得有戏剧性。对于未来中潜在着的环境变化,人们的确有点反应过敏,火箭现在还只能到达月球,但很多人已经忙着开始准备应对在银河系间航行可能遇到到的种种状况了。

冷战时代已经过去。经济实力早已成为世界运行的幕后标准。在经济实力充当主体价值观的世界中,人们认为对假想的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和处理的能力是保证经济实力的最好方法。

有理论认为,电脑技术带来的变革将导致一场深刻的产业**。这种认识让人们想到自己是在“电脑时代”之前接受教育,就惴惴不安,担心自己赶不上时代的头班车,赶不到自己已远远看到的美好目地地。

电脑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是如此诱人,每个人都想比别人领先一步得到。这种急迫反倒使人们只顾赶路,来不及细细品味电脑技术本身的丰富内涵。这样匆忙,难免脚步踉跄。我们身处的世界,就这样变得不安定起来。

对技术进步提出批判好像是件很不合时宜的事。那些对产业**和机械文明提出过异议的人,因为跟不上朝代的步伐被驱赶到冷板凳上就座。这种强迫意识,已经成为现代人观念的一部分了。所以,人们即便感觉到了什么不好,也都守口如瓶。人们觉得,对技术发牢骚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而社会在淘汰那些落后的人时丝毫不留情面。

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电脑技术应该更稳当的取得进步。如果多花点时间,反复试验,让技术成熟起来不是更好吗?在不安定的社会基础上不断嫁接不安定的技术体系,自然很容易出现问题。但现在已然如此,并且难以止步。现在,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已经被卷入到这种不健康的技术环境中来。

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作为个体对知识的把握能力,一眼望不到尽头,但现在的思想和教育却依然在想着如何追赶上技术的步伐,这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情。

电脑不是道具而是素材。麻省理工大学的前田·约翰(John Maeda,1966年生于美国西雅图,设计家)做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只是粗蛮的使用计算机,还要用心思考如何以数字构筑起来的新素材开拓一个理性世界。

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意见。如果要将某一种素材当成优秀的素材,第一步就是要把这种素材的特性无限纯化。对于雕塑而言,黏土是隐藏着无限可能性的素材,但这种可能性的实现是与黏土作为雕塑素材的纯粹分不开的。如果黏土中藏着钉子或金属片的话,人们就不能随心所欲的塑造它。我们能满手是血的和泥吗?很难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

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

超越现代主义

尽管设计总是热衷于转换风格可者拥抱新技术,但是它并没有沦为经济和技术的仆人。

虽然设计的确存在这种倾向,但因为它始终将赋予内容形式作为理性的指针,所以也还是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

“形式与机能的研究”这样一种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基因包含在设计的行为里,使得设计在经济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同时,也保持了作为冷静的求道者的一面。

设计在产业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环境规划的合理性能否实现,很多时候都要依仗于此。当技术取得进就,为生产和交流提供出新的可能性时,设计总会担当起探索最佳答案的角色。

我们是在纽约飞往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飞机上写的这篇文章。飞机的安全性增加了,人们把乘坐飞机时的心情和坐椅的舒适度也当做设计的进步而给予了好评。这一点,我们从电脑键盘的精炼外形中可以感受到。设计在制造中所承担的是思想方面的指导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为现代主义的成果之一,设计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生活当中。

技术的进步固然能为设计带来表的天地,但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也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的文化积累。如果能够把它们看成是陌生的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的创造。我们脚下埋藏着巨大的矿脉。我们需要的只是发现的眼睛。

就像两个整数之间有无数个小数一样,对于一件事物的看法也是无限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的发现它们。唤醒和激活它们是“增加认识”的方法,也是丰富物和人之间紧密关系的途径。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于看似平风的日常生活。不断的开发出这些创意才是真正的设计。继承了现代主义并肩负着新使命的设计者们,渐渐地在这一方面有了认识。

交流领域也是一样。在混乱的状况中,只有脚踏实地地观察和积累才能寻找到真正值得什么信赖的方向。正如信息建筑家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1963年生于美国,信息建筑的先驱)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开始理解到新技术的出现并非是为了取代那些“旧”的,而是“旧”的要容纳“新”的,这样一来,我们做出选择的余地也就更大了。

我们不需要依赖“新”东西,而应该对面前的情况进行冷静分析。比如说,在电子商务市场上,新公司如果像传统的公司那样经过慎重的分析之后再参与其中,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网络没有使报纸消亡,电子邮件的传递和手机的发展也没有减少邮政物资的数量。总而言之,媒体数量增多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交流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交流设计的使命就是要把这些媒体合理的整合。

