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Part 04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疼痛
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
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者非暴力骨折,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 和肱骨近端为常见部位。如行走时跌倒、轻微碰撞即摔倒,或因其他日 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
骨质疏松实验室检查
• 根本检查工程
•
根本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血钙磷,碱性磷酸酶
等
•
骨骼X线影像
• 酌情检查工程
•
性激素、PTH、PRL、甲功等
Part 06 骨质疏松症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
• 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到达理想的峰值骨量 • 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丧失 • 防止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 系统疾病。
骨质疏松分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 10 年内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 一般指老人70 岁后发生的 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原因不明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某些疾 病如糖尿病、甲亢、血液系统疾病,其它代谢性骨病、肿瘤、肾脏病变等;药物 如抗癫痫药物、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及其他因素所致。
1.0 女性65-69岁和男性70-79岁,椎体、全髋或股骨颈骨密度T值≤-1.5 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具有以下任一特殊危险因素:
成年期〔≥50岁〕非暴力性骨折 较年轻时最高身高缩短≥4cm 1年内身高进展性缩短≥2cm 近期或正在使用长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护理课件

物理疗法
如超声、电刺激等,可 缓解疼痛,促进骨骼再
生。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限酒、合理饮
食等。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
辅导。
03
护理措施
疼痛护理
01
02
03
疼痛评估
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 估,了解疼痛的性质、部 位和持续时间,以便制定 合适的护理计划。
疗效果。
药物治疗
钙剂补充
根据患者钙缺乏程度,适量补充钙剂,以满 足骨骼健康所需。
双膦酸盐类药物
抑制骨吸收,减缓骨丢失速度,缓解疼痛等 症状。
维生素D补充
促进钙吸收和利用,维持骨骼健康。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适用于女性患者,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 松。
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
适量运动可促进骨骼健 康,提高骨密度。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 ,如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等,以促进骨折 愈合和功能恢复。
骨折的康复护理疗、 物理治疗等,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感。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 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树立信
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A
B
C
D
营养与饮食护理
详细描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钙、磷、维生素D等骨骼营养素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成年人每天应摄入1000-1200毫克的钙。维生素D有 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适量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同时,患者应减少盐、
糖、脂肪的摄入,以降低对骨骼健康的不良影响。
适量运动
康复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 ,及时调整康复计划,确 保康复效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骨质疏松症分类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原发性骨质疏松 老年骨质疏松症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疾病 •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药物
骨质疏松的发病情况(中国)
• 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达6944万人,低骨量患 者2亿1千万
• 50岁妇女总患病率20.7%,男性14.4% • 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15%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率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 )
•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至妇女绝经前水 平。能阻止骨丢失,增加骨密度,明显降低椎体骨折 发生率,对于髋部骨折无临床证据。
• 只用于女性患者,少数患者服药期间会出现潮热和下 肢痉挛症状。潮热症状严重的围绝经期妇女暂时不宜 使用。
➢ 有静脉栓塞病史,有血栓倾向者,长期卧床和久坐期 间禁用。
BMD低于同性骨峰值 T值≥-1.0 -2.5<T值<-1.0
T值 -2.5 T值 -2.5 +骨折
T值用于表示绝经后妇女和大于50岁男性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 绝经前妇女以及年龄小于50岁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使用Z值表示
临床上常见的方法
临床上常见的方法: 单光子骨密度测量仪(SPA) 单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SXA) 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EXA) 定量CT(QCT) 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 骨形态定量学检查 生化检查等
• 被摄取后,阿仑膦酸钠通过抑制褶皱边缘形成 和破骨细胞活性,来减少骨转换和骨丢失。
阿仑膦酸钠 抑制破骨细胞褶皱边缘的形成
阿仑膦酸钠组
对照组
封接区
J Clin Invest. 1991;88:2095.
