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赏析

陶渊明诗歌赏析
陶渊明诗歌赏析

陶淵明诗歌赏析

本章要目

一、陶淵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二、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

三、陶詩藝術及其淵源

四、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

五、陶淵明的典型意義

六、陶渊明与华兹华斯比较

一、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潯陽柴桑(九江)人。曾祖父陶侃出身寒微,東晉初的名将,祖父陶茂官太守,父親曾作過縣令一類的小官

生平主要事迹

在柴桑農村度過少年時代29歲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歸隱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入桓玄幕

隆安五年(401)冬因母孟氏卒,回尋陽居喪

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伐尚书令司马元显,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陶淵明出任劉裕的參軍,心情矛盾

安帝義熙元年(405),任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八月改任彭澤縣

令,八十多天,棄職而去

辭官原因

《宋書》本傳p198

《歸去來兮辭》說“世與我而相違”

辭彭澤令是淵明一生的分界線

辭官前,他不斷在兩種角色中做選擇

辭官後,一直過着隱居生活

陶渊明思想,以老莊哲学為核心,取舍調和儒道二家,形成“自然”哲學。

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貧樂道”是淵明的為人準則。

“贫富常交战”(《咏贫士》五)

“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

“崇尚自然”是他对人生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他崇尚的“自然”是一種非人為的、自然而然的狀態。他希望返歸和保持自己本來的、未经世俗异化、天真的性情,“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歸園田居》一)表達了返回自然後得到自由的喜悅。

陶淵明是魏晉風流的傑出代表。藝術化人生。

作品是其藝術化人生的寫照。

二、陶淵明的田園詩及其他

陶詩題材五類: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

田園詩的藝術魅力在於它是田園生活、農村風景、農夫農耕的真實寫照,其中也寄託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這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題材。

田園詩内容: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樸,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移居》其一: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詠懷詩和詠史詩:繼承阮籍、左思詩歌的傳統,又有自己的特點,即圍繞出仕與歸隱這個中心,表現自己不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有對生平的回顧,對社會的抨擊,對高潔人品的表白,有激憤、憂憤。行役詩是他宦遊期間的作品,主題是悲歎行役的辛苦、失去自由的無奈,表達對仕宦的厭倦,反復訴說對田園的思念和歸隱的決心。

三、陶詩藝術及其淵源

自然、樸素、真淳

自然:陶詩總體藝術特徵。

作詩不存祈譽之心。

陶詩的聲吻節奏,舒緩沉穩,淳真亲切。

陶詩坦誠地記錄心曲,不追求強烈的刺激,絕少使用浓艳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沒有曲折的結構,純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

他人格清高超逸,生活體驗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寫出來就有感染力。

宋黃徹說:“淵明所以不可及者,蓋無心於非譽、巧拙之間也。”

日常生活詩化,是他的開創,農村生活、田園風光第一次被當作了審美對象。著重寫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話寫家常事,寫得詩意盎然,呈現出清明淡遠的意境,達到前所未有的美學境界。

陶詩藝術特色:

1.情景事理的渾融

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以理統攝

陶詩写景是透過人人可見的普普通通的事物,表達高於世人的感情,写人所未必能悟出的道理。

陶诗重在寫心,寫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写那种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文本赏析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

烦扰。首句即佳。清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名其居室为“人境庐”,诗集为《人境庐诗草》,即取陶渊明诗意为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悠然见南山”中“见”,有本子作“望”。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还: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

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生与大自然同生,死与大自然同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

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朱自清

本诗题眼:1、诗人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尘网”、“樊笼”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导研:

近远景结合色彩和声音的结合(情景交融)

摹景,状物:

近处:宅院、林木远处:村落、炊烟

色彩:桃红、柳绿声音:狗吠、鸡鸣

抒情: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追求自由,保持高洁

《歸園田居》其一寫作特點:

①景物白描同主觀抒情結合,寓情于景。

②巧取譬喻。

③构图上,景物白描画面意象纵横交错:

“暧暧远人村”是横向铺开

“依依墟里烟”是纵向上升

“狗吠”二句是以声衬静

④語言質樸自然,平淡醇美;用词精确,对仗工整。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钟嵘《诗品》:“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李白:“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

杜甫:“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遣兴》)。

王维:“酌醴赋归去,共知陶令贤”(《送六舅归陆浑》)。

“一惭之不忍”招来“屡乞而多惭”。(《与魏居士书》)

