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的故事
《弟子规》里的故事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弟子规》里的故事

1、文质彬彬

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一个人本质虽很好,若缺少礼仪才艺的熏习,就不免粗野鄙陋。有一次,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向孔子问道:「南山有一种竹子,天生就很直,砍下来当作箭,可以射穿犀牛皮。本质好就可以了,何必再学习呢?」孔子说:「如果箭尾再加上羽毛,箭头装上箭镞,射入皮革不是更深更准吗?」这说明有好的本质,再加上羽毛箭镞的修饰,就会有更好的成绩。所以孔子对学生的期望是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也就是「文」和「质」均衡发展的君子。

现代的同学们,生活富裕,都能上学校念书,有许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知识才艺,这些知识才艺只要有助于大众的,就应当认真学习。但如果时间有限,就应优先学习中国文化的重要典籍,因为经典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学习熟练之后,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更可以让我们成圣成贤。所以大家应立志来研学。

2、晨昏定省

周朝的文王,开创周家八百年的基业,是中国有始以来最长久的朝代,所依靠的就是文王的圣德,我们从他的孝行可以看出一斑。文王尚未即位时,每天一早鸡初鸣,天还未亮时,一定穿好衣服到父亲那里,问候父亲早上是否安好?如果安好,就非常快乐;如果父亲有不适,就感到忧愁,一定想办法让父亲安适,才能放心。中午如此,傍晚也是如此。

文王每天这样三次问安,没有一天感到疲倦或是不耐烦,是我们学习「晨昏定省」的最佳榜样。希望同学们要有「文王能够做到,我们也来学着做」的志气,绝对不要输给古人!

3、陆绩怀橘

在我国东汉时,有一位年纪才六岁的小孩,名字叫陆绩。有一次,在九江遇见当时的太守袁术,袁太守认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请陆绩吃。陆绩就多拿两粒藏在衣服里,等到要回家告辞的时候,橘子突然掉出来。袁太守以为是陆绩贪心,就问他原因。陆绩回答说:「橘子是我母亲所喜欢吃的,因为没钱买橘子,所以想留着拿回家给母亲吃,并非自己贪心,还请太守原谅!」袁太守觉得这孩子太难能可贵了,肯定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

同学们!陆绩时时想着母亲,希望母亲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这般孝心,多令人感动!我们对父母亲不仅不私藏东西,

更要能体贴亲心啊!

4、老莱斑衣

周朝楚国人老莱子,已经七十岁了,常身穿五彩衣,学做婴儿戏,不怕跌倒的痛苦,也不管别人对他的看法,心中只希望博取年老父母亲的欢心,让父母笑口常开,忘记身体的不适,不会感到老境的凄凉。老莱子可贵的孝行,正是「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最好的模范。现今很多青少年喜爱飚车,骑乘机车不肯戴安全帽,不遵守交通规则,一味跟着感觉走,一旦发生车祸,常使自己及无辜的人,变成植物人,拖累了父母,造成许多不幸的家庭。若经常想到父母亲的所好所恶,怎么会一时胡涂做出「亲所恶」的事呢?

5、潘京孝母

我国明朝南海地方,有位叫潘京的人,父亲很早就去世,对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本性很仁慈,喜欢做利益大众的事。有一年大饥荒,就要潘京集合大家,商讨赈灾的事。潘京深体亲心,尽力鼓吹倡导,任劳任怨,因此活命的人很多。平日他又多行善事,不怕劳苦,让母亲欢喜。乡里的人为了感谢他们母子的大恩,就立生祠来纪念。后来潘京的儿子潘浚,在万历年间中了进士,一直做到相当宰相的「尚书」职位。

潘京自己立身行道,善体亲心,发扬母亲的美德,造福乡

里,把孝推到最高点,这是真正利己利人的世间豪杰啊!

