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pdf

《心理学》复习范围

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

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

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在个体身上独特的稳定的结合,就构成了个体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唯物主义的心理观(P:23~24)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脑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44)1.

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2.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社会历史制约性

目的性:人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自觉性:人对客观世界是能够认识的

创造性:就心理(意识)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来说,它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而能动性、创造性的特征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1

①人能有目的、有方向地反映客观世界并改造客观世界:人是周围现实的积极活动者,他一旦认识了事物的特性,掌握了社会的经验,就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来改变现实和改变世界。

②人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能把在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并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经过思维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人能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不仅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总之,人的心理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进行的,是积极能动的反映。所以,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的类别(P:48)

1.根据感觉刺激是来自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所进行的分类:外部感觉接受机体外的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和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肌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2.根据刺激能量的性质:电磁能的、机械能的、化学能的和热能的

3.根据临床需要:特殊感觉:视、听、味、嗅和前庭等感觉

体表感觉:触压觉、温觉、冷觉、痛觉

深部感觉:肌肉、肌腱、关节等感觉及深部痛觉和深部压觉

内脏感觉

二、感觉的规律(P:48~52)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规律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感受性:

人脑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阈限: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绝

对感受性:指刚刚能够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

感受阈限:指那种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E与绝对阈限R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

E=1/R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就是指能觉察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的量。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二)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三)感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后像。

(四)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六)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七)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这种现象称为联觉

三、知觉的种类(P:53~56)1.物体知觉:对物的知觉,即对自然界中机

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现象的知觉

(1)空间知觉:对客观世界三维特性的知觉,具体指物体大小、距离、形状和方位等在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对事物发展的延续性、顺序性的知觉,具体表现为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3)运动知觉: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移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2.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对由人的社会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知觉

①对他人的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

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2

②自我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知觉。

③人际知觉: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和彼此作用的知觉

社会知觉效应:

Ⅰ。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在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

导地位。

Ⅱ。晕轮效应,也称光环作用: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

余品质、特征的知觉。“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

Ⅲ。刻板印象,或刻板化,也叫定型化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类人的稳固的看法

Ⅳ。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四、知觉的特性(P:57~59)

(一)知觉的选择性

(二)知觉的整体性

(三)知觉的理解性(意义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大小恒常性

2.形状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四章注意

一、注意概述(P:69~71)

(一)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大基本特性(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的产生:表现为身体和感官微微地朝向注意对象

2.无关动作的停止:当注意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人在注意时,不仅多余动作停止,而且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规律及应用(P:72~77)

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概念: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付出任何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②人的主观原因:需要和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与期待

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概念:是自觉而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2.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依靠间接兴趣的支持抗干扰的能力(1)

采取措施,消除与完成活动任务无关的干扰(2)

培养坚强的意志,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有意后注意

1.有意后注意概念: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三、注意的品质(P:77~81)

注意的范围

1.注意的范围的内涵: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的因素:①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范围因注意对象的特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②活动的性质和任务:活动的任务不同,注意的范围也不同

③个体的知识经验:注意对象越具有内在联系,越为个人经验所熟悉,注意范围就越大

3.研究注意范围的现实意义:

扩大注意范围,可在同样多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注意的稳定性

1.内涵: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它反映

3

的是注意的品质的时间特征。

2.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状态注意方法

注意的分配

1.内涵: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

2.注意分配的条件:①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了相对“自动化”的程度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3.注意分配的意义:注意的分配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从事复杂劳动的必要条件注意的转移

1.注意转移的内涵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心理活动随意性、主动性、灵活性的表现。

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

①先前注意对象的专注度②新注意对象的特点③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第五章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P:82):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

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感觉记忆(P:87~88):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它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

1.感觉记忆的容量

2.感觉记忆的特点:①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保存的时间非常短,如果没受到注意或加工会很快消失

②感觉记忆的信息是鲜明、形象的,未经加工的

③感觉记忆的信息如果受到注意或加工就会进入短时记忆

三、短时记忆的编码、短时记忆的容量(P:88~90):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四、长时记忆(P:92~96):是指信息在大脑中储存时间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编码:语义编码和视觉编码

2.长时记忆信息的储存:双重存储系统、层次网络模型

3.保持量的测量

4.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

①长时记忆提取的形式

再认: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再次出现时,可以识别和确认回忆:指过去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的重新复现,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直接回忆:指不依赖任何中介和线索直接从记忆库中提取有关信息

间接回忆:指通过一系列中介性联想和提示线索才能达到的回忆有

意回忆:指有预定的回忆目的和任务,自觉主动地进行的回忆

无意回忆:指没有明确的回忆目的和意图,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

②影响长时记忆提取的因素:

对信息的组织时间间隔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情绪、兴趣干扰人格差异

五、遗忘的规律、系列位置效应(P:100)

遗忘的规律: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前进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即遗忘较多,随时间的进展,保持量是渐趋稳定地下降,遗忘的速度也缓慢下降,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这也是记忆的遗忘规律。