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恩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题寻阳楼》)

苏轼《与苏辙书》中认为中国诗人中只有陶渊明最为独立特行。

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他留给我们的是诗意的人生和深深的思索。导评:“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导学训练: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陶淵明的散文與辭賦

《五柳先生傳》

以“不”字貫通始終

大量用这个否定詞的意蘊:

“自然”的人生哲学

用语浅而含蕴深,不重叙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的首创。

成功塑造了一個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的隱士形象。

《歸去來兮辭》,脫離官場、回歸田園的宣言

藝術特點:

①處處以隱居田園的轻松愉悦,反襯對官場生活的鄙視厭惡;

②創造了情景交融、怡然自得的意境;

③語言清新流利,富有詩意。

上述幾篇情調比較平和。

《感士不遇賦》抒發詩人懷才不遇、政治理想無法實現的苦悶,顯得較激烈;

《祭程氏妹文》,真情流瀉,淒惻感人。

五、陶淵明的典型意義

杜甫“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1.后世对陶渊明的认识与接受

陶淵明在南朝只作為品行高潔的隱士而著稱

蕭統是第一位發現陶淵明文學價值的人。

唐代李白、杜甫等

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一派詩人

到宋代,陶淵明才開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

確立了陶淵明第一流詩人的崇高地位

2.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歸宿。

3.酒和菊成為陶淵明的象徵。

能識酒中深味、從飲酒中體悟人生真諦菊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

國文學高情遠致的象徵

4.淵明人格高尚,對社會絕非無所關心,但其文學創作的主導方面卻是渴望回避現實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懷痛苦。

华兹华斯(1770—1850)

《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年出版,主张文学家的使命是要在对日常生活和平常事件的真实反映中寻觅人类的天性。因为只有在“微贱的田园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才共同处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之美的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

小诗《咏水仙》展现了一幅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截然不同的恬静快乐的画面,表现出的是人要在大自然中寻找理想,寻找人性最后归宿的情怀。

《丁登寺》、《致布谷鸟》、《致蝴蝶》、《麻雀窝》等名篇歌颂了儿童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没有受过工业文明污染的完美人性。

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

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见一大片鲜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

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

它们随风嬉舞,随风波荡。

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

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

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万朵,

万花摇首舞得多么高兴。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欢跳,

却不如这水仙舞得轻俏;

诗人遇见这快乐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欣喜雀跃;

我久久凝视——却未领悟

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

后来我多少次郁郁独卧,

感到百无聊赖心灵空漠;

这景象便在脑海中闪现,

多少次安慰过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随水仙跳起舞来,

我的心又重新充满了欢乐。

《咏水仙》一诗情景交融,诗人的情感与水仙的景象交互感应。

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写诗人心情孤寂,无所寄托,有如一片飘荡的孤云。就在这时,他的面前突然展现了一幅美景:一大片

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随风嬉舞。第二节继续描写水仙的美景,以银河闪烁的群星比喻水仙的繁多与色彩之夺目,又以开阔的

视野写出水仙向前伸展通往远方的景象,并写出水仙摇首舞蹈

的欢乐情态。第三节写欢乐起舞的水仙感染了诗人,使他的心

灵也不由得愁云消散而充满欢乐。但这欢乐只是诗人看到眼前

的美景时引起的欢乐,他未曾想到这景象会长久地留在他的心

中,将长久地影响他的精神世界。因此,诗中写道:“我久久凝

视──却未领悟/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第四节写诗人领悟

了“这景象所给我的精神至宝”,即每当百无聊赖心灵空寞时,

只要一想起这一片水仙的舞蹈景象,他就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这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大自然浸润人们心灵

的美育作用。

六、陶渊明与华兹华斯比较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都认为自然是人类心灵的抚慰,但是他们诗中的自然却不尽相同。陶渊明在的诗中融“我”入自然,生活在自然中便如羁鸟归旧林,如池鱼游故渊,主体真正地融入了自然客体之中,形成了一种和谐混融的意境,达到了“我”与自然地完美统一;华兹华斯却是因为远离了社会,才能达到与自然地完美和谐的统一华兹华斯诗中的“我”和自然之间有明显的区分和界限,他认为“我”与自然要建立起一种以独立的自我为基础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与陶渊明认为的“我”与自然地和谐统一所不同的。