6、闵损芦衣

孔子弟子闵子骞,年纪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再生了两个弟弟。有一年冬天,天气寒冷,父亲要外出,就叫闵子骞驾车,在途中,闵子骞突然掉落了驾马的缰绳,父亲以为儿子太粗心,就责怪他的不是。谁知一接触儿子的衣服,才发现闵子骞穿的布袍里面,全是不保暖的芦花。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哀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到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他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他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7、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中有位「亲尝汤药」的汉文帝。有一次母亲薄太后生病一直没有好转,汉文帝就不分日夜尽心照顾母后,把侍奉母后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怕宫女不够细心,对于母后的汤药必定

亲自尝尝,确定热度和甘苦,才放心地端给母后服用。这样用心了三年,母后的身子才好转过来。这件事感动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也流传至今。正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的最好写照。也是提醒现代人,不要因为事忙而推说无法做到的一个砥砺石。

8、百里负米

孔子的学生子路,年轻时家里很穷,没有好东西奉养父母亲。就到百里外替人做工,换取白米来供养父母。虽然辛苦,但是心中感到非常快乐。后来在楚国作官,常常面对丰盛的食物,却不由心酸而泪流满面。这位好勇过人的子路,让人感到奇怪!原来是子路思念起过世的双亲,已无法接受他丰盛的奉养,自然悲咽而吃不下!

9、泰伯让位

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孔子称赞他有三让天下的美德。当周文王(名字叫昌) 出生时,祖父古公亶父就说了一句话:「我周家将来一定有兴盛家业的人,那个人就是昌罢!」如果照传统的规定,古公亶父的位子应该传给大儿子泰伯,不可能传给三儿子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这样周文王就无法继承国位。

泰伯很有智慧,听到父亲古公亶父这句话,了解父亲的心意,于是藉父亲生病时,需要药材,便偕同二弟仲雍往南方去采

药,并将自己纹身断发,这样一来就不能接受国位,而满了父亲的心愿。泰伯不仅舍掉世间最大的财物国位,让位给三弟季历,又顺利地把国位再传给文王。这种作为,使人看不出他让国的行径,所以孔子称赞他是「至德」呀!同学们!见贤思齐,让我们学习把自己心爱的财物,让给兄弟姐妹,甚至需要的人吧!

10、百忍成家

唐朝张公艺先生家中五代同堂,全家上下和乐融融。皇帝路过,仰慕他治家整齐,便请问有何妙法?张公艺先生写了一个「忍」字,再一个「忍」字...... 连续写了一百个「忍」字,他的大家庭就因家中大小都能互相忍让,而得以维持。这就是有名的「百忍成家」。

11、古时称谓

古时候「名」是父母所取,成年以后则另外取「字」或是「号」。同辈和晚辈就用「字」或「号」来称呼,如孔子名是「丘」,字是「仲尼」,后人尊重至圣先师孔子,遇到孔子的名时,更是不敢读原来的音「丘」,而读「某」的音,以示尊重。书写时也不敢全写「丘」,而是缺一个笔画写为「」。至于孔子的朋友同辈,对孔子称呼都用「仲尼」,晚辈学生称呼孔子为「仲尼夫子」。我们读诵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时,若明白称呼的规矩,就能体会经文当时的情境,及交谈的对象背景,更容易走入经文世界。

12、曾国藩教子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先生,是一位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他很重视家庭教育,不论多忙,一定给家人写信,从祖父母、父母、兄弟到儿子,都有家书问候。尤其给儿子纪泽及纪鸿的信中,不知多少次提醒他们要「早起」,以保存祖先传下来的优良家风。

13、子路不耻恶衣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有名的孝子,家中贫穷,吃的用的都很简陋,他身上穿着破旧缝补过的棉袍子,但当他和穿着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从未觉得羞耻不如人。子路这种不俗的高洁人格,让孔子赞叹不已。有一次,孔子要大家发表个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将自己高贵的车马及昂贵轻暖的皮衣,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用坏了也不会抱怨。」从子路的志向,可见子路不重视物质的享受,所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是否完美,及朋友间互助的友谊。子路看轻一切物质享受,一心只想充实高尚的品德,他这种勇气和志向真令人佩服!

