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李世民全唐诗《帝京篇十首》原文及译文

[作文范文]李世民全唐诗《帝京篇十首》原文及译文
[作文范文]李世民全唐诗《帝京篇十首》原文及译文

李世民全唐诗《帝京篇十首》原文及译文

原文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留,欹案观坟典。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宴。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鸣笳临乐馆,眺听欢芳节。急管韵朱弦,清歌凝白雪。

彩凤肃来仪,玄鹤纷成列。去兹郑卫声,雅音方可悦。

芳辰追逸趣,禁苑信多奇。桥形通汉上,峰势接云危。

烟霞交隐映,花鸟自参差。何如肆辙迹,万里赏瑶池。

飞盖去芳园,兰桡游翠渚。萍间日彩乱,荷处香风举。

桂楫满中川,弦歌振长屿。岂必汾河曲,方为欢宴所。

落日双阙昏,回舆九重暮。长烟散初碧,皎月澄轻素。

搴幌玩琴书,开轩引云雾。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

欢乐难再逢,芳辰良可惜。玉酒泛云罍,兰殽陈绮席。

千钟合尧禹,百兽谐金石。得志重寸阴,忘怀轻尺璧。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以兹游观极,悠然独长想。披卷览前踪,抚躬寻既往。

望古茅茨约,瞻今兰殿广。人道恶高危,虚心戒盈荡。

奉天竭诚敬,临民思惠养。纳善察忠谏,明科慎刑赏。

六五诚难继,四三非易仰。广待淳化敷,方嗣云亭响。

译文

我政务活动十分繁重忙碌,唯借闲暇而稍息、品玩于文学艺术之中。检视历代王朝之列祖列宗,其当时民风教化、言行举止,皆师法黄帝、昊帝、舜帝、禹帝之道。余信之而无可非议呀。然而,在秦始皇、周穆王、汉武帝、魏明帝时期,大兴土木,遍建楼堂馆所,竭尽雕梁画栋、穷奢极欲、富丽堂皇之能事。其征税之重令宇宙惊恐,其征车之道纵横天下。用九州大地之广远也难以形容其追求,观江海湖泊之宏阔也难以形容其欲望。社稷功败垂成,人民流离失所,不正是与这些情理相合吗?

余探幽发微于历代王朝之更替,心事浩茫,连绵千载,怀古慨叹不已。细细想来,那些明达睿智者,无不以尧舜之风化,荡除秦皇汉武时的弊政;用尧乐《咸池》与帝喾乐《六英》,来移风易俗,改变追求华丽艳俏的艺文之风。以此推求人情事理,也不是什么难事呀。所以说,“六经”的精神,在于人文教化;语出于《左传》的“七德”精神,在于武功教化。

