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之谜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之谜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之谜

宋红卫马雪妮

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外貌精妙无双,才能应有尽有;不仅家教甚好,而且十分勤劳。可这样一个完美的媳妇却偏偏得不到婆婆的欢心,最终落得一个“遣去慎莫留”的结局。至于其被休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笔者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被休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外貌精妙无双,才能应有尽有;不仅家教甚好,而且十分勤劳。可这样一个完美的媳妇却偏偏得不到婆婆的欢心,最终落得一个“遣去慎莫留”的结局。而被休的原因,竟然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导致婆婆“久怀愤”。这个理由实在让人无法理解,于是引发了种种猜测:

有人说刘兰芝是因为没有生孩子被休的;有人说刘兰芝个性太强,不讨婆婆喜欢;也有人说焦母因为长期守寡,有恋子情结,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让他无法忍受;甚至还有人说刘兰芝被休是太守的阴谋,因为焦仲卿美满的婚姻让他嫉妒。

各种揣测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凭空想像,毫无根据。其中人们最相信的原因就是刘兰芝因没有生育。理由是诗中写刘兰芝被休回家时,只与丈夫、婆婆和小姑告别,如果有儿女,定然不会不写。

的确,在汉代的《大戴礼记·本命》中是有“七去”的说法,“无子”也是休妻的一个理由,但此时这仅仅只是一种学术观点,并非法律规定。至于后来“七去”演变成“七出”,成为法规,那已是唐代的事。就算无子可以休妻,但也并不是非休不可的。宋代的李清照18岁嫁给赵明诚,直到她46岁赵明诚病死,也没有为赵家生过一男半女,可赵家并没有因此休了李清照。为了延续香火,赵明诚也曾纳妾,只可惜妾也未生育。妻子不育,丈夫纳妾,这在封建社会是司空见惯的。刘兰芝没有生孩子,焦母完全可以为儿子纳一房小妾,为什么一定要把刘兰芝休了呢?可见无子说还是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但还是有很多人坚信,刘兰芝就是因无子被休的,另一个理由就是现实版的《孔雀东南飞》——陆游与唐婉的故事。据说陆游在《剑南诗稿》就说过,唐婉就是因为无子,被母亲休了的。既然当事人自己都如此说,那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然而,笔者认为,真相并非如此。 1143年,19岁的陆游第二次到临安应试,但终因学业不精(据于北山《陆游年谱》记载,他是因数没有名师指点,又缺少可以互相交流的人,导致对经义理解不深),再次落第。次年夏秋之交与表妹唐婉喜结连理,两人“伉俪相得”,初婚的甜蜜冲谈了考场失意的烦忧,两人忘情于秋日的美景之中,采来菊花做成枕囊,写了菊花诗互相唱和。这段美好的时光陆游一辈子都不曾忘却,在他63时还写了《余年二十时尝作菊枕诗,颇传于人,今秋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二首:“采得黄花做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少日曾题菊枕诗,蠹编残稿锁蛛丝。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乐极容易生悲。就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唐婉被休了。据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记载:“放翁少时,二亲教督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数遣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尽管陆游“未忍与之绝,则为之另置别馆,时时往焉”(南宋·周密《齐东野语》),但还是在1147年春被母亲察觉,从此与唐氏劳燕分飞。

结婚仅一年,唐婉就被休。如果说唐婉被休是因为无子,实在有点勉强了,因为结婚一年没有生育并不能确定以后就不生育。而从刘克庄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把功名前程看得高于一切的封建家庭,绝不会允许一个把儿子带入“歧途”的媳妇的存在。而唐婉的到来,却偏偏使陆游沉迷于儿女私情,“惰于学”,这才惹恼了公婆,招致被休。这又让人想起《红楼梦》中那个在贾政心中“于国于家无望”的宝玉,整个大观园没有人不知道他与黛玉两情相悦,可最后成为他妻子的偏偏是宝钗,就是因为宝姐姐懂得“经济仕途”的重要性,而林妹妹不懂。可惜唐小姐不懂,我们这位“精妙世无双”的刘小姐只怕也不懂,她们双双被休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陆游为什么说唐婉是因为无子被休的呢?原来此说的依据是《剑南诗稿》(卷十四)中的一首诗《夏夜舟中闻水鸟声甚哀,若曰姑恶,感而作诗》:

女生藏深闺,未省窥墙藩。上车移所天,父母为它门。妾身虽甚愚,亦知君姑尊。下床头鸡鸣,梳髻著襦裙。堂上奉洒扫,厨中具盘飧。青青摘葵苋,恨不美熊蹯。姑色少不怡,衣袂湿泪痕。所冀妾生男,庶几姑弄孙。此志竟蹉跎,薄命来谗言。放弃不敢怨,所悲孤大恩。古路傍陂泽,微雨鬼火昏。君听姑恶声,无乃谴妇魂。