14、周处除三害

东晋时,有名的「周处除三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中除了猛虎和大蛟二害外,最难除的第二害反而是周处本身。

他平时不务正业,为非作歹,危害地方。起初他自己不知道被列为三害之一,后来知道了,就很惭愧,决心改过,不只除了猛虎大蛟,更拜师求学,从军报国。周处「过能改,归于无」一发觉自己的罪状,决不掩饰,立刻拜师改过自新,这真是大智慧大气魄啊!

15、李斯害韩非

在东周战国时,李斯和韩非是同门师兄弟。秦王看见韩非写的「说难」这篇文章,非常欣赏,恨不得早日相见。直到韩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时,才见到了韩非。秦王和他谈过话后,更加欢喜。李斯自知才能不及韩非,怕韩非得宠而影响自己的前途,于是故意诋毁韩非,陷他入狱,并假借王命,赐毒药要他自杀。韩非想要陈述冤情,可惜没有机会表白,就这样枉死狱中。后来李斯被赵高诬陷,也同样没有机会申冤,被腰斩而死。常言「天道好还」,种恶因,岂能得善果呢?

16、宋宏念旧

东汉光武帝时,光武帝妹妹湖阳公主的夫婿刚去世,她就看中了朝中另一位大臣宋宏,要光武帝为他作媒说亲。宋宏回答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光武帝听了,就知婚事难成。宋宏的不攀权贵,正是一位念旧的厚道君子呀!

17、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国大臣蔺相如出使秦国,智勇双全完成外交任务,功劳很大。赵王便封他为上卿的官职,位居武将廉颇之上。廉颇自认出生入死,为赵国攻城野战,功劳更大。而蔺相如只不过逞口舌之能,怎能和他相比呀!所以廉颇心中忿忿不平,故意为难蔺相如,但蔺相如却躲着他,不和他起冲突。有一次,蔺相如的部属看不过去,就说:「廉将军故意为难您,一般人都觉得无法忍受,而您却处处让他,好像很怕他的样子,实在一点尊严都没有呀!」蔺相如却说:「现在赵国正受强秦威胁,如果赵国文武大臣冲突,国家将会分崩离析,外强必然入侵,那时赵国就危险了!」消息传到廉颇耳中,廉颇自认有错,立刻背着责打用的荆棘,登门请罪。蔺相如一见,赶快解去他所背负的荆棘,两人不但和好,还结成生死不渝的刎颈之交。这则「将相和」也成为历史上传颂不朽的美谈。蔺相如不怀藏私人怨恨,以大局为重的言行,值得我们来学习。

18、曾国藩读书

清朝平定太平天国之乱的曾国藩先生,他读书有个习惯,所谓「桌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无书」。书桌只摆一本现在要读的书,则注意力全都会集中在这本书上。有很多人,书桌上摆满了要读的书,这本读了几页,又翻翻那一本,那本掀了几章,又换另一本,两个小时下来,每一本书都翻过了,好像摆地摊一样,

通通摊在眼前,结果没有一本是读完的。古今善于读书的人,一书在手,通本读完,正是把握住「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的读书原则。

19、柳公权笔谏

唐朝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先生,他的字挺直苍劲,有一股正气澎湃的气势,这跟他安守本分,正直不阿的个性有关。有一次皇帝唐穆宗问他:「如何用笔才能达到尽善的境界?」他回答说:「用笔的重点在心,心如果正,用笔自然就能正。」穆宗平日生活散漫,施政邪僻不正,听了柳公权的一番话后,穆宗知道这是劝谏自己的意思,便立刻端正仪容,这就是有名的「笔谏」。正说明写出来的字,和内心是息息相关的!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20、孔子教学生