六、有效的记忆策略(P:104~109):指有效地记忆材料的一般技术或方法,具体讲就是记忆的三个过程中对信息的接受、加工、保持和提取的有效方法

1.复述策略单一复述:指按材料出现的次序,逐

一重复

累积复述:指尽可能按顺序复述所有已出现过的项目部分复述:指当一个项目出现时,在复

述这个项目的同时复述在此之前出现的至少一个项目

4

2.复习策略

①复习的时间安排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计划复习变化复习

②复习的次数安排

③复习的具体方法

(1)尝试回忆法(2)整记与分记相结合

(3)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4)集体复习

(5)联想法(6)谐音法(7)归类法(8)纲要法

第六章思维及问题解决

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一、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种类(P:113~116)1.思维

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并加以概括思维的间接性:指人脑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种类

①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可分为动作、形象和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又称操作思维、实践思维,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所进行的思维抽象思维:也称逻辑

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②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可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经验思维:是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所进行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

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的思维

③根据思维过程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它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在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的情况下,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方式

分析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则,通过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与结论的思维④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是指人们将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思考和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⑤根据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又称再造性思维,是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或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和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

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23~127)

(一)动机和情绪: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

(二)知识经验

(三)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四)定势:又叫心向,是个体在先前心理活动中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五)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他功能

(六)个性特征

三、想象的概述(P:127~128)

1.内涵: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功能: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代替功能

四、想象的种类(P:129~132):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分为无意和有意想象

5

1.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中典型和极端的情况)

2.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进行的想象。

①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②创造想象:是在开创性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社会实践要求与人的创造性需要

知识经验与表象的储备思维的积极活动

原型启发灵感的作用

③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七章意志

一、意志的特点(P:134~135)1、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表现

2、意志通过行动表达

3、意志能调控行动

4、意志的自由程度具有相对性

二、动机的冲突(P:136)

1、接近——接近型冲突: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具有吸引力,但却只能选择其中一种目标,像这种不得不择其一而放弃其他的矛盾心理状态,被称为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

2、回避——回避型冲突:当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却又必须接受其中一种才能回避其他的目标时,就产生回避——回避型冲突,也称双避冲突。

3、接近——回避型冲突:有时,一个人可能对同一目标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想要实现它,并且为实现它而努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实现它,并且竭力回避它,像这种对同一目标兼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被称为接近——回避型冲突,也称趋避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由此引起的动机冲突叫做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三、失控后的应对(P:144~145)

1、合理认知

2、改善情境

3、总结经验

4、调节抱负水平

5、寻求帮助

四、意志品质的含义(P:1146~147)

意志行动在不同的人的身上表现有所不同,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就是意志品质。

表现:

(1)自觉性:指一个人的意志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有的清晰明确的行动目的,有的完善合理的实现途径和方法,其行动不是一时的冲动和偶然举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果断性:果断性是一种明辨是非、能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决定,并且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去执行这些决定的品质。

(3)自制力:指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包括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动和语言等。

(4)坚韧性:指一个人在执行决定时,以充沛的精力和顽强的毅力,百折不饶地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底的品质。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内涵(P:151~154)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并且总是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应。

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6

1.情绪出现早,并且更多是与人的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情感出现晚,更多是与社会性需

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体验

2.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它往往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一旦情境改变,就会很快消失;情感

即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更多是内心的体验,比较深沉和内隐,很少有冲动性情绪与情感的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绪的变化又往往受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所制约

二、情绪与情感的类别(P:155~158)

情绪的种类:1.快乐: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境而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情绪状态的种类:1.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3.应激:是指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三、情绪表现

(P:158~161):也称表情,指情绪在有机体身上的外显行为。

(一)情绪表现的先天遗传性

(二)情绪表现的社会制约性

(三)言语表情和非言语表情

四、生活压力与情绪(P:168~170)

(一)生活压力与情绪的关

系(二)身体健康与情绪

第九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一、需要概述(P:178~179)

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需

要的种类:1.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

2.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

劳动需要交往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179~181)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先后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对于食物、水分、氧气、性、排泄和休息等的需要

2.安全需要:对于稳定、安全、秩序、受保护的需要,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等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如需要朋友、爱人或孩子,渴望在团体中与同事间有深厚的关系等

4.尊重的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尊重(自尊)和要求别人对自己的承认

5.认知与审美需要:

6.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动机的功能(P:184~185)

(一)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二)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

(三)维持和调整功能

四、动机的种类(P:187~188)1.根据动机的

起源: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7

2.根据动机的内容:高尚的动机和卑劣的动机

3.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时间: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短暂的、具体的动机

4.根据动机对活动的驱动作用: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

5.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外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五、几种

常见的动机(P:193~197):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

第十章性格

一、性格的内涵(P:204~205)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

特征。(性格是个性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直接影响着气质、能力的表现特点和发展方向)

二、性格的外部表现(P:205~206)