诗中描写了一位与刘兰芝经历及其相似的弃妇,有人就认为她就是唐婉。但诗歌毕竟是艺术作品,女主公是不是唐婉尚不一定;就算是纪实之作,这也只是陆游的一面之词。试想,唐婉被休,陆游当然对母亲一肚子气,把责任全部推给她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者,这的确只是一首诗,为了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也是必须的,这自然也不能说这位弃妇的坏话了。何况导致唐婉被休,陆游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诗人更不好意思说了。

综上所述,唐婉被休绝非仅仅因为无子,由此反观刘兰芝被休的原因,无子说也没有充分的理由。

其实,在汉代女子被休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而被休的理由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很多都是匪夷所思的。

王吉为了求学来到长安,东家邻居的一棵大枣树的枝杈伸到他的院中,他的妻子从树上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了。后来王吉知道了枣子的来历,认为妻子手脚不干净,就把她休了。(《汉书·王吉传》)

班超出使西域后,为了巩固东汉在西域的势力,建议联合乌孙,进攻龟兹。汉章帝于是就派李邑出使乌孙,可李邑来到西域,正碰上龟兹攻打疏勒,心中畏惧,不敢向前,反而向皇帝诬告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班超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想:既然你说我留在西域是为了家庭之乐,我要是休了妻子,就安不上这个罪名了。于是就狠心地将妻子休掉了。(《后汉书·班超传》)。

鲍永的妻子有一天在他后母面前骂狗,鲍永认为妻子不稳重,在婆婆面前喧嚷是不懂礼节,不知孝道,也把妻子抛弃了。(《后汉书·鲍永传》)

王吉休妻是因为他认为妻子手脚不干净,怕影响自己的声誉;班超休妻是因为别人说他沉溺于温柔乡中,无心顾国;而鲍永休妻竟然是因为妻子在婆婆面前轰狗的声音高了一些。在这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中,让我们清楚地看,在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只要有碍夫家的利益,就可休之。即使女子毫无过错,只要婆家不喜欢,就可休。

我们再来看看《孔雀东南飞》,在诗的序言中说“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于是作诗以记之。“时人”之所伤者,自然是这段美满的爱情被毁灭,两个鲜活的生命被摧折。既然“伤”,当然会揭示这一悲剧产生的原因,全诗1765个字,有足够的篇幅交待所有原因,却只字不提无子的事,反而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刻画婆婆专横暴躁、独断专行。这一方面是揭示悲剧根源的需要,同时也可以证明无子说的无据。如果确因无子要休刘兰芝,在焦仲卿向母亲求情时,焦母大可堂而皇之地说明,完全没有必要用“东家贤女”来糊弄他。而在后来焦仲卿流露出寻死的念头,焦母劝他时,才道出了她内心的真实想法:“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可见在她心中,儿子的前途,比这个女人的幸福不知重要多少。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在这个特殊的家庭,焦仲卿是家中唯一的希望。而刘兰芝又做了什么呢?焦仲卿在庐江府当差,每五天就有一次“沐休”(沐浴和休息之意),可刘兰芝却觉得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总在抱怨自己独守空房,“相见常日稀”。面对娇妻的埋怨,每次回家焦仲卿自然更是依依不舍了。说不定,刘兰芝稍有头疼脑热,焦仲卿也会丢开公务,立刻飞奔回家。当他得知刘兰芝要改嫁时,不就立即“因求假暂归”吗?这些事,焦母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少了不要劝告儿子,警告媳妇,可这小两口觉得“共事二三年,始尔

末为久”,甜蜜的爱情早已让他们忘却了一切,焦母的话他们如何听得进去呢?看到儿子不思进取,焦母自然要把责任归咎于刘兰芝,认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无礼节”就是不听她的话,“自专由”自然是耽于儿女私情,影响她儿子的前程了。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焦仲卿,《孔雀东南飞》中一个性格鲜明、内涵丰富、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庐江小吏,与刘兰芝一同殉情而死。下面是给大家的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焦仲卿的人物形象分析 仲卿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自己和兰芝的幸福生活,面对封建宗法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制度的迫害,一直在勇敢地、一步一步地反抗着。只因为他是一个从小就知书达礼、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成年后又在仕途上进取的封建士子,也因为他还是一个寡母家长哺育大的儿子,他的这种身份和经历,使他的反抗形式与刘兰芝不同罢了。 在故事的开始,他从郡府还家小住。当兰芝向他述说婆媳二人矛盾的缘由及自己遭婆母逼迫的悲苦,并要他为俩人的婚姻爱情做出选择时,我们看到,仲卿并没有像一般懦弱的男子那样,在婆媳矛盾冲突中,采取沉默不作为、或是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的和事佬方式,而是毫不犹豫地为保护兰芝、为维护俩人的婚姻爱情前去劝谏母亲、阻止母亲对兰芝的伤害。他对母亲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段话,他用心理智,方式得体。他先说明自己并不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而只是一个贫寒的士子,能够娶到刘兰芝这样美丽贤惠、勤劳持家的妻子已是侥幸了;然后又讲他和兰芝情投意合,感情深厚,要一生相伴相随;最后竟反守为攻,指责母亲为什么在兰芝品行无偏斜的情况下,刻薄地对待她?这是多么明确的态度,多么