孔门弟子中,年长的子路初次见孔子时,头上戴着雄鸡毛,腰间佩戴母猪皮,一副野人的装扮,散发率直勇猛的个性,有一

股凌人的气势,不知圣贤学问的高深,也无视孔子的存在。后来经过孔子的教化,放弃了粗暴的行为,努力求学,勇于改过,成为孔门中优秀的政治人才,名列十哲之一。

另外,孔门中多才多艺的弟子冉有,他跟随孔子学习仁德大道,曾经感叹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再往上进步了!孔子指出他是犯了「自我设限」的毛病,教他只要肯承担、不自弃,就可突破学习困境。后来冉有果然在政治上也有杰出的表现。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董遇巧用三余: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人们很佩服他。名声也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经)。孟子小的时候,并不太珍惜学习的机会,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出学堂去玩。后来孟子的母亲知道了,就在织布的时候,突然很生气的样子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生气。母亲说:“织布要一寸一寸地织,才能织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吗?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怎么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呢!”孟子听了,明白了做学问的道理,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闵子骞谏父[亲有过谏使更亲憎我孝方孝][挞无怨] 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叫做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生他的母亲,早已过世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却是只装着芦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亲叫闵子骞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以为儿子太粗心很生气,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芦花,才知道大儿子是穿了芦花的缘故。回家后,再摸摸另外两个孩子的衣服,却是暖和的棉花。父亲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闵子骞,一气之下,就要赶走后母。这时闵子骞跪下来衰求父亲,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寒。"母亲在家,只有孩儿一人受冻,如果母亲走了,家里就有三个孩子要受寒。这两句话感动了父亲,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过,而变成了慈母。闵子骞的孝行是发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对他是疼爱或是憎恶,他始终都是用心尽孝的,安顿了一家人的心,让一家人世间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学时,还特别称赞闵子骞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孝子啊!" 解:父慈子孝,不一定让我们的家富裕有钱,不一定有花园别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却可以建立天然和谐的秩序,让我们活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中!家如果是一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一)总叙 2010-05-16 18:04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译文] 《弟子规》所讲的都是孔子等圣人的训导。要先孝敬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究信用。 [小故事] 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十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要对大家有爱心,应该亲近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平时有精力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小故事]

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二)入则孝 2010-05-16 18:09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 父母教须敬听

弟子规孝的故事范文

弟子规孝的故事范文 我们晓得,在家里不懂得礼节,不懂得礼貌,出外怎么会有礼节?怎么懂得要尊敬别人?《弟子规》教你一些孝的知识。 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 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 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

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 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

中华弟子规(120集动画片)故事简介

《中华弟子规》(120集动画片)故事简介 第001集《三色花的奥秘》:孝孝栽种了一朵三色花,作为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在栽种的过程中,孝孝做了损人利己的事情,导致三色花凋谢。在花孩子的引导下,孝孝懂得了“孝”的真正含义,终于栽种出了象征“孝顺”的三色花。 第002集《睡觉的耳朵》:孝孝没有及时应答家人的呼唤,耳朵被没收了。在耳朵精灵的帮助下,孝孝懂得了“对所有的人都要有恭敬心”的道理,恭敬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耳朵终于又长了出来。 第003集《快速标记》:孝孝有了快速标记,做事的速度变得飞快,但也因此起了懈怠心,事情做得错漏百出。当孝孝明白了“父母命,行勿懒”的道理后,端正态度,用心去做,赢得了家长的赞扬。 第004集《小木猴》:五百年前的一只小猴子,因为没有听妈妈的话,变成了一只小木猴。孝孝发现了这只小木猴,在小宠哥的帮助下,孝孝把小木猴送回了五百年前,让小木猴跟妈妈团聚。 第005集《吸音蝈蝈瓶》:孝孝不想听到爸爸的责备,将爸爸的责备声吸进了蝈蝈瓶里,不料蝈蝈瓶发生意外,家人说的所有的话,孝孝都听不到了。孝孝在小宠哥的帮助下,用自己的孝心和恭敬心冲破障碍,又能听到家人的说话声了。 第006集《温暖围脖》:孝孝参加学校组织的“小孝星”评选活动。为了赢得家长的好评,孝孝亲手为奶奶织了一个围脖。可是由于孝孝孝心不纯,围脖非但不能保暖,还变得异常寒冷。孝孝错而能改,用爱心使“寒冷围脖”变成了“温暖围脖”。 第007集《万能机器人》:为了帮助孝孝照顾生病的姥姥,小宠哥变出了万能机器人。可是由于机器人的介入,给姥姥和姥爷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孝孝放弃使用万能机器人,亲自照顾姥姥姥爷,姥姥和姥爷都觉得孝孝长大了。 第008集《最美味的早餐》:孝孝在后山遇见早起精灵,亲眼看见早起精灵关心照顾山林里的每一个小动物。孝孝好奇心起,在追踪早起精灵的过程中,聆听到了树神的教诲,感受到了家长对他的爱,决心每天早起,向家人问好,以此表达对家人的爱。 第009集《晚霞棉花糖》:晚霞精灵没有在黄昏前赶回家,遇上暴风雨,坠落在花间。孝孝帮助晚霞精灵采集棉花糖,使晚霞精灵恢复了健康,升级成为晚霞仙子,回家与妈妈团聚了。孝孝也从中懂得了“昏则定”的道理。 第010集《奶奶的思念》:小慧的爸爸回家探亲,奶奶想做小慧爸爸最喜欢吃的桂花糕,但缺少新鲜的桂花。孝孝在小宠哥的帮助下,栽种出新鲜的桂花。可是由于孝孝的疏忽,小慧爸爸吃下桂花糕后失忆了。在奶奶的关怀下小慧的爸爸恢复了记忆。 第011集《中秋之月》:孝孝和伙伴们在山上迷路,遇见了月宫里的玉兔。在帮助玉兔返回月宫的过程中,孝孝懂得了“反必面”的道理,玉兔最终回到嫦娥的身边,而孝孝和伙伴们也回到家里,在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 第012集《时间拼图》:寒假到了,为了完成假期的计划安排,孝孝使用了时间拼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入则孝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入则孝