褶皱边缘 黄色横线 = 1 um
双膦酸盐类临床应用
• 阿仑膦酸钠:70mg/d,每周一次 • 依替膦酸钠: 0.2,一日2次 • 伊班膦酸钠:3mg,三月一次静脉输注 • 利噻膦酸钠:35mg,每周一次 • 唑来磷酸注射液:5mg,每年一次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易压缩变形, 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同时身长缩短。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2页
临床表现
骨折: 普通骨量丢失20%以上时即可发生骨折。 骨折多发生于轻度外伤和日
常生活中。
脊椎、髋部、肱骨近端、桡骨远端、踝部、髌骨等部位都是骨质疏松性 骨折好发部位。 最常见部位:髋部、脊椎和桡骨远端。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 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2页
定义: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 是一个以骨量降低, 骨微结构破坏, 造成骨脆性增加, 轻易
发生骨折为特征全身代谢性骨病 (1994, WHO)
能够和其它抗骨质疏松药品联合应用。
注意补充钙剂并定时监测血钙、尿钙。
剂量和使用方法:骨化三醇 0.25-0.5ug. po . qd 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α骨化醇 0.25-0.75ug.第36页
药品治疗
双膦酸盐类—阿仑膦酸钠(福善美、固邦、天 可)
有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增加骨 密度。
其它方法: SPA: 单光子 SXA: 单能X线 QCT: 定量CT
诊疗标准多采取1994年 WHO提议白人妇女骨量 诊疗标准。
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第18页
骨质疏松诊疗标准
骨质疏松 骨量降低
正常骨量
同性别 同种族 健康成人
-4.5 -3.5
-2.5
重
中
轻
-1.0
+ 1.0 (T-score)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44109

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受多重危险因素影响的复杂
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多 方面。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也有多 种骨骼外的危险因素与骨折相关。因此,临床 上需注意识别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骨折的危 险因素,筛查高危人群,尽早诊断和防治骨质 疏松症,减少骨折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与可控 因素,后者包括不健康生活方式、疾病、药物 等(表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最常见的骨 骼疾病, 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 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 的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将其定 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 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 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 因素。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 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多 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 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 脏及心肺疾病等。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癫痫 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质 子泵抑制剂
(二)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
在体内均具有对抗氧化应激的作用,老年
人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持续增加,使睾酮和
雌二醇的生物利用度下降,体内的活性氧
类(reactive oxidative species,ROS)堆积,促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综合指南(doc 7页)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综合指南(doc 7页)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一、概述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 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二)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
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三)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
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
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
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四、诊断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和(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
(一)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曾发生过脆性骨折者,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二)骨密度测定: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
骨密度仅能反映大约70%的骨强度。
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骨密度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骨密度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其主要特征是骨密度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异常,导致骨骼易断。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为了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制定了以下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1. T分数:以标准差(SD)表示个体的骨密度值与同龄女性峰值骨密度的差异。
T值≤-2.5为骨质疏松,-2.5<T值<-1为骨质疏松前期。
2. Z分数:以标准差(SD)表示个体的骨密度值与同龄同性别人群骨密度的差异。
Z值≤-2为骨质疏松。
3. 骨折史:近期骨折史和椎体压缩性骨折可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依据。
二、诊断流程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相关症状、疾病和用药史。
2. 临床体检:包括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可能存在的骨折症状。
3. 骨密度检测:通过全身或局部骨密度检测评估骨质疏松程度。
4. 血液检测:测定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和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以排除其他病因。
5. 骨折风险评估:利用FRAX(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评估患者未来10年发生骨折的风险。
6. 影像学检查:如骨密度检测结果存在争议,可进行骨骼X射线、骨扫描、骨矿物质平衡检查等。
三、治疗原则1. 非药物治疗:(1)骨质疏松的预防: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参加户外活动,增加紫外线照射面积。
(2)骨质疏松的保守治疗:增加体力活动,特别是负重运动;戒烟限酒;避免使用长期应用高剂量的激素类药物。
2. 药物治疗:(1)抗骨吸收治疗:如双膦酸盐类、口服、静脉用药等。
(2)促骨形成治疗:如石膏素、补钙补维生素D等。
四、治疗进程1. 监测骨密度:根据初始骨密度结果,每1-2年监测一次,直到骨密度稳定。
2. 药物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个体化需求制定治疗计划。
3. 治疗评估:根据骨脆性骨折发生情况和骨密度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
2019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张红

定义和流行病学
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其它疾病的比较
1 50万
25万 髋部 25万 前臂 25万 其它部位
75万 椎体
51.3万
骨质疏松性骨折
心梗
22.8 万 卒中
18.4 万 乳腺癌
5
关注
医学界已将这三种疾病放在同 样重要位置
防治 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折
治疗高血脂 预防心肌梗塞
治疗高血压 预防中风
抗骨吸收药物 促进骨形成药物 其他药物
双膦酸盐类
PTH
活性维生素D
降钙素类
锶盐
SERMs
雌激素类 雌激素类
维生素K
植物雌激素 中药等
36
Bisphosphonates: Pharmacology
OH R1 OH O = P—C—P = O
OH R2 OH
• Bone-seeking亲骨的 • Effective orally or IV • Poor absorption orally • Not metabolized, excreted
• 适用