传统媒体所培养的感觉在新媒体中并非毫无作用,在一个媒体中形成的传达方式,可以在别的媒体中继续有效。对于设计而言,新旧媒体并无太大不同。设计要做的,是将它们放到一个宽阔的视野中综合地加以利用。

设计不是隶属于媒体,相反,它的作用在于探询媒体的本质。媒体的情况越是错综复

杂。设计的价值也就更为清楚明了。

如果仔细探究技术与通讯的内在关系,我们会发现技术的发展并非只是让我们能各种显示器上看到网络的信息。我们应该用心审视信息的复杂性和深度。在认知科学领域,视、听觉以外的触觉类的感觉,即以触觉为中心和各种细腻感觉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类的极为纤细的感觉作为尖端技术得到了重视。人们在与世界的交流中,是以多种感觉器官为介质的,所以,我们应该对自身的感觉细细地品味。目前,设计与技术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我的专业是信息传达,但我觉得信息传达的目的并不是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而是要慢慢的渗透到五官中去。在人们还没注意到其存在时,成熟、隐秘、精密、有力的传达已经悄然完成了。

虽然走了些弯路,但我们终于还是达到了这个层面,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思考设计,进行设计。设计绝不仅仅是制造技术。这一点只要从我们历史的简单回顾中就可以得到确认。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技术与设计的未来。

它们正在慢慢的交融,从中我们可以预见到现代主义的将来。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笔记作者:宁婉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一、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 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二、第二章通过举例和展览会上的设计案例,阐释设计师们的各种设计理念 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 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

作文-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一直对日本的设计很感兴趣,朋友也推荐我去读一下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在闲暇时间细细的把这篇文章读了下来,这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书籍,读完后,要将书合起来,慢慢回味,日后打开再读。这本书并不是讲述如何做设计的,而是介绍了原研哉的一些代表作品,并且对设计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记录和分析,更像是他的一本随笔集。作为设计师,原研哉分享了设计背后的故事,书写了对设计的观点和思考。细腻、深入的文字,品读的不仅是设计、美学、文化,还有对生活的反思。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书中介绍的设计案例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设计观念颇为受用,书中提到的每一个设计都能让我们体会到设计者背后的匠心独运。 文章一开始就提出“设计到底是什幺?”我想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问题。读了这本书,能从更多角度和层面的理解设计。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原研哉他走了很长的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一起来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文章中谈到我们无意识的生活在设计的海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日常“也是原研哉反复提