————————————————————————————————作者: ————————————————————————————————日期:

弟子规译文和小故事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父母叫你,就应该赶快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对母亲照顾得十分周到。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孟母突然病了,什么也不想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孟母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跑到屋后的竹园,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是在冬天,哪里有竹笋呢?孟宗急得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挖出来,回家做了一碗笋汤,孟母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虚心接受。 [小故事]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母亲正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气得拿起剪刀把快织好的一块布割断。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起来,一断就成不了布,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也要天天用功才会有成就,你现在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十分惭愧,马上回到学堂发奋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子女要孝敬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暖和,夏天要让他们凉快;早上要恭恭敬敬地请安,晚上要伺候父母睡下。

[小故事]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去世后他和父亲相依为命。黄香虽然很小,但却知道孝敬父亲。夏天,酷暑难耐,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黄香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冬天,天寒地冻,黄香每天先钻到父亲冰凉的床上,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居住的地方要固定,工作也不要随意变动。 [小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聂政因为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所以遇到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能在家陪母亲就尽是在家陪母亲。几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了母亲后,聂政离开了家,替朋友行侠仗义去了。这次出门后,因为无牵无挂,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死在外地了。 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 [译文]事情即使很小,也不要由着性子胡来,如果胡来的话,你的道德品质就会出毛病。 [小故事]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他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是说,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小,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还没有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校本课程《弟子规》

校本课程《弟子规》 《弟子规》故事(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讲学图 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故事(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故事】董遇好学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的官员)。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左传》、《老子》等经典很有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儒学大师。 董遇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经常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出门做小买卖。但不管做什么,他随身总是带着一些书,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即使后来做了官,他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但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书读百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拜我做老师呢?”

弟子规故事

弟子规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读: 弟子:学生 规:规矩 圣人:圣贤的人,古代把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的人叫做圣人。如孔子,孟子,老子等。训:教诲 孝:孝顺父母 悌:有爱兄弟姐妹 谨:做事谨慎 信:讲信用,诚实 泛:广泛的,博大的。爱:有爱心,有慈悲的心。众:很多人。(要有博爱之心,自己有 时间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别的小朋友) 亲:亲近。仁:仁德,品德高尚的人。亲仁:亲近品德高尚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余力,则学文:余:多余。力:精力。文:文化典籍。首先要有道德品行,要先孝顺, 尊敬兄长友爱兄弟姐妹,为人讲究诚信做事谨慎真诚,同时有仁爱之心。这些都做到了才 开始学习别的东西。 说古论今: 1、舜的故事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 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 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 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 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弟子规的故事(九)