一言以蔽之,台榭只求能够防燥热、避潮湿就行了,乐律音声追求神与人的和谐相处就行了。其实质就是合于中庸

和谐之道,不使艺文攀缘在过渡张扬铺张之中。如果井田沟渠之间可以赏心悦目,又何必去贪求于大江大海呢!美丽的楼阁之间足以赏玩,又何必去贪求两山之间的遥远呢!与忠臣良将来往交谊,又何必贪求到海上与神仙相会呢!京城足可游玩,又何必仙游于瑶池呢!舍弃平实素朴而追求奢华艳丽,使人放纵欲望而搅乱人间正道,一切有觉悟的人士皆以为耻。因此,余于京都写下此论,意在阐明艺文雅音之政教怀抱。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欲杀魏征》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9-11题。太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注释: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9、解释加点的词(6分)(1).会杀此田舍汉()(2).谁触忤陛下(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4).妾闻主圣臣忠()(5).皇后何为若是()(6.)岂过魏徵() 10、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翻译(8分)(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参考答案:9、(6分)(1).定要(2).触犯(3). 穿戴(4).听说(5)这样(6.)难道10、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11、(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翻译】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李世民与魏征:明君贤臣之间真实的隐性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世民与魏征:明君贤臣之间真实的隐性关系 导语:所谓明君与贤臣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历史的真相是,初唐时期的政治、民族、经济关系,特别是山东问题,决定了两人的微妙关系。唐高祖武 所谓明君与贤臣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因素。历史的真相是,初唐时期的政治、民族、经济关系,特别是山东问题,决定了两人的微妙关系。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杀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后又诛杀其子侄十余人,夺得皇位继承权。同年八月,李渊被迫让位于李世民。李世民一方面令人修纂国史,让国人认识自己继承大统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减轻自己杀兄逼父的心理压力,并迅速缓和他即位之初的复杂形势,对原太子东宫集团中的人物,大多予以起用。特别是魏征,比其在原东宫府更受重用。那么,李世民对魏征及原东宫附属为什么不像对其兄弟子侄那样赶尽杀绝,是否像一些史家所言是李世民知人善任、重用人才?事实上情况并非如此简单,而是与贞观初期的政治矛盾、经济形势、民族关系密切相关。 唐初政局的动荡,也使得南北朝以来本就尖锐的民族矛盾更为突出。东北地区,高丽虎视辽东。西北地区,突厥、吐谷浑不断寇边,内犯势头尤以突厥为烈。但李世民深知,之所以暂时不能与突厥发生正面冲突,就是因他“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不具备和突厥大规模作战的条件。在此情况下,李世民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先稳定山东,因为山东不仅是解决西北问题的关键而且对关中也有影响。要想稳定山东,就一定要控制山东的士族势力。而最能牵制山东士族势力的就是山东豪杰了。山东豪杰就是隋末山东农民起义军的大小领袖,这些人在降唐之后大都转化为庶族地主,他们和山东士族在政治、经济利益上有根本冲突。如果充分利用他们,使之和山东士族互为牵 生活常识分享

唐太宗问许敬宗

唐太宗问许敬宗 【原文】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选自《贞观政要》)【译文】 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

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小议】 这是《贞观政要》中所记载的一个片段,这段对话被刻在陕西耀州药王山庙旁的一块石碑上。唐太宗认为许敬宗是百官中最贤良的一个。然而,在群臣中,仍有人说许敬宗的坏话,于是,君臣之间便有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面对君王的疑问,许敬宗的回答可谓妙极。许敬宗并没有直接为自己辩解,而是用“春雨”和“秋月”的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生,从而使唐太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今天,许敬宗的这番话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如果在受到诽谤时,能牢记许敬宗的这段话,那么不快之感便自然会瓦解冰消。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了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是许敬宗聪明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许敬宗的这番言论的确是至理名言,难怪古人要将他的这番话铭之金石了。

魏征谏唐太宗十思书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21〕简:选拔。

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 唐太宗和魏徵是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他们之间的一些趣闻。魏徵对于太宗的各种谏言,史书中多有记载,这里只谈一些他们之间的小故事。 说到他们两人,就不能不提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盛世”。太宗即位时才二十九岁,改年号为“贞观”,这就是贞观治世的开始。太宗在政治上,建立了良好的决策和谏诤制度,在人事方面,以选拔贤能之士为本。太宗要求自己是个圣君,同时也要求臣下为贤臣。而最难得的是,君臣双方对于这个伟大的抱负,都能贯彻始终,而且互相鼓励,惟恐无法达成。 太宗和群臣经常在一起讨论各种问题,形成共识,所以贯彻的力量非常强大。“贞观四年”时,整个国家就已经進入“贞观之治”的盛世了。“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名臣如云,而其中以“谏诤”闻名的就数魏徵了。魏徵辅佐太宗十七年,史书称他:“有志胆,每犯颜进谏,虽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为之霁威。”就是形容他对太宗進谏时的模样,虽然太宗天威震怒,他还是神色坚定,毫无惧色,而太宗也能渐渐的息怒,聆听谏言。他们两人,一个从善如流,一个直言敢谏,君臣之间,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的佳话,有许多的事绩,一直到今天仍令后人传诵不已。