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这也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个观点,文章中谈到的几个设计它不仅为日常用品提供了新的可能,在这背后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日本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不管是建筑也好日用品也好,都具有一种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就如同中国的山水画中的恰到好处的留白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文章讲到了设计与过去,设计与生活,设计师所处的时代,艺术与设计,设计的未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和设计经验。 日本设计师似乎总能在些许平常的生活事物中点亮一个小创意。书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作者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以及他的设计感受,书中有个词是对无印良品的评价就是“虚无”。它传递给消费者的是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与简约中寻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以丰富而低廉的成本去实现一个最合适的低价格。无印良品广告海报—地平线。地平线,地面与天空连成一线,包容万象,和无印良品的整个理念结合的近乎完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的时候就是看到壮阔的景观,而最壮阔的就是地平线。这幅画面单纯、简单,给人一种很放松很亲切的感觉,并且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不是把信息强制传递给受众。作者把设计作为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关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几点见解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条条与块块的关系,在区域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 Abstract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of the city development. Do a good job in city planning, must from c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needs, consider as a whole to local and global,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partments and region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unification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 Key word s:City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搞好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分析 1.1人性化。城市是由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空间。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都是在城市当中进行的,所以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现代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是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城市作为人口集中的人类生活空间同样需要一个安全、舒适和文明的环境。因此,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文明的生括环境,使城市环境适应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便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与人的关系己从面对面直接交流转变成通过高科技信息手段的间接交流,人情冷漠,邻里交往贫乏,互不关心。原本亲密的团体环境关系被弱化,建立高品质的城市交往空间可以通过环境与行为间的相互贯通与影响,使人们获得亲切、舒适、愉悦、有活力的心理感受,增加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心灵差距,增加生活体验,增强相互理解,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情趣,提高人们的文明行为,减少由人情冷漠产生的道德与犯罪问题。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读后感 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 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坂茂与卫生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卫生纸,中间的纸管改成了方形,卷起的纸最终也成了方形。传统设计的圆筒纸被拉出来的纸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形纸则由于阻力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并传递节省的信息。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质占得面积可能只有小拇指那么大,可是通常我们怕脏了手,会多扯了解,最后干净的地方随着被扔到垃圾桶里也就变成了垃圾。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没有意识的。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这些都远了,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在微妙之处改变人们的习惯,能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可能不用那么费力去做那么多宣传了。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他将传统的印章设计成印出来是飞机的造型,这的确令人新颖和惊奇的,或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个章有意思。传达了日本好客的信息。 隈研吾与捕蟑盒,捕蟑盒在日本很常见,可是我们国家倒不多,我还没有见过,倒是市面上像喷雾、投在食物里的药、粘鼠板之类的到很常见。可是平常人家也知道,特别是药类的,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危害,也很容易被小孩误食。而日本的再设计,而没有一点用药剂类的。这次隈研吾设计了一个能折叠的胶带,能放在蟑螂爱出没的橱柜缝隙,害虫爬进去就出不来了,被黏在里面。很感谢大师让我们看到这么精彩的设计,这样我们的生活的确会少许多的小烦恼。 面出熏与火柴,他将火柴棒直接换成枯枝,顿时变得很有艺术感。作者的想法是,现在的多数家庭很少出现火柴的身影了,有某种怀旧的感觉。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在使用火柴,可是我发现,我们家里的打火机很容易烂掉,而里面的气也就随之浪费,目前来看回收打火机的行动不是那么的被人关注。有则实验报告说将每一个用完的打火机回收起来,里面剩余的天然气都是巨大的能源,具体的数据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现在我家用的是火柴,对不明白的人来说很老土,但对于像我家这样总是会用烂打火机来说,用火柴成本不仅大大减低,而且用的放心。 津村耕佑与尿片,高科技的新材料引领社会的进步,合理地利用资源会带来更美好的明天。比如可降解的一次性饭盒。人类是制造垃圾的能手,人总是嫌泥土很脏,可是泥土却净化了那些垃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样本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专家,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她设计理念以及作品沿承、发展归总。她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最典型代表作。 “她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眼睛面对“寻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步尖锐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所在,并将自己精准地安顿在她意图可以被赋予生命地方。当咱们寻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她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未知领域。她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清新,在这样态度下,她拓展了设计视野和范畴,在她所经历之处,崭新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设计是变化生活方式工具,并不是浮夸体现而是实用生活化大众化。“咱们观看世界视角与感受世界方式也许有千万种,只要可以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办法运用到寻常生活中,就是设计。”“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获事物本质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通过创造与交流来结识咱们生活在其中世界。站在所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种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机会,从而抓住它本质。在咱们熟悉寻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也许。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颖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东西当成未知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备创造性。而创造力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前端。如果可以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咱们身后,或许也同样隐藏着创造源泉。也许将来就在前面,但当咱们转身,同样会看见悠久历史为咱们积累了雄厚资源。只有可以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可以真正具备创造力。“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形式和素材,而应当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寻常生活。”

设计是自然,概念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故意义。从发现到解决问题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大充实感成就感。有时候咱们很费力去变化诸多东西,却发现本来也许只需要变化一点点一切都会不同样。即“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如设计不是为了吃饱饭,而是吃好饭,高兴吃饭。 与艺术相比,“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体现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因而设计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体现或是个人情绪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 给一件事情下定义或用文字记述下来并不见得就是对其有所理解。如果可以先将已知事物陌生化,然后再尝试挑战其真实性,才有也许进一步理解它。咱们生活中,有许多价值丰富文化积累。如果可以把它们当作是陌生东西,加以活用,是比无中生有更了不起创造。咱们脚下埋藏着巨大矿脉。咱们需要只是发现眼睛。 再设计在于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咱们周遭设计,以最为平易近人方式,来摸索设计本质。从无到有,是创造;但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再设计就是对人类追求物体自身美好一次诗意回归。考虑问题就是用最简洁方式去达到美感和功用目,同步还能体现人性、自然考虑。她告诉咱们,设计核心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咱们周边设计,以最平易近人方式,来摸索设计本质,佐藤可士和整顿术想表达主题也和它不谋而合。 日本机场出入境印章就采用了这种“再设计”理念,出境印章上是向左飞飞机,入境印章是向右飞飞机。由此,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当发现小小印章如此别出心裁又实用,一定忍不住赞叹。而成人纸尿裤设计,从同理心和人文关怀出发,充分尊重并减轻了使用产品者也许产生羞耻感;火柴设计充分体现对大自然尊重。将落在地上小树枝收集起来,在小树枝尖端涂上发火剂制成火柴。掉落在