这种不同反映了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与思维方式。中国有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它的基本意义在于天道与人性相感相通,认为没有绝对的自然,也没有绝对作为主体的人,而是泯灭物我的界限,主体和客体融合为一。魏晋玄学也主张崇尚自然,他们思想里的自然既有哲学的内涵,即对个体生命与宇宙大生命关系的深刻领悟与理解;又有伦理的内涵,即是一种任真自然的人格与人生理想。陶渊明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既是指自然地生活,也是指诗人的本性,只有离开世俗的樊笼,返归自然,将自我融入到自然之中,才能重新回归自我。

华兹华斯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疏远的,甚至是对立的。基督神学认为自然成为上帝精神的体现。人皈依了上帝,也就必须崇拜自然,但对自然山水的陶醉却是一种罪恶,会影响人的灵魂的拯救。虽然卢梭提出“回到自然中去”的思想,但不能完全弥合人与自然长期离析的裂痕。华兹华斯虽然热爱,但理性精神和宗教意识阻碍了诗人自由进入物我交融的境界。他眼中的自然带有宗教的色彩和哲学意味。因此在《丁登寺》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自我和思辩。他强调自我的首要地位,而自然却是一种肯定的力量,使人清醒和恢复,给灵魂以引导。

总之,不论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还是华兹华斯的《丁登寺》,诗作本身都是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和返归自然的喜悦。陶渊明是在

天人合一中感悟自由,诗人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华兹华斯则是在自然中净化心灵,体悟自我,诗人推崇的是主体的自我价值。

(完整版)2018诗歌鉴赏真题

2018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4.(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陶渊明赏析

魏晋玄学对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玄学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这从魏晋玄学的几个重要论题就可以看出,即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辩,明理之辩。 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一派。玄学在魏晋时期已经取代两汉经学思潮成为思想主流。其影响从思想蔓延至文学,哲学,史学等各个领域。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的审美追求,带来了诗歌的变化。题材方面,出现了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诗体方面,五古更加丰富多采,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辞藻方面,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藻饰、骈偶、声律、用典,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我们这里主要就玄学对魏晋诗学的影响进行深入的思考。魏晋玄学作为一种思辨性的哲学是不宜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一个直接转化的例子就是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玄言诗。严格的说玄言诗不属于真正意义的诗。它只是在诗的躯壳中放入玄理而已,没有诗之所以成为诗的重要东西。可是相比其它类型的诗,玄言诗毕竟沉淀了至少一种可贵的东西,那就是理趣。有的玄言诗不只是抽象的说理,而是借助山水风景形成象喻,或者借助参悟山水风景印证老庄的道理,这样就有了理趣。从而形成了玄言构成的以理趣为点睛之笔的诗歌形式。而这种诗歌形式字形成起便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魅力来影响后世。 东晋简历后数十年间,诗坛几乎都是被玄言诗占据着的。但是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会使诗歌偏离艺术,从而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的出现才是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着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无疑是先驱一样的人物,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到了一种美的境地;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哲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的作品。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田园述躬耕,咏怀发咏史之怀,行役叹其苦,赠答抒与友人的笃厚之情。其中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诗歌史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形式。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躬耕之甘苦。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田园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欣悦。这种对自然的崇尚以及对于日常生活的哲理的阐述都是通过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所叙述的。而这些平常事物在陶渊明笔下也散发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理趣。这当然也表现了他的生活和创作哲理崇尚自然。“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和《孟子》,是老庄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 的创作影响 教学点泸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姓名唐胜涛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 期 201 年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 论文内容目标 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 [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 [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 [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 [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 [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 (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 【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陶渊明一生 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 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 (一)曲折的人生经历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陶渊明)

古诗作者介绍与诗歌赏析(陶渊明) 中国古诗内容繁多,诗人各有千秋,每个诗人人都有自 己的风格,现在我们通过了解诗人,分析他们的诗。这样可 一举两得,既可以了解诗人的情况,又可以同时学会诗的分析。本文主要介绍一下陶渊明。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从小受儒家思想 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 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 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 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 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 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 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 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 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 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 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 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 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诗词欣赏