魏徵对于太宗,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只要他认为不恰当的地方,都会马上提出纠正。太宗非常喜欢打猎,也非常喜欢玩一种叫做“鹞鹰”的鸟。为了这个嗜好,他还特地成立了一个“鹞坊”,派专人饲养着大批的鹞鹰。有一次太宗带鹞鹰出去玩时,就叹息着说:“唉!玩鹞鹰的时间怎么过得那么快,总没个够!”可见他沉迷之深了。 一天,太宗得到了一只小鹞鹰,非常喜欢,正放在手上逗着玩儿呢,忽然看见魏徵走过来了,便赶快把小鹞鹰藏入怀中坐好。可是魏徵远远的早就看见了,于是就故意把话题拉长,讲个没完。好不容易等魏徵走后,太宗急忙把怀中的小鹰取出,一看,哎呀!小鹰早已闷死了!经过了这件事后,太宗终身都不再玩鹞鹰了! 还有一次,太宗要去终南山打猎,这事儿被魏徵知道后,就跑到宫门口去等候,想要劝阻太宗。可是等了半天,都没见太宗出来。不得已只好跑到宫里看看,只见太宗全副猎装端坐在那里,可是又不像要出门的样子。魏徵只好硬着头皮上前问道:“听说陛下要去终南山打猎,怎么还没去呢?”太宗笑着说:“我本来是要去打猎的啊!但我想你一定会来劝阻我的,所以我决定不去了,你放心的回家吧!”于是魏徵就笑眯眯的叩拜出宫去了。

最有名的一段君臣对话

【原文】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人有议其非者,何也?”敬宗对曰:“春雨如膏,滋生万物,农民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辉光,天地大尚不可满足人愿,何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难调众人之口,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信,君听臣遭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绝,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今译】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大臣之中,只有你德才兼备,但有人却不

这样认为,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像油一样珍贵,农民喜欢它对庄稼的滋润,但是走路的人却厌恶它在路上产生了泥泞。秋天的月亮像镜子一样,漂亮的女子喜欢它有明亮的光辉能够用来欣赏,但是盗贼却怨恨它的光辉。普天之下,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叹,何况我呢?我没有山珍海味来调节别人的口味,因此别人说三道四不能听,即使听了也不能相信。皇帝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无故的大臣就要遭到杀害,作为父亲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把儿子杀死,夫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要离婚,朋友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分手,乡邻之间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

相互疏远,亲戚之间如果听信了类似的话就会断绝来往。堂堂七尺男子汉,需要提防的是三寸不烂之舌,有些人的舌头像龙泉宝剑一样,说出来的话杀人不见血。”皇帝听后说:“你说的话很有道理,我应当认识到这一点。” 【鉴赏】太宗问许敬宗:“朕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意为:我看这么多官员中,只有你最好,可是有人说你不好,这是为什么呢?”许敬宗对这个问题回答的很妙:“春雨如膏,滋长万物,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尚不能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拓展阅读:魏征直言敢谏

xx直言敢谏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xx听了,立刻派人把xx找来。 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 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 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 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

魏征简介

諫臣明相魏征

内容提要:魏征是辅佐唐太宗创下贞观之治的大唐名臣,他一生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被誉为“千古谏臣”他的谏言对贞观时期国家的治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魏征的身世及其对他以后的影响、魏征谏言唐太宗的具体事例以及魏征一些不为人知的事件三方面展开,来探讨极具传奇色彩的魏征。 关键词:谏臣明相魏征

目录 内容提要 (2) 导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 (4) 三、选题意义 (4) 第一章、魏征身世 (5) (一)魏征生平简介 (5) (二)魏征家世对其影响 (6) 第二章、魏征与唐太宗 (7) (一)唐太宗的个人魅力 (7) (二)魏征与唐太宗“过招” (9) 第三章、魏征对唐朝的影响 (11) (一)君臣间的利用 (11) (二)“跳槽”的艺术 (13)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导言 一、选题背景: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臣、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当代中国,虽然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是在文化层面的东西越来越被人们忘记,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取而代之的是快餐文化,网络虚幻低俗的文化,所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显得极为迫切。本文通过对魏征的生平事迹的研究,考察魏征怎样在艰苦的环境下成长为冒死直谏的一代名臣及其相关事例,来激励当代人们提高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显得极为重要。 二、当代对魏征的相关研究成果:当代学者对于魏征的研究主要可以总结为几点,分别为魏征的进谏艺术、魏征的政治主张研究、魏征的儒家思想及实践、魏征与唐太宗的关系、魏征的文学思想等,相对是比较全面的。 三、选题意义:通过对魏征的相关研究,不仅可以激励人们,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个人修养文化内涵,对于国家而言,也能够较好地指导我国的廉政教育事业,推进我国廉政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1-2)