城市设计案例解析作业

2012 年春季学期研究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城市设计案例解析 学生所在院(系):建筑学院 学生所在学科:风景园林 学生姓名:韩晓冬 学号:11S G34310 学生类别:风景园林硕士 考核结果阅卷人 第 1 页(共页)

基于触媒理论的新区发展框架构建——东营黄河水城南展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1.项目背景 2009年,国家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同时为了配合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东营黄河水城的建设开始启动。而作为水城风貌核心区之一的东营黄河水城南展区主要承担城市的高档特色居住功能,是重中之重,核心区的建设成功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和带动意义。在这个背景下,城市政府于2010年组织开展东营黄河水城南展区城市设计,对广利河以南、高速公路以东约2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设进行研究。 2.城市触媒理论影响下的南展区设计理念 (1)南展区设计理念 滨水是黄河水城南展区最大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水也是该片区最主要的触媒。为此该片区的设计理念源于“水”这一触媒,强调以水为源,水系贯通,水城相融等理念。充分利用水的激发和与引导作用,促进该片区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

首先,以水为触媒的设计为主题,黄河水城南展区城市设计的设计主题是以水为源,以人为本。方案除突出广利河两岸的景观和空间塑造外,在南展区内核地带开辟出一条首尾与广利河水系相贯通的核心水廊,并为核心水廊南北两侧各地块预留水循环进口和出口,便于各个地块的水景的打造。核心水廊的触媒水体的形态在不同片区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水网、水道、穿城水、环岛水、湖面水等多种形态。这种水城相融的方法,增大南展区与滨水环境的接触面,特色化得水体景观增加了触媒的带动效力和范围。从而更充分利用水的触媒作用,促进设计地块内更多的土地升值。 其次,区域内的重要点状触媒体。除“水”这一重要的带状触媒外,在核心水廊内部植入能激活城市建设活动的多个主要触媒体,并将这些触媒体与周边土地进行合理串联。主要的触媒体包括片区的综合服务设施、特色度假休闲设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快速公共交通站点等。点状触媒体的合理布局将强化核心水系对周围地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加速其影响范围内城市开发的经济发展。 再次,触媒体之间及触媒体与催化腹地的联系。项目组除了对触媒体进行了布局,同时还强化了触媒体之间的联系,通过贯通联通水系、组织步行通道或水上游线、建设公园绿带或者保证视线通廊等方法,增强触媒体之间、触媒体与催化腹地之间的带动提升效能。 (2)重点区块的设计理念。 基于南展区主导设计理念,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南展区核心区的核心水廊是南展区城市建设的主要触媒体聚集区,核心水廊的触媒体包括欢乐水岸情景商业服务节点、威尼斯风情体验节点、湿地科普教育服务节点、东南亚风情体验节点、江南水乡商业服务中心、文体中心核心服务中心、魅力水岸节点,我们选取文体中心核心做详细的阐述: 首先,文体核心节点的触媒体 该区域现状触媒体条件比较优越:在胜利大街和南二路交口聚集的大量的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城市综合行政中心密切联系的胜利大街,核心水廊的水系、场地南部两个相对较大面积的水面。 其次,文体中心核心节点的触媒催化策略 如何组织才能确保各个触媒体带动催化作用效能最大?本方案采用增大核心水廊水面形成环湖辐射发展格局的策略。首先增加水体面积,体育中心、体育学校、游乐场、商务办公区、少年宫、胜利广场等功能块围绕开阔湖面环形展开,构成城市重要的服务设施集中区。使大型公共设施与优美的环湖景观形成强大的触媒群,强大的催化动力使催化腹地也急剧增加。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报告 广告设计与制作一班 学号:201116730114 姓名:梁冬雪