未治疗的绝经后妇女 50 ~ 90岁男性
• 缺点
忽视个体差异 / 遗传因素 / PBM / 抗骨吸收药物 / 环境因素 有条件应进行BMD检查和骨生化标志物测定
Peasgood T, et al.Osteoporos Int. 2009;20(6):853-68
Country Specific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解析
2019.5.21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9年 1
内容
概述 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及风险评估 诊断要点 治疗方案和原则
2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年3月 一 、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估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昂贵,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疼痛 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如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为脆性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和风险评估 (一)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1 固有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 非固有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饮过多咖啡、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营养失衡、蛋白质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人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 (二) 骨质疏松的风险评估 临床上评估骨质疏松风险的方法较多,这里推荐两种敏感性较高又操作方便的简易评估方法作为筛查工具。 1 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M)骨质疏松症1分钟测试题 (1)您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会伤到自己的骨骼? (2)您父母有没有过轻微碰撞或跌倒就发生髋部骨折? (3)您是否经常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可的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 (4)您的身高是否比年轻时降低了3cm以上? (5)您经常大量饮酒吗? (6)您每天吸烟超过20支吗? (7)您经常腹泻吗?(消化道疾病或肠炎引起) (8)女士回答:您是否在45岁以前就绝经了? (9)女士回答:您是否曾经有过连续12个月以上没有月经?(除了怀孕期间) (10)男士回答:您是否有过阳痿或性欲缺乏这些症状? 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是”,即为阳性。 2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 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 OSTA) OSTA指数 = (体重-年龄) ×0.2 风险级别 OSTA指数 低 > -1 中 -1~-4 高 < -4 (三) 骨质疏松的风险预测 WHO推荐应用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用于计算受试者未来10年发生髋部骨折及任何重要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风险。目前骨折风险建议预测工具FRAX可通过以下网站获得:www.shef.ac.uk/FRAX/ 1 FRAX的应用方法 该工具的计算方法包括股骨颈骨密度和临床危险因素。在没有股骨颈骨密度是可以由全髋部骨密度取代,然而,在这种计算方法中,不建议采用非髋部部位的骨密度。在没有骨密度测定的条件时,FRAX?也提供了仅用体重指数(BMI)和临床危险因素的进行评估的计算方法。 在FRAX?中明确的骨折常见危险因素是: 年龄 骨折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性别 低骨密度 低体重指数:≤19kg/m2 既往脆性骨折史 尤其是髋部、尺桡骨远端及椎体骨折史 父母髋骨骨折 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任何剂量,口服3个月或更长时间。 吸烟 过量饮酒 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系统的药物经济学研究,所以尚无中国依据FRAX结果计算的治疗阈值。临床上可参考其他国家的资料,如美国指南中提到的FRAX工具计算出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重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被列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高危患者。 2 FRAX应用中的问题和局限 (1)应用人群 不适用人群:临床已诊断了骨质疏松,即骨密度(T值)低于-2.5,或已发生了脆性骨折,本应及时开始治疗,不必再用FRAX评估。 适用人群:没有发生过骨折又有低骨量的人群(T值>2.5),因临床上难以作出治疗决策,适用FRAX工具,可便捷地计算出个体发生骨折的绝对风险,为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适用人群为40~90岁男女,<40岁和>90岁的个体,分别按40岁和90岁计算。 (四)跌倒及其危险因素 1.环境因素 光线暗 路上障碍物 路面滑 地毯松动 卫生间缺少扶手 2.健康因素 年龄 女性 心律失常 视力差 应急性尿失禁 以往跌倒史 直立性低血压 行动障碍 药物(睡眠药、抗惊厥药和影响精神的药物等) 久坐 缺乏运动 抑郁症 精神和认知能力疾患 焦急和易冲动 维生素D不足【血25羟维生素D<30ng/mL(75nmol/L)】 营养不良 3 神经肌肉因素 平衡能力差 肌肉无力 驼背 感觉迟钝 4恐惧跌倒
四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上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完整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确定骨质疏松和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一)骨质疏松的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标准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因此,骨密度和骨矿含量测定是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以及评价疾病程度客观的量化指标。 1 脆性骨折 指非外伤或轻微外伤发生的骨折,这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和合并症。发生了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2 诊断标准(基于骨密度测定)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与骨强度的下降有关,而骨强度是由骨密度及骨质量所决定。骨密度约反映70%的骨强度,若骨密度低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因目前尚缺乏较为理想的骨强度直接测量或评估方法,临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标准。 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或单位面积(面积密度)的骨量,二者通过无创技术对活体进行测量。 骨密度及骨测量的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的监测、骨折危险性的评估作用也有所不同。临床上应用的有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其中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基于骨密度测定的诊断标准】 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年人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或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 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 骨密度通常用T-Score(T值)表示,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诊 断 T 值
正常 >-1
骨量低下 -1~-2.5 骨质疏松 < -2.5
T值用于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的男性的骨密度水平。对于儿童、绝经前妇女和50岁以下的男性,其骨密度水平建议用Z值表示。 Z值 = (测定值- 同龄人骨密度均值)/同龄人骨密度标准差 【测量骨密度的临床指征】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建议行骨密度测定: -女性65岁以上和男性70岁以上,无论是否有其他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女性65岁以下和男性70岁以下,有一个或多个骨质疏松危险因素; -有脆性骨折史或/和脆性骨折家族史的男、女成年人; -各种原因引起的性激素水平低下的男、女成年人; -X线摄片已有骨质疏松改变者; -接受骨质疏松治疗、进行疗效监测者; -有影响骨代谢疾病或使用影响骨代谢药物史; -IOF一分钟测试题回答结果阳性者; -OSTA结果≤-1 (二)骨质疏松症的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 1 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 骨质疏松可由多种病因所致。在诊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之前,一定要重视排除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以免发生漏诊和误诊。需要鉴别的疾病如影响骨代谢的内分泌疾病(性腺、肾上腺、甲状旁腺及甲状腺疾病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影响钙和维生素D