鲜明的情感倾向,又是对专制家长多么有理有节有力的反抗方式?接下去,当焦母粗暴严厉地拒绝他的要求,并用为他再娶美女的条件进行怀柔时,焦仲卿非但没有在焦母的威吓利诱下退缩,反而更进一步抗争到:“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焦仲卿以终身不娶反抗母亲的家长专制,在封建礼教控制下的社会是不“尊亲事孝”的行为,是让自己背上了有违人伦道德的罪名的,也是他在血亲关系中,以个体形式反抗焦母这个专制家长最强有力的手段。这难道不是最直接的,也是极有勇气的反抗吗?我们不能要求生活在东汉末年、读的是“四书”“五经”的焦仲卿,为了维护他和刘兰芝的婚姻爱情,能够采取去诉诸法律的方式,抑或带着兰芝脱离母亲去独立生活。焦仲卿在反抗封建家长破坏他的婚姻爱情时,以个体的、和平理性的方式所能够做的,也只能是直言劝谏、据理力争,直至以终身不娶反击。 当专制、冷漠的焦母失去理智,一意孤行时,焦仲卿转而希望通过暂时的妥协淡化婆媳二人的矛盾:他劝慰兰芝暂且回娘家住一段儿时间,目的是通过分离消除焦母对兰芝的敌视,在没有矛盾冲突的时间延续中使焦母回心转意。焦仲卿的妥协,不是软弱和怯懦,而是为守护俩人婚姻爱情所采取的、既主动又理智现实的行动。 但仲卿、兰芝二人的爱情,不只受到焦母这个专制家长的摧残,继而还受到了同样是专制家长的刘兰芝哥哥的破坏。焦仲卿决没有料到的是,兰芝回到娘家后,专制粗暴的兰芝哥哥不给他们守护爱情的时间,兰芝被逼再嫁。这是他和兰芝都无力控制的事变。他因自己种种努力最终都失败了而绝望,决意一死。在作品中,我们看到,是焦