大奸臣许敬宗的雅句(1)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其一)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其二) 《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 这两首看起来比较清丽的五绝,谁写的?江湖夜雨在QQ线上问过几个好友,先声明不用搜索引擎,结果朋友们有的说像陶渊明的,还有的说是孟浩然的。看来这两首诗读起来还是挺不错的,江湖夜雨也有这种感觉。但这两首诗的作者却是《新唐书·奸臣传》里的人物--许敬宗。 对于许敬宗,一般人主要是因为他曾大力赞同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而对其有些印象,他也被认为是武则天的得力走狗之一。江湖夜雨小时候看过一本小画书,是讲武则天的故事,书名也忘了,但最早知道许敬宗这个人名就是从这本小画册上看到的。画册上许敬宗是个獐 “田舍翁多收了几斗麦子,头鼠目的老奸贼形象,正在那里摊开双手给众多等待上朝的大臣讲: 还要换个老婆,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废一后,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在江湖夜雨的心中,许敬宗就一直是个大白脸奸臣,根本没有想到他也会做诗。 后来才知道,许敬宗其实也算得上是三朝老臣,并非是新发迹的小丑似人物。许敬宗比李世民还要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手下当幕僚,后来又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许敬宗其实也相当有水平,比如李世民曾问过许敬宗:“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看人家许敬宗这一篇话,比喻生动,说理透彻,还是相当有水平的。于是太宗听了,也点头赞许。 不过许敬宗也是那种有文人之癖,轻狂傲慢的人。《刘梦得嘉话》云:“许敬宗轻傲,见人多忘,或谓之不聪。敬宗曰:‘卿自难记,若遇何、刘、沈、谢,暗中莫索著亦可识之。”意思是说许敬宗不大注重人际关系,不大认人。人家见许敬宗老记不住自己的名字,自然不高兴,就说他脑子不管用,许敬宗说:“不是我脑子不行,是你这人太不行,如果是何、刘、沈、谢(何晏、刘桢、沈约、谢眺都是前朝的著名文人),我黑影儿里摸索着也能认出他们来。” 许敬宗不但狂傲,还喜欢说怪话。唐太宗率军征辽东时,城中矢石如雨,有一勇士率先冲锋,主帅李勣指着他对许敬宗说:“这人何等勇敢。”许敬宗按说随声附合就是了,但他却说:“头脑简单的人才这样不知死。”这话让李世民听到了,很不高兴,虽然没有像曹操以“乱我军心”的罪名将他杀掉,但许敬宗的官职晋升却是一直像蜗牛上树一样慢。许敬宗好容易熬了几年,却因在长孙皇后的丧礼上放声大笑而又前功尽弃。事情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开“追悼会”时,百官默哀致礼,许敬宗突然看到长得活像一只弥猴的欧阳询也穿戴整齐,一本正经地默哀,简直就是“沐猴而冠”这个成语的生动写照,他不禁失声大笑。这一笑不要紧,唐太宗大怒,把许敬宗贬到洪州。到了李治继位后,许敬宗才又熬上了礼部尚书。在对待立武则天为皇后的问题上,许敬宗表示支持,并去劝说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大怒,将他狠熊了

《李世民畏魏征》阅读训练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阅读训练答案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日: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敌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竞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 (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 (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文言文《李世民畏魏征》阅读答案由语文网并分享,仅供参考: 21.(4分)(1)善于、擅长 (2)停止 (3)完成、结束 (4)曾经 22.(3分)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23.(3分)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李世民畏魏征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语

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23、魏征向皇上奏事是,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魏征唐太宗纳谏