弟子规的故事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父母亲有过错,要耐心劝说,让他们改正;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轻声细语。 孝子孙元觉:春秋时,有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十分孝顺长辈,可他的父亲对祖父极不孝顺。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祖父扔到深山里去。孙觉元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孙元觉一声不吭地背起抬爷爷的竹筐,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了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刘兰姐劝母孝祖: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顺。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你的劝说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

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闵mǐn子骞qiān孝母:闵子骞小时候经常受继母的虐待。有一年冬天,闵子骞兄弟俩随父亲外出。一跃上,闵子骞一个劲地喊冷,弟弟却直说热。父亲见子骞穿的棉衣比小儿子的还要厚,以为子骞撒谎,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棉衣抽破了,露出了散乱的芦花,父亲明白了真相,要把继母赶走。闵子骞哀求父亲说:“现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会孤单。”父亲最终打消了赶走继母的念头。

弟子规+三字经全文

总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信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弟子规小故事

xx纬编三绝 孔子是中国的大教育家,一生培养了三千多名弟子。他勤于治学,也十分好学。晚年时,孔子喜欢读《易》这本书。那个年代的书都是把文字刻在竹简上,再把竹简用皮条(当时叫韦)穿在一起。孔子经常读《易》,一遍、两遍、三遍······翻来翻去,竟把穿连竹简的牛皮条磨断了三次。 后来,人们把这段趣事称为“韦编三绝”,以传颂孔子勤奋好学的精神。 *孔子的学识非常渊博,但他还是那样勤奋好学,宝宝也要向他学习哟! xx扇枕温 汉代江夏有个叫黄香的孩子,9岁母亲去世,跟父亲相依为命。黄香对父亲十分孝顺,家里的活儿总是抢着干。夏天的晚上,屋里闷热,蚊子多,黄香为了父亲睡得舒服,就用扇子扇凉父亲的席子,并把蚊子赶走,然后再让父亲躺下;冬天天气寒冷,黄香会先躺在父亲的被子里,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才让父亲睡下。人们看到黄香这么孝顺,都说“江夏黄香,天下无双”。 *黄香9岁就知道孝顺父母,理解父母养育他的不易,宝宝也应该学习黄香,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xx教子 东晋时的陶侃幼年丧父,母亲一个人抚养他长大。陶母不仅教他认真读书,还教他诚实做人。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20岁时就做了当阳县吏,监管渔业。 有一次,陶侃为尽孝心送了一坛鲊鱼给母亲。陶母收到后,立即将鲊鱼封好,连同一封书信寄给陶侃。信中写道: “你拿公家的东西给我,我很难过。拿公家的东西就是贪,贪欲是没有止境的。”陶侃看后,牢记母训,后来成为晋朝有名的清官。 *陶侃之所以能成为清官,这和他听从母亲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xx劝父亲

古时候有一个叫孙元觉的孩子,平时对长辈非常孝顺,但他的父亲对祖父却很不孝顺。 一天,父亲把体弱多病的祖父用竹筐背到深山里,打算把老人扔掉。孙元觉知道后,跪下哀求父亲把祖父带回家,可父亲不听。最后,孙元觉对父亲说: “既然不肯留下爷爷,那就把竹筐拿回去吧!等您老了,我好用这个竹筐背您到这里。”父亲听了,立即背起祖父回家了。从此,孙元觉的父亲对祖父非常孝顺。 *孙元绝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长辈,还能规劝长辈的过错,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 xx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有一次,刘恒的母亲生病,刘恒天天衣不解带地守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地伺候。母亲每天吃的汤药他都要先尝一尝,试过温凉后才让母亲服下。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刘恒也是三年如一日地在床前侍奉。 刘恒不但孝顺母亲,而且治国有道。他当皇帝的时候,以德治国,注重发展农业,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也非常繁荣。 *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定有一颗仁德之心,也一定懂得博爱众人。卜式重义轻财 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卜式对弟弟特别好,经常帮助弟弟。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产,卜式把家中值钱的财物都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后,卜式的羊繁殖到上千头,日子过的很富裕。而卜式的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了。卜式听说后,连夜驾车把自己的一半财产送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好多人,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重义轻财的君子。 *除了对父母孝顺外,兄弟姐妹之间也要友爱和睦,不要过分看重钱财,家人的情意才是最重要的。