高中语文 2.6《孔雀东南飞》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2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 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有序文:“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其中,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之死,表面上看来,是由于凶悍的焦母和势利的刘兄逼迫的结果。事实上,焦母、刘兄同样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因为焦母、刘兄的本意,并不想害死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妹妹。这从刘、焦死后,“两家求合葬”这样后悔不及的举动可以看出。——尽管这是他们对刘兰芝、焦仲卿生死不渝爱情的晚到的认可与祝福。他们主观上的出发点虽有利己的打算,但也有把维护自己亲人的终身幸福与自己的利益统一起来的愿望。焦母刘兄是要在自己与焦仲卿、刘兰芝的利益之间找到一块平衡的绿地而共处。然而,他们没有成功。这里,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刘兰芝、焦仲卿毕竟是直接通过他们的手被害死了。焦母、刘兄同时又成了封礼教的帮凶。这种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力量,正是当时封建制度罪恶本质的必然反映。刘焦之死在当时有必然性。因为他们面临的抉择只有两种可能:或者向焦母刘兄屈服,违背自己的爱情誓约;或者以一死来维护两人的爱情誓约。刘、焦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造反第三个可能。因为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而是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刘、焦之死,固然有外来的压力,但也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原因就是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遭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没有。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他们的认识不能不受时代的局限。刘兰芝、焦母刘兄则以为坚守这些封建教条才能真正维护自己和亲人的幸福。显然,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焦母、刘兄是强者,而刘兰芝、焦仲卿注定是被吞食的弱者。他们并不是处于打倒孔字店的五四时期,而是处于中国地主阶级还有着远大前途,封建制度正处上升时期的东汉末年。刘兰芝、焦仲卿的抗争只是一种自身合理的人性要求同违背这些要求的封建礼教之间的一种不自觉而且没有出路的冲突。因此,他们的死,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能实现的产物。他们的死,是对封建礼教罪恶本质的控诉。思想上的局限,并不能转移或否定实践意义上的客观作用。刘兰芝、焦仲卿不愧是封建礼教的早期叛逆者,因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地屈从。死与屈从,都是封建礼教对他俩的毁灭。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毁灭。如果他们屈从了,那么虽然他俩的肉体还活着,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爱情理想却不复存在了。而死,却表现了他俩为坚持爱情理想而作的抗争,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赢得后世人民对他俩的同情与尊敬,成为后代粉碎封建枷锁的精神鼓舞。所以,刘、焦之死,已冲破个别人、个别家庭的狭小范围而具有了重大的典型意义,揭出了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孔雀东南飞》的重大思想价值在于: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就形象地用刘兰芝、焦仲卿两人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孔雀东南飞》结构完整、紧凑、细密。其情节的组织,采取双线交替推进的方式。其中,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夫焦母刘兄之间展开。这是一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仲卿求母一段,是第一次冲突,刻画了焦母的专横和仲卿的软弱。兰芝辞婆一段,是第二次冲突,反映了焦母的无情和兰芝的斗争。兰芝拒婚,是第三次冲突,在兰芝与其兄之间展开,突出了兰芝宝贵不能淫的坚贞品格及其兄的卑鄙。仲卿别母一段,写出了阿母的顽固与仲卿的守约。这四次冲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至双双殉情。特别是主角兰芝,她的坚决抗争,影响与决定了仲卿的态度与斗争。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孔雀东南飞》刘兰芝形象赏析 摘要:《孔雀东南飞》的女主人公刘兰芝是一位有着传统美德的女性。她慎于言辞,端庄安闲,动静有度,执事勤苦,符合汉代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要求。她不但有着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同时也具备无可挑剔的内在美。在她的身上闪烁着现代女性意识:自尊、自强、清醒、刚毅⋯⋯,但是这一切不但没有给她带来好处,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刘兰芝中国古代妇女道德 为什么一个体现封建妇女道德规范的妇女长期以来甚至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引喜爱呢?为什么从刘兰芝遵循“三从四德”的道德实践中,人们仍能感受到什么是善良、坚忍呢?很显然,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封建妇女道德的丰富复杂的内涵。本文试从道德层面作粗浅分析,以期更全面发掘这一形象及作品的典型意义。 一、刘兰芝的道德风范 刘兰芝善良坚忍,勤于纺织,工于剪裁,也确实体现了劳动妇女的特点和品德。从妇女道德来看刘兰芝,在日常生活中,她不失为一位合乎汉代“三从四德”规范的淑女、贤妻和孝顺的儿媳。 1.1刘兰芝的言行举止 (1)其言:作品《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求遣之辞,义正言婉;拜别之辞,贬己自责;密誓之辞,情真义重;谢媒之辞,颇有分寸。皆有规短可寻而不容越,皆能依对象处境的不同而有别,合乎“四德”要求。所谓“择词而说,不遂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受母钱币多,不堪母驱使。”是不忘长辈之善不言人过的措词。“本自无教训”“生小出野里”是严于责己,示卑弱以让人。“儿实无罪过”,仅此一句,回复亲娘的责备追问,吞下了多少委屈和苦衷。是“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的突出体现。 (2)其容:汉代对妇容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不必颜色鲜丽”;“沐浴以时,身不含垢”。从焦母对刘兰芝的指责和对“东家贤女”外儿的夸张看,大概刘兰芝平日忙于家务纺织之事而不遑打扮,这在焦母这个以儿子为“贵家子”的俗气之人看来,似乎有失体面,但刘兰芝所为,未失妇容。一旦被遣,依汉礼仪应着嫁时之装以“大归”时,她“事事四五通”严妆而出,令人有“精妙世无双”之叹。“细步”处,俨然大家风范。临别前对房中什物的捡点交待,可证平日操持的稳重和临乱不苟;拜别焦家的礼节和言行,足见其虽内心痛苦而容止安详。即使投身清池,也不忘脱履于岸,既可表明心迹,又可免无谓的牵连。真可谓“清闲宁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 1.2刘兰芝的家庭人际关系

《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整理解析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知识点整理 需背诵部分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 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 (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异义 1.可怜 ..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 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君区区 ..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今 义:书信,信件。) 6.处分 ..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 ..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育教学案例及解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案例及解析