魏征唐太宗纳谏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魏征唐太宗纳谏 【注】①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齐公子小白获胜即位,是为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译文: 武德末年,魏征担任太子洗马,见太宗和太子暗中相互倾轧夺权,常常劝太子建成早做打算。太宗杀了太子以后,召见魏征责备他说:“你离间我们兄弟,为什么?”旁人都为他担心恐惧,魏征慷慨自如,从容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必定没有现在的灾祸。”太宗听了很受震动,对他厚加礼遇,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多次让他进入卧室请教为政之道。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都很高兴。魏征也很高兴遇到知已之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他深谋远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太宗曾对他说:“你的罪过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更重,我任用你却超过齐桓公任用管仲。近世君臣相互信任,哪里有像你我这样的?”贞观六年,太宗驾幸九成宫,宴请近臣。长孙无忌说:“王珪、魏征,从前侍奉太子,我见了他们就好像见了仇人,没想到现在却同在宴会上。”太宗说:“魏征从前确实是我的仇人,但他尽心为国,应当嘉奖。魏征常常犯颜直谏,不容许我做错事,这就是我敬重他的原因。”魏征拜了两拜说:“陛下引导我让我说话,我才敢直谏。如果陛下不采纳我的直言,我又怎么敢冒犯龙颜、触犯忌讳呢?”太宗很高兴,每人赏赐钱财十五万。贞观七年,魏征代替王珪做侍中,加封为郑国公,不久因为生病请求辞职,太宗说:“我把你从囚虏之中选拔出来,委任你要职。你见我的过错,没有不谏诤的。你难道不知道金子在矿石中,有什么珍贵吗?经过良匠的反复锤炼就成为宝器,就为人珍视。我自比为金,把你当做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还不衰老,怎能让你就这样辞职呢?”魏征于是不辞职了。

唐太宗读后感

唐太宗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太宗读后感(一) 前段时间偶然去书店时候看到了一本《唐太宗李世民》,我不禁满怀兴致和充满了深深好奇,因为这对于一向喜欢人物传记尤其是君王谋士传记但又以前没有系统看过唐太宗的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简略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发现原来唐太宗是那么的高深伟岸,无论是他的治大国谋远略、还是他的气量和胆魄、他的沉稳冷静、他的深谋远虑还是他的与大臣相处是那么的谦虚谨慎、对待敌人是那么的宽容宽恕、对待良臣是那么的坦诚相待、对待忠言义谏是那么的从谏如流所谓成盛世必有明君,而唐太宗无疑是君王中的明君,对他的叹服让我觉得其实人可以做的更好的! 最叹服唐太宗的地方有好多好多。特别是他对待功臣和异己的宽仁和大度,他不仅没有象绝大部分的君主在建立新王朝后大开杀戒,没有象刘邦、勾贱和朱元璋(朱是杀功臣的最典型代表)那样“兔死沟烹”,更是将仇敌李建成的谋士魏征委以重任。因此,这让我们对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和气度大加赞赏!唐朝的辉煌很大程度归功于唐太宗的博大宽仁政策以及海纳百川般的胸怀,总之许许多多的高明和智慧成就了一代英主——唐太宗! 唐太宗读后感(二) 秦王李世民金戈所向,隋朝灰飞烟灭。大唐国立,三子两派争夺

继位权,喋血宣武门。名帝胸怀,叛将政敌为我所用,良臣贤相鼎力辅佐。除弊政,用贤良,平蛮夷,恩惠百姓,赢来“贞观大治”、“万国来朝”的好景象。 面对叛将政敌,是斩草除根,还是收拢人心、为我所用?太宗选择了后者,足见其开阔的胸襟。面对宗室贵族,是沿袭旧制、广封宗室,还是革故鼎新、节制宗室特权?太宗选择了后者,足见其圣明的决策。面对突厥十万俘虏,他并没有学周武王处置殷商遗民,也没有学秦将白起坑杀赵卒,而是保留其部落,顺习其风俗,足见其过人的胆识。 太宗时刻都在提醒自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总结古代君王失德的根本均在不利民。于是,均田地,抑宗室,重修《氏族志》等一大批惠民政策得到实施。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魏徵。魏徵原始太子冼马,效忠于李建成。后因玄武门政变被俘。李世民惜才如金,不计前嫌,重用了他。从猜忌到信任,魏徵以他刚正不阿,忠贞不二的品格和勤于政务,劳而无怨的作风感动了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就是最好的见证。 宽容与刚直是我在本书中读到的亮点。唐太宗的宽容,换来了“贞观之治”的盛况;魏徵的刚直,赢得了太宗的信任与钦佩。而这两点,不正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吗? 唐太宗读后感(三)