(一)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

(二)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

(三)性格在外貌上的表现

三、性格的结构与特征(P:206~209)

(一)性格的结构

1.性格的态度特征:对待社会、集体、他人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待劳动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待自己态度

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理智特征:在感知方面有被动感知型、主动观察型、详细罗列型和概括型

在想象方面有幻想型和现实型,主动想象型和被动想象型

在思维方面有独立思考型和盲目模仿型,灵活型与刻板型,创造型和保守型

3.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一个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

4.性格的意志特征:行为目标方面的性格特征对行为自觉

控制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在紧急或困难条件下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在经常和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二)性格结构的特征:

1.性格结构具有完整性和矛盾性

2.性格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性格的稳定性指的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所持有的恒常的态度倾向)

3.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4.性格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的特征

四、性格的形成(P:218~221)

(一)遗传的作用(二)家庭的作用(三)学校教育的作用(四)社会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五)社会实践活动对性格的作用(六)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五、性格的培养与塑造(P:221~222)

(一)重视早期性格习惯培养(二)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三)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四)鼓励学生的自我教育

第十一章气质

一、气质的内涵(P:223):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二、气质与性格(P:225~226)

(一)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1)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神经系统的基本特性;性格则更多地受生活环境的制约,是在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是先天和后天的“合金”。

(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性格则有积极的性格特征和消极的性格特征。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而性格具有社会性,反映的是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好坏善恶之分。

(3)气质表现的范围较窄,它局限于神经活动的强度、速度、平衡性、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

8

方面;而性格的表现范围较广,人心理活动的较稳定的特点几乎都与性格有关。

(4)气质和性格都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特点,气质的变化慢,不容易改变;但性格的可塑性相对较大,改变要容易一些。

(二)气质和性格的联系(1)气质可以影响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3)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同一气质类型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三、四种气质类型的特征(P:230~232)

胆汁质:胆汁质的人,在情感方面,无论是高兴还是愤怒,体验都非常强烈,反应迅速,情感明显外露,言辞强烈,动作有力而意识控制水平较低。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但有粗枝大叶的倾向。工作行为上有活力,但不太注意方式,易急躁。概括地说,胆汁质的人是与急躁、直率、热情、易冲动、精力旺盛、反应迅速为特征。整个心理过程带有突发性和外向性的特点。

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情绪易表露也易变化,体验较强。活泼、语言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注意与兴趣易与变化,善于交际,易适应变化的环境,但有时轻率。概括起来,多血质的人以活泼好动、行动敏捷、善于交际、灵活多变为特征

粘液质:粘液质的人,情绪兴奋性不强,心理比较平稳,变化缓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喜欢沉思,注意稳定而转移困难,对问题思考较细致、较慢,对习惯的事物常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和毅力,不易适应新环境。概括的说,粘液质的人以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反应迟缓、善于忍耐为特征,具有内倾性。

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情绪体验深刻,有高度敏感性,很少表露自己的感情,对生活中的波折容易产生抑郁的情感,并持续较长时间。很少表现自己,不喜欢与人交往,有孤独感。概括起来,抑郁质的人以感情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动作迟缓、行为孤僻为特征。

四、气质的应用(P:236~240)

(一)正确认识和评价气质的应用

1.气质不能决定人的价值观,不能决定人的个性倾向性的性质,它仅使个性带有一定的动力色彩。

2.气质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具有优点和缺点。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特点和效率,但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

(二)气质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1.个人的气质特点应适应职业的需要

2.在选拔人才和安排工作时,要考虑个人的气质特点

(三)气质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1.发挥气质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培养良好的品质

2.对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3.根据学生的不同气质特征,进行知识、技能的教育

4.要注意和预防一些极端气质类型学生的病态倾向

5.教育学生完善自己的气质

第十二章智力

一、智力的概念(P:242):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完成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智力测量的类别(P:253~256)

(一)一般智力测验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认知活动中最一般的、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

1.斯坦福-比奈量表:智商(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

100 2.韦氏量表

(二)特殊智力测验

(三)创造力测验

三、正确对待智力测验(P:256)

9

首先,应从正规渠道接受标准的智力测验。

其次,智商只有参考价值,它与学习成绩的相关很有限,也难以预测未来成就,而且智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

四、智力的发展与培养(P:256~267)

智力的发展:

1.智力发展的一般概况

2.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①智力水平高低及表现早晚的差异

②智力类型的差异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对智力的交互作用

2.个体的心理需要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内因

智力的培养:

1.创设合适的环境

2.进行科学的教育:①珍视和正确对待早期教育

②充分发挥学习教育的积极作用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树

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尊重和合理利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倡导合作学习

3.通过元认知训练培养智力

4.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创

造力的意义:

(1)培养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要求(2)培

养创造力是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3)培

养创造力是为学生负责的体现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1)创设自由、民

主、宽松的环境

(2)进行创造性教学

(3)进行实用创新技法的训练: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特征点列举法、头脑风暴法

1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