————————————————————————————————作者:————————————————————————————————日期: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案例及解析 教学目标: 1. 了解“乐府”知识,认识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 2.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之间的爱情悲剧,把握刘兰芝性格特点。 3.进一步认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摧残,以及刘、焦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布置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对本文情节形成整体了解;尽量结合作品时代背景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全诗,疏通课文词句,扫除文字障碍。了解“乐府”知识。 一、导入 欣赏歌手屠洪刚的《孔雀东南飞》。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题解及文学常识简介 1.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 句,1785 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幻灯片) 2.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3. 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也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4.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乐府”可以有如下理解:①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兼管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的歌辞,以后就把这些乐章歌辞称为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幻灯片)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刘兰芝的女性形象分析 发表时间:2009-03-25T09:22:20.340Z 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朱道远[导读] 实而发于吟咏的悲歌。《孔雀东南飞》内容丰富、深刻, 技巧娴熟, 是我国产生于民间的叙事诗的最伟大的作品, 也代表着汉乐府的叙事诗的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 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 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它通过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婚姻悲剧,以血的事实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寄托了青年一代对幸福婚姻的热烈向往。 诗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刘兰芝。她是汉乐府诗中、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独特的、有典型意义的、颇为杰出的女性人物形象。诗中的情节主要围绕她而展开和发展。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现了她的形象。刘兰芝是汉代末年庐江郡的一个小家碧玉,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是一个家教严谨, 多才多艺而又知书达礼的闺阁少女。她年轻而美丽。诗中写她十七岁嫁给焦仲卿,“共事二三年”,到被迫离开焦家,才只有二十岁左右,正是女人最为美好的年华。对她的美丽,作者特意在她被遣归娘家、临行前辞别焦母那天早上的精心打扮中用很简练明丽、生动传神的笔墨表现出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丸素,耳著明月裆。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作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着意描写她的精心打扮和美丽,意味深长。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好,作者对她的喜爱和同情,更显示了刘兰芝的自尊和坚强,同时也不无对她惋惜和暗含对焦母的谴责之意。刘兰芝还很善良重情。她不但把嫁妆给焦仲卿“留待作遣施??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而且,虽然婆婆一再刁难她,狠心迫使儿子休弃她,可她辞别婆婆时却“念母劳家里”;与小姑结下了深厚的情义,满含眼泪对她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而且她的勤劳能干,谦恭达礼,在诗中也有具体的表现。她“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刘兰芝这样一个美丽勤劳、聪明贤惠,无可挑剔的媳妇,无过而遭遣,回到娘家,又受到兄长逼婚,为了捍卫纯洁的爱情,刘兰芝毅然决然地“举身赴清池”。无一声哀叹,无一滴眼泪,无一步徘徊,使兰芝的形象更加丰满鲜明。兰芝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刁蛮的焦母,自请遣归。在离开焦家之前,她承受着被驱遣的强大的心理压力,从容镇静,严妆巧梳,面对焦母不卑不亢,坚韧刚强,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以温婉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反抗。面对兄长的威逼,自允婚事,顺应其兄,委曲求全。兰芝以三个看似反常的行为,表现了不可侮的人格尊严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也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她与焦仲卿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叹惋。如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这是许多女子都渴求的丈夫人选。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一心只盼破镜能重圆。于是,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在“断”字前加一个“自”,“自”是立即、立刻的意思,表明她几乎不容思考、不须商量,立马拒绝,可见她的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情怀。又如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华丽、描写细致,以静为主,以动为辅,以渲染府君迎亲人数之众多、彩礼之丰厚、场面之宏大。可刘兰芝蔑视封建礼教,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另一方面反衬出焦母遣返儿媳的荒诞。最后新婚之夜的“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悲壮举动让太守一家枉花无数钱财,空欢喜一场,可谓叛经背道,罪不可赦,更反映出刘兰芝为爱殉身、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良好品德。如果说貌美与德馨的浑然一休,为兰芝这一形象奠定了其美的共性,使之具有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基本要素—美丽,善良,能干,那么,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著于爱情却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如烟花绽放于长空,却叫人难忘其光辉之璀璨。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却却无端遭受暴虐的专制魔王焦母强加于她的“无礼节,举动自专由”的责难,被认为这是“不顺父母”,冒犯了封建家长的权威和尊严,决意驱遣。对此,连仲卿也深抱不平地说:“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兰芝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好妇”,却不容于婆母,焦母硬逼着儿子休妻。诗中通过仲卿之口说出:“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是蛮横暴虐的焦母拆散了仲卿和兰芝的如意婚姻。仲卿被逼无奈,只得把兰芝暂送娘家,再做后计,并结下了“不别离”“不相负”的誓言。不料,兰芝回娘家后,又为其兄所不容,有县令为儿子来求婚,兰兄性情暴烈,并贪财慕势,全不顾兰芝的意志,强迫兰芝出嫁。但兰芝拒不屈从,她在与仲卿见完最后一面,双方并立下“黄泉下相见”的誓言。她在新婚之夜毅然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后也殉情自缢。是封建宗法势力的邪恶人物兰兄和封建家长制的邪恶人物焦母把兰芝、仲卿逼上了绝路。《孔雀东南飞》这凄婉的爱情悲剧真实反映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对善良男女、特别是对青年男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奴役与迫害,正如兰芝生前所说:“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道出造成他们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同时也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妻的反抗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追求婚姻自主、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发于吟咏的悲歌。

孔雀东南飞 翻译、解析

孔雀东南飞/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两汉:佚名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孔雀东南飞》课文简析