读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全本》报告 老师布置这次的作业,我想利用这次的机会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关于设计的书,我想都是理论或是历史方面的我可能静不下心去阅读,所以我选择了一本与现代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书。当看了这本书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太少。以后我会找时间多看下相关的书。下面是我读书或所了解到。 首先我了解了作者,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书中他他介绍了有他参与的各个设计项目。关于他的性格或是坚信的理念我有些拿不稳,但是他有一段话,却使我从中感觉到了这个设计师的伟大胸怀。这句话是: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就似是一个园子里收拾整理的园丁一样,我每天都在设计院子里做设计的果实,所以不论是设计一件好的产品、整理设计的概念、思考设计的本质,抑或以写作、去传播设计理论,都是一个设计师必须要做的工作。 就像此书的开头,李?埃德尔库特这样评价他:“精确、严谨,他谈起设计来如一种生活哲学,不断变换着他对整个过程的意识,总在某处有所进展、挑战、改变着他的智慧。”智慧是无穷的,而原研哉是一个善于或是说热爱去探究智慧的人。乐于发现生活中可以进行再设计的事物。在设计界他想有众多设计大师对他的美赞。可是在书中我能读到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 对作者的简介就这么多吧,我们从他的著作内容里也能对他了解很多。下面我对这本书进行了概括,同时也谈了我的感触和想法。 第一章再设计——二十一世纪的生活用品 把日常生活中的用品进行再设计,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示给我们呢?我也很期待,带着期待我认真的往下阅读。作者为此搞了一个展览,参展包括很多领域的设计,各行设计者通过作者给他们选出来的物品,对这些物品进行再设计。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再创,能反映给我们很多问题,然后再一个个去弥补这些问题,慢慢完善事物。 坂茂与卫生纸,建筑师坂茂重新设计了卫生纸,中间的纸管改成了方形,卷起的纸最终也成了方形。传统设计的圆筒纸被拉出来的纸比实际需要的要多,而方形纸则由于阻力起到了降低资源消耗的作用,并传递节省的信息。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当堆放起来也节省空间。我很有体会,我们寝室的垃圾其实最多的还是卫生纸。试想我们真的有那么多脏东西需要去擦吗?被污质占得面积可能只有小拇指那么大,可是通常我们怕脏了手,会多扯了解,最后干净的地方随着被扔到垃圾桶里也就变成了垃圾。这些不必要的浪费成了大多数人的习惯,这是没有意识的。现在不是崇尚节约、“光盘”吗?其实不需要呼喊,只要每人都愿意从小事做起。这些都远了,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在微妙之处改变人们的习惯,能让人们自己去思考,可能不用那么费力去做那么多宣传了。我期待有天我能用上方形的卫生卷纸。 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他将传统的印章设计成印出来是飞机的造型,这的确令人新颖和惊奇的,或许很多人都会说这个章有意思。传达了日本好客的信息。 隈研吾与捕蟑盒,捕蟑盒在日本很常见,可是我们国家倒不多,我还没有见过,倒是市面上像喷雾、投在食物里的药、粘鼠板之类的到很常见。可是平常人家也知道,特别是药类的,对呼吸道、眼睛都有危害,也很容易被小孩误食。而日本的再设计,而没有一点用药剂类的。这次隈研吾设计了一个能折叠的胶带,能放在蟑螂爱出没的橱柜缝隙,害虫爬进去就出不来了,被黏在里面。很感谢大师让我们看到这么精彩的设计,这样我们的生活的确会少许多的小烦恼。 面出熏与火柴,他将火柴棒直接换成枯枝,顿时变得很有艺术感。作者的想法是,现在的多数家庭很少出现火柴的身影了,有某种怀旧的感觉。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在使用火柴,可是我发现,我们家里的打火机很容易烂掉,而里面的气也就随之浪费,目前来看回收打火机的行动不是那么的被人关注。有则实验报告说将每一个用完的打火机回收起来,里面剩余的天然气都是巨大的能源,具体的数据我记得不是很清楚。现在我家用的是火柴,对不明白的人来说很老土,但对于像我家这样总是会用烂打火机来说,用火柴成本不仅大大减低,而且用的放心。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读《设计中的设计》有感 《设计中的设计》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所著,是解释并阐述关于设计的思想和原理的经典之作。这本书就是这位大师探索、研究在设计界最基本的问题:“设计是什么?”的一个历程总结,他想要告诉我们,“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与洞察力”,这也就是他的设计观,并且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他正是以这一想法为中心展开论述。 作为一个设计师,正如他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在他刚从事这个行业时,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设计师,因为在他看来,仅仅是依靠设计的才能谋生并不是成为一个设计师的充分理由,一个真正的设计师,应该能够丰富设计这一概念。而他也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中,认真阐述了“设计领域的再配置”这一问题。显然,他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而是围绕信息传达这一设计的本质功能,以充满自省的精神在深化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意识。 虽然我们不是以成为专业的设计师为目标,但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是与设计有很大的联系的。设计,这是个充满灵性的词语,让我想起我之前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设计师,可是也不过是梦想而已,设计这个行业的现实感是在太强了。可是要说到设计,在亚洲这个区域里就不得不向日本学习了,恰好,《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日本大师原研哉。 日本的设计是现代与历史的完美融合,是世界与民族的矛盾统一,它以它快速的接受能力,跟上了世界的潮流。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是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的交融。原研哉大师的设计作品就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今天的中国,已经是越来越受世界瞩目。正如原研哉在书中所谈到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新基准,他嘱咐日本人对此保持平静和内观,再造成熟文化。那么我们呢?仅仅依仗着青春期般的热情是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自己脚底下的这块土地,争取在“这块土地上”做出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的设计。 大师还告诉我们,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个端口,设计师就好像是站在这个端口的守望者,由此,设计只是完成一种信息的交流而已。信息具有文化性,民族性,时代感和艺术规律,然而设计并不单单只是艺术的,以往,设计被捆绑在艺术的法则里,其实设计是生活的,“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这是设计的源泉,也就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说到底就是在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 总之,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艺术的世界让我向往。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日本设计中心的代表,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MUJI)艺术总监。《设计中的设计(全本)》则是原研哉对他的设计理念以及作品的沿承、发展的归总。他的代表作也当之无愧是关于日本设计的最经典代表作。 “他以一双无视外部世界飞速发展变化的眼睛面对“日常生活”,以谦虚但同时尖锐的目光寻找设计被需要的所在,并将自己精确地安置在他的意图能够被赋予生命的地方。当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在越来越陷入自身窠臼之时,他敏锐地感知到了设计的征候和迹象,并且自觉自主地挑战其中的未知领域。他的设计作品显现出来不落陈规的清新,在这样的态度下,他拓展了设计的视野和范畴,在他所经历之处,崭新的地平线不断被发现和拓展。” 设计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工具,并不是浮夸的表现而是实用的生活化的大众化的。“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式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地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站在所处的历史交集点上,努力不在某一个局部中迷失、失去看到整体的机会,从而抓住它的本质。在我们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着无数设计的可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而创造力的获得,并不是一定要站在时代的前端。如果能够把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在我们的身后,或许也一样隐藏着创造的源泉。也许未来就在前面,但当我们转身,一样会看见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积累了雄厚的资源。只有能够在这两者之间从容穿行,才能够真正具有创造力。“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 设计是自然的,概念的实现,设计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你需要解决某件事情的时候设计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并且是有目的有意义的。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收获着巨大的充实感成就感。有时候我们很费力的去改变很多东