《弟子规》拼音版全文及翻译

《弟子规》拼音版全文及翻译 zǒng xù 总叙 dì zǐ gu?shang r?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fàn ài zh?ng ?r q?n r?n yǒu yú lìz? xu? w?n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 xiào 入则孝 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ng fù mǔ z?xū shùn ch?ng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dōng z? wyn xià z? jìng ch?n z? xǐng hūn z? dìng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jū yǒu cháng ya wú biàn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shì su? xiǎo wù shàn w?i gǒu shàn w?i zǐ dào ku?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wù su? xiǎo wù s? cáng gǒu s? cáng q?n x?n shüng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q?n suǒ hào lì wai jùq?n suǒ wùjǐn wai q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shyn yǒu shüng yí q?n yōu d? yǒu shüng yí q?n xiū

弟子规——故事典故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唯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的《小学》,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但这本书距离我们有数百年,内容当中有些用词与现在社会状况差距较大,所以清朝李毓秀重新以《小学》中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编成1080个字的《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总叙: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叙:二、泛爱众而亲仁有馀力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故事】书读百遍其意自见①

弟子规故事

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说的话,还要再去观察他是否会像说的那样去做。就是因为宰予,我才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宰予真是朽木不可雕,我责备他有什么用呢??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的哀悼和纪念。为父母服孝的制度后来又扩展为给祖父母、叔父母、岳父母等长辈的服孝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典籍《礼记》、《仪礼》中有专门的记载。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一制度才逐渐废止。但做儿女的对父母的怀念和追思还是不应该忘记的。 在我们一岁的时候,母亲为我们哺乳,我们回馈她的是什么?淘气地咬她一口;三岁的时候,母亲看烹饪资料后,也许忙了好几个小时,学着煮出很营养的食物给我们吃,当把热腾腾的食物端到我们面前时,可能被我们一不小心打翻在地;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想要一台电子琴,父母一个月薪水花掉了,而我们弹几次后就不弹了;初中的时候,跟父母和同学看电影,却不愿意和父母坐在一起;高中毕业的时候,父母煮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个电话也没打给父母,就在外边跟同学玩到半夜才回家;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竭尽全力,把上学所需的费用筹齐了,欢欢喜喜地带着我们到学校去报到,快到学校大门时,我们可能说,爸爸妈妈,你们在这里就行了,不要进去,怕同学见到了丢脸;结了婚以后,夫妻之间相处,可能出现一些矛盾,父母又要为我们担心了。所以,父母几十年的关怀照顾,我们给了父母什么回报? 汉代梁州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辩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俞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后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幼儿国学故事:弟子规(入则孝)

幼儿国学故事:弟子规(入则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注解】父母呼唤,应即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理应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解】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二十四孝的黄香(香九龄),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注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 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让父母担心,是不 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能够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 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注解】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坏习惯)。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 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够做出伤风败德 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当父母亲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 的事;当父母亲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 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 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 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 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 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 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注解】父母亲生病时,子女理应尽心尽力的照顾,一旦病情沉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能够随便离开。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 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请参考地藏经,孝子应如何给