陶诗鉴赏及陶渊明其人。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就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凡是少涉猎他作品的人们对他不致毫无了解,但是想完全了解他,却不是易事。而诗歌讲究知人论事,所以这些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先了解其人,在鉴赏其诗。 历来研究陶渊明大都从他的社会政治方面入手,站在政治的高度分析陶渊明其人其诗,固然是一条捷径,但使人的感觉像是雾里看花。我试图通过本文,揭开人为的面纱,解读真实的陶渊明。 一、孤独与自卑的陶渊明 对于陶渊明,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卸任归田的壮举,“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宋书隐逸传〉)是人们经常引用来证明他彻底与黑暗的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还有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反抗云云。且不说陶渊明是出自什么心理辞官归隐,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形成陶渊明人生理想的深层的背景原因。 1、家世衰微,造就他自卑的心理 打开历史,我们看到,陶渊明的曾祖侃,“早孤贫,为县吏。”(《晋书陶侃传〉)后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尤其是平定苏俊之乱后,其声望如日中天,成帝时已成为能左右朝廷的最大的实力派,并为朝野所称。《晋书陶潜传〉:“祖茂,武昌太守。”然再看《晋书陶侃传〉称侃“有子十七人,唯洪、瞻、夏、琦、旗、斌、称、范、岱见旧史,余者皆不显。”显然没有陶渊明的祖父茂之名,可见,在陶氏曾经有过的显赫中,陶渊明的祖父茂乃是一个卑微者。再看其父亲,陶渊明在《祭从弟敬远文》中写道:“相及龀,并罹偏咎。”说的是他与敬远相及幼年而并丧父。陶渊明还在诗文中反复提到早年的贫苦,如“弱冠逢世阻”、“弱年逢家贫”、“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很显然,陶渊明的早年贫困与其父的早瘁有关。 从以上援引可知,自曾祖侃起,陶渊明经历了家族的二次衰微:一次是陶氏家族之衰微,一次是陶渊明一支非陶氏嫡嗣本支,既属显赫中卑微之庶出者,且从他的祖父茂起,家世一代不如一代,到陶渊明,不免落入“少而贫苦”的困境。从早年的家庭环境及通过家庭环境起作用的社会背景上看,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易给渊明自小造成自卑心理,而早孤贫困之家世又加深此一心理定势。 2、对现实不满,使其落入孤独困境 再者,陶氏家族之衰及渊明一支于陶氏家族中卑微之地位,又易使陶渊明对现状产生不满,甚至愤世嫉俗,与周围群体发生不可调和之矛盾,从而落入孤独之困境。渊明“性 刚才拙,与物多忤”、“禀气寡所谐”“少无适俗韵”即由此产生。另一影响渊明的 落入孤独困境是疾患。渊明诗文中多次直接与间接言及疾患问题,总括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诗人的疾病并非偶然,或后天所得,或是早年就素质羸弱;二是疾患始终伴随诗人一生,以至老病而终。如《杂诗八首》其七:“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答庞参军并序》:“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另外,陶一生乐爱闲居,厌倦旅宦巅沛,亦当与体弱多病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羸弱之人较关注自己,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倾向,从而与周围环境产生矛盾冲突,落入孤独之困。 二、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凸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辉煌 学界历来所争渊明出仕与归隐之矛盾,其人格中“浑身静穆”与“金刚怒目”之二端,实际上是由于他的自卑和孤独心理所触发的。个体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卑之程度与对优越感执着之程度成正比,个体为从自卑困境求解脱,往往会树立超乎于常人的人生理想和目

【文献综述】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陶渊明享年问题考论 一、引言 东晋诗人陶渊明,主要活动在晋宋易代之际是毫无疑问的,其卒于元嘉四年也无异议。颜延之的《陶征士诔》、《宋书·隐逸传本传》、萧统的《陶渊明传》、《南史·隐逸传本传》佚名《莲社高贤传》所载均相同。但他生于何年,享年几岁,至今尚无定论。 关于其享年问题,史学界和文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陶生前好友颜延之只说“春秋若干,元嘉四年卒”,从而埋下悬念。宋代沈约虽明确说明陶渊明“元嘉四年卒,时年六十三”①,但因其书中所记人物享年多有可疑乃至错误之处,无法让研究陶学的学者们信服,关于陶潜的享年因而成为悬而未决的疑案。但作家诗人的生卒年代,历来是我们后人学者认识和了解诗人的第一个也是首要的问题,故笔者试做排比前说的工作,以期较前人有更简明全面的介绍,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方便。针对陶潜的生卒年代问题,从现有的六种观点,本综述将之分开来做一个详细介绍,兹说明。 二、主题 1、五十一岁说:例如吴挚甫《古诗钞》,其在《古诗钞》卷二《饮酒》其十九注中云:“东坡以俨等疏为临终之作,疏云‘五年过五十’,尤为稿证”,知元嘉四年年过五十,据此提出“则寿当五十一”。“义熙元年年二十九,故诗云‘向立’,若已三十一,则不当云‘向’”。吴挚甫得出结论:颜延之《陶征士诔》“六十三”自有误,当做“五十年”乃合。另外,他还指出《怨诗楚调》中“僶俛六九年”,“六九”字亦误,当依别本作“五十年”。 2、五十二岁说:古直《陶靖节年谱》:“‘向立年’指陶渊明彭泽弃官之时,谓‘学仕’乃谦词,并非‘始仕’之意”②。古直根据宋传“弱年薄宦”谓陶渊明为州祭酒时应当在二十岁左右。古直从《祭从弟敬远文》、《归田园诗》、《归去来兮此序》、《饮酒诗》第十六十九、《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等得出五十二岁说结论。 逯钦立《陶渊明年谱稿》:“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29岁,初仕”判定陶渊明为 ○3 五十二岁说,后有赖义辉《陶渊明生平事迹及其岁数新考》从其说。朱光潜《陶渊 ○4 明》:“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陶渊明诗词10篇