唐太宗让爱妻长孙皇后与自己的祖先同享太庙祭祀

一、唐朝宗庙制度的发展 唐朝的宗庙制度有一个逐渐完备的过程,唐高祖李渊时期只有四庙,据《旧唐书·礼志》记载: 武德元年五月,备法驾迎宣简公,懿王、景皇帝、元皇帝神主,祔于太庙,始享四室。 贞观九年,李渊去世,太宗命令有司详议庙制,扩充为六庙: 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其祖宗之制,式遵旧典。制从之。于是增修太庙,始崇祔弘农府君及高祖神主,并旧四室为六室。 也就是说,贞观九年以后唐朝宗庙为六庙: 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太祖景皇帝、世祖元皇帝、高祖武皇帝。 但是,《旧唐书》在记载贞观十四年定宗庙庙乐时,却记载了七庙的庙乐: 皇祖弘农府君、宣简公、懿王三庙乐,请同奏《长发》之舞。太祖景皇帝庙乐,请奏《大基》之舞。世祖元皇帝庙乐,请奏《大成》之舞。高祖大武皇帝庙乐,请奏《大明》之舞。文德皇后庙乐,请奏《光大》之舞。七庙登歌,请每室别奏。 两相对比,增加了文德皇后庙。那么唐太宗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妻子长孙皇后的神主直接祔于太庙,而不是另立别庙等自己驾崩再祔于太庙呢?这里暂且不表,下面会有另有分析。 二、光大之舞的性质 关于长孙皇后所用的这首庙乐《光大之舞》,首先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在长孙皇后之前和之后,都是什么身份的人在用这支光大之舞。

《唐六典卷十四太常寺》: 凡有事于太庙,每室酌献,各用舞焉。献祖之室,用光大之舞;(黄锺宫调。)懿祖之室,用长发之舞;(黄锺宫调。)太祖之室,用大改之舞;(大簇宫调。)代祖之室,用大成之舞;(沽洗宫调。)高祖之室,用大明之舞;(蕤宾宫调。)太宗之室,用崇德之舞;(夷则宫调。)高宗之室,用钧天之舞;(黄锺宫调。)中宗之室,用文和之舞;(大簇宫调。)睿宗之室,用景云之舞;(黄锺宫调。)孝敬庙,用承光之舞。诸太子庙,用凯安之舞。 《册府元龟卷五百六十七》: 孝昭帝皇建元年九月诏议定三祖乐十一月癸丑有司奏太祖献武帝庙宜奏武德之乐昭烈之舞太宗文襄皇帝庙宜奏文德之乐宣政之舞显祖文宣皇帝庙宜奏文政之乐光大之舞诏曰:可。 《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九乐考二》: 武成之时,始定四郊、宗庙之乐,群臣出入,奏《肆夏》;牲出入,荐毛血,并奏《昭夏》;迎、送神及皇帝初献、亚献,礼五方上帝,并奏《高明》之乐,为《覆焘》之舞;皇帝入坛门及升坛饮福酒,就燎位,还便殿,并奏《皇夏》;以高祖配享,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虻兀奏登歌;其四祭庙及丿倭代、五代、高祖、曾祖、祖诸神室,并奏《始基》之乐,为《恢祚》之舞;神武皇帝神室,奏《武德》之乐,为《昭烈》之舞;文襄皇帝神室,奏《文德》之乐,为《宣政》之舞;文宣皇帝神室,奏《文正》之乐,为《光大》之舞;孝昭皇帝神室,奏《文明》之乐,为《休德》之舞,其出入之仪,同四郊之礼。 《全唐文》: ○定宗庙乐议 近奉德音,俾令鸶铮嘉名创立,实宜允副。伏惟圣祖宏农府君宣简公懿王,并积德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能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重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址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