北理工考研复试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理工考研复试班-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理工大学1940年诞生于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在英国QS教育集团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全体师生员工正对标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力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设计专业培养勇于创新,掌握现代产品设计创意和表达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产品设计专业人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专业基础扎实、有一定科学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设计人才。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有较高环境设计整体意识、具备创造性思维和一定实践能力,在室内外空间环境设计中的设计应用人才及设计研究人才。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专业论述题与设计创意。 复试时间地点 设计学: 3月13日:全天9:00——18:30外语口语、综合面试(可带作品集) 3月14日:上午9:10——9:20 英语听力,9:30——11:30专业笔试 复试内容 外语口语听力测试;专业面试 复试材料 ①《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报考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情况登记表》(由考生自行从网上下载); ②准考证; ③身份证(出示原件,提交复印件);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000字精选作文(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亲密相关的联络,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忆了现代设计的开展历程,并且计划方案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络。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假如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方案,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创始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互相联络。 (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习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详细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一应俱全,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开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合适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习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开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开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自己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

设计中的设计摘要

关于设计的概念 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百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这就是设计。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 再设计(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再设计追求回到原点,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设计,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内涵。从无到有自然是一种创造,但将已知的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 我们已经对于周围的事物太过于熟悉,以至于我们已经忘记了那些潜在构成这些事物的和合之因。而再设计,就是让我们用理性而不是经验性的认知去重新分析事物,这时,我们会发现,事物将突然变得陌生,杯子与盘子的区别不再是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陌生的下一阶段,就是经过理性思考后的再设计,挖掘事物本质的设计。 “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以原研哉为代表的一些日本设计师,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自我风格的表现或是个人情绪的张扬,而是从揣摩大众的感受出发——无论是视觉还