《孔雀东南飞》课文简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诗前的小序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简要的介绍。全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大部分用的是托物起兴的方法。孔雀向东南飞去,因为顾念配偶,飞不多远就徘徊不前。由此引出焦仲卿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给全诗定下了基调,造成哀愁缠绵的气氛,又能自然引起下文。第二大部分写兰芝的被遣。刘兰芳是全篇的主要人物,所以写她的自述。自述主要写两个问题:一是自我介绍成长经过,二是嫁到焦家后“心中常悲苦”。紧接着的三段,作者写了本诗的另外两个人物:兰芝的丈夫和婆婆。他们的性格和对兰芝的态度,通过对话得到体现。从两次对话来看,焦母显然是个专横跋扈而又顽固的人物,她从来也没有念及兰芝的辛劳;焦仲卿对母亲的专横虽明确地表示了不满,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他还是退让了。 从焦仲卿一方来看,迫于母亲的淫威,他只好让兰芝先暂时离开焦家,“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从兰芝一方来看,她头脑很清醒,认为自己“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在这种情况下“仍更被驱遣”,还谈什么“复来还”呢?她知道自己要永远离去了。严妆告别一节,是兰芝刚强性格的继续发展,在专横无理的婆婆面前,她不愿显示出一副蓬首乞怜的面貌;对焦仲卿来说,自然有加深加固感情的作用;更重要的

是以此反衬婆婆驱遣兰芝不仅是蛮横无理的作法,而且是极其愚蠢的决定──这么一位勤劳能干而又美丽非凡的媳妇,她却要赶出家门,实在令人痛恨! 第三大部分写兰芝回家不久即被太守、阿兄逼嫁。从情节发展来看,求婚和逼嫁是必然的,一个无比能干而又美丽的非凡女子,即使已婚,也不会降低她的身价,何况在汉代对于女子的婚否再嫁并不讲究。但是作者的意图显然不只是这样。他写求婚逼婚之多之急,写求婚逼婚的门弟以及婚事准备的盛况,充分体现了兰芝存在的价值,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从而反衬出焦母的无知愚昧,实则也抨击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坑害。 第四大部分写兰芝与焦仲卿为封建势力所逼,相继自杀,以死殉情。这一部分是全诗情节发展的高潮。一对情深意厚的恩爱夫妇,终于分别跳水上吊,实现了他们的誓言,以宝贵的生命向封建势力、封建礼教作了震撼人心的抗争。就兰芝来说,是她刚烈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就仲卿来讲,也是他钟情的品性、叛逆的性格发展的最后结局。 第五部分以象征的手法描绘他俩合葬和化鸟的景况。他们生前被逼分离,死后的墓地松柏和梧桐枝叶相互覆盖交通,又化作鸳鸯双飞,相向而鸣,情意缠绵,何其美好。同他们生前的斗争令人感动至深一样,死后墓地上的这种情景,也动人心扉,致使“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诗人将故事升华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孔雀东南飞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成为转承民族灵魂的载体。乐府诗歌,千般怜爱,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为乐府诗的一个爱情悲剧,家里行间流露出当时社会的一种真实写照。其中,文中人物形象也各具特色,构成了本文的重要部分。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 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

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

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现在,大概不会有人怀疑《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夫妻的忠贞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是值得细致分析的。 长诗一开始,便是焦仲卿妻对丈夫的一段苦诉文字,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不是她实际说了什么,而是她说这些时的感情的情绪。“十二能织素,……及时相遣归。”我们从焦仲卿妻的这段话中听到的是什么呢,听到的是爱情吗?不是!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怨诉,在这怨诉里压抑着的是内心深处的愤懑。这种怨诉,这种愤懑是一个对自我的价值有明确意识的女子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的必然心理反应。我们还能够感到,这种怨诉、这种愤懑,绝不仅仅是对其婆母的,同时也是对其丈夫的,至少,她感到丈夫并没有对她有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因这感情而维护她应得的公正的待遇。只有在这种心情下,只有在这种委曲的感受中,她才不得不向她的丈夫表白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在她不得不表白自己的价值时,她表白的不是自己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爱情,因为在社会上和在她自己的观念中,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基础,她不能仅仅以爱情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申辩。在这种申诉中,我们分明感到,刘兰芝与其丈夫之间,是没有强烈的爱情关系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夫妻生活。读者只要再读一读焦仲卿妻的这一段苦诉的文字,便会