“贞观新政”为本课的重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大治的历史时期。与唐帝国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的是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你们知道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吗?后人为什么盛赞“贞观之治”? 内容分析 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重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 一、唐王朝的建立 建立的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建立者:李渊(唐国公)建立方式:隋炀帝的暴政引起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请同学介绍一下唐朝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了解他 是如何取得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采取非常手段即“杀兄逼父”于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2、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大唐江山三代后为何落入武氏之手

大唐江山三代后为何落入武氏之手 张玉兰:1966年6月13日出生,籍贯:黑龙江省北安人。现住北京,自由撰稿人、文史研究者,作品先后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2006年协助著名辽金史专家王德恒先生搞辽金西夏史研究和东北亚丝路,至今已经完成24个课题,文章发表在《知识就是力量》《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吉林日报》 武则天进宫被封为才人之后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也没有象母亲杨牡丹希望的那样发展。当时与袁天纲齐名的另一星相家、当朝天文宫太史令李淳风观天象时,发现太白星连日出现在白天,于是,便占卜一卦,这一卦非常奇怪,李淳风不敢怠慢,奏太宗皇上说:“女主当昌。”与此同时,长安民间亦流传出一种手抄本《秘记》,上写:“唐朝三代之后,女主武王当有天下。” 武则天 太宗闻言大惊,决定将涉及《秘记》内容有重大嫌疑的人全部杀掉。在滥杀了许多无辜之后,屠刀悄无声息地举向了武则天。武则天应对自如,死里逃生。但猜疑心极强的太宗皇帝再也不相信也不宠幸武则天了。 武则天不但失宠,而且还被降为侍女。她举步维艰,整日如履薄冰。于是,她重新调整心态。侍女每日要侍立皇上的身边,每当武则天抬头,就会看到太宗皇上审视逼人的目光,她几乎崩溃了,她要生存下去必须调整心态,由心悸到坦然相对,经历了炙烤般的磨炼。作才人侍候皇上时身心娱悦,作侍女跟随左右,维护皇上尊严没有半点漏洞。太宗几起杀机,又几弃杀心,就这样武则天活了下来。 这时候的唐太宗已经步入人生的晚年,这一天唐太宗病了。太宗便让太子李治常来伺候自己,也方便给他传授治国之道。伺候在太宗身边的还有武则天,李治和武则天的故事也就是因为共同伺候太宗而正式拉开帷幕。 李治喜欢武则天是两情相悦的结果,在作侍女的几年中,武则天也没想到自己能被皇子李治看中,后来他们倾心相恋了。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说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措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识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2、能力培养 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要对历史人物做正面的评价,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联系隋朝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准确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容易扭曲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知识要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三、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隋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出本节的主人公对隋亡作出的评价。 (二)讲授过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先向学生介绍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帮助学生对李世民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引导学生对贞观政绩进行表述,进一步认识“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强盛时期。 B部分: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1、让学生凭借课外得到的有关知识,举出唐太宗收罗人才、不拘一格的例子(例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然后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唐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与臣下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 2、对魏征的纳谏作详细介绍,并从教参中选一两个其它大臣进谏的小故事给学生讲述,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使他们认识到“贞观之

李世民畏魏征答案及翻译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竞不行,何也?”上笑日:“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团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 李世民畏魏征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缝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霁威。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上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举奏事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善回人主意(2)故中辍耳 (3)外皆严装已毕(4)上尝得佳鹞 答案:(1)善于、擅长(2)停止(3)完成、结束(4)曾经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答案: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神色一点不改变,皇上也就息怒了。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魏征看到皇上玩鹞,奏事时故意久久不停止,借此劝诫皇上不能玩物丧志(不要忘记国家大事)。 4、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分) 征状貌不逾中人 答案:征状貌/不逾中人 译文: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皇上非常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若无其事,皇上也就息怒,不再发威了。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