是触觉。这样的设计师,是把自己置于一个幕后的位置,用自己谦卑的思考为大众进行日常用品Re-Design,引导大众发现日常生活中可以创新的闪光点。 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 “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基于这样朴素却实用的观点,便有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妇幼医院棉布标识——干净的白色棉布,无论是从色彩还是质感上,都让人有了不同以往的温暖感受。书中的一张照片里,一个刚被洗过的棉布标识晒在阳光下,那温暖的白色竟让我觉得很感动。先将日常的事物陌生化,再重新进行设计——这种贴近生活、以生活的文化积累为素材的创新在这个纷乱的信息时代显然是十分可贵的,也必将有利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提高。 技术 技术驱动社会,与感觉驱动社会。现代技术驱动,将我们很精致的感官品味贬低:咖啡从传统磨制,变成了电咖啡机,最后堕落为冲剂咖啡,这其中的味觉品味相差巨大,然而技术驱动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一段时间里,我们对设计有些误解。其实设计不是制造技术,而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我们的环境是由具体生活着的人构成的,它所走向的前方就是设计和技术共同的未来。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EST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笔记 早在读书的时候,因为工业设计专业的舍友对日本的设计极具崇拜,跟着他逛了多次无印良品,原研哉这个名字更是听了多次,只是一直没有深入了解。工作以来,因为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外观造型类设计,求助舍友推荐几本工业设计的入门级书籍,果不其然,其中就有原研哉的这本《设计中的设计》。 原研哉,日本中生代国际级平面设计大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他的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每一章节都讲述了其所策划的某个展览或是设计主题,从中得到了什么设计理念和思考。其实这本书读起来很快的,但这是必须慢慢品味才能窥其真意。它不具体教授我们怎么做设计,但却通过介绍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细致记录和分析了这些产品设计的背后故事,倒像是一本随笔日记一般,通过娓娓道来的细腻文字,让我们品读到的不仅仅是设计、美学,还有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乃至思想的深刻反思。 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核心问题:什么是设计?果然,设计这个词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但是非要说出个所以然来,我却不知从何说起。好在最后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观看世界的视角与感受世界的方法可能有千万种,只要能够下意识的将这些角度和感受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设计。” “日常”是书中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它是设计的起源也是设计的意义。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在给我们阐释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我们每个人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

“设计”,还可以是我们的生活。这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似乎日本的设计师总是能在较为平常的生活事物中做出一些比较惊艳的小创意。书中在介绍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时,就用了“虚无”这个词,旨在传递给消费者一种“这样就好”的满足感,在朴素和简约中开拓全新的价值和审美。“创意并不是要让人惊异它崭新的形式和素材,而应该让人惊异于它居然来自看似平凡的生活。”往深层次去延伸,也算是中国古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思吧。 说到消费者,书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现在已经是设计界的主流观点,即:设计可以引导消费者的使用行为。比如书中介绍的,坂茂设计的四角形卷筒卫生纸,因为它的横截面是方形的,可以预见,在抽取这卷卫生纸时,因为阻力碰撞的原因,会发出“哒哒”的声音,没有圆形卷纸抽取时的流畅感。但正是这种不太方便的抽取设计,随着声音的刺激,不管在人们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容易容易做到节约纸张,进而引导用户的行为朝着设计师希望的、良性的方向发展。 还有一点针对用户体验的,是说设计应该承载并传递适当的信息量。今天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媒介的进化及其对新闻材料和数据拼命收集的背景下,各种零零碎碎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方方面面,虽然说我们的大脑喜欢处理信息并以信息的感知为乐,但是这种内在的高层次愉悦感并不是靠信息的数量就可以建立的,主要还是看信息质量。 打个比方,从微博、快手、抖音、小红书等很多当下大热的APP 中,我们的大脑被不断更新的信息量轰炸,在各种全新的信息刺激下,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一) 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一直是我很想读的一本书,但读完这本书后,说实话,我不是很明白,也许是对里面的内容理解得不够透彻吧,因此这本书包含的内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设计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设计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顾了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并且策划了“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展览,通过与许多设计师的互动,共同思考设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原研哉师试图建立一种信息建筑的思维方式,让平面设计不仅能作用于人的视觉,而且能够触动人的所有感官,设计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设计师能够以一个动态的眼光,去判断所面临的项目,或许会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开创性的想法,去指导设计的行为,其结果会更好。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很多人和书都在提醒着我们,人应当保持一种纯洁的心境。设计其实也一样,虽然常常不可避免地与商业相关,却不能成为市场利润的奴隶。因为只有这样,设计才能积极地影响社会和人们的生活,设计中的设计才不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因此,设计无处不在,时时刻刻地与我们的生活相互联系。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二)