感到,不但她没有从丈夫身上感到对自己的爱,她自己的这段话也是冷冷的,没有流露出对丈夫的爱的感情。这绝不说明她的无情无义,而是因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她对自己的表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焦仲卿。“阿母谓府吏:’何乃大区区!……再拜还入户。’”这这里,我们知道,焦仲卿为维持与刘兰芝的婚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企图用终身不娶遏止母亲,但他的努力也仅止于此!当母亲槌床大怒,指责其公然在母、妻之间偏袒妻子的时候,他便无计可施了。在这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到底站在哪一边,而在于他自己到底认为谁是谁非。当他明知其妻无辜而其母无理的情况下,他却没有表现出稍微坚决的态度维护妻子的利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封建礼法的束缚,但即使这种束缚也说明焦仲卿对其妻的爱情没有强烈到地平线之上。爱情与一般的同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使其可以失去理智而狂热地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上,恰恰正是这种激情的形式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特别是在爱情的愿望实际受阻的情况下。对焦仲卿,她的妻子是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爱情的,这不仅仅因为她对母亲的态度,而在于他的软骨病,在于他的对任何强者的那种唯

孔雀东南飞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孔雀东南飞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哽咽(yè)遗(wèi)施 否(fǒu)泰络绎(yì) B.伶俜(pīnɡ) 磐(bān)石 窈(yǎo)窕公姥(mǔ) C.白鹄(hú) 赍(jī)钱 彷(pánɡ)徨龙幡(fān) D.葳蕤(ruí) 鲑(ɡuì)珍 踯(zhí)躅晻晻(yǎn) 【解析】A.否,pǐ;B.磐,pán;D.鲑,xié。 【答案】 C 2.下列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却与小姑别②适得府君书 ③可怜体无比④汝岂得自由 ⑤五里一徘徊⑥举言谓新妇 ⑦哽咽不能语⑧昼夜勤作息 ⑨便复在旦夕⑩既欲结大义 ?本自无教训 A.①③⑩B.②⑦⑧ C.⑤⑦⑨D.④⑥? 【解析】①退出来;②刚刚;③可爱;④自作主张;⑥发言;⑧只指工作;⑩婚姻;?教养。 【答案】 C 3.下列各组多义词中,对意义相同的两项判断正确的是() ①a.儿已薄禄相b.嬉戏莫相忘c.黄泉下相见d.会不相从许②a.相见常日稀b.君既若见录c.渐见愁煎迫d.府吏见丁宁 ③a.阿母谢媒人b.多谢后世人c.谢家来贵门d.谢家事夫婿 A.①bd②bd③cd B.①ad②cd③ac C.①ac②ad③bd D.①bc②ac③bc 【解析】①a,命相;b、d,单指一方;c,互相。②a,见面;b、d,我;c,被。③a,拒绝;b,告诉;c、d,辞别。 【答案】 A 4.对下面句子中“书”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十六诵诗书 ②视历复开书 ③适得府君书 ④人多以书假余 ⑤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⑥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 A.①②同B.③④同 C.⑤⑥同D.都不同 【解析】①书经,②历书,③书信,④书籍,⑤写,⑥文字。 【答案】 D

高一语文必背课文_高一语文人教版《孔雀东南飞》课文解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第一首同时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乐府诗的巅峰之作。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人教版《孔雀东南飞》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孔雀东南飞》课文解读 汉末建安中①,庐江②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③,自誓不嫁。(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府衙门里的小官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弃返回娘家,她发誓不再嫁人。①建安中建安年间,即公元196年-219年。建安,汉献帝年号。②庐江汉郡名,在现在安徽省潜山县一带。③遣休,指女子被夫家休婚,返回娘家。)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她的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于是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①于庭树。(焦仲卿听到这件事,自己也吊死在家中庭院的树上。①缢yì,吊死。)时人伤之,为诗云尔①。(当时的人哀悼他们,写下这首诗记述这件事。①云尔句末的语气助词。) 这是诗前小序,系《玉台新咏》编者所加。这段小序很重要,它不但告诉我们故事的梗概,发生的年代、地点,主角的姓名、身份,并且也记录了这首诗的来源,说明是仲卿夫妇死后,当时的人为了哀悼他们而作的。历来文人都依据这个说法,肯定《孔雀东南飞》是一曲基于事实而形于吟咏的悲歌,流行于建安时代。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①。(孔雀向东南飞去,每飞五里,就流连一阵。①