陶渊明诗词10篇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陶渊明诗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拟古其九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拟挽歌辞其三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和郭主簿其一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簿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傑。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时运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挣,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陶渊明诗歌创作的贡献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表现艺术家归依自然的主题方面可以算是一个典型。这些田园诗通过对大自然田园景色和诗人所热爱的田园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诗人贴近自然、回归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 关键词:题材风格创作 陶渊明是晋宋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之祖”。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这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陶渊明以满腔的热情描写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退隐生活的苦乐,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长久而又广泛的。 读陶渊明的田园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诗人笔下就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也显示出了一种意味 深长的美。 一、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出的归依自然 陶渊明自幼在农村度过,附近的那里优美的风景孕育了诗人的才情,陶冶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操, 流露着归依自然的心理倾向,诗人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他在许多诗文中描写了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陶渊明诗中的田园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山水,我们在其诗中看到的是田垄村社、牛羊鸡犬,以及诗人躬耕的辛苦生活,这一切在陶渊明眼里就是最贴近生活的自然。 (一)诗中大量突出质朴自然的田园景色怡情于心 陶渊明归耕田园是生活的需要。”④因此他并不是把自然或田园当作观赏的对象,而是生活在其中,把自己完全融入了田园生活里。他写的田园风物,稼穑生活,都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要。 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纯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老朋友似的南山、东篱下盛开的菊花、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诗人心里构成一道道美妙的风景,读之,使人油然而生对回归自然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淳朴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成了诗人归隐后的至爱 诗人热爱自己生活的美丽田园,并怡然自得地生活于其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诗人辛勤劳作,躬耕田园,早晨赶到山下的田地里,铲除豆田里的杂草,晚上沿着草木蔓延的山间小路,扛锄而归。“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不怕劳动的艰辛,即使每天辛苦地劳作,诗人也无怨无悔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渊明诗歌现存120多首,有多种题材,其中最主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陶渊明的后半生长期活动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平淡自然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样,将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来描绘自然就成了陶渊明诗歌的主要主题。“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一)