《设计中的设计》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设计师,因为你设计的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设计是从生活中发现新问题的行为,额环镜是由具体生活的人构成的,它之所以能走向前方,就是因为有技术与设计的存在。设计的应用很广泛,也可以说成包罗万象,它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与大自然;人类息息相关设计师们所说的设计都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从一个很小的细节可以体现一个很完美的设计,当然也离不开设计师的才能。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物质享受更离不开设计。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来源。总的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一个国家的形式不一样、经济、文化都白一样,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也要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陷入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怎么写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怎么写 设计中的设计读书报告怎么写 笔记作者:宁婉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书中通过讲述设计案例,来阐释设计涵义及理念,朴实易懂,能吸引我继续往下读。这本书让我深层次地理解了设计的真正涵义,书中很多设计理念对我们今后的创作很有帮助,正如书名“设计中的设计”,设计并不是单一孤立存在,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要考虑更多的综合性因素。以下是我的读书感想和设计随笔。 1、《设计中的设计》第一章对设计的定义不完整,他只是说设计是通过创造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种定义也可以说是发明或是创作。我认为设计是一种为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具有审美性、功能性、创造性的思维性活动。 2、我认为书中“创造出用着顺手的东西,创造出良好的生活环境,并由此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这句话说的很好,反映了设计的真正用途,和人们内心中对设计的最真实朴素的想法、要求。 3、“设计基本上没有自我表现的动机,其落脚点更侧重于社会。”这是设计和艺术的区别。 4、书中谈到的整合设计是将设计的所有问题都从整体去观望,再去领悟它的本质。无论是从设计的年代历程还是从设计物品的整体艺术形态,都要拥有一个宏观的审视态度。这样我们才会真正的了解设计。 5、疑问:我们研究的藏族设计史,19世纪之前的设计史料,能称之为设计吗?因为在19世纪之前设计这一概念和词语还未出现。 6、视觉传达

7、再设计:在已有的设计基础上进行再次创造和设计,设计出更具有人性化和创造性思维的。捕捉新鲜感进行再设计。让人们对之前很熟悉,用得很习惯的生活日常用品的认识发生改变,建立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多样化。 8、纸管建筑和四角形的纸管卫生纸的设计体现了设计师的节约资源设计理念。 9、保温衣服(多拉链,塞报纸)设计具有人性化,很好地关注设计和人之间的关系。 9、设计所考虑的并不只有主体行为,形象背后的各种环境都要综合性地思考。“青年放咖啡杯”这一例子,说明设计有时候是一种“给予”,结合环境设计,会有偶然性发现,这是环境的给予。 10、CD播放机,外型与“换气扇”相似,这是嫁接的手法,把人们对换气扇的感觉植入到CD播放机,两者结合,吸取换气扇的优点。 11、茶包设计把潜意识领域的种种可能性设计进去木偶牵线茶包,是运用设计迁移的手法,找到之间的相同要素 12、第四章谈到“无中生有”这一设计概念,设计出“有品质的设计”,具有简单而深远的意味。如同中国山水画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一种“无中生有”的心灵体验。 13、这章节中围绕“无印良品”这一设计,谈到的设计理念就是“无”,这里的“无”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这是日本所倡导的简约优雅的设计风格。 14、原研哉认为“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 这是我们俗称的善于发现问题和改善问题。 15、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校长马克斯·比尔认为设计是“外界环境形成”。将设计看做一种与环境有关的思想。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论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路 【摘要】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城市规划在我国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存在到成为对城市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规划理念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成熟。但是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 Abstract 】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he city, and the cit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economic activity. City planning was developed in our country from scratch to existing and then to a guiding role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the city planning concept also became mature and perfect in practice. However, the urban planning reform is a difficult and systematic engineering.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his own viewa of the concepts and ideas of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 Key words 】 urban planning; design concept; design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因此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与设计,即对人活动的区域空间和各区域空间的关系的协调。城市规划也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高品质的城市设计是人们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下,追求更高层次精神文化的物质反映。 1.城市规划新理念分析 (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现如今,城市规划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