徘徊流连往复。) 诗开头采用民歌中常用的托物起兴的手法。汉代诗歌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此诗开头也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将全诗笼罩在悲剧的气氛之中。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①,十六诵诗书②。(我十三岁能织出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奏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此四句互文,意即(兰芝)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掌握了织素、裁衣、弹箜篌、诵诗书等技能。①箜篌kōnɡhóu,古代弹拨乐器。②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这里泛指一般经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①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岁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和悲伤。您做了太守府的官吏,遵守官府的规则,专心不移。我独留空房,相互见面的日子实在少得很。①贱妾仲卿妻自称。妾,封建社会里妇女谦卑的自称。)鸡鸣①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②五匹,大人③故④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鸡鸣时分我就上机织绸,天天晚上都不得休息。三天织成五匹绸子,婆婆仍旧嫌我织得慢。其实不是因为我织得慢,而是您家的媳妇难做啊!①鸡鸣夜晚1-3点。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分别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相应。②断织成一匹截下来。一匹是四丈。③大人好像现在说的“老人家”,指婆婆。④故旧,仍旧。)妾不堪①驱使②,徒留无所施③,便可白④公姥⑤,及时相遣归⑥。”(我既然担当不了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赏析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语言艺术的成就尤为突出,无论是叙事语言还是人物对话都是如此。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以刘兰芝为例,诗歌开篇便以刘兰芝的口吻向读者展示了其良好的个人素养,“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以及“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一个美丽聪慧的女性形象便展现于眼前。然后,刘兰芝在焦家既要忍受“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的辛苦,还要耐得住“君既为府吏……机见常日稀”的寂寞,更要背着丈夫忍受“大人故嫌迟”的数落。兰芝的“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的“堪”与“徒”,流露出多少委屈和不平。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后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对于自身仪态与着装,丝毫不马虎。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唯一的希望。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被遣”回家,其兄逼婚,刘兰芝的回答也相当明确,“理如兄所言,谢家时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

兄意,那得自枉生!”虽话与愿违,可言语中的“实”、“适”、“那得”等词流露的语气,乍听通情达理,但其中夹杂着万般的悲哀与无奈,可兰芝却不曾哀求半分。当刘、焦两人约定共赴黄泉之后,焦仲卿还有几分忧郁,“长叹空房中”时,刘却毫不犹豫,毅然“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揽”、“举”、“赴”与焦的“徘徊庭树下”对比,该是何等的坚决! 美丽、善良、能干、倔强、坚强、冷静、理智的性格则使兰芝的形象柔美而不软弱,独立而不专横,能干而不恃才,执着于爱情而不失自尊,外柔内刚,冷静理智。以上几个方面所形成的人格魅力,使兰芝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人物长廊中不可替代的光辉的女性形象。 第二是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衬托、渲染。诗的开篇用比兴的手法,定下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比喻情意绵绵的夫妻间的依依惜别,表现了主人公的痛苦与悲伤,无奈与依恋,令人黯然神伤。“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隐”、“甸”写车声“,加上“何”字,是两人生离死别是心中“隐隐”的悲伤的外现,这种悲伤之情又是何等沉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通过描述眼前之景来表达心中悲愤,刘兰芝“举身赴清池”前的景物描写“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夜幕降临,环境死一般寂静,令人悚然。“奄奄”、“寂寂”浓浓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第三个艺术特点是运用抒情性的穿插。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字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里面,作者的话是很少的。但是,在关键性的地

孔雀东南飞 课文注释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课文字词解释 汉末建安中,为……所遣:被……休弃回娘家。为……所……,表被动。遣,休,旧时女子被夫家离弃,送回娘 家。自:自己。乃:于是,就, 副词。自:自己。缢:上吊。伤,哀 悼。为:写。 东南飞:向东南飞去。东南作状语。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 中常苦悲。既,……之后,副词。为:担任。移: 改变。相见:互相见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 断:指把织成的布从机上截断下来。故:仍 旧,副词。不堪:不能胜任。 徒留:白白地留(在你家)。徒,白白地,副词。施:用。便可 ǔ),白:告诉,禀告。公姥:公公婆婆。这里是偏义复词,专指婆 婆。相,副词,这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兼有替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 府吏得闻之,启:告诉,禀告。相:相貌。 复得此妇,结发:指初成年时。黄泉 何意:哪里料到。致,招致,得到。

乃:竟。区区:小,这里指见识小。此 自由:自作主张。东家有 自:其,副词。可怜:可爱。体: 体态,姿态。为:替,介词。 :长跪:两膝着地,上身伸直,这是表示恭敬的姿态。 伏惟:字面的意思是“伏在地上想”,旧对用下对上表示谦虚的发 语词。启:陈述,这里作“禀告”讲。取:同“娶”。 床:古时坐榻也叫床。“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 相:副词,这里有指代对方的作用,可译为“你”。 再:两次。举言:发言。哽咽不 语:说话,名作动自:本来,副词。 暂还家,但:只,仅仅,副词。且:将要,副词。报府:指 到庐江府去办公。报,同“赴”。 心意,以:为了。慎勿违吾语。” 纷纭:麻烦。谢: 辞别。自专:自作主张。作息:偏义 复词,指操作。伶俜:孤单的样子。萦:缠绕。谓言无罪过, 葳蕤:草木繁盛的样子。这里形容绣腰孺刺绣的花叶繁多而美丽。自:自然。红罗复斗 帘:通“奁”,盛梳妆用品的匣子。绿碧青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