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与扬弃(一) 【内容提要】 辛弃疾在被迫闲退期间以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榜样,这与文化背景、时代气候相关,也与他们相似的经历有关。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是从陶的闲适入手的,但因为他的性格、气质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弃疾对陶渊明的接受产生了扬弃,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园的恬静中与陶隔世唱和转而追慕陶的豪放气概。区别于以往对陶静穆的接受,辛弃疾以英雄词人的立场树立了接受史上陶渊明豪放的新形象。【关键词】辛弃疾;陶渊明;接受;扬弃 被称为词中之龙的南宋英雄诉人辛弃疾是以慷慨而有金石声的豪放词为人所接受的,但是大凡优秀的作家其作品的风格都具有多样性的特色,辛弃疾也不例外。除了豪放词,他还有一些闲适旷达词,其中咏赞陶渊明或是涉及到陶渊明的作品有很多。据邓广铭先生《稼轩词编年笺注》和《辛弃疾诗文笺注》的统计,辛词中咏陶或是涉及陶渊明共计92首,占629首词的1/7多,另外辛诗中有19首涉及陶渊明,占140余首诗的1/8多。这样高的比例足见辛弃疾对陶渊明的关注程度,在有些诗词中他甚至直接以“渊明”自居,但是陶渊明的形象在辛弃疾的笔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辛弃疾对陶渊明思想的接受 钟嵘在《诗品》中将陶渊明冠以“古今隐逸之宗”的称号,这之后陶便多以隐士的形象为人认可和接受,而辛弃疾“是一位忠贞的民族志士”“亲冒矢石的战士”“又是一位战略家”①,是怀着“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江红·鹏翼垂空》)的壮志豪情奋起于南宋的英雄。时刻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为己任。有着如此强烈用仕之心的辛弃疾竟会在自己的作品里称颂陶渊明,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时代文化的影响。陶渊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并没有多少影响力。有关他的记载较为详细的只有他的好友颜延之所作的《陶渊明诔》。对于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尽管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所持的是肯定的态度,但在《文选》中收录的却很少;钟嵘在《诗品》中虽然称他为“隐逸之宗”,却只将他归入了中品的行列,可见陶的品行和诗文在当时没有被人们广泛的接受。直到唐代陶诗才为人所重视,但让陶的形象在士人心中崇高起来的是宋代人。宋人对陶渊明进行了高度褒扬,苏轼在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辛弃疾在当时被人看作“坡少公子”,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领军人物,苏轼极力推崇陶德做法不能不影响到辛弃疾。此外,宋代理学家朱熹、爱国诗人陆游与辛弃疾是挚友,他们在自己的作品里对陶渊明的评价也很高。辛弃疾身边友人对陶的推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他的思想和创作。 二是由于辛弃疾与陶渊明有着一段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世的功利观都曾是他们二人青年时期的精神支柱,但是在实现这一理想的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入世的路途发生了转折,于是二人都在42岁的中年时期闲退到了田园之中,有了二十余年的归隐生活。陶渊明在归隐后过的是荷杖田间、寄情山水、观菊品酒的日子,这种悠然的生活方式是他在理想破灭后对生命的重新解读。陶的人生境界使身在田园但内心痛苦的辛弃疾拓宽了视野,在农耕、赏菊、饮酒的过程中缓解了心中的愤懑,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重新解读后的生活状态也成为了他们在田园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有共鸣的前提和基础。促成辛弃疾穿越时空与陶渊明隔世唱和的关键因素在于“回归”。陶在仕途上经历了三仕三隐的反复,最终因为自己“性刚才拙,与时多忤”(《与严子等疏》)并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田园居》之一),而毅然辞去了彭泽县令。但是陶渊明的回归并不只是缘于自身的原因,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也是促成他归隐的重要条件。陶渊明形容当时的环境是“真疯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尔虞我诈、党同伐异、相互残杀的事情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此的世道已经不是大丈夫可以仕的环境了,从这个角度看,陶的回归也是出于不得已。这种由政治环境所带来的不得已也是辛弃疾归隐的情绪反映,他曾经和皇帝在金銮殿上共商国事,亲历过“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的征战岁月。但是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的诗歌意境分析 陶渊明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我国田园诗词派的鼻祖。他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济苍生,兼济天下”的壮志,曾几度出仕。但他同时也受到玄学和当时盛行的隐逸风气的影响,具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 由于儒家思想的盛行,中国古代的文人骚客大多抱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陶渊明也不例外。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儒家的"入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一个放荡不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才怎会甘心遁入世俗呢?时断时续的十三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证明。当无法融入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并且逐渐成为他思想中的主导方面。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出仕失意时的痛苦挣脱。 魏晋时期的六朝社会是一个杀夺而滥赏的社会。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之宏图大志兴致勃勃地冲入朝廷,开始想天下一般的士人一样'驰骋官场“,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小官,四十一岁在出为澎湖令,但仕途的艰辛、官场的黑暗、同僚的矛盾等让他处处碰壁,很跨级就感受到了为官的烦恼与痛苦。于是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明确指出”性质自然,非矫励所得。即冻虽切,违已交病。《感士不遇赋》中他更从社会政治现实角度揭示了辞官之由:“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坛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方杰而谁亮。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陶渊明饱尝了颠沛流离之苦,感到了政治不可为,认识到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从而产生了摆脱现有生活方式寻找鑫生活的想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等平淡,何等自然。 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与你交谈,然而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喜爱;对安静田园的赞美以及对人境之喧、官场仕途的厌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言传声播,自然立现。通篇没有工巧的词句,而是寓理于情,融情入景,意到笔随,充满了情味、理趣。一句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给读者的,不仅是艺术上的满足,而且有思想上的启迪。 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渊明“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就准确地指出了陶诗的语言简洁纯净。这是对他的田园诗的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在思想深处成己与成人的统一、超越儒与道的纠葛的结果,这也决定了他的诗词风格中的美感,正如梁启超所说:“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所以从陶诗中最能品读人生,最能体悟乡村之美。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摘要: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关键词:陶渊明平淡醇美艺术特色人生境界一、陶渊明的生活背景与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生活背景:陶渊明(公元356--427)又名陶潜、字元亭,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据史书记载,东至县东流镇东晋时期属浔阳柴桑(今属九江彭泽县),陶渊明在彭泽做县令,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后人敬羡先生,建祠以祀。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同时,东晋士族文人普遍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的。开始时前一种愿望占据了主导地位。但那时一个动乱的年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拼。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感。这使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减。另外,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让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最终“爱丘山”的夙愿就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他开始身在仕途,心在田园了。所以说,他的归隐,实际是自己的思想与当时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二)诗歌的艺术特色: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1.平淡与醇美的统一:前人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风格,这是不错的。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一切如实说来,平平淡淡。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正和陶渊明的为人一样。因此读来韵味隽永,越读越觉的它美。试看《劝农》诗中的一节:熙熙令音,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里呈现出一幅和平的农作图,实际是把中国农村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加以美化的结果。《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享盛名,也有类似的特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诗大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方宅”以下四句,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视线转向远处,使整个画面显出悠邈、虚淡、静穆、平和的韵味。作者正是以此作为污浊喧嚣的官场——所谓“樊笼”——的对立面,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结末“复得返自然”的“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也指自然的生活。作为自然的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他归隐时期,自己也曾参加耕作。他的体力劳动在其经济生活中究竟有多大的意义?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诗词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诗词赏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1)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这里指仕途、官 场。 (3)三十年:吴仁杰认为当作“十三年”。陶渊明 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为江州祭酒, 到义熙元年(四○五)辞彭泽令归田, 恰好是十三个年头。 (4)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 怀恋旧居。 (5)南野:一本作南亩。际:间。 (6)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闲居赋序》有“巧官”“拙官”二词,巧官 即善于钻营,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义即守正不阿,可解释为固守 自己愚拙的本性。 (7)方:读作“旁”。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8)荫:荫蔽。 (9)罗:罗列。 (10)暧暧:暗淡的样子。 (11)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 (12)这两句全是化用汉乐府《鸡鸣》篇的“鸡鸣高树颠,犬吠深宫中”之 意。 (13)户庭:门庭。尘杂:尘俗杂事。
1/6