(完整版)弟子规小故事

弟子规小故事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早上要早点起来,晚上要晚些入睡;人的一生很短,转眼就老了,应该珍惜年轻时的光阴。 小故事:司马光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后来人们又称他司马温公。温公小时候聪明过人,被誉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学习失分勤奋。为了每天能早起读书,他让人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很不舒服,头只要一转动就会滑下来,这样他就会惊醒,起来读书。后来,这个枕头被称为“警枕”。司马光如此勤奋好学,从而使得他学识渊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温公警枕”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译文] 放置帽子和衣服,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到处乱丢,以致于弄乱弄脏。 [小故事] 张九龄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张九龄容貌清秀,平时总是衣帽整洁。走在跃上,总显得风度潇洒,与众不同,总能赢得路人的目光。并且每当朝廷重要的朝会时,在众人中间,他也是很显眼的,连皇帝对他的举止都赞赏不已,凡是张九龄在,那里的气氛就会格外愉快,大家都乐意同他这位衣帽整洁而且又有风度的人在一走说笑、玩乐和探讨学问。张九龄的注重仪表给他带来了好人缘。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译文]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如果别人向你借东西,只要有,就不要吝啬。 [小故事] 明朝有一个叫宋濂的人,他很爱读书,但家里太穷,根本买不起书,他常常只有借书读。但是许多富有的人家虽然藏书很多,却不愿意借给他。有一次,宋濂又到一家富户借书看,这家人不愿意借给他,所以借的时候讲明十天之内要还回来,可十天根本就读不完那本书。到了第十天早晨了,天下着大雪,那家人以为宋濂不会来还书了,可是宋濂却冒着雪把书送了回来。主人很感动,他告诉宋濂,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不再给他限定借书时间了。

《弟子规》全文及注释(附拼音)

弟子规 dì zǐ guī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cì jǐn xìn 弟子规圣人 训 首孝 弟 次谨 信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zé xué wén 泛爱众而亲 仁 有余 力 则学 文 【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 入则孝 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 wù lǎn 父母呼应勿 缓 父母 命 行勿 懒 fù mǔ jiào xū jìng tīng 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 父母教须敬 听 父母 责 须顺 承 【解释】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君子闻过则喜,小人闻过则怒。)

dōng zé wēn xià zé jìng chén zé xǐng hūn zé dìng 冬则温夏则 凊 晨则 省 昏则 定 chū bì gào fǎn bì miàn jū yǒu cháng yè wú biàn 出必告反必 面 居有 常 业无 变 【解释】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在二十四孝故事里,九岁的黄香,为了让父亲安心睡眠,夏天睡前会帮父亲把床铺扇凉,冬天寒冷时会为父亲温暖被窝,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下午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让父母安心。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shì suī xiǎo wù shàn wéi gǒu shàn wéi zǐ dào kuī 事虽小勿擅 为 苟擅 为 子道 亏 wù suī xiǎo wù sī cáng gǒu sī cáng qīn xīn shāng 物虽小勿私 藏 苟私 藏 亲心 伤 【解释】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公物虽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亲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qīn suǒ hào 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jǐn wèi qù 亲所好力为 具 亲所 恶 谨为 去 shēn yǒu shāng yí qīn yōu dé yǒu shāng yí qīn xiū身有贻亲德有贻亲

《弟子规》对应故事

《弟子规》易解及故事 【总叙】 概述: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有三千学生,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教学生,以儒家典籍《诗》、《书》、《礼》、《易》等为教材;以文、行、忠、信(即历代的文献、社会经验、对待别人要忠、与人交往要信)四项为课目,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这六艺。教学的次第是:德行、言语、正事、文学,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创办私学的教育家,孔子留下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对今天的教育者来说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其中?礼?也叫?礼法?或?礼制?。礼在古代主要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其中含有一些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因素。我国素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称号,从一个国家到一个家庭,上上下下都特别注重礼节。在举行各种礼仪的时候,一般都要演奏音乐,这些音乐都是与各种礼仪相配的。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上层建筑之一,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1、宋濂诚实守信 宋濂:顶风冒雪不失约 明代名臣宋濂小时候很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所以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有一次,他借到了一本书,越读越爱读,就想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当时正是隆冬腊月,滴水成冰。母亲见小宋濂这么辛苦,就劝他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扬起头来,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书看,到了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有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求教,因为找这位学者求教的人很多,所以事先就确定好了见面的日期,谁料到出发那天,下起了鹅毛大雪,但宋濂就好像没有看见一样,挑起行李就准备上路。母亲惊讶地拦住他说:?孩子啊,这样的天气怎么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巳经大雪封山了,路肯定不通。你就这一件旧棉袄,怎么能抵御得住深山里的严寒呢??宋濂耐心对母亲解释道:?娘啊,我也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