(14)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 (15)樊:栅栏。樊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仕途、官场。返自然:指归耕 园田。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由。 【译文】: 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 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 》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 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 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 也是对自己 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 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 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 。“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 “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 “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误落尘网 中, 一去三十年”, 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 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 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 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 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 “三十年”应是“十三年”, 指作者出仕为 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 诗的五、六句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 喜在外做官。 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 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 向往田园新生活。
2/6

陶渊明 故乡诗歌 赏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渔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水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有座山,山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只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竹一类的树林。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狗的叫声不断传来。里边的人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的情形,男女的穿戴,都和外边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地自由自在地娱乐。 桃花源里的人见了渔人,大吃了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便邀请渔人到家中,摆酒杀鸡招待他。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桃花源的人说自己的先辈们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对他们说了,大家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

(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 陶渊明的诗歌艺术特色与人生境界的探索陶诗的内容大都表现隐逸的思想和生活。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景、理的统一是陶诗的艺术特色。田园诗所歌咏的是个人悠闲的生活,没有充分揭示农村的矛盾,这是其不足之处,但以田园的美好对比官场的丑恶,是有积极意义的。咏怀诗、咏史诗表现出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也曲折地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但也包含了不少明哲保身、安分守己、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陶的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受了道家的影响。他少有济时之志,后屡遭挫折又放弃了这种理想,但能坚持志节,不肯随俗浮沉。可惜他终于“委运乘化,”要顺应天命,对世事持消积不问的态度。他归田以后,参加了一部分生产劳动,跟农民平等相处,这是他思想进步的一面,对于他的文学成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陶诗不仅开拓了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天地,而且在田园诗的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诗是一种新的开创,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在他以前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关于国家政治的题材,陶着重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常事,写得诗意盎然。陶渊明将